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tubm901-第一周延伸阅读材料reading material医学的现状和中医学发展_第1页
sjtubm901-第一周延伸阅读材料reading material医学的现状和中医学发展_第2页
sjtubm901-第一周延伸阅读材料reading material医学的现状和中医学发展_第3页
sjtubm901-第一周延伸阅读材料reading material医学的现状和中医学发展_第4页
sjtubm901-第一周延伸阅读材料reading material医学的现状和中医学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医学的现状和中医学的发展时至 21 世纪,中医学迸发的一切光辉已属过去。在现时代,需要认真考虑的是中医学在条件下的特殊意义及潜在的前瞻性价值,以及如何采取积极措施来主动应对中医学面临的一系列机遇和。第一节医学的成就与社会的新需求结合社会的变迁来医学的成就与缺憾,是认清21 世纪中医学发展可能趋势的前提。一、20 世纪医学的成就医学科学和医疗实践在 20 世纪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表现在多方面:首先,20 世纪才是西方医学的治疗时代。许多疾病的有效治疗和预防,在 20 世纪才真正开始变成现实。有学者宣称:20 世纪每一个 10 年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新进展,要超过以前几十个世纪的成就总和。据估计,仅在

2、 20 世纪中叶,医生挽救的人的生命比有史以来和史前时期所挽救的人的生命总数还要多。有三个指标可以表明本世纪的西方医学在这方面的成就。一个是各种传染病和营养缺乏病在发达国家已被有效控制;、疟疾、黄热病、脊髓灰质炎等等已完全失去了让人谈之色变的威风;被历史学家称为“所有使者中最可怕的”天花业已在地球上被消灭。第二是有效药物和防治方法激增。19 世纪末,只有少数几种化学药物可供临床选用,而现在,治疗的药库中已发展到数以万计的药物,每年的新药仍层出不穷,抗生素、抗心病药、抗高血压药、抗药、电解质溶液、激素、维生素、激光、化疗,以及公共卫生措施,都大大地提高了人类与疾病抗争的能力。第三是平均显著延长,

3、率大幅度降低。人类平均在 20 世纪延长了约 30 岁,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业。其次,医学科学正向纵深与广袤两极发展。在纵深方面,医学研究已进入了真正的时代,结构组学与功能组学研究,不断揭示出生命科学领域最细微的本质特点。它的一系列科学成就若能真正转化为实际应用,预计十年乃至几十年后,人们将第一次有可能针对性地解决包括遗传性疾病在内的许多难治性疾病的防治问题。另一方面,医学科学又向广袤拓展,或曰“回归医学”、“呼唤人性的医学”,强调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以及心身医学,行为医会医学等分支学科的迅速发展,鲜明地昭示了这一点。再者,医学科学汲取其他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大大加强。现在的西方医学,

4、从严格意义上说,已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物理、化学、植物、工程等的几乎所有的进步和成就都有可能渗透进医学,为医学所用,促进医学及医疗的发展。而且,这种渗透的速度之快使看到了医学和医疗领域新的技术和方法层出不穷,琳琅满目,这也导致了医学研究和医疗领域的开支直线攀升,医学分支学科的不断涌现。二、21 世纪世界的新需求近三十多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很难一一罗列,只能就其总体作些分析。认为,近三十年来的现时代,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本质特征有以下这些:当代人类及其社会已为跨入信息时代而正在进行政治结构、经济实力、科学知识、技术、精神文化的多方面准备。该时代趋势有其特定的背景,有学者把这

5、个背景表述为四大客观压力和四大需求。(一)世界承受的四大客观压力有:过量世界急剧膨胀,地球相对过载,很快将不堪重负;资源紧缺正常消费与消费(浪费)并存,能源、水源、各种不可再生性资源等出现全线紧张、匮乏;生态失调工业文明衍生出环境污染,公害蔓延,自然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地球上已找不到一块纯粹的净土了;一部警世片后天,表达了人们对此由衷的担忧;战乱持续事件频繁,局部争端和战事困扰人类,日显频繁,“911”事件、中东、活动与、伊等均是实例,世界无法安宁;军费负担和的社会及生存压力已让人类无法承受。此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着严重的经济发展压力。现时代的种种客观压力导致了人类身心始终处于高

6、度应激状态,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紧张、焦虑、等一系列了疾病谱和谱的根本性改变。许多文明病和身心疾病与日俱增,各种健康,如文化、个人行为、性格特征、紧张状态、吸烟、吸毒、酗酒、家庭等人类健康的主要。所有这些,都使得卫生事业难度加大,传统生物医学方法常捉襟见肘,无法从容应对。(二)当代人类四大需求是:劳动过程省力化要求解除或减轻笨重的体力劳动,缩短工作时间;知识平均化要求普及教育、文化和科学,共享知识的科技成果;化要求政治、经济生活的参与,增强决策的,谋求南北贸易,消除东西方经济壁垒,实行南南经济合作;生活质量高级化要求在温饱基础上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舒适。根据需求层次的理论,人类第一级的需

7、求是生理上的,第二级是安全需求,第三级为社会需求,第四级是心理上的需求。随着文明的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对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我国为例,由于已从温饱型过渡到小康型生活水平,广大民众不再仅仅以医疗满足治疗机体疾病的需要,还要求预防疾病,进行心理和治疗,提高生存质量、有效地延长生存期限,以及增进健康。表现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扩大,即从治疗扩大到病前干预,健康、健康促进、疾病预防以及病后调养等的一系列服务,从生理治疗扩大到心理卫生服务,从院内扩大到院外服务,从技术扩大到社会服务,人们的价值观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例如过去吃饱即可心满意足,现在要求吃的花色品种多样,又合乎营养要求,还需要各种

8、食品、滋补药膳、各种饮料,甚至特种食品如低胆固醇食品、无糖糖果等。(三)当代对医学造成的压力:加速人类疾病(疾病谱)的改变,进而推动医学的嬗变,并引起医学研究方向和重点的转移。人的价值将进一步,社会对医学的要求明显提高,要求提供更高质量的治疗,注意病前状态的处理,致力于提高人类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和帮助延年益寿,医学的社会职能将进一步扩大。促进人类模式的改变。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就此作出过规划,力争在世纪之交达到“人人享受”的目标。学的比例,“医生者门,到本世纪初,卫生事业中中心”将由上世纪 80 时代的 80降至 10,而“中心”则由目前的 20升高到 88。所有这些,迫使医学科学和医疗卫

9、生事业必须作出相应的、带有某些特质的调整,否则将无法适应社要求。三、生物学的境遇与科学哲学的广义而言,医学就其自然科学部分而言,仍属生物学范畴。生物学,或曰:生物科学,生命科学。数百年来,一直滞后于物理科学(广义的是指除生命科学以外的其他自然科学)。20 世纪中后叶,由于科学发展本身遇到了问题,以及科学哲学的,生物学发展的相关问题又一次被提了出来,其有关与中医学运不无关系。的是生物科学与物理科学的关系。以往西方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总认为:生物科学属于物理科学的一个分支,用物理学的各种方法足以物学问题,揭示生命根源与疾病的种种奥秘。这一观念认为实体结构决定一切,还原方法足以研究所有的自然现象,这充

10、分体现在西方现物医学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组学等的研究之中。然而,生物学研究的捉襟见肘,以及诸如现代进化论,遗传学,群组生物学,包括体质医学,心身医学的研究进展,都对传统的生物医学提出了。生命现象就是物理化学现象吗?用还原方法,把生命现象还原为物理化学过程,能说明所有问题吗?据此,学者们分成两大派:一派回答肯定,被视为“分支派”,(即生物学属于物理学的分支);另一派回答“否”,他们认为,生物现象是独特的自然现象,生物科学相对于物理科学其内容有性,而这些性揭示生物现象的关键,用还原方法只能揭示部分。这一派被称为“自主派”。而后者与中医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有着某些“神似”之处。地属于“后

11、实证主义”者,而“从科学哲学角度,分支派派”多属“反实证主义”者。在此,不便对作出详细评价(较详内容可参见中医学方法论),只想一点,中医学的发展就自然科学与科学哲学而言,亦有其相当的时空有利背景。第二节 现代社会的健康难题历史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巨大的成就每每与难解相伴而行。现代医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医学的进化图景,改善了人类的卫生和状况。然而,它同样着一系列严重问题。一、现代疾病的历史差不多和有机生命的历史一样久远,人类医学的最为悲壮的色彩或许在于:人类自以为可以控制一种又一种疾命中注定无法完全消灭疾病。21 世纪的“主要有:病,(一)生活方式病:纯生物医学的盲区、心病、脑病,以及以为代表的

12、代谢性疾病等已成为人类目前的主要和临床最常见的健康危害,在它们分别列医学疾病谱和谱的前 1、2、3、5 位,因此而者约占了总人数的 7 成。其中,2000 年的每年已高达约十万分之三百,而且仍在快速增长之中。然而,令人忧虑的是若仍囿于原有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上述这些疾病的防治将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因为它们不只是一类生物学上的异常。精神性疾病的本来就相当高,尚无可靠的化学药物治疗和预防其发展和复发,如今,由于竞争加剧,人际关系紧张,它又扶摇直上,继续增高。如从上世纪 70 年代末到世纪之交的 20市的精神症患病率上升了 5.1 倍,市上升了 5.3 倍;有些大城市的抑郁症超过 4

13、%,加上隐匿型抑郁症或尚未寻求医学帮助的抑郁症患者,估计总患病人数可高达 10%。丹麦 1979 年的躁狂抑郁性患病率已达 20%。与此同时,“紧张状态”和心身疾患日益严重。据统计,某些国家综合医院门诊初诊患者中,2/3 左右与此有关。(二)新老传染病肆虐前,人们还在庆幸,现代医学以纯生物技术“攻克”了许多传染病,使之。然而,话音未落,便起。一方面,旧的传染病纷纷死灰复燃,例如,结核病,80 年代末人们为将其控制而欢跃,到了 90 年代中叶,全球每年死于结核病者又高达300 万。我国 90 年代中后期,每年新发结核超过 60 万。又如、疟疾,白喉等,都大有卷土重来之势。特别是,这个一度曾彻底了

14、的“肮脏”疾病,现有患数不下千万;而中国的乙型肝炎患者也将以千万计。因此,传染病仍了对健康的巨大。据 1999 年统计,全球下呼吸道约造成 400 万人,引起的腹泻导致 220 万人。更令人不安的是,新的传染病不断涌现。近 20 年来已发现有 30 多种新发传染病。其中 2003 年肆虐的 SARS,让大半个中国半年时间内几乎人人陷于惶恐不安之窘境。2004 年初的禽流感又闹得整个世界不安宁,几十亿只的家禽惨遭杀戮。其他如埃伯拉、疯牛病、0139型霍乱,也都让人谈之色变,造成一阵阵世界性。特别是,中国的患者已近90 万,世界已超过 4200 万,2000 年已造成 2000 多万人。谓其为,毫

15、不为过。而这些现代超级,大多非单纯的生物医学方法,包括抗生素类所能控制,这更加剧了性的严重性。二、遗传性疾病居高不下遗传性疾病已发现有 3000 多种。环境的改变尤其是污染的加剧,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得遗传病这一暂时尚无良方治疗的疾病发生率还在不断增高之中。三、现代社会病许多疾病与现代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环境污染导致大量公害病蔓延。西南某地因炼,导致了几万人的致畸、致残、致死.。吸烟、酗酒、吸毒、凶杀、不良饮食和营养结构等人类行为不仅带来社会问题,亦着人类健康。近来的表明,50%左右患者死于不良行为,国内亦有表明,死于不良行为者在我国高达 44%。仅吸烟一项,21世纪初每年就导致约 1

16、40 万。据到 2010 年,中国人因吸烟而者每年将高达 200 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中壮年人。一些被污染的食品或有害食品也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危害,2004 年的阜阳奶粉事件就是典型实例。四、其他的健康问题除了上述疾病问题外,其他一些社会问题也给医学带来了冲击:(一)造成的健康问题在“”面前,如何控制增长、提高素质,对于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十分紧迫;平均延长,以至许多国家着化问题,老年、中老年性痴呆,老年肿瘤、老年骨质疏松症等,皆高。老年人的和生活问题,也是各国门的紧迫课题。(二)新的健康现代的病因与过去的传染病病因不同,除了生物学外,与社会的、心理的、行为的更大。健康是一个社会医学

17、概念,指各种使疾病或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具有潜伏期长、特异性低、联合作用强、多因多果、广泛存在等作用特点。健康一般分为四类:生活方式和行为不良生活、消费和求医不当、有害于健康的业余活动、职业性危害等;环境人类群体或的不良自然环境、身体环境、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类生物学成熟和老包括医疗、预防、化、遗传、复合内因;服务康复服务,如医疗水平低、初级网不健全、卫生经费过少和分配不合理、轻视预防和康复等等。这些中很多属于新出现。(三)药物所有化学药物以及部分手术操作和治疗方法等,都有着利弊两重性。过度依赖及某些疗法,特别是药物,可导致严重的健康危害。本世纪最大的药物和抗生素的日渐失效便是典型例证。

18、5060 年代,欧洲许多国家使用反应停(酞胺哌嘧酮)作为孕妇的止痛药,认为它安全、有效、无毒。实际上它有导致畸胎、多发性神经炎的严重副作用,流行后很快就了本世纪规模最大的最悲惨的药物。据医学家估计,自 1956 年出售后的 6,仅西德就曾引起 60008000 例畸胎。据统计美国每年有约 250 万人死于药物,这一问题将更为严重,仅就药物性耳聋而言,中国因链霉素等肾毒性药物所导致的终生性耳聋及声哑患者就高达1800 万,这是多么可怕的结局。抗生素是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药物”。在全世界范围内抗生素越用越广之际,研究者提出了警告:这些药物正在因为而失去其抗病的原有,而其毒副作用却丝毫未见收敛。过去一

19、度对抗生素非常敏感的致病菌,现在却演变出新的抗药菌株。以前一用抗生素即可治愈的疾病,现在却迁延难治,在用药情况下仍然继续。这些难题不仅涉及药物,也使人们对以直截了当地对抗、替代等为主的治疗的主导性的地位,提出了质疑。人们总幼稚地相信“钱可买来药,从而带来健康”,而药物又是颇能用来赚钱的商品,制造商和推销者会很容易以极有力的方式号召人们大量使用药物,所以药物现象将愈演愈烈。半个世纪前,就有医学家不无忧心地说:“医师们的首要任务,是教育群众不要依赖。”今天,还要补充一句:“必须教育医生,不要开不必要的处方。”同时,还有必要适当地校正用药的指导。(四)生命的困境自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随着医学科学

20、一系列新成果的应用,西方医学界和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与医学、生命有关的各种问题的热潮。20 世纪中期以来,几乎每一项医学成就都伴随着的争端,生命学取代传统的医学学的趋势应运而生。涉及学的医学事件和成就主要有:移植、安乐死、肿瘤患者的生存权与、体外、人工非自然授精、重组 DNA、实验、生和死的认定、生命本质的解说、生命质量控制、行为控制、人工、等等。生活杂志评论生命学时说:“现在(生命)已成为民族问题中的当务之急,这是在生和死、医学道德上,进退两难的最普遍的事例。它们每天苦恼着,以致时而轻度痛苦的私事中,时而在像的以及公众的强烈要求中,都展开了一场恰当有益的,对人类生存艰难选择的思考活动。”(五)

21、伪科学的泛滥科学创新的胚芽和伪科学的怪胎,有时是极难辨别的。科学在 20 世纪已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同过去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庸医和骗术,在人类医学史上,不绝于史书。现代医学的巨大发展并未消除它们,反而甚嚣尘上。其中原因不难理解,一是患者受“早日康复”的愿望驱使,难免“急病乱投医”,以致容易造成轻信;二是许多疾病不经治疗可自行;三是现代的不少疾病乃精神心理所致。所有这些,给江湖医生、医学、骗术、假药等以可乘之机。学者在冒充科学的邪门左道(中译为西医伪科学种种)一书中从医学、江湖医生、养生怪论等角度描绘了西方医学领域中的形形的伪科学。,这类情况同样严重,甚至更为猖獗。第三

22、节 现代中医学面面观中医学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及技术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她有着许多欠缺,又具备着一些发展的契机。如何结合社会需求及医学发展趋势,扬长避短,将一些有价值的发展契机,催化为现实的医学进步,这是放在每个中医工作者面前的神圣任务。而这一切,首先有待于进行冷静、理智的中医学现状分析,并基此作出全方位的,带有前瞻性的评估与。一、中医学的潜在优势就总体而言,在现时代,中医学有着以下一些利于自身发展的:着眼于整体和身心合一等较为正确的观念;医学模式的主导精神是合理的,与未来医学模式有着内在的吻合;在方法论方面有着一些潜在的优势,其中有些方法也许能弥补现命科学研究之不逮;对于医学现象有着细微的描

23、述,形成了一些独到的理论认识或假说,其中,有些涉及了人们尚未深入加以探究的领域,如气功、针灸、经络、传统药物作用、身心关系等;诊治技术方面的众多长处及两千年来积累成的临症丰富经验;在一些边缘学科或新兴分支领域,通过不自觉的实践探索所获得的一些颇有价值的经验和知识;传统中药方剂及针灸等方面的特色,特别是药物方面的使用经验。这些,若能充分加以发掘利用,将有利于中医学的长足发展。具体而言,中医学的优势,最值得重视的大约有四部分:(一)辨证论治的丰富内涵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是一行之有效的治疗学体系,她着眼于机体特定状态(包括生理、病理状态)的调整,并借此达到治疗的目的,她与西医学的对抗性或替代性治疗思路

24、异曲同工。而几千年来的不断探索、积累,又使中医学在这方面拥有丰富而又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确凿的临床疗效。中医学之所以能经历西方近现代医学的冲击,近年来呈现出强劲的复兴之势,就是由于她拥有独特的调整纠治思路和确凿的疗效。诸如心脑疾病、肿瘤等的治疗医学都展现出她独有的优势。比如,对于老年肿瘤的治疗,中医倡导“零毒化疗”,带病生存,疗效卓著。有人报导,75 岁以上高龄患者 453 例,纯以中药治疗为主,其中健健地活过 3 年的人占了 2/3;又如对西医各种疗法都不敏感的癌中之王胰的纯中医治疗,也获得了令人折服的结果,存活期超过 5 年的接近 40%。即便是令整个社会束手无策的SARS,配合中,也能明

25、显地降低率,提高治愈率,且确保了生存质量。在现代种种“”的防治医学仍将发挥其无以替代的作用。此外,中医治疗学以辨证论治为原则,以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为,通过调动人自身的抗病能力(正气),协调内在机能活动,以达到祛病除邪,却病强身的目的。如此获得的疗效常是持久且十分稳定的,故有人认定中医学是“治本”的。再者,中医治疗学又重视机体的个性差异,主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发展形成了一整套治则和治法,并以针刺方药等丰富来上述治则治法。显然,这一诊治体系不仅更适合于解决多、多层次的慢性及综合性疾病治疗问题。而且,也适合于诸如亚健康的调整,一些心身疾病及精神等的治疗。因此,在临,有着数千积累发展起来的辨证论治

26、体系及丰富诊治经验的中医学,有着明显的优势。(二)源自天然的中长及讲究配伍的方剂之优中药中动、植物类药占大半。从生物进化史来看,人类经历了由无生命的元素到有生命的细胞,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单生物到多生物的演变过程。在这条进化长链中,动、植物与人类的进化层次远较化学制品更接近,它们的组是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鞣酸等有机物。中药具有治疗意义的生物属性是通过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等的接触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所以,大多药性平和,副作用小,不干扰正常的生理过程,有的具有食治共存的双重作用,故历来有“药食同源”。特别是通过数千年实践验证发展起来的方剂配伍理论,用以指导用药,可以产生各个

27、单味中药所没有的,同时也不是各单味药物功效简单叠加所能产生的整体功效。因此,不仅效果理想,而且有着深入发掘的巨大潜力。相反,化学为主的西药,在取得疗效进展的同时,其副作用和毒理作用也成倍增加。药物致毒、致畸、甚至致死的情况日渐增多,以致形成“药源性疾病”、“药源性公害”等严重医学问题,引起了人们的与重视,因此,一大批化学药物的医疗价值被间接否定了。举例来说,化疗药物至今仍是西医学治疗肿瘤的全身疗法中的唯一可靠,但它毒性每每令人不寒而慄。许多肿瘤患者其实是死于化疗药物的,这是西方医学的无奈。然而,人们从天然中药中提取出某种多糖结构和三萜酸成分,以特定比例配伍成中药制剂,用于各种肿瘤的治疗,不仅未

28、见毒副反应,相反,通过诱导癌细胞自然凋亡和细胞的进一步分化,造成了大量的癌细胞,却不伤及正常组织细胞。这就促使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界的内在。此现实已敦促学家把注意力转向自然界,转向天然的动、植物药类。“回到大自然”,“回到中中去”,已成为国内外学界一种越来越普遍和呼声。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药学是建立世界的新药学的基础。可见,在药物学方面中医学也有巨大优势。(三)一些理论认识之潜在科学价值与其他传统医学不同,中医学是有其系统理论阐述的,这些理论阐述虽还与现代科学理论有些差异,却包含了许多值得重视的科学苗头,有可能成为新的科学理论的初级形态。比如,中医的经络学说就是典型例子,他描述了客观而实在的“循经感

29、传”现象,尽管不够精确,却也远胜于西方医学对客观事实所不允许的偏见或忽视;又如关于心身关系,中医学也有着丰富而深刻的阐述,人们在心身医学探讨益取材于古代中医学家的智慧。再如,中医学关于内伤病因目的理性阐述,可成为今天归纳健康中生活与行为的范本。(四)非药物疗法之长及分支学科的潜在优势针灸、推拿、外熏、熏洗、浸泡、食疗等传统的非药物内服治疗方法,具有疗效确凿,简便易行之特点,深受欢迎。笔者便外敷疗性或肝硬化引起的顽固性胸腹水,疗效显著。有一例高血压患者出现危象,血压高达 240/160mmHg,服用了各种化学降压药,包括静推降压药,均无效, 随时有可能出意外,十分。以外用法浸泡双脚引火归源,20

30、 多分钟后,症状改善,一个后,血压降至 160/100mmHg,危险解除,日后再用此法也是屡试不爽。此外,在诸多分支学科医学也优势明显,如心身医学领域,中医学有着系统的理论认识和独特的精神情志疗法;在健康医学方面,中医学既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四气调神”,摄生养性等许多科学内容,又创造出、太极拳、八段锦等行之有效的强身措施;在老年医学和营养学(食疗、药膳学)方面,中医学更可谓素来重视,并摸索和积累了的内容和丰富的方法;对病后调理将息的一系列措施将有助于康复医学外延的进一步扩大和内涵的不断充实。此外,在诸如社会医学、时间医学(时间治疗学)、气象医学、地理医学等领域,中医学也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杰出和切

31、实可行的方法。对于这些领域潜在特长的开发,将促进中医学和这些分支学科以致整个医学科学的进步。上世纪 70 年代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到 2000 年人人健康的全球性目标,可惜未能实现。在看来,要实现这一目标,前提犹是要“人人享受。现在,一些国家的卫生经费虽一路猛增,但实际效益却不明显。为此,改变目前人类模式,并扩大规模,成了卫生事业发展的世界性趋势。而要适应新的模式,达到人人享受的目标,经济、有效而可行的就是天然药物及针灸推拿和措施的应用。尽管全世界目前有数以万计的现代化药厂,然就其在“人人享受”这一伟大事业中的意义而言,是难以与天然药物及针灸推拿媲美的。因此,世界卫生组织远见卓识地把中国的针灸学

32、列为发展重点。这也是中医学的一个优势。二、 中医学的与作为 21 世纪的中医学,头脑必须是清晰,冷静的,分析必须是理性的。现时代的中医学,也有着众多不利于其生存或发展的,甚至可以说存在着不少生存。这些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的两重性,及其中消极、保守成分对中医学的巨大作用;要发展中医学,首先须深刻全面传统文化;独特的封闭结构阻碍了学科的顺利发展;为此,突破原有是发展中医学的关键;作为传统科学,它对信息社会中“知识激增”等冲击,适应性差,难以迅速吸收、容纳和利用新的信息及新的技术设备和方法,为此,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素质的堪称当务之急;中医学的许多认识和尽管可谓天才的、杰出的,但又是粗糙的、笼

33、统的;正确性高、准确性低;且大多无法用现代科学加以研究(缺乏可证伪性),如不对这些人类认识的“粗产品”加以科学提炼,中医学将踏步不前;方法论和方法虽有某些特色,但却与现代科学方法论存在着时代的差距;尽管中医临床疗效确凿,但诊治过程大多只是建立在感性的经验基础之上;许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着一定的“偶然性”;在一些新兴分支学科中的经验和知识只有相对的意义,如不及时加以发掘和发展,随着现代研究的面上铺开和点上深入,这些认识的意义很快将不复存在;最为关键的是中医理论自身的缺陷,许多基本概念含糊不清,且不少是无法证伪的哲学术语之移植;对这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若不清晰地予以确定,那么,要发展中医只能

34、是纸上谈兵,因为明确概念是共同进行任何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上述这些分析,主要是从学科自身出发的,一个学科的发展与停滞,尚有其外在的,是内外多综合作用之果。就外因来看,以下几点最堪称忧:(1)临床阵地萎缩由于中医学是传统的,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但却与现代科学几无一致,说理难通;加上服药麻烦、药价上涨、道地药材奇缺、疗程较长、药味苦涩等一系列因素,使民众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急找中医”、看西医,慢“西医院,中医院治疗”等观念,使一大批病员涌入综合性医院,求治于中医者减少。在中西医学对峙的形势下,中医临床阵地有所萎缩。(2)失序中医学系统中,理论源于医生实践,而药物又是医家实践的重要。药、医、理三者

35、相互关联,明显的有序性。而如今,药物被视作单纯的商品而其生产只注重经济效益,以致出现了常用药物野生资源日趋减少,药源;药品质量下降, 制粗劣、品种、以假乱真,管理和加工;加上使用中种种令人费解的人为,煎服时的不遵医嘱、不讲究时间和火候等都影响了疗效,而这一切可归之为失序。(3)中医教育的尴尬现时代,一方面,社会需要大批有水平、有造诣的中医;另一方面,中医培养又存在一些问题,他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就使中医教育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中:一方面,中医院校无法吸收大量学生入学,特别是一些有志于斯者;另一方面,已毕业的学生纷纷改行。中医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让计算机工程和核技术时代的青年学生对中医学真正发生

36、浓厚,然后孜孜不倦地去学习、掌握它,进而全身心地热爱它,发展它?要知道,回避问题才是最可悲的,因此,这是放在中医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通过系统加以解决的生存难题。上述这些或,大多是可以通过发展和,加以克服或。适时是个管理加技术改进问题,教育是个旧体制,革新旧的教育方法,以适应新环境,所有这一切,首先要求现时代的中医师,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勇于创新,勇于前进,以发展的姿态、进取的精神,以及综合的科学方法,来克服传统中医学中的一些或。第四节 拓展中医生存新空间学术也有一个生存空间问题,特别是在现代科学与西医学夹缝中生存的中医学,其生存空间问题尤其重要。其实,上一节所谈的许多或中医学的缺陷,大多都涉

37、及了学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问题。认为:中医不啻是旧的、传统的;也是新的、富有生气的。因为对于西医学来说,从视野到方法,它整个都是异质的,异株可培育出新品系。再说,中医的许多学术内容有着浓厚的“元”(源)性质,若以新视野作出审视,常能拓展出新观点、新内容。就象一部易经,数千年来皓首研讨者无以计数,但每代人潜心研究下去总会增添新意,即使时至今天,亦未到尽头;又如一本内经,若以发展的观点对待,也总能不断推衍诠释出新、点。当然,要使这种拓展有现实意义,则必须持有正确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分析方法。一、现时代:医学生存的新的时空背景其实,不仅中医,整个医学都有一个拓展发展空间。而关于中医发展的,也只有纳入世界

38、医学发展的总趋势之中,并结合文化(指中国文化)的演变作出,才有其实际意义。在看来,世界范围无论是医学模式更替的呐喊,还,或者“进化医学”的提出,全科医是关于医学目标、目的的学的复兴,抑或是发达国家正在进行的,举步维艰却又不得不继续的医疗保险制度之,都昭示一点:世界医学正处于发展转折之中。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西方主体医学的总特征,或者可以将其视为治“病”的知识技术体系。它看重的是生物结构上的一个个具体的异常(病),采取的也主要是生物的、理化段,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修复这种异常(治愈疾病)。这一切,都是基于还原论所培育的结构至上主义。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它在控制微生物所致的传染病及营养缺乏等疾病中,取得

39、了巨大的成功,以致于在上世纪中后叶一度让人们对医学充满必胜信念,误以为循此思路,可逐个攻克现存的疾病问题,最终进入人人无病的“王国”。然而,几十年来的医学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对于现在危害最甚的常见病的“攻克”,人们一次次败下阵来,现在对这些疾病谈“攻克”问题,已显得过于狂妄。人们开始谦虚了,或低下头沉思起来遂有了医学观,更替医学模式,调整医学方向,重新确立医学目的等新主张。而一味依赖技术手解决医学问题,使医生沦为技术设备或药物“侍从”的同时,巨大的经济压力也使得整个社会重负。更遗憾的是,即使在欧美这些发达国家,在纯生物医学这个无底洞里投下的资金,并没有解决旧的疾病问题(例如,的10 万人数,从上

40、个世纪 30 年代至 80 年代中期,还以每 10 年 57的比例攀升,的发病和数上升更快),新的棘手病症更是蜂拥而至。因此,“进化医学”开始走俏。对于这些新的学术思潮人们可以作出多种解释,但有一点是无法回避的,即世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总目标及主导和具体思路等,都将被迫而且理应作出某些调整或优化。在看来,这种调整将是多方面的,仅就其关注的视野而言,应从只关心病(生物结构异常),回归到既关心人又关心他的病。这虽已是千余年的老生常谈,但它的底蕴和意义人们直至今天仍不见得能完全洞察。很显然,即使明天的医学再发达,投入的医疗资源再充足,人还是会生病的;既生了病,许多也只能是有所控制或缓解,而无法根治;

41、这并非是“不可知论”,而是种客观认真的态度。因此,注重防范各类疾病的发生,就成了最佳并且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另则,生产力的进步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些美酒佳肴类的享受,也包括许多与文明结伴而来的麻烦甚或痛苦。所以,有了现代文明病的概念,更有了众多虽尚算不上疾病(生物结构异常意义上的“疾病”),却也已远离了健康的不正常状态,这些,同样是现代医学必须加以关注重视的。80 年代初起,人们在中提出了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第三状态”,或曰“中间状态”、“游离状态”、“灰色状态”等的观点。尽管提法有所不同,所指却基本相似,都是指两者之间的非病非健康状态。这些都反映出了“过程论”的观念,正确地把健康和疾病理解为一

42、个相互联系的过程的两端。近来,人们又主张以“亚健康”来概括这些状态,或称“次健康”状态。并认为:注重亚(次)健康,着力在此领域进行深耕细作,正是发掘中医学潜在优势,拓展中医学术新的生存空间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将给中医学术的来勃勃生机,而且必将促进整个世界医学的调整与发展。二、注重状态调整的中医学许多人学习中医之初,可能会听到一些资深的西医说:中医学不是治病的,并质问道:中医究竟有哪些具体的病的概念,确切地说能治什么病?也有中医会与之力争,总结出中医是辨证论治的,治证与治病相结合,将是中西医结合的理想模式。这些反驳总有点自我解嘲之嫌。其实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思考问题,也许会豁然开朗。的确,中医主要不是

43、治“病”的(指西医认为的“病”),她所着眼的主要是不同的生理反应类型(体质)与病理反应状态(证型)。而这不仅仅是中医学的特点(并非是缺陷),也正是现代医学在调整发展中亟需努力加以开垦的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谈起医学的功能,人们大多会毫不犹豫地认定是“治病”。这的确不错,也正因为这一点,早先人们因此被诘难后才会感到不舒服。然而,从今天的角度,或者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对医学的目的和功能作出全新的考虑,可见过去对医学功能的这种认定是有明显欠缺的,以此来定义医学的意义,只能说是跛腿的。早在素问时代,古代医贤就认定:医学的目的,首先是“消患于未兆”,“济羸劣以获安”(均见素问序),其次才是治病

44、祛疾。所谓“未兆”,即未有显著疾病征兆之时;所谓“羸劣”,即虚损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是有病的状态。而这些,正是今人所说的次健康或亚健康状态。三、干预病前状态医学的新需求从另一角度而言,一资深的临床内科医师,一定能认可这一性疾病外,绝大多数被西医学明确界定为“病”点:除一般的的器质变,一旦发展到出现了明显临床症状,促使患者寻求医师参与纠治时,十有已无法完全治愈,充其量只能有效地加以控制、缓解或防范其进一步;或者即使是能“治愈”,通常也需付出极大的、甚至无可补救的代价(包括手术切除等)。且不说这一治疗控制过程正让人们承担着越来越昂贵的费用,人们还必须时时为这些已形成的病变提心吊胆,接受“煎熬”,防

45、范其随时可能发生的;或者每天大把大把地吞下或多或少带有某些毒副作用的治疗性的药物。因此,这显然不是最佳选择,也不是聪明的上策,更现代社会发展对医学新要求。换个角度,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有可能采取更为聪明的方式方法,对疾病问题作出超前的应对,那就是注重它的临床前期,关注非病非健康而又有可能趋向于“病”的“未病”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所谓次健康、亚健康、第三状态等。研究已经表明,现在临床疾病中占前几位的疾病,除肿瘤的临床前期人们还所知不多,很难及早作出把握外,心、脑、呼吸、消化系统和代谢性疾病等都有一个较为缓慢而渐进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正好给人们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预留了比较宽裕的操作空间,且对其发展的大体的阶段性特点也已略知二三。因此,借助现代诊察,有充分的可能在临床出现明确症状,出现确凿的病理改变之前(亦即次健康、亚健康状态),便作出针对性的防范。即使再扩大一些,或再往前追溯,一些常见的、一时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症状,如慢性疲劳、反复容易感冒、慢性咽痛、情绪低落、睡眠等,人们也都能借助中医,作出些有效的应对。因此,在操作技术上,把关注的重点转向次健康状态,已有了现实的可行性。四、治病,调整状态现代医学之两翼生老病死是续的过程,各不同阶段自有其一定的阶段特殊性:健康、次健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