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1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2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3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4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建设背景1.1行业产业现状建筑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建筑市场与“中国制造2025、工业4.0”的双重转型压力下,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也愈发迅速,2020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为26.4万亿,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依然保持6.2%的增长率。我国建筑业正在由快速发展逐步转变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最新的科学技术,自动化、智能化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发展方式的主要方向,以建筑机器人BIM技术、装配式建筑等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建筑业建造过程主要采用以人工为主的湿作业传统施工工艺,呈现环境污染大、资源消耗浪费严重、劳动密集、产业工人素质低、质量通病多、施工效率较低等

2、缺点。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不断地调整,人口红利日渐消退,人力成本提高的状况日趋严重,建筑业工人数从2015年至2020年就减少1000多万人。用工荒的情况逐年增加,人工成本也在逐年增加。具体的建筑业农民工人数和工资,如图1-1所示。孰业农民工人敢(万人)陳慎业农民工月收入元)2015J12017JO1B2DIQMW图1-1建筑业农民工人数和收入趋势图综上所述,我国建筑业主要依赖资源要素投入、大规模投资拉动发展建筑工业化、信息化水平较低,生产方式粗放、劳动效率不高、能源资源消耗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建筑业与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节能技术融合不够,建筑产业互联网和建筑机器人的发展应用

3、不足。特别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的特殊背景下,建筑业传统建造方式受到较大冲击,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通过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集成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维护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高质量发展新路。智能建造符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以及一体化装修的现代化发展思路,在绿色节约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未来5年的建筑业发展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建筑业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智能机器人施工、BIM技术、GIS、大数据、智能化、装配式建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目前国

4、家正在积极推行智能建造、智能大数据、物联网、GIS等。智能建造是以土木工程类专业为基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建筑业的转型升级,融合智能机器人、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绿色建筑、工程管理等专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建造体系。智能建造体系包括的常见技术,如图1-2所示。r【JBIN技术装配式姓筑大数掘r物联网rGIS图1-2智能建造体系示意图行业发展趋势为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0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5、。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到2025年,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建立,推动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到2035年,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住建部在“十四五”规划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指出,坚定不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绿色节约、降本增效、智慧建造等新型建造理念。建筑机器人、装配式建筑、BIM技术等新型的智能建造方式也成为建筑领域的行业转型要点。建筑业正

6、在朝着信息化、工业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智能建造为代表的高技术建造方式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随着建筑机器人的推广应用,专业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需要进一步优化群内专业建设,突出各专业交叉融合发展,适应新技术、新规范、新岗位要求,对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并推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改革、建设与发展,如图1-3所示。专业群发展历程建校初期学院成立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与工程造价专业三个专业,响应国家的“高职教育改革”号召,大胆的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将三个专业创新集成为大类招生,分为六个培养方向,系统地培养“机器人”施工管理人才。

7、随着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智能建造成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精准对接行业新技术、新标准、新岗位要求,将原有大类专业恢复为三个专业六个培养方向,并且组建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主的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加强产业链的对应,整合三大专业及学院教学资源,调整专业群课程体系,使得人才培养更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已成为学院的重点培养项目,并列入学院的“十四五”发展规划。组群逻辑专业群与产业对应性随着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智能建造技术新兴产业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集成施工-装配化装饰装修施工-精细化成本控制-智慧化运维与服务”的核心环节快速发展,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广泛应用于工程项目建设。为顺应智能

8、建造技术新兴产业链的发展趋势,我校2019年构建了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本专业群紧密围绕智能建造产业链,对应建筑工程项目智能建造新兴产业链的设计、施工、造价、管理、运维等相应职业技能岗位要求,搭建智能建造集群施工技术管理岗位的人才培养平台。为更精准对应智能建造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分解为六个专业方向,如图2-1所示。专业群中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施工与机器人技术应用方向和装配式施工与机器人技术应用方向)对应建筑结构智能建造和大规模产业化定制控制单元,是建筑产品智能化建造

9、的起点,决定产品供给的升级提质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装饰施工与机器人技术应用方向)对应智能建筑装饰控制单元,承接智能装饰的建筑产品美化,是产品供给质量的直接体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方向)对应建筑产品智能建造数字化信息管理和机器人运维单元,是建筑产品智能化建造、智能化装饰的生产过程质量智能控制和条件保障;工程造价专业(智能成本管理方向)贯穿建筑产品从前期的计划、设计、招标的概预算成本,到工程智能化施工的计划成本控制和工程竣工的实际成本支出,及建筑产品使用运维的成本控制单元,是对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计划、建造、使用维护的智能成本管理体现。崗位55共享课程商务主U技术主童BIM主営

10、测鼻主管产业链专业群建审工程授术建酬若饰工裡授术工轅造价HI堀倩碼本控制智就代运堆与圏勢信思化坠EE5&T装配装怖装慳施工专业右向臨更胡.人工智能与1建蓝谟备建筑aiMlt术1机莽人问用1CAD安装工艺向用基世|图2-1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与产业链对应性示意图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根据建筑行业智能建造技术新兴产业对生产一线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依托产业资源和转型升级要求,培养学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具有理想信念坚定,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具有较强

11、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够胜任智能建造施工领域基层一线机器人施工主管、PC构件安装主管、BIM技术主管、工程施工主管、技术主管、商务主管、测量主管、装饰设计主管、安全主管、资料主管等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管理人才。群内各专业的逻辑性专业基础相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内三个专业同属土木建筑专业大类,专业高度相关、相互支撑。专业群教学组织体系相同,基础平台课程、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实现共建共享。群内教师教育背景大多为“土木工程”大类,群内在专业课和拓展课具有较大相关性,专业群师资共享性好。专业群共享专业基础平台课有建设法规建筑CAD建筑设备安装工艺BIM技术应用基础人工智能与

12、机器人应用;跨专业互通课程为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建筑机器人应用与建筑施工技术跨专业互通。各专业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共享,校内有“BIM技术实训中心”、“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绘图实训室”、“测量实训室”、“机器人应用实训中心”(跨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实现校外大学生企业实践教学基地专业群共享。技术领域相融,职业岗位相关群内三个专业在建筑工程项目建造过程中,职业岗位要求具有共同性专业技术技能内容相近,专业岗位互相支撑,技术技能又各有侧重。个别岗位具有互换性,领域相融,岗位相关联的特点。建设基础优势与特色(1)精准人才定位,培养基层骨干精英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企业基层

13、一线岗位职务的机器人施工主管、BIM技术主管、施工主管、技术主管、商务主管、测量主管、装饰设计主管、安全主管、资料主管等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管理人才,在国内率先提出并践行了具有创新意义的高精准人才培养定位。(2)依托集团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群依托集团产业优势,对接集团产业链和区域建设发展趋势,实施校企资源统一管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创新了“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三段式”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3)改革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培养深化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三段式”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培养目标、教学标准、课程结构等校企双主体教学培养体系(图3-5

14、),着力学生专业岗位能力提升,突出企业实践教学培养,铸造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由企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专业教师组建“三段式”教学培养体系开发团队,根据集团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建设发展需求,聚焦企业岗位工作标准,将智慧建造体系、建筑机器人施工、装配式建筑安装IM技术、实测实量等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旨在传统建造向智能建造转化。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全面实施夯实专业基础、岗位分流强化、企业实践培养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共育”办学特色。第三阶段学

15、期第二阶段第4字酣.第一险尿学期专业崗愷駆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职业秦质肯专业鈕本如识、能力培养专业渴屉分流深址课程学习匀罠庭强化讪练包扇匣谡闻誓业中业业课专华半过1音业髀基础扶寧駅各专业枝朮平台陳I图3-5“三段式”教学组织体系(4)产教深度融合,校企资源共育人才发布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办法,强调“推进集团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工作走上新台阶,并有效解决校企共育人才实践过程(主要是学生大三学年企业实践教学培养阶段)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依托集团的强大产业资源优势,产教深度融合,实施校企“双主体”共同育人,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智能建造技术管理的专业人才。本专业群对接企业岗位

16、要求,校企双方编写了专业岗位工作标准;针对企业岗位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要求,与企业深度研讨课程内容与专业岗位工作标准对接;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人才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环境进行教学改革,实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企业真实岗位环境下,由企业导师“1对1”带领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知识学习与岗位职务能力培养,学生直接参与工程施工和处理工程问题,突出“工学交替、行知合一、在岗培养、岗位成才”的校企全程共同育人的职业教育特色。5)聚焦岗位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共同开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素质、知识和技术能力的指标体系,教育教学所有资源与活动全程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体系,持

17、续进行企业导师培训,使企业导师了解和掌握“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的重要性及指导学生企业实践的方法,实现企业基层一线管理干部或技术骨干的优质标配。(6)实施三全育人,精心塑造学生品质坚持思政内容与社会热点融合,坚持专任教师与社会名家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行,坚持理想信念与现实行为齐抓,追求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学院实行全员导师制育人,每位干部教师都是学生的导师,每位学生都配有导师,学院导师和企业导师言传身教,让学生从校园到企业都有人专门指导。导师制的实质是强调每位导师注重以自身的优秀行为品德影响并塑造学生的品格。军体融合的特色是将体育教学的要求与项目军训的要求有机结合

18、起来,将军体项目训练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作风纪律意识和团队精神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以培训与养成学生就业岗位工作需要的核心素质。“准军事化管理”的目标追求,就是要达到提升学生的作风纪律意识,规范言行举止,优化行为习惯和固化文明礼貌素养的养成。通过采取“三全育人”、“准军事化管理”等教育手段,培养学生“对人好,对社会好”的优秀品质,打造学生“会做人、能做事”的过硬作风与本领,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成果和支撑条件专业群的综合实力凸显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16年被学院列为校级重点专业和优秀教学团队;2018年获批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和国家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立项建设并已验收;2019年获省二类品牌专

19、业立项、教育部+X证书(建筑识图、BIM技术)制度试点立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省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试点专业;省高技能人才学历提升计划试点专业;校级高水平专业群。专业群教学团队实力强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形成良好的教学团队,建立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专业群相应的企业共同建立了教师团队372人,其中校内教师43人,企业导师329人。专业群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一支师资力量雄厚、师德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实践水平高、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水平优异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校内现有专任教师33人,校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10人,专职辅导员3人。其中,专任教师中教授级3人,副教授级1

20、1人,讲师级14人,助教3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42.4%;“双师型”教师28人,占比84.8%;硕士学历教师16人,占比48.8%;博士学历教师1人,占比3.03%;具有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二级建筑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一、二级建造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律师等执业资格证书23人,占比69.69%;教师的年龄结构合理,45岁以下20人,占比60.6%,46岁以上13人,占比39.4%。企业导师329人,其中,省高层次企业兼职教师1人。专业群教科研成果丰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紧密对接智能建造产业链发展需求,是学校重点打造的专业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省二类品牌专业,在省内有一定的知

21、名度,专业群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和条件建设、科研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在省内同类高职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2015年以来在教学团队、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专业实践教学基础扎实(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有: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材料实验室、力学实验室、计算机综合实训室、制图实训室、BIM技术实训中心、BIM技术应用服务中心、建筑装饰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造价管理实训室,模板实训、钢筋加工实训、混凝土实训、脚手架实训、砌筑实训、涂饰实训、镶贴实训综合实训基地,造价咨询大师工作室,机器人实训中心(跨专业)等。教学仪器设备达

22、725万元,仪器设备齐全,技术先进,能满足本专业现有在校学生校内实践教学和社会职业培训需要。(2)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每年投入26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用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将智慧建造体系、建筑机器人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引入教学基地,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企业实践教学平台。在第三阶段“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集团下属公司的建设项目、构件生产、建筑施工管理及安装工程等展开实践教学。作为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企业的技术力量、装备状况、管理水平、生产任务量、企业效益、社会影响力均对学生企业实践有很大的影响。依托集团产业资源,完全具备了常年接受学生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

23、学任务的能力。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2015年以来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获省级55项,国家级3项。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在校学生为803人,已有四届毕业生共686人,在全国扶贫工作收官之年,贫困地区大幅度减少,招生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100%,获聘企业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岗位达75%以上,初次就业万元月薪40人。2020届毕业生共有158人,具备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有129人,占比81.65%,就业率10

24、0%,对口就业率为94.88%,用人单位满意或基本满意为100%,平均薪酬6457元,其中万元月薪14人,占比8.86%,高出社会同类毕业生薪酬40%以上,80%以上被企业认可具备了机器人施工、机器人测图、测量、质量与安全、资料、预算、图纸深化、装饰装修设计、BIM模型维护等主管能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6年的实践检验取得成功,从企业反馈的信息看,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企业需求量供不应求,就业率和就业满意率均居省内高校前列。建设目标总体建设目标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专业群紧密围绕学院发展总目标和智能建造产业链,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三段式”教学体系

25、改革创新。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向建筑工业化、信息化、机器人技术应用等智能建造的发展需要,开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在五年内专业群建设达到同类院校领先水平,专业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办学基本条件、专业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在全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达到国内民办高职院校领先水平,成为“产教融合,校企共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品质社会服务方面的典范。具体建设目标(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德、智、体、美、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以“1+x”试点为基础,构建课证融通

26、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以新时代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体系为基础,完善专业群内“三段式”各阶段教学标准,培养适应企业转型发展,具有多个岗位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达到与企业职业岗位标准无缝对接的目标。(2)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整合专业群专业基础相通性课程,将集团研发和推行的建筑工程“智慧建造体系”和建筑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智能建造技术、信息化管理(BIM技术)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不少于2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8门;校企共同开发至少8门企业岗位课程。(3)加强教材教法改革根据集团推行的智慧建造体系,对接智能建造岗位的新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编写“建筑机器人施工”系列活页式教3

27、材-5部,完成国家规划教材不少于1部,校本教材15部以上。应用信息技术大力推动教法改革,建成多屏、投屏互动、触摸式屏幕、电子白板、实物展台、及时反馈系统的“智慧教室”20间,同时满足800人教学。持续“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和导师制课程,优化学生学习社区,形成“互联网+校企”数字传输课室项目3个。(4)建立教学创新团队依托集团的产业优势,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挂职教师”的方式,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化。重点建设校企课程教学团队,形成专业群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建设名师、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造价大师工作站、BIM技术服务中心;校企“双向挂职”,培养骨

28、干教师;校企“互兼互聘、双向培养”,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教师团队结构进一步优化,带头人的行业影响力显著提高,校级或省级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名,力争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名;建设法规建筑CAD建筑设备安装工艺BIM技术应用基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应用建成5个模块化课程教学创新团队,力争省级教学团队1个;教师5人次获教学能力大赛等省级及以上奖项;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一步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校内智能建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群岗位通用技能基础实训室、分专业专项技能实训室、分专业岗位教学施工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与集团旗下建筑公司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资源互补,校

29、企共同建设完善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新建机器人BIM测量+GIS应用中心个。申报“省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个。完成“省级机器人实训室”2个,“国家级机器人实训室”1个,形成智能机器人实训与培训综合基地。完成“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新增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家,形成成熟的企业实践教学专业集群。(6)技术技能平台建设建立专业群BIM技术应用服务中心管理机制,优化BIM技术应用服务中心团队结构,持续建设“大师工作室”;校企共同建设省级科研平台1个;建成3个以上学生创新团队品牌;申请和授权专利10项以上。(7)强化社会服务能力整合专业群资源,建立满足实践教学、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等

30、需要的社会服务基地。承担国家/省培训项目1-2个;开展科普活动不少于4次/年,中小学生等受益人数2000人/年。累计开展社会、退伍军人技能培训、建筑工程类考试服务2000人次以上,社会服务到账超过100万元(包括退伍军人农村有困难的群众技能培训“社会等价”计费在内)。(8)加大国际交流力度开发国际视野人才培养,选派教师1-2人参加国际培训;与台湾、韩国或新加坡等高校合作“3+1”人才培养;在东南亚等地建立1个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送教结合开展教师研修不少于5人次;校企合作探索国际合作育人机制,开发建筑智能机器人施工技术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借力集团的智能建造和社会影响力,在全国高职教育领域推广建设

31、成果5次以上,承办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专业建设交流活动不少于5次,建立专业品牌的社会认可度,省内外兄弟院校来访交流20次以上。(9)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建立专业群治理机制,建立群内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机制;完善校企联合办学长效机制,联合旗下房地产、施工、咨询和机器人产业等企业,完善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办法;逐步完善双主体育人机制,优化校企联合办学长效机制;建立校企诊断与改进机制,校企联合开展第三阶段学生职业能力测评、专业岗位适应性调查和论证,并形成改进方案。建立专业群负责人与专业带头人制度,引入企业作为专业群的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建立专业群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和毕业生跟踪反馈、

32、社会评价机制,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反馈体系,开展教学专项检查和日常教学管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开展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完善教学档案资料管理。通过专业群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5.建设内容与实施举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1)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办学、共同育人的独特优势,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构建“资源共享、过程共管、标准共订、责任共担、质量共保”,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深化三段式的教学组织体系改革创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职业能力为目标,“知识够用为度,突出技能培养”的原则,建立

33、以“企业为依托、需求为导向、素质为本位、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质量为根本”的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将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聚焦专业岗位知识和能力进行重构,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突出企业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培养如图5-2所示。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将“智慧建造体系”、BIM技术、建筑机器人技术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管理纳入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将国家职业标准、企业岗位职务工作标准的内容融入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竞赛对接。将技能竞赛涉及的专业知识融入到课程体系中,以技能竞赛为手段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推行1+X证书制度

34、试点工作。将“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对接集团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聚焦建筑企业基层一线施工主管、机器人施工主管、技术主管、BIM技术主管、测量主管、商务主管等专业岗位职务工作标准,构建“三段式”基本框架的能力递进式智能建造课程体系。(4)完善职业能力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以“三段式”基本框架的能力递进式智能建造课程体系要求为依据,按企业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求,在实践教学内容上,进一步完善企业认知实习、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专项技能实训、

35、专业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和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图5-4“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5G互联网+校企交互教学系统,曰口蚀1彳|HZSon|打破企业与学院之间的空间限制,对接企业生产与专业教学的知识模块,构建5G互联网+技术支持的校企交互教学平台。通过教学平台联通施工现场与教学课堂,有效优化教学过程,利用网络技术拓展学习空间。开发G实时交互教学平台App,应用该平台使企业技术人员能够实时参与教学,进行远程在线实时互动教学,学生可以迅速、直观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营造身临其境的浸入式学习环境。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内容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有效提升产教融合、

36、校企共育人才效果,凸显职业教育特色,如图5-5所示。图5-5基于5G互联网+的校企实时交互教学系统课程教学资源建设(1)加大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力度专业群全面推行“三段式”基本框架的能力递进式智能建造课程体系在校内的两年专业教学中,广泛推行工学结合、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模拟与生产性实训等教学方式。校外一年的“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企业全程参与,校企共同育人共同管理,学生在企业边学习、边工作、边培养、边提高,工学交替,行知合一,在岗培养、岗位成才。(2)聚焦专业岗位强化技能训练第二阶段专业岗位分流知识深化学习与技能强化训练,是在第一阶段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聚焦企

37、业岗位需求,专业群根据企业的不同岗位,设置与岗位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化学习,并进行岗位技能的强化训练,是为第三阶段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本阶段专业群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聚焦企业职业岗位,以专业分流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针对分流岗位设置知识深化学习和技能强化训练课程包,按本阶段培养具体目标,对学生进行知识应用深化教育和技能强化训练,提升专业岗位能力。(3)校企全程企业实践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合作全面实施大三学年“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校企共同组织开发和制定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企业专业岗位职务工作标准,编制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实施方案;制定

38、学生职务岗位素质、能力指标体系,开发企业实践课程,明确职务岗位工作任务、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管理制度等,并以企业导师为主、校内指导教师为辅形成双导师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企业岗位职务工作能力提升培养。并对企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授课。校企双方全程参与指导、共同管理,为培养职业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重要保障。(4)完善群内共享课程教学资源依托国家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搭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资源库平台;开发知识点、技能点各2000个。编制教学方案,制作微课、视频、动画等资源,建设课程题库;建成10门校级在线课程、2门省级课程,完成8个以上课程模块资源包,开发建设职业培训课程5门。

39、建成智能建造校级资源库1个;进一步总结、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完善课程思政设计方案;完成专业群50%核心课程的课程思政。教材与教法改革(1)校企开发人才共育、岗学合一活页教材依托产教联盟、企业导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课程研发中心,吸收行业企业优秀技术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深度参与教材编写。整合专业群专业基础相通性课程,完善各专业的岗位分流深化知识学习与技能强化训练课程,深化“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课程。针对智慧建造体系、建造机器人施工管理、智能建造实测实量、BIM技术应用基础、装配式工程智能建造技术等课程,校企共同开发新形态“校企共育、岗学合一”的手册式或活页式专业教材。(2)增强信

40、息技术应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网络、虚拟仿真、真题实做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建成多屏、投屏互动、触摸式屏幕、电子白板、实物展台、及时反馈系统的“智慧教室”20间;推广“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和导师制课程;根据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建立学习社区;形成“互联网+校企”数字传输课室项目3个。专业核心课80%推行理实一体化,优化导师制课程;累计“互联网+校企”数字传输课室项目3个。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将建筑工程识图能力实训评价软件安装在校园网或机房服务器端,通过数字化校园系统或局域网的传输,使学生在教室、机房宿舍利用移动设备进行识图能力训练。该软件具有在线测试功

41、能,学生可随时随地获得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学习、自我测试,拓宽学习渠道。真实项目教学和实训。采用真实工程现场教学和实训,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课件教学不易达到的教学效果。在大一、大二学年,依托学院建筑工程生产教学公司,以学院在建真实项目建设为教学载体开展实践教学;在大三学年依托集团旗下建筑公司的专业群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实施“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利用真实的工程施工现场教学,学生直接参与实际工程学习和训练,实施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内容生动真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职业性。(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建立教学

42、组织标准依托集团庞大的产业资源,实施校企共同建设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编写岗位课程教材、编制专业岗位教学施工一体化课程实施方案、编写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实施方案,建设网络教学课、微课、线上线下结合教学课程、名师课堂、教室-现场网络同步课堂,申请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和申报教学成果等,集成专业群教学资源,实现专业群共享。在国家和学院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专业群教学组织运行标准(教学场所配置标准、师资队伍配备标准、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标准、校企双重管理标准、企业实践共性问题集中学习标准、毕业设计与答辩标准、企业岗位职务竞聘标准等),明确责任和要求,加强建设运行监控

43、管理,定期检查教学进度与质量,确保专业教学标准的实施,为专业群建设和教学管理提供制度保障。(4)以能力过程为重点,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学生的成绩不再仅仅是由在学校里考核决定,而是加上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考核评价。在学校里的成绩可以重点体现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校内实践知识的掌握量;而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学生与企业技术管理人员一起工作,由企业指导教师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核学生的工作能力、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因此,改革和完善考试形式、方法、内容,转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创新以能力为核心,过程为重点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加强实作考核。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实行“卷面考试+实做+答辩”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卷

44、面占40%,操作占40%,答辩占20%,不仅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应变和表达能力,从三维角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用技能。对于专项实训课程,以实际工程为例,综合考察学生应用知识,结合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技能考核和答辩各5占0%确定考核成绩。过程考核评价。对于第四学期专业岗位技能强化训练的实践教学,实行全过程封闭训练,把学生在强化训练中的实训态度、操作技能、实训报告纳入考核范围,并按一定比例评价,强调学生技能操作的培养。职业技能综合性考核。对于大三学年的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阶段的学生成绩评定,主要包括:企业实践教学培养综合成绩企业集中教学成绩和毕业设计与专

45、业职业岗位能力企业实践答辩成绩评定三部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着力教师能力培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着力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能力提升与学历提升并举、教学水平与学术水平提高并进。淡化专业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的界限。通过校企合作途径,专业教师到企业从事生产实践挂职锻炼,以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科技创新研究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优化专业教师绩效、培训以及考核机制,建立专业群教师能力提升机制,建立企业导师培训上岗制度,申报省级教学团队1个。(2)引企入教专兼组合,扩大双师教师队伍依托集团庞大的产业优势,引入企业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担任学生企

46、业实践指导教师,促进企业导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重点建设企业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团队,真正构建专业群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建设名师、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造价大师工作站、BIM技术服务中心;校企“双向挂职”,培养骨干教师;校企“互兼互聘、双向培养”,建设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3)加强“三段式”教学组织创新团队建设持续开展领军人才、教学名师、高层次兼职教师、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人才项目;引培12位校企专业带头人,并重点对专业带头人的学术能力、信息化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专业带头人要求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培养形式主要包括:出国考察、进修、参加学术会议、承担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等。培养校级教学名师2名、培养

47、省级专业领军人才1名;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微课大赛等省级以上奖项8项;形成高水平的专业岗位群通用课程教学创新团队。(4)注重青年教师培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注重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以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以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术水平为难点,每年安排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继续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3年内40岁以下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不低于6个月。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90%,所有骨干教师至少参加1次建筑行业新技术应用培训,激励专业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积极参加信息化教学、讲课、说课等教学竞赛,及指导学生参加土建类技能大赛

48、,获省级及以上奖励不少于20项。(5)加大三教改革力度,凸显教师综合能力通过五年建设期,教师团队结构进一步优化,带头人的行业影响力显著提高,校级或省级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1名,力争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名;建成5个模块化课程教学创新团队,力争省级教学团队1个;教师5人次获教学能力大赛等省级及以上奖项;完成校本手册式教材15部,出版教材10部,其中省级或国家规划教材不少于1部;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6)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顺应智能建造产业发展,不断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加快推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建设高度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按专业群分类完善和扩建实训基地,明确

49、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性,明确实训基地集教学、技能培训与考核鉴定、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服务等于一体的功能定位,按贴近智能建造企业现场技术管理的思路,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7)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优化调整和完善原有专业群岗位通用技能基础实训中心、分专业专项技能实训及岗位教学施工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设期内突出建设一平台、一中心、一基地,提高实训建设规划、管理水平,最终形成适应企业发展的先进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机器人应用实训与培训为一体的具备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智能建造信息化综合实训平台建设。加大信息化、数字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投入,建设智能建造信息化综合实

50、训平台(如图5-5所示),完成BIM协同培训中心的建设与验收,新建机器人BIM测量+GIS应用中心1个,新建“省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按进度有计划启动省级及国家级企业实践中心申报,力争达到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水平。由呗岡拾训中US屮辟人B血测童+GISS用中心图5-5智能建造信息化综合实训平台建设(2)校企共建建筑机器人应用与管理综合实训中心。契合集团及国内建筑机器人研发步伐,提速建筑机器人应用管理人才培养,以智能建筑机器人应用为核心,建设建筑机器人应用与管理综合实训中心,包含主体施工机器人实训中心1个,装饰机器人实训中心1个,检测及验收机器人实训中心1个(表5-2),配置测量、验收、

51、结构、装饰及装配式等覆盖智能建造全生命周期的建筑机器人,满足建筑机器人应用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需求。图5-6建筑机器人应用与管理综合实训中心建设提速机器人应用管理人才培岸智能建造推班建筑机器人NZ用耳欝理综合实训屮心建设K它j仁卅朗机褂人期岫话诩糾山瞎人应用人曲用绪糾铺型机閹扎曲別3)建设建筑工程生产教学公司产学研基地。校企合作建立建筑工程生产教学公司,公司具有生产和教学“双重功能”,既承接集团的工程施工,又承担专业群学生企业认知实习和专业岗位技能强化训练、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任务,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学生职业技能中心和职业素质训导中心,具备真实或仿真生产性实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职

52、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基地,真正成为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实验实训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8)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依托集团强大产业优势资源,与集团旗下对口建筑公司建立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资源互补,产教深度融合,继续加强与合作企业共建和扩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保障专业群学生第三阶段“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的实施。(1)以形成成熟的企业实践教学专业集群为目标。优化和增建专业群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基地,确保实践教学基地能完全满足第三阶段专业群岗位职务能力企业实践教学培养的要求。新增校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开发生产性实践教学项目5个,建设装配式校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逐步培育申报“省级大学生校

53、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2)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建立畅通高效的校外实训基地联络机制。对于已建成的校外实训基地,继续完善后续建设与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加强企业导师培训力度,提升企业导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对于新建的企业实践教学基地,配套宣传好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已有基地的成功经验,尽快将新基地纳入到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3)进一步加强学生企业实践阶段的组织与管理。聚焦学生岗位职务能力提升,继续深化改革创新第三阶段企业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实现学生毕业即成为企业一线基层干部或技术骨干,用人单位满意度高,抢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技术技能平台结合智能建造科技发展趋势,对接建筑行业信息化、工

54、业化发展方向,推动区域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建设打造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平台,充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在BIM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建筑机器人应用研究中心的平台建设,引进企业实体化建设项目工程,打造校园即智能建造现场的特色产学研用技术技能平台,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1)校企合作共建平台,促进人才供需双赢建立校企智能建造研究中心管理机制,优化研究中心团队结构。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平台,产教深度融合,以服务学生成才为基础,培养智能建造及关联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校企智能建造研究中心成为智能建造

55、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达到学校人才供给,企业人才需求的双赢目的。(2)借助集团产业资源,推动师生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平台坚持服务师生团队科技创新,借助集团产业优势资源孵化和转化科技成果,持续建设“大师工作室”师生创新团队,提升专业群师生创新驱动能力,推动产品研发、技术开发和推广、大师培育的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反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3)产学研用一体建设,引领智能建造示范以智慧建造实体化项目工程为牵引,将智能建造的BIM技术、建筑装配式施工、建筑机器人应用等进行科技立项。借助建筑机器人产业优势,集合国内先进技术,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促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以建筑业健康可持

56、续发展为目标,研究构建建筑机器人应用及智能建造相关标准体系,校企编写出版“建筑机器人施工技术”系列教材,开发智慧建造应用场景,向全国推广建筑机器人技术与产品应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路径和模式社会服务建成省内领先的智能建造技术技能创新和社会服务平台,积极对接建筑行业产业链中的智能建造领域,为智能建造产业输出高素质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服务企业及行业转型升级,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辐射带动兄弟院校智能建造类专业发展于一体的高水平创新服务平台,为我省智能建造技术技能创新和社会服务提供有力支撑。(1)启动技能培训平台,增大社会服务覆盖建立专业群智能建造技术管理技能人才培训

57、与鉴定平台,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全面发挥平台优势,开展社会化、退伍军人技能培训(包括1+x技能)工程类考试服务达到每年500人次规模;5年累计开展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建筑工程类考试服务2000人次以上,到账超过100万元。不断扩展专业群技术应用服务覆盖面,每年承担和开展国家或省技术服务项目1-2个;启动BIM技术应用中心、工程造价技能大师工作室、装饰信息化创想工作室,为工程施工和行业建设提共BIM技术、测量咨询、工程造价,装饰设计等技术服务。(2)建机器人技术中心,提升区域科普教育持续建设和发展机器人应用管理综合培训中心,服务中小学以智能建造为核心的科普教育,不断提高科普教育覆盖人数和效益,持续

58、每年开4展次以上的科普活动,逐步建设成为省级科普基地,成为每年科教受益人数达到2000人次规模的科普教育阵地。(3)发挥学术科普智库,助力城乡建设振兴专业群致力并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学术、科普、智库”作用,提供乡村振兴项目调研、策划、乡村规划、建筑设计以及乡村民居民宿建造等技术服务。以智力、技术、培训等助力乡村振兴,加速区域城镇化建设步伐,帮助村民上岗就业、致富。为乡村振兴事业培养输送毕业生,成为乡村振兴驻村干部,技术骨干,从人力资源层面助力乡村发展建设。每年校企共同为退役士兵举行1至2期免费的建筑工程模板、脚手架、钢筋制作与安装、水电安装施工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开展

59、对乡村有志青年进行铝膜技术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建设行业企业所需合格的产业工人,实现技术技能就业。国际交流与合作(1)开展多方渠道合作,建设国际合作机制专业群主动服务国家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战略,立足智能建造发展契机,全面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国际交流与合作教育品牌。专业群计划与台湾、韩国或新加坡等高校建立“3+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境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校企合作探索建设国际育人机制,开发建筑智能机器人施工技术类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培养国际视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外派与送教相结合,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立教师互访交流机制,采用外派与送教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师研修,

60、选派优秀教师1-2人参加国际培训,提升教师国际工程实施与运营管理能力在东南亚等地建立1个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展开职业化国际培训;培养一支具备国际化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逐步提高专业群国际办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3)发挥专业品牌引领,推广共享建设成果努力铸造具有智能建造高水平专业群职业教育品牌,积极在全国高职教育领域推广和共享建设成果,发挥专业品牌的引领示范作用。每年承办全国性、区域性专业建设交流活动,辐射带动兄弟院校智能建造类专业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为确保本专业群建设方案的落实,在学院统一部署下,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管理政策与措施,支持规划的建设和发展,促进规划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和预期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