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离史知人论诗-以于谦的《石灰吟》为例_第1页
文不离史知人论诗-以于谦的《石灰吟》为例_第2页
文不离史知人论诗-以于谦的《石灰吟》为例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不离史,知人论诗以于谦的石灰吟为例“诗言志,歌永言”,诗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古人们常借用诗歌来述说自己的人生际遇,表达内心远大的志向与理想。在古诗的学习中,常常会遇见一首诗就是诗人一生的写照的情形,比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安得广夏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李贺。我们经常说文史不分家,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历史背景,也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下面就以石灰吟这首古诗为例。一、写作背景知形象写作背景是诗人创作的生活际遇,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诗人才会有感而发,有情直抒。通过收集资料,我们可以知道于谦从小就刻苦读书,他最尊崇的人就是文

2、天祥,常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文天祥是南宋的民族英雄,一首过零丁洋,表明了其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把这样的民族英雄作为自己的偶像,可见于谦从小就有着远大的人生志向。石灰吟这首诗是于谦少年所做,他在观看焚烧石灰的过程时,有感而发,想到了自己的一生,也要像石灰一样清白,这是他少年许下的宏愿,也是他一生的信念所在。在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后,我们对于谦少年立志的形象,清白的人生追求也有了基本的理解。二、厘清史实更立体诗人鲜活的生命,坚定的信念,是由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事件所串联起来的,我们可以通过概括出诗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窥探诗人内心的情感,从而对诗人有着更加全面深刻

3、的认识。于谦为官的一生,大致可以概括成为四个阶段:(1)巡按江西,巡抚晋豫,为百姓平冤昭雪,恩威兼施,深受百姓爱戴。(2)为官清廉,曾写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留下了两袖清风的佳话。(3)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于谦整军备战,士气大振,严阵以待,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4)被诬陷入狱,家无余财。于谦蒙冤入狱,慷慨赴死,到抄家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这生动的历史史实和石灰吟中的诗句相印证,于谦的形象也逐渐饱满立体起来。他少年意气风发,中年为官清廉,爱民爱国,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直到生命的最后,依然坚贞不屈,坦坦荡

4、荡,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这才是真正的于谦。三、知人论诗悟诗情在了解了于谦的一生后,我们回过头看石灰吟这首诗。诗中石灰石需要“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才得以变成石灰,于谦的一生和石灰的烧制是否也有相似之处呢?他不畏艰难、坚贞不屈,誓死捍卫自己的理想信念,面对敌人的诬陷打压,他铁骨铮铮。最后,慷慨赴死,留给世人一颗清白之心。可以说,石灰的一生也就是于谦的一生。千锤万凿,有着他不畏艰难的壮志豪情;烈火焚烧,是他不怕打击报复,心系百姓的爱民柔情;粉骨碎身,是他宁死不屈,坦荡清白的真情。他在少年立志,想要成为清白之人,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着清白二字。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穿越历史,也站在于谦行刑的街头,我们对他不仅有着敬佩与崇敬,更有痛惜哽咽,哀叹伤感。综上,在古诗文的学习中,要理解诗意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更好地去把握诗人的形象,诗歌的内涵。因此,我们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