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哲理_第1页
故事中的哲理_第2页
故事中的哲理_第3页
故事中的哲理_第4页
故事中的哲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故事中的哲理在社会生活中流传着许多寓意深刻的故事,故事中的哲理,给高中哲学教学提供了启迪,教学中如果恰当应用故事,可以使抽象的哲理变得形象生动,使枯燥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明白深刻的哲学道理。下面讲几个教学案例。案例一:斑马的斑纹在非洲大陆,动物一旦被舌蝇叮咬,就可能染上“昏睡病”。科学家研究后发现,舌蝇的视觉很特别,一般只会被颜色一致的大块面积所吸引,舌蝇从不叮斑马就因为斑马一身黑白相间的斑纹。然而,斑马身上色彩对比强烈的斑纹,却使它很容易受到狮子之类的捕食性动物的攻击。这就意味着,在进化过程中斑马的选择使它冒着更多被狮子吃掉的风险,当然它也成功地躲掉了昏睡病的困扰。

2、【哲学智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事物内部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统一的一面,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那一方,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斑马的斑纹虽能防止舌蝇的叮咬但也会引起捕食性动物的攻击,这正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这一哲理的生动体现。案例二:乌鸦洗澡一天,一只乌鸦飞来栖在河边一颗树上,忽然看见一群白鹅在洗澡。心想,怪不得白鹅的羽毛这么洁白,我若天天学它的样子,在水中洗澡,也必定会变成雪白。于是,下决心每日来河边洗澡。日子一月两月一年两年地过去,可是乌鸦还是乌鸦,绝不会也不能因为它的勤洗,就此变成白

3、鹅。【哲学智慧】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乌鸦认为天天在水中洗澡,羽毛定会变成雪白,这否定了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这个事例还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像乌鸦学洗澡那样不顾自己的特点,盲目照抄照搬别人的做法。案例三:田忌赛马战国时齐威王和田忌赛马,两人各出上、中、下等马三匹,比赛时,以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珠马无论哪一等都比田忌的马强,结果田忌三战三败。  田忌的好友、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得知此事,帮他出了一个好主意,并请求齐威王再比

4、一次。比赛又开始了,这时田忌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二胜一负,这次田忌胜利了。【哲学智慧】这则故事包含了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顺序上不同而产生质变的哲学道理。唯物辩证认为,事物的质变,就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尺跃,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田忌采纳孙膑的意见,马仍然是原来的马,只是改变了与对方赛马的“排列顺序”,所以就由输变赢。这就是启示我们,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的发生质的变化,不但要注意量的积累,循序渐进,而且还要把握“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杨长避短,发挥优势,这样才能夺取胜利。案例四:随手关上身后的门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有一个习惯随手关上身后的门。有一天,乔治和朋

5、友在院子里散步,他们每经过一扇门,乔治总是随手把门关上。“你有必要把这些门关上吗?”朋友很是纳闷。“哦,当然有这个必要。”乔治微笑着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又可以重新开始。”朋友听后,陷入了沉思中。乔治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踏上了英国首相的位置。【哲学智慧】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生启示:如果总是背着沉重的怀旧包袱,为逝去的流年感伤不已,那只会白白耗费眼前的大好时光,也就等于放弃了现在和未来。“为误了头一班火车而懊悔不已的人,肯定还

6、会错过下一班。”一个快乐成功的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记得随手关上身后的门,学会将过去的错误、失误通通忘记,往前看,大步前行。案例五:老鼠困毙与“度”的把握一只饥饿的小老鼠遇到了一只盛满大米的米缸,看着白花花的大米,小老鼠兴奋不已,每天跳进跳出,想吃就吃,但是缸里的米一天天减小,缸口与米之间的距离一天天拉大。当小老鼠所能跳过的高度低于缸口与米之间的距离时,它没能摆脱米的诱惑,仍跳入缸中享受米的滋味,但就这一跳,使小老鼠在吃完缸中的米之后,困毙在缸中。【哲学智慧】“老鼠困毙”的故事,体现了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坚持适度的原则。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的两种状态,事物的量变是质

7、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适度原则。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这就要求我们做事情时,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原则,否则,事情做得过了头,就会出现“老鼠的悲哀”。案例六:“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在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诡辩论者欧布里德等人提出了如下哲学论题:“谷堆论证”和“秃顶论证”。“谷堆论证”的具体内容是:一颗谷粒不能形成谷堆,再加上一颗也不能形成谷堆,如果每次都加一颗谷粒,而每增加的一颗又都不能形成谷堆,那么怎

8、么形成谷堆呢?“秃顶论证”认为,掉一根头发不能成为一个秃顶,再掉一根也不能成为秃顶,那么如果每次掉一根,而掉的每根又不能形成一个秃顶,那么何以形成秃顶呢?【哲学智慧】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一粒谷子不会形成谷堆,但谷粒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形成谷堆。掉一根头发不会变成秃顶,然而头发掉到一程度甚至形成光头。案例七:慧能和尚与“本来无一物”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要选择继承人,特命每个弟子作一首诗,以考察对佛家教义的理解。开始时,弟子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动笔。只有神秀思考数日之后,写下这样四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诗以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道成佛的传说为据,表示要使自己象菩提树、明镜台那样洁净,一尘不染。当时有一个挑水打杂的和尚看了这首诗后,很不满意,于是在旁边又写了四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位和尚认为他这个人根本就不是“物”,也无身可修,只有佛家信念。广而言之,世界上“本无一物”,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也无什么尘埃,亦无所谓污染。弘忍认为这个和尚对佛家教义心领神会,掌握得好,于是决定把衣钵传给他,他就是禅宗六祖,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