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精神文化课件_第1页
绍兴精神文化课件_第2页
绍兴精神文化课件_第3页
绍兴精神文化课件_第4页
绍兴精神文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绍兴精神及华舍镇文化特色文化特色绍兴市文化特色华舍镇文化特色绍兴市简介绍兴市是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东连宁波市,南临台州市和金华市,西接杭州市,北隔钱塘江与嘉兴市相望,位于东经1195303至1211338、北纬291335至301730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全境域东西长130.4千米,南北宽118.1千米,海岸线长40千米,陆域总面积为8273.3平方千米。市辖区总面积2942平方公里,人口216.1万“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

2、的游览胜地。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如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绍兴市文化特色绍兴市改革开放以来,没有自然资源优势和国家投入的绍兴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一直位居全国前列。绍兴县独特的

3、地域文化和由此产生的地域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地域文化包括以下几点:一、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治水文化。二、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名士文化。三、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纺织文化。四、外柔内刚、厚积薄发的酿酒文化。绍兴市文化特色一、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治水文化。绍兴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几千年前,南有山洪之患,北有潮汐之害,人们为了生存,进行了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治水斗争。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他忧国忧民,以治水为己任,十三个春秋,披星戴月,“三过家门而不入”。东汉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领导绍兴人民开始围堤修筑鉴湖,鉴湖水利工程成为我国江南一带最古老的灌溉工程。东晋南朝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疏凿西兴运河,既有

4、利于灌溉,又有利于物资的集散。唐会稽县令李俊之主持增建海塘,长百余里;后又有汤绍恩主持兴建三江闸,抵御海潮,扩大耕地。至20世纪70年代大规模围垦、90年代兴建标准海塘和本世纪初的围涂造田,更是谱写了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新篇章。绍兴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治河流、抗海潮、战山洪、改沼泽,围滩涂,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历尽千辛万苦,使远古时代的蛮荒之地逐渐变成了山明水秀的鱼米之乡,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绍兴市文化特色二、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名士文化。毛泽东诗句中的“鉴湖越台名士乡”点出了绍兴地域特色文化中的最重要的标志,那就是名

5、士文化。大禹、勾践、范蠡、马臻、王羲之、陆游、王阳明、徐文长、蔡元培、鲁迅、秋瑾、周恩来等,在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历代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数不胜数,此文化之精粹,即历代名人名士为民族之复兴,为国家之强盛,敢于上下求索,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思想先驱。他们一生追求的是真理和光明,追求的是民族、社会的文明进步,他们留下的思想、文化遗产,引导和激励后人去实现新的理想追求。此特色文化中,也包括了“师爷文化”,“绍兴师爷”作为地域性很强的历史群体,其主持正义的精神,以及善用法典的智谋,同样闪耀着名士文化的思想光芒。在名士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绍兴人重要的精神动力,也成为绍兴县地

6、域形象的重要标志。绍兴市文化特色三、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纺织文化。据有关专家研究认定,绍兴的纺织史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时代。至四五千年前的大禹时代,将丝绸用于贡品已很普遍;二千五百年前越王勾践时代,蚕织业已举国为事,首度昌盛;隋朝时珍品脱颖,名重朝野;唐宋时,品量俱旺,产品以越罗总其名而风靡天下。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恢复期、发展期、徘徊期。改革开放后,绍兴的纺织业开始走上复兴之路:机杼之声遍及城乡,轻纺市场雄居亚洲,五洲商贾汇集越地,交易信息辐射全球。被称为“夕阳产业”的纺织业在绍兴县人民的努力下,做大做强,精益求精,在设计、生产、染整、营销等各个方面乃至整个纺织业都实行了新的跨越,成为

7、推动绍兴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打造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和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更成为跨越式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战略目标。从纺织业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绍兴县人民咬定目标不放松、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个性和精神。绍兴市文化特色四、外柔内刚、厚积薄发的酿酒文化。绍兴是中国黄酒的故乡,酿酒历史悠久,传说大禹时古越就有米酒,到春秋末期饮用米酒已很普及。到唐代,绍兴有“醉乡”之称;宋代绍兴已被形容为“城中酒垆千百所”之地;到清代已是“越酒行天下”了。在绍兴,不论山区和平原,不论城镇与乡村,在旧时,又无论官宦之家、缙绅达士,还是市井小民、贫困百姓,都与酒结缘,与酒为朋;酒成了绍兴人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必需

8、之物,由此引发出的绍兴特有的酒联、酒谜、酒舞、酒歌和酒乐,以及无数酒的传说、酒的诗文,形成了丰富浓厚的酒文化。绍兴黄酒最大的特点是越陈的酒越香,入口柔和温润,但其性又芳香醇烈,后劲十足,与绍兴人外柔内刚的个性十分相似。文化特色绍兴市文化特色华舍镇文化特色华舍镇简介华舍街道位于绍兴市柯桥区西北部,距绍兴市区15公里。南靠104国道和萧绍运河,329国道北复线横贯中部,杭绍甬高速公路柯桥中国轻纺城接口穿越街道东部。总面积23.05平方公里,人口3.6万,辖1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据绍兴市志载:华姓人最早迁此筑舍定居,后成集镇,遂以华舍名。街道东南一带在南宋以前即已称禹会乡,街道西部称蜀风乡。193

9、2年始建华舍镇,1984年重置,1992年原管墅乡并入,2001年撤镇改街道。镇内河道纵横,平畴如茵,景色秀丽。房屋依丁字形街河而筑,两岸廛肆毗连,雨廊延伸,石桥虹卧,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华舍一带濒临杭州湾,至今尚有古海塘、浩田等遗迹及镇塘庵、沙地王等地名可资佐证。史传禹会诸侯和娶女娇柔于街道北面涂山,后人即以禹会为乡名,并建有禹会桥、禹会殿以纪念,连桥下之河也名以“诸侯江”。华舍镇文化特色华舍镇有非常明显的江南水乡文化特点,特别突出的文化特点有以下几点:一、纺织名镇二、名士名镇三、皇室名镇华舍镇文化特色一、纺织名镇从清末开始,华舍逐渐发展成绍兴丝绸的重要产地。有机纺七、八百户,织机达三千台

10、,旺季每天可出绸六、七百匹,享有“日出华舍万丈绸”之誉。绸庄与钱庄林立,饭馆、茶馆、旅馆商贾盈门,当时曾有“小上海”之称。江北溇“赵庆记”绸庄,年营业额达五十万元之巨,其“圭”字号纺绸曾闻名全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华舍的纺织业得到新的发展,纺、织、印配套成龙,年产各类布料一亿米。1996年成为全区第一个纺机无梭化乡镇。进入新世纪,华舍的纺织产品不断精益求精,成为全区重要纺织生产基地。纺织企业在不断提高档次和水平的同时,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2002年,全街道自营出口1.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48万美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居全县19个镇(街)第一,占全县总数的十分之一。华舍镇文化特色二、名士名镇华舍有句名谚:旗杆多(科举中式者可竖棋杆),后马人才多。这里的后马指的就是华舍镇后马村,清代后马名士周长发,陪侍乾隆来绍祭禹,著有君臣吟唱随辇二集,并曾校刊辽史等书籍。周恩来的先世即是后马村人。据百岁堂祭簿记载:百岁堂始祖周庆于明初从后马迁居绍兴,周庆是后马周氏祖周茂的曾孙。1939年3月29日,周恩来在华舍镇后马村族谱祭簿上亲笔补写了自己和邓颖超的名字及出生年月。华舍镇文化特色三、皇室名镇宋室南迁江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