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_第1页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_第2页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_第3页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_第4页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专业:2012级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xxxx学 号:xxxxxxxxxxx完成时间:2015年1月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摘要:汉字文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性学科。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汉字所具有的强大的表意性也折射出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被反映进了汉字中。本文即从汉字文化的角度解读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分析其字源字形,从而发掘出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关键词:汉字文化 饮食文化 甲骨文 食物 器皿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天在古代人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将“食”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般

2、。人与食共存,人在满足了吃这一生活第一需要时,才会衍发出新的需求,并且进而产生并确定了礼仪习俗等。食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人张着嘴对着一个器皿吃饭的样子。说文中说“凡食之属皆从食”,“食”字是从古代餐具“豆”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许多与饮食有关的汉字都是以它做偏旁的。最为典型的就是“饔”和“飱”。我们现在通常是说“一日三餐”,但实际上古人都是一日两餐。“饔”指的是大食,指早上八九点钟吃的早饭。饔的小篆写作,左上角类似于一个跪着的人形,右上角是从“隹”,指禽类,意思是丰富的食物。而“飱”从“夕”,很明显就是下午四五点吃的饭,也叫小食,从字形上看就知道是很简单的饭食。有一个成语叫做“饔飧不继”,就是

3、现在俗话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以“食”做字根的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字,那就是“餐”。说文解释说“餐,吞也”,而在诗经伐檀中也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餐的小篆字形是,右上角是“手”形,左上角指“骨板”这一类的餐具,所以“餐”有手拿骨板文明进食的意思。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把吃饭的地方,通俗点的叫“饭馆”,而优雅点的则叫“餐厅”。人类的食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食、果蔬和肉类,中国人也不例外。餐桌上的副食,中国人统称为“菜肴”。“菜”从字形上看是用手从植株上采取草本植物,而“肴”从字形上看则是用手拿着一定数量的肉食。在早期的原始社会中,人类与灵长类动物一样,是以植物或植物的果实,即野果类为主。“果”

4、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是,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下部是“木”,“木”上的小圆圈代表果实。说文中解释“果,木实也。象果形在木之上”,此外还有“有核曰果,无核曰蓏”或者“在树曰果,在树曰蓏”的说法。而在素问.藏器法时论中的“五果为助”指的则是“桃李杏栗枣”。猪肉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肉类,称为“豕”,在最开始食用的猪并不是家养的,而是野猪,叫做“彘”。“彘”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支箭正在射向一只猪,表现的应该是原始人在捕猎野猪的过程。后来有吃不完的野猪时,人们就把它们圈养起来,逐渐驯化,最后演变成现在的家猪。早在汉字的造字时代,应该是家家养猪,猪甚至成为了家庭的象征,这才有了“家”字 汉字文化学 王玉鼎/著

5、 西安出版社 2010年8月版。在古代,猪除了用来吃外,还会用来祭祀,并以此产生一个汉字叫“豚”。说文中的释义是“豚,小豕也,从又持肉,以给祠祀”,这说明“豚”是专门用来祭祀的小猪,也用来馈赠宾客。在论语.阳货中就有“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的记载。中国人餐桌上的主食非常丰富,有所谓“五谷杂粮”之称,与粮食有关的汉字基本都是象形的,这其中就有小麦的“麦”字。说文中解释“芒毂也,秋种厚薶,故谓之麦”。而麦的甲骨文字形是,“麦”与“黍”、“禾”等作物的区别是,它的顶部是笔直的,所谓“针尖对麦芒”,所以这也是它在甲骨文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释中说“来,麦当一字,夕本象倒止

6、形,于此但像麦根”,照这个说法便是,来本是小麦之名,后假借为来去的来,为了区别两个字,故给来字下加倒止,专门表示小麦之意,来专门表示来去之意。 汉字文化学 王玉鼎/著 西安出版社 2010年8月版古人不同于我们现在有大量的新鲜蔬菜可供食用,所以他们会经常采集野菜充饥,这其中最为我们所熟悉的应该就是“薇”了。诗经中云“采薇采薇,薇亦柔止”,史记.伯夷传记载了伯夷“采薇而食之”。说文中说“薇,菜也,似藿”,考察得知薇又名“大巢菜”,一种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结寸许多扁荚,中有种子五六粒,可吃。又名野豌豆。火的发现和获取是食物史上一个伟大的突破,人们不必再吃生冷的食物,易于消化,也不会那

7、么容易被细菌病毒的感染从而染上疾病。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说道:火的使用“为口提供了可以说是已经半消化了的食物”。发现了火以后,人们的食物加工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汉字中就有许多是反映食物烹煮方式的。“焦”在金文中写为,此外它还有四个异体字,其中两个异体字是将上部的一个“隹”改成两个或者三个“隹”。这应该是一种在火上烧烤鸟类的加工方法。如玉篇.火部云“焦,火烧黑也,又炙也”。可能是古人在烧烤时把捉到的各种鸟放在一起在火上烤,捉到的鸟多就多放,捉到的鸟少就少放,放得多时可能照顾不到,因而发生了烤糊了的情况,所以这个字的写法就可以从一隹,从两隹或者从三隹。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

8、,渐渐不用这种做法,所以焦字意义变为“物体经火烧后变黄变脆了”而我们现在所说的“焦头烂额”似乎也有事情太多而忙不过来,自顾不暇的意思。“焦”应该算是直接烧烤,还有间接烧烤的烹饪方式,比如“庶”。“庶”的金文字形是。像在屋中用火烧石头,从而烹饪食物。于省吾先生在甲骨文字释林.释庶中说“其实用火烧热石头用来烙烤食物,或以烧热的石头投入盛水之器而煮熟食物,则是原始人类普遍采用的一种熟食方法.总之甲骨文中的庶字是从火石,石亦声的会意兼形声字,也即煮的本字.” 汉字文化学 王玉鼎/著 西安出版社 2010年8月版其实这种烹饪方式一直沿用到现在,在今天的陕西关中等地的人们在烙饼的时候,还会先把石头烧热再在

9、石头上烙饼的,当地称之为“石子馍”。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最为讲究的就是盛装食物的容器,汉字中有许多文字都与器皿有关。其中最为我们所熟悉的便是“鼎”字。“鼎”是古代礼器的神圣之物,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的也是最神秘的礼器,但它原本却是烹饪容器。鼎在甲骨文中写作,有三足也有四足,本是烹煮食物的容器。说文中云“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魑魅魍魉,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自从有了大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于是鼎就成了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不

10、过鼎作为一种烹饪器具到现在还是有所体现,比如福建民歌天黑黑中就有“天黑黑,要落雨,阿爸抓到一只大泥鳅,阿妈要煮咸,阿爸要煮淡,两人相争打破鼎”的句子。在饮酒这方面还有一个容器叫做“爵”,爵的甲骨文字形是,就是一个饮酒器的样子,形体摹仿雀形,故称为“爵”(爵与雀音相通)。“爵”的一般形状是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手把,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间有柱。左传.庄公二十一年中写道“虢公请器,王与之爵”,可见爵本是喝酒的器具。但是“爵”这种制作精美的酒器又是当时天子分封诸侯时赐给受封者的一种赏赐物,所以后来就成了爵位的代称。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餐具,那就是“筷子”。快最开始并不是发音“kuai”,因取材于竹子,便读作“著”,李白有诗云“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然而南方船家行船出航,忌讳“著”音同“住”,带有停住搁浅不详的隐讳,因而反其道而名为“快”,意为“快捷”之餐具,这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