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懒”一点 学生“动”起来 杜静_第1页
教师“懒”一点 学生“动”起来 杜静_第2页
教师“懒”一点 学生“动”起来 杜静_第3页
教师“懒”一点 学生“动”起来 杜静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师“懒”一点学生“动”起来 杜静    教师“懒”一点学生“动”起来 杜静 摘要:当前教育存在一个怪现象:教师辛苦的教,学生却懒于学。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教师管的太多,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该适当放手,用教师的“懒”唤起学生的“动”,用教师的“无为”换来学生的“有为”。本文详细论述了教师“偷懒”的几个策略,并且指出教师表面的“懒”实则是“吃苦耐劳”美德的升华,教师的“懒”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教师   偷懒    策略 

2、;  学生    主动学习 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样的诗句来形容教师的敬业与奉献精神。作为知识文明的传播者,教师敬业奉献也是应该的。但是让许多教师困惑的是:一边是讲台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竭,一边却是讲台下面部分学生的昏昏欲睡表情木然;一边是教师披星戴月地批改作业,一边却是学生的大肆抄袭作弊。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学生怎么会越来越懒,越来越不好教了?” 俗话说:勤快的教师培养懒惰的学生!我们一方面抱怨学生的能力太低,这也差,那也差,我们抱怨学生不会游泳,却又不放心让他入水自己游,怕他呛着淹着,于是背着他游岂不知

3、这样反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算是教师流干了血滴尽了汗,学生也不会游泳。正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事必躬亲,才使学生养成了懒动脑、怕动手、被动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雄鹰的翅膀是飞出来的!”?因此,教师们应该学会“偷懒”,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一、教师“偷懒”有策略 (一)授课时做到“有的放矢” 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勤快敬业的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甚至还要占用课间十分钟,旁若无人,口若悬河,讲的可谓是激情飞扬,但是学生早已听得索然无味、坐立不安。尽管教师用了十二分的力气,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好。其根本原

4、因是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所需,没有掌控好课堂安排。一节课40分钟,学生能够全神贯注听讲的时间也许只有25分钟,如何在这25分钟里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呢?关键是要做到“有的放矢”,“的”就是学生的“惑”。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要精简课堂: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看懂的就不讲;凡是学生能自己做的的就不代劳;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究出结论的就不操心。课堂上教师的重点是答疑解惑,讲必须要讲的内容。如此以来,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收获。 哪部分内容才是学生的“惑”呢?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想当然的设定一些难点,但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个体有差异,所以有时经验也会

5、有偏差的。为了能更准确的了解学生所需,我们应敦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及时的将疑难点记录下来并及时的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这些疑难点进行备课授课,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由于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学 当前生物教学中,普遍存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讲多少、学生听多少,老师

6、启发什么、学生思考什么,老师启发到哪儿、学生跟着想到哪儿,把学生看成知识容器。下课了,学生连书都没打开。书是学生学习的依据,老师讲的其实都是书上内容。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光让学生等吃“现成饭”,不让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开动脑筋获取知识,造成学生知识学得死,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学生具有严重的依赖性,离开老师,自己寸步难行。这样的教学,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培养出的学生步入社会后也很难迎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没必要课课必讲,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进行自学,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例如,在学习必修三第四章“种群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时

7、,由于该知识内容难度比较小,因此我指导学生利用SQ3R法进行自学,也即引导学生通过“S(surey)纵览、Q(Question)提问,1R(Read)阅读,2R(Recite)背诵,3R(Revise)复习”五个步骤自学掌握本节主要内容。对于“存活曲线”这个相对较难的知识点,则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复习题中简答题第1题解决。 又如,在学习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时,我事先设置了很多问题串,如“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什么?能量沿着营养级流动,能量在每个营养级有哪些去处?能量流动的特点?”课堂上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教材,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探讨这些问题。当问题

8、答案在学生脑海里明晰起来时,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也被学生们掌握了。 自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学案导读自学法,尝试指导自学法等等。不论采用什么样的自学方法,其目的都只有一个,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学会学习。 (三)提供一方舞台  学生也能做“先生”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短短的四句话却折射出很大的道理:学生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能干的多,只是教师们低估了他们。假如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也做回“小先生”,则将获得不一样的惊喜! 1由学生讲解知识难点&

9、#160;一节课中教师往往会花很多的时间讲解某一个知识难点,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有时效果不一定好。对于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同学,老师讲一遍他已经明白了,你重复的讲可能让他感觉厌烦。而接受能力弱的同学,尽管老师讲解了好几遍,但他还不一定懂,所以他也烦躁疲劳,甚至会出现精力不集中思想走神等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何不改变一下我们的教学策略,让那些已经听懂课的学生做一回“小先生”? 例如,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是学生很难掌握的一部分内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总是花费大量的时间一遍遍的讲解,效果并不好。在今年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我一改过去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上课时我先讲明要求:

10、因为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每个人都要仔细听讲;老师讲解一遍之后将抽取部分同学到讲台上为大家描述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其余同学可向其发问也可指出其不足。由于事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每个人都怕被叫到,所以大家听得特别认真。之后请个别的接受力强的同学到台前为大家讲解,这一招则起到“一箭多雕”的作用:因是由学生讲解,所以更能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用学生的语言讲解也更容易被其他同学接受;为了找出“小先生” 的漏洞,台下的同学会更加认真的思考与听讲;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5个层次,而其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让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充当一次“小先生”,既使其通过发挥自身特长而帮助了其他同学,同时又获得了大家

11、的认可。通过老师搭建的平台,满足了“小先生”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多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倍感新鲜,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2引导学生参与作业讲评 批改作业本就是教师份内事,所以再忙再累也无怨。但是让教师们难以忍受的是:所批改的作业里总有一部分是抄袭的。老师布置作业的本意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巩固加深所学知识。但作业若是抄袭的,那么布置作业的收效将大打折扣。怎样杜绝抄袭作业这股不正之风呢?我们不妨改变过去那种从作业批改到讲评教师一揽子全包下的做法,让学生参与到作业讲评中来。具体做法如下:教师只负责通报本次作业反馈上来的信息,如哪些题目错误率高等等。具体题目的讲解则由学生完成,并且要

12、求讲解的学生说出具体解题思路,其余的同学可以对其解答做出补充。作业分析完毕之后,由学生对这份作业做小结,如找出知识掌握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后需要加强的知识点等等。让学生参与作业讲评,并且要求其讲出解题思路,这实际是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能得出答案,而且还要清晰的讲出答案的来龙去脉。常此以往,那些抄作业的“南郭先生”将会很容易被戳穿,抄袭之风将会自行消失。 3将“问题的皮球”踢向学生 虽然身为教师担负着为学生解惑之责,但有时将“问题的皮球”踢向学生,由学生自主的寻找答案,这也是很有效的教学策略。 例如,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时,在大家基本了解了能量流动的规

13、律之后,我出示一道题目:“假设你流落在一个荒凉的孤岛上,只有少量玉米和鸡可以食用。那么,使你自己活得最长的办法是(   )A、先吃鸡,后吃玉米;B、用玉米喂鸡,先吃鸡蛋,然后再吃鸡”。当时80%的同学选择了正确的答案A,还有20%的同学选择了错误答案B。这说明这部分选择B的同学并没有真正掌握能量流动规律。怎么办?是教师讲解还是由学生自己解决?我的做法是:对这两种答案均不做评判,将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A、B两方,让他们选派代表进行辩论。通过辩论,知识点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加清晰了,这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同时又尊重了学生心灵舒展和精神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

14、 又如,在学到“干细胞”这部分内容时,有部分同学对干细胞的分类以及作用始终存在疑惑。我建议他们成立一个兴趣小组,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渠道详细了解有关干细胞的知识。该兴趣小组在查找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写了一篇有关干细胞知识的综述,且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了他们的调查成果。通过这次的活动,学生既扩展了知识面,又体验到了主动获取新知后的喜悦。 此外,我还根据全班同学的学习状况成立了多个学习互助小组。小组内部实行优生帮中、差生。当学生遇到学习上的疑难问题时,优先通过组内成员互帮互助的方式解决,组内解决不了时再向教师请教。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发扬了团结协作精神,

15、增进了学生间的友谊。 二、“懒”是“吃苦耐劳”的升华 学习本身就是学生主体自我成长、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进行自我建构的激发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但如今许多教师忘却了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大包大揽、越俎代庖,将“教”放在了主要位置,“学”从属于“教”。常此以往,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厌烦,培养出来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差,这样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现如今学习化的社会。这种表面的吃苦耐劳反而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6、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同志也指出:“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胆放手,“少教”一点,“少管”一点,留给学生更多学习和思维空间,这种“懒”恰恰是尊重了学习者的主体性,这样的“懒”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精神,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人翁意识。如此看来,教师的“懒”是符合新课改的精神,符合新时代的要求的。 教师“讲”的少了,学生“思考”的多了;教师“做”的少了,学生“动”的多了。表面上看是教师“懒”了,而事实上这种“懒”却是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先你是课堂的中心,现在你必须围绕学生转;本来你可以按部就班按照既定的教学思路走,现在你必须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智慧去把握,使课堂的走向朝着有利于教学目标完成的方向前进。这样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业务水平。课上的看似“轻松”实则需要教师在课下付出更多的精力去钻研教材和教法,需要教师课下加倍的“吃苦耐劳”。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