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记120个文言实词_第1页
巧记120个文言实词_第2页
巧记120个文言实词_第3页
巧记120个文言实词_第4页
巧记120个文言实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0个文言实词61、【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1)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附虚词用法:(1)用作疑问副词。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如:A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B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用作疑问代词。用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如:A沛公安在?(鸿门宴)B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

2、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62、【被】“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本义指一种睡衣。(1)用作动词,意为“蒙受”“遭受”“受到”。如:A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屈原列传)B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C如被冰雪。(促织)(2)通“披”,意为“披着”“佩戴”“穿戴”。如:A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B被明月兮珮宝璐。(涉江)C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63、【倍】本义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相同。用作动词,通“背

3、”,意为“背弃”“违背”“背叛”。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意为“加倍”“更加”“愈加”。如: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64、【兵】 “兵”的本义是双手拿着武器。用作名词:(1)兵器,武器。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2)士兵,军队。如:A可汗大点兵。(木兰诗,士兵。) B秦发兵击之。(屈原列传,军队。)(3)战争,军事。如:A兵旱相乘(论积储疏,战争。)B纸上谈兵。(成语,军事。)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65、【

4、察】 “察”本义为仔细看、观察。(1)用作动词仔细看、观察。如:徐而察之。(石钟山记)考察、调查。如:向察众人之议(赤壁之战)看清楚、了解明白。如成语“明察秋毫”的“察”,又如: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察今)推荐、选拔。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2)双音词“察察”,原意为看得清清楚楚,引申为洁白,形容词。如: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察颜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66、【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ng)。本义是增加,为“增”的假借字。(1)读zng,名词。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家属。如曾祖、曾孙。(2

5、)通“层”,意为“重叠”。如:荡胸生曾云,决眥入归鸟。(杜甫望岳)附虚词用法:副词,起加强或延缓语气作用。有两种情况:(1)表过去发生过,可译为“曾经”。如:A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B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表出乎意料,或已达到某种极限,可译为“竟(然)”“还”等。如:A曾不若霜妻弱子。(愚公移山) B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67、【诚】“诚”本义指说话诚实、不虚伪。词义扩大,引申为“诚实”“真诚”,形容词。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1)表确凿语气,可译为“确实”“的确”“实在”等

6、。如: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果真”“如果确实”等。如: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必矣。(赤壁之战)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68、【从】从”的本义是“跟随”,(1)动词跟随,跟着,跟从。如: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B赢粮而景从。(过秦论)C乘牛车,从吏卒。(赤壁之战,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跟从”“(后面)跟着”。)顺从、听从。如: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傍着、挨着。如:樊哙从良坐。(鸿门宴)参加、参与。如“从政”。(2)通“纵”,特指“

7、合纵”,战国时指南北六国联合抗秦。如:A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作名词,合纵的盟约。)B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作动词,结盟。)附虚词用法:用作介词。表方向、地点、时间,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译为“由”“自从”“在”等。如: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69、【殆】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本义是危险,形容词。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表推

8、测或不肯定,可译为“大概”“也许”“恐怕”等。如:A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记)B殆与余同。(石钟山记)表接近,相差很少,可译为“将近”“几乎”“差不多”等。如:A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B进退不由,殆例送死。(指难录后序)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70、【得】“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1)动词找到,抓到。如:逐而得之。(促织)能够,可以,应该。如:A予自度不得脱。(指南录后序,能够。)B君为我呼入

9、,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应该。)(2)名词。意为“收获”。如:冀有万一之得。(促织)(3)形容词对、正确、适合,如成语“相得益彰”,又如:此言得之。(六国论)得意。如成语“洋洋自得”。附虚词用法:语气助词,起凑足音节作用,无义。如: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得过且过 得不偿失 怡然自得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寸进尺 得不偿失 得陇望蜀 得其三昧 得心应手 得天独厚 得鱼忘筌 楚得楚弓 患得患失 难得糊涂 相得益彰 志得意满 傲睨得志 情非得已 人人得而诛之 探骊得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百思不得其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一无所得 智者千虑,

10、必有一得 71、【非】 “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1)动词不是,没,没有。如:非仲尼、墨翟之贤。(过秦论)非难,反对,指责。如成语“无可非议”、“无可厚非”。(2)形容词,意为“错误”“不对”。如成语“是非分明”。 大是大非 非亲非故 非我族类 今非昔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文过饰非 物是人非 为非作歹 习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72、【顾】本义是环视。用作动词:(1)回头看。如成语“瞻前顾后”。又如: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回来,与“返”同义。如:顾反,谏怀王

11、。(屈原列传)(3)看,望见。如:顾野有麦场。(狼)(4)探望,拜访。如成语“三顾茅庐”(5)照顾,顾念,顾虑,关心。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硕鼠)附虚词用法:(1)副词。有两种情况:一表违反常情或出乎意料或加强反诘语气,可译为“不过”“反而”“难道”等;二表范围,可译为“只”“仅仅”“只不过”等。如:A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难道。)B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只是,只不过。)(2)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但是”等。如: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73、【归】 “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

12、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1)回家(国),回到,回来。如:A相如既归(廉颇蔺相如列传)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2)返回,退回,送回。如: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归附,归属。如:A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B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4)聚集,汇集。如:众士仰慕,若水之归东海。(赤壁之战) 之子于归 归心似箭 反璞归真 殊途同归 物归原主 解甲归田 完璧归赵 宾至如归 铩羽而归 众望所归 74【何】本义是肩挑、肩扛。 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1)副词。有两种情况:用在句首或

13、动词之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等。如:A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B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等。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代词。表询问或反问,有几种情况: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等。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东西)”等。如:A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B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作“操”的宾语,这里前置。)作定语,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常用来表

14、询问,可译为“什么”“哪”。如:A何陋之有?(陋室铭)B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若何”“奈何”的用法:“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若何(何若、若何)”和“奈何(何奈、奈之何)”用法相同,表询问怎么处置,可译为“怎么”“怎么样”“对怎么样”“把怎么样”等。如:A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殽之战)B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75【恨

15、】本义是怨恨。(1)动词,意为“怨恨”。如:如: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2)名词,意为“悔恨的事”。如: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76【胡】本义是牛下巴颏垂吊着的肉,也指兽类下巴颏垂下的肉。被假借为其它用法和意义:(1)名词,泛称我国古代西北方各个少数民族,即“匈奴”。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2)形容词,意为“任意乱来”。如成语“胡言乱语”。主要被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1)用作疑问副词。表询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等。如: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2)用作疑问代词。表询问,可译为“什么”。如: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胡以”即“以胡”,

16、意为“凭什么”。) 77【或】为古“域”字,借为“惑”,动词,意为“迷惑”“迷失”。如: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史记李将军列传)军队没有向导,迷失方向,走错道路,落在大将军的后面。主要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如:A或师焉,或不焉。(师说)B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C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2)用作副词。表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3)用作连词。表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

17、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等。如: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78【即】 本义是节制饮食。用作动词:(1)接近,靠近,走近。如成语“若即若离”“可望而不可即”(2)就位。如:吾初即位。(史记楚世家)附虚词用法:(1)用作副词。有三种情况:表时间紧,可译为“马上”“立刻”等。如:权即遣肃行。(赤壁之战)表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样,可译为“就”等。如:而奉行者即为定例。(促织)用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判断语气作用,可译为“就是”“便是”等。如: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2)用作连词。有两种情况:表时间相连或事理相因,可译为“就”“又”“却”等。如:欲勿予,

18、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又,却。)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即使”等。如: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3)用作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条件,可译为“在”“就”“就在”等。如:项伯许诺,即夜复去。(鸿门宴) 79【既】 本义是吃完少量的食物,引申为“尽”“完”,形容词。主要被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附虚词用法:(1)用作介词。有两种情况:表时间,可译为“等到”“到了”“到时候”“在时候”等。如:A及捕入手,已股落腹裂。(促织)B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在时候。)表介绍出参与这一动作行为的次要对象。可译为“跟”“同”等。如:屈完及诸侯盟。(左传僖公

19、二十四年)(2)用作连词。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和名词短语,可译为“和”“并且”等。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1)用作副词。情况有二:一表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已”连用,可译为“已经之后”;二表在隔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有时“既而”连用,意义不变。如:A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后。)B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论战,前“既”,已经;后“既”,完全。)C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墨子公输,已经。)D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五人墓碑记,不久。)(2)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情况有二:一表连接的

20、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常和“且”“又”等词呼应,“既又”与现代汉语相同,不译,“既且”可译为“既又”;二表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同“则”等词呼应,“既则”可译为“既然就”。如:A三军既惑且疑。(谋攻)B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既然使他们归服了,就应该让他们生活安定。80【就】本义是由地处往高处。用作动词:(1)接近,靠近,趋向。如成语“避重就轻”,又如:金就砺则利。(劝学)(2)完成,到达。如:竟不能就。(后汉书张衡传)(3)受(刑罚)。如: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4)“就职”意为“赴任”“到任视事”,如:臣具表以闻,辞不就职。(陈情表)附虚词用法:副词。表时间紧,可译

21、为“立即”“马上”。如:斯须就毙。(促织)81【怜】本义是怜悯,同情。用作动词:(1)怜悯、同情。如: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2)爱惜、怜爱、疼爱。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82【弥】本义是长久,形容词。引申为“满”“遍”“充满”“到处都是”。如成语“弥天大谎”。附虚词用法:副词,表程度越来越深,可译为“更加”。如:A芳菲菲其弥章。(离骚)B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83【乃】本无实在意义,语气词。附虚词用法:(1)用作副词。表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逆转相背,可译为“却”“竟

22、(然)”“反而”“才”等;还可表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如:A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B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D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E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前“乃”译为“就”,后“乃”译为“仅”。)此外,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加强判断语气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们)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们)”。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

23、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84【内】本义是从外面进入到里面。(1)名词内室,里面,内部。如:A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促织)B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内”意为“内部”,在这里指“在朝廷里”,作状语。)内心,心里。如:内怀犹豫之计。(赤壁之战)(2)通“纳”,译为“接纳”“放进”。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85【请】本义是谒见、拜见。用作动词:(1)请求,为求情。如:文嬴请三帅。(殽之战)(2)请示,询问。如:诸将请所之。(李愬雪夜入蔡州)附虚词用法: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尊敬或希望,可不译或译为“请求“。有两种情况:(1)请别人做某事。如: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

24、传)(2)请允许(我)做某事。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86、【劝】 本义是勉励、鼓励,动词。如劝学,又如: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还有“劝说”意。如:A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曲)B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成语助记:劝善惩恶 赏一劝百 诱掖奖劝 87、【却】本义是退、退却,动词。如:A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过秦论,这里活用为使动词,意即“使退却”,也可译为“打退”“打败”。)附虚词用法:连词。表重复,可译为“再”。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成语助记:却之不恭 望而却步 盛情难却

25、却病延年 88、【涉】本义是徒步渡水。用作动词:(1)渡(水)。如成语“跋山涉水”,又如:(涉江)(2)到,进入。如:园日涉以成趣。(归去来兮辞)成语助记:跋山涉水 涉笔成趣 三豕涉河 89、【胜 】 本义是胜任。(1)读shng,动词,意为“禁得起”“能承受”。如:A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B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2)读shng。动词,意为“战胜”“取胜”。如: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过秦论)动词,意为“超过”“胜过”。如:A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B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形容词,意为“(风景)优美”。如:胜地不常。(滕王阁序)(3)通“升”,意为“高升

26、”。如: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附虚词用法:副词,表范围,意为“尽”“完全”。如成语“不胜枚举”“美不胜收”。又如: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成语助记:不胜枚举 名胜古迹 胜友如云 不胜桮 聊胜于无 稳操胜券 哀兵必胜 出凡入胜 旗开得胜 引人入胜 90、【识】 本义是认识、知道、懂得。如: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1)动词,意为“知道”“识别”。如: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游褒禅山记)(2)读zh,,动词,意为“记”“记住”。如:汝识之乎?(石钟山记)成语助记:博闻强识 不识大体 不识时务 才识过人 有识之士 老马识途 见多识广 默而识之 目不识丁 91、【使】本义是命令。

27、(1)动词叫,让,派遣。如:A遂命酒,使快弹数曲。(琵琶行)B乃使蒙括北筑长城而守蕃篱。(过秦论)奉使命,出使。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B下官奉使命,言谈大有缘。(孔雀东南飞,“使命”即“出使的命令”。)主使,指使。如: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2)名词,意为“使者”,即“出使的人”。如: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前“使”意为“派”“派遣”,后“使”意为“使者”。)附虚词用法: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假使”“如果”等。如:A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献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成语助记:鬼使神差 不辱使命

28、颐指气使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92、【是】 本义是对的、正确,与“非”相对,形容词。如成语“自以为是”。又如: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辞) 主要假借为虚词。附虚词用法:(1)代词,表近指或远指,可译为“这”“那(里)”。如:A张良是时从沛公。(鸿门宴)B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殽之战)(2)结构助词,起帮助宾语前置的作用,无实在含义,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又如:(3)与“以”“由”“故”等词连用,构成“是以”“是故”“由是”等固定结构,用作连词,表结果,可译为“所以”“因此”等。如:A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29、六国论)C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成语助记:自以为是 莫衷一是 是非得失 是非自有公论 是可忍,孰不可忍 似是而非 93、【书】本义是写(书)。(1)动词,意为“书写”。如:秦御史前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2)名词书信。如: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书籍。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师说)(3)“书生”指读书人,如: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滕王阁序)成语助记:罄竹难书 书香门第 焚书坑儒 乡书难寄 拥书百城 飘零书剑一介书生 坐拥书城 奋笔疾书 94、【孰】本义是熟(的)。“孰”通“熟”,用作形容词,意为“精审”“仔细”“周详”。如: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30、邹忌讽齐王纳谏)B惟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附虚词用法:代词,表疑问,可译为“谁”“什么”等;有时兼含比较、抉择之意,可译为“谁”“哪一个”“哪一样”等;还常与“与”连用,构成“孰与”“与孰”等固定格式,表比较,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等。如:A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B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D孰与君少长?(鸿门宴)E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成语助记:是可忍,孰不可忍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95、【说】本义是说明、解释。(1)动词读shu,意为“陈述”“诉说”“解释”。如: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读shu,

31、意为“劝说”“说服”。如:A范增说项羽曰(鸿门宴)B亮见权于柴桑,说孙权曰(赤壁之战)(2)名词,读shu。说法,主张,言论。如: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如:师说(3)通“悦”,形容词,意为“高兴”“愉快”“欢喜”如:A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后再按时复习,不也很愉快吗?成语助记:口说无凭 众说纷纭 代人说项 痴人说梦 和颜说色 不由分说道听途说 自圆其说 96、【私】本义是私人的、自己的,形容词。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赤壁之战)还用作动词,意为“偏爱”“偏向”“护私”。如:A吾妻之美我者

32、,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B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附虚词用法:副词,表暗中进行,可译为“私下”“私自”“偷偷地”。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鸿门宴)成语助记:徇私枉法 以私害公 公报私仇 结党营私 微服私行 中饱私囊 大公无私 床笫之私 假公济私 铁面无私 97、【素】本义是(没有染色的)绸子,名词。如:十三能织素。(孔雀东南飞)附虚词用法:副词,表原有的情况或时间上前后一贯,可译为“本来”“向来”“平时”等。如: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廉颇蔺相如列传)B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成语助记:素昧平生 我行我素 素餐尸位 安之若素 训练有素 鱼传尺素 98、【汤

33、】本义是热水、沸水,名词。如成语“赴汤蹈火”,又如;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把人投入沸水中烹煮。)(1)其它名词义项有:汤药,即“中药汤剂”。如:臣侍汤药,未尝废止。(陈情表)专有名词,指商代第一个君子。如: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列传)(2)双音词“汤汤”:读shng,形容词,指大水急流的样子。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岳阳楼记)成语助记:固若金汤 金城汤池 汤池铁城 赴汤蹈火 扬汤止沸 斧钺汤镬换汤不换药 99、【涕】本义是眼泪。如:不见覆关,泣涕涟涟。(诗经卫风氓)(1)名词。鼻涕。如: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动词,意为

34、“哭泣”。如:儿涕而去。(促织)成语助记:涕泗滂沱 感激涕零 破涕为笑 100、【亡】本义是逃跑。如:亡去无义。(鸿门宴)用作动词。(1)逃难,避难。如: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2)丢失,失去。如成语“亡羊补牢”,又如: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六国论)(3)死亡,灭亡。如:A今刘表新亡。(赤壁之战)B是故燕虽小而后亡。(六国论)附虚词用法:副词,同“无”,可译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推导提示:“私”的本义是“私人的”,私人的事就是“私事”,并进一步引申出“私情”义,“私情”当然是“偷偷地”喽。成语助记:亡羊补牢 亡国之音 亡不旋踵 亡命之徒 唇亡齿寒 追

35、亡逐北歧路亡羊 有名亡实 家破人亡 名存实亡 101、【王】 本义指帝王,读wng,有时指诸后国的君主。如: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用作动词,读wng,意为“称王”“统一天下”。如:A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B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庄暴见孟子)成语助记:霸王别姬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102、【望】本义是逃亡在外盼归。(1)动词盼望,期望。如:A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B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赤壁之战)远望。如:吏望见瑜船。(赤壁之战)(2)名词名望,声望,威望。如成语“德高望重”。又如: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德隆望尊:道德高名望大。

36、)念头,愿望。如: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3)指月满盈时,即农历的每月十五日或十六日(小月十五,大月十六),下一日则称为“既望”。如:A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热墓碑记)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成语助记:望子成龙 望穿秋水 德高望重 望尘莫及 望梅止渴 望其项背 望文生义 望闻问切 望洋兴叹 众望所归 得陇望蜀 喜出望外 不孚众望引领而望 103、【恶】本义是罪恶,与“善”相对。(1)形容词,意为“坏”“不好”。如:娇儿恶卧踏里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恶卧:睡相不好。)(2)动词,读w,意为“讨厌”“憎恶”。如: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战)刘表嫉妒他(刘备)的才

37、能,因而不重用他。附虚词用法:读w。(1)疑问代词,比表询问,可译为“什么”“哪里”等。如:学恶乎始,恶乎终。(劝学)(2)疑问副词,表反诘,可译为“怎么”。如:A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B彼恶知之?(孟子梁惠王上)他们怎么知道呢?成语助记:疾恶如仇 无恶不作 恶贯满盈 除恶务尽 怙恶不悛 疾恶如仇深恶痛绝 粗衣恶食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用法巧记(1) 104、【悉】本义是详尽。主要用作虚词。附虚词用法:副词,表范围,可译为“全”“都”等。如:A赵王悉召群臣议。廉颇蔺相如列传)B毁其盆,悉埋于地。(病梅馆记)C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成语助记:悉帅敝赋 纤悉无遗 工力悉

38、敌 105、【兴】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用作动词:(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成语助记:大兴土木 兴师动众 方兴未艾 夙兴夜寐 一言兴邦 百废俱兴 106、【阳】本义是阳光。名词,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如: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成语助记:阳奉阴违 骄阳似火 107、【宜】推导提示:“宜”的本义是“适合,适宜”,既是“适合,适

39、宜”的那就“应该,应当”这样做了。本义是合适、适宜,形容词。如成语“因地制宜”,又如: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用作能愿动词,意为“应该”“应当”。如: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廉颇蔺相如列传)成语助记:事不宜迟 不合适宜 因地制宜 108、【贻】推导提示:“贻”的本义是“赠给,送给”,引申出“遗留,留给”。动词,意为“留给”“赠送”“送给”。如成语“贻害无穷”“贻笑大方”,又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成语助记:贻笑大方 贻害无穷 贻人口实 109、【阴】 本义是阴暗、黑暗。(1)名词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如: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B冀之南,汉之

40、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汉之阴:汉水的南岸。)阴天。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2)形容词:暗中。如: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史记孙吴列传昏暗,阴暗。如:浮云为我阴。(窦娥冤)成语助记:阴魂不散 阴谋诡计 110【右】、 本义是以手相助。用作名词:(1)表方位,与“左”相对。如: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2)上,上位。如: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成语助记:左顾右盼 左右逢源 无出其右 111、【再】本义是两次、第二次,数量词。(1)表基数,意为“两”“两次”。如:A问者爇香于鼎,再拜。(促织,再拜:拜两拜。)B秦击赵者再。(六国论)(2)表序数,意为“第二

41、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成语助记:再接再厉 再衰三竭 再造之恩 东山再起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12、【造】本义是到、到去。(1)动词到,到(某地)去。如:径造庐访成。(促织)制定。如: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造为宪令:制定国家法令。)成语助记:登峰造极 闭门造车 粗制滥造 113、【知】本义是知道、了解。(1)动词了解,懂得,明白,感到。如:A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为“明白”“有知识”。)C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践灭吴)主持,管理。如: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B子产其将知政矣。(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大概将要主持政事了。(2)形容词,通“智”,意为“聪明”“有智慧”。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前四个“知”意为“知道”“懂得”,后一个“知”通假。)成语助记:知彼知己 知遇之恩 知人论世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不知肉味 不知所云 自知之明 乐天知命 恬不知耻 叶落知秋 妇孺皆知 格物致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14、【治】本义是一条河的名称。假借为其它用法和含义:(1)动词治理。如:而圣君治国(屈原列传)对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