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_第1页
最新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_第2页
最新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_第3页
最新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_第4页
最新2018年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下册教案(全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1 -第一课 走进科学课- 6 -第二课 我的“小问号”- 8 -第三课 看一看- 10 -第四课 听一听- 12 -第五课 摸一摸- 14 -第六课 闻一闻 尝一尝- 16 -第七课 玩磁铁- 18 -第八课 玩彩泥- 20 -第九课 玩小车- 22 -第十课 分一分- 24 -第十一课 运水游戏- 26 -第十二课 认识水- 28 -第十三课 水变咸了- 30 -第十四课 把他们放到水里- 32 -第十五课 放大镜- 34 -第十六课 我的削笔刀- 36 -一年级科学下册- 38 -1.找空气- 38 -2.认识空气- 41 -3.纸风车- 43 -4.常见的

2、动物- 45 -5.动物的反应- 47 -6.动物的运动- 49 -7.小动物找妈妈- 51 -8.布料- 53 -9.塑料- 56 -10.石头- 59 -11、我们周围的植物- 62 -12、土壤与植物- 64 -13、蚯蚓的家- 67 -14、土壤中的小动物- 70 -15、番茄与番茄酱- 72 -16、做个小挂钩- 75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指导思想:本套教科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生活经验的扩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为辅线进行整体构建:将探究技能、“方法指导”、“安全提示”等多种探究元素融合在探究过程之中,提高探究水平;通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

3、、“拓展活动”的模块化设置,形成完整的探究链条;设置了单元评价,以融合化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4个方面目标为依据,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制教育,增加了“法治在线”元素,这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教材特色1、开放性强,适合学生探究,易教易学。2、探究技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切实提高学生能力。3、活动引领,点面结合,课堂呈现丰富,寓教于乐。4、版面精美细致,时尚简洁,生动活泼。5、增加“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让学生深刻了解科技的魅力。6、科学学生活动手册记录探究过程,巩固所学知识,是教材不可缺

4、少的部分。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单元主题内容作用和功能1我们一起学科学绪论单元。起着把学生领进门的作用,让学生知道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2我们怎么知道方法单元。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最直接的方式,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认知活动。3玩中学引导学生继续使用感官去观察事物。4水水是常见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5工具是个好帮手初步了解使用工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四、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对环境、对老师、对同学、对课堂、对学习、对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此时正是对他们进行养成教育的关键时刻,我得好好把握,但同时我也认识到良

5、好的习惯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可以形成的,必须打持久战,而急于求成,效果会适得其反。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一定要以爱心、恒心来引导学生,指导家长,共同让孩子们慢慢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然而“学会倾听”是新课标中对一年级小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现代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和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针对这些特点,我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习惯。首先在课堂语言上要力求儿童化和趣味化。其次,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6、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总的来说,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利因素居多,不利因素也不少,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灵活、正确地利用各种因素,变不利为有利。教师是学生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行为的指引者。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学习能力的高低、品质的好坏,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教育、正面的诱导、不断的培养。我一定要全面去了解每一位学生。深入细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多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园满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五、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是:1、了解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2、让学生了解学校,培养规则与纪律意识。3、了解学校环境,了解教师的工作,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的情感。尊重学校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

7、,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4、了解学校环境,了解教师的工作,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的情感。尊重学校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感激之情5、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遵守学校记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学习习惯。能力是:1、学习知识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有一定的独立能力。2、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知道人的职业虽然有差异,但都是为大家服务的。每个人的劳动都应得到大家的尊重。4、学习有计划的安排活动,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

8、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5、通过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6、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知识是:1、知道学校生活要讲道德、要有规则和纪律,同学和老师之间要相互沟通,平等对待,会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2、懂得与同学要和睦相处。3、认识校园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设施,能利用这些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4、知道初步的健康知识,学习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5、掌握学校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6、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常识,掌握自己的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六、教学进度。周 次教 学 内 容备 注1学前准备 课堂常规训练121走进科学课232我的“小问号”343看一看454听一听56国庆放假675摸一摸786闻一闻

9、尝一尝897玩磁铁9108玩彩泥1011期中考试11129玩小车121310分一分 131411运水游戏141512认识水 151613水变咸了161714把他们放到水里171815放大镜181916我的削笔刀19- 5 -课题第一课 走进科学课授课人张现余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 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初步感知观察、实验学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10、教学准备几盆植物、装有水的杯子、画有小鱼的纸屏。二次备课活动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老师提问:1、今天学习什么课?2、科学课是学习什么的?学生自由发言2、 探究活动(1) 探究科学课上做什么。 教师展示教科书上的卡通图,提出问题: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再次提问:同学们还做过哪些类似的事情?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当同学们对某个事情或现象发生兴趣,通过认真观察和研究来探究问题的答案时,就是在研究科学了。(2) 亲历探究活动 1、观察植物的叶子 (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组植物。 (2)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3)学生汇报与交流观察情况。 (4)教书

11、讲解观察叶子的方法,学生再次观察。 (5)学生交流观察收获与体会。 (6)师生共同总结:观察要以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要认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进行小纸鱼实验 (1)教师讲话,激发做实验的兴趣。 (2)教师演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 (3)学生进进行实验。 (4)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体会。三、评价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四、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作业:让家人讲讲科学家的故事,以便对科学家的工作有所了解。课后反思课题第二课 我的“小问号”授课人张现余教学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中的观察、比较中

12、提出感兴趣的问题。2、愿意倾听别人的问题。3、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知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玩玩具时,注意观察,提出发现和疑问,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准备学生自主选择,准备自己喜欢的文具并将文具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一同探究。二次备课活动过程设计1、 介绍玩具,导入新课: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讲解玩具的玩法和功能。二、探究活动(一)玩玩具,提出问题。1、教师拿出跳跳蛙,引导学生猜想:拧紧跳跳蛙上的法条,松开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汇报猜想)2、教师演示玩跳跳蛙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3、学生交换玩具,互相向对方提出问题。4、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用笑脸标志涂色个数表示记录问题个数。5

13、、将玩具整理好,全班交流所提出的问题,汇总提出的问题的总数。(二)生活中的“小问号”1、教师播放苹果落地的视频。(1)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2) 教师用幻灯片形式播放牛顿的提问和研究成果。(3) 教师小结: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我们要善于观察并从中发现、提出问题。2、引导学生列举生活的实例并提出问题。(1)比一比,谁提出的问题多。(2)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方法。三、评价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四、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作业:在家中、校园或者居住地附近进行观察,把自己的“小问号”记录下来。课后反思课题第

14、三课 看一看授课人张现余教学目标1、 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了解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不同。2、 能对生活中常的七巧板、松树、花生等物体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意识到:要想全面认识物体的特征,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等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教学准备镜子、七巧板、松树图片、花生。二次备课活动过程设计1、 谜语导入教师出示课件谜语:“上面毛,下边毛,中间一颗小葡萄”。教师根据学生猜出的谜语,向学生提问“眼睛有什么作用”,导出本课课题。二、探究活动(一)看一看我们的眼睛1、学学生用镜子认真看一看自己的眼睛,说

15、出特征,并小组交流。2、教师适当纠正学生回答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科学学生生活手册上画一画。3、教师展示优秀作品并加以评价。(二)探究眼睛的功能1、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眼睛的功能。2、教师借助自己身上的衣服,引导学生认识到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3、出示七巧板,学生观察,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汇报。5、教师总结:用眼睛看七巧板的颜色、形状等,就是在观察。(三)认识观察的顺序1、教师出示松树的图片和松针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分别是站在什么角度观察的。2、教师提供花生让学生小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最后汇报观察结果。3、教师总结观察的顺序。(四)保护眼睛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保护眼的重要性。2、寻找生

16、活的错误做法。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今后应该怎么做。三、评价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四、拓展活动 课下让学生完成拓展活动“找一找,图中有几种动物”,将结果填在科学学生生活手册中。课后反思课题第四课 听一听授课人张现余教学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2、知道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可以辨别声音。3、在好奇心的趋势下,能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观察物体的方法有很多,在观察时要用到多种感官。教学准备手电筒、瓶子、沙子、石

17、子等二次备课活动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音乐清晨。 2、教师让学生谈听音乐后的体会,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用什么器官听到声音的? 3、引入本课课题二、探究活动(一)观察耳朵1、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耳朵是什么样子的,并追问是如何知道的。(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耳朵的认识,了解学生对耳朵的认识程度。)2、 学生小组内相互观察耳朵。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看不到耳朵内部的情况下,需要利用什么工具继续进行观察?4、 学生继续观察。5、 小组展示汇报。(二)听不同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耳朵的功能2、 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4个杯子,让学生轻轻敲一下,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3、 学生小组活动。

18、4、 学生汇报。5、 教师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6、 师生共同总结: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3) 猜一猜里面是什么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教科书插图中的学生在做什么?是怎样做的?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3、学生展示交流成果。4、教生共同总结:我们的耳朵能分辨出不同的声音,也是在观察。三、评价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四、拓展活动 教师出示几种比较常见的声音让学生辨识,提出课下探究的活动方向。课后反思课题第五课 摸一摸授课人张现余教学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皮肤这一感觉器官。2、知道皮

19、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3、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判断箱子里的物体是什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2.通过提问初步培养学生的假设能力。教学准备水彩笔、毛巾、复印纸、纸板、砂纸等。二次备课活动过程设计1、 游戏导入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蒙住眼睛,摸一摸老师手中的东西,说一说是什么,并解释是怎样猜出来的,在摸的过程中利用了哪种器官。二、探究活动(一)观察我们的皮肤1、教师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皮肤,待学生有初步认识后,再在小组内相互观察面部皮肤或其它部位的皮肤如脖子、耳朵、手臂等部位。2、教师总结:皮肤的颜色有粉红色的,黄色的

20、;皮肤表面有毛孔和汗毛;手掌有掌纹等。(二)说一说,摸到的是什么。1、教师出示不透明的纸箱,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猜箱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注意指导学生要有依据的猜测。2、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重点倾听学生判断的理由。3、小组展示,教师进行评价。 4、教师总结:每个物体有不同的外部特征,通过这些特征我们可以判断摸的是哪种物体。(三)摸一摸,有什么发现1、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4组物品:干湿不同的两块毛巾、一杯冷水和一杯温水、复印纸和纸板、复印纸和砂纸。2、小组讨论交流摸物体的方法。3、学生活动,摸一摸毛巾的干湿、水得冷热、纸的厚薄,并用语言描述。4、教师总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干与湿、冷与热、粗糙与光滑

21、等。用皮肤认识物体的特点也是在观察。三、评价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四、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任务:回家后,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和妈妈。课后反思课题第六课 闻一闻 尝一尝授课人张现余教学目标1、 知道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舌头是我们的味觉器官;鼻子可以分辨多种气味,舌头可以尝出多种味道。2、 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意识到保护鼻子、舌头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从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观察、描述物体。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

22、进行探究的意识。教学准备利用筷子、镜子、苹果、橘子等实物来观察。二次备课活动过程设计一、活动导入教师把橘子用布盖住,让学生蒙上眼睛闻一闻,提问:盖住的东西是什么?教师让学生尝一尝橘子并说说尝到的味道。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导出本课课题。二、探究活动(一)观察我们的鼻子和舌头1、教师让学生用镜子观察自己的鼻子和舌头,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征,在本组内交流。2、教师推荐小组代表向学生介绍自己的鼻子和舌头。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鼻子和舌头的功能,让学生知道鼻子是嗅觉器官,舌头是味觉器官。(二)闻一闻它们的气味 1、教师演示闻白醋气味的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闻白醋的味道并描述闻到的气味。 2、教师演示如何闻苹

23、果的气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闻苹果的味道并描述闻到的气味。教师强调:对不知道气味的物体不要随便闻。(3) 尝一尝它们的味道1、 让学生展示生活中尝不同物体味道的方法。2、 教师指导学生尝水果的味道,尝之前要先洗净水果。3、教师发给学生盛有白醋的玻璃杯子,让学生用筷子蘸着尝白醋的味道。教师强调:对不了解的物体不要随便尝。为了更准确地辨别味道,尝完一种物体后要漱口。(四)利用多种器官观察水果,说一说他们的特征。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器官观察水果: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舌头尝。2、教师出示图片,小组内逐一说出观察每种水果的方法并描述每种水果的特征。3、全班交流展示。4、教师总结:想

24、全面、准确的认识一个物体,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三、评价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四、拓展活动 课下请同学到校园中看一看花的颜色,闻一闻花的气味。同学们在活动时注意安全,爱护花草。课后反思课题第七课 玩磁铁授课人张现余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到生活中的常见磁铁的形状;知道磁铁可以直接吸引铁,也可以隔着物体吸引铁 。2、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体验、观察;学会描述磁铁吸引铁的现象,学会做简单的表述和记录,并得出结论。3、寻找生活中哪里用到了磁铁;知道与磁铁有关的科技产品给人类生

25、活带来的便利。4、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能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关注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体验、观察;学会描述磁铁吸引铁的现象,学会做简单的表述和记录,并得出结论。教学准备多种形状的磁铁、铁丝、曲别针、小铁圈、塑料尺、文具盒、铅笔、橡皮、纸屑、硬币等物品。二次备课活动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老师提问:1、同学们,大家知道磁铁都有哪些形状吗?(学生通过观察说出磁铁的形状,并进行交流。)2、磁铁都有哪些性质呢?学生自由发言3、 探究活动(一)探究磁铁可以吸引哪些物体,不能吸引哪些物体。 组织学生玩一玩磁铁,在玩中发现磁铁能吸引铁的

26、现象(教师要特意准备含镍的物品)。在学生动手玩的过程,提出问题:磁铁可以吸引哪些物体?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磁铁可以吸引铁,不能吸粉笔、塑料尺等物品。(二)亲历探究活动 1、磁铁隔着物体能不能吸引铁? (1)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教科书中提示的操作试一试。当学生隔着一本书能吸引曲别针时,教师要及时提醒:“隔着多本书还能吸引铁吗?”。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特别是注意观察吸引却别针的个数以及出现的其他情况。 (2)教师提出观察要求,让学生观察磁铁隔着水能否吸引曲别针。 (3)学生汇报与交流观察情况。 (4)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发现、交流作出评价。 2、找一找,磁铁还能吸引周围哪些物品。 (1)学生用磁

27、铁吸引教室内的物品,并做好简单的记录。 (2)学生交流用磁铁吸引物品时的发现,知道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不能吸引哪些物体。 (3)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交流做出评价。三、评价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四、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找一找哪些物品可以被磁铁吸引。引导学生要注意爱护物品,不要造成破坏,同时要注意安全。学生如无法自己完成任务,可以请求家长帮助。课后反思课题第八课 玩彩泥授课人张现余教学目标1、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了解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通过观察、比

28、较提出与力有关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用感官观察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能简要描述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学生交流。3、了解生活中常见物品形状的改变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体验、观察;学会生活中常见物品形状的改变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彩泥、彩纸、毛巾、海绵、橡皮筋、塑料尺。二次备课活动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老师提问出示用彩泥制作的小动物,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知道这些小动物都是用彩泥捏成的,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玩彩泥。二、探究活动(一)

29、玩一玩彩泥,有什么发现? 教师通过两个问题引出主题:“你们平时是怎样玩彩泥的?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想用哪些方法玩彩泥?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方法后,教师提出要求:用你们小组内商量的方法来玩彩泥,玩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用力前后彩泥形状有没有变化,把用力后的形状记录下来。学生明确要求以后分组活动,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活动后汇报。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是怎样玩的,有什么发现。在汇报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用这些方法玩彩泥时都会对彩泥用力,进而彩泥的形状发生改变。(二)试一试,他们的形状能不能改变。 1、磁铁隔着物体能不能吸引铁? 教师先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物品可以是教科书上提示准备的,

30、也可以是学生身边方便利用的,如衣服、尺子等。教师检查后提出问题:看到这些物品后吗,你们想怎样玩?先小组内交流讨论,再全班内汇报交流。 通过这个活动,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准备的物品及身边的物品进行探究,如折纸、叠毛巾、捏海绵、压弯尺子等。学生观察到在力的作用下这些物品的形状也能发生改变。 3、做一做。 学生在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基础上,用彩泥制作出菠萝模型,进一步体会“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的含义。在指导学生按照教科书中的图示制作彩泥菠萝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其他的水果、小动物等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评价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本节课的收

31、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四、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观察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课后反思课题第九课 玩小车授课人张现余教学目标1、知道推或拉可以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用到了力;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2、意识到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3、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并解释交流所获得的信息。4、了解生活中汽车等常见的科技产品给人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难点推或拉能让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教学准备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玩具小车。二次备课活动过程设计一、游戏导入:1、组织游戏。教师组织学生做游戏:一名学生站在某处不

32、动,另外几名学生想办法使他离开原来的位置。师生交流游戏规则。2、交流反思。教师:你们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学生:使劲的推他和拉他都可以使他离开原来的位置。(注意学生安全)教师:推和拉的过程,我们都用了力,这位同学离开了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说他运动起来了。3、教师小结。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推力和拉力。二、探究活动(一)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大都玩过玩具小车,你们有哪些方法让玩具小车动起来呢?2、学生说出自己玩小车的方法。3、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用多种方法使小车运动起来。4、学生交流并总结:玩小车时用大了推力和拉力,推力或拉力使小车运动起来了。(二)小游戏。 1、教师

33、谈话:我们来做推小车游戏,看谁的小车能停在中心的圆内。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游戏规则。3、学生分组做游戏。4、学生交流游戏中的发现。(三)我们这样玩一玩。 1、教师谈话:哪些游戏中用到了推力或拉力。 2、学生说出自己想到的游戏。 3、教师引导学生玩游戏。 4、学生交流游戏中用到的推力与拉力。三、评价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四、拓展活动 教师谈话:推力和拉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广泛,他们的存在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而且增添了我们的乐趣。下面,我们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都用到了推力或拉力。

34、 学生分析、交流拖地与拉链的图。课后反思课题第十课 分一分授课人张现余教学目标1、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2、能把探究过程中学到的分类方法运用于新的情景中,对事物进行分类。3、尝试多角度、多种方式对事物进行分类。4、初步了解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会运用分类概念,巩固对分类概念的认识。教学准备教科书中呈现了不同颜色的积木,也可以准备类似的相关实物,如积木、铅笔等。二次备课活动过程设计一、谈话导入: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玩积木吗?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套积木,它们放在一起有点乱。想不想自己动手把它们分一分,以玩起来更方便呢?二、探究活动(一)分积木,揭示分类概

35、念。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积木的特征,再对积木分类。2、学生根据观察说出分积木的方法,如相同颜色、相同形状、大小差不多等方法。3、教师组织学生动手,依据自己的分法,对积木进行分类。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完后的积木比原来怎么样(比原来整齐多了),引出“分类”的概念。(二)分铅笔,理解分类的不同标准。 1、自由分类,各组学生把带来的铅笔进行分类,看看能有几种方法,哪个小组分类的方法最多。2、汇报交流,教师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类的?用了哪些分类方法?是根据什么标准分类的?学生回答:按铅笔的颜色分,按横截面的形状分,按有无橡皮分。3、方法梳理,小结。师生互动,总结出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可能不同。(三)整理

36、自己的书包,把书包中的物品分类。 1、学生交流已有经验,整理书包。教师提问:哪些同学平时自己整理过书包?你们是怎样整理的?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整理书包的方法。板书:有序放、分类放、特定的位置放教师提问:这样分类整理后有什么好处?2、学生借鉴交流经验,重新分类整理自己的书包。3、师生总结。学生有很多整理书包的方法。这样吗,书包看起来整齐、美观,我们用起来方便,节省时间。三、评价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四、拓展活动 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自己生活中见到的物品分类的现象,了解不同物品的分类情况。整理家中的玩具,分

37、类摆放。课后反思课题第十一课 运水游戏授课人张现余教学目标1、知道水会流动,具有流动性。2、通过设计运水方案,知道科学探究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初步了解水的流动性在生活中的应用。3、在探究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教学重难点设计运水方案,知道科学探究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教学准备教师需提前准备橡胶管、注射器等学生不容易找到的物品,水槽、杯子、水、海绵、勺子、滴管、漏斗等工具。二次备课活动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1、教师播放课件:水流的声音。让学生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水声)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到过

38、水?是什么样的水?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行运水游戏。(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一)想办法,把水从一个水槽运到另一个水槽中。1、准备活动:每个小组准备两个水槽,一个装满水。2、提出问题:把水从一个水槽运到另一个水槽中,不能用水槽直接倒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小组间相互评议、补充。3、展示工具材料,引导学生看一看、猜一猜:哪些工具能运水?哪些工具不能运水呢?4、学生自由选择运水工具,验证结果。教师提出运水活动要求:(1)两个水槽之间要拉开距离。(2)不要把水洒到外面,不要弄湿衣服。(3)每样工具都要试一试,把能运水的与不能运水的工具分开放置。5、学生开展运水活动,教师

39、参与到活动中,适时指导。(1)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转换运水工具。(2)指导学生合理搭配运水工具。6、交流自己的活动发现。(1)哪些工具能运水?哪些工具不能运水?学生交流讨论为什么有些工具不能运水。(2)同学们选择了哪种运水工具?是怎样进行运水的?7、活动延伸:用虹吸现象运水。水槽一高一低摆放,把橡胶管吸满水,用手捏住管子两头,不要让水流出,然后把管子两端分别放入两个水槽里,把手松开。学生交流发现:水从高处的水槽不断地流低处的空水槽。教师小结:水可以流动,从高处流向低处。(二)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水流动的现象。 1、教师:同学们在运水游戏中知道了水具有流动性,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水流动的现象

40、?咱们一起看一看书中的几幅图片。学生交流自己从图中看到的流动的水。 2、教师:这些流淌的水有什么用处?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水的作用可真大!洗脸、刷牙、洗澡和做饭离不开水,轮船行驶离不开水。假如没有水,动物、植物就无法生存,所有,我们要节约用水。下课之后,请同学们将使用过的水用来浇花。三、评价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四、拓展活动 1、出示小水轮。(1)引导学生利用水流使小水轮转动起来。(2)学生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水的流动性。2、课后探究:请同学们利用虹吸现象为鱼缸换水。课后反思课题第十二课 认识水

41、授课人张现余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感官观察水的颜色、状态、气味等。2、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水的形态特征。3、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水的特点。4、初步意识到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水的形态特征。教学准备白醋、牛奶、橙汁、白糖水、几种异性瓶(如锥形瓶、三角烧瓶等)。二次备课活动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1、教师提问:猜猜今天我带来了什么?(出示一瓶白醋)同学们是怎么知道的呢?、2、想要准确辨别出我们周围的东西,只用眼睛看是不好下结论的。用眼看只是观察的一种方法,同学们知道观察还有哪些方法?当学

42、生说“闻”和“尝”的时候,教师指导并演示“闻”和“尝”的正确方法:闻一闻时,要用手扇过气味来闻。尝一尝时,要用筷子蘸取一点,用舌头来尝。提示学生: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不能随便尝。3、我们今天就用各种观察的方法来观察水。(揭示课题)二、探究活动(一)观察水,研究水有什么特点。1、各小组桌上都有一瓶水,观察瓶盖有什么特别。师生交流:瓶盖上有个小洞,可以把水倒出来一些。2、现在就请大家用看、闻、尝的方法来观察瓶子里的水,找出水的特点。3、学生分组观察,找出水的特点。4、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5、教师引导小结:通过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我们找出了水的特点是

43、: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6.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物体,你能随便去闻、去尝吗?为什么?7、现在我们再来观察刚才教师带来的一瓶是不是水,同学们应该怎么去辨别水?(运用多种感官观察,进行比较观察,综合判断)(二)辨一辨,哪一杯是清水。 1、如果把白醋、清水、橙汁、白糖水放在一起,同学们能又快又准确地把这瓶水找出来吗? 2、交流观察方法,交流主要事项。“一看,二闻,三尝”的观察顺序。注意“闻”和“尝”的方法。 3、分组实验,进行辨别。 4、小结:这种辨认方法叫做“排除法”,首先橙汁,因为它是黄色的,不透明。观察方法:用眼睛看。其次排除白醋,因为它有刺激性气味。观察方法:用鼻子闻。再次排除白糖水,因

44、为它是甜的。观察方法:用舌头尝。最后剩下的一杯是清水。(板书:观察顺序:看闻尝)(三)把水倒进不同的容器里,会发现什么?1、上面我们用比较原始的方法观察了水的特点。水还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来做一做。2、观察我们带来的这些容器的形状,说一说它们的样子。这些容器都有不同的形状。3、提问:水是什么形状呢?4、学生交流,师生共同得出: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三、评价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四、拓展活动 1、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哪里有水。课后反思课题第十三课 水变咸了授课人张现余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溶

45、解现象。2、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并描述食盐和白糖水在水里的变化。3、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能对食盐、白糖在水中的溶解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4、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食盐和白糖水在水里的变化教学准备杯子、食盐、白糖、勺子、筷子等。二次备课活动过程设计一、故事导入: 从前有个国王,他的王宫里有许多食盐,但他从来不分给大家。有一位从皇宫里向外拉水的人,每天都能把食盐运出王宫,分给大家。同学们,这个人是怎么把食盐带到王宫外边的呢?(估计学生会想到把食盐藏于水中,食盐在水中会“化”。) 食盐放到水中真的会“化”吗?如果会,它又是怎样“化”的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研究一下?二、探究活动(一)认识食盐材

46、料。1、看看桌子上都有什么。2、两个杯子里的水都是可以引用的白开水,1号纸包里的是食盐,2号纸包里的是白糖,小瓷缸是用来放勺子和筷子的。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用到的实验材料。(二)观察溶解现象。 1、观察食盐特点,猜想食盐在水中的变化。 (1)教师演示。打开纸包让同学观察食盐特点,将食盐放进水中,观察食盐会马上“化”吗?教师讲解示范:搅拌时,向着同一个方向搅,不要太用力,尽量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 (2)学生实验、交流并得出总结。 小结:食盐先是沉到了杯子底部,食盐的颗粒慢慢变小;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食盐的颗粒越来越小,最后看不见了。2、观察白糖在水中的变化。(1)把白糖放在水里会不会“化”呢?用观

47、察食盐的方法,把2号纸包里的白糖放到2号水杯里,看看白糖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2)学生实验、交流并得出总结食盐和白糖在水中“化”了,这两个杯子里的水还是原来的白开水吗?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是不是呢?(注意提示学生不确定杯子里装的是什么的情况下,千万不要随便尝。)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筷子尝杯子里的水。小结:像食盐和白糖这样在水里看不见了,我们就说食盐和白糖溶解了。(三)说说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主要到在哪些地方人们利用了食盐和白糖的溶解?学生交流。三、评价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四、拓展活动 回

48、家后,在一只浅盘子里装少量的食盐水,把盘子放在窗台上,每天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会有什么发现?课后反思课题第十四课 把他们放到水里授课人张现余教学目标1、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2、能对物质是否溶解作出猜测,并进行实验验证。3、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4、意识到利用溶解可以改善生活,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流程。教学准备沙子、小苏打、勺子、味精、洗衣粉、食用油、奶粉、苹果粉、白糖等。二次备课活动过程设计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49、了食盐、白糖在水中能溶解,而我们生活中的物质很多,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样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板书课题:把它们放到水里)二、探究活动(一)把它们放到水里。1、猜一猜:它们能溶解吗?(1)教师出示准备的3中物质:沙子、食用油、小苏打。提问学生:这三种物质能溶解吗?请大家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经验大胆猜一猜,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2)小组讨论,并推选代表说说自己的猜想。2、实验。把3种物质放到水里。(1)学生展示把这3种物质放到水里的方法。(2)教师演示把沙子放到水里的正确方法:用勺子盛好沙子,轻轻倒入水中,注意不要撒到外面,轻拿轻放,同时指出把小苏打放入水里时也要这样做。然后学生操作。

50、(3)教师演示把食用油放到水里的方法正确方法:轻轻拿起装有食用油的小杯子,靠近装水的烧杯,倾斜着把小杯子口放在烧杯上,慢慢地把食用油倒进水里,注意轻拿轻放,不要洒出来。3、小组交流试验结果,得出结论。这些物质在水里的溶解不一样,小苏打不见了,沙子沉到水底,油浮在水面。4、对比猜想与实验结果。(1)学生参照实验记录,对比自己的实验结构和实验猜想。(2)交流对比结果。(3)学生得出结论:实验猜想和实验结构不一定一致,需要我们动手进行验证。教师总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二)制作一杯饮料。 教师引导学生:要做什么口味的饮料?需要哪些配料? 1、小组内交流,设计配方,动手制

51、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实验方法和制作饮料的多样性。2、分析制作成果。教师提问: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冲泡的饮料,交流看到的现象,说一说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适时指导:有的物质容易溶解,有的很难溶解,水还可以同时溶解多种物质。3、品尝饮料,学生感受成功喜悦。总结:饮料各有特点:单一口味非常纯正,混合口味余味无穷,都不错。水可以同时溶解多种物质。三、评价与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的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四、拓展活动 溶解让我们喝到了美味的饮料。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溶解,课后大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课后反思课题第十五课 放大镜授课人张现余教学目标1、知道用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观察效果的不同。2、在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