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1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2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3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4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编制:九年级语文组谈秀芳初审:定审: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时第一课时课型预习、展示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理清本文的结构,了解课文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的主题。 掌握课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理清本文的结构,了解课文的论证思路。 学习难点 理解并初步学会运用议论文这种文体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巩固提高 导入 活动一、自主学习。(学生提前完成,课堂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纠错,抽取小组展示。) (

2、10分钟) 活动二、朗读课文。 活动三、合作探究,整体感知(小组讨论后展示。) 活动四、小结【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

3、理学教授。1977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

4、,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zho)中彷徨(pnghung)埋没(m) 2、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通过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彷徨:走来走去,犹

5、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熟悉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找出文中揭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各段的关键句。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论述的话题(论题)是什么?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验 3、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6、。 四、本课小结 课后作业熟读课文,完成学案2. 反思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九年级教学案2 编制:九年级语文组谈秀芳初审:定审: 课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时第二课时课型预习、展示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能力目标:理清本文的结构,了解课文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的主题。 掌握课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1、理理解本文的主题。 2、掌握课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并初步学会运用议论文这种文体。 学习流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巩固提高 导入 活动一、合作探究、

7、精读课文,(学生提前完成,课堂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纠错,抽取小组展示。) 活动二、小组讨论后展示。 活动三、拓展延伸 活动四、小结有人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我们接着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一)、第25段 (1)“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

8、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的“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还是不一样?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4)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

9、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5)概括层意:第一层(35段):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 (二)、第6-10段。 (1)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观察而是积极地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地观察。 (2)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3)概括层意: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三)、第11-12段。 (1)在传统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

10、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而不会做研究。 (2)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3)概括层意: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传统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四)、第13段。 (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地有计划地探索。 二、聚焦论证方法: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1、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2、举例论证:作者在列举事实时,采用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列举事例阐述道理论述角度 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有计划的探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的事例。 以埋头读书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