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伏安法PPT学习教案_第1页
五伏安法PPT学习教案_第2页
五伏安法PPT学习教案_第3页
五伏安法PPT学习教案_第4页
五伏安法PPT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 五伏安法五伏安法 10:26:53 电压由0.2 V逐渐增加到0.7 V左 右,绘制电流-电压曲线。 图中段,仅有微小的电流 流过,这时的电流称为“残余电流” 或背景电流。当外加电压到达Pb2+的 析出电位时,Pb2+开始在滴汞电极上 迅速反应。 由于溶液静止,电极附近的铅离子在电 极表面迅速反应,此时,产生浓度梯度 (厚 度约0.05mm的扩散层),电极反应受浓度扩 散控制。在处达到扩散平衡。 第1页/共37页 10:26:53 2. 2. 极限扩散电流极限扩散电流 id 平衡时,电解电流仅受扩散运动控制,形成极限扩 散电流 id (极谱定量分析的基础)。 图中处电流随电压 变化的

2、比值最大,此点对 应的电位称为半波电位。 (极谱定性的依据) 第2页/共37页 10:26:53 极谱曲线形成条件极谱曲线形成条件 (1) 待测物质的浓度要小,快速 形成浓度梯度。 (2) 溶液保持静止,使扩散层厚 度稳定,待测物质仅依靠扩散到 达电极表面。 (3) 电解液中含有较大量的惰性电解质,使待测离子在 电场作用力下的迁移运动降至最小。 (4) 使用两支不同性能的电极。极化电极的电位随外加 电压变化而变,保证在电极表面形成浓差极化。 为什么使用两支性能不同的电极? 为什么要采用滴汞电极 ? 第3页/共37页 10:26:53 滴汞电极的特点滴汞电极的特点 a. 电极毛细管口处的汞滴很小

3、,易形成浓 差极化。 b. 汞滴不断滴落,电极表面不断更新,重 复性好。(但同时受汞滴周期性滴落的影响, 汞滴面积的变化使电流呈快速锯齿性变化)。 第4页/共37页 10:26:53 c. 氢在汞上的超电位较大。 d. 金属与汞生成汞齐,降低其析出电位,使碱金属和碱 土金属也可分析。 e. 汞容易提纯。 扩散电流产生过程中,电位变化很小,电解电流变化 较大,此时电极呈现去极化现象,这是由于被测物质的电 极反应所致。 被测物质具有去极化性质:去极剂。 Hg有毒。汞滴面积的变化导致不断产生充电电流(电 容电流)。 第5页/共37页 10:26:53 (id)平均=607nD1/2m2/3 t 1/

4、6c 讨论: (1) n,D 取决于被测物质的特性 将607nD1/2定义为扩散电流常数,用 表示。越大, 测定越灵敏。 (2) m,t 取决于毛细管特性 m2/3 t 1/6定义为毛细管特性常数,用 表示。则 (id)平均 每滴汞上的平均电流(A);n 电极反应中转移的 电子数;D 扩散系数; t 滴汞周期(s);c 待测物原始浓度 (mmolL-1);m 汞流速度(mg s -1 )。 3. 扩散电流方程: (id)平均 = c = K c 第6页/共37页 10:26:53 (3) (3) 极谱波类型极谱波类型 根据参加电极反应物质的类型分类:简单金属离子极 谱波、配位离子极谱波和有机化

5、合物极谱波。 按电极反应类型分类:可逆极谱波、不可逆极谱波、 动力学极谱波与吸附极谱波。 不可逆极谱波:极谱电流受电极反应控制。波形倾斜 ,有明显的超电位。电位足够负时,也形成完全浓差极化 ,可用于定量分析。 可逆极谱波: 极谱电流受扩散控制。 按电极反应的性质分类 : 还原波、氧化波和综合波。 第7页/共37页 10:26:53 (4) (4) 极谱波方程式极谱波方程式 极谱波方程式: 描述极谱波上电流与电位之间关系。 简单金属离子的极谱波方程式: ii i nF RT / d 21 ln ii i n . / d 21 ln 0590 时C25 由该式可以计算极谱曲线上每一点的电流与电位值

6、。 i= id /2 时, = 1/2 称之为半波电位,定性的依据。 第8页/共37页 10:26:53 4. 4. 干扰电流与抑制干扰电流与抑制 (1)残余电流 微量杂质等所产生的微弱电流 产生的原因:溶剂及试剂中的微量杂质及微量氧等。 消除方法:可通过试剂提纯、预电解、除氧等。 充电电流(也称电容电流) 影响极谱分析灵敏度的主要因素。 产生的原因:分析过程中由于汞滴不停滴下,汞滴表 面积在不断变化,因此充电电流总是存在,较难消除。 充电电流约为10-7 A的数量级,相当于10-510-6molL-1 被测物质产生的扩散电流。 第9页/共37页 10:26:53 (2) (2) 迁移电流迁移

7、电流 产生的原因: 由于带电荷的被测离 子(或带极性的分子)在静 电场力的作用下运动到电极 表面所形成的电流。 消除方法: 加入强电解质。 加入强电解质后,被测离子所受到的电场力减小。 第10页/共37页 10:26:53 (3)(3)极谱极大极谱极大 在极谱分析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即在极谱波 刚出现时,扩散电流随着滴汞电极电位的降低而迅速增大 到一极大值,然后下降稳定在正常的极限扩散电流值上。 这种突出的电流峰之为“极谱极大”。 产生的原因:溪流运动。 消除方法:加骨胶。 4.氧波、氢波、前波 氧波、氢波、前波等产生干扰。 第11页/共37页 10:26:53 (1) 速度慢 一般的分

8、析过程需要515 min。这是由于滴汞周期 需要保持在25 s ,电压扫描速率一般为515 min/V。 获得一条极谱曲线一般需要几十滴到一百多滴汞。 (2)方法灵敏度较低 检出限一般在10-410-5 molL-1范围内。这主要是受 干扰电流的影响所致。 如何对经典直流极谱法进行改进?改进的途径? 近代伏安分析方法的出现。 第12页/共37页 10:26:53 一、单扫描极谱法(也称为直流示波极谱法) 根据经典极谱原理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快速极谱分析 方法。 第13页/共37页 10:26:53 1.1. 直流示波极谱分析过程直流示波极谱分析过程 扫描周期短,在一滴汞上可完 成一次扫描,电压和电

9、流变化曲线 如图所示: ip 峰电流; p 峰电位。 ip c 定量依据 (1) 快速扫描时,汞滴附近的待测物质瞬间被还原,产 生较大的电流,图中bc段。 (2) 来不及形成扩散平衡,电流下降,图中 c d段。 (3) 形成扩散平衡, 电流稳定,扩散控制,图中 d e段。 为了获得良好的i 曲线, 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第14页/共37页 10:26:53 3.3. 峰电流与峰电位峰电流与峰电位 峰电流不是扩散电流,不符合扩 散电流方程,也不同于极谱极大。 在tp时刻的峰电流: ip=2.69105n 3/2 D 1/2 v 1/2 m 2/3 tp 2/3 c =K c 峰电位: 峰电位与电

10、极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有关。 nF RT . /P 11 21 n /P 28 21 25 C 第15页/共37页 10:26:53 4. 4. 直流示波极谱的特点直流示波极谱的特点 与经典极谱方法相比: (1)速度快 一滴汞上即能形成一条曲线,经典极谱需4080滴汞; (2)检测灵敏度高 峰电流比极限扩散电流大。 n=1 时, 大2倍; n=2时,大5倍。 (3)分辨率高 相邻峰电位差40 mV可分辨; 经典极谱法中 1/2200 mV才能分辨。 第16页/共37页 10:26:53 二、二、交流极谱分析交流极谱分析 1.基本原理 将小振幅(几毫伏到几十毫伏)的低频交流正弦电压 (550 Hz

11、)叠加到直流极谱的电压上,测量通过电解 池的交流电流和电压变化。 通过电解池的电流: (1) 直流电流 (2) 交流电流 (3) 电容电流 电容将直流电流信号隔离,交流信号经交流放大器放大后记录。 第17页/共37页 10:26:53 交流极谱分析过程与极谱图交流极谱分析过程与极谱图 (1) 在 A 点,直流电压叠加交流 电压仍达不到被测物质的析出电位。 无交流电解电流产生。 (2) 当直流电压达到被测物质的 析出电位后,叠加交流电压将产生 交流电解电流。 (3) 在 B 点(半波电位)交流电流的 振幅最大。 (4) 在 C 点,叠加交流电压不能使 扩散电流产生变化。 交流极谱产生峰形信号。

12、第18页/共37页 10:26:53 2.2.交流极谱的峰电流方程式与特点交流极谱的峰电流方程式与特点 对可逆反应: Ox + ne = Red 交流电压的角频率; V0 交流电压的振幅; 特点: (1) 灵敏度比直流极谱稍高。 (2) 分辨率比直流极谱高,峰电位差 40 mV可分辨。 (3) 氧的干扰小。 cVAD RT Fn i / 0 2121 22 p 4 第19页/共37页 10:26:53 三、三、 方波极谱分析方波极谱分析 1. 原理 充电电流限制了交流极谱灵敏度的 提高。将叠加的交流正弦波改为方波, 使用特殊的时间开关,利用充电电流 随时间很快衰减的特性,在方波出现 的后期,记

13、录交流极化电流信号。 峰电流: 2. 特点 (1) 灵敏度高:检出限10-710-8 molL-1,比交流极谱高2 个数量级。 (2) 前波影响小。 cVADKnip 0 2/12 第20页/共37页 10:26:53 四、 脉冲极谱分析 方波极谱基本消除了充电电 流,灵敏度的进一步提高受毛细 管噪声的影响。 导数脉冲极谱: 在每滴汞增长到一定时间时, 叠加 5 100 mV的脉冲电压, 持续时间4 40 ms,测量脉冲 前后电解电流的差i 。消除背 景电流,进一步提高灵敏度: 检出限10-8 10-9 molL-1 。 第21页/共37页 10:26:53 微分脉冲极谱分析微分脉冲极谱分析微

14、分脉冲极谱分析 第22页/共37页 10:26:54 它是电解富集与伏安分析相结合的一种极谱分析技术。 1. 基本原理与过程 (1)被测物质在适当电压下恒电位电解,还原沉积在阴极 上。 (2)施加反向电压,使还原沉积在阴极(此时变阳极)上的 金属离子氧化溶解,形成较大的峰电流。 (3) 峰电流与被测物质浓度成正比,定量依据。 (4) 检出限一般可达10-8 10-9 molL-1。 (5)信号呈峰形,便于测量,可同时测量多种金属离子。 第23页/共37页 10:26:54 Cu2+ ,Pb2+ ,Cd2+ 的溶出伏安图的溶出伏安图 第24页/共37页 10:26:54 2 2. . 影响溶出峰

15、电流的因素影响溶出峰电流的因素 化学计量:被测物完全电积在阴极上。 精确性好,时间长。 非化学计量(常用方法): 约 2%3%电积在阴极上。 在搅拌下,电解富集一定时间。 (2)溶出过程 扫描电压变化速率保持恒定。 (1) 富集过程 第25页/共37页 10:26:54 3. 3. 操作条件的选择操作条件的选择 (1)底液 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盐浓度增加,峰电流降低)。 (2)预电解电位 比半波电位负0.20.5 V;或实验确定。 (3) 预电解时间 预电解时间长可增加灵敏度, 但线性关系差。 (4) 除氧 通N2或加入Na2SO3 。 第26页/共37页 10:26:54 (5 5)电极)

16、电极 汞膜电极:银电极或玻碳电极上镀上一薄层汞,汞膜很 薄,沉积的金属浓度高,扩散出来的速率快,用汞膜电 极要比使用悬汞电极时的灵敏度高 12个数量级。 玻碳电极: 用一种玻璃 态石墨制成的 电极。 悬汞电极:见 右图 第27页/共37页 10:26:54 4. 溶出伏安分析法的应用溶出伏安分析法的应用 (1)定量方法 测量峰高: x xx x xx VV VcVc Kh cKh S SS S xxx x x VhhVV Vch Kc SSS SS )( 标准曲线法:略 标准加入法: 第28页/共37页 10:26:54 (2 2) 应用应用 金属元素测定 不需分离可同时测定各种金属离子, 可

17、测定约30多种元素。 检出限 10-810-9 molL-1 。 应用领域 化学、化工;食品卫生; 金属腐蚀;环境检测; 超纯半导体材料。 第29页/共37页 10:26:54 1. 基本原理 循环伏安法的基本原理与 单扫描极谱法相似。 单扫描极谱法:锯齿波。 循环伏安法:扫描电压增加至某一数值后,再逐渐降低 反向扫描至起始值,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极化曲线上部为物质氧化态还原产生的i- 曲线,下部为 还原态又重新氧化生成的i- 曲线。 若电极反应是可逆的,则在一次扫描中,完成了还原、 氧化两个过程的循环而又回到始态,故称为循环伏安法。 第30页/共37页 10:26:54 对于可逆电对于可逆

18、电 极反应:极反应: 25,两峰电位之差为: 1 pc pa i i mV)( 56 pcpap n 第31页/共37页 10:26:54 2. 2. 应用应用 研究电极反应的性质、机理; 测定电极过程动力学参数; 研究电化学-化学偶联反应过程(电极反应过程中 伴随有化学反应); 研究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等; 较少应用在成分分析中。 第32页/共37页 10:26:54 (1)(1) 判断体系的不可逆程度判断体系的不可逆程度 利用循环伏安过程中所获得的参数可以判断体系的不 可逆程度。如果: 1 pc pa i i mV)( 56 p n 即两峰电流之比越小,峰电位差越大,体系的不可逆程 度越大。 第33页/共37页 10:26:54 (2)(2)研究电化学研究电化学- -化学偶联反应过程化学偶联反应过程 两步串联反应的循环伏安曲线的形成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