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2021-2022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1.1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分布的总特征(1)从南北半球看:北半球人口多,南半球人口少。(2)从各大洲看:亚洲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大洋洲人口数量最少、人口密度最小,南极洲无人定居。(3)从国家来看:人口过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等13个2人口分布具有趋向性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4)土壤:

2、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2社会经济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社会治安好、物质生活环境舒适的地方,往往会吸引更多人居住。(2)历史因素:人口分布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并有其历史继承性。(3)其他因素:人口分布还受文化传统、宗教、民族和政治等因素影响。3.影响人口分布因素的分析思路(1)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和湿润,水资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开发历史较悠久,对外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2)人口稀疏的原因自然条件:山区面积广大,气候湿热(干旱、寒冷等),水源短缺。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晚,对外交通不便,经济

3、发展水平低。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1.2人口迁移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2.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1)居住地发生改变;(2)居住地的改变应为永久或长期的(一年以上);(3)跨越行政区边界线。3.分类:国际迁移 国内迁移4.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社会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3)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战争、政治变化。【拓展提升】1.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1)社会经济因素已然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

4、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在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2)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人口迁移特点国际人口迁移:目前主要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阶段迁移方向原因特点20世纪以前 旧大陆新大陆欧洲美洲、大洋洲(欧洲殖民主义扩张)非洲美洲(黑奴贸易)特点: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地区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等地区1.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如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将原先的殖民者大量遣返加宗主国。2.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3.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阶段迁移方向原因特点新中国成立(1949年)到改革开放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部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人口迁移以行政导向为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自发性迁移少改革开放之后(20世纪80年代后)内陆到沿海、山区到平原、农村到城市改革开放的不

6、断深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1.3人口容量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不断增长,呈“J”型曲线。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3世界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还与当地的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拓展)4.人口增长的类型(1)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0 人口数量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0 人口数量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0 人口数量不变机械增长(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决定区域人口数量的变化。资源环境的限制

7、性1.限制性原因主观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生活水平提高,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量增加客观原因:自然资源有限2.资源问题及表现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使用,会导致人地关系失调,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矿产资源枯竭,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土地沙漠化。工业生产造成的大气、水环境恶化等,进而限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3.解决途径: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需要建立良性循环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三、人口的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人口最高容量):强调养活的最多人口数量;2.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人口数量;影

8、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首要)、科技、经济、地域开放度、消费水平(负相关)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作用: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章 城镇和乡村2.1城乡空间结构一、城乡土地利用1.用地类型: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2.城乡用地差异:城市,以建设用地为主;乡村,以农用地为主二、城乡空间结构(一)城市空间结构1.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

9、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这些功能区的布局和组合,就形成了城市空间结构。2.主要功能区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住宅区集聚成团状,占地面积大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风景区、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商业区活动繁忙,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向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3.形态较小城市多表现为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较大城市多表现为多核心状、棋盘状等4.影响的

10、因素受制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等因素,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拓展: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地租水平线付租能力功能区区位选择原因字母名称字母名称a商业直线商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大,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商业区的影响最大A商业区(地租最高)靠近市中心,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b住宅直线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较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住宅区的影响较小B住宅区(地租中等)靠近市中心,既利于居民上下班,又方便购物c工业直线工业用地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率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区的

11、影响最小C 工业区(地租最低)工业生产占地面积较大,地租成本比较高,远离市中心可降低成本功能区合理布局应注意:(1)要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环境角度); (3)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a.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b.根据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二)乡村空间结构第一,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第二,聚落空间形态与城市明显不同。第三,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1.密集型乡村

12、聚落:是一种规模较大、房屋高度密集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人口稠密的旱作农业地区。村落格局大而紧凑,但村民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村中道路较为弯曲,这类村落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密集型乡村聚落可分为街道式、团块式和棋盘格式等村落。2.分散型乡村聚落是一种呈点状松散布局的村落,多分布在地形复杂或特殊的生产类型地区,如水稻生产地区。3.半集聚型:较为松散。(三)城乡一体化的意义(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城乡区位分析1.影响城镇

13、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因素(1)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河流(水文)等。地形: 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山区城市一般沿河谷或低地分布; 热带湿热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形。气候:中低纬度沿海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城市较多;干旱、寒冷、湿热的气候区城市较少。河流:河流交汇处;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入海口;过河点。(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资源:工业革命后,资源丰富地区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矿城市。因煤炭兴起的城市:大同因石油兴起的城市:玉门、克拉玛依、大庆因铁矿兴起的城市:攀枝花、马鞍山政策:深圳、巴西利亚等宗教:耶路撒冷、麦加、拉萨等2.影响乡村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因素气候

14、条件好、亲水、交通较便利等2.2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1地域文化:(1)含义:指在一定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点、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表现形式: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3)特点:不断发展变化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1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1)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特色。如,四合院坐北朝南,北侧正房、南侧倒座房、东西两侧厢房组成,大门位于宅院的东南角。适应北方日照时间短,太阳高度低,气候冬季寒冷,便于采光;同时减小西北冷空气的影响。(2)建筑材料的选用也

15、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产石地区多石构;产木材地区多木构;产竹地区多竹楼;黄土地区多土筑窑洞.2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城市布局特点地域文化特点 我国古代都城以宫殿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的基本骨架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欧洲多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美国中心多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并逐渐形成连绵的城市带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3.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1)我国:砖墙木梁架结构广泛流行,斗拱飞檐和雕梁画栋是我国特有的建筑风格。(2)西方:柱廊、尖塔、喷

16、泉、雕塑等特点明显。4.保护城乡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的意义:保存城乡发展的轨迹,留存人类的记忆,继承历史,延续民族发展的脉络,是城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契机。5地域文化的保护途径:以严格的法律或法规条例作为保护的依据,新旧城协调发展;分类、分区保护;合理利用历史建筑物,协调配置新老建筑;注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一、城镇化1含义: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标志:(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

17、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5)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3动力:(1)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2)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3)城镇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提醒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值越大,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1)时间差异(2)空间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表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晚原因工业化早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慢快原因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

18、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高低高(70%-80%以上)低且发展不平衡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存在问题问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镇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异虚假城镇化滞后城镇化表现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分布拉丁美洲国家最为突出,如巴西、秘鲁等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现

19、阶段我国的城镇化特点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意义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重视历史文化传承,注重智慧城市的建设【知识拓展】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郊区城市化: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

20、在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所示。逆城市化: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所示。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图所示。二、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保护1.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自然环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评价气候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了城区水文破坏河网系统,减少下渗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生态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生物多

21、样性减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影响解决措施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噪声污染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

22、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第三章 产业区位选择3.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1、农业的分类按生产对象分为种植业(耕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按投入产出分为密集农业(集约农业)、粗放农业,按产品用途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2.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光热水)、地形、水源、土壤(酸碱性。肥力、厚度、土质、透气性等)、环境(影响产品质量和效益);(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

23、政策、劳动力、(3)农业科技(技术装备: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合,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提高农业智能化和精准化水平。)【知识拓展】气候还包含昼夜温差、生长期等因素。昼夜温差对作物有机质的积累影响很大,进而影响作物的品质,例如新疆瓜果特别甜。作物生长期越长,养分积累越多,品质越好,例如东北大米比南方大米口感好。土地价格和土地面积也是影响农业的重要因素。乳肉、禽蛋、蔬菜、花卉等生产多分布于地价较高的城市郊区,粮食、水果等生

24、产多分布于地价较低的地区。单位面积产值较低的农业适宜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如畜牧业。人均土地面积影响农业的生产规模,如东南亚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二、农业布局1含义: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空间分布和农业生产的地域组合。2要求:农业生产布置在条件适宜的地区,一定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保持合理的比例。3原则: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4世界农业的变化特点(1)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2)从“小而全”到专业化。(3)从相对分散到适度集中。(4)从“千篇一律”到地域分工。(5)从粗放型到集约型。(6)农业生产经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5农业地域类型(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

25、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2)特点:同一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集约自给型种植业(以稻谷为主)(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如我国南方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及发展措施特点原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水稻生产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使稻谷的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但是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田地规模小,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

26、技水平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长需水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增加投入,兴修水利3.世界几种主要的商业型农业地域类型比较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农业区位条件商业型谷物种植业(小麦、玉米)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地广人稀、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学技术畜牧业(牛、羊)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交通条件的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商业型混合农业(谷物、牲畜)

27、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新西兰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农场成为良性的生态系统,农民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事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商业型乳酪业(奶牛)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热带和亚热带栽培业(热带经济作物)拉丁美洲(巴西)、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大种植园和农场为主,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很高位于热带,终年高温,气候湿热,土壤肥沃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方法判断一个区域所属的农业地域

28、类型,关键要看该区域的生产对象和生产目的,要建立一种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的思维模式,如下表所示:判断依据判断结论生产对象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地域类型水稻自给小农经营水稻种植业牛、羊面向市场大牧场畜牧业小麦、玉米面向市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业型谷物种植业谷物、牲畜主要面向市场规模较大、机械化水平较高商业型混合农业单一热带经济作物面向国际市场大规模的密集型农场,生产设施齐全大种植园农业3.2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布局区位因素:原料、燃料、水源、土地、市场、交通、技术、劳动力、产业基础、政策、环境、集聚等。集聚的作用:有利于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节省运输费用,减少交易开支,

29、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促进集成创新,进而增强企业和行业竞争力导向类型工业特点工业布局原则典例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接近原料产地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市场指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接近市场啤酒、家具制造业、印刷厂、石油加工厂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电解铝工业廉价劳动力指向型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院校和科学技术发达地区飞机工业、集成电路工业、精密仪表工业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及其原因区位因素影响变化原因原料越来越小工业原料范围越来越广,

30、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交通条件的改善使运输成本不断降低交通交通方便的地方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原料的运进和产品的运出都需要交通运输劳动力劳动力数量要求降低工业生产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市场影响很大对市场变化快速反应,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信息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信息交流量大的城市越来越能吸引工业聚集科技、知识、创新等越来越重要工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技术指向型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环境影响增大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区位选择要求典例考虑生产的环境要求对大气环境要求高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清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

31、重的工厂电子厂感光器材厂需要清洁水源的工业,应布局在市区河流的上游自来水厂、啤酒厂考虑污染程度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已知主导风向,工厂应布局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如下图中A处水泥厂酿造厂、火电厂、钢铁厂在季风气候区,工厂应布局在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如下图中A、B两处。已知最小风频的风向,工厂应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如下图中A处。水污染严重的工厂,考虑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尽量布局在河流下游印染厂、造纸厂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钢铁厂、火电厂3、传统工业区主要传统工业区: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俄罗斯

32、-乌克兰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特点:时间早;以重工业为主;规模大。一般形成条件:自然资源极其丰富;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等4、新工业区 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意大利东北部、中部。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德国南部、美国的硅谷、日本硅岛(九州岛),中关村。 新工业区的四个特点: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意大利新工业区(东北部和中部第三意大利)的发展条件:丰富劳动力、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交通运输方便、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国内经济高度开放;政府大力支持。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规模小;以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大多是分散的,或实行家庭包工;资本集中程度低,当

33、地主要行业往往包括数百个中小企业;工业大多数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成为分散型工业化地区。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快);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提高;产品面向世界。高新技术工业区的一般形成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靠近高等院校和科研所,提供人才支持;政府政策支持等。3.3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一、服务业概述类型含义内容特征生产性服务业指主要为生产、商务等活动提供服务的行业包括物流、金融、信息、商务、科技服务等专业化程度高、产业关联性强、服务范围广等生

34、活性服务业指直接向居民提供物质和精神生活消费产品及服务的行业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文化娱乐等服务对象以家庭和居民为主、行业种类繁多等公共服务业指政府或公共组织为服务社会大众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包括教育、卫生、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等公益性、非营利性、遍在性等二、生产性服务产业以金融服务业为例1金融服务业种类: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2金融服务业区位因素: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交通通信、政策、科技、劳动力素质、市场等。三、生活性服务业以商业服务业为例1商业服务业含义:指以商品流通及相关服务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服务产品的行业。2商业服务业区位因素:交通、市场、行政等。3中心地理论:高级中心地服务范

35、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少;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小,彼此相距近,六边形数目多。第四章 区域发展战略4.1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1.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1)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高水路运输(河运、海运)历史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36、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管道运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设备投资大,灵活性最差(2)发展趋势:正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3)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原则:多、快、好、省。技巧:根据货运的急需程度,先看距离是远还是近,再看运量是多还是少,运费是贵还是便宜来确定运输方式。2.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因素(1)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注:不同地区交通线“以桥代路”的作用不同,具体分析如下:青藏铁路“以桥代路”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为动物迁徙提供安全通道;同时可减少冻土

37、对线路的影响。京沪高铁“以桥代路”是为了少占耕地,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山区交通线“以桥代路”是为了降低交通线的坡度,减少里程,减少运输时间。城市中交通线“以桥代路”是为了形成立体交通,提高区域交通运输能力。(2)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原则交通选线要遵循“低、高、大、小”的原则。即成本要低,安全性要高,经济效益要大,环境破坏要小。常见思考角度:建设成本(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搬迁成本等)、路线长短、沿线村镇、施工难度、沿线灾害、占用耕地、生态影响等。3.交通运输点的区位条件(以港口为例)思考方向关键词评价用语陆域条件地形地质稳定、地势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规划建筑用地、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岩港修筑难度大,

38、但建成后不易淤积;泥港修建难度小,但建成后容易淤积经济腹地以城市为依托,有铁路(高速公路、河流等)与其他地区相联系,经济腹地广,经济发达水域条件航道港阔水深,便于船只的航行和停泊避风位于峡湾,背风、避浪冰期无结冰期,利于常年通航;冬季结冰,不利于通航4、航空港的区位要求:地面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与飞机起飞; 机场有适当坡度,地势高,保证排水和散雾;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稳定; 跑道依盛行风向修建(迎风起降);机场占地面积大,噪音大,应处理好机场与城区的关系,并与快速交通干道连接。城市交通环境问题:交通线路拥堵、交通环境污染.解决措施: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发展城市公

39、共交通;【知识拓展】大型超市或批发市场出现在城市的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的原因:郊区环路或高速公路附近交通运输便利;城市中心商务区建筑物密集、道路狭窄,汽车通行能力受限,驾车购物不便;城郊地区土地价格较低。发展交通积极影响(一般情况):有利于完善交通网;加强区域间的商贸联系与文化交流;有利于资源与产品的输出和输入;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民族团结;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等。4.2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一、区域发展战略1含义: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2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3制定原则: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

40、求共同富裕。二、我国宏观发展格局1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2区域发展战略历程历程内容改革开放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以优惠政策和大量投资加快内地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改革开放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大力发展外向型产业,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新时期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动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国家级经济带为骨架,以区域中心增长极为节点,以县域发展为基础,形成覆盖全国的区域发展新战略。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1.范围:长江经济带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

41、、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土地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2.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资源丰富,种类多;交通便利,海陆空运输方式齐全;工农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人口众多,城市密集,市场广阔。限制性因素:丘陵、高原、山地地形复杂;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旱涝、台风灾害多发;湖泊萎缩,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态不断恶化,水污染严重;人多地少,耕地不足4.评价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利条件:长江水运能力大,且与海洋运输衔接;区域交通运输方式多样,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衔接程度好;交通运输网密度大;运输线路等级高;经济带走向与长江航运方向一致

42、等等。不利条件:长江中上游地区季节变化明显;沿长江南北两侧东西向铁路少,影响运力。5.指出长江三大城市群中先天竞争力最强的城市群,并简要分析其原因。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理位置: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长江的入海口,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发展空间:地势平坦开阔,腹地宽广。劳动力数量: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移民规模:城市群对外开放度大,能吸纳大量国内人口和海外移民6.为遵循“生态优先”原则,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应采取哪些措施?上游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保持水土;促进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流域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加强流城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人们环保意识长江经济带的开发条件与发展现状区

43、域开发条件发展现状上游地区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四川盆地特别是成都平原附近土壤肥沃三水利框组的建设,具有发电,航运,防洪等综合效益,是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电力,钢铁等工业中心成都平原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中游地区农业多平原,地势平坦,上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河湖密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工业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水源充足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下游地区农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热条件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农业基础好鱼米之乡、丝绸之乡工业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具有人才优势我

44、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河段存在问题整治措施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破坏重;水能开发程度低加强长江上游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三峡工程建设中游受洪水威胁;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河床抬高退耕还湖,疏浚河道,湖泊;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搞好荆江分洪工程;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工程拦洪治沙的功能下游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环境保护,通过

45、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京津冀区域优势限制性因素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层次高,旅游资源丰富交通拥堵,大气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用地紧张,地价高,城市化问题突出天津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沿海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制造业基础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水资源严重短缺;专业化高技术人才相对缺乏河北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地价低,人力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科技水平、产业层次、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基础不完善措施: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合理规划,形成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建

46、立高端并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建立区域完整产业链;提高经济合作层次,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扩大资源获取渠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京津冀一体化协作发展的优势: 三地呈三角形,距离近,地关系好;三地交通便利,联系紧密;三地经济互补性强,利于合作;三地合作上升到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力度大。1.战略重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2.保留: 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地理位置优越;立体化的交通便捷通畅;坐落于华北最大的湿地白洋淀周围,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土地资源丰富且价格

47、低廉。4.3海洋权益与我国海洋发展战略一、海洋权益大陆架的外部界限,若其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若超过200海里,则一般不应超过350海里含义国家在海洋中享有的各种权利和利益的统称内容在领海的主权,在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在别国领海以外的自由航行、飞越权以及在别国领海的无害通过权等维护海洋权益的依据国际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国内法、国家实践和历史证据等二、我国新时期海洋发展战略1海洋强国: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2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1)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2)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进行维护和拓展。三、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布局战略布局具体内容坚持陆海统筹发展要统筹陆海资源配置、规划布局、环境整治和灾害防治、开发强度与利用时序,统筹近岸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优化海洋空间开发格局;提升海洋传统产业,优化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创新海洋科技奉行科技先行战略,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技术瓶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树立敬畏海洋、保护海洋的理念,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把各种开发活动限制在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保护好海域、海岛、海岸线生态环境,保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