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编制指引2013-06-28_第1页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编制指引2013-06-28_第2页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编制指引2013-06-28_第3页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编制指引2013-06-28_第4页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编制指引2013-06-2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编制指引李永雄2013-06-28目录1城市公园的概念1.1城市公园的定义1.2城市公园的功能1.3城市公园与郊野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关系2城市公园与居住绿地的差异3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阶段的划分4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质量的控制4.1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审批4.2技术规范5城市公园规划文本的基本结构和规范要求5.1新建公园概念性规划5.2新建公园总体规划5.3新建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5.4建成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6城市公园设计文本的基本结构和规范要求6.1新建公园专项工程方案设计6.2建成公园专项工程方案设计6.3新建公园和建成公园专项工程施工图设计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编制指引园林规划设计者要搞好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工作,首先应深刻认识城市公园的概念,熟悉城市公园的功能,理清城市公园与郊野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关系;其次应准确区分城市公园与居住绿地的差异和了解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质量控制程序;最后是熟练掌握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阶段的划分及相应的规划设计文本的基本结构和规范要求。这样才能少走弯路顺利完成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任务。1城市公园的概念1.1城市公园的定义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表2.0.4绿地分类的内容(以下简称“城市绿地分类表”)和《城市公园分类》(DBJ/T4401001-2007)3.2条的定义,我们可以通过整合把城市公园定义为:位于城市建设用地内向公众开放的公园绿地,以开展游览观赏、休憩康体、文化娱乐、科学普及等活动为主要功能,并有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和防灾避灾等功能,具有相应设施和管理机构。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和带状公园。综合公园分为全市性综合公园和区域性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分为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体育公园、纪念公园、雕塑公园、湿地公园(位于城市建设用地内)等等。(详见《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和《城市公园分类》)广州市规划部门在编制《广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8~2020年)时也把城市公园的概念搞错:把城市公园与社区公园搞成并列关系。实质城市公园与社区公园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并非并列关系。可见深刻认识城市公园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城市公园分类表公园类型公园名称属性及作用综合公园全市性综合公园1.城市基础性公园。2.按服务半径合理分布。3.改善城市局部生态环境。4.主要满足市民休憩康体、文化娱乐和防灾避难的基本需要。区域性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专类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体育公园、纪念公园、雕塑公园、湿地公园(位于城市建设用地内)、其他专类公园。1.城市专类性公园。2.改善城市局部生态环境。3.主要满足市民的专类需要。4.此类公园体系完善分布合理,反映城市的文明水平。带状公园沿城市道路、城墙、水系设置的公园。最窄处大于8米。1.城市特殊性公园。2.主要满足市民休闲需要。3.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网络水平和生态效益。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园中的基础性公园,基础性公园是设有规模和服务半径指标的。城市公园服务半径表公园类型规模(hm2)服务半径(m)全市性综合公园25以上2000~2500区域性综合公园5~251000~2000居住区公园1~5500~1000小区游园0.4~1300~500备注(1)规模与服务半径成正比关系,即规模越大服务半径越长。(2)专类公园和带状公园一般不设服务半径。由于现在城市公园的服务半径不但指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为附近居民提供休闲文体娱乐活动服务区域的半径,也包含了城市公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效区域的半径,所以,虽然专类公园原则上不设服务半径,但从城市公园的合理分布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角度考虑,专类公园也可参照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的规模和服务半径指标,确定其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区域。实现城市建成区公园服务半径全覆盖是城市公园体系合理分布规划的目标。在城市基础性公园(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分布不均,服务半径未能达到全覆盖的情况下,有些专类公园还要承担综合公园的部分功能,并按其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区域,融入城市建成区公园服务半径全覆盖的体系规划。作为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者,对城市公园定义的理解最重要的是熟悉城市公园的功能和理清城市公园与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的关系。1.2城市公园的功能(1)游憩功能(主要功能):开展游览观赏、休憩康体、文化娱乐、科学普及等活动。(2)生态功能:单个城市公园是改善城市区域生态环境(服务半径);城市公园体系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因子。(生态质量)(3)美化功能:城市公园边界线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的,应选择沟渠、绿墙、花篱或栏杆、透空围栏等形式代替围墙,使公园景观融入城市,达到美化城市的目的。(景观质量)(4)防灾功能:居住区公园、综合公园和有条件的专类公园应预留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晓港公园和东风公园是广州市公园设置应急避难场所的试点单位)1.3城市公园与郊野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关系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表”城市公园属于城市公园绿地,而郊野公园和森林公园属于城市其他绿地,因此,城市公园与郊野公园和森林公园在属性上是并列关系。城市公园与森林公园在规划设计中执行不同的技术规范,城市公园主要位于城市建设用地内,而郊野公园和森林公园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外,这是它们的最大区别。(城市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特殊用地等等;城市非建设用地:水域、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等等。)2城市公园与居住绿地的差异对于熟练掌握居住绿地景观设计的设计师来讲,准确区分城市公园与居住绿地的差异,是迅速进入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工作状态的前提条件。城市公园与居住绿地差异表项目居住绿地城市公园绿地性质附属绿地公园绿地使用权属住区居民(集体)。一般游人量较少。全体市民(全民)。一般游人量较多。项目属性居住区建设项目的子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独立项目投资来源居住区开发商政府财政(见备注)园林特征园林风格从属于居住建筑风格;园林空间尺度较细且序列紧凑;园林景观的鸟瞰效果和游人视觉感受并重;植物配置注重即时效果,大量使用成型苗木。⑴园林风格一般根据公园性质和地域文化来确定;⑵园林空间尺度较大且序列舒张;⑶园林景观侧重游人视觉感受;⑷植物配置注重远近结合的效果,较少使用成型苗木。设计阶段①景观规划建议书→②概念设计→③方案设计→④扩初设计→⑤施工图设计①可行性研究(含总体规划)→②修建性详细规划(含方案)→③专项工程方案设计(初步设计)→④施工图设计设计依据居住区开发商的要求;主要技术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93年;《城市绿地设计规范》07年;《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06年。建设管理部门和建设业主的要求;主要技术规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07年;《公园设计规范》92年;《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09年。设计审定各阶段的设计均由居住区开发商审定城市建设项目审批程序:⑴可行性报告(立项)审批(发改委)⑵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批(规划局)设计方案审定(园林部门或建设业主)设计周期设计周期较短设计周期较长(修改次数多,审批耗时长)备注(1)有个别城市公园因为区域开发附带条件或捐赠等特殊原因由企业出资建设,如广州二沙岛的宏城公园、发展公园、传祺公园等。(2)将来也有可能有些城市公园由民营企业投资建设。3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阶段的划分根据《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DBJ440100/T23--2009)5.1“新建公园的规划与设计分为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工程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四个阶段。技术要求复杂、规模大于50公顷的大型公园建设,可在总体规划前增加概念性规划;技术要求简单、规模小于1公顷的公园,可把专项工程方案设计并入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没有独立红线的新建公园和建成公园完善建设一般不设总体规划阶段”的内容整理出如下划分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阶段划分表公园规模(hm2)属性规划设计阶段50以上有独立红线的新建公园分为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工程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五个阶段。1~50有独立红线的新建公园分为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工程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四个阶段。1以下有独立红线的新建公园分为总体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含专项工程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三个阶段。没有独立红线的新建公园分为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工程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三个阶段。建成公园分为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工程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三个阶段。备注(1)技术要求复杂、规模大于50公顷的大型公园建设,可在总体规划前增加概念性规划。(2)技术要求简单、规模小于1公顷的公园,可把专项工程方案设计并入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3)没有独立红线的新建公园和建成公园完善建设一般不设总体规划阶段。一些在非建设用地内并与村镇居住用地相邻的村镇公园,从利于居民使用的角度考虑,也应视其规模按综合公园或居住区公园进行规划设计。由于这些公园规划设计审批程序比较简单,所以规划设计阶段也可简化划分为修建性详细规划(含专项工程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二个阶段。4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质量的控制城市公园是公共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是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城市公园(以下简称公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面积规模较大的公园建设,在公园性质和内容确定、功能区(景区)划分、园林空间组织、地形地貌处理、园林建筑布局、游览路线策划等问题的综合处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变数,需要多方案的比选,寻找最佳的组合,确定合理的方案,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损失。因此,国家、省人大和政府部门为了公众利益,依靠专家的智慧,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评审审批制度对公园规划设计实施有效控制。4.1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审批新建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审批(评审)主要程序表序号规划设计阶段审批项目审批部门1总体规划方案(图册)总体规划(蓝图)申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规划部门建设项目立项审批(专家评审)发改部门2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图册)修建性详细规划(蓝图)申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园林、规划部门申领《建设用地批准书》国土部门3专项工程方案设计(图册)初步设计(蓝图)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划部门初步设计审批(专家评审)园林部门4施工图设计(蓝图)施工图审查施工图审查机构备注(1)总体规划阶段通常分为方案图册和定稿蓝图2个步骤。方案图册供专家评审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项目建议书)编制时使用;定稿蓝图供申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时使用。(2)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通常分为方案图册和定稿蓝图2个步骤。方案图册供建设业主组织专家评审时使用;定稿蓝图供申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书》时使用。(3)专项工程方案设计的图册应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利于建设业主组织专家评审后转换为蓝图供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初步设计报批时使用。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编制单位,不但要熟悉审批(评审)程序,还要了解审批(评审)的要求,并配合建设业主按要求做好规划设计文件的编制工作。4.2技术规范技术规范是有关使用设备工序,执行工艺过程以及产品、劳动、服务质量要求等方面的准则和标准。技术规范是标准文件的一种形式,是规定产品,过程或服务应满足技术要求的文件。城市园林绿化技术规范不但是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文件的重要依据,也是专家评审和政府部门审批园林绿化规划设计项目的重要依据,其重要性仅次于技术法规。《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摘录:第十三条城市公园、风景林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和铁路沿线两侧、江河两岸、水库周围等城市绿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由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第十五条城市绿化规划、城市各类绿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报市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有关部门方可办理报建手续。经批准的城市绿化规划和城市各类绿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方案,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设计方案的,应当经原审批部门批准。《广州市公园管理条例》摘录:第九条

公园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报市园林部门审核后,方可办理报建手续。

经批准的公园建设项目设计方案不得任意改变。确需变更设计方案的,应当经原批准部门批准。技术规范根据其发布主体和适用范围可分为几个层次,下面以城市园林绿化技术规范为例作简要介绍。(1)国家标准:一般由国家质量监督部门发布实施,也有国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与国家专业管理部门联合发布的。

例如:《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是由国家建设管理部门和国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联合发布的。

(2)行业标准:一般由国家专业管理部门发布实施。

例如:《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和《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均由国家建设管理部门发布实施。

(3)地方标准:由省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发布实施。

例如:《城市绿地养护技术规范》(DB44/T268-2005)和《城市绿地养护质量标准》(DB44/T269-2005)均由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

(4)地方技术规范:由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发布实施。

例如:《城市公园分类》(DBJ/T4401001-2007)和《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DBJ/T44010023-2009)均由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5)企业规范:一般由企业组织编制后,报所属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备案)公布实施。一个企业拥有企业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的数量反映该企业的标准化水平。(暂无例子)本指引索引的规范要求主要来源:《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公园分类》(DBJ440100/T1--2007)、《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DBJ440100/T23--2009)等规范。其中索引最多的是《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该规范是在整合国标《城市绿地设计规范》和行标《公园设计规范》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了“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和“安全环保”理念的相关条款,细化了一些规范内容,并把规划阶段与设计阶段分开规范,不但增强了规范的操作性,也使规范内容紧扣评审审批要求。因此,本指引把该规范作为编制公园规划设计文件主要索引《城市绿地设计规范》的强制性条文3.基本规定3.0.8城市绿地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必须原地保留。3.0.10城市开放绿地的出入口、主要道路、主要建筑等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并与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连接。3.0.11地震烈度6度以上(含6度)的地区,城市开放绿地必须结合绿地布局设置专用防灾、救灾设施和避难场地。3.0.12城市绿地中涉及游人安全处必须设置相应警示标识。4.竖向设计4.0.5在改造地形填挖土方时,应避让基地内的古树名木,并留足保护范围(树冠投影外3~8m),应有良好的排水条件,且不得随意更改树木根颈处的地形标高。4.0.6绿地内山坡、谷地等地形必须保持稳定。当土坡超过土壤自然安息角呈不稳定时,必须采用挡土墙、护坡等技术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或滑坡。4.0.7土山堆置高度应与堆置范围相适应,并应做承载力计算,防止土山位移、滑坡或大幅度沉降而破坏周边环境。4.0.11城市开放绿地内,水体岸边2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m;当达不到此要求时,必须设置安全防护设施。4.0.12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不得排入绿地水体。在污染区及其邻近地区不得设置水体。5.种植设计5.0.12儿童游乐区严禁配置有毒、有刺等易对儿童造成伤害的植物。6.道路、桥梁6.2.4不设护栏的桥梁、亲水平台等临水岸边,必须设置宽2.00m以上的水下安全区,其水深不得超过0.70m。汀步两侧水深不得超过0.50m。6.2.5通游船的桥梁,其桥底与常水位之间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1.50m。7.园林建筑,园林小品7.1.2动物笼舍、温室等特种园林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动物和植物的生态习性要求,同时还应满足游人观赏视觉和人身安全要求,并满足管理人员人身安全及操作方便的要求。7.5.3景观水体必须采用过滤、循环、净化、充氧等技术措施,保持水质洁净。与游人接触的喷泉不得使用再生水。7.6.2人工堆叠假山应以安全为前提进行总体造型和结构设计,造型应完整美观、结构应牢固耐久。7.10.1城市绿地内儿童游戏及成人健身设备及场地,必须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并应避免干扰周边环境。8.给水、排水及电气8.1.3绿地内生活给水系统不得与其他给水系统连接。确需连接时,应有生活给水系统防回流污染的措施。8.3.5安装在水池内、旱喷泉内的水下灯具必须采用防触电等级为Ⅲ类、防护等级为IPX8的加压水密型灯具,电压不得超过12V。旱喷泉内禁止直接使用电压超过12V的潜水泵。5城市公园规划文本的基本结构及规范要求5.1新建公园概念性规划新建公园概念性规划是指重要的大型公园建设项目在宏观层面的规划构思与策划。一般用简练的文字和示意图来表达公园规划区立地条件分析和公园性质、功能、内容、布局的规划构思,以及公园经营管理设想和造价、收益的评估等。经评审通过或核准的该规划成果,对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具有指导性意义。新建公园概念性规划文本一般包括以下的内容:(1)公园规划区立地条件分析(附公园规划范围区位场地分析示意图)(2)公园性质定位(3)公园主题和景观特色构思(4)总体布局规划(附公园规划总平面图)(5)功能分区规划(附公园功能分区规划图)(6)竖向控制(附竖向控制规划图)(7)交通组织(附交通组织规划图)(8)公园发展目标及经营管理设想(9)公园建设投资估算(附公园建设投资估算表)(10)公园建设效益评估公园概念性规划文本的规范要求可参照总体规划的规范要求。5.2新建公园总体规划新建公园总体规划属于公园建设的控制性规划。一般用文字和图纸来表达公园规划范围区位、现状分析、规划依据、原则、构思、总体布局、内容设置、功能区或景区划分、竖向控制、交通组织、植物景观、景点特色、建筑形式、投资估算等。经评审通过或核准的该规划成果,对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具有规范性的作用。总体规划(规划方案)是建设新公园的特定阶段(建成公园不设总体规划阶段),是建设业主为获取《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项目立项批复》而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是在概念性规划(规模大于50公顷的特设阶段)的基础上,按建设目的、规范要求和报建需要进行编制。新建公园总体规划文本的基本结构及规范要求:5.2.1现状分析(1)城市概况分析公园所在城市人文历史、经济发展概况和公园体系构成及分布分析。(2)规划范围周边环境分析公园规划范围相邻用地、周边道路、建筑组群、历史遗迹等状况分析。(3)规划范围现状分析公园规划范围的区位、面积、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等现状分析。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附规划用地现状图(各规划图均以此图为底图)。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公园规划范围区位场地分析图。5.2.2发展策略(1)上层次规划解读重点解读城市总体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分析规划范围所处城市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对规划范围的发展定位和要求;分析规划范围周边用地定位、道路交通规划和公共设施布局情况。(2)发展机遇与挑战综合分析该公园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展优势:从区位、自然环境优势、人文积淀、政策支持等方面分析。劣势分析:从用地条件、周边环境等方面分析。(3)邻近地区相关项目差异性分析通过对该城市重要公园、旅游景点的特点、建设模式和成功与否经验的分析,预判该公园差异性发展路径。(必要时(2)和(3)可合并编制)(4)案例分析案例简述、可借鉴经验分析,成功模式预判。5.2.3规划思路(1)规划依据包括法律法规、上层次规划和技术规范(相关的国标、行标、地标)及相关文件。①国家、省、市城乡规划和城市绿化法律法规,如:《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2012年第二次修正)、《广州市绿化条例》(2012年)、《广州市公园管理条例》(1997年)等等;②公园规划用地所处的城市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③技术规范,如:《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公园分类》(DBJ440100/T1--2007)、《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DBJ440100/T23--2009)、《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④规划任务书、规划委托函或标书等相关文件。(2)规划原则参考《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4.1、4.2、5.2~5.4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分条列出规划原则。4.1公园建设应符合适用、经济、安全、健康、环保、美观、防灾等基本要求,确保规划设计质量。4.2公园规划设计应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经济合理等基本原则,创造良好生态和景观效果,体现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促进人民身心健康。5.2公园规划应坚持对原有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和适当改造的理念,使公园的整体面貌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达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生物多样、生态安全、景观优美的效果。5.3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应以植物为主要元素,植物配置应注重植物生态习性、配植形式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合理性。5.4公园设计应积极选用新技术和环保材料,应采取节能措施,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及中水等资源。如:①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②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原则;③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④体现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原则;⑤经济合理和美观适用原则。(3)公园性质及功能定位参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表2.0.4中G1项和《城市公园分类》5~5.4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公园的性质和功能定位。如:按规范要求和实际情况公园定性为全市性综合公园。如:公园服务对象以该市市民为主体,兼顾旅游观光客。(4)发展目标分析确定公园的发展目标。如:市民休闲活动中心或观光旅游重要景区等等。分析确定公园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如:建设成为符合国家5A旅游景区标准的城市公园。(5)景观特色概述公园景观特色。如:构建山水生态园林或返璞归真的田园风光等等。5.2.4总体规划(1)公园规划与城市规划关系的处理参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3.0.10和《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6.2.1~6.2.9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处理好公园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各种关系。3.0.10城市开放绿地的出入口、主要道路、主要建筑等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并与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连接。6.2.1综合公园和规模大于10公顷的专类公园的边界线应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条件不允许时,必须设置通道使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6.2.2沿城市主、次干道的综合公园和规模大于10公顷的专类公园,其主要出入口的位置边线必须距离道路交叉路口、匝道口拐弯处边线80m以上,并根据游人流量设置集散广场。6.2.3公园的出入口、主园路、主要景点和建筑等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并与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连接。6.2.4公园沿城市道路部分的地面标高应与该道路路面标高相适应,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面迳流冲刷、污染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6.2.5城市供电走廊以外的其他架空线和市政管线不应通过公园,特殊情况时过境应符合CJJ48-92第2.1.7条的有关规定。6.2.6公园规划范围内城市供电走廊用地只能规划为绿地和横穿的园路,不得规划设置游憩建筑和铺装场地。供电走廊用地的植物种植需符合相关的规范要求。6.2.7公园边界与城市主、次干道红线重合的,不得设置封闭性实体围墙。6.2.8公园沿城市道路、水系的景观(包括大门、围墙或围栏和植物群落),应与该地段城市风貌相协调。6.2.9公园的给水、排水、电气等设施应与城市相应设施合理连接。如:①公园入口与城市规划道路的衔接;②公园地形处理与周边城市规划道路标高的衔接;③公园给水、排水、电气等设施与城市相应设施的衔接;④公园水体与周边城市水系的处理;⑤公园沿城市道路、水系的景观与该地段城市风貌协调的处理。(2)平面布局参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3.0.8、3.0.12和《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6.3.9~6.3.9.12的规定,综合归纳专项规划情况在规划范围内标明公园出入口、停车场、园路、铺装场地、水体、建筑、园林小品、大型雕塑、植物类型及地形控制标高等,公园内部用地比例应符合《公园设计规范》表2.3.1和2.3.3的规定。形成规划总平面图,图中附“公园规划用地平衡对比表”。(规划图的附表参照《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附录A中的样式,下同)3.0.8城市绿地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必须原地保留。3.0.12城市绿地中涉及游人安全处必须设置相应警示标识。6.3.9公园内应按游人行为规律和分布密度以及景观组织和公园管理的需要设置座椅、洗手盆、公共厕所(以下简称厕所)、园林建筑小品(亭、廊、花架等)、分类回收废物箱、导游标识、园灯、自行车停放处、饮水等公用、游憩设施和小卖部、茶室等服务设施以及管理室、工具房、养护人员休息室等管理设施;综合公园和规模大于10公顷的专类公园可设置适度规模的餐厅、展览馆、康体馆舍、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和后勤管理处。6.3.9.1公园内的游憩、服务和管理建筑的占地比例应按CJJ48-92第2.3.1条及其附表的有关规定执行。6.3.9.2公园规划应根据公园功能和景观要求及市政设施配设条件等,确定各类建(构)筑物的位置、高度和空间关系,并提出平面形式和出入口位置及其与园路铺装系统的连接形式。全园建筑宜统一风格。6.3.9.3公园内不得设置与其性质无关的、单纯以商业营利为目的的餐饮、旅业、娱乐性建筑。公园中为方便游人使用而设置的餐厅、茶室、小卖部等服务设施,其规模应与游人容量与使用需求相适应。公园内的最佳景观地段,不得设置餐厅、展览馆、健身馆等大型建筑和集中的游乐设施。6.3.9.4公园应按游人容量和密度合理确定厕所的分布和规模。公园厕所的服务半径不应超过250m。节假日厕位不足时,可设活动厕所补充。厕所的位置应便于游人寻找,厕所的外型应与环境相协调,不应破坏景观。6.3.9.5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和管理室或后勤管理处宜设置在公园主要出入口附近;工具房和养护人员休息室应设置在公园隐蔽处。6.3.9.6公园小卖部宜在铺装场地中设置,并附设适量台、凳供顾客使用。6.3.9.7公园内应根据游人流量、观景、避风、庇荫、遮雨等因素设置适量园凳,一般宜按30~60张/公顷的标准配置,综合公园可适当提高;其中10%的休息园凳旁应设置轮椅停留位置。6.3.9.8公园内应按主园路每50~70m、支园路每60~80m、休憩铺装每80~120m2的标准,合理设置1组分类回收废物箱。在人流密集的集散广场可适当增大设置密度。6.3.9.9公园主、次出入口应设置导游图牌;主、支园路分叉处和主要景点、建筑入口处应设置导游指示牌;存在危险因素的地段或区域应设置警示牌;重要的景点、景区应设置简介(说明)牌。6.3.9.10公园内应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在主园路和铺装场地中合理设置洗手盆、直饮水等设施。6.3.9.11应根据公园规模和游人量在主要出入口配套规划停车场并设自行车停放处;配置标准宜按公园面积每公顷设5~10个机动车位计。具有旅游观光景点功能的公园,应规划相适应的大客车停车位。6.3.9.12公园内规划的地下停车场应设置在出入口广场或康体活动场地下面,其建筑顶部覆土厚度应大于2m(含排水层)。表A.1公园规划用地平衡对比表用地名称规划面积(m2)比例(%)《规范》要求(%)公园总面积100水体占总面积陆地园路及铺装场地占陆地面积管理建筑游览、休憩、服务建筑绿地备注(3)公园入口参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3.0.10和《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6.2.1~6.2.3和6.3.1的规定,确定公园主、次及专用入口、集散广场、停车场、自行车停放处、游客服务中心的位置及规模,标注公园主、次及专用入口、集散广场、停车场与城市规划道路的高程关系,形成公园入口规划图。3.0.10城市开放绿地的出入口、主要道路、主要建筑等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并与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连接。6.2.1综合公园和规模大于10公顷的专类公园的边界线应与城市道路红线重合,条件不允许时,必须设置通道使主要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衔接。6.2.2沿城市主、次干道的综合公园和规模大于10公顷的专类公园,其主要出入口的位置边线必须距离道路交叉路口、匝道口拐弯处边线80m以上,并根据游人流量设置集散广场。6.2.3公园的出入口、主园路、主要景点和建筑等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并与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连接。6.3.1公园规划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公园内部布局要求,确定游人主、次和专用出入口的位置;并根据游人量,确定主、次出入口集散广场、停车场、自行车停放处的位置和规模。(4)功能分区参考《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6.3.3~6.3.3.4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规划标注各功能区的位置及规模,形成功能分区规划图,图中附“功能区规划用地平衡表”。6.3.3综合公园以及规模大于5公顷的居住区公园和规模大于25公顷的带状公园功能区的划分,应按“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不同年龄服务对象活动的需要及公园景观组织和管理的要求,结合公园的现状条件合理确定各功能区的规模、布局和内容。6.3.3.1游憩为公园主要功能,游憩功能区(包括游览观赏区、安静休憩区、文化娱乐区等)应占公园陆地的70%以上;康体活动区宜控制在公园陆地的15%以下;儿童活动区宜控制在公园陆地的10%以下;后勤管理区不应超过公园陆地的5%。6.3.3.2后勤管理区应靠公园边界设置,并设管理专用出入口;康体活动区和儿童活动区宜在靠近公园出入口的区域设置,不得占用公园景观的最佳地段。6.3.3.3康体活动区的内容设置应以中小型项目为原则,不应设置占地面积大的体育项目;儿童活动区应合理设置机动游乐项目、参与性游戏项目和科普项目。6.3.3.4专类公园宜采用功能区下设景区的两级分区方法。功能区、景区的划分,应根据公园的性质和现状条件,确定各分区的布局、规模和特色。表A.2功能区规划用地平衡表功能区名称规划陆地面积(m2)占公园陆地总面积的比例(%)《规范》要求(%)合计备注(5)竖向控制参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4.0.5~4.0.7,4.0.11~4.0.12和《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6.3.4~6.3.5.4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园内建筑、园路铺装系统、水体及绿地系统的控制标高,形成竖向控制规划图。4.0.5在改造地形填挖土方时,应避让基地内的古树名木,并留足保护范围(树冠投影外3~8m),应有良好的排水条件,且不得随意更改树木根颈处的地形标高。4.0.6绿地内山坡、谷地等地形必须保持稳定。当土坡超过土壤自然安息角呈不稳定时,必须采用挡土墙、护坡等技术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或滑坡。4.0.7土山堆置高度应与堆置范围相适应,并应做承载力计算,防止土山位移、滑坡或大幅度沉降而破坏周边环境。4.0.11城市开放绿地内,水体岸边2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m;当达不到此要求时,必须设置安全防护设施。4.0.12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不得排入绿地水体。在污染区及其邻近地区不得设置水体。6.3.4公园竖向地形规划应根据公园周边的城市道路规划标高和园内主要内容,在满足保留现状物和地表水排放标高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提出园内建筑、园路铺装系统、水体系统的控制高程及全园地形的规划。6.3.5公园为满足生物多样性和空气湿度的需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规划不少于占公园总面积10%的水体。水体系统在平面布局和竖向控制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景观组织、生物多样性、游人安全、水源补给和水质净化等因素。6.3.5.1公园水体岸线规划应结合景观组织,创造变化多样的湖畔景色。大面积宽阔的水体应规划一些孤岛,丰富水面层次,并为鸟类、爬行类动物提供隐蔽、安全的栖息地。溪涧、瀑布、喷泉等水景的规划应服从景观组织的需要,如无特殊需要,原则上不宜规划人工喷泉和瀑布。6.3.5.2公园水体岸边2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m;当达不到此要求时,必须设置安全防护设施。栏杆的设置和岸边的安全防护应符合本规范10.10条的规定。6.3.5.3公园水体应有充足的水源和水量,水源补给应使用经净化处理的地表水(雨水)、中水和地下水。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不得排入公园水体。6.3.5.4公园水体应以原土构筑池底和缓坡岸边,必要的局部岸线可采用驳岸和护坡形式。水体应采用种植水生植物、养鱼等生物措施和利用高差使水体流动的物理措施,促进水体自净,确保水质达到景观水的标准。若遇漏水,应设防渗漏设施。(6)交通游览组织参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6.2.4~6.2.5和《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6.3.6~6.3.6.8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园内交通游览组织方案,形成交通游览组织规划图。6.2.4不设护栏的桥梁、亲水平台等临水岸边,必须设置宽2.00m以上的水下安全区,其水深不得超过0.70m。汀步两侧水深不得超过0.50m。6.2.5通游船的桥梁,其桥底与常水位之间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1.50m。6.3.6公园的园路铺装系统规划应根据公园的规模、游人容量、活动内容、景观组织和管理需要,确定园路的路线、分类分级和园桥、铺装场地的位置、特色及铺砌形式。6.3.6.1公园一般宜采用套环式园路系统;带状公园宜采用条带式园路系统;以山谷、河谷地形为主的公园宜采用树枝式与条带式结合的园路系统。6.3.6.2公园内的路网应按“规模越大,密度越低”的原则进行规划,一般宜控制在160~380m/公顷。6.3.6.3主要园路应具有组织景观、引导游览的作用,易于识别方向。游人大量集中地区的园路要做到明显、通畅、便于集散。生产管理专用路不宜与主要游览路交叉。6.3.6.4公园主路系统宜构成环道,路宽应不小于3m,并可通行机动车;小路宽度应不小于0.8m。通向建筑集中地区的园路应有环行路或回车场地,园路宽度应满足消防车通行(3.5m)的要求;通行养护管理机械的园路宽度应与机具、车辆相适应。6.3.6.5园桥、栈道的设置和形式的选择,应符合公园交通和景观组织的需要。6.3.6.6公园铺装场地的设置及规模,应满足游人集散、赏景、休憩、活动等不同需要。游乐和文娱活动场地应与园外居民区保持一定的距离。6.3.6.7园路及铺装场地的占地比例除应符合CJJ48-92第2.3.1~2.3.3条的有关规定外,社区公园、综合公园和儿童公园、动物园、游乐公园、体育公园、纪念公园、雕塑公园等专类公园的园路及铺装场地占地比例,在满足DBJ440100/T1-2007规定的公园绿地率指标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大,但增值不得超过公园陆地面积的5%。6.3.6.8园路铺装系统中,采用透水、透气铺砌形式的面积应大于总面积的60%。(7)植物景观参考《城市绿地设计规范》5.0.12和《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6.3.7~6.3.7.5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植物景观规划设想和植物景区的划分,列出分布全园的基调植物和突出各景区特色的主调植物,形成植物景观规划图,图中附“植物种类表”。5.0.12儿童游乐区严禁配置有毒、有刺等易对儿童造成伤害的植物。6.3.7公园植物景观规划应以生态效益和植物造景为原则,确定全园的基调植物和不同植物景区的主调植物和配调植物;确定植物群落的配植形式。6.3.7.1公园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应按DBJ440100/T1-2007的有关规定执行。6.3.7.2公园的植物景观规划应实施植物多样性。5公顷以下的公园,植物种类数量宜为50~100个;5公顷~10公顷的公园,植物种类数量宜为100~200个;10公顷~25公顷的公园,植物种类数量宜为200~300个;25公顷~50公顷的公园,植物种类数量宜为300~450个;50公顷以上的公园,植物种类数量应大于450个。其中乔木种数应占植物种数的25%以上;乔木覆盖面积应大于绿地总面积50%。6.3.7.3植物种类的选择应优先选用符合广州地区自然条件的适生植物,其中乡土植物数量应占选用植物总数的60%以上,新建公园应达到70%以上。多选用开花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适量选择一些彩叶类、浆果类、蜜源类植物,丰富植物群落色彩和为鸟类、蜂、蝶类动物提供食物源。谨慎使用从外地新引入的植物种类,避免有害物种的入侵。6.3.7.4植物的配植形式应以自然式、多层次植物群落为主体,多层混交配置的种植面积应占公园绿化种植面积的60%以上,新建公园应达到70%以上,少用大面积单一植物种类的配植形式。6.3.7.5综合公园和面积较大的专类公园、社区公园的植物规划,应结合游人活动和应急避难的需要,规划设置不超过公园绿化种植面积20%的疏林草地。植物规划种类表序号属性中文名称拉丁学名乡土植物非乡土植物基调植物主调植物备注(8)建筑风格参考《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6.3.9.2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公园建筑风格意向(以意向性图片为主,主体建筑或标志性建筑意向效果图为副6.3.9.2公园规划应根据公园功能和景观要求及市政设施配设条件等,确定各类建(构)筑物的位置、高度和空间关系,并提出平面形式和出入口位置及其与园路铺装系统的连接形式。全园建筑宜统一风格。(9)容量计算参考《公园设计规范》3.1.1~3.1.4的规定,按公园可游赏陆地面积推算游人容量。并作为公园设施设置的计算依据。(10)经济分析投入和产出分析(包括社会辐射效应),列项计算公园建设投资估算。3.40投资估算在总体规划阶段,依据总体工程量及各项建设费用,对建设项目的投资数额进行的估计。5.3新建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新建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指以公园总体规划成果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或规范公园各类建筑和设施工程设计的规划。一般用规划说明书和现状、规划总平面图以及各种专项规划图来表达规划意图。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新公园建设业主为了获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书》而组织编制的。新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必须以经专家评审通过或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总规(建成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应是经核准的上一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相关的技术规范为重要依据。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修详规)一般包括前期分析、规划设计思路、总体布局规划、专项规划、游人容量计算和工程估算等重要内容。5.3.1.前期分析前期分析一般包括资料收集、现状分析、案例研究等内容。(1)资料收集资料收集主要是收集和梳理与该公园(以下简称公园)规划设计有关的资料,一般包括自然条件、环境条件和设计条件等方面的资料。结合广州市的实际情况试列举如下。①广州市的气候、地理、土壤、植被资料;②广州市的人文历史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③国内外与该公园相同类型的成功案例;④相关法律法规、上层次规划、技术规范(国标、行标、地标,下同)和有关文件等等。(2)现状分析现状分析一般包括城市概况分析、上层次规划的解读和规划范围周边环境分析、规划范围的分析等内容(附必要的分析图)。①公园所在城市的气候、地理、土壤、植被状况的分析;②公园所在城市人文历史、经济发展概况和公园体系构成及分布的分析;③重点解读公园总体规划。同时解读规划范围所处地域的城市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对规划范围的发展定位和要求;分析规划范围周边用地定位、道路交通规划和公共设施布局以及建筑组群、历史遗迹等状况;④公园规划范围的区位、面积、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条件、植被、建筑等现状分析。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梳理并提出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3)案例研究根据前期收集的资料,选择国内外一些相同类型的成功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归纳梳理可借鉴的理念和经验,形成公园规划设计思路。5.3.2规划设计思路规划设计思路是确定方向、目标、原则的重要部分,在修详规编制中属于承前启后的中心环节,对指导和规范公园规划和设计的具体操作具有重要意义。规划设计思路是指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公园规划定位、建设目标、规划设计依据和原则。(1)规划定位和建设目标按照规范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公园的性质和定位。如定性为全市性综合公园或区域性综合公园,为全市或区域内的市民服务。按照发展需要、规范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公园的建设目标。如把公园建设成为符合国家5A旅游景区标准和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园。(2)规划设计依据和原则根据前期收集的资料,列举公园规划设计依据,并提出公园规划设计原则。公园规划设计依据一般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上层次规划、技术规范和有关文件等内容。结合广州市的实际情况试列举如下。①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2012年修正)、《广州市绿化条例》(2012年修正)、《广州市公园管理条例》(1997年)。在上述法律法规中找出与公园规划设计相关的条款以利贯彻执行。如省绿化条例关于“城市各类绿地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和市公园条例关于“公园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等等。②上层次规划:公园所处地域的城市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公园总体规划。③技术规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公园分类》(DBJ440100/T1--2007)、《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DBJ440100/T23--2009)、《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CJJ67--95)、《游乐设施安全规范》(.GB8408-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0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技术规范的列举原则是:列出整个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主要规范和标准。更重要的是了解和使用规范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在规划设计中贯彻执行规范中的强制性条文。④有关文件:《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修建性详细规划篇﹒第七节﹒公园绿地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有关该公园建设的文件、公园规划设计委托书(合同)及其附件等等。根据公园的现状条件和规划设计依据,归纳概括提出公园规划设计原则。试列举如下。①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②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原则;③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④体现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原则;⑤经济合理和美观适用原则。规划设计原则确定后,最重要的是把原则体现在公园规划设计的全过程。5.3.3总体布局规划公园总体布局规划是综合考虑竖向地形处理、功能区分布、空间和交通组织、建筑布局、植物群落营造和景观序列安排等诸因素所进行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规划。(1)平面布局规划公园平面布局规划应按照《城市绿地设计规范》3.0.8、3.0.10的强制性条文,参考《公园设计规范》第二章及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和《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6.3.9~6.3.9.12的条款,结合实际情况,对总规阶段评审通过或核准的规划总平面图进行深化,处理好公园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各种关系,在图中标示规划用地周边的道路及主要建(构)筑物;在规划范围内准确标明公园出入口、停车场、园路、铺装场地、水体、建筑、园林小品、植物类型及地形等高线等。图中附“公园规划用地平衡对比表”和“公园常规设施设置数量统计表”。公园内部用地比例应符合《公园设计规范》表2.3.1和2.3.3的规定;公园常规设施的设置应符合《公园设计规范》表2.4.1的规定。(规划图的附表参照《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附录A中的样式,下同)3.0.8城市绿地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必须原地保留。3.0.10城市开放绿地的出入口、主要道路、主要建筑等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并与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连接。6.3.9公园内应按游人行为规律和分布密度以及景观组织和公园管理的需要设置座椅、洗手盆、公共厕所(以下简称厕所)、园林建筑小品(亭、廊、花架等)、分类回收废物箱、导游标识、园灯、自行车停放处、饮水等公用、游憩设施和小卖部、茶室等服务设施以及管理室、工具房、养护人员休息室等管理设施;综合公园和规模大于10公顷的专类公园可设置适度规模的餐厅、展览馆、康体馆舍、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和后勤管理处。6.3.9.1公园内的游憩、服务和管理建筑的占地比例应按CJJ48-92第2.3.1条及其附表的有关规定执行。6.3.9.2公园规划应根据公园功能和景观要求及市政设施配设条件等,确定各类建(构)筑物的位置、高度和空间关系,并提出平面形式和出入口位置及其与园路铺装系统的连接形式。全园建筑宜统一风格。6.3.9.3公园内不得设置与其性质无关的、单纯以商业营利为目的的餐饮、旅业、娱乐性建筑。公园中为方便游人使用而设置的餐厅、茶室、小卖部等服务设施,其规模应与游人容量与使用需求相适应。公园内的最佳景观地段,不得设置餐厅、展览馆、健身馆等大型建筑和集中的游乐设施。6.3.9.4公园应按游人容量和密度合理确定厕所的分布和规模。公园厕所的服务半径不应超过250m。节假日厕位不足时,可设活动厕所补充。厕所的位置应便于游人寻找,厕所的外型应与环境相协调,不应破坏景观。6.3.9.5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和管理室或后勤管理处宜设置在公园主要出入口附近;工具房和养护人员休息室应设置在公园隐蔽处。6.3.9.6公园小卖部宜在铺装场地中设置,并附设适量台、凳供顾客使用。6.3.9.7公园内应根据游人流量、观景、避风、庇荫、遮雨等因素设置适量园凳,一般宜按30~60张/公顷的标准配置,综合公园可适当提高;其中10%的休息园凳旁应设置轮椅停留位置。6.3.9.8公园内应按主园路每50~70m、支园路每60~80m、休憩铺装每80~120m2的标准,合理设置1组分类回收废物箱。在人流密集的集散广场可适当增大设置密度。6.3.9.9公园主、次出入口应设置导游图牌;主、支园路分叉处和主要景点、建筑入口处应设置导游指示牌;存在危险因素的地段或区域应设置警示牌;重要的景点、景区应设置简介(说明)牌。6.3.9.10公园内应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在主园路和铺装场地中合理设置洗手盆、直饮水等设施。6.3.9.11应根据公园规模和游人量在主要出入口配套规划停车场并设自行车停放处;配置标准宜按公园面积每公顷设5~10个机动车位计。具有旅游观光景点功能的公园,应规划相适应的大客车停车位。6.3.9.12公园内规划的地下停车场应设置在出入口广场或康体活动场地下面,其建筑顶部覆土厚度应大于2m(含排水层)。表A.1公园规划用地平衡对比表用地名称规划面积(m2)比例(%)《规范》要求(%)公园总面积100水体占总面积陆地园路及铺装场地占陆地面积管理建筑游览、休憩、服务建筑绿地备注表A.3公园常规设施设置数量统计表设施类型设施项目数量备注游憩设施亭、廊、榭、阁等(m2)花架(m2)码头(m2)园桥(座)园椅、坐凳(位)服务设施小卖部(m2)茶室(m2)餐厅(m2)售票房(m2)游客服务中心(m2)健身馆(m2)展览馆(m2)公用设施厕所(厕位)园灯(支)分类回收废物箱(个)洗手盆(个)导游牌(个)指示牌(个)说明、警示牌(个)直饮水点(个)机动车停车场(车位)自行车停放点(车位)管理设施管理用房(m2)仓库(m2)车库(m2)电房(m2)泵房(m2)工具房(m2)垃圾站(m2)(2)功能分区规划功能分区规划应参考《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6.3.3~6.3.3.4的规定,对总规阶段评审通过或核准的功能分区规划图进行深化,确定各功能区的位置及规模,形成修详规功能分区规划图,在图中以粗虚线划分功能区并标注各功能区的名称,并附“功能区规划用地平衡表”。表A.2功能区规划用地平衡表功能区名称规划陆地面积(平方米)占公园陆地总面积的比例(%)合计备注5.3.4专项规划公园修详规的专项规划是指用以指导或规范公园某项设施工程设计的规划,一般包括竖向地形规划、园路铺装规划、绿化规划、给水规划、排水规划、电气规划和应急避难规划等。(1)竖向地形专项规划竖向地形规划应按照《城市绿地设计规范》4.0.5~4.0.7,4.0.11~4.0.12的强制性条文,参考《公园设计规范》第四章的内容和《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6.3.4~6.3.5.4的条款,结合实际情况,对总规阶段评审通过或核准的竖向控制规划图进行深化,对园内建筑、园路、铺装、桥、湖泊底部等合理设点标注高程;绿地采用等高线标注高程,地形复杂的要绘制竖向规划剖面图,形成竖向地形规划图,图中附“土方平衡计算表”。4.0.5在改造地形填挖土方时,应避让基地内的古树名木,并留足保护范围(树冠投影外3~8m),应有良好的排水条件,且不得随意更改树木根颈处的地形标高。4.0.6绿地内山坡、谷地等地形必须保持稳定。当土坡超过土壤自然安息角呈不稳定时,必须采用挡土墙、护坡等技术措施,防止水土流失或滑坡。4.0.7土山堆置高度应与堆置范围相适应,并应做承载力计算,防止土山位移、滑坡或大幅度沉降而破坏周边环境。4.0.11城市开放绿地内,水体岸边2m范围内的水深不得大于0.7m;当达不到此要求时,必须设置安全防护设施。4.0.12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不得排入绿地水体。在污染区及其邻近地区不得设置水体。(2)园路铺装专项规划园路铺装规划应按照《城市绿地设计规范》6.2.4~6.2.5的强制性条文,参考《公园设计规范》第五章的内容和《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6.3.6~6.3.6.8的条款,对总规阶段评审通过或核准的交通游览组织规划图进行深化,标绘园路、铺装、停车场,并合理设点标示城建坐标和透水性或不透水性的铺设形式,形成园路铺装规划图,图中附“园路规划统计表”和“铺装规划统计表”。6.2.4不设护栏的桥梁、亲水平台等临水岸边,必须设置宽2.00m以上的水下安全区,其水深不得超过0.70m。汀步两侧水深不得超过0.50m。6.2.5通游船的桥梁,其桥底与常水位之间的净空高度不应小于1.50m。表A.4园路规划统计表园路级别长(米)宽(米)面积(平方米)形式及面积(平方米)透水性不透水性主园路(一级)支园路(二级)小园路(三级)其它园路合计路网密度(m/公顷)百分比(%)100%%%备注表A.5铺装规划统计表铺装类别面积(平方米)形式及面积(平方米)透水性不透水性广场休息平台停车场其它铺装合计百分比100%%%备注(3)绿化专项规划绿化规划应按照《城市绿地设计规范》5.0.12强制性条文,参考《公园设计规范》第六章的相关内容和《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6.3.7~6.3.7.5的规定,对总规阶段评审通过或核准的植物景观规划图进行深化,标绘不同的图例组合,表现乔木、灌木、地被、花卉融合其它园林元素组织空间、构筑层次,形成园林景观的配置关系,形成绿化规划图,图中附“植物种类数量统计表”和“绿地植物覆盖构成平衡表”。5.0.12儿童游乐区严禁配置有毒、有刺等易对儿童造成伤害的植物。表A.6植物种类数量统计表序号植物名称图例或编号数量(株或丛)规范要求或注释中文名称拉丁学名乡土植物非乡土植物合计乡土植物占植物总数比例(%)表A.7绿地植物覆盖构成平衡表绿地植物类别覆盖面积(平方米)占全园绿地面积百分比(%)乔木(只计算覆盖绿地的面积)纯地被、花卉、草坪(被乔木、灌木覆盖重叠面积的不计算)灌木(被乔木覆盖重叠面积的不计算)全园绿地100备注(4)给水专项规划给水规划应按照《城市绿地设计规范》6.1.3强制性条文,参考《公园设计规范》第七章第四节的相关内容和《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6.3.7~6.3.7.5的条款,结合实际情况规划标绘城市给水系统与规划范围给水系统连接点的位置和控制标高,标绘规划范围给水系统管道平面位置,标注系统干管的管径、闸门井、消火栓井、水表井、检查井、加压房等的位置及文字说明,形成给水规划图。8.1.3绿地内生活给水系统不得与其他给水系统连接。确需连接时,应有生活给水系统防回流污染的措施。6.3.10公园给水规划应首先提出公园供水管网与城市供水系统的接驳位置和方法,并根据公园各类设施的生活用水、消防用水、卫生用水、绿化用水、水景补水以及动物饮用和笼舍清洗等需要进行供水管网规划。6.3.10.1公园总用水量的计算,除上述各种用水外,还需增加管网渗漏水和未预见用水。6.3.10.2公园内的卫生用水、绿化用水和水景补水,如条件允许,应首选天然水或中水。6.3.10.3使用城市供水系统以外的水源作为人和动物饮用水和天然游泳场用水,水质应符合国家相应的卫生标准。6.3.10.4公园内生活给水系统不得与其它给水系统连接。确需连接时,应有生活给水系统防回流污染的措施。(5)排水专项规划排水规划应按照《城市绿地设计规范》4.0.12强制性条文,参考《公园设计规范》第七章第四节的相关内容和《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6.3.11~6.3.11.2的条款,结合实际情况规划标绘城市排水系统与规划范围排水系统连接点的位置和控制标高,标绘规划范围排水系统管道、明沟平面位置,标注系统干管的管径和明沟的截面、水流方向、沉积井、检查井、闸门井、排水泵房等的位置及文字说明,形成排水规划图。4.0.12未经处理或处理未达标的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不得排入绿地水体。在污染区及其邻近地区不得设置水体。6.3.11公园排水规划应根据环保要求采用雨水、污水分流制进行管(沟)网及配套设施规划。6.3.11.1公园排放的污水应接入城市污水系统,不得在地表排放,不得直接排入河湖水体或渗入地下。6.3.11.2公园内雨水的排放宜利用地形,以地面径流方式流入园路雨水收集系统后直接排入城市雨水系统或经过雨水过滤净化系统排入公园水体。(6)电气专项规划电气规划应按照《城市绿地设计规范》8.3.5强制性条文,参考《公园设计规范》第七章第三节的相关内容和《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6.3.12~6.3.13的条款,结合实际情况规划标绘变电房、配电房、供电线路、园灯、广播喇叭、电话亭、安全监控摄像头的平面位置,标注外电接驳、供电线路的架设方式及文字说明,形成电气规划图。8.3.5安装在水池内、旱喷泉内的水下灯具必须采用防触电等级为Ⅲ类、防护等级为IPX8的加压水密型灯具,电压不得超过12V。旱喷泉内禁止直接使用电压超过12V的潜水泵。6.3.12公园电气规划应根据各种设施的用电需要和安全、节约、便于维修的要求进行管线及配套设施规划。6.3.12.1公园内一般不宜设置架空线路。必须设置时,其选线应避开主要景点和游人密集区,不得破坏景观和影响树木生长,且架空线必须按有关规范设置以保证安全。6.3.12.2动物园和夜间开展大型游园活动、设有电动游乐设施、有开放性地下岩洞或架空索道等必须保证正常供电的公园,应按两路电源供电设计,并设自动转换装置;有特殊需要的可设置发电设备。供、配电房、发电房等设施宜设在非游览地段或隐蔽处。6.3.12.3公园用电一般应为三级负荷,园内大型集散广场宜为二级负荷;低压配电宜采用放射式和树干式相结合的系统,供电半径不宜超过0.3km。6.3.12.4公园内园路应设置园灯,灯距宜在20~30m,休憩铺装和集散广场应适当缩短灯距;开放性草坪应合理设置草坪灯;公园出入口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泛光灯、地坪灯和壁灯。照明系统宜采用分线路、分区域控制。6.3.12.5公园内宜设置广播系统。设有管理处(室)的公园应设置安全管理视频监控系统。6.3.13公园内的园林建筑、供、配电、电信、电子信息等设施应按有关标准设置防雷装置;游乐设备、制高点的大型雕塑、护栏等应设置防雷设施;公园主要出入口的集散广场和游人集中活动的大型铺装场地以及经常举办展览活动的区域应设置独立性的防雷设施覆盖。(7)应急避难专项规划应急避难规划应按照《城市绿地设计规范》3.0.11强制性条文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的全部强制条文,参考《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6.3.14~6.3.14.6的条款,结合实际情况,在规划范围内标注应急避难的各种服务设施及文字说明,形成应急避难规划图。3.0.11地震烈度6度以上(含6度)的地区,城市开放绿地必须结合绿地布局设置专用防灾、救灾设施和避难场地。6.3.14居住区公园、综合公园和有条件的专类公园应根据有关法规、规范的要求,结合公园总体布局预留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和相应设施,如应急指挥部、应急物资供应站、应急医疗救护站、应急灭火器存放点、蓬宿区、应急厕所、应急供电房、应急水井、应急广播系统、及应急直升机停机坪等。6.3.14.1公园中规划的应急避难指挥部、应急物资供应站、应急医疗救护站、应急灭火器存放点,宜结合后勤管理区和游客服务中心规划设置。6.3.14.2应急蓬宿区宜在疏林区、草坪区和铺装广场内规划设置;应急厕所应结合蓬宿区合理分布。6.3.14.3应急供电房(内设发电设备)应结合公园供、配电设施统一考虑规划设置;应急水井(高压深水井)应配有抽水设备,并与公园供水管网连接;应急广播系统宜使用公园的广播系统。6.3.14.4应急直升机停机坪宜在公园后勤管理区或游客服务中心附近的大型空旷场地内规划设置。6.3.14.5公园出入口外广场应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指示牌,内广场应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公园内应合理设置各种应急避难场所、设施的标志牌和指示牌。6.3.14.6公园应急避难可疏散人数,应根据人均占有1.5~3m2可供应急疏散使用面积(应急蓬宿区面积)计算。5.3.5游人容量计算参考《公园设计规范》3.1.1~3.1.4的规定,按公园可游赏陆地面积计算游人容量。并作为公园设施设置的计算依据。5.3.6公园建设工程估算据依规划编制建筑、设备、设施、材料(包括植物材料)目录和工程费估算表,并综合计算公园建设工程估算(含可行性报告编制费、规划设计编制费、方案评审费等建设前期费和工程费)。3.41工程估算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依据各专项工程量、各项建设费用,对工程造价进行的估计。5.4建成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建成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是指以经核准的公园上一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实施情况为基础依据,制订用以指导或规范公园近期、中期完善建设的调整规划。一般用规划说明书和现状、规划总平面图以及各种专项规划图来表达规划意图。建成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是建成公园业主为了获取公园近、中期完善建设的合法依据而组织编制的。建成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必须以经核准的上一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实施情况、发展需要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为重要依据。由于建成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的目的、依据和重点与新建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的目的、依据和重点都有些不同,因此,建成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修编文本的基本结构与新建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文本的基本结构必然也有所不同。5.4.1现状分析(1)规划范围周边环境分析公园规划范围相邻用地、周边道路、建筑组群、历史遗迹等状况分析。(2)上一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实施情况分析对公园上一轮修建性详细规划要点和实施情况进行分析。(3)存在问题在对公园上一轮修建性详细规划要点和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疏理该公园适应发展需要的存在问题。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附最新的公园现状图(各规划图均以此图为底图)。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公园上一轮修建性详细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图。5.4.2规划思路(1)规划依据包括法律法规、上一轮规划及实施情况、发展需要和技术规范(相关的国标、行标、地标)及相关文件。①国家、省、市城乡规划和城市绿化法律法规,如:《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2012年第二次修正)、《广州市绿化条例》(2012年)、《广州市公园管理条例》(1997年)等等;②经核准的上一轮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实施情况、发展需要;③技术规范,如:《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公园设计规范》(CJJ48--199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公园分类》(DBJ440100/T1--2007)、《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DBJ440100/T23--2009)、《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④规划任务书、规划委托函或标书等相关文件。(2)规划原则参考《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4.1、4.2、5.2~5.4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分条列出规划原则。4.1公园建设应符合适用、经济、安全、健康、环保、美观、防灾等基本要求,确保规划设计质量。4.2公园规划设计应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经济合理等基本原则,创造良好生态和景观效果,体现地方的历史文化特色,促进人民身心健康。5.2公园规划应坚持对原有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和适当改造的理念,使公园的整体面貌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达到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生物多样、生态安全、景观优美的效果。5.3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应以植物为主要元素,植物配置应注重植物生态习性、配植形式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合理性。5.4公园设计应积极选用新技术和环保材料,应采取节能措施,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及中水等资源。如:①保护生物多样性原则;②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原则;③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④体现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原则;⑤经济合理和美观适用原则。(3)公园性质及功能定位参考经核准的上一轮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实施情况,结合发展需要重新确认公园的性质和功能定位(如需改变公园原定的性质和功能定位,应有充足的理由和依据)。(4)发展目标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公园完善建设目标。如:建设成为全市性(区域性)市民休闲活动中心或展现地域文化的旅游景区等等。分析确定公园服务设施完善建设水平。如:建设成为符合国家5A旅游景区标准的城市公园。5.4.3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建成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的基本步骤:首先,应针对存在问题,根据规划思路和业主提供的总平面现状图对公园平面布局作合适的调整;其次,根据平面布局调整的情况和业主提供的各专项规划现状图对功能分区、竖向地形、园路铺装、绿化、给水、排水、电气、应急避难等专项规划作相应的调整(给水、排水、电气等隐蔽工程不能提供专项规划现状图的原则上不做该专项规划的调整);最后,根据调整规划做出公园近期和中期完善建设的计划及其工程估算。建成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平面布局及各专项规划调整的具体要求,请参考5.3.4修建性详细规划相关内容的基本结构和规范要求。注意:建成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调整总平面图的附表“公园规划用地平衡对比表”应附调整前后的相关数据,如下表:6.城市公园设计文本的基本结构及规范要求6.1新建公园专项工程方案设计新建公园专项工程方案设计是指经行政许可的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类建筑和设施工程方案层面的设计。一般用文字和图纸来表达设计意图。经评审通过或核准的该设计成果对公园专项工程施工图设计的编制具有规范性和指导性作用。专项工程方案设计(以下简称方案设计)是建设业主为了获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选择合适的工程设计方案而组织编制的。方案设计的编制必须以经专家评审通过或规划、园林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总规、修详规和相关的技术规范为重要依据。方案设计的内容常规包括建筑、园林小品、园路铺装、水体和大型主题雕塑等。设计方案均需建设业主组织专家评审确认,其中建筑设计方案还需报规划部门审批获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为了简化设计程序,方案设计应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设计方案评审通过或核准后,除建设业主特别要求和大型建筑外,一般不设初步设计阶段,直接转入施工图设计阶段。6.1.1建筑方案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