发热PPT课件_第1页
发热PPT课件_第2页
发热PPT课件_第3页
发热PPT课件_第4页
发热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 热,第一节 概述,Introduction,一、正常体温及其调节,(Normal Body Temperature and its regulation),正常体温:,腋窝 36-37.3 C 口腔 36.7-37.7 C 直肠 36.9-37.9 C,体温的昼夜波动不超过1。,清晨2:00点至6:00点钟体温最低。,下午1:00点至6:00点钟体温最高。,体温调节中枢的位置:,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次级中枢:脊髓、延髓(整合功能)行为性调节中枢:大脑皮层(行为性体温调节),机体在不同温度环境中还能采取不同的姿势与行为以利于正常体温的维持,称之为行为性体温调节。人在寒冷时有意地踏步或跑动,炎热时到树荫下躲避等,都属于行为性体温调节。,正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reoptic anterior hypothalamus, POAH),负调节中枢: 中杏仁核 (medial amygdaloid ucleus,MAN) 腹中膈 (ventral septal area,VSA) 弓状核(arcuate nucleus),二、发热的概念,由于致热原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称之为发热(fever),调定点(set point),过热:少数(体温 调定点),生理性体温,病理性体温,发热: 多数(体温调定点),体温升高,过热(Hyperthermia),发热分度低热: 37.438 中等度发热: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Fever,发热激活物(pyrogenic activator)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中枢发热介质(central mediators),发热的三要素,发热是包含多因素和多个环节的复杂病理过程,一、发热的病因发热激活物,发热激活物(pyrogenic activator ):能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一) 概念(Concept),能够触发机体发热的各种内外因素,(二) 种类(Category),发热激活物,外致热原,体内产物,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AgAb,类固醇,尿酸盐结晶,1. 外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葡萄球菌,链球菌,致热成分:全菌体,外毒素, 肽聚糖,(1)细菌,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淋球菌,致热成分:脂多糖(LPS)或称内毒素(endotoxin,ET),内毒素是目前已知致热活性最强的发热激活物,是临床输液和血液制品的重要污染源。,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致热成分:菌体蛋白、多糖、肽聚糖等,(2)病 毒,致热成分:全病毒体及所其所含的血凝素等。,流感病毒,冠状病毒,麻疹病毒感染,病毒引起发热的主要物质是全病毒体,病人全身中毒症状一般较轻,而细菌性发热病人的全身中毒症状一般较重。,(3)真 菌,致热成分:全菌体及所含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4)螺旋体,致热成分:代谢裂解产物及外毒素,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5)疟原虫,致热成分:裂殖子和疟色素,间日疟原虫,疟原虫的裂殖子,(6)支原体,致热成分:支原体及其蛋白质等。,2.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2)类固醇:(3)尿酸盐结晶(4)组织细胞的破坏,二、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一) 内生致热原的概念,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是一组不耐热的具有致热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其本质是一系列细胞因子(cytokine),(二)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Category of Endogenous Pyrogen),1. 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 IL-1),实验依据:,(1)IL-1给动物静脉内注射可引起体温升高;,(2)内毒素引起发热的动物,血中IL-1增多;,(3)将纯化的IL-1注入大鼠POAH,能引起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高;,主要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产生。,2.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多种发热激活物能诱导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和释放TNF。实验依据:TNF给动物静脉内注射可以引起明显的发热效应;小剂量静脉注射引起单相热,大剂量引起双相热。动物脑室内注射TNF,体温升高,伴脑脊液PGE增多,3.干扰素(interferon, IFN):,4.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IL-6),可能是新的EP的物质:,白细胞介素-2(IL-2),睫状神经因子(CNTF),白细胞介素-8(IL-8),内皮素(endothelin),5.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三) 内生致热原的生成和释放,(Production and Release of Endogenous Pyrogen),凡是能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细胞,都叫产EP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LPS,LBP(LPS结合蛋白),CD14,Toll likereceptor,Signal transduction,Gene expression,产EP cell: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内皮细胞某些肿瘤细胞,EP: IL-1、TNF、IL-6、INF,细胞信号转导(Cell Signal Transduction)调节,(一) 致热信号传入体温中枢的途径,1、经血脑屏障进入,在血脑屏障的毛细血管床部位存在着IL-1、IL-6、TNF的可饱和转运机制;, EP也可能从脉络丛部位渗入或易化扩散入脑脊液,通过脑脊液循环到达POAH。,感染、炎症等情况下,血脑屏障本身的通透性增高;,2、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进入中枢(OVLT),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EP,巨噬细胞,巨噬细胞,POAH神经元,POAH神经元,第三脑室视上隐窝,视神经交叉,毛细血管,OVLT区,中枢介质,(二)发热中枢调节介质,(Mediators of central system),1.正调节介质,(1)前列腺素E (PGE)实验依据:PGE注入动物脑室引起发热,潜伏期比EP短;EP诱导发热期间,动物CSF中PGE水平升高;ET和EP都能刺激下丘脑组织产生和释放PGE.PGE合成抑制剂能够解热(阿斯匹林、布洛芬),(2)Na/Ca2比值实验依据:脑室内灌注Na升高体温,Ca2降低体温; 李楚杰等证明,EP先引起Na/Ca2比值升高,进而引起cAMP增高,最终引起调定点上移。,(3)环磷酸腺苷 (cAMP)(4)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5)一氧化氮(NO),2.负调节介质,负调节介质的发现来自于人们对热限的研究。,发热时,负调节中枢会释放出某些内源性降温物质,阻止体温调定点无限上升,称为负调节介质(又称为内生致冷原)。,热限(febrile ceiling):发热时体温升高被限制在一个特定范围以内的现象。,(1) 精氨酸加压素(AVP, 即ADH),依据:把微量AVP注入脑内,能抑制LPS、PGE和IL-1等诱导的发热;,AVP拮抗剂可阻断AVP的解热作用或加强致热原的发热效应;,(2)黑素细胞刺激素 (-MSH) (3)膜联蛋白A1(脂皮质蛋白-1),(4)白细胞介素-10,ADH研究的一些新发现,体温,发病机制示意图,(OVLT等),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VSA POAH,负调节,正调节,发热激活物,产EP细胞,EP,发热调控(借古喻今),谢勇恩,边关遇袭烽火发,,驿站速递如赛马,,飞骠一骑到长安,,皇家得讯忙应答。,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1.体温上升期 (Effervescence Period ),特点: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体温上升表现: 畏寒、寒战、皮肤苍白、鸡皮疙瘩。,上升期,调定点,2.高热持续期(Persistent Febrile Period ),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表现:自觉酷热,皮肤干燥、口渴感,持续期,调定点,特点:散热,产热,产热散热,体温回降表现:出汗多,易致脱水,3.体温下降期(Defervescence Period),下降期,调定点,热型及其临床意义,患者在一定间隔时间内的体温检测结果记录在体温单上,并连接成线即为体温曲线,该曲线的形状可有一定的规律性,称为热型( fever type),几种常见的热型:,(1)稽留热( continus fever ):是指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达数天或数月,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疾病。,(2)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在2度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炎症、细菌性心内膜炎、恶性疟疾。,(3)间隙热( Intermittent fever ):是指发热期与无热期每隔一、二天交替出现 ,体温波动可达数度的发热现象。,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严重化脓性感染、败血症。,Undulant fever,(4)波状热( Undulant fever ):是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发热数日后逐渐下降,数日后又再度发热的热型。,见于:布氏杆菌病(马尔他热 ),(5)回归热( Recurrent fever ):是指体温急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骤降至正常,高热期无热期规律性交替。,见于:回归热螺旋体感染 、霍奇金氏病等。,(6)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是指发热时的体温曲线无明显规律性。,见于:结核病、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第三节 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一、物质代谢的变化 (Changes of material Metabolism),糖代谢糖分解代谢,糖元贮备 ,乳酸,脂肪代谢脂肪分解 ,脂肪贮备,酮体,特点: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代谢加强,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13%。,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水、盐及维生素代谢,体温上升期:尿量体温下降期:脱水,二、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烦躁、幻觉、谵妄,小儿热惊厥。,部分患者出现淡漠、嗜睡,头痛等。,三、循环系统 (Circulatory System),心率过快心输出量 ,心脏负担加重,体温每升高1,心率加快18次/分。,四、呼吸系统 (Respiratory System),血温、酸性代谢产物 呼吸中枢兴奋 呼吸加深加快 散热,五、消化系统 (Digestive System),交感神经兴奋 消化液分泌,消化酶 胃肠蠕动,食欲,五、免疫防御功能的变化,利弊共存:一定程度发热:功能增强 抗感染能力( 淋球菌、螺旋体) 免疫细胞功能 抑制肿瘤 急性期反应(应激反应),高热和长期持续发热对机体不利,第四节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一、治疗原发病,二、解热原则,1对一般发热不急于解热,2下列情况应及时解热:, 高热(40,尤其是41) 心脏病患者 妊娠期妇女,1)化学药物: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3解热措施(1)药物解热:化学药物、激素、中草药,2)糖皮质激素: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3)中草药:柴胡注射液、麻黄桂枝汤等,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畏寒头颈痛,辛温解表服之宜。,(2)物理降温:冷敷、酒精擦浴。,病例分析,杨某,男,21岁,因食用海鲜后出现高热,食欲不振,腹部不适,乏力周入院。一周前开始发热,午后高达4041,伴腹痛,腹胀便秘,无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全身乏力,曾作上感治疗,用药不详。入院检查:T:40.5,P:88次/分,R:28次/分,表情淡漠,右胸前皮肤有数个淡红色皮疹,压之退色。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质软有轻度触痛,脾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