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现状与前景趋势分析报告_第1页
2021年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现状与前景趋势分析报告_第2页
2021年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现状与前景趋势分析报告_第3页
2021年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现状与前景趋势分析报告_第4页
2021年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现状与前景趋势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年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现状与前景趋势分析报告目录1.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现状41.1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定义及产业链分析41.2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规模分析62.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前景趋势72.1企业布局逐渐深入72.2生物识别技术逐渐成熟82.3技术多元化82.4多生物特征融合技术广泛应用92.5深度学习技术成熟应用92.6网络化趋势加快102.7延伸产业链102.8呈现集群化分布102.9需求开拓122.10生物识别技术产业与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机遇122.11行业发展需突破创新瓶颈133.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存在的问题143.1行业服务无序化143.2供应链整合度低143.3基础工作薄弱153.4产业

2、结构调整进展缓慢153.5供给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154.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政策环境分析174.1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政策环境分析174.2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经济环境分析174.3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社会环境分析184.4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技术环境分析185.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竞争分析195.1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竞争分析195.1.1对上游议价能力分析195.1.2对下游议价能力分析195.1.3潜在进入者分析205.1.4替代品或替代服务分析205.2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品牌竞争格局分析215.3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竞争强度分析216.生物识别技术产业投资分析226.1中国生物识别技术技术投资趋势分析226.

3、2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投资风险226.3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投资收益231.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现状1.1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定义及产业链分析生物识别指的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相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来进行个人身份鉴定技术。按不同的识别方式,生物识别技术可分为指纹识别、虹膜识别、声纹识别、手形识别和人脸识别。生物识别技术不再局限于安全防范领域,逐渐在机场、银行和各种电子器具上进行了更多实际应用,国外许多高新技术公司试图用眼睛虹膜、指纹、面貌特征等取代人们手中的信用卡或密码。生物识别技术行业企业的产品毛利率均处于较高的水准,营收也呈逐渐转好的趋势,但由

4、于产品研发投入资金较多,行业大部分企业净利润情况不佳。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是指从事生物识别技术相关性质的生产、服务的单位或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的总称。深刻认知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定义,对预测并引导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前景,指导行业投资方向至关重要。人工智能在国内狂飙突进,科技巨头扎堆布局,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也开始关注生物识别,生物识别等自动识别技术渐成趋势。生物识别技术逐渐在智慧城市、金融、教育、社保民生及安防等领域展开应用。未来随着技术的改进,生物识别技术将进一步探索新的应用场景。我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在经过短暂的结构调整后,淘汰掉落后产能、筛选掉不合格企业,并且随着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需求的提升,我国

5、生物识别技术行业依旧会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未来将会向高品质、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呈现品种增多、消费多元化等新趋势。中国生物识别技术产业链的参与主体不断丰富,产业生态逐渐健壮。随着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公司都加大了新产品的研发,力求获得独有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实力,提高行业的地位。从研发投入资金的角度来看,2020年,欧菲光、浙江大华股份和科大讯飞三家研发投入资金最高;从研发占比的角度来看,旷视科技和海鑫科金表现最为优异。我国生物识别行业最早起源于指纹识别技术的发展,随后兴起的是人脸识别、指静脉识别、虹膜识别、掌形识别等。指纹识别技术由于起步最早,早早占领着生物识别技术 的

6、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在接受市场的检验中,人们逐步意识到其在采集难度、防伪程度、抵触心理方面 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质疑,加上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指纹识别的市场占有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产业链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算法与软件、红外 LED、红外摄像头、综合方案与集成。1.2 生物识别技术市场规模分析随着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利好,越来越多的需求将会被释放,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将紧密结合产业上下游的资源,充分掌握用户需求变化,极大丰富行业应用场景。通过产品与服务质量的不断优化升级,推动生物识别技术产业应用的爆发式增长。目前,我国的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人脸识别技术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7、,增速处于高速增长区间。预计未来人脸识别技术将不断发展,其市场规模还会不断增长。预计未来五年,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25%,到 2021 年,人脸识别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51 亿元左右。2020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规模将突破250亿美元,我国生物识别市场规模则达到300亿元,前景可期。预计未来几年人脸识别发展速度会超出预期,人脸识别技术带动下的应用市场规模巨大,值得期待。2.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前景趋势 2.1 企业布局逐渐深入生物识别技术是目前最为方便与安全的识别技术。由于每个人的生物特征具有与其他人不同的唯一性和在一定时期内不变的稳定性,不易伪造和假冒,所以利用生物识别技术进

8、行身份认定,安全、可靠、准确。此外,生物识别技术产品均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实现,很容易配合电脑和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整合,实现自动化管理。正是由于生物识别技术的诸多优点,使其成为近年发展最快的新技术之一。2.2 生物识别技术逐渐成熟生物识别技术发展相对成熟,指纹识别技术应用广泛,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技术不断出现新突破,识别准确率大幅提高。生物识别技术逐渐成熟,应用场景趋于复杂多样化,不同的场景识别需求条件有所差异,针对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识别技术,或结合多种识别技术于一体服务要求严格的领域,是生物识别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2.3 技术多元化指纹识别技术由于其技术的稳定性,一直是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应

9、用热点,但由于其易被复制的缺陷,已无法满足生物特征识别的应用需求。近年来,随着人脸、虹膜和静脉等识别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其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未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也将继续多元化发展。2.4 多生物特征融合技术广泛应用由于客观条件变化的不可估计性,单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往往会遇到难以克服的特例。而且在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应用领域,单生物特征识别的性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利用了多个生物特征,结合数据融合技术,不仅提高了识别的准确性,而且扩大了多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应用范围,降低了多生物特征识别系统风险,是未来生物特征识别应用领域的必然趋势。生

10、物识别技术在市场上的应用也日益增多-由最初的刑侦用途、门禁与考勤用途逐步扩展到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例如:人社领域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资格认证、金融领域 VTM 机实名开卡、教育领域考生身份认证、安防领域访客出入身份认证、卫生领域新农合医疗身份认证等。2.5 深度学习技术成熟应用与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相比,深度学习算法有更强的大数据拟合能力,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等方面。不过,深度学习算法需要大量数据来保证在测试集上得到比较好的推广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将成接下来研究重点。2.6 网络化趋势加快生物识别解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基本的身份认证问题。今后,这种

11、身份认证的结果会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和各种行业应用相结合,并结合网络得以信息共享,简言之为“生物识别 +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融合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由于各种生物识别技术存在其固有的优缺点,对于一些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特殊行业,就需要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的融合应用,以进一步提高身份识别整体安全性。2.7 延伸产业链生物识别技术行业近年来从传统的模式转换到互联网融合模式。随着行业各大平台挖掘并下沉三四线城市,企业从供应环节到生产再到售后环节,全环节整合,并以产业赋能为纽带,为众多优质的公司提供品牌、设计、系统、供应链等全方位支持。2.8 呈现集群化分布目前各地都在推生物识别技术项目建设,类型也比较多。一般当地

12、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会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智能化,如果没有基础比较好的项目基础,当地就会打造出新的生物识别技术项目。随着各地生物识别技术建设,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建设已经在地域分布以及建设模式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在地域分布上,中国生物识别技术建设已经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且有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拓展的特征。有报告分析,从国家级生物识别技术项目建设情况来看,已经形成“东部沿海集聚、中部沿江联动、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格局。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以其雄厚的工业园区作为基础,成为全国生物识别技术建设的三大聚集区;中部沿江地区借助沿江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势头,大力开展生物识别技术建设;广大西部地区依据各自建

13、设特色,也正加紧生物识别技术建设。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中西部地区生物识别技术建设或将迎来全新的建设浪潮。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地打造的生物识别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好有坏。总体来说,一般东部发达地区的生物识别技术相对来说会更加成熟一些。但目前中西部生物识别技术打造势头也十分强劲。2.9 需求开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生物识别技术行业,越来越多的用户对行业较为重视并提出了较多的需求和建议,因此满足用户需求将是行业立根之本。2.10 生物识别技术产业与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机遇繁荣供给业态。继续支持生物识别技术产业与健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生物识别技术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这是目前社会资本较为关注的

14、,生物识别技术产业与其他关联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目前的互联网+、直播+、移动+、电商+、5G+等等,都是生物识别技术产业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的案例,这是让生物识别技术产业真正推动消费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这几大产业融合发展,将产生无数的生物识别技术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开始真正落实和推动生物识别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之前,一直生物识别技术盈利模式单一,行业感到很迷茫,找不到发展的方向,虽然非常努力,但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让很多人一度失去了坚持下去的信心。而支持生物识别技术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发展,并出台具体、有效的支持政策,将对推动生物识别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15、,将让生物识别技术产业找到新的盈利点,建立新的生物识别技术产业发展盈利模式和发展模式。2.11 行业发展需突破创新瓶颈生物识别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是智慧与生态将成为新标准和新亮点。这种趋势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看,一是客户的要求,从业人员对生物识别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服务要求越来越精细化;二是政府的管理目标,原来只是为企业做好行业铺垫就行了,现在不行了,除了高品质的基础设施载体,还需要对行业规范、行业前景、行业趋势等方面有明确的方向指导,管理要求在不断提高;三是投资人的期望值,低端技术的产品价值现在很难提高,所以很多企业都在进行腾笼换鸟,通过产业升级来提高品质,来提高价值。因此生物识别技术需要不断

16、的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突破行业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3.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存在的问题目前生物识别技术仍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技术难题,能否解决现有技术瓶颈成为生物识别行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比如,在目前主流生物识别技术中,指纹识别技术相对成熟,应用比较广泛,但却较容易被复制;人脸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采集图像的过程中易受到光线等因素的影响;虹膜能成像的距离很窄,如果用户的姿势稍有不对,就有可能采集不到清晰的虹膜,同时识别距离远近、复杂光线环境、睫毛遮挡、异形瞳孔等问题也影响虹膜识别的精准度。3.1 行业服务无序化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标准不成体系。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业人员等个人能力,难以形

17、成规模化管理与复制。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服务质量难以控制,导致质量问题频发。监管缺失,严重影响用户体验。3.2 供应链整合度低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供应链及服务流程复杂。小型企业难以为继,初期投入过大,很难打价格战。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产品标准化程度太低,导致生产周期长且成本高。3.3 基础工作薄弱生物识别技术标准不完善,行业相关技术积累和基础设施都比较薄弱,相关体系建设滞后,管理、规范、产品、监测等能力亟待加强。目前而言,生物识别技术管理能力还不能适应工作需要。3.4 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颁布了有利于生物识别技术的资源环境税收政策和消费税的结构调整政策,但是由于这两种税收的作用对

18、象狭窄,因而对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服务和产品的生产及推广使用收效不大。可喜的是,企业所得税的两税合一,内外资企业同等待遇解决了多年来我国内外资企业面临的两套税制问题。两套税制把大量的税收优惠给与了外资企业,而未能按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建立税收优惠。这种税制安排不仅造成了内外资企业的税负不公,而且对国家鼓励的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发展,对行业的高效率利用都是极其不利的。此外,我国的进口税收政策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亟待解决。3.5 供给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由于基础设施匮乏、技术缺陷且积累不足、产业制度不规范等历史原因,导致生物识别技术行业起步较晚。产品质量和服务不到位,行业供给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等。这导致了用

19、户需求难以得到及时的满足。行业亟需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优化基础资源配置,夯实产品技术更新迭代能力,解决用户迫切的需要和痛点。4.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政策环境分析4.1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政策环境分析国家从大的政策方向上对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做了一些纲领性的指导,合理的解读能够为行业做了好的发展指引。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中提及重点培育和发展视频图像身份识别系统等智能化产品,推动智能产品在经济社会的集成应用。国家层面更加重视,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该行业存在的问题。社会层面更加重视,因此有利于为政策制定做社会层面的驱动。各城市层面更加重视,各个城市

20、竞相调研并引进新概念与制定新政策。国际上更加重视,积极开拓创新。4.2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经济环境分析21世纪我国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增长势头仍将长期保持。作为一、二、三产业都有关联度的生物识别技术产业,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是保证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前提,但作为典型的行业,刚性的需求原则以及明显的弱周期性特点决定了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对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防御性,因此行业受国内经济波动的影响相对较小。4.3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社会环境分析随着社会环境的持续变化,生物识别技术业将面临更快的发展;同时,也预示着新的机遇的到

21、来。我国拥有庞大市场的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具有消费潜力。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迅猛,消费者可支配的收入不断增加,对生物识别技术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消费趋势日渐明显。4.4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技术环境分析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发生转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与科技部随后制订的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要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在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逐步形成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新的比较优势。完善、发达的基础结构能够降低企业的决策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企业运作效率。良好的技术环境为生物识

22、别技术行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5.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竞争分析目前,我国生物识别技术领域主要有独角兽为首的初创公司,上市公司和互联网巨头三个大阵营。三方阵营不断加码布局生物识别技术相关行业,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生物识别技术产品。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的良性竞争很好的促进了行业需求、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发展,促进服务水平不断优化,服务与技术能力不断创新。为用户提供了更为优质的产品与服务。5.1 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竞争分析5.1.1 对上游议价能力分析生物识别技术作为产业的增量市场,依附于传统行业,其上下游和传统行业相似。上游主要有基础原料、零件设备、基础服务等服务商组成。上游细分市场众多,除了

23、设备,上游市场产品和服务基本无差异性,主要竞争优势在于成本控制能力和成本转嫁能力。行业现状以企业间价格战,小型企业低标准运行为主。 激烈的行业竞争使得价格接近成本,生物识别技术企业对上游端有较强议价能力。5.1.2 对下游议价能力分析生物识别技术行业下游主要有企事业单位、消费业主等组成的甲方。下游企业占有更多社会资本,对宏观经济影响力更大。企业自身体量也更大,行业现状区域性竞争明显,不同区域往往有较大规模的地产企业。生物识别技术企业面对下游业主,议价能力往往更弱,并且面临费用垫付,应收账款损失的问题。5.1.3 潜在进入者分析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潜在进入者可能是一个新办的企业,也可能是一个采用多角

24、化经营战略的原从事其它行业的企业,潜在进入者会带来新的生产能力,并要求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潜在进入者对本行业的威胁取决于本行业的进入壁垒以及进入新行业后原有企业反应的强烈程度。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潜在进入者是影响行业竞争强度和盈利性的又一要素。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直接影响:一是生物识别技术行业会因潜在进入者的实际进入而增加行业有效资本量;二是生物识别技术行业会因潜在进入者的实际进入而对下游市场需求量进行争夺和分流;三是生物识别技术行业会因潜在进入者的实际进入而对上游资源进行争夺和分流。5.1.4 替代品或替代服务分析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替代品或者替代服务主要考量一下三个因素:1)替代品或者替代服务在价格上

25、是否有吸引力;2)替代品或者替代服务在质量,性能和其他一些重要的特性方面的满意程度;3)购买者转换成本的高低。5.2 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品牌竞争格局分析5.3 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竞争强度分析(1)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现有企业竞争情况目前,生物识别技术行业中企业数量不多,且各自应用于不同的细分领域,相互之间竞争压力较小。(2)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上游议价能力分析生物识别技术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电子元器件、线材、电脑配件、生物识别技术材料等,该类产品多为通用、标准化产品,供应商众多,竞争充分,因此,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对上游议价能力较强。(3)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下游议价能力分析生物识别技术行业下游应用主体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机构,应用领域包括金融、安防、教育、交通、社交娱乐、社保等,由于下游用户数量多,生物识别技术行业对下游议价能力较强。(4)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新进入者威胁分析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5)中国生物识别技术行业替代品威胁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