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作用研究论文_第1页
EVA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作用研究论文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作用研究 在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摘要业绩评价活动一直都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资本市场、公司财务和管理会计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一个极具显示意义的应用问题。与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现行的业绩评价普遍还不能令人满意。并且使得业绩评估标准只看重销售收入和盈利增长,这使他们无须真正承担资本回报的责任。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成果,探讨了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企业主体理论和经济历任理论是理论的会计学渊源和经济学渊源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探讨了我国银行业绩效模型的构建,并选取了一些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一是由于考虑了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因

2、素并通过会计项目调整减少了对利润指标的认为干预因素,比传统绩效评价指标更真实的揭示了银行的盈利水平,与股票价格也体现了一定的关联性,是银行价值创造的驱动力;二是借助贴现模型,引入了市场价值、市场增加值等概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商业银行股价的估值水平。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我国银行业建立内部绩效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关键词 ;绩效评价;商业银行 a , , a , . s , . , , , . , , , a : , , , , ;, , , , , a . , , s . ; ; 目录 o 1-3 h z u摘要I第1章 绪论11.1 选题的意义11.2 文献综述11.2.1 国外学

3、者关于有效性的研究11.2.2 我国学者关于的研究2第2章 界定及相关理论42.1 的概念界定和内涵42.1.1 的概念界定42.1.2 的内涵42.2 的理论渊源:企业主体理论与经济利润理论52.2.1 企业主体理论:的会计学渊源52.2.2 经济利润理论:的经济学渊源6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83.1 构成分析83.1.1 商业银行的概念界定83.1.2 商业银行的会计项目调整93.2 对股价估值水平的分析103.3 对计算结果的分析与商业银行未来增长价值的分析11结论一三致谢14参考文献一五附录16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 页第1

4、章 绪论1.1 选题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管理体制的放宽,管理者对公司价值的关注日益加深。现代公司以追求市场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不论是股东还是经营者都需要借助一种准确的绩效评价工具来衡量企业为股东创造(或毁灭)的价值。按照现代管理基本理论,企业经营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如何评价企业的价值以及价值创造能力,并在定量的理论基础上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最后做出综合评价: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绩效评价体系中,找一个适合企业自身的评价体系并在时间中得以应用,是所有企业在经营绩效评价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因为这不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还关系到一个企业对于自我发展的认识程

5、度以及对于企业目标的明确程度。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就不能明确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看不清自己的优势和缺陷,发展就是空谈,并在不自觉中逐渐侵蚀企业的生存能力。对于企业的家价值创造能力,直到现在,我国企业基本还是以净利润为指导的财务指标体系作为企业评价的基本指标体系。然而,对于净利润的会计核算,由于会计原则和方法手段的多样化,净利润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认为额度刻画痕迹,导致会计指标的失真,影响着以财务指标为中心的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从而可能误导投资人对于企业经营情况的判断,出现投资上的决策失误,给投资者和企业都造成巨大损失。引入以为基础的价值创造指标,来衡量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不但在理论上具有前

6、瞻性,而且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实践中,也被证明弥补了传统会计绩效评价体系的不足。1.2 文献综述1.2.1 国外学者关于有效性的研究 自问世以来,理论界对的有效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所谓的有效性,包括两个面:一是与公司价值和股价变化的关联度。即是否比传统的绩效评价指标更能解释公司股价的变动,更能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二是实施绩效管理体系的公司和不实施绩效管理体系的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是否存在差异。关于第一个方面,国外多数研究支持“与公司价值的关联度优于传统绩效评价指标”的结论。 & (1997)对1987-1993年期间241家美国公司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公司市场价值与的相关性要比会计收益

7、、每股收益、权益收益、自由现金流等指标的相关性更强。 (1996)以资本化的作为自变量,以市场增加值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对市场价值变化的解释能力达到了31%,而税后净经营利润 () 的解释能力只有17% 。 & (1996)研究了计算机行业市场增加值 () 与各类经营绩效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与之间的回归关系要优于其他指标。, & (1996)对银行业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也有一些研究不支持上述结论。比如, & (1997)对1000家美国公司1983-1994年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发现对公司股票价格的解释能力还不如净利润指标。不过,认为有很多因素影响了分析结果,比如证券市场的有效

8、性问题,经过会计科目调整的有时并不包含超出市场预期的价值,从而难以体现的优越性等。 & (1997 )研究了会计指标、剩余收益以及与相关的系列指标在解释股票收益方面的能力,也发现并没有表现出优势。关于第二个方面,思腾公司和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思腾公司对采用管理体系超过5年的66家客户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对每个企业配以一个同行业、规模相似的非企业作为对比样本。结果发现企业在5年内比同行业竞争者多创造了49%的股票市值财富。1.2.2 我国学者关于的研究 我国2001年开始引入,由于时间较短以及数据积累有限,虽然出现了大量关于的文章,但主要局限在概念引进、方法介绍的层面,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少

9、量的实证研究主要涉及评价指标与公司价值关联度的问题,而关于管理体系有效性的研究几乎没有。其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完全引入并有效实施管理体系的公司较少,尚无可广为引用的案例,难以建立公司和非两组样本进行一定时间跨度的比较研究。 瞿绍发、王建伟(2003)以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对其19982000年三个会计年度的指标和传统会计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会计指标对股价波动几乎没有解释能力,而每股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而且更具有分析股票投资价值的能力。王化成、程小可、伶岩(2004)采用水平和变化模型,分别对盈余、现金流量、剩余收益、等指标进行了研究,其结论是:在

10、相对信息含量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于净利润等传统收益类指标的特性;在增量信息含量方面,由于对资本成本的考量和对会计科目的调整,与增量价值显示了一定的相关性。 李洪、张德明、曹秀英、张学崛(2006)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排序,对200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454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以及基于的(每元净资产实现),(每元资产实现)等系列指标与传统财务指标及其主成分能够相互解释,对公司绩效的衡量是有效的。 兰永 (2005)从总体上检验了1998-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价值与短期盈利的相关性,并选取电子通讯行业和化工行业进行重点研究,发现会计利润与对公司价值的解释能力在不同行业、不

11、同年度存在差异。 郑鸣、林潘颖(2006)计算了1996-2004年期间14家商业银行的,并采用统计回归分析方法探究影响商业银行 的主要因素,发现股权集中度、高管薪酬水平、市场竞争结构是提升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的关键。 朱建武(2007)选取了25家中小商业银行作为样本构建模型,对其2000-2004年期间的进行了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其结论是:资产管理、目标客户选择、非信贷业务拓展以及外部市场竞争是影响中小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 从上述关于实证研究的回顾中可以发现,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讲,是企业绩效的度量指标,与传统绩效评价指标(主要是会计指标)的关系以及

12、二者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是实证研究的焦点;同时,以指标为核心建立的企业内部绩效管理体系,在理论上能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与股东利益联结起来,因此对实施绩效管理体系的企业的市场表现,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第2章 界定及相关理论2.1 的概念界定和内涵2.1.1 的概念界定是企业税后净经营利润扣除资本成本后的资本收益,用公式表示: = 其中,表示税后净经营利润,即企业营业收入减去除融资成本以外的全部经营费用和成本后的净值;表示资本成本,它是资本总额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的乘积;表示资本总额,即投资者投入企业的全部资金的帐面价值,包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表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相当于投资者在同等风险程

13、度下投资于其他领域所要求的收益率。2.1.2 的内涵 思腾等(, )在挑战:实施经济增加值变革方案中指出,从本质上看,包含三个系统:计量系统、激励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思腾思特公司提出的“4M”概念,对的本质特征作了系统的概括评价指标()、管理体系()、激励制度()以及理念体系() (1)评价指标首先是一个以价值为中心的绩效评价体系,既适用于市场和各利益相关方对企业整体绩效的评价,也适用于企业内部分支机构、产品线的绩效评价。(2)管理体系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绩效评价指标,还是一套有效的内部管理体系。 首先,为企业确定了一个明确、统一的战略目标,即追求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在股东财富、企业战略、

14、资本投资和日常经营决策之间建立了清晰和明确的联系,从而解决了企业内部多元化目标的冲突。 其次,提供了可操作的财务核算与业绩考核体系。企业整体的指标可以通过核算体系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和经营单位,体现为各个部门和单位的经营目标。对税后净经营利润、资本总额的调整,有助于消除企业经营者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粉饰业绩的可能性,使企业经营绩效和企业价值得到真实的反映。对于银行业等高风险行业,通过引入风险调整收益等因素,核算体系能有效地实施对各类风险的计量与控制,实现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统一。 第三,对企业日常经营决策具有指导作用。企业要增加,不外乎三条途径:一是既定的资本规模上,更有效

15、地运作现有资金和业务,增加;二是在投资项目的选择上,要选择投资报酬率高于企业融资成本的项目;三是调整企业融资结构,降低资金成本。企业只有沿着这三个方向进行经营决策,才能体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要求。 (3)激励制度 在企业战略目标和管理体系确定之后,一个关键问题是激励机制的构建。现代企业建立在委托一代理关系基础之上,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经营者和员工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才能缓解或消除因委托一代理关系产生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问题。思腾思特公司设计了基于的目标奖金、奖金库和杆杠期权计划等激励机制,使企业经营者和员工能够像企业所有者一样获得报酬,激励他们寻找和从事价值

16、创造活动,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经营者收入最大化的统一。 (4)理念体系体系的实施,将促使企业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绩效评价和财务核算体系的实施,为企业内部所有部门和员工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提供了统一的沟通平台和交流语言,推动以价值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在银行业中,风险因素引入到绩效考核体系后,将促进风险文化的培育。2.2 的理论渊源:企业主体理论与经济利润理论2.2.1 企业主体理论:的会计学渊源 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企业仅被视作一个生产函数,它描述的是企业如何在既定的技术条件、资源约束和需求约束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问题,至于企业的生产运作、制度结构等则不在研究

17、的范围内。1937年科斯发表了著名的企业的性质一文,揭开了对企业本质研究的序幕,企业的契约性质、委托代理关系等构成了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基础。 而在会计学领域,对于企业的认识也经历了从业主权论到企业主体理论的演进过程。早期的业主权论认为,企业属于业主所有,企业的资产是业主拥有的权利,负债是业主承担的义务,资产权利减去负债义务后的净额即是业主权益,用会计方程式表示:资产一负债=业主权益。在业主权论下,收入表示业主权益的增加,费用表示业主权益的减少,均可以直接增记或减记资本或业主权益帐户。站在业主的立场,企业借入资金支付的利息同购买原材料的费用、固定资产折旧、缴纳的税金等一样,都是企业的经营费用;而业

18、主从企业中分得的红利则是“资本的提取”,而不是费用的发生。 随着股份制公司的发展,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成为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企业主体理论逐渐发展起来。企业主体理论强调,企业是一个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的经济主体,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以及国家尽管能够从不同角度享受企业的经营成果,但都不能代表企业。 企业主体理论用会计方程式表示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方程式右边,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处于相同地位,都是企业资金的来源,其区别仅在于负债是企业的特定义务,不受其他计价项目的影响;而所有者权益是一种剩余收益,受计价程序的影响。站在企业主体的角度,权益持有人(包括债权人和所有者)所

19、得到的收益均是企业收益的分配,支付给股东的红利同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一样,都是企业使用资金的代价,这就形成了现代会计学意义上的资本成本的概念。企业的资本成本,既包括债务资本成本,也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同时,由于权益资本一经投入,除非企业清算或减资,通常不能撤回;没有明确的收益率,其收益取决于企业经营状况;在企业清算时,偿付顺序排在债务资本之后;因此,权益资本成本高于债务资本成本。 2.2.2 经济利润理论:的经济学渊源 思想的经济学渊源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的“经济利润”理论。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作过这样的表述:“(所有者或经营者)的利润按现行利率扣除资本利息之后,所留下的利润可称为其经营或管理的收益”

20、。马歇尔所说的“资本利息”就是指资本的机会成本,这一重要思想构成了的理论基础。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考虑了资本的机会成本,也就是企业创造的收益补偿了劳动、土地、经营者等要素的报酬之后,再扣除股东投资的机会成本(即“资本利息”)后仍有剩余的部分,才是企业的经济利润。经济利润大于零,表明企业为投资者创造了超过正常利润以上的利润,实现了资本的增值;经济利润等于零,表明企业为投资者创造了正常利润,实现了资本的保值;经济利润小于零,表明企业创造的价值不足以弥补资本的成本,造成了资本的减值。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基于信息完备、无行业进入壁垒等假设条件,一家企业获得经济利润,便会吸引其他

21、企业加入到竞争者的行列,其结果导致整个行业的经济利润趋向于零。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企业融资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个渠道。内部融资包括两个来源:一是企业自身的积累,如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二是某些暂时闲置的可用来周转的资金,如固定资产折旧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等非现金费用。外部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这两者之间的不同比例关系就形成了企业的资本结构。 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可以用下式表示: (; ; ) 其中,是存款(负债的主要部分)与资产之比,代表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表示吸收存款带来的税收优惠;表示商业银行陷入财务困境的预期成本,表示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比如监管当

22、局确定的资本充足率下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越大,表示商业银行享受的税收优惠越多,商业银行的价值越大;越大,表示商业银行提高的风险越大,且当超过一定水平后,将加速上升;则对商业银行维持一定的资本充足水平提供了刚性约束。 根据公式: = ,构建绩效评价模型的关键是三个要素:(1)税后净营业利润();(2)资本总额();(3)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本章根据商业银行的行业特点,对这三个要素的构成和测算方法进行具体分析。3.1 构成分析3.1.1 商业银行的概念界定 是企业全部营业收入减去除利息支出以外的全部经营成本和费用(包括所得税费用)后的净值,即税后净利润加上利息支出。 在模型中,采用而不

23、是税后净利润,反映了企业主权理论,即企业是一个独立经营的主体,债权人和股东都是企业的外部人,处于同等地位。企业向债权人支付的利息,同向股东支付的红利一样,都是其使用资金的代价;只不过前者通过债权债务合同事先明确约定,而后者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具有不确定性。换言之,衡量的是企业全部资本(包括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税后投资收益水平,也即在不涉及资本结构的前提下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但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吸收存款是其最基本的业务,存款利息支出是其最主要的营业成本。因此,在计算商业银行时,通常将存款利息支出视作营业成本而不是融资成本,作为营业收入的扣除项目;而商业银行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则作为融资

24、成本,包含在中。3.1.2 商业银行的会计项目调整 指标的基础数据来源于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是遵循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旨在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关于企业经营状况的会计信息。但基于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在提供会计信息方面存在局限性,同时,财务报告的编制者可能从有利于自身的角度出发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操纵会计信息的提供。这些都会导致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价值创造能力,也难以按相同的口径对不同企业进行客观的比较。 因此,会计项目调整是模型构建的重要课题之一。思腾思特公司在最初设计指标体系时,提出了多达160多项会计项目调整,包括存货成本、折旧、收益确认、坏账

25、注销、资本化费用、税收、通货膨胀等。但调整项目过多不仅会影响到指标体系实施成本和效率,而且会使指标变得难以理解。因此,在的实际运用中,通常调整5-10个会计项目。会计项目调整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1)重要性原则;(2)可改善性原则,(3)简便可操作性原则,(4)针对性和导向性原则;(5)会计平衡原则;(6)行业基本一致原则。根据上述原则,商业银行涉及的会计调整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非经常性损益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或产生该项损益的事项或业务是偶发性的,而不是企业持续经营所必需的收入和支出项目。这些项目一般通过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科目进行核算,如:非流动资

26、产处置损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债务重组损益、盘盈利得、盘亏损失、政府补助、捐赠利得、公益性捐赠支出等。 注重企业主营业务的经营状况,并据此分析企业未来的价值创造能力。非经常性损益的偶发性和与业务经营的无关性,决定了其对企业长期价值变化没有影响,如果不将非经常性损益剔除,可能导致对企业长期价值的高估或低估。 (2)资产减值准备 资产减值准备是指企业对资产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金额提取的备抵费用。商业银行涉及的资产减值准备主要包括坏帐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 以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贷款损失准备为例。根据财政部印发的金融企业呆帐准备提

27、取管理办法 (财金(2005) 49号)、财政部关于呆帐准备提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05)90号)、中国人民银行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 98号)等文件规定,贷款损失准备可分为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三类。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损失,其年末余额不得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规定,一般准备是商业银行在进行税后净利润分配时,在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之后提取的,换言之,在会计核算中一般准备的计提是税后净利润分配的一个环节,与计算没有关系。专项准备是指在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之后,按贷款预计损失程度计提的用于弥

28、补专项损失的准备,正常类贷款不计提专项准备,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特种准备是对特定国家、地区或行业发放贷款计提的准备,一般较少发生。3.2 对股价估值水平的分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间接融资在中国社会融资结构中居绝对主导地位。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银行业仍享受法定利差的条件下,似乎没有理由质疑银行业的发展前景。尤其是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前者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得天独厚的经营环境以及在公司业务领域拥有的良好的经营基础,使该行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盈利水平和资产质量;后者作为民营的股份制商业

29、行的代表,经营机制灵活,市场化程度较高,近年来一直保持着强劲发展的势头。表1比较了2006年、2007年上证A股指数和6家银行股票均价的变动情况。表1 2007年与2006年上证A股指数和六家银行股票均价的变动情况银行名称2006年均价(元)2007年均价(元)增长幅度浦发银行10.9238.48252.38%民生银行5.1614.一八174.81%招商银行8.5327.9227.08%华夏银行4.92一五.48214.63%中国银行3.515.9368.95%工商银行4.056.253.09%上证A股指数1629.934237.69一五9.99%(2006与2007股价比较)资料来源大智慧证

30、券信息系统从表1看,2007年商业银行股价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但与当年上证A股指数的增长相比,增幅的差异较大。大致可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是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2007年,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的股价涨幅远高于上证A股指数的涨幅,民生银行股价涨幅也高于上证A股指数。第二类是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的股价在2007年虽有所增长,但增幅远小于上证A股指数。市场对其公开上市后未来增长的较高预期已提前反映在2006年的股价中了,从而导致其2007年的增幅落后于大盘。第三类是招商银行。招商银行在2007年股价涨幅仍高达227. 08%,远高于上证A股指数,在6家银行中仅次于浦发银行,这

31、表明招商银行的股价很可能被市场高估了。招商银行是中国最早实施零售银行发展战略和业务结构战略性转型的商业银行,其非利息净收入占比约为一五%,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名列榜首,并获得了“中国最佳银行”、“中国最佳零售银行”、“中国本土最佳现金管理银行”、“中国最受尊敬企业”“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企业”等一系列荣誉。招商银行卓越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地位,为其赢得了资本市场的投资偏好。3.3 对计算结果的分析与商业银行未来增长价值的分析 不仅能反映企业当期的价值创造能力,而且通过指标体系的扩展还能对企业未来增长价值进行一定的分析。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上市公司来说,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是公司市场价值最大

32、化。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由公司当前价值(现实盈利)和未来价值(增长预期)两个部分构成。同样,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可分解为两个部分:当前营运价值 ()和未来增长价值()。 (1) 当前营运价值()借助贴现模型,可以将定义为:在维持现有价值创造能力不变(即不变)的情况下公司当前的价值,用公式表示:权益资本十将当期作为以后各期盈利标准并按设定的资本成本率折现 表2的计算银行名称2006年浦发银行1148.6542.385.26%324.87民生银行1104.7942.314.98%255.88招商银行一八24.8962.735.61%707.40华夏银行593.9126.736.38%174.72中国银

33、行9910.38287.585.79%4942.46工商银行1一三94.67396.666.96%5698.39资料来源:根据各银行公开披露的年报数据。从表2看,2007年商业银行股价总体上保持较快增长,但与当年上证A股指数的增长相比,增幅的差异较大。大致可分为三类情况: 第一类是浦发银行、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2007年,浦发银行、华夏银行的股价涨幅远高于上证A股指数的涨幅,民生银行股价涨幅也高于上证A股指数。这表明在2006年末,这三家银行(尤其是浦发银行和华夏银行)的股价被低估了,市场经过一个阶段的价值挖掘,使其股价向真实水平回归。 第二类是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的股价在2

34、007年虽有所增长,但增幅远小于上证A股指数。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这两家银行都是在2006年进行的,市场对其公开上市后未来增长的较高预期已提前反映在2006年的股价中了,从而导致其2007年的增幅落后于大盘。结论 本文首先阐述了的起源和发展,以及选择商业银行开展研究的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关于有效性实证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然后,对的本质内涵和理论来源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企业主权理论和经济利润理论是理论的会计学渊源和经济学渊源的观点,并对从经济利润、剩余收益到的理论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进行了研究。绩效评价模型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税后净经营利润、资本总

35、额和资本成本率。本文选取2006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6家银行作为研究样本,以其公开披露的年度财务报告数据和大智慧证券分析系统提供的股价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测算出各家银行的每股,得出的结论是:由于考虑了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率因素,以及通过会计项目调整减少了对利润指标的人为干预,比传统绩效评价指标更真实地揭示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是商业银行价值创造的驱动力。 2、将每股,与商业银行年末股票价格,以及年末到年报公布前后的股票价格变动情况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与商业银行股票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揭示的

36、当年的价值创造能力在跨年度的股票价格变动中有所反映。 致谢本文是在李奇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选题和研究方案,提炼到最终成稿,李老师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意见,给予了有力的指导和帮助。他深厚的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宽厚待人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在此一并感谢在我四年专业学习期间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的各位老师和同学。感谢我的家人给予的支持,使我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安心完成学业和论文写作。 参考文献1 & A J 1996, (9):104-1一五2 S & JL (): A J , 19973 J M., J S I : J & , 20014 R T J , 1999

37、,(12):80-915兰永2005在中国上市公司应用价值的研究(博士论文)6易传和,邦丽莎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经济利润测算.银行家,2007, (1):61-637甘秋瑾2006在商业银行业绩评价中的应用(硕士论文)8王邦胜.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存在一个具体的比例吗J.财经科学,2006, (3):1-8.附录 ( ) a , , a 。 : = - , , , , a ; , , , 100 , “ ”, 。 s a , , s , a , 。 。 , , , 。 , : 1、 , a , 。 , , :(1) a “ , , 。, , , 。 (2) , “ ” . , , “R & D ”

38、 , , 。 , 。 A , 。 (3) a , 。 , , , , a , , 。 2、 ( , ) a 。 。 : = 。 , , 。 。 ,a 8 , , s 800 , ; , , , , a 。, , , 。 3、 , , 。 , , , a 。 , , , 。 , , a a , , 。 4、 s , , 。 , a , ( ) ( ) a , a , a , , 。 5、 。 : , , ; , . , a , 。 , a , , 。 。 , . , . , , . , I 。 :, a 。 。 , a , ; , 。 , , , 。, , “ ” , , , a s , ; .

39、 , 1 / 2 1 / 3, 。, , “ ” 。 , , . a a , . , “ ”, 。 , , s , a 。, . , a , 。 , 。( )即经济增加值,是指一定时期的企业税后净利润与投入资本的资金成本的差额,用于衡量企业财富的增加量,它实际上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 经济学利润。具体地,已投入资本带来的收益已投入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如果的值为正,则表示公司获得的收益高于为其投入的资本的加权资本,即经营者为股东创造了新价值;若为负,则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实际上体现的正是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早在100多年前提出的“经济效益”概念,只不过更具有可操作性而已。的贡献在于它为经济学

40、和管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可以预料,把运用于经营者的绩效评价,可能会带来绩效评价的一场革命,并深深地影响到对经理人激励机制的创新。一、 建立在基础上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特点及优越性。与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相比,利用进行业绩评价,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明显的优越性,而事实上,其特点也正是其优越性的所在。概括起来,其特点即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的限制,其使用者可以根据需求作出适度调整,以获取相对准确的数据,从而降低了会计准则引起的经营绩效扭曲现象。因为尽管与现行损益表中的会计利润概念相似,但二者有根本性的区别:(1)由于在计算中所使用的“已投入的资本”是股东权益与所有付息的短期负

41、债和长期负债之和,所以计算所涉及的成本既含有负债的成本,也有权益的成本。然而按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损益表中,其利润指标只是扣除了负债成本,这显然是不完整的。尽管权益成本的确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由于企业的目标是不断地增加股东的财富,因而在评估经营者的经营绩效时将权益成本纳入分析是十分必要的。(2)和会计利润赖以计算的成本基点有很大的差异,因为“已投入资本”的概念涉及某些战略费用的资本化。例如,根据公认会计准则,“研究与开发费用”是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而事实上这种投入与固定资产的构建是相似的,所以将其作为已投入资本。类似需要资本化的费用还包括部分 营销费用、培训和重建费用等。这种处理方式因有助于把握

42、经营者实现利润的真实成本基础,而使计算出的更具有内在的经济合理性。 (3)即使不存在经营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会计资料进行粉饰的行为,公认会计准则本身也仍不可避免地扭曲企业利润和成本的测定。例如公认会计准则并不将递延所得税的变动额计入净收入项,而却要求计入,这是因为递延所得税通常是由于在计税中所使用的折旧方法不同而引起的,该项目的增减额也应视为经营者的贡献,从而计入收益项,所以说,在对公认准则则可能引起的扭曲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出现的是一种比会计利润更准确地测定管理者经营绩效的指标和方法。2、和( ,市场价值增量)相联系,因而它可以激励管理者去选择那些能创造更高价值的投资项目。正是预期未来的现值。

43、具体地:企业的市场价值投入企业的权益性资本和债权性资本。在以基础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经理人员的直接目的是使最大化,而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因为企业价值的增加很容易通过不断追加资本投入而实现。比如一家公司投入800万元资本,如果该项目预计投资利润率正好等于这笔投资的资金成本率,其结果是公司的总资本和总价值都增加了800万元,而事实上是不变的;只有当投资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率时,即大于零时,才增加,经营者才有可能有较好的业绩。所以说,当与相联系时,有利于克服经营者的风险厌恶,促使他们选择更有利于实现股东利益的投资项目。3、将股东利益和经理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讨价还价,克服了经营者的利润粉饰行为。 目前,大多数公司对经营者的奖励是依据其是否实现了年度会计利润指标而决定的,但现实中这些指标是不但可以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通过谈判而讨价还价的,而且还可以通过利润包装进行粉饰的。以为基础的绩效评价体系明确地表明,只有经营者实现企业的增值,也即增加企业所有者财富的价值,才可以获得奖励,而且增值得越多,经营者的收入也就越高。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同所有者之间关于利润指标的讨价还价和利润包装已失去意义,因为事实上已经使所有者和经营者达到了利益上的统一,这就会促使经营者像所有者那样采取行动,将其工作重点转移到增加股东财富上来,从而也使自己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