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教材解读:_第1页
第二单元教材解读:_第2页
第二单元教材解读:_第3页
第二单元教材解读:_第4页
第二单元教材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安排了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的四篇课文,分别是负荆请罪、最后的姿势、船长和爱之链。在四篇课文中,第一篇着重讲述了勇于承担错误的高尚品德;第二篇主要讲述的是面对困境勇于承担责任的优秀口质;第三篇课文讲述了“爱与责任”的人生哲理;第四篇课文主要讲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通过这四篇课文的学习,都会让我们胸中涌动着敬佩之情,为他们的胸怀、勇气,为他们的精神与爱心。也更让我们懂得这些美德在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5、负荆请罪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2、学会阅读剧本。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练习排演小话剧。4、通过

2、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阅读剧本。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3、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学情解读:在掌握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来展示人物性格特点,可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弄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教学时,可从让学生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意思入手,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

3、下,我们曾经学过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能当时解决的请同学帮助,有困难的记下来,教学中解决。)二、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读,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词语。(2)用钢笔描红

4、。(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1、理解“负荆请罪”。(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2)谁向谁请罪?(3)为什么要请罪?结果怎样?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四、指导书写五、作业1、抄写词语、朗读课文。2、收集廉颇、蔺相如的有关资料。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2、廉颇是怎样向蔺相如请罪的呢?我们来看剧本第二幕。二、精读剧本第二幕1、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3、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

5、默读课文,思考:(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4、讨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1)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2)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3)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表现。下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像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6、分角色朗读课文。(1)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2)指

6、名朗读,师生评价。板书设计:5、负荆请罪廉颇蔺相如对不住你过去的事别提了 宽恕我背荆条扔在一边 跪下扶起(勇于改过)(顾全大局)为了赵国的利益第三课时一、复习1、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剧本。过渡:在第二幕剧本中,我们认识了勇于改过的廉颇,对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临行如也有一定的了解,要想进一步了解蔺相如,还得认真地读读剧本第一幕。二、精读剧本第一幕、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分组讨论。、指名说。(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

7、样?”)、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交流补充“渑池之会”和“完璧归赵”的故事。三、分角色朗读全文。四、排演话剧1、分组练习。2、学生表演。五、总结课文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6.最后的姿势(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

8、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教学重点: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学情解读:最后的姿势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学生对5、12地震有一定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重要的环境和场景描写以及第三段的侧面描写,以及谭老师在大灾之时的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9、。教学过程: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2、交流。三、第一次(最后的姿势)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

10、,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

11、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出示:第五自然段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12、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6、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7、齐读47自然段。四、学习第二次(最

13、后的姿势)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2、“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 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你从中

14、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 。”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

15、,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6、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

16、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再读这句话的时候,你心中是否有了更深的感受?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7、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五、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

17、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3、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

18、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最后的姿势: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读()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六、总结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2、欣赏时,师解说。3、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19、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七、作业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6.最后的姿势(教案2)教学内容6.最后的姿势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

20、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教学资源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预习设计1.初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2.课后第2题: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学程设计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一、唤起回忆1. 看图片,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2.交流自己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二、在交流和倾听中了解谭千秋三、初读课文1.模仿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2.速读课文,用“ ”在文中学程设计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1.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

21、2日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教参57页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画出相应的语句。四、朗读词语,概括主要内容1.分组朗读词语,解释通过预习已经理解的词语。2.学习根据时间、地点、人物、

22、事件、结果等要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五、分段,概括段意,并体会写作方法。1.自主分段,练习概括段意。2.结合课文,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词语解释见教参57页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1.学习给

23、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2)第二段:环境烘托(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六、作业:抄写词语作业设计1.高质量地完成本课的习字册。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3.记住课后2中词语的意思。4.完成一课一练中的第一到第三题。教学内容6.最后的姿势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

24、第几课时2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资源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3.谭千秋老师的人

25、物介绍。预习设计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2.透彻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学程设计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一、回忆主要内容,直入中心1.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及其概括方法。2.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二、学习第一段1.自主阅读,感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三、学习第二段1.朗读课文2.学习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学程设计一、复习主要内容,直入文本中心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写人的文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说说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3.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找找他是个怎样的老师?(根据找到的信息板书:横着写普通、爱与责任 竖着写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二、学习第一段,

26、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老师?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关爱家人、工作积极)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三、学习第二段,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1.朗读课文,先在小组内分读课文,再在全班展示读。2.说说段意,比较这段的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的关系,体会抓住重点内容,删除次要内容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语言“大家快跑,什么都不要拿!快”批注: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精神。动作“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四个学生。”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

27、,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谭老师在短暂的时刻那种以生命来换取学生生存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4.学习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四、学习第三段1.默读课文,思考这段的作用。2.分角色学习三个侧面描写。五、学习第四段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2.理解话语的意思。3.理解“英雄不死,精神千秋!”4.换题,巩固文章的中心。3.自主圈画批注式学习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旁边写上你的批注。(3)交流:左边(4)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4.朗读鉴赏式学习四处环境描写。(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2

28、)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3)楼房摇晃得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4)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5)朗读体会环境描写在写作中的烘托作用。四、学习第三段,体会这一段侧面描写的作用1.默读课文,思考:如果去掉这段,你觉得行吗?(显然不可以,这段侧面描写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2.这一段引用了哪三位人物的话语?为什么这样选择?(救援人员、学生、老师)(他们的所见最后说服力)3.朗读课文,抓住救援人员的语言,抓住飞身,抓住生死攸关组织有感情地朗读。五、学习

29、第四段,深情赞颂潭老师的爱与责任1.朗读第11小节,体会文本表达的情绪线索:亲切痛苦赞颂2.课后3(教参56页)3.“英雄不死,精神千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4倘若请你把题目中的“最后”换成文中另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 /英雄的姿势 师德的姿势/千秋的姿势/)作业设计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2. 完成一课一练中的第四题到最后。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4整理课堂上对文本的批注,优生在此基础上整理好一篇读后感。5学有余力的同学搜集地震中的其他小故事,精读批注,争取获得阅读红苹果的奖励。7、船长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

30、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哈尔威船长在四次命令中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沉着果敢、镇定指挥、以身殉职的高尚品质和忠于职守、先人后己、爱护弱小的做人之道。、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学情解读:小学生崇拜英雄,所以紧张动人的课文内容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学生毕竟是单纯的,他可以把课文当故事消遣,一旦让他深入文本,去体悟些什么,他的畏难情绪不由自主地就上来了。当然形象生动的媒体辅助,适当的音乐感染还是能触动他们心灵的。对于班里一部分语感较差的学生来说,只要求他们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能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

31、就够了。教学时间: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写的一篇小说船长。板书:船长2、故事发生在英国南安普敦附近,那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船长哈尔威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格恩西岛,谁也没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悄逼近“诺曼底”号轮船,究竟发生了什么? 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课文。二、初读课文1、学生读文。要求:(1)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要多读几遍。(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课文想想其意。(3)自己质疑。2、检查:(1) 出示词语:(2) 指名朗读,注意加点字的读音。(3) 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调遣

32、:调派,差遣。履行: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肇祸:闯祸。深渊:很深的水。井然有序:形容严谨而有条理,一点都不紊乱。(4)指导书写生字:(5)学生质疑。3、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教师相机板书:遇险救援殉职)(2)学生讨论、交流分段结果。(3)概括段落大意。二、学习课文“遇险”部分1、诺曼底号遇上了一场可怕的灾难。是怎样的可怕灾难呢?自由轻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画出有关语句加以体会。2、交流。(1)那是正在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巨轮,它直向诺曼底号的侧舷撞来,只听一声巨响,诺曼底号的船身一下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 朗读“剖”(pou),理解它的意思,想象

33、玛丽号的船头就像一把刀一样,一下子就把诺曼底号撞开了一个大口子。 (2)船发生了可怕的震荡,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 a、理解“涌进船舱”:为什么不是“流进船舱”呀?(这个字让我们感受到水流的速度快;水量非常的大。) b、“顷刻间,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男人,女人,孩子,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你能想象出是什么样子吗? (3)、练习朗读,读出灾难的可怕以及它突然降临时人们的惊慌与恐惧。3、面对如此糟糕的情况,人们的生命安全还有保证吗?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课文的330自然段。三、作业: 描红、临写生字,并抄写

34、词语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过渡:在可怕的灾难降临到“诺曼底”号上时,人们都惊慌失措。这时,船长哈尔威履行起了自己的职责迅速组织大家自救。结果如何呢?二、学习课文“救援”部分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好后思考,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了几次命令?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可以划划注注。 2、交流讨论: 好,大家读得都很认真,我想一定也思考得很深入,哈尔威船长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一共下了几次命令?(4次) 3、从文中勾画出四次命令:(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人全部救出去!”(2)“让每

35、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3)“快救克莱芒!”(4)“动作再快点!”4、在这四次命令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命令是什么?为什么?找出黑暗中哈尔威与洛克机械师和奥克勒大副简短有力的对话,让学生进行朗读交流:a、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20分钟。” “够了。”这实际上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大家享有了知情权,就不会为逃生而拼命拥挤,只要有序撤离,大家的生命都有保障。b、“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这让大家内心得到了安慰。尽管前面他也说“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但谁会相信呢?现在不一样了,有了20分钟作保证,大家不须一

36、窝蜂拥了上去,简直像疯了似的。c、“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大家都可以接受:前提条件是有了20分钟作保证,作为男人,有责任,有义务,为保护妇女与儿童这个弱势群体作出一定的牺牲!更何况,这妇女与儿童中也有他们的妻子儿女!不少男人拼命拥挤正是为了自己的妻子儿女!独身的男人呢,也受到了纪律的约束(敢走在女人前面,就会被开枪打死),他们不敢拥挤了。有了这三点,大家才沉默了,才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2)齐读第22自然段,思考:人们为什么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在理解了上面的问题之后,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船长临危不乱,富有谋略,沉着镇定,指挥有方

37、,能够救大家于突如其来的灾难之中,所以大家都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他就成了出现在大家上空的“伟大的灵魂”了。)5、过渡:从这第二次命令中,我们读出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富有谋略,沉着镇定,指挥有方,那么另三次命令中我们又能读出什么呢?(1)第一次:a 理解为什么“吼”?读出“吼”的味道。b “妇女先走,其它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关心妇女,关心乘客,并且要求船员尽力尽职,做到先人后己。)c “必须把人全部救出去!”(“他把自己给忘了”,可能吗?哈尔威船长一生之中不知碰到了多少险情,对于“生死”已经不知想过多少次了,怎么会忘了自己呢?是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发自肺腑的要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这是他的

38、职责,也是他的做人之道!)(2)第二次:为什么要“快救克莱芒”?理解他关心孩子的品质。联系上文“妇女先走”,可以看出他爱护、关心弱小的为人之道。(3)第三次: “动作再快点!”他关心每一个人,在与死神抢时间争速度。6、完整地朗读第328自然段,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做人之道。三、学习课文“殉职”部分1、范读最后两个自然段2、船长就要被无情的大海吞没,望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在“玛丽号”上,得救的人们心潮就如这波涛汹涌的大海,有多少话要对船长深情地诉说啊! (自由选择下题中的任一个角色) A 一位怀抱婴儿的妇女 说:“船长啊,船长, 。”B 还是个孩子的水手克莱芒说:“船长啊,船长, 。”C透过阴森可怖的

39、薄雾,凝视着这尊徐徐沉入大海的黑色雕像,我想对船长说:“ 。”3、深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4、学生练习在感情地背诵。5、指名试背。四、总结: 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人们慌乱不堪,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舰桥上,临危不乱,沉着镇定地组织指挥救工作,果敢地下达命令,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从而以身殉职,谱写了一曲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伟大人性美的赞歌。五、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六、作业 背诵2530小节。板书设计:7、船长遇险救援殉职一生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8、爱之链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以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个人互相关爱的事。3、

40、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4、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的真情,知道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以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个人互相关爱的事。学情解读:学生有一定感悟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基础,所以感悟语言文字中的暖暖爱意比较容易。关键是在学习中学会通过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学生的写作基础不是很好,特别是在细节处理上,所以还应该边品读边练笔。教学时间: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爱,一个温馨的字眼,一个永恒的话题。在那飘雪的寒夜,爱就是一股驱走寒冷的暖流,就是一种克服困难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爱之链。(板书课题:

41、7、爱之链)2、围绕课题让学生质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这爱发生谁和谁之间?这爱又是怎样被链接起来的?)请学生自渎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想一想,议一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爱之链”为题?二、初读课文,掌握梗概。(一)自学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荒无人烟、天经地义(二)以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个人互相关爱的事。三、设置悬念,留待探究。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个人互相关爱的事?2、仅仅由乔依、老妇人、女店主这三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就能形成这条“爱之链”吗?四、围绕爱的链条,探讨主要环节。(一)重点探讨第一环节乔依关爱老妇人1、出示:第六自然段文字。2、紧扣关键词句,思

42、考探究内涵:(1)老妇人怎样的举动让乔依“楞”住了?(2)如果你是老妇人,此时,你会怎么想?(3)老妇人的举动合乎人之常情,丝毫没有不可思议之处,乔依为什么会“楞”住呢?(4)怎么理解“他从没想到他应该得到钱的回报”?这是为什么?(5)在这个句子中,哪是“因”,哪是“果”?(6)在表示原因的前半句中,哪一个词告诉我们乔依以前在困难的时候,多次得到过别人的关爱?(7)这样的原因让乔依产生了怎样的认识?他又是怎么做的?(8)乔依从没想到他应该得到钱的回报,那么,他想得到其他什么回报吗?五、按课后提示划分段落。第一段(第18自然段)。第二段(第911自然段)。第三段(第12自然段)。六、作业:、能正

43、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文为什么要以“爱之链”为题?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爱之链,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一下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幕。2、你还记得那一个个故事吗?指名答,板书:(乔依帮助老妇人) (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二、学习28小。1、读读、议议,体会老妇人此刻内心的绝望、害怕表达出来。指读齐读。2、尽管老妇人此时几乎绝望了,但她的内心始终在期望着有人来帮她一把。这时乔依驾驶着他那辆破汽车来到了老妇人面前,看到这一切,他怎么做的,请你自己去文中读一读、找一找。交流:你从乔依安慰老妇人的话中体会到什么?(热情、体贴、细心)淡淡的几句话如暖风吹拂过老妇人的心田,谁还愿意来

44、读一读。竭尽全力 无私助人“难” 手和脚腕蹭破出血 顾不上擦“冷” 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 清水鼻涕流下来、小结:在乔依困难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过别人爱的帮助,所以当他看到被困雪地,孤立无助的老妇人需要帮助时,不容质疑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不求报酬,只希望老妇人也能把悠悠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三、学习9-11小节1、这爱之链的第二个故事,就请同学们自己学习。2、自读911节。3、出示填空到小餐馆,老妇人看到 ,突然想起了 ,于是 。她还看到了什么?还会想起什么?你可以结合前文,也可以展开想象,自己先练习说一说。自说指名说还有谁愿意说,说出自己的见解。4、让我们再次回到那简陋但温馨的小餐馆去感受这动人的

45、故事,齐读9-11小节。四、学习12小节1、引读:关上店门,女店主走进里屋。 2、从女店主的动作和语言中你读懂了什么?板书:乔依帮助老妇人 爱之链 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五、拓展延伸1.老师请你再读读课题爱之链,现在你如何理解这根爱之链,请你用简洁而富有创意的图画、文字或你喜欢的任何一种形式来表达你对课文及课题的诠释。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2.上讲台交流展示六、总结板书设计: 8、爱之链 帮助乔依 老妇人关爱帮助 女店主习作2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通过认真观察插图,读书中的儿童诗,能从诗歌中感受到小作者对雪人的眷念之情。2、在生活真诚地与人交往,并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1、 根据要求完成习

46、作,注意叙事清晰,结构完整,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教学重点:通过用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真挚的谢意的行动中,懂得报答,学会感恩。教学难点:1、在生活真诚地与人交往,并学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根据要求完成习作,注意叙事清晰,结构完整,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情变化反映人物的情感。教学过程:一、 歌曲导入让世界充满爱,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的氛围。1、爱是love, 爱是 Amour,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人们用音乐来表达,用画面来表达,用语言来表达。相信心中有爱的你能从这样的音乐、画面、语言中读懂其中深意。2、观察图画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雪后放晴,太阳出来,小女孩依依不舍地与雪人告别。)3、 读懂小诗、感受情感。(1)自由读,读通、读顺。(2)结合上图,再读小诗。思考:从中你感受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