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解析】湖北省武汉市洪山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洪山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20年4月22日上午7:4010:10 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唐诗的自然精神刘宁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

2、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

3、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

4、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

5、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现实的人生常常背离“道”,背离“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b. 陶渊明归隐田园,寻求悠然心会真意,呈

6、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c. 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d. 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改变了,后世理解唐诗有了一定的难度。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提出中心观点后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再使用例证法证明论点。b. 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c. 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d. 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7、a. 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b. 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c. 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d. 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视野,是逍遥远游之境。【答案】1. b 2. c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8、项”,b项,“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根据第二段内容,“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是在唐代展现出来的,陶渊明所在的晋代开启了自然之美的画卷。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说法错误,应该是对比论证,不是类比论证。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

9、。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项,逻辑错误,由“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推导不出“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占有重要地位。b项,“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说法错误,应该是“澄澈宁静”,不是“深远空寂”。d项,“逍遥远游之境”是庄子的境界,并不是本文论述的

10、李白的大鹏精神。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

11、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冠状病毒(coronavirus,常简写为cov)为有包膜的正股单链rna病毒,直径为80120nm,约有3万个碱基组成

12、,其遗传物质是已知rna病毒中最大的。目前已经发现7种致病性人冠状病毒,其中sars-cov、mers-cov曾在人群中大范围传播流行,证明了冠状病毒在动物间、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可能性。研究表明,蝙蝠身上能携带超过100多种病毒,是许多高致病性病毒的天然宿主,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威胁的sars-cov正是来自中华菊头蝠。2019年武汉疫情中发现的sars-co-2就属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病毒群。研究显示,蝙蝠携带的sars样冠状病毒除了可利用来自人类、果子狸及中华菊头蝠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e2)受体之外,还可利用来自浣熊狗ace2受体分子入侵细胞。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种

13、的传播途径跨宿主感染人类。同时,数据显示ace2不仅在肺at2细胞中高表达,也在回肠和结肠的吸收肠上皮细胞中表达。因此消化系统是sars-cov-2除了呼吸系统外存在的另一条潜在传播途径。mes-cov的中间宿主则是单峰骆驼,有20的病例是由于患者接触单峰骆驼所导致的。除飞沫、直接接触传播之外,袁国勇教授的课题组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证明,粪-口传播无论是在骆驼传染人类还是人类之间的相互传染中都是一条重要的mesr-cv传播新途径。(摘编自马洲等人冠状病毒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材料二:目前新冠肺炎尚缺乏特效药物,有研究发现虎杖、大黄、山豆根等可能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另有研究显示桑叶、苍术、浙贝母、

14、生姜、金银花、连翘、草果7味中药可能通过阻断多个人体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与新型冠状病毒的结合位点,达到治疗新冠肺炎的目的。此外,在抗病毒的同时,中医药干预的优势还在于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激发机体自身防御抗病能力,达到祛邪与扶正固本相结合,使轻症患者趋向痊愈,中度患者控制其病情向重症、危重症转化,从而截断病情发展。中医与西医各有优势,通过优势互补可产生协同作用,而此次疫情救治中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西医的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是重要的治疗手段,而中医在改善症状、调节体质状态方面具有较好效果,且恢复期通过中医药的理疗康复,对恢复体能、促进肺部残余炎症吸收具有显著优势。(摘编自刘清泉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

15、病毒肺炎作用的思考)材料三:相比美国、日本两国较为完善的疾病监测与预警系统,我国应急处置体系在前期的监测与预警环节仍存在不少问题,不能很好地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如地方政府官员缺乏公共卫生防控知识,对疫情认识不足,对疫情监测结果缓报、瞒报、漏报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对突发传染病的“早发现、早防控、早治疗”非常不利。美国、日本高度重视应急制度体系的建设,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系统的应急处置法律体系。相比而言,我国针对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的专门法律颁布较晚,缺乏综合性应急预案,已有制度在全面性、实用性、系统性等方面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美国、日本的应急处理模式已发展为综合性应急处理,即所有类型的突发事件均由一个总部

16、门管理,由其负责下属机构的协调工作而我国目前仍沿用单一灾种、分部门处理的应急处置模式,消防、公安、医疗机构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不够,各部门的补位协同机制不顺畅。武汉市等疫情重灾区,物资供应、调配和发放都出现一定的欠缺,值得从制度设计上进行反思与完善。相对美国、日本较为完善的公众宣教工作,我国针对公民的危机教育仍停留在“形式化”阶段,公众的反应性差、认知度低,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也出现不少问题。虽然国家层面提出了预防演练、安全教育等要求,但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摘编自谈在祥等美国、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借鉴及启示)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冠状病毒

17、是由约3万个碱基组成的直径为80120nm的有包膜的正股单链r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ra病毒中最大的。b. 蝙蝠携带的sars样冠状病毒可以利用人类、果子狸、中华菊头蝠、浣熊狗ace2作为其功能受体,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种的传播途径跨宿主感染人类。c. 有研究显示桑叶、苍术等7味中药可以通过阻断多个人体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与新型冠状病毒的结合位点,达到治疗新冠肺炎的目的。d. 中医药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激发机体自身防御抗病能力,从而使轻症、中度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甚至痊愈,但却不能防止重症患者的病情恶化。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sars-cov来自中华菊头蝠,是7

18、种致病性人冠状病毒中一种,它可以通过飞沫、直接接触、粪一口等途径传播。b. 2019年武汉疫情中发现的sars-cov-2属于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的病毒群,可以通过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传播。c. 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中,中医与西医通过优势互补产生协同作用,但在恢复期中医药的理疗康复在恢复体能上比西医更有优势。d. 武汉市等疫情重灾区,物资供应、调配和发放都出现一定的欠缺,表明我国单一灾种、分部门处理的应急处置模式,存在相关部门之间协调联动不够的问题。6. 如何提升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请结合材料三提出四条建议。【答案】4. b 5. a 6. 创新疾病监测与

19、预警系统,做好源头治理;构建系统化应急法律体系,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改善应急组织结构,做好多部门协调;加强应急宣教,鼓励全民参与。(意思对即可)【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的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是ra病毒中最大的”扩大范围,原文是“已知rna病毒中最大的”;c项,“可以通过”变或然为必然,原文是“可能”;d项,“从而使轻症、中度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甚至痊愈”曲解文意,原文说“使轻症患者趋向痊愈,中度患者控制其病情向重症、危重症

20、转化”,并不是“使轻症、中度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甚至痊愈”;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讲中药对重症患者有没有作用。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粪口等途径传播”张冠李戴,粪口传播是一条重要的mesr-cov传播新途径。原文“粪口传播无论是在骆驼传染人类还是人类之间的相互传染中都是一条重要的mesr-cov传播新途径”。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相关信息的能力。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仔细阅读题

21、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结合“我国应急处置体系在前期的监测与预警环节仍存在不少问题,不能很好地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如地方政府官员缺乏公共卫生防控知识,对疫情认识不足,对疫情监测结果缓报、瞒报、漏报等情况时有发生”“我国针对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的专门法律颁布较晚,缺乏综合性应急预案”“我国目前仍沿用单一灾种、分部门处理的应急处置模式,消防、公安、医疗机构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不够,各部门的补位协同机制不顺畅”“公众的反应性差、认知度低”等分析概括,分条作答。【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的信息”是指文中的语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

22、者在文中所传达或阐述的事实、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就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分类,再用准确的语言条理化、清晰化、概括化和简洁化。“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能够对照题中的语言材料辨别选项的正误,能从材料中筛选出答题的相关语句,并进行归纳整合。(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半壶水孔立文夕阳染红了整个大漠。一只狼,一只披着细碎残阳的瘦狼,跌跌撞撞地闯入了陆归林眼前这雄奇魂丽的画卷。他轻轻地解下了外腰带,这个两端有铁环、铁扣的军用腰带,可攻可防。狼伫立在远方,略仰着头,对着他示威。这

23、绝对是一只历经苦难和沧桑的老狼,它啼血的嗥叫声中包含着悲伤、绝望和忧郁。“我要杀了它。”陆归林坚定地对自己说。他抡起军用腰带,冲向那狼。狼奔逃而去,速度极快。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它又出现在他的身后。这狼和他打起了游击战。几个回合下来,陆归林已是精疲力竭他走,它就走;他停,它也停。而且距离总是三四十米。夜色来临,他找了个斜坡,对着那只狼,枕着交织的双手,仰面半躺着。狼也停下 来,蜷在地上。漠野苍茫,四周静寂。中午的那场沙尘暴使陆归林脱离了勘探队的战友,在寻找队伍中误入了这茫茫沙漠。漫天的风沙和徒劳的奔跑,他的迷彩服硬得成了一块铁板。他太累了,累得全身像散了架,两腿如灌了铅。不知不觉中,他竟然

24、在清冷的沙漠风中睡着了。一觉醒来,他吓了一跳,因为他看见了前方狼的眼睛。狼的眼晴正一闪一闪的,这让他睡意全无。新的一天来临,陆归林又开始了沙漠上的舞蹈。指北针留在了军车的驾驶室里,陆归林只能靠太阳判定方位,他的目标就是向西,向西,再向西。沙海滚动着热浪。狼,也已经被饥饿和干渴折磨得摇摇晃晃。陆归林轻轻地晃动了一下水壶,他要再听一下水的声音,水的声音就是生命的声音。昨天发现自己迷路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壶里的水,那时壶里的水只剩下现在这半壶。他知道在沙漠里迷路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没敢动那水,实在渴得难受,他就轻轻晃动一下水壶,水晃动的声音总能让他充满希望。当太阳如蛇一样缠着他的时候,陆归林下了

25、喝水的决心。他拧开水壶的盖子,手有些抖,干裂的嘴唇也抖动起来。当他把壶口放到唇边时,他看到了那狼。他一下子就有了主意。一个半埋在沙丘里残缺的动物骨架出现在他的视野。他把这个白花花的东西拽出来,扯下一块扇形的骨头,铺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水倒在这个骨头的凹处。可是水落在上面连湿都没湿一下,就不见了。倒,再倒骨头上终于出现了一汪清水,那一汪清水就像镶在少女项间的一枚珍珠,光彩夺目,绚烂动人。狼果然向他走了过来,当狼毫无防备贪婪地舔食那汪清水的时候,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却迟迟下不了手。他原本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干掉这狼的。但是,他放弃了,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他喝掉了壶里所剩无几的水。水的力量就是这

26、么神奇沙漠中划过一声尖锐有力的嚎叫,狼高昂着头,像获得了新生一般。狼对着他持续地嚎叫,然后竟独自蹒跚而去。它走走停停,不断地转头,并发出模糊不清的叫声。陆归林读懂了狼的语言。他跟在了狼的后面,机械地跟着。它走,他就走;它停,他也停。而且距离的把握,也是三十米左右的样子。傍晚将至,当他跟着那狼费尽全力爬上一个硕大的沙坡时,奇迹出现了映入眼帘的是迷人眼的绿色,久违了的绿色!在绿色与绿色之间,是银光闪闪的水面。一条河横亘于草地之间,河的那一端,是林带,是庄稼地,是村庄绿洲,这就是孕育生命的绿洲。陆归林踉踉跄跄地奔到河边,疯了一般,他捧起那清凉甘冽的水,大口大口地喝起 来忽然,陆归林的耳畔传来一片呐喊

27、声,猛地一抬眼,他看见一群人正在追赶那只狼。 再看那只狼,速度如闪电一般,从河畔奔向了他们刚刚走出的茫茫大漠。(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1期)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半壶水”为题,能很好地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同时,这半壶水又串联起主要情节,成为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b. 小说的心理描写言简意深,“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既是对他放弃除狼计划的解释,也暗示了他想通过老狼带自己走出沙漠。c. 小说以补充叙述的方式,交代了陆归林独肖陷身沙漠并与老狼对峙的原因,既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惑,也使得情节更显严谨、完整。d. 茫茫大漠是陆归

28、林与老狼的相遇地,他们以此为背景演绎了一波三折的人狼之战,小说于惊心动魄的叙述中,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8. 小说中陆归林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9. 小说最后一段能否删去?请结合作品阐述理由。【答案】7. b 8. 坚韧勇敢。误入沙漠,途中遇狼,归途迷路,面对一系列的现实困境,陆归林忍受着酷热、风沙和疲惫,具有顽强的求生欲望。沉着机敏。困难面前,陆归林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表现得冷静沉着。没有指北针,他就依靠太阳判断方位。途中遇狼时,他先是谨慎防御,再以水为诱饵设计解围。善良仁慈。在极度干渴、生死攸关之际,他本可以借助半壶水除掉老狼,但在关键时刻又放过了老狼。 9. 示例一:不能删去,

29、理由:情节有突转。狼带领陆归林走出沙漠,来到绿洲,却被另一群人围捕而逃回沙漠,情节的反转使故事 再起波澜,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主题更深刻结尾一段能引发读者对生态文明的深层思 考,对人性之恶的深刻反思;若删去,小说主题更多停留在知恩图报或善有善报上。更具艺术性。人围捕狼的情景,与上文陆归林与狼相互信赖、依存的伙伴关系形成鲜明对比,耐人寻味,也引发读者对老狼命运的 想象与思考。示例二:可以删去。理由:删去后小说情节仍然完整。陆归林喝水的细节,与主体情节相照应,可为小说作结。相反,最后一段 写走出沙漠的人们追赶狼,这在小说中缺乏交代,显得突兀。删去后小说主题更集中。小说主要写陆归林 和老

30、狼从紧张对峙到相依相存,表现出人和动物的和谐共处,而结尾一段写人与狼的紧张关系,就会冲淡这一主题。删去后在审美效果上使人愉悦。皆大欢喜的结局,能让读者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感,表现对人和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项,“暗示了他想通过狼带自己走出沙漠”分析错误,此时的他并不知后来被狼带到了绿洲,这一说法于文无据。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

31、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误入沙漠,途中遇狼,归途迷路,面对一系列的现实困境,陆归林忍受着酷热、风沙和疲惫,具有顽强的求生欲望。可见其勇敢坚韧。如:“他知道在沙漠里迷路意味着什么,所以他一直没敢动那水,实在渴得难受,他就轻轻晃动一下水壶,水晃动的声音总能让他充满希望。”困难面前,陆归林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表现得冷静沉着。没有指北针,他就依靠太阳判断方位。途中遇狼时,他先是谨慎防御,再以水为诱饵设计解围。可见其沉着机敏。如

32、:“他一下子就有了主意。”“狼果然向他走了过来,当狼毫无防备贪婪地舔食那汪清水的时候,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在极度干渴、生死攸关之际,他本可以借助半壶水除掉老狼,但在关键时刻又放过了老狼。可见其善良仁慈。如:“陆归林高高举起军用腰带,却迟迟下不了手。”“他原本是想利用这个机会干掉这狼的。但是,他放弃了,他不知道自己这是为什么。”【9题详解】此题考查对结尾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题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结尾语段作用如下: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严谨完整;深化主旨或升华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小说最后一段,狼把陆归林带到了绿洲,使他获得了新生,却遭到了另

33、一群人的追杀,追回沙漠。根据全文的理解,判断结尾段能否删除,并说明理由。两种回答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不能删除。理由:(1)从情节发展来看,这一结局使情节突转。狼带领陆归林走出沙漠,来到绿洲,却被另一群人围捕而逃回沙漠,情节的反转使故事再起波澜,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2)从表现主题来看,使主题更深刻,结尾一段能引发读者对生态文明的深层思考,对人性之恶的深刻反思;若删去,小说主题更多停留在知恩图报或善有善报上。(3)从表达技巧来看,这一结尾更具艺术性。人围捕狼的情景,与上文陆归林与狼相互信赖、依存的伙伴关系形成鲜明对比,耐人寻味,也引发读者对老狼命运的 想象与思考。如果回答可

34、以删除,只要理由充足也行。【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富于凝聚力。富于同化

35、力。爱好自然,追求光明。主静,爱好和平。中庸、稳重。一统性。知足。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实质上就是第1点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 “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

36、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七年,卒。 骜子曰武,武子曰恬。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 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 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于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始皇欲游天下,三十七年冬,行 出游会稽,至沙丘崩,秘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

37、赵高常从。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以臣愚意,不若诛之。” 胡亥听而系蒙毅于代。前己囚蒙恬于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 日夜毁恶蒙恬,求其罪过,举劾之。子婴进谏曰:“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胡亥不听,而遣御史之代,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 之言,遂杀之,二世又遗使者之阳周,恬曰:“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

38、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 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节选自史记蒙恬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b.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c.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39、d.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 始皇是秦王嬴政的尊号,他认为“子议父、臣议君”不可取,取消了“谥号”传统。b. 拜指授予官职,类似的还有“除”“授”,“拔”“擢”“迁”“陟”则可表示升迁官职。c. 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民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对北戎和西狄的合称。d. 崩是对古代帝王之死的讳称,太后与王后之死也可称崩,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可称薨。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蒙恬出身武将世家,战功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秦国将军,战功卓著

40、,他虽因家族得官,却不 同于普通的纨络子弟,而是取得了超越祖辈的功勋。b. 蒙恬忠贞不渝,尽心为国。他为秦国立下战功,修筑长城,并威震匈奴,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在被诬陷时,子婴进谏皇上不要杀他。c. 蒙恬得罪赵高,屡遭谗陷。赵高在始皇逝世后就想置他于死地,又在胡亥想释放蒙恬时,坚执不允, 请求胡亥一定要杀掉蒙恬,以绝后患。d. 蒙恬无罪被害,吞药自尽。他总结自己的错误,认为自己不该修筑长城,因为修筑过程中一定会截 断地脉,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识上的局限性。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雅得幸于胡亥,欲立之,乃与李斯阴谋立为太子,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2)身虽

41、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赵高一向被胡亥宠幸,想要拥立胡亥为皇帝,于是和李斯暗中商议立他为太子,派使者以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2)我虽然被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皇上,但是我自己知道一定会死却要遵守节义的原因、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导,以表示不忘先主的恩德。【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

42、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修筑长城,凭借地形,用以控制要塞,(长城)起于临洮,直 达辽东,延绵广袤有一万多里。于是渡过黄河,依靠阳山,蜿蜒曲折向北延伸。具体而言,“用制险塞”意为“用以控制要寒”,后一句“起临洮”的主语应该是“长城”而非“塞”,“塞”应该断在前一句,排除ac项;“逶蛇而北”的主语应该是长城,而不是“山”,应该在“阳山”之后断,排除d项。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

43、、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对北戎和西狄的合称”错误,戎狄是西戎和北狄的合称。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有三处错误:“得

44、罪赵高”在文中没有体现,而是因为“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赵高认为“以臣愚意,不若诛之”的应该是蒙毅而非蒙恬,且态度也不是“坚执不允”,只是提岀建议。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采分点:“雅”,一向、平素;“阴谋”,暗中谋划;“立(之)为太子”要补充宾语;“遣使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以罪名赐死,以罪名赐自杀,“罪”译为“罪名”。(2)采分

45、点:“囚系”,被拘囚、遭到拘囚;倍畔,通假字,“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但是的原因;“不敢辱先人之教”,不敢辱没先人的教导;“以不忘先主也”,以表示不忘先主(的恩德)。【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蒙恬的祖先是齐国人。蒙恬的祖

46、父蒙鹫,从齐国到秦国来侍奉秦昭王。庄襄王二年,攻打赵国,夺取 三十七城< 秦始皇七年去世?蒙鹫的儿子叫蒙武,蒙武的儿子叫蒙恬。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担任秦国岡 副将,与王翦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死项燕。蒙恬的弟弟叫蒙毅。秦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为家世的关 系,得以担任秦国将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被任命为内史。秦国这时己经吞并天下,就派蒙恬率领三 十万人向北追赶戎族和狄族,收复了河南。修筑长城,凭借地形,用以控制要塞,(长城)起于临洪,直 达辽东,延绵广袤有一万多里。于是渡过黄河,依靠阳山.蜿蜒曲折向北延伸。风餐露宿在外驻军十多年, 驻扎在上郡。这时蒙恬威震匈奴、秦始皇非常尊重宠信蒙氏,信任

47、他们,认为他们很贤良。蒙恬在外负责 军事而蒙毅经常在朝内出谋划策,称为忠信大臣,因而即使是各位将相也不敢和他们竞争。秦始皇想要巡游天下,三十七年冬,动身出游会稽,在沙丘去世,没有公开消息,群臣都不知道。这 时丞相季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跟随在秦始皇左右。赵高一向被胡亥宠幸,想要拥立胡亥为帝, 于是和李斯暗中商议立他为太子.派使者以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自杀。扶苏自杀后,蒙恬怀疑此事,又 请求申诉。胡亥听说扶苏已死,就想释放蒙恬。赵高担心蒙氏再次显贵掌权,怨恨他们。赵高就替胡亥尽 忠计议,想借此消灭蒙氏兄弟,就进言说:“我听说先帝想选拔贤能、立您做太子己经很久了,可是蒙毅 进谏说不可'

48、;。以我的愚见.不如杀了他。”胡亥听从了,就把蒙毅拘禁在代邑。此前己经把蒙恬囚禁在 阳周。素始皇的灵柩回到咸阳,安葬之后,太于即位为秦二世皇帝,赵高是皇帝亲近之人,日夜毁谤中伤 蒙恬,寻求他们的罪过,检举弹劾他们子婴进谏说:“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节操品行的人,这是在内使 群臣失去信任,在外使战士离心离德的做法,我私下认为不可疽'胡亥不听,派御史到代邑,使者了解胡 亥的心意,不听蒙毅的话,就杀死了他。二世又派遣使者到阳周,蒙恬说;“我率领三十多万士兵,虽然 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是自知必死却要遵守节义的原因,是不敢辱没先入的教导,以表不忘 先主的恩德。”使者说:“我接受诏令对将军

49、行刑,不敢把将军的话转报皇上。”蒙恬深深叹息说;“我怎么 得罪了上天,没有过失就死了呢'过了很久,慢慢说:“我罪本该死,起自临洗,直到辽东,筑城墙挖壕 堑长达万余里,这里面哪能不截断地脉呢?这就是我的罪过。”就吞药自杀。(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至后杜甫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注】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心情十分低落。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棣萼:出于诗经·小雅

50、83;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wi,光明华美的样子)。凡今之人,莫如兄弟。”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遣怀。b. “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c. 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d. “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15. 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答案】14. b 15. 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伸,心情落寞; 眷恋故乡。有乡不得归,身在四川

51、,心在洛阳; 国家局势动荡、故乡物是人非,心感悲哀; 思念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青袍白马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说法错误,“青袍白马”代指幕府生活,此句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故选

52、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分析概括诗歌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仔细阅读,分析诗歌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概括内容要点。本题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原因。分析心境“转凄凉”原因可通过对全诗内容具体分析得出。本诗是杜甫在广德二年(764年)冬至前后所做的七言律诗。此诗为故乡未平,诗人远羁剑外,触景伤情,故借诗咏怀。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结合注释,诗人杜甫写此诗时,正在成都(剑南

53、),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此联是写对故乡的思念。“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随即他又说,故乡洛阳已经物是人非。当时安史之乱,洛阳已经沦陷。这里的金谷,指的是金谷园,铜驼,指的是铜驼街,诗中的“金谷”与“铜驼”,已十分清楚地告知我们,杜甫在剑南所思念的洛阳,是可肯定为其故乡的。而诗中的“非故乡”,并不是指洛阳不是杜甫的故乡,而是说:但洛阳的金谷园、铜驼等胜地的风景,因遭受了安史之乱而使其非昔日可比了。此联上一句是在说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

54、伸,心情落寞,下一句在说国家局势动荡、故乡物是人非。“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棣萼指的是兄弟,所以表面上作者是在讲两种花,指堂棣之华早就开谢了,自己还在想着它,而梅花正含苞欲放。而实际上,作者前一句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洛阳遭受战乱,那里有知我怜我的兄弟,所以我特别地想念它。“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这一联诗人说自己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通过这样针对内容具体分析,诗人在尾联心境“转凄凉”原因就非常不言而喻了。【点睛】诗歌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

55、内容的考核,通常是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注意结合全诗,根据选项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比如本题b项,“青袍白马”代指幕府生活,此句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道难中描写蜀道上急流飞泻、瀑布汹涌,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句子:“ _, _。”(2)在劝学中,表明作者对“思”与“学”的看法的句子:“_ ,_。”(3)师说中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 _,_”,可见他

56、对年轻的好学者的扶掖之心。【答案】 (1). 飞湍瀑流争喧豗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吾尝终日而思矣 (4).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6). 作师说以贻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名篇背诵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解答文学常识时要注意名家名篇,注意其时代性和现实意义。(1)“急流飞泻、瀑布汹涌,水石相激、山谷轰鸣”是提示,同时注意“豗”“砯”的书写;(2)

57、“思与学的看法”是提示,同时注意“臾”的书写;(3)“表达写作目的”“对年轻的好学者的扶掖之心”是提示,同时注意“嘉”“贻”的书写。【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的青色草浪,在风中起伏。草是竹节草和黑麦草,簇拥着翻卷。晌午后的微雨,也是青黛色的。远处的岛屿,像隐在烟雨之中的帆船。这里是初夏的“鄱阳湖草海”香油洲,面积很大。再过两个月,鄱阳湖就会进入丰水期,湖水将慢慢上涨,将草洲,这里将变成一片汪洋,而水下的草甸将成为鱼类觅食的天堂。大自然神秘莫测,它的力量是的。在中生代,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地质下陷,形成了古赣江下游的河谷盆地。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