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位调整方案_第1页
点位调整方案_第2页
点位调整方案_第3页
点位调整方案_第4页
点位调整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江苏省地表水监测点位(断面)优化调整技术方案一、背景我省现有重点流域各类监控考核断面264 个、 国控断面124个、省控断面499 个, “十一五”期间为我省水环境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化,我省地表水环境监测点位(断面)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是省界、 市界交界断面覆盖不全,监测数据不能有效体现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法律责任;二是因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码头建设、河流断流等原因,有些监测断面已不具备监测条件,开展监测已无实际意义;三是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的调整,有的监测点位已不具代表性,不能准确反映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状况的变化。 因此, 有必要根据

2、现有监测资源对现有地表水环境监测点位(断面)进行优化调整、科学布设。二、指导思想在现有地表水监测断面的基础上,按照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的代表性、针对性、 连续性的原则,对省级地表水环境监测网络进行调整、 优化和补充,力争能客观地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预警潜在风险,为环境管理提供服务。三、调整原则1 、代表性:省控监测点位(断面)要能够代表所在水系或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力求以较少的断面获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全面、 真实、 客观地反映所在区域水环境质量及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状况及特征。2、针对性:即环境管理需求优先原则,环境监测是为环境管理服务的。监测数据是评价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状况

3、和各级政府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的基本依据,因此,省控点位(断面)设置应优先满足环境管理需求。3、连续性:保留现有国控监测点位(断面)不变,在现有省控监测点位(断面) 基础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调整,保证我省环境监测数据的历史延续性、系统性。四、调整要求省级地表水监测点位(断面) 是指为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管理需要,为掌握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满足水质监测预警需求而设置,覆盖重点河流干流及一、二级支流、重点湖库、 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入海河流、省级以上重点工业区、易造成污染纠纷河流的监测点位和断面。(一)重点监控水体1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南水北调沿线及输送清水通道。2、长江、淮河、太

4、湖、京杭大运河的干流、一、二级支流,主要省界河流、入海河流、大型水利设施所在地水体等。3、受人类活动影响及与当地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且储水量1亿 (面积 100 平方公里)立方米以上的重要湖泊,以及库容量1亿立方米以上的重要水库。4、主要跨省、跨市河流。5、省级以上重点工业区、易造成污染纠纷区域等主要下游 水域。(二)点位(断面)类型1 、背景断面:指为评价一个完整水系的污染程度,不受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影响,提供水环境背景值的断面。2、对照断面:指具体判断某一区域水环境污染程度时,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提供这一水系区域本底值的断面,一般设置在城市上游、支流汇入口等上游断面。反映进入本地区河流

5、水质的初始情况,设置在城市、工业区废水排放口的上游,基本不受本地区污染影响处。3、控制断面:指为掌握水环境受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情况的断面,一般设在城市下游、支流汇入口前断面、入海口断面、湖库河流入口断面。主要反映本地区排放的废水对河段水质的影响,其位置应设置在排污区(口)的下游,污染物与河水能较充分混合处。根据河段的污染源分布和废水排放情况,可设置一至数个控制断面。控制断面与废水排放口的距离应根据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河流流量和河道水力特征确定。4、省、市界断面:指在出、入我省、市省级行政区交界的河段上设置的水质监测断面。5、湖库(体)点位:指设置在湖库上的点位。6、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断

6、面:在重要河流、湖库上的饮 用水源地设置的水质监测断面。7、预警断面:指为实时监控重点水域、敏感水域(如饮用水源地、省(市)交界等)等水质变化情况而设置的断面。(三)点位(断面)布设和优化调整1、全省各市、县,日供水量 1万吨以上,或服务人口覆 盖 80 以上城镇用水人口的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应设置监测 点(断面)。2、重点水(流)域主要干流、一、二级支流,在受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内应每50 公里内至少设置一个监测点(断面);在出入省界和跨市界处、河流的入海口处、重要支流汇入前及干流汇入口上下游应设置监测点(断面)。3、重要的湖库应在主要出入湖库河流处设置监测点位(断面) ;湖库按湖体自然状况划区

7、设置断面,空间分布要具有代表性, 无明显分区的,可采用网格法按湖库面积设置监测点(断面) ,原则上每50100km 2应设置一个监测点(断面)。4、现有国控点、国家考核断面调整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所有国控点、流域考核断面均纳入省级监测网。5、省级以上投资建设的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监测断面均纳入省控地表水预警断面。6、 根据不同原则设置的监测点(断面) , 位置处于同一水域并且水质变化不大的,可只设置一个监测点(断面)。7、取消原消减断面,统一调整为控制断面。(四)点位(断面)增设、类型调整和取消1 、增设( 1 )对于主要入境河流、风险河流,省(市)交界断面,特别是发挥预警功能的,应增设监测点

8、位(断面)。( 2 )为满足重点河流干流及一、二级支流、重点湖库、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主要入海河流、易造成污染纠纷河流监测与监控需要,可增设监测点位(断面)。( 3 )新建的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应增设污染控制断面。2、类型调整现监测点位(断面)因水系变化、行政区划调整、工业布局变化或代表性不够等原因,可调整断面类型。3、取消( 1 )确因水利施工或河流断流等原因、已不具备监测条件的监测断面,需明确替代断面,方可取消;( 2 ) 根据不同原则设置的监测点(断面) , 位置处于同一水域并且水质变化不大的,可仅保留一个监测点(断面);( 3 )调整断面位置或取消断面,需对调整断面或替代断面进行监测结

9、果相关性比对监测分析(按照丰、枯、 平三个水期各连续监测35天,与原监测断面同期监测数据进行代表性比对分析) ,保证新设(或保留)断面的水系位置、水量、水质状况的可替代性。五、点位(断面)优化调整工作办法(一)点位(断面)调整工作程序1 、由各省辖市环保局负责组织完成本地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的点位优化调整方案报省环保厅监测处;2、省环保厅委托省环境监测中心组织专家组进行资料初步审核;3、资料初步审核不合格的进行整改,重新申报;4、资料初步审核通过的地区,由省环保厅委托省环境监测中心组织专家组对进行实地考察和技术审核;5、省环保厅负责批准最终地表水监测点位优化调整方案(二)提交材料1 、省级

10、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优化调整方案必须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技术论证报告。论证报告应针对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91-2002 中点位(断面)设置的有关条款和指标进行说明;对于断面类型调整的,在上报材料中需说明断面功能调整的原因,说明监测点位具体位置,说明上游来水对其造成的影响, 及主要污染来源,并提供水系调整或工业布局调整政府文件及施工证明材料,同时, 附水系图或工业布局调整图(在图上标明监测点位调整位置、污染源排放口位置);因水利施工或河流断流而申请取消的断面,在上报材料中应附水利施工相关文件材料、现场照片,并提供水系图,在图上标明原监测点位位置、替代点位位置、替代点位相关性比

11、对监测分析报告;(2)监测点位登记表(纸质和电子版,样表见附表16);(3)监测点位分布图(纸质和电子版)。2、国控点、国家考核断面调整建议方案必须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技术论证报告。论证报告应针对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91-2002 中点位(断面)设置的有关条款和指标进行说明;对于断面类型调整的,在上报材料中需说明断面功能调整的原因,说明监测点位具体位置,说明上游来水对其造成的影响, 及主要污染来源,并提供水系调整或工业布局调整政府文件及施工证明材料,同时, 附水系图或工业布局调整图(在图上标明监测点位调整位置、污染源排放口位置);因水利施工或河流断流而申请取消的断面,在上报材

12、料中应附水利施工相关文件材料、现场照片,并提供水系图,在图上标明原监测点位位置、替代点位位置、替代点位相关性比对监测分析报告;(2)监测点位登记表(纸质和电子版,样表见附表78);(3)监测点位分布图(纸质和电子版)。(三)其它要求1 、监测点位调整材料于2010 年 11 月 10 日前上报;2、为确保监测数据的相对稳定、连续,此次调整后, “十二五”期间省厅原则上不再进行地表水监测点位调整。六、附表表1 “十二五”期间地表水河流省控断面报送表序 号城市 名称所在地所属 流域断面名称断面所 在河流 名称断面调整情况(原 有保留、新增、原 有取消、位置移动)经、纬度断面所 在河流 级别汇入河流

13、(湖库、海洋)年均径流量(m3)断面原级别(国 控、省控、市控)断面类别(对 照、控制等)断面属性(干流、支流、出 (入)境河流、省界、市界、 支流汇入口、入海口等)测站 代码河流 代码断面 代码断面监测承 担单位(市、 县监测站)常年 水质 类别备注注1、断面调整情况请选择原有未变、新增、原有取消或位置移动,位置移动指原有点位上下移动不超过1公里。2、断面所在地区具体到市、县(区) 、乡(镇)、村。3、断面所在河流级别按照干流、一级、二级、三级支流填写。4、汇入河流(流域、湖库、海洋)主要是支流汇入干流、环湖河流汇入的湖库、入海河流汇入的海洋。5、测站代码、湖库代码、断面代码均为已有代码。6

14、、其他表格中不能反映的情况,请在备注请填写。表2 “十二五”期间地表水湖库省控断面报送表序号城市名 称所在 地湖库名 称断面名称所属流 域断面调整情况(原有 未变、新增、原有取消、位置移动)库容(m3)断面所代表湖库 面积(Km2 )采样位 置经、纬度断面属性(大型 水库、湖泊、出 湖、入湖)断向原级别(国控、省控、市控)测站 代码湖库 代码断面 代码断面监测承担单位(市、县监测站)常年 水质 类别备注注1、断面调整情况请选择原有未变、新增、原有取消或位置移动,位置移动指原有点位上下移动不超过1公里。2、测站代码、湖库代码、断面代码均为已有代码。3、其他表格中不能反映的情况,请在备注请填写。表

15、3 “十二五”期间增设地表水河流省控监测点位(断面)登记表序号城市名 称所在地所属流 域断面名 称断面所在河 流名称经、纬度断面所在河 流级别汇入河流(湖库、 海洋)年均径流量(m3)断面原 级别断面类别(对照、 控制等)断面属性(干流、支流、出(入)境河流、省界、市界、支流汇入口、 入海口等)断面监测承担单 位(市、县监测站)常年水质 类别备注表4 “十二五”期间增设地表水湖库省控监测点位(断面)登记表序号城市名称所在地湖库名称断面名称所属流域库容(m3)断面所代表湖库面积(Km2 )采样位置经、纬度断面属性(大型水库、 湖泊、出湖、入湖)断面原级别断面监测承担单位(市、县监测站)常年水 质

16、类别备注表5 “十二五”期间调整地表水监测点位(断面)类型登记表序号城市 名称所在地所属 流域断面 名称断面 所在 河流 名称现监测断面类型调整后 断面类 型经、纬度断面所在 河流级别汇入河流(湖库、海洋)年均径流量(m3)断面类别(对照、控 制等)断面属性(干流、支流、 出(入)境河流、省界、 市界、支流汇入口、入海口等)测站 代码河流 代码断面 代码断面监测承 担单位(市、 县监测站)常年 水质 类别调整原 因备注表6取消地表水监测点位(断面)登记表序号城市名称所在地现监测断面名 称河流名称经度纬度断面 类型省控断面规定代码替代监测断 面所在地河流名 称经度纬度现监测断面取 消原因备注测站

17、 代码河流、湖库代码断面 代码1234表7 “十二五”期间地表水河流国控断面报送表省份序号所属 流域断面 名称断面所在 河流名称断面调整情况(原有保留、 新增、原有取消、位置移动)断面 所在 地区经、纬度断面所在 河流级别汇入河流(湖 库、海洋)年均径 流里(m3)断面原级别(国控、省控、市控)断面类别(对 照、趋势、控 制)断面属性(干流、支流、界河、出(入) 境河流、省界、支流汇入口、入海口等)断面监测承担单位(地市级监测站)常年水 质类别备注注1、所属流域按照调整后的国家环境监测网填写2、断面调整情况请选择原有未变、新增、原有取消或位置移动,位置移动指原有点位上下移动不超过1公里。3、断

18、面所在地区具体到市、县(区) 、乡(镇)、村。4、断面所在河流级别按照干流、一级、二级、三级支流填写。5、汇入河流(流域、湖库、海洋)主要是支流汇入干流、环湖河流汇入的湖库、入海河流汇入的海洋。6、断面属性中界河是指作为国界分界线的河流,出、入境河流是指出入我国国境的河流。7、承担单位原则上是地市级环境监测站(中心)。8、其他表格中不能反映的情况,请在备注请填写。表8 “十二五”期间地表水湖库国控断面报送表省份序号湖库 名称断面名称所属流域断面调整情况(原有未变、新增、 原有取消、位置移动)库容(m3)断面所代表湖库面积(Km2采样位 置经、纬度断面属性(大型水库、 湖泊、界湖、)断面原级别(

19、国控、 省控、市控)断面监测承担单位 (当地监测站)常年水质 类别备注注1、所属流域按照调整后的国家环境监测网填写。2、断面调整情况请选择原有未变、新增、原有取消或位置移动,位置移动指原有点位上下移动不超过1公里。3、断面属性中界湖是指跨边界的湖泊比如兴凯湖。4、承担单位原则上是地市级环境监测站。5、其他表格中不能反映的情况,请在备注请填写。2:江苏省环境空气监测点位优化调整技术方案、背景全省环境空气省级监测网共设有376 个大气环境监测点,其中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有261 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183 个,降尘监测点231 个、降水酸雨监测点121个,硫酸盐化速率监测点124 个。全省监

20、测点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一是环境空气监测点位没有严谨的定义和分类;二是伴随城市化发展,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环境功能区发生变化,需要进一步调整和补充污染控制、区域预警功能;三是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的覆盖面不够完整,部分城市未将本市应有的监测点位纳入省控网,部分城市新建成区域未覆盖;四是适应环境管理需求不够,针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监测布点不足。二、总体目标针对当前全省空气污染防治和空气环境管理的实际需求,收集本地区污染源和地理资料,分析环境空气功能区变化, 开展补充监测,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进行优化调整。将省控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划分为“空气质量评价、空气质量预警、背景和对照”四种类别;按照调整

21、原则和技术方法,优化筛选出满足环境管理与评价、适合开展工作、监测投入合理、数据保持连贯的点位集合,纳入省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为“十二五”全省空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三、指导思想和优化调整原则(一)指导思想在确保现有国控监测点位不变的情况下,以现有省控监测点位设置为基础,调整设置不合理的点位、增设满足环境管理需求以及环境监控预警功能的点位,在 “十二五”期间,以最经济、更有效、更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状况为目标,提升空气区域预警能力和水平,为环境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技术支撑。(二)优化调整原则一是系统性。保持现行环境监测点位体系的延续性,原则上不做较大变化,已纳入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网的空气

22、质量评价点保持不变,功能可调,以保证环境质量数据的延续性。二是完整性。符合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与控制规划要求,确保能够覆盖各环境质量功能区代表性浓度的位置,确保能够覆盖可能出现污染物高浓度值的位置;三是科学性。合理设置监测点位,整合区域内监测结果无明显差异的点位,避免重复设置和资源浪费;四是代表性。将监测点位划分为功能区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预警点、空气质量对照点和空气质量背景点,分别进行优化调整,突出不同功能代表性。四、点位优化调整要求全省省级空气监测网络内省控点优化调整办法及技术要求如下:(一)点位分类1、功能性分类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和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

23、术方法( HJ14-1996) ,将省级空气质量监测网内的监测点划分为三类,分别为一类功能区监测点、二类功能区监测点、三类功能区监测点共计三种功能区类型;其中二类区监测点包括了部分城市监测点以及全部的农村监测点。2、代表性分类参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 ,空气质量省控点按代表性分为四类:功能区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预警点、空气质量对照点、空气质量背景点。空气功能区质量评价点:指用于评价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不同类别的功能区、以及不同环境(城市、农村、乡镇)空气质量状况的监测点位类型,点位设置要能够反映该市污染总体趋势和不同的梯度水平。空气质量预警点:指用于监控城市主要污染来源区域及其特征因子,

24、发挥区域联防联控功能的监测点位,包括工业区、城市重点交通干线等,监控的方式可以为连续自动监测或被动采样监测。空气质量对照点:指设置在不受当地城市污染影响的空气质量对比监测点位,能够与某市空气质量总体水平(纳入城市空气质量API 计算值点位的综合平均值)进行对照和比较。空气质量背景点:指设置在中尺度范围(大于50 公里)没有污染,能够反映全省总体范围区域背景以及空气污染物长距离传输情况的点位。省级背景点优先设置在一类功能区的城市背景点,由各地推荐提出。(二)点位数量1、空气功能区质量评价点城市功能区质量评价点:各城市空气质量评价点包括被 动式采样测点以及空气自动监测点。其中,省控空气自动监 测点

25、包括各市全部国控站点,数量不少于国家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PI)评价自动监测站数量要求,详见表 1。表1自动监测站数量要求表建成区城市人口(万人)建成区回枳(km2)监测点数<10<20110-5020-50>250-10050-100>4100-200100-150>6200-300150-200>8>300>200不少于8个,适当增设监 测点位,优化全市空气质 量评价。农村功能区监测点:每个市至少设置1个典型的农村空 气监测点,用以监控本地区农业环境的空气质量。其他类型:硫酸盐化速率、降水和降尘评价点位省辖市 每个区至少设置一个以上纳入省控网,

26、每个县(市)城区至 少有两个点纳入省控网。2、空气质量预警点空气质量预警点原则上不设数量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点位及特征因子项目。工业区预警点:省级污染预警点应覆盖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主要工业集中区应至少 1个空气质量预警点。交通干线预警点:各省辖市需在市区主要交通干线上设 置至少1个交通控制污染的空气质量预警点。省界入境预警点:徐州、连云港、南通和苏州、南京市五个城市在边界区 域的大气运动和传输风向通道上,新建或选择1个已有站点作为控制边界大气污染物由入境输送的预警点,分别对应江苏省西北、正北、东南、正南和西南五个主要方位,以进一 步加强省、市、县三级区域联防联控。3、对照点和背景点各市对照

27、点不少于1个。省级背景点由各地结合本市环 境功能区条件推荐上报。(三)增设点位方法1、新建成区大于10km2或与原有连成片大于 20 km2, 可增设监测点位;距上一次点位设置以来,城市人口新增总 数已累计超过1020万人,且现有测点平均覆盖面积大于 25 km2,可增设监测点位;面积小于 10 km2的新、扩建成区 原则上不增设监测点,新增监测点位增设参见示意图1。工出区oOOO二0000新城区z.L.流 河新建成区增设的 各类测点清洁 对照 区域已建成区域内 各类测点城市已建 成区域 (居民、 交通、商 业)JL多参数空气K质量评价、预警点 拟增设的空气''质量评价、预警点

28、O图1新增监测点位增设示意图2、现有监测点位覆盖城市功能区不全的,可在缺少的功能区增设监测点。臭氧监控点应避开交通干线两侧,可设置在城市的下风向。3、国家级工业园区、主要的省级工业园区、以及新建的大型工业园区,均应设立空气质量预警点(由被动采样监测逐渐向自动在线监测发展)。4、现有空气质量对照点已不能满足要求的,需重新优选,可从现有的市控监测点位中选择;也可通过2>2km2网络布点,对主要指标进行周期连续监测,根据评价时段平均值,优选出趋势对照性最好的点位。5 、拟新增的自动监测空气质量评价点主要污染物(SO2、NO2、PMio)浓度均值和该点特征值与区域内全部现有空气质量评价自动监测点

29、平均浓度(包括日均值以及评价时段总均值)的偏差不超过10%。(四)调整点位办法1、监测点位地面和周边环境变化,可调整点位功能、属性, 但为了保障现有观测数据和历史数据的一一对应以及连贯性,一般不更改点位的名称。2、现有监测点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不能继续发挥其应有功能,可申请调整该点位功能性质,原则上不予取消;3、确实需要变更的点位,监测位置应与原监测点位于同一类功能区,距离一般不超过1000 米,变更后的新点位15 个有效工作日监测的日均值、评价时段平均值与原监测点位对应的浓度值偏差小于15%。4、报送材料中需说明点位功能调整的原因,说明监测点位置,周边环境变化对其造成的影响,主要污染来源,按照

30、国家八方位图格式,提供周边环境的实景图。5、现有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包括路边站、背景站以及预警点均纳入省级空气自动监测网络,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和预警能力。6、调整变更后的监测点位5 年内不得再变更。五、点位优化调整工作办法(一)点位调整工作程序1、调整申请:由各省辖市环保局提出监测点位增设和调整申请,汇总本市基本监测信息,形成本地区省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的点位优化调整方案以及国控点优化调整建议方案,报送省环保厅监测处;2、技术审核:省环保厅委托省环境监测中心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资料初步审核。3、现场审核:省环保厅委托省环境监测中心组织专家委员会对实地考察资料初步审核通过的地区进行实地

31、考察和技术审核。4、批准审定:省环保厅负责批准最终空气质量监测点位优化调整方案。(二)提交材料1、省级空气质量监测点位优化调整方案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1)技术论证报告一是城市基本概况: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建成区面积、城市建设规划及其土地利用规划调查情况、人口变化等;二是空气污染现状与趋势分析:本市现有监测体系回顾性评估、空气污染物排放源分布调查、气象资料等。三是新增点位技术评估分析:新增点位原因、具体位置、经纬度、高度、功能区、监测指标,新增点必要性分析,新增点位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值与本辖区内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值的偏差计算表;四是调整点位技术评估分析:功能区调整的原因;调整点位具体位置(与原点

32、直线距离),主要污染来源,城区规划调整证明材料,标明监测点位置的平面示意图,点位周边环境的八方位图,备选点位与原监测点位之间不少于15 个有效日的监测数据对比和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值偏差计算。五是取消点位的证明材料,点位周边环境的八方位图,标明监测点位置的平面示意图,并在图上标明原监测点位位置、替代点位位置、替代点位相关性比对监测分析报告。论证报告应针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 、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中点位设置的有关条款和指标进行说明。( 2)全部省控测点周边环境的八方位图(包括现有的省控自动式与被动式监测点、增设与调整点,附件5) ;( 3)监

33、测点位平面分布图(纸质和电子版);( 4)监测点位登记表(纸质和电子版,附件6) 。2、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点位优化调整建议方案( 1)技术论证报告一是城市基本概况: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建成区面积、城市建设规划及其土地利用规划调查情况、人口变化等;二是空气污染现状与趋势分析:本市现有监测体系回顾性评估、空气污染物排放源分布调查、气象资料等。三是新增点位技术评估分析:新增点位原因、具体位置、经纬度、高度、功能区、监测指标,新增点必要性分析,新增点位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值与本辖区内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值的偏差计算表;四是调整点位技术评估分析:功能区调整的原因;调整点位具体位置(与原点直线距离),主要污染来源

34、,城区规划调整证明材料,标明监测点位置的平面示意图,点位周边环境的八方位图,备选点位与原监测点位之间不少于15 个有效日的监测数据对比和主要污染物浓度均值偏差计算。五是取消点位的证明材料,点位周边环境的八方位图,标明监测点位置的平面示意图,并在图上标明原监测点位位置、替代点位位置、替代点位相关性比对监测分析报告。论证报告应针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 、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中点位设置的有关条款和指标进行说明。( 2)全部国控监测点周边环境的八方位图(国控自动监测点,附件5) ;( 3)监测点位平面分布图(纸质和电子版);( 4)监测点位登记表

35、(纸质和电子版,附件7) 。(三)其它要求1、监测点位调整材料于2010 年 11 月 10 日前报送。2、 为确保监测数据的相对稳定、连续, 此次调整后, “十二五”期间省厅原则上不再进行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调整。附件: 1、参考标准和规范2、基本定义3、参考技术方法4、监测项目指导建议5、监测点位周边环境八方位图6、省控空气质量监测点位优化调整登记表7、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登记表1 :参考标准和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 (国家环保总局公告2007 年第 4 号)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 HJ14-1996) ;环境空气质

36、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HJ/T 193-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HJ/T 194-2005)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HJ/T165-2004 )等。2:基本定义(一)基本定义1、省级监控网由能客观反映全省环境空气污染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 客观反映本省多年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的监测站点所共同组成的监测网络,称为省级空气质量监测网。2、省控点的定义省控点:省级空气质量监测网全部由省控点所组成,凡是纳入省级监测网内的站点统称为省控点,省控点由江苏省环保厅、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统一制定和发布。(二)空气质量功能区定义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

37、5-1996)以及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 HJ14-1996) ,空气质量功能区可划分为三个类型:1、一类区自然保护区、林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其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指的是按GB/T14529 的规定, 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

38、的地区。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指因国家政治、军事和为国际交往服务需要,对环境空气质量有严格要求的区域,等等。2、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指特定工业区以外的工业企业集中区以及1998 年 1 月 1 日后新建的所有工业区。3、三类区特定工业区。特定工业区指的是指治金、建材、化工、矿区等工业企业较为集中,其生产过程排放到环境空气中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且其环境空气质量超过三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浓度限值,并无成片居民集中生活的区域,等等。其他详见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3:参考技术方法1 、数据优选方法从区域内市控网格点(硫酸盐化速率、降尘被动式测点

39、)中增点时,可取各网格点月均值进行优选评估。分析周期不少于 1 年( 12 个月) ;待优选出的监测点位年均值与同一周期已有各个网格点实测年均值相比,相对误差在10%以内;待优选出的监测点位与同一周期各已有网格点实测均值相比, 30、 50、 80 和 90 百分位数相对误差在15%以内。2 、采样监测优选方法区域内无网格市控点,增设点位可按照 2 >2km2设置硫 酸盐化速率桂片或便携式自动采样设备, 以715天为一个 周期,分析2 个周期以上的网格测点数据,选取趋势性最优的点位,误差要求同上;部分点位的优化方法可结合实际,每月进行12 次周期监测,连续分析2 个季度以上监测数据。增设

40、监测点位时,应选择本地区主要污染物( SO2、 NO2、PM10) 进行优选评价,设置参与评价的备选点位不少于5个,分析周期实测数据,选取趋势性最优的点位,误差要求同上。调整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时,进行不少于15 个有效工作日的比对监测,比对误差小于15%。3 、最优化方法综合决策法、模糊聚类法、相关性比选法、特征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物元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法。附件 4:监测项目指导建议按照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结合欧盟环境监测指标选择与设置规范,不同类型监测点位监测指标选择方法如下:1 、监测因子符合空气和废气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以及大气环境质量标准。2、一类区以及农村农业环境区域监测因子优先等级

41、是。3、SO2、NO2、NOx、PM10、降水量、酸雨硫酸根、硝酸根、降水(酸雨pH 值) 、氟化物等。3、二类区城市及人口密集区域监测指标优先等级是SO2、 NO2、 O3、 PM10、 PM2.5、 CO、 硫酸盐化速率、降水 (酸雨pH值)、氟化物、Pb、Hg、有毒有害有机物等。4、三类区空气预警点和工业密集区域监测指标优先选择特征因子、风险因子、SO2、。3、NO2、PMio、降水(酸雨pH值)、VOCs、降尘等。附件5:监测点位周边环境八方位图点位所在具体地址:点位名称:经度:海拔高度:XX 省 XX 市 XXXX点位代码:纬度:(街道、门牌号)提供单位名称: 日期:备注:注意缩减图片解析度,单个图片大小不超过80KB 。附件6 :省控空气质量监测点位优化调整登记表表1 “十二五”期间省控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报送表序号省辖 市县(市、区)城市 代码点位 名称点位 代码测点 所在 地点位管理级 别(国、省、 市控)监测 方式 自动/ 手工 被动空气 质量 监测 项目监测类型(打表示)代表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