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五课人称代词和其他代词_第1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五课人称代词和其他代词_第2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五课人称代词和其他代词_第3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五课人称代词和其他代词_第4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训练第五课人称代词和其他代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五课 人称代词和其他代词【知识概说】一、人称代词1古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吾”、“我”多用于对话,“予”、“余”多用于自叙。“吾”、 “我”都可以做主语,但作宾语时,“我”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后面,而“吾”只能用来做前置宾语,如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不吾知也”的“吾”就是“知”的前置宾语。谦称词虽不是代词,但常用来替代第一人称,代指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如“联、孤、寡人、臣、仆、妾” 等词。2古代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女)”、“若”、“乃”、“而”几个用法大体相同,只是“乃、而”一般不作主语、宾语,常用作定语,可翻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汝”既可作主语、宾语,

2、也能作定语,如愚公移山中“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的“汝”就是作定语,应译为“你的”。此外,“子、君、公、陛下、足下”等(也不是代词)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3古代汉语中第三人称出现较晚,遇到要用时,或省略,或借用指示代词“彼、其、之” 等字,或重复前边的名词。最早出现的是“厥”,汉代以后有了“渠、伊、他”,但也很少用。 因此,应重点掌握“之”和“其”。“之”的代词用法,只作“宾语”,不作主语;“其”的代词用法,只作定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不作宾语和句子的主语。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的”等。4古代汉语的人称复数一般与单数同形

3、,如“吾”、“汝”既可以代“我、你”,也可以代 “我们、你们”,也有在人称代词后加“属、辈、曹、等、济”表示复数,构成“吾属”、“若辈”、 “尔曹”这样的词语,有“你们这些人”的意思。5古代汉语中还有“自”、“己”、“身”几个强调自己的反身代词,既可用于自称,也可用于他称。二、指示代词 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起指示区别的作用,有近指、远指、旁指和不定指四种。1常见的近指代词有“此”、“是”、“斯”、“兹”等、。其中“是”在古代一般不是系词,而是近指代词,多用作主语和宾语。另外“之”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近指代词,用作定语。“然”、“尔”等也表近指,意思是“如此”、“像这样”。2常见的远指代词主要

4、有“彼”、“夫”等。其中“夫”用来指示下文紧接着提到的人、 事、物,指示性较轻。“其”若指代事、物,或其他情况时,也是远指,译作“那”、“那个”、“那些”等。3表示旁指的代词是“他”,意思是“别的”、“其他的”,注意别把“他”误解为第三人称代词。4不定指代词是古代汉语特有的,“或”、“有”是肯定性的,“莫”、“无”是否定性的,可以用来指人,也可用来指事物。“某”是一种虚指,表示对一些人或事不必说出或不愿说出。三、疑问代词 指代人的有“谁”、“孰”、“何”;“孰”和“何”也代事。一般充当主语和宾语,“何”还可作定语。代事的还有“奚”、“胡”、“易”、“安”、“恶”、“焉”等词,只可充当宾语和状语

5、。疑问代词充当宾语时,置于动词(或介词)前。【阅读训练】25、澄子亡缁衣吕氏春秋宋有澄子者,亡缁衣 = 1 * GB3 ,求之途。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 = 3 * GB3 缁也;今子之衣,禅 = 4 * GB3 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注】 = 1 * GB3 缁(z)衣:黑色的衣服。 = 2 * GB3 援:拉,抓住。 = 3 * GB3 纺:有里子的衣服,即夹衣。 = 4 * GB3 禅(dn):单衣,无里子的衣服。宋国有个名叫澄子的人,丢失了一件黑衣服,(便)在

6、路上寻找。他看见一个妇女穿着一件黑衣服, 就拉住她不放,想要取下人家的那件衣服,说:“今天我丢了一件黑衣服。”那位妇女解释说:“你虽然丢了一件黑衣服,但我身上穿的这件黑衣确实是我自己亲手做的啊。”澄子说:“您不如快点把衣服给我!原来我丢的是件双层夹衣;而您现在穿的是件单层黑衣。用单层黑衣抵换双层夹衣,您难道不是得了我的便宜吗?”1、说明文中加点词的指代意义。(1)其: (2)公: (3)此: (4)自: (5)子: (6)吾: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亡缁衣( ) (2)求之途( )(3)见妇人衣缁衣( ) (4)援而弗舍( )(5)子不如速与我衣( ) (6)以禅缁当纺缁( )

7、3、用现代欢愉翻译下列句子。(1)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 (2)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4、文中的澄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试作简要评析。 25、 澄子亡缁衣1.(1)第三人称代词,她的,代妇人;(2)尊称,您,代称澄子;(3)指示代词,这个,代“缁衣”;(4)已称代词,自己;(5)尊称,您,代妇人;(6)第一人称代词,我。2.丢失。(2)同“途”,道路。(3)作动词。穿。(4)放开。(5)给(6)抵,偿。3.(1)你虽然丢了一件黑衣服,但我身上穿的这件黑衣确实是我自己缝制的啊。(2)用单层黑衣抵换双层夹衣,您难道不是占了我的便宜吗?4.寓言中的澄子是一个强横的不讲道理的人。他为了弥

8、补自己的损失,肆无忌惮地损害别人的利益,而且公然宣称自己损人利己的行为使被掠夺者得到了利益,这是典型的强盗逻辑。26、孟子见梁襄王孟子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 = 1 * GB3 作云,HYPERLINK /view/1085708.htm t _blank沛然 = 2 * GB3 下雨,则苗浡然 = 3 * GB3 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HYPERLINK /view/18805

9、29.htm t _blank人牧 = 4 * GB3 ,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 = 1 * GB3 油然:充盛的样子。 = 2 * GB3 沛然:盛大的样子。 = 3 * GB3 浡然:兴起的样子。 = 4 * GB3 人牧:牧民之君。孟子见了梁惠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我们的国君,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他又问:那有谁愿意来跟随他呢?我回答说:天下

10、的人役有谁不愿意跟随他的。大王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天早的时候,禾苗就干枯了。(如果)天上捅起黑油油的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就又蓬勃生长起来了。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够阻挡得住他呢?如今各国的君主,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像这样的话,老百姓归顺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1、说明文中加点词的指代意义。(1)之: (2)恶: (3)吾: (4)孰: (5)莫: (6)夫: (7)是: (8)是: (9)谁: 2、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写出通假字的意思。(1)“ ”同“ ”,意思

11、是 (2)“ ”同“ ”,意思是 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出,语人曰( ) (2)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3)孰能与之( ) (4)其如是,孰能御之( )(5)天下之 HYPERLINK /view/1880529.htm t _blank 人牧( ) (6)诚如是也( )4、对下列加点的“之”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 * GB3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 2 * GB3 孰能与之 = 3 * GB3 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 4 * GB3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A、 = 1 * GB3 与 = 2 * GB3 同 B、 = 3 * GB3 与 = 4 * GB3 同C、

12、= 1 * GB3 与 = 3 * GB3 同 D、 = 2 * GB3 与 = 4 * GB3 同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译文: (2)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译文: 6、孟子用“水之就下”比喻 ,无法抗拒。文中先以天上雨水比喻 ,后以地上流水比喻 ,互相关联 ,又各赋其意,既自然又新颖,既为人熟知又让人深感贴切。 26、 孟子见梁襄王1.(1)第三人称代词,代梁襄王 (2)疑问代词,同“何” (3)第一人称代词,代孟子 (4)疑问代词,谁 (5)无主代词,没有谁 (6)指示代词,那 (7)指示代词,这样,指代禾苗蓬勃地生

13、长 (8)指示代词,这样,指代“天下之民引领而望之” (9)疑问代词,古今义相同2.(1)“卒”通“猝”,突然 (2)“由”通“尤”,如同3.(1)告诉 (2)靠近 (3)服从,归顺 (4)如果 (5)统治人民的人 (6)如果,果真4.D5.(1)“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他说:“天下安定于统一。” (2)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人,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6.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君泽/民心27、楚人养狙明刘基楚有养狙 = 1 * GB3 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 = 2 * GB3 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箠焉。众狙皆畏

14、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 3 * GB3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 = 4 * GB3 ,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 = 5 * GB3 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注】 = 1 * GB3 狙(j):猕猴 。 = 2 * GB3 部分:此处指分派。 = 3 * GB3 寤:同“悟”。 = 4 * GB3 破山毁柙: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柙(xi):

15、关兽的木笼。 = 5 * GB3 道揆:法度,准则。 楚国有一个靠养猴来生活的人,楚国的人称他为狙公。每天早晨,狙公一定在院里分派猴子们干活,派老猴率领小猴往山中采摘草木的果实,上交十分之一用来自己吃,有的猴子不给,狙公就用鞭子抽打它们。群猴都害怕他,不敢有违。有一天,有个小猴对众猴说:“山上的果树,是狙公栽种的吗?”大家说:“不是的,是自然生长的。”小猴说:“不是狙公就不能摘取吗?”众猴说:“不是的,谁都可以摘取。”小猴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靠他分派(去采)为他干活呢?”话未说完,众猴都醒悟过来。那天晚上,众猴一起等狙公睡了,打破栏杆,捣毁笼子,拿走了他储存的食物,互相牵着手进入树

16、林,不再回来。 狙公终于饿死了。郁离子说:“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大概就像狙公一样吧?只是他们还糊涂没有觉醒啊。一旦有人开导他们,(使之明白,)那狙公之类的欺诈权术就行不通了。”1、说明文中加点词的指代意义。(1)之: (2)或: (3)焉: (4)彼: (5)有: (6)其: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 (2)山之果,公所树与( )(3)非公不得而取与( ) (4)吾何假于彼( )(5)相与俟狙公之寝( ) (6)狙公卒馁而死( )(7)惟其昏而未觉也( ) (8)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然则吾何假于彼

17、而为之役乎?译文: (2)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译文: 4、本文通过楚人养狙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27、 楚人养狙1.(1)第三人称代词,代养狙者; (2)有人,不定指代词 (3)第三人称代词,它们 (4) 作第三人称代词用,他 (5)有人,无主代词 (6)第三人称代词,代狙公。2.(1)到,前往 (2)栽种 (3)同“欤”语气词 (4)靠,依靠 (5)一起 (6)终于 (7)觉醒 (8)开导3.(1)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依靠他而被他役使呢? (2)世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德准则的人,大概就像狙公一样吧?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是迟早要遭到反抗而灭亡的

18、。28、杜蒉扬觯礼记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师旷、李调侍,鼓钟。杜篑 = 3 * GB3 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 = 4 * GB3 。”杜篑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亡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篑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是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篑洗而扬觯。公谓

19、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是爵也!”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注】 = 1 * GB3 知悼子:春秋时晋国大夫,知罃(yng)。悼是他的谥号。 = 2 * GB3 师旷:晋国乐师。李调:晋臣。 = 3 * GB3 杜篑:晋平公的厨师。 = 4 * GB3 寝:寝宫。 = 5 * GB3 子卯不乐:商纣王是在甲子那天自杀,夏桀是在乙卯日被流放的,所以甲子日、乙卯日是历代君王的忌讳之日,禁止享乐。 = 6 * GB3 太师:对乐师的称呼。 = 7 * GB3 亵臣 = 8 * GB3 刀匕是共:宾语前置句,即共刀匕。共:同“供”;匕:羹匙。 = 9 * GB3 爵:饮酒器。知悼子死,

20、还没有下葬。晋平公饮酒(作乐),师况、李调陪伴侍奉,敲击编钟(演奏乐曲)。杜蒉从外面来,听到编钟声,说:“(国王)在哪?”(仆人)说:“在寝宫。”杜蒉前往寝宫,拾阶而上。斟酒道:“师旷干了这杯。”又斟酒道:“李调干了这杯。”又斟了酒,在堂上面朝北坐下干了这杯酒。(饮完酒)快步走下台阶出去。平公喊他进来,说:“蒉,刚才我心想你可能要开导我,所以没跟你说话。你罚师旷喝酒,是为什么啊?”(杜蒉)说:“子日和卯日是忌日,不演奏乐曲。知悼子灵枢还在堂上(没有下葬),这比起一般的子卯忌日来严重多了!师旷,是太师啊。(他)不告诉您道理,所以罚他喝酒啊。”“你罚李调喝酒,(又是) 为什么呢?”(杜费)说:“李

21、调,是君主身边的近臣。为了一点喝的一点吃食忘记了君主的忌讳,所以罚他喝酒啊。”“你(罚自己)喝酒,(又是)为什么呢?”(杜费)说:“我杜蒉,膳食官而已,不去管刀勺的事务,却胆敢参与过问君王应该防范的事情,所以罚自己喝酒。”平公说:“我也有过错啊。斟酒来罚我。”杜蒉洗干净然后高高举起酒杯。平公对侍从们说:“如果我死了,千万不要丢弃这酒杯啊。”直到今天,(人们)敬完酒后,都要高举酒杯,叫做“杜举”。说明文中加点词的指代意义。(1)安: (2)斯: (3)予: (4)尔: (5)何: (6)之: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师旷李调侍( ) (2)历阶而升( )(3)降趋而出( ) (4)

22、斯其为子卯也大矣( )(5)不以诏( ) (6)为一饮一食亡君之疾( )(7)又敢与知防( ) (8)杜篑洗而扬觯(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师旷、李调侍,鼓钟 B、平公呼而进之C、尔饮旷,何也 D、酌而饮寡人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译文: (2)如我死,则必无废是爵也!译文: 5、杜蒉是怎样进谏晋平公的?试作简要评析。 28、 杜蒉扬觯1.(1)疑问代词,哪里 (2)指示代词,这杯酒 (3)第一人称代词,我 (4)第二人称代词,你 (5)疑问代词,为什么 (6)活用于第一人称代词,我2.(1)作陪 (2)登 (3)走下

23、殿阶 (4)比 (5)告诉 (6)同“忘”忘记 (7)参加 (8)高举3.A4.(1)刚才(我)心想你可能要开导我,所以不跟你说话。 (2)如果我死了,千万不要丢弃这杯酒啊!5.晋国大臣知悼子死而未葬,晋平公和近臣饮酒奏乐,这是违反礼制的。厨师杜蒉有犯顔直谏,面斥其非,只是进门罚酒三杯,不发一言便快步走出,独特的行为引起平公的惊诧。在和平公的三问三答中,只说待臣和自己不对,使平公悟自责。29、卖柑者言明刘基(1)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 = 1 * GB3 ,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2)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

24、人者,将以实笾豆 = 2 * GB3 ,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 = 3 * GB3 外以惑愚瞽 = 4 * GB3 也?甚矣哉,为欺也!”(3)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坐皋比 = 5 * GB3 者,洸洸乎干城之具 = 6 * GB3 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 = 7 * GB3 而不知理,坐糜 = 8 * GB3 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 = 9 * GB3

25、 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4)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 = 10 * GB3 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注】 = 1 * GB3 烨(y)然:光彩照耀的样子。 = 2 * GB3 笾(bin)豆古代用以盛放食物的高脚盘子。多用于祭祀或宴会。 = 3 * GB3 炫(xun):炫耀,夸耀。 = 4 * GB3 愚瞽(g):愚人和瞎子。 = 5 * GB3 皋比(go p):虎皮,虎皮座椅。 = 6 * GB3 洸洸(gung gung):勇武貌。乎:词尾,相当于“然”。干城:干是盾牌。城是

26、城墙。都是捍御防卫的作用,用以比喻包围高价的将领。具:才具,人才。 = 7 * GB3 斁:败坏。 = 8 * GB3 糜(m):浪费,消耗。 = 9 * GB3 醇醴(chnl):美酒。饫(y):饱食。 = 10 * GB3 东方生:即东方朔,汉武帝的侍臣,以诙谐滑稽著称,多以幽默之语讽谏皇帝。滑(g)稽, 令人发笑的言语、行动。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他善于保藏柑子,(这些柑子)经过尸冬一夏竟不腐烂。摆出来光洁鲜亮,质地宛如美玉而色泽好比黄金;剖开后它当中却干枯得像破旧棉絮一样。我感到奇怪,问他说:“你卖给人家的这种东西,是让人家把它盛在竹盘陶豆里,供奉祭祀、招待宾客呢?还是想要炫耀好看的外表

27、欺骗傻子、瞎子呢?你玩弄的这种骗局啊,也太过分啦!”卖柑子的人笑笑说:“我做这个生意好多年啦!我就靠做这个买卖来养活我自身。我卖它,别人买它,从来没有听到有人说闲话,而偏偏不能满足您的要求吗?社会上玩弄欺骗手段的人不少嘛,难道只是我一个人吗?您没有想一想这个问题啊!如今那些佩戴着虎符、高坐虎皮椅子的人,威风凛凛地好像是捍卫国家的杰出人才,他们真能拿出孙武、吴起一样的韬略来吗?那些高高地戴着大纱帽、拖着长绅带的人,气概不凡地好像是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们真能建立伊尹、皋陶一样的功勋吗?盗贼起来了不知道抵御,人民穷困了不知道救济,官吏作奸犯法不知道审察,法规败坏了不知道整顿,白坐着消耗官仓的粮食而

28、不知道羞耻。看他们坐在官衙的高堂大厅上,骑着高头大马,喝美酒喝得醉醺醺的,吃肥肉鲜鱼吃得饱鼓鼓的样子,哪一个不是高大气派可以令人害怕,声势显赫可以使人景仰效法的呢?然而他们哪一个又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呢?如今先生您不考察这些,倒来考察我的柑子!”我默默地无话可答,回去想想他的话,他好像是汉朝东方朔那样滑稽一类的人。难道他也是愤恨世事不平、憎恨邪恶行为的人吗?他是假托柑子来讽刺现实的吗?1、说明本文第(2)和第(3)段中加点词的指代意义。(1)予: (2)若: (3)是: (4)之: (5)吾子: (6)夫: (7)孰: (8)何: (9)子: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涉寒暑不

29、溃( ) (2)置于市,贾十倍( )(3)予怪而问之曰( ) (4)若所市于人者( )(5)吾业是有年矣( ) (6)吾赖是以食吾躯( )(7)峨大冠、拖长绅者( ) (8)坐糜廪粟而不知耻(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也?译文: (2)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译文: 4、卖柑者的话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官僚制度,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 的腐朽本质。(用文中词语填空)5、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1)(2)两段着意渲染柑的外色泽美艳、内“干若败絮”的特点,是为下文讽喻封建士大夫欺世盗名的丑恶面目而张本B

30、、全文以作者的真切感触作结,最末一句自是明知故问,意在提醒读者本文旨在愤世嫉邪,托柑以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C、全文无论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类比的运用,以及以民风讽世的写法,都明显地收到捕蛇者说的影响D、文中的“卖柑者”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于社会下层的小市民形象,他以次充好,坑骗买柑者而又为自己狡辩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29、卖柑者言1.(1)第一人称代词,我 (2)第二人称代词,你 (3)指示代词,这个(行业) (4)第三人称代词,代柑子 (5)第二人称的敬词,您 (6)指示代词,那些 (7)疑问代词,谁,哪一个 (8)疑问代词,那里 (9)第二人称的敬词,您2.(1)经历,经过 (2)同“价”价

31、钱 (3)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4)卖,出售 (5)从事行业,名词作动词用 (6)同“饲”养活 (7)戴着高耸的,形容词兼动词用 (8)座享, 白白地3.(1)是让人家把它盛在竹盘陶豆里,供奉祭祀、招待宾客呢,还是想要炫耀好看的外表欺骗傻子、瞎子呢? (2)如今先生您不考察这些,倒来考察我的柑子!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5.D30、伍子胥与渔夫吴越春秋(伍)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寻之津。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HYPERLINK /view

32、/6674713.htm t _blank芦中人,芦中人,岂非HYPERLINK /view/7202829.htm t _blank穷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渔父曰:,“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上有HYPERLINK /view/1939337.htm t _blank七星北斗,价直百金,以此相答。”渔父曰:“吾闻楚王之命:得HYPERLINK /view/6837630.htm t _blank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谓子胥曰:“子

33、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 子胥曰:“请丈人姓字。”渔父曰:“今日HYPERLINK /view/6826784.htm t _blank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 子胥曰:“诺。”既去,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注】 = 1 * GB3 饷:饭食。 = 2 * GB3 盎浆:浊酒。 = 3 * GB3 执圭:春秋时楚国设置的爵位名,它是楚国的最高爵位。伍子胥到船上,渔父知道他的意思,就渡他到了千寻之渡口。子管渡过以后,渔父看他脸有饥饿的颜色,于是对他

34、说:“你在树下等我,我为你取饭。”渔父离开后, 开始怀疑他,就藏在深深的苇荡中。不久,渔父来,拿着麦饭、鲍鱼羹、盎浆,在树下寻找,没见到。因此用歌声来呼唤他,说“芦中人,芦中人,难道不是困窘的士人吗?”如这样多次,子胥才从芦苇中应声。渔父说:“我看见你饥饿,给你取饭,你为何猜疑我?”子骨说:“性命属于上天,现在属于丈人,怎么敢猜疑你呢?”两人吃完了饭,想离去,子胥就解下百金之剑,给渔父并说:“这是我前君的剑,上有七星北斗,价值百金,用这剑来报答您。”渔父说:“我听说楚王有令,抓到伍子胥的人,赐给粟五万石,进爵执圭。(我不贪图这些赏赐,)难道会贪图百金之剑吗?”于是推辞不接受。对子胥说:“你马上

35、离去,不要停留,将要被楚国人抓获。”子胥说:“请问丈人姓名。”渔父说:“今天很凶险,我们两个贼相遇,我成了所谓摆渡楚国罪犯的贼。两个贼相互理解,表现在默契上,还要问姓名干什么呢?你是苇中人,我是渔父,富贵了不要忘了我。”子胥说:“好!”于是就离去,告诫渔父说:“掩埋好你的盎浆,不要让它暴露了。”渔父说好。子胥行走数步,回头看渔父,已经翻船自己沉到江水之中了。1、下列句子中的代词,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之树下,不见 之(子胥)B、如是至再 是(歌而呼之)C、此吾前君之剑 此(前君之剑)D、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 其(渔父)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乃渡之千寻之津( )

36、 (2)子俟我此树下( )(3)为子取饷,子何嫌哉( ) (4)性命属天,今属丈人( )(5)赐粟五万石,爵执圭( ) (6)遂辞不受( )(7)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 ) (8)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 )3、下列句中“相”字的用法不同于另外三项的一项是( )A、价直百金,以此相答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C、登即相许和,便可做婚姻 D、富贵莫相忘也4、下列句中“乃”字的用法不同于另外三项的一项是( )A、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寻之津B、渔父去后,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C、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D、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如是至再,子

37、胥乃出芦中而应。译文: (2)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译文: (3)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译文: 6、用一句话概括渔父的品行。答: 30、 伍子胥与渔夫1.D 2.(1)渡口 (2)等待 (3)猜疑 (4)老人 (5)封爵位 (6)不要 (7)拒绝 (8)回头3.B4.C5.(1)像这样多次,子胥才从芦苇中应声出来。 (2)你马上离去,不要停留,否则将要被楚国人抓获。 (3)两个贼相互理解,在于默契,为何要询问姓名呢?6.重诺轻生【图表梳理】1、人称代词(含谦称、敬称)人称词例 句第一人称代词吾晋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吾与汝毕力平险。(

38、愚公移山)我我持白璧一双。(鸿门宴)/我与城北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余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予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序)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我)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其而余亦悔其(自己)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吾属我们,我们这些人。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吾徒我们,我们这些人。/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吾辈我们,我们这些人。/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中山狼传)谦称词臣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在他人面前自称。愚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 谦称自己不聪

39、明。鄙人且鄙人虽愚,独不知狼乎?(中山狼传) 谦称自己是鄙陋之人。窃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谦称自己的意见不一定合宜。仆仆所以留者,侍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孤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古代侯王的自称。寡人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古代帝王诸侯的谦称。下官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孔雀东南飞) 旧时官吏自称的谦词。老夫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左忠毅公逸事)年老者自称。老妇太后曰:“老妇恃荤而行。”(触龙说赵太后) 年老妇女自称。妾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古代女子表谦卑的自称。第二人称代词汝汝亦知射乎(卖油翁)/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经)(女:通“汝”)尔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狟兮。(伐檀)/尔墓之木拱矣!(殽之战)若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毒:怨恨)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而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乃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其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其,你的,指“姐”若属你们,你们这些人。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尔曹你们,你们这些人。尔曹身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汝辈你们,你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