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开发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农业综合开发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农业综合开发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农业综合开发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农业综合开发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类别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省市县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报单位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县财政局项目建设地点县乡二九年十二月省市县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县农业综合开发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项目执行单位名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项目负责人(农开办主任)项目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可行性研究总负责人(农艺师农业局局长)经济负责人(农经师农开办主任)技术负责人(高级工程师)二九年十二月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要111项目背景1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和工期4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514效益515组织领导和管理6第二章项目区概况721自然概况7211项目区的地理位置7212水文气象7213地形、地貌及土壤7214水资源7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8216自然灾害922社会经济状况9221人口及劳力9222土地利用现状9223农业生产水平102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10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1023基础设施112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11232田间工程现状11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12234交通与电力12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331项目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13311自然因素13312社会因素13313技术因素14314经济因素15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5321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15322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16323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6324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改善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需要17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8331全县上下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18332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明显19333农产品消费市场大,发展势头强劲19334粮食种植技术基础好,人才充足19335开发乡镇班子过硬,村组干群参与开发的积极性高20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214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2142供需平衡分析2143区内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和供需平衡情况2344项目区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需水量和供需平衡分析23第五章规划设计2451指导思想2452选项原则24521着眼大局、准确定位24522整体规划、分步实施24523政府主导、农民主体25524开拓创新、规范管理25525以人为本、务求实效25526因地制宜、突出特色25527依靠科技、提升水平25528统筹协调、合力开发2653建设标准26531水利措施标准27532农业措施标准28533林业措施标准29534科技措施标准30535项目区标示、标牌标准31536项目工程管护3154开发任务3255规划布局3256最佳方案选定32551农田水利33552农业措施33553林业措施34554科技推广34第六章开发任务和建设内容3561开发任务3562建设内容34621水利措施34622农业措施35623林业措施36624科技推广37625工程管护3763主要单项工程设计说明37631水利工程37632农业工程38第七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3971工程量概算39711概算依据39712编制方法39713基本材料40714基础单价40715各项费用说明4172投资总概算42721水利措施42722农业措施43723林业措施43724科技推广43725前期工作费44726工程管护4473资金筹措方案4474群众投工投劳4475整合资金方案45第八章综合效益分析4681经济效益4682社会效益4783生态效益48第九章组织实施和运行管护4991组织机构设置4992项目实施管理49921科学规划精心施工全力打造精品工程49922加强宣传凝聚民心营造良好开发氛围51923严格政策规范管理提高开发工作水平52924注重科技示范带动提升农业科技含量5393运行管理与工程管护54第十章结论和建议55101可行研究结论55102问题与建议55第一章项目概要11项目背景111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高度,明确要求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2009年中央1号文件把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强化现代农业物质支撑和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提出,要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建设资金,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回良玉副总理指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而言,必须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农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12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长久安全的物质基础。今年4月8日,国务院第56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并明确要求,为实现增产目标,要采取六大措施,即重点从改造中低产田、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重大技术措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加大病虫害防控等6个方面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农业综合开发肩负着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责任,承担着中低产田改造的主要任务,即用12年时间在800个产粮大县改造中低产田15亿亩,完成一批灌溉面积530万亩重点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续建设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113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重大举措。回良玉副总理指出“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任务是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明确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在中低产田改造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后要继续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集中力量予以支持,并提出了“两个聚焦”的重要论断资金安排要向高标准农田聚焦,项目布局要向粮食主产区聚焦,为新时期的农业综合开发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工作重点。114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自今年启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后,就将我县确定为“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对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县作为农业大县、产粮大县,自1988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县委、县政府以一贯之,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坚持科学开发、民主开发、效益开发,全力打造“精品工程”、“富民工程”、“民心工程”。20多年来,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2209万元,其中各级财政投资8421万元,改造中低产田377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289万公斤;连续6年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验收评比中获得第一名,2008年荣获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改进了农业生产方式,优化了农业种植结构,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我县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产粮大县、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基地县和省商品粮基地县。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关键措施,在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我县仍然有中低产田51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5,蕴藏着巨大的增产增收潜力。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于促进我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强的意义重大,全县干群的愿望迫切。115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必须科学地编制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以确立明确的开发目标、合理的建设区域、综合的开发措施、切实的建设内容、可靠的资金投入、高效的开发机制等,为今后的开发建设指明方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竞争立项工作,在规划的基础上,把组织编制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搞好项目建设的切入点,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立好项、开好局、起好步。116按照国家、省、市农业综合开发部门有关文件精神,我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以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县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同时组织了农开、财政、土地、水利、林业、农业、农机、科技、电业、交通等部门的有关领导、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我县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勘测、设计、评估论证,并充分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编制出了县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2项目范围、规模、内容和工期121规模与范围县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1万亩,涉及库庄乡的齐王、关帝庙、灵树3个行政村。项目区位于县北部,国道311以西。122主要建设内容主要建设内容有新打机电井105眼,配套农电线路60公里,开挖整修排水沟渠95公里,修建渠系建筑物258座,建设移动式喷灌9500亩,固定式喷灌500亩;新开及整修农田机耕路45公里,硬化道路19公里,改良土壤1万亩,购农业机械73台套;植树8万株;推广农业新技术3项等。123项目工期项目建设期一年,2010年1月2010年12月。13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131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1360万元。水利措施投资70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2。农业措施投资47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5。林业措施投资56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科技推广投资90万元,占财政资金的75。项目管理费26万元,占财政资金的2。工程管护费12万元,占财政资金的1。132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36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1200万元(包括中央投资800万元,省级财政投资320万元,市级财政资金35万元,县级财政配套45万元),群众筹资投劳160万元。14效益通过开发建设,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077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0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55万亩,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万亩,新增农机总动力004万千瓦,增加机耕面积045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94万公斤,优质烟叶5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67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开发前增加856元。科技在项目区增产增收中的贡献率达到60,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土地利用实现良性循环。15组织领导和管理为保障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顺利实施,成立以县长为组长,以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为副组长,县财政局、农业局、农开办、水利局、林业局、农机局、审计局、供电局、交通局、科技局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县、乡、村及县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项目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益运行,努力打造品牌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计划审批制、资金项目公示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财政资金县级报帐制和检查验收制等,强化资金的整合与筹措,注重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把项目区建成现代农业的示范区。第二章项目区概况21自然概况211地理位置县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计划改造面积1万亩,涉及库庄乡的齐王、关帝庙、灵树3个行政村。项目区位于县北部,G311国道西侧。212水文气象项目区地处暖温带南缘,受暖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属温暖半湿润区,秋末到冬春季基本受中亚大陆气流和北方冷空气控制,春末至中秋受亚热带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49,极端最低气温(153)1958年1月2日,年平均活动积温(10)47705,多年平均日照20339小时,无霜期214天,多年平均降雨量740MM,年内降雨、时间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7、8、9三个月,雨量占全年的65以上。213地形、地貌及土壤该项目区地势平坦,海拔高度为6475米之间,主要地貌单元系汝、颍河冲积、洪积而成,土壤类型主要以潮土、砂姜黑土为主,有机质含量1247G,全氮含量101G,速效磷1204,速效钾11971,缓效钾67664,PH值78。214水资源项目区内有文化河1条季节性河流,灌溉作用不大。所处地理位置为平原井灌区,水资源主要是浅层地下水,一般埋深在56米,该区地下水丰富,属强富水区。水质良好,能满足农田灌溉需要。地质结构为中粗沙、卵石,亚沙土结构比较松散,富水性25吨/时米,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补给。项目区灵树村有800多亩耕地地势较高,地下水埋深在89米,只有增加井深到70米才能满足灌溉需要。项目区主要灌溉方式为井灌,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灌溉定额将会大大降低。灌溉定额110M3/亩年,设计井灌保证率75时,需水量1254万M3,允许开采量为13662万M3,完全能满足需水要求。215耕地种类、数量及开发潜力项目区耕地面积总计1万亩,土壤类型主要以砂姜黑土和粘质潮土两类,适宜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但由于受旱涝影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桥涵失修、损毁严重,沟渠堵塞、淤积,排水不畅,项目区大部分耕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近01万亩农田粮食单产不到350公斤。现有耕地土壤肥力高,无盐碱、无沙化,适宜发展有机农业、现代农业和循环农业等,增产潜力大,亟待开发挖掘。首先从根本上改变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其次通过喷灌、地埋管道、深耕、秸杆还田等工程和农艺节水措施的应用,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效益,最大限度地挖掘耕地的潜力。项目实施后,区内小麦亩产可提高110公斤,玉米亩产可提高150公斤,大豆亩产可提高50公斤,烟叶亩产可提高50公斤。同时粮食、经济作物的品质也将大幅度提高,开发成效十分显著。216自然灾害由于降雨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匀,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故而旱涝灾害频繁发生,直接威胁着农业发展。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据统计,1979年以来,30年间发生春秋冬旱22年,其中轻旱15年,平均2年一遇,重旱7年,春旱发生频繁,由于正值小麦拔节、抽穗、灌浆期间,对小麦单产影响严重;涝灾多发生在秋季,1979年以来发生18年,平均17年一遇,主要在秋作物开花、灌浆期,造成减产、绝收。由于林木稀少,干热风、龙卷风、冰雹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地方经济造成很大损失。项目区大部分耕地由于长期受地下水冷浸、板结,粮食生产季节旱涝频繁发生,农民科技水平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等原因造成粮食产量低而不稳。22社会经济状况221人口及劳力项目区涉及库庄乡的齐王、关帝庙、灵树3个行政村,总人口7203人,耕地面积1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4亩,农业劳动力4400人,劳动力占总人口的61。其中外出务工近800多人,从事农业生产3600多人,农业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222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耕地面积1万亩,村庄面积025万亩,林地及道路占地013万亩,林木覆盖率9。223农业生产水平项目区内有耕地面积1万亩,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烟叶等,复种指数一般为195,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差,机械化水平低,造成农业生产管理粗放,土地产出率低。小麦播种面积09万亩,亩产在390公斤左右,玉米播种面积064万亩,亩产400公斤,大豆播种面积026万亩,亩产150公斤,烟草、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01万亩;粮食总产量642万公斤,农业总产值5898万元。经营形式多为农户分散经营。通过返租承包等形式规模经营的27户,面积1100多亩。小麦统一供种面积09万亩,良种覆盖率100。224地方财政与农民收入2008年,全县财政收入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45元,库庄乡财政收入为12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13元,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4548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占收入的65。225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县、乡两级农技推广部门技术力量雄厚,县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保植检站、土肥站,技术设备设施齐全,现有在职技术人员67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25人;可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全县共有种植、养殖、加工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9个,库庄乡共有3个。库庄乡设有农业服务中心,有农业技术人员11人,完全可以承担项目各项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同时,将聘请省、市、县有关专家为技术顾问,定期对项目区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23基础设施231水利骨干工程现状县属淮河流域,沙颍河水系,全县共有五座水库,全部位于紫云浅山区,控制面积1056平方公里,总库容651万立方米。过境主要河道有北汝河和颍河,北汝河流域面积6150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204平方公里,在大陈村附近建闸拦蓄河水为工农业生产服务。颍河流域面积2090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68平方公里,在双庙乡化行村附近建有一大型水闸。目前这两座水闸主要为市区供水,对灌溉农田作用不大。项目区内有文化河1条季节性河流,水土保持较好。项目区在夏季集中降雨后,形成的积水主要通过文化河流入颍河。232田间工程现状项目区主要水利工程是排涝沟渠和机井,现有排涝沟渠18条,16公里,这些沟渠多属季节性排洪沟渠,夏季雨水较多时形成径流。冬、春两季季节性干旱,很多农民在沟渠中种植作物,造成原有沟渠堵塞严重。现有机井88眼,其中48眼机井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积或损坏,亟待维修。配套完好的40眼,每眼井担负灌溉面积250多亩,远远不能满足灌溉需要。桥涵16座,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有8座需要加宽、加固等维修。水利设施的产权以村集体所有,由于产权不明,基本处于无人管、无人修状态。农村浇地用的是柴油机,耗能、耗力、耗时,远远不能满足农田灌溉需要。233农业机械及农机服务设施截止2008年底,项目区农户主要利用20型以下拖拉机耕地,拥有大中型动力农机具1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台,收割机8台,农机总动力9150千瓦。小麦、玉米是项目区传统的两大粮食作物,2008年,小麦种植面积09万亩,玉米播种面积064万亩,机耕面积045万亩,机播面积075万亩,深耕面积较少,机耕、机播率分别占50和75,收获环节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063万亩,秋作物生产机械严重不足,机械化水平低。植保防治机械化程度更低,病虫害防治主要靠手动小型喷雾器,费时、费力、费药,效果不佳。目前县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刚起步,需要加大机耕、机播、施肥、植保、收割、运输等专业服务组织,并进一步搞好单项作业承包服务。234交通与电力项目区位于县北部,G311国道西侧。田间通行及运输能力较低,农业生产较为不便,现有农田道路31公里,主干路19公里,田间生产道路,缺乏统一规划,主干道多年失修,损毁严重,蜿蜒曲折,年久失修坍塌、凸凹不平,逢雨雪天气,道路泥泞,行人车辆无法通行,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区内现有电力设备4台,总容量480KVA,只能满足群众正常的生活需要,农田灌溉电力设施几乎没有。第三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项目区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311自然因素3111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以旱为主的旱涝灾害频繁。项目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带,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40毫米,且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多数年份春季、初夏和冬季很容易发生干旱,夏季易发生内涝。因此,以旱为主的旱涝灾害时常对农业造成很大影响。3112土壤耕性差,肥力不足。项目区土壤类型多为砂姜黑土、粘质潮土,耕性较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一直忽视有机肥的施用和土壤培肥措施的落实,盲目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质地变差,板结现象严重,氮、磷、钾比例失调,土壤肥力下降,这些均已成为限制该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3113田间道路规划不合理,路况普遍较差。项目现有田间生产道路31公里,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不仅分布不合理,而且路面窄,加之无人管护,路面凸凹不平,遇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出行困难,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312社会因素3121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偏低,粗种粗管现象普遍。近几年来,随着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项目区内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而留在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386199”部队,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受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习惯传统经验,影响着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应用。3122土地经营分散,规模效益不高。项目区耕地分户经营,地块分散,规模小,效益低,对年久失修的田间基础设施,无力投入;土地使用权流转进度慢、不规范,不能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3123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项目区属平原井灌区,区内现有机井88眼,其中配套完好的40眼,平均每250亩耕地一眼井,由于现有机井的配套率低,加之相当一部分机井缺乏维护,旱时不能满足供水。此外,多年来群众均无打畦习惯,区内农田灌溉成效不明显,水资源利用系数不高,干旱年份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很大。在去冬今春的大旱中,表现尤为突出。另一方面,项目区内原有的排水沟渠已基本填平,每逢雨季,田间积水无法排出,多数农田受到不同程度渍害。3124农业机械化程度发展不平衡。项目区现有农机总动力092万千瓦,平均亩动力092千瓦,大中型动力农机具10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台,收割机8台;精量播种机3台,秸杆还田机8台。农业装备以小型机械为主,动力不足,配套水平低,小麦在耕种、收割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玉米、大豆的耕种、收割及作物秸杆还田、土地深耕等方面缺乏配套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要。313技术因素项目区农民科技素质较低,技术力量不足。由于多方原因,项目涉及的3个行政村均未配备专门农民技术员,对农民在缺乏必要的培训与指导,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滞后,科技贡献率不高。314经济因素农业和农民收入较低,扩大再生产能力不强。项目区是传统的农业种植大乡,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基础设施脆弱,作物种植以粮食生产为主,林业、畜牧业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足10,农业和农民收入普遍较低。2008年,项目区农业总产值为5898万元,农民纯收入总额32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48元。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由于土地产出率低,多数农民扩大再生产的后劲不足,热情不高。3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21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县有82万人,全县每年消费粮食达26亿公斤,每年商品粮调出21亿公斤。县的粮食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县的社会稳定和全国的粮食安全。而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是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两大关键因素。目前耕地数量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是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二是人口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三是社会发展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近几年来,粮食、食用油、猪肉等主要农产品价格渐次上涨,再次警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在财政支农投入中,农业综合开发是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关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的一项投入。同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大幅度地提高了单位投资规模和建设标准,非常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是一项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的战略性措施,在我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对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稳产高产显得尤为必要。322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坚持产业带动,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品质结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我县规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在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有机蔬菜等方面具有比较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一定的产业基础,通过该项目实施,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装备水平,能够大力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发展壮大和升级提效,使项目区内的农民纯收入得到稳步提高。323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进一步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通过对农民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种田水平。大力推广应用农业节水、节肥、节能等新技术、新成果,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的耕作栽培方式,实行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同时,引导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把项目区建设为优质专用小麦、特色蔬菜生产基地,促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更加注重内涵式开发,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既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又严格保护自然资源,确保资源的永续利用,从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324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是改善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在我县规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内,尽管自然条件较好,但生产设施落后,土地产出率低下,粮食单产和农民收入远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增产增收潜力巨大,急待改造治理。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制约因素,不仅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还可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引导龙头企业在项目区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有效地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可以有力地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而且,通过项目实施,可有力地改善农村电力、交通条件及生活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3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331全县上下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我县自1988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重点工程,县长亲自抓,主管县长重点抓;并成立了有农业、财政、水利、林业、供电、农机、交通等为成员单位的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领导小组,设有办公室,签订目标责任书,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认真落实县级配套资金和整合项目,把县级配套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管理,充分发挥农、林、水、机、财政、电力、交通等部门的职能和技术优势,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全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自1988年以来,县农业综合开发走过了20年的光辉历程,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开发经验,锻炼培养了一支战斗力强的工作团队,为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特别是近几年,县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具体指导下,农业综合开发成效显著。省委书记徐光春、省委副书记陈全国等领导先后到我县视察指导工作;农业部、林业部、农科院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先后多次到我县项目区进行调研和考察;中央电视台、日报和日报等媒体多次对我县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行宣传和报道。2008年县农开办被省农开办授予“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连续5年在市组织的农业综合开发验收评比中夺得第一名。每年全县的农业、林业、水利等现场会大都在项目区召开,县因此也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产粮大县、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基地县、省商品粮基地县、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等,多次夺得省“红旗渠精神”杯。因此,县有能力、也一定会把201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做得更好,更扎实。332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明显县位于省中部,地处暖温带南缘,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带,温暖半湿润区,气候可利用率高,日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对发展粮食生产十分有利。境内交通、通讯比较发达,物流快捷,信息灵便,311国道纵贯南北,洛界公路横亘东西,县乡公路四通八达,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话,距平顶山、漯河、洛阳、郑州等城市15100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333农产品消费市场大,发展势头强劲县有82万人,全县每年消费粮食达26亿公斤,同时也是畜牧生产强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家禽、牲畜每年消费原粮7万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发展,农产品的需求愈来愈多,项目区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可以大幅度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做出新贡献。334粮食种植技术基础好,人才充足项目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群众基础较好,近年来,县组织实施了“丰收计划”、“种子工程”、“沃土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小麦良种补贴”、“高标准粮田”、“新型农民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等项目,一大批作物新品种和农业实用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和推广,广大农民的素质明显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更新。所有这些项目为进一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335开发乡镇班子过硬,村组干群参与开发积极性高项目区所在的库庄乡党委、政府班子团结,凝聚力、战斗力强,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为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专门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主抓农业的副乡长任副组长,农业中心全体人员专抓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具体开发规划,落实责任,积极做好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对拟定项目区涉及的关帝庙、灵树、齐王3个行政村进行了农业综合开发政策宣传和摸底调查,召开村民代表大会10项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营造氛围,达成共识,使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干部群众成为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三村共有2040户,参加会议的代表1928户,同意开发代表1928户,同意率100,一致同意要求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并确保160万元的群众自筹资金落实到位,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第四章水资源评价及供需平衡分析4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项目区水资源量为280万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1353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447万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为280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立方米。项目区所处地理位置为平原井灌区,地下水一般埋深46米,属强富水区域,浅层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补给,地处平原低洼地带,地面坡降较小,地表径流迟缓,地质结构为全新冲积地层,地下有较好的含水岩层分布,形成浅层地下水,地下水流向基本与地形一致,自西北流向东南,水力坡度约为1/1800,区域内浅层水利用方式,主要是农业灌溉用水、人畜饮水和潜水蒸发等。项目区文化河1条季节性河流,灌溉作用不大。42供需平衡分析(1)供水量分析灌溉水源为地下水,水文地质资料表明,水质符合农业机井技术规范要求。降雨入渗补给量W渗W渗0667CPAA降水量补给区面积1万亩P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750毫米C降雨入渗系数020W渗066702750100001000500M310005万M3侧向补给量计算W侧KIHB地下水含水层中砂厚度H8M水力坡度I18含水层宽度B2783MW侧365182527838365686M33657万M3田间回归水忽略不计允许开采量WW渗W侧10005365713662万M3根据以产量为指标的需水系数法,求各种作物需水量。1、净灌溉需水量MNETCPEMM2、毛灌溉需水量MG0667MN/A万M3田管09095086A播种面积(万亩)MGMG小麦MG玉米MG大豆1254万M341灌溉用水量计算表项目作物单位小麦玉米大豆ETCMM41979400387PEMM284736823682MNM亩1000060004000MG万M31047714858MGW,所以,该项目区水资源能满足灌溉用水量要求。43区内现有水利工程可供水量现状,需水和供需平衡情况项目区内,现有机井88眼,每眼机井年供水量6497M3,88眼机井年可供水571万M3,每年缺水1254万M3571万M3682万M3,682万M3/06497万M3105,故需新打机井105眼,通过开发治理后,机井拥有量达193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万亩。44项目区设计水平年可供水量,需水量和供需平衡分析项目区主要灌溉方式为井灌,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灌溉定额将会降低。灌溉定额110M3/亩年,设计井灌保证率75时,需水量1254万M3,允许开采量为13662万M3,完全能满足需水要求。第五章总体规划5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以省委、省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战略部署和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为总体目标,立足于效益开发、科学开发、民主开发,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把项目区建设成为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为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52选项原则521着眼大局、准确定位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的规划建设,要着眼于全县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科学功能定位,发挥综合优势,明确开发目标,努力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522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规模开发,联片建设”的要求和步骤,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总体规划及年度实施计划,积极稳妥地推进示范工程建设。523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充分发挥政府在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参与项目区建设的积极性,使农民群众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管护主体”。524开拓创新、规范管理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勇于开拓,不断深化农业综合开发,进一步丰富开发内涵,深化开发措施,创新开发机制,完善开发制度,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525以人为本、务求实效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解决其它行业和部门难以涉及的问题,解决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526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从项目区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扶持特色产业,壮大特色经济,构建特色生态,充分发挥示范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527依靠科技、提升水平坚持依靠科学技术,采用经济实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提高项目工程建设水平。搞好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强化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把项目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528统筹协调、合力开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统筹相关支农资金向示范区集中,引导群众积极筹资投劳,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汇集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强大的开发合力,发挥资金的规模效应。53建设标准规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按我县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采取综合措施,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整治,连片开发。达到“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总体目标。通过开发,使区内农业生产设施完善,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关键障碍因素得以有效解除,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项目区产出的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达到优质安全标准;项目区因地制宜推行节水灌溉和其他节本增效技术,农田林网适宜,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项目区科技进步和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农民增收显著;各类单项工程设计科学,综合配套、运行通畅,生产条件全部得到改善,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品种优、科技新的园田化农田。531水利措施标准以建设高标准的旱涝保收田为目的,坚持兴利除涝并举,提高旱能浇、涝能排的能力。科学规划灌排工程,合理布局新打配套机井、新建桥涵、地埋管、整修沟渠等设施,因地制宜采取工程、农艺、管理等节水措施,把项目区建成灌、排、蓄、保、节相结合的农田水利系统。灌溉保证率达80,排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干沟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5311机电井及配套标准。按50亩一眼井、井距大于100米的标准合理布局井位,做到井、井台、井盖、水泵、地埋线、节水工程齐全。为了保证干旱年份灌溉允许地下水下降,井深定为35米(个别井深70米),机井内径40厘米,水量不少于每小时30吨,井台高于井口地面40厘米,上下两层,下层高、宽、长分别为20CM120CM120CM,上层高、宽、长分别为20CM100CM100CM,采用混凝土现浇,一次成型,并配置井盖,机井保护地半径应在2米左右。旧井维修要达到原井设计要求,报废机井采取相应封闭措施,严禁项目区出现无井台、井盖的旧井。5312灌溉电力配套标准。对项目区新打机井全部实现电井配套。地埋线开挖沟口、沟底宽06米,沟深1米以上,沟口顺直,沟底平整,地埋线路主、支线要合理设计,埋设时,三线顺沟底摆放均匀,线间距不低于15厘米。出线口统一设计,埋入地下30厘米,出地面部分长、宽、高分别为60厘米、60厘米、80厘米,出线口要坚固、统一、美观、实用。变压器配备和选型符合总电容的需要,固定后安装防盗报警装置。按照电业部门统一标准建设砖混结构变压器房,建设规格为长50米宽35米高45米。5313排涝工程标准。完善田间排水系统,排水出口畅通,从作物受淹起,13天排至田间无积水。搞好项目区内排水沟渠的开挖疏浚工程,排水沟的三个面要平,四条线要直。排水支沟断面一般要达到沟底宽1米以上,沟口宽2米以上,坡度小于60度,路边沟一般应达到沟深08米、沟口宽15米以上,并有一定的坡降。桥涵等建筑物应随灌排工程统一规划,科学布局,满足灌排需要,方便农业生产。生产路桥宽6米以上、进地桥宽5米以上,以满足农机通行的需要。各种生产桥的孔径,要与沟渠大小协调,达到美观大方,坚固耐用,设计寿命达到20年以上。一律采用混凝土砌石结构,施工用现浇方式,保证工程质量,保证形象美观。5314喷灌。在项目区发展固定式、移动式式等先进节水技术,以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532农业措施标准项目区治理后达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利于灌溉和机械作业,农业生产设施配套,社会化服务手段完备,能满足种植业结构调整后各种农作物生产的需要。通过秸秆还田、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障碍因素消除或呈逐年减轻趋势,土壤质地结构良好,适耕期长,土壤保水保肥,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通过深耕,使土壤活土层厚度不小于25厘米。耕地全部进行土壤化验,实行测土配方施肥。通过施入有机肥,实行深耕和秸秆还田等达到土地肥沃。项目区全部种植优质小麦、大豆、玉米和蔬菜等良种,使项目区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用补助形式吸引农民购置耕作、收播、植保等机械,保证机耕、机播、机收和秸杆还田面积达95以上。新投资农业机械三年内出勤率和三年后完好率要在95以上。积极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使用,有计划地采用拍卖、承包等形式,明确产权,保证使用效率。配置先进植保器械,组建病虫防治队伍,搞好统防统治,保证病虫危害率控制在3以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533机耕路标准项目区田间生产道路要与乡村道路相协调,设计合理,宽窄适宜,平直顺畅,机耕路建设分干道、支路两级,干道要与乡村公路相接,主干路宽7米至8米,支路宽不低于6米,路面中弓高于路边10厘米以上,素土压实路面,路旁设置排水沟。支路要与主干道相连,采用矿渣硬化;干道要与乡、村公路连接,关键路段路面采用混凝土硬化,保证晴雨天畅通,能满足农产品运输和中型以上农业机械的通行。每万亩项目区机耕路总长度达到35公里以上,其中硬化道路不少于15公里。混凝土硬化路面宽度4米,厚度18厘米;矿渣硬化路面宽度4米,厚度15厘米。路面平整无坑洼,高出地面04米左右。所有道路应配套桥、涵和农机下田(地)设施,便于农机进出田间作业和农产品运输。534林业措施标准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和路沟渠相配套的原则,按照200亩左右一个网格的标准,着力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主干道一路两沟四行树,支路一路两行树,有路有沟必有树。树种以速生杨为主,用材与观赏树木搭配。着力构建一个宽林带、小网格、复合型的农田林网新模式,使项目区全部实现高标准林网化,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达到100。同时不断完善林木管护经营机制,采取树坑拍卖、承包栽植、承包管护等方式,所有树苗规格要求杨树苗木地径达到35厘米,高度达到4米以上,严格把握植树的技术环节,认真落实植树“十字方针”即大坑、大水、大苗、深栽、踩实,保证植树质量,使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98以上,三年后保存率要达到90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树木栽植后要及时涂白,涂白高度12米。535科技措施标准5351技术推广。在项目建设期间,推广3项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是标准化生产、良种良法、模式化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化学除草、节水灌溉等方面的技术,鼓励采用经济适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工程建设质量。5352技术培训。项目建设期间,对基层干部、农民技术员、受益农户和科技示范户进行6期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方面的培训,使其熟悉有关资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要求,更好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每个行政村有5名以上技术骨干,每10户有2户科技示范户,每户有1人掌握实用技术。536项目区标示、标牌标准每个项目区要选择两个进口、两个出口,原则上在每个项目区的主要进出口处设置1块项目区彩喷指示牌,规格为400500CM。指示牌正面为项目简介,背面为项目区位置示意图。每个项目区中心位置设置1块项目公示牌底座高、宽、厚为80CM320CM38CM;标示牌的高、宽、厚为180CM280CM24CM,底座与标示牌中间设50CM高的宣传标语区,高、宽、厚为50CM320CM38CM。标示牌砖结构或砼体结构,正反面镶嵌陶瓷材质标示内容,在底座正面上部8050厘米位置镶嵌陶瓷材质宣传标语。正面为项目区简介及竣工图;背面为项目和资金公示,具体内容包括项目投资、开发任务、建设内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时间、监督举报电话等,落款为公示单位。项目区主要单项建设工程表面均要镶嵌、粘贴或喷涂工程标志牌(徽)。新打机井及维修旧井、建筑物工程、交通主干道工程要求粘贴固定陶瓷标志;农业机械、仪器设备、变压器、地埋管道出水口、地埋线路接线柱等工程要采用喷涂标志。537项目工程管护及时进行项目产权移交。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竣工通过验收合格后,由县农开办要对项目工程负责登记造册、分类编号、建立档案,并将项目工程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及时移交给项目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作为工程管护第一责任单位,对宜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工程,通过承包、拍卖、租赁等形式,明确产权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对不宜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公益性工程要与工程所在村组,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54开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