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_第1页
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_第2页
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_第3页
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_第4页
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战后国际直接投资

与跨国公司3.1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基本理论3.2国际直接投资及其发展3.3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原因3.4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章战后国际直接投资

与跨国公司3.1国际直接投研究意义

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出现了迅猛增长,成为推动国际资本流动和生产国际化的主要形式和巨大动力。它对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深入了解和研究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理论依据、发展变化、经营特点及其经济影响,对于更好地把握世界经济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意义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3.1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基本理论

战后,随着西方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其有关的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演进,经过了从简单的概念到完善的理论体系。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垄断优势论、产品周期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3.1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基本理论战(一)垄断优势理论奠基人: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Hymer)“垄断优势”最初由他在其博士论文《国内公司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1960)中首先提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行为,后经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Kindleberger)及凯夫斯(RZ.Caves)等学者补充和发展,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理论,同时,也使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一)垄断优势理论奠基人: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Hymer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在海外投资且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当地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为抵消跨国竞争和国外经营所引起的额外成本,其相对于东道国竞争对手就必须处于某种垄断或寡占地位。其优势大致可归纳为技术与知识优势、规模经济、资金优势、营销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其中海默特别强调了技术与知识的核心优势作用。这些优势后来被邓宁总结为“所有权优势”,并成为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垄断优势理论认为:(二)市场内部化理论巴克莱(Buckley,1976)、卡森(Casson,1976)和拉格曼(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英国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和卡森(MarkC.Casson)在《跨国公司的未来》(TheFutureof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s)一书中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垄断优势理论,正式提出了内部化理论。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lanM.Rugman)在1981年出版的《跨国公司的内幕》和1982年的《跨国公司新理论》中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二)市场内部化理论巴克莱(Buckley,1976)、卡主要内容为:内部化理论从外部市场不完全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关系来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1)外部市场机制失败,主要与中间产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术等)的性质和买方不确定性有关,因此跨国公司愿意横向和纵向一体化。(2)交易成本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公司无法控制全部因素;(3)市场内部化可以合理配置公司资源,提高经济效率。主要内容为:(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Dunning)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EclecticTheory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经济活动的贸易区位与多国企业:一种折衷理论的探索》(TradeLocationofEconomicActivitiesandtheMNE:ASearchforanEclecticApproach)(1977)邓宁认为,过去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都只是从某个角度进行片面的解释,未能综合、全面地分析,因此需要用一种折衷理论将有关理论综合起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他提出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形态和发展程度将取决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整合效果。(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Dunning)提出了国际生产(1)所有权优势(OwnershipAdvantage):从进入某一市场的角度看,企业须具有当地企业所不具备的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特殊优势(这与前面提到的垄断优势关系密切),比如技术等无形资产。这些优势足以补偿企业到国外生产经营的附加成本。(2)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Advantage):企业对其优势进行跨国转移时,须考虑到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两条途径,当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其所有权优势必须比通过外部市场转移这种优势利益更大时,具有内部化优势,企业才会选择直接投资。(3)区位优势(LocationAdvantage):企业在海外将其所有权优势与当地生产要素相结合以后,能否获得更大的利益(必须比利用本国要素投入更有利)。(1)所有权优势(OwnershipAdvantage)(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在1966年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intheProductCycle)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TheoryofProductLifeCycle),试图用产品生命周期假说来揭示美国企业二战后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规律。主要内容如下:产品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产品创始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第一阶段,创新国国内生产并出口;

第二阶段,对其他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占据市场);第三阶段,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低成本)。2022/12/610(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在1966年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五)比较优势理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K.Kojima)在1987年发表的著作《对外贸易论》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The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依据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实践对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与规律作了新的解释。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贸易替代型(减少本国出口,造成国际收支失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国内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贸易创造型(没有减少出口,反而开辟了市场)。(五)比较优势理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K.Kojima归纳起来,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第一,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第二,企业和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好,这样有利于当地比较优势产业的建立,两国可以在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引致的贸易中互补,并能更大程度地受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在于忽略了企业技术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该理论仅仅根据日本在60-70年代某些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总结而成,因而缺乏普遍性和说服力。事实上,80年代后期许多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遵循垄断优势原则进行的。归纳起来,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3.2国际直接投资及其发展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含义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媒介,以取得企业经营权或者经营控制权为手段,以获取多重效益为目的,在国外从事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的一种投资行为。3.2国际直接投资及其发展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含义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观意图是通过参与、控制企业的经营权以获取收益,这是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最大的区别。国际直接投资的判断标准:投资意图(参与控制企业的经营权)和出资比率(美、日等国家通常认为,出资比率在10%以上为直接投资,不足,则为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观意图是通过参与、控制企业的经营权以获取收益二、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投资主体必须在海外拥有经营实体,直接从事各类经营活动;国际直接投资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境流动。资产的国际转移和拥有控制权的资本国际流动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两种形态;国际直接投资的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二、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投资主体必须在海外拥有经营实体,直接从三、战后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一)战后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发展的表现FDI规模日益扩大(见表3-1);FDI单向流动变为对向流动;由战后初期的美国向西欧、日本单向投资,变为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不断增大对外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流向的解释:弥补缺口、市场寻求、资源寻求、绕开贸易壁垒以及汇率变动导致的相对资产价格改变/财富效应。三、战后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一)战后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发展的表发展中国家FDI日益活跃(见表3-1);区域内相互投资日趋扩大;FDI部门结构变化(见表3-2和表3-3);跨国并购成为一种重要的FDI形式(见表3-4

)。发展中国家FDI日益活跃(见表3-1);表3-11980-2011年FDI投资流量、存量

(单位:亿美元)

FDI流出存量FDI流出流量总额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总额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19805214.94494.3220.6536.7503.433.119856917.56562.8354.7621.6579.142.6199020929.319468.31460.92415.02295.8119.1199537901.134566.23291.53632.43068.9557.2200079528.870744.48571.112266.310883.21351.22005124648.5109518.213609.48885.67417.41325.12011211684.9170559.637054.116944.012375.13837.5表3-11980-2011年FDI投资流量、存量

(单位表3-21990-1992,2008-2010年间FDI流量在行业间的分布(%)

部门/行业1990-19922008-2010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初级产品3.90

14.324.137.5312.98

8.41制造业

36.87

72.18

37.63

17.58

12.13

16.67服务业

50.35

13.22

49.55

66.8869.6967.39表3-21990-1992,2008-2010年间FDI流表3-31990,2010年FDI存量在行业间的分布(%)

部门/行业19902010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初级产品8.7212.708.767.205.70

7.00制造业

43.38

36.4943.3022.25

10.8020.84服务业

47.6250.8047.6566.5179.5768.14表3-31990,2010年FDI存量在行业间的分布(表3-41990-2011年跨国并购在FDI流出量中所占比重(%)19901995200020052011世界41.031.073.852.031.0发达国家38.033.276.148.532.4发展中国家63.411.442.651.827.0表3-41990-2011年跨国并购在FDI流出量中所占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发展的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资本供给角度来看,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剩余资本”和资本的逐利性推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从资本的需求角度来看,取得政治独立之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以及西欧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国民经济,构成了对国际资本的巨大需求;贸易不完全性推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发展的原因3.3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原因一、跨国公司的含义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认为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TNCS),或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MNCS)应具备以下特点: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建立有经营实体,不管这些实体采用何种法律形式和在哪个领域从事经营;这种企业在一个中央决策体系下进行经营决策,并制定有共同的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反映出跨国企业的共同战略目标;3.3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原因一、跨国公司的含义这种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实体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并同其他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同时负担责任。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二、跨国公司的构成(1)母公司指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并对接受投资的海外经济实体进行有效控制的总公司。(2)分公司指母公司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或经营范围在东道国依法设立的代表母公司在其所在国从事各项被委托的业务活动的非独立性的经济实体。(3)子公司由母公司投入全部或部分股本,依法在世界各地设立的东道国法人企业。二、跨国公司的构成(1)母公司三、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现状(一)战后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阶段纵观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可以较明显的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占绝对优势地位;

第二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成倍扩大,而对外直接投资格局逐渐由美国占绝对优势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现状(一)战后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阶段(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美国公司的强势地位是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展现状的显著特点;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跨国联盟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态;

本土化经营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重要手段。(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四、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跨国公司迅速而广泛的发展,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的,主要有: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和资本过剩是推动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根本原因;科学技术革命为跨国公司向外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发达国家对国际市场的激烈争夺推动了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际经济的干预成为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重要支柱。四、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二战后跨国公司迅速而广泛的五、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一)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全球战略的目标是在世界范围内构筑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提高公司产品、服务的世界市场占有率,以获得最大限度利益;跨国公司追求的是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把对公司的全球战略贡献的大小作为衡量子公司业绩的标准;推行全球战略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实行集中和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五、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一)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

依据跨国公司企业内国际分工的原则,优化公司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全球战略使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具有了统一性、灵活性和效率性。依据跨国公司企业内国际分工的原则,优化公司生产(二)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1.企业所有权选择。所有权选择分为股权占有和非股权参与两种。

股权占有策略是跨国公司通过拥有股权获取公司控制权的一种手段,它是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核心部分。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所有权的四种类型:全部拥有(95%以上)、多数拥有(51%-94%)、对等拥有(双方各50%)、少数拥有(49%以下)。除了利用资金对外投资,跨国公司同时也重视利用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投资。(二)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1.企业所有权选择。所有权选择

非股权参与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公司中不参与股权,而是通过与股权没有直接联系的技术授权、管理合同、生产合同、提供或租赁工厂设备、分包合同、共同研究开发、合作营销、共同投标和共同承担工程等方式与东道国合作。在这种安排下,跨国公司仍可以通过其先进技术、经营管理和销售渠道达到对东道国企业控制的目的。非股权参与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公司中不参与股权,而2.产品策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跨国公司使用较多的产品策略有以下几点:(1)实行定点生产、定向销售的企业内国际分工策略生产的国际化安排:水平分工、垂直分工。(2)产品的供应与分配策略。包括对最终产品的地理供应和分配策略;对中间产品、零部件的供应和分配策略。(3)产品多样化策略(4)产品生命周期策略。根据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比较优势的转移来安排生产和销售。2.产品策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3.企业内财务链和转移价格(1)企业内财务链跨国公司内部各公司之间存在着多种现金支付和财务联系,并且这种财务联系和支付项目伴随着子公司数量的增加呈几何级数增加。(2)转移价格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内部在总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相互约定的出口、采购商品和劳务时所规定的价格。(具体做法见表3-5和表3-6)转移价格很可能与其真实价值与市场供求状况背离,可以起到逃避东道国税收、外汇管制等的作用。3.企业内财务链和转移价格表3-5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具体做法(1)做法1当产品从甲国向乙国转移时,如乙国关税较高,并且是从价税,那么,公司就将转移价格定得很低,以减少应缴纳的税金。做法2如果某国征收的所得税很高,将产品转移价格定的高些;将产品转出该国时,把转移价格定的低些。这样,就可降低公司在该国的利润,从而减少在该国应缴纳的所得税。表3-5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具体做法(1)做法1当产品从甲表3-6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具体做法(2)做法3如果某国实行外汇管制,对外国子公司的利润汇出实行严格限制或征税,则跨国公司在向该国的子公司转移产品时,可将价格定的高些;产品由该国转出时,将价格定的低些,以减少在该国的利润,避免利润汇出时的麻烦,也可少纳税。做法4如果某国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了避免资金在该国大量积累,在向该国子公司转移产品时,可将价格定的高些;由该国转出时,将价格定得低些。表3-6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具体做法(2)做法3如果某国实4.研究与开发跨国公司为了垄断国际市场,打败竞争对手,都很注重对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新产品的制造和技术专利中牟取高额利润。跨国公司从事研发主要动机有二:从长远来看,在研究和技术方面取得国际领先地位,才能应对所面临的挑战;从近期来看,通过研究与开发来支持其在全球迅速扩大的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同时,从国外获得的研究与开发成果,还可以增强国内公司的实力。此外,将研发战略全球化,可以使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4.研究与开发

(三)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调整1.跨国公司经营策略调整的内容经过60、70年代的发展,进入80年代以后,跨国公司由于各自经济和技术实力出现新的不平衡,争夺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更趋激烈。各国的大型扩过公司都开始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具体内容如下:(1)对外投资的行业结构变化: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部门;(2)跨国并购盛行:跨国并购已经成为FDI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如可口可乐收购汇源集团;(三)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调整1.跨国公司经营策略调整的内容(3)跨国公司向国际联盟与生产合作发展(90年代以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出于对整个世界市场的预期目标和企业自身总体目标的需要,采取的一种长期性联盟与合作的经营方式,具体表现为:

联盟与合作领域相对集中(资本密集型行业,半导体、信息技术、电子、生物工程、汽车制造、航空和银行等);

采取非股权参与合作方式;

技术等资源实现共享,技术联盟是重要形式;

大型跨国公司是合作的主体。如汽车行业、福特和马自达、福特与大众、现代与三菱等(4)海外研究与开发投资增加迅速(3)跨国公司向国际联盟与生产合作发展(90年代以来)

2.跨国公司经营策略调整的原因突破贸易壁垒,扩大就地生产和销售;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构成新的市场威胁;跨国并购有助于扩大自身经济技术实力;新技术革命发展的要求;出现有利于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世界格局。2.跨国公司经营策略调整的原因第四节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跨国公司的正面效应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正面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要素的国际流动和生产国际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扩大第四节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跨国公司的正面效应二、跨国公司的负面效应

跨国公司受其全球战略和经营策略的局限,对世界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操纵价格并影响东道国国际贸易产品、地区结构和贸易收支平衡;加剧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矛盾。投资的流向不平衡,投向不同国家的部门结构不平衡。二、跨国公司的负面效应跨国公司受其全球战略和经营策略对东道国经济的消极作用1.控制和垄断重要经济部门,争夺稀缺的生产要素,抑制东道国产业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投资部门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不符;3.转移定价等做法侵害了东道国的利益,影响了其正常经济秩序。

对东道国经济的消极作用1.控制和垄断重要经济部门,争夺稀缺三、中国对外跨国投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百分比中国境外企业在世界各地区覆盖比率三、中国对外跨国投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案例分析:中国跨国直接投资案例1.在海外建立基地和立足点,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大规模地收购海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中国化工进出口公司出资1亿500万美元收购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部分天然气资源。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海外收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案例分析:中国跨国直接投资案例1.在海外建立基地和立足点,目2.利用投资来推动销售

东方通信公司(Eastcom)是上海一家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东方通信收购了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加州Interwave公司19%的股份。Interwave主要从事GSM/GPRS网络设备生产和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作为合约的一部分,Interwave每年将向东信采购价值2500万美元的设备。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3.纵向整合产品技术的高科技部分和零配件部分

广东美的集团出资2000万美元购买了日本三洋电器公司(SanyoElectric)的微波炉业务,并将这部分业务的相关工作人员和设备转移到了公司的中国生产基地。3.纵向整合产品技术的高科技部分和零配件部分

广东美的集4.收购世界级的研发机构

京东方是一家国有企业,2002年的收入达到了91.1亿人民币。京东方出资3080万美元收购了韩国现代集团全资子公司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生产TFT-LCD显示屏,产品主要用于笔记本、台式电脑和电视机。京东方收购了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以后,成为了世界第9大TFT-LCD显示屏生产商。4.收购世界级的研发机构

京东方是一家国有企业,20025.用本地化生产来占领区域市场

海信集团收购了韩国大宇集团在南非的厂房,购买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建成了生产流水线,大大增强了生产能力。5.用本地化生产来占领区域市场

海信集团收购了韩国大宇集本章思考题:1.外资流入我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是什么?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2.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是否可行?即,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呢?本章思考题:1.外资流入我国,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是什第三章战后国际直接投资

与跨国公司3.1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基本理论3.2国际直接投资及其发展3.3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原因3.4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三章战后国际直接投资

与跨国公司3.1国际直接投研究意义

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出现了迅猛增长,成为推动国际资本流动和生产国际化的主要形式和巨大动力。它对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深入了解和研究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理论依据、发展变化、经营特点及其经济影响,对于更好地把握世界经济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意义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3.1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基本理论

战后,随着西方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其有关的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演进,经过了从简单的概念到完善的理论体系。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垄断优势论、产品周期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3.1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基本理论战(一)垄断优势理论奠基人: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Hymer)“垄断优势”最初由他在其博士论文《国内公司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1960)中首先提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行为,后经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Kindleberger)及凯夫斯(RZ.Caves)等学者补充和发展,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理论,同时,也使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学科。(一)垄断优势理论奠基人: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Hymer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在海外投资且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当地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为抵消跨国竞争和国外经营所引起的额外成本,其相对于东道国竞争对手就必须处于某种垄断或寡占地位。其优势大致可归纳为技术与知识优势、规模经济、资金优势、营销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其中海默特别强调了技术与知识的核心优势作用。这些优势后来被邓宁总结为“所有权优势”,并成为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垄断优势理论认为:(二)市场内部化理论巴克莱(Buckley,1976)、卡森(Casson,1976)和拉格曼(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英国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和卡森(MarkC.Casson)在《跨国公司的未来》(TheFutureoftheMultinationalEnterprises)一书中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垄断优势理论,正式提出了内部化理论。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lanM.Rugman)在1981年出版的《跨国公司的内幕》和1982年的《跨国公司新理论》中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二)市场内部化理论巴克莱(Buckley,1976)、卡主要内容为:内部化理论从外部市场不完全与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关系来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1)外部市场机制失败,主要与中间产品(如原材料、半成品、技术等)的性质和买方不确定性有关,因此跨国公司愿意横向和纵向一体化。(2)交易成本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公司无法控制全部因素;(3)市场内部化可以合理配置公司资源,提高经济效率。主要内容为:(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Dunning)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EclecticTheory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经济活动的贸易区位与多国企业:一种折衷理论的探索》(TradeLocationofEconomicActivitiesandtheMNE:ASearchforanEclecticApproach)(1977)邓宁认为,过去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都只是从某个角度进行片面的解释,未能综合、全面地分析,因此需要用一种折衷理论将有关理论综合起来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他提出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形态和发展程度将取决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整合效果。(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Dunning)提出了国际生产(1)所有权优势(OwnershipAdvantage):从进入某一市场的角度看,企业须具有当地企业所不具备的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特殊优势(这与前面提到的垄断优势关系密切),比如技术等无形资产。这些优势足以补偿企业到国外生产经营的附加成本。(2)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Advantage):企业对其优势进行跨国转移时,须考虑到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两条途径,当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其所有权优势必须比通过外部市场转移这种优势利益更大时,具有内部化优势,企业才会选择直接投资。(3)区位优势(LocationAdvantage):企业在海外将其所有权优势与当地生产要素相结合以后,能否获得更大的利益(必须比利用本国要素投入更有利)。(1)所有权优势(OwnershipAdvantage)(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在1966年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intheProductCycle)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TheoryofProductLifeCycle),试图用产品生命周期假说来揭示美国企业二战后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规律。主要内容如下:产品的生命周期可分为产品创始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第一阶段,创新国国内生产并出口;

第二阶段,对其他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占据市场);第三阶段,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利用当地的区位优势(低成本)。2022/12/667(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弗农在1966年发表的《产品周期中的(五)比较优势理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K.Kojima)在1987年发表的著作《对外贸易论》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TheTheoryofComparativeAdvantage),依据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实践对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与规律作了新的解释。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贸易替代型(减少本国出口,造成国际收支失衡)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国内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贸易创造型(没有减少出口,反而开辟了市场)。(五)比较优势理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K.Kojima归纳起来,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第一,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开始,并依次进行;第二,企业和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好,这样有利于当地比较优势产业的建立,两国可以在对外直接投资及其引致的贸易中互补,并能更大程度地受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在于忽略了企业技术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该理论仅仅根据日本在60-70年代某些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总结而成,因而缺乏普遍性和说服力。事实上,80年代后期许多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遵循垄断优势原则进行的。归纳起来,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3.2国际直接投资及其发展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含义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媒介,以取得企业经营权或者经营控制权为手段,以获取多重效益为目的,在国外从事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的一种投资行为。3.2国际直接投资及其发展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含义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观意图是通过参与、控制企业的经营权以获取收益,这是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最大的区别。国际直接投资的判断标准:投资意图(参与控制企业的经营权)和出资比率(美、日等国家通常认为,出资比率在10%以上为直接投资,不足,则为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观意图是通过参与、控制企业的经营权以获取收益二、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投资主体必须在海外拥有经营实体,直接从事各类经营活动;国际直接投资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境流动。资产的国际转移和拥有控制权的资本国际流动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两种形态;国际直接投资的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二、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投资主体必须在海外拥有经营实体,直接从三、战后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一)战后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发展的表现FDI规模日益扩大(见表3-1);FDI单向流动变为对向流动;由战后初期的美国向西欧、日本单向投资,变为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发展中国家中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不断增大对外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流向的解释:弥补缺口、市场寻求、资源寻求、绕开贸易壁垒以及汇率变动导致的相对资产价格改变/财富效应。三、战后国际投资的迅速发展(一)战后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发展的表发展中国家FDI日益活跃(见表3-1);区域内相互投资日趋扩大;FDI部门结构变化(见表3-2和表3-3);跨国并购成为一种重要的FDI形式(见表3-4

)。发展中国家FDI日益活跃(见表3-1);表3-11980-2011年FDI投资流量、存量

(单位:亿美元)

FDI流出存量FDI流出流量总额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总额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19805214.94494.3220.6536.7503.433.119856917.56562.8354.7621.6579.142.6199020929.319468.31460.92415.02295.8119.1199537901.134566.23291.53632.43068.9557.2200079528.870744.48571.112266.310883.21351.22005124648.5109518.213609.48885.67417.41325.12011211684.9170559.637054.116944.012375.13837.5表3-11980-2011年FDI投资流量、存量

(单位表3-21990-1992,2008-2010年间FDI流量在行业间的分布(%)

部门/行业1990-19922008-2010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初级产品3.90

14.324.137.5312.98

8.41制造业

36.87

72.18

37.63

17.58

12.13

16.67服务业

50.35

13.22

49.55

66.8869.6967.39表3-21990-1992,2008-2010年间FDI流表3-31990,2010年FDI存量在行业间的分布(%)

部门/行业19902010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初级产品8.7212.708.767.205.70

7.00制造业

43.38

36.4943.3022.25

10.8020.84服务业

47.6250.8047.6566.5179.5768.14表3-31990,2010年FDI存量在行业间的分布(表3-41990-2011年跨国并购在FDI流出量中所占比重(%)19901995200020052011世界41.031.073.852.031.0发达国家38.033.276.148.532.4发展中国家63.411.442.651.827.0表3-41990-2011年跨国并购在FDI流出量中所占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发展的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资本供给角度来看,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剩余资本”和资本的逐利性推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从资本的需求角度来看,取得政治独立之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以及西欧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国民经济,构成了对国际资本的巨大需求;贸易不完全性推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二)战后国际直接投资迅猛发展的原因3.3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原因一、跨国公司的含义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认为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TNCS),或MultinationalCorporations(MNCS)应具备以下特点: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建立有经营实体,不管这些实体采用何种法律形式和在哪个领域从事经营;这种企业在一个中央决策体系下进行经营决策,并制定有共同的政策,这些政策可能反映出跨国企业的共同战略目标;3.3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原因一、跨国公司的含义这种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实体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并同其他实体分享资源、信息,同时负担责任。战后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课件二、跨国公司的构成(1)母公司指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并对接受投资的海外经济实体进行有效控制的总公司。(2)分公司指母公司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或经营范围在东道国依法设立的代表母公司在其所在国从事各项被委托的业务活动的非独立性的经济实体。(3)子公司由母公司投入全部或部分股本,依法在世界各地设立的东道国法人企业。二、跨国公司的构成(1)母公司三、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现状(一)战后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阶段纵观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可以较明显的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占绝对优势地位;

第二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成倍扩大,而对外直接投资格局逐渐由美国占绝对优势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现状(一)战后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阶段(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美国公司的强势地位是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展现状的显著特点;跨国并购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手段;跨国联盟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形态;

本土化经营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重要手段。(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四、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

二战后跨国公司迅速而广泛的发展,是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的,主要有: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和资本过剩是推动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根本原因;科学技术革命为跨国公司向外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发达国家对国际市场的激烈争夺推动了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际经济的干预成为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重要支柱。四、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二战后跨国公司迅速而广泛的五、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一)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全球战略的目标是在世界范围内构筑公司的整体竞争优势,提高公司产品、服务的世界市场占有率,以获得最大限度利益;跨国公司追求的是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把对公司的全球战略贡献的大小作为衡量子公司业绩的标准;推行全球战略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实行集中和民主相结合的原则;

五、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一)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

依据跨国公司企业内国际分工的原则,优化公司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全球战略使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具有了统一性、灵活性和效率性。依据跨国公司企业内国际分工的原则,优化公司生产(二)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1.企业所有权选择。所有权选择分为股权占有和非股权参与两种。

股权占有策略是跨国公司通过拥有股权获取公司控制权的一种手段,它是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核心部分。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所有权的四种类型:全部拥有(95%以上)、多数拥有(51%-94%)、对等拥有(双方各50%)、少数拥有(49%以下)。除了利用资金对外投资,跨国公司同时也重视利用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投资。(二)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1.企业所有权选择。所有权选择

非股权参与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公司中不参与股权,而是通过与股权没有直接联系的技术授权、管理合同、生产合同、提供或租赁工厂设备、分包合同、共同研究开发、合作营销、共同投标和共同承担工程等方式与东道国合作。在这种安排下,跨国公司仍可以通过其先进技术、经营管理和销售渠道达到对东道国企业控制的目的。非股权参与是指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公司中不参与股权,而2.产品策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跨国公司使用较多的产品策略有以下几点:(1)实行定点生产、定向销售的企业内国际分工策略生产的国际化安排:水平分工、垂直分工。(2)产品的供应与分配策略。包括对最终产品的地理供应和分配策略;对中间产品、零部件的供应和分配策略。(3)产品多样化策略(4)产品生命周期策略。根据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比较优势的转移来安排生产和销售。2.产品策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3.企业内财务链和转移价格(1)企业内财务链跨国公司内部各公司之间存在着多种现金支付和财务联系,并且这种财务联系和支付项目伴随着子公司数量的增加呈几何级数增加。(2)转移价格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内部在总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相互约定的出口、采购商品和劳务时所规定的价格。(具体做法见表3-5和表3-6)转移价格很可能与其真实价值与市场供求状况背离,可以起到逃避东道国税收、外汇管制等的作用。3.企业内财务链和转移价格表3-5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具体做法(1)做法1当产品从甲国向乙国转移时,如乙国关税较高,并且是从价税,那么,公司就将转移价格定得很低,以减少应缴纳的税金。做法2如果某国征收的所得税很高,将产品转移价格定的高些;将产品转出该国时,把转移价格定的低些。这样,就可降低公司在该国的利润,从而减少在该国应缴纳的所得税。表3-5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具体做法(1)做法1当产品从甲表3-6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具体做法(2)做法3如果某国实行外汇管制,对外国子公司的利润汇出实行严格限制或征税,则跨国公司在向该国的子公司转移产品时,可将价格定的高些;产品由该国转出时,将价格定的低些,以减少在该国的利润,避免利润汇出时的麻烦,也可少纳税。做法4如果某国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了避免资金在该国大量积累,在向该国子公司转移产品时,可将价格定的高些;由该国转出时,将价格定得低些。表3-6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具体做法(2)做法3如果某国实4.研究与开发跨国公司为了垄断国际市场,打败竞争对手,都很注重对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新产品的制造和技术专利中牟取高额利润。跨国公司从事研发主要动机有二:从长远来看,在研究和技术方面取得国际领先地位,才能应对所面临的挑战;从近期来看,通过研究与开发来支持其在全球迅速扩大的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同时,从国外获得的研究与开发成果,还可以增强国内公司的实力。此外,将研发战略全球化,可以使研发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4.研究与开发

(三)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