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九十五中益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天津市九十五中益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天津市九十五中益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天津市九十五中益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天津市九十五中益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十五中益中学校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高二年级语文试卷一、选择(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说文解字》中和青有关的中心颜色词分别为“青、苍、蓝、碧、翠、缥、绀、紫、绿”,其中最为常见且与青色联系更为紧密的是苍、蓝、碧、翠、绿。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发现古人不难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然而,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蓝、碧、翠、绿”统称为“青”?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青色为何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在于青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在笔墨之间,()在瓷器之上,()在经纬之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挥洒织造凝固 B.凝固挥洒织造C.挥洒凝固织造 D.凝固织造挥洒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然而,古人对于青的指代不难发现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B.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C.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然而,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D.古人对于青的指代不难发现并不明确,然而,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答案】1.C2.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词语(包括成语)的意义的能力。“挥洒”意为洒(泪、水等);比喻写文章、绘画等运笔自如。“凝固”指液体变成固体;固定不变。“织造”指织作绸﹑布﹑呢绒等之总称;亦借指纺织工业。第一空,此处用来修饰“笔墨之间”,应用表示书写的“挥洒”。第二空,此处用来表示瓷器整体的青绿之色,是凝固不变的色彩,故应用“凝固”。第三空,此处的“经纬之间”指织布时的横向和纵向丝线,故应用“织造”。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本句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句中“然而”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和古人对于青的指代不明确的转折;后文中“既可以是……又可以是……”是并列关系,无须用“然而”进行关联。第二处,也是语序不当,“不难发现”的并不是“古人”,而是身为读者的我们;“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的才是“古人”。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故选B。3.下列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狄更斯,英国作家,代表作有《双城记》《雾都孤儿》等。B.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文学史上三大“短篇小说大师”。C.海明威,美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老人与海》,中篇《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D.孟子,名轲,儒家学派代表,他继承发展了孔子思想,主张“性善论"。【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长篇《老人与海》,中篇《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错误,《老人与海》是中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是长篇小说。故选C。4.下列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A.隽(juàn)永

信笺

砧(zhēn)板

呱呱(gū)而泣B.磋砣

整饬

貌和神离

玷污C.遐想

不胫而走

兵慌马乱

泾(jìng)渭分明D.泥淖

萎蘼

再接再厉

死不暝目【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字形的能力。B.“磋砣”的“砣”应为“跎”;“貌和神离”的“和”应为“合”。C.“兵慌马乱”的“慌”应用“荒”;“泾渭分明”的“泾”应读jīng。D.“萎蘼”的“蘼”应为“靡”;“死不暝目”的“暝”应为“瞑”。故选A。5.下列依次填入画线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友情是什么?是黄鹤楼下“”的伫立身影;是渭水岸边“”的依依惜别;是塞北关外的“”的豁达与宽慰。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①【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篇名句的识记鉴赏与运用的能力。

①选自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中提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故应填第二空;②选自高适的《别董大》,描写塞外之景,故应填第三空;③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应填第一空。

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题。于颍,字颍长,南直隶金坛县人。崇祯辛未进士,知陕之西安府,以事罢官。寻复起为尚书工部郎,知绍兴府。越人最重水利。崇祯之末适苦旱,左都御史刘公宗周家居,谓惟通麻溪坝,更于坝之上流通之。愚民挟形家之言,阻之万方,极口詈刘公。颍乃捕萧①之梗令者,杖而梏之,事得集。既集,连年虽大旱不为灾,民乃翕然更诵颍。颍虽为太守,然每事必咨于刘公,若弟子者。乙酉,王师②入杭,刘公绝粒,颍亦入云门山中观变通。守张愫以城迎降,贝勒即令之知绍兴府。会义兴伯以苍头军起,斩张愫。遗民迎公,颍驰至,望城哭。城中人曰:“于公来,吾事济矣!”萧之新令陈瀛出谒,颍执之。贝勒之使以榜至颍又执之焚其榜鸣鼓会众誓于都亭。颍以五百人夜赴固陵,王师在西岸,未之知也。颍兵无甲,乃借絮衣于固陵之民各一,冲潮径渡。萧人陈振东为之导,尽驱西岸之船而东。至中流,王师始知之,则无所得船。颍军上东岸,大噪,遂画江而守。监国至越,颍自为一营,守渔浦。时正兵为方、王二家,义兵为孙、熊、章、郑、钱、沉六家,而颍参处其间。然内外交讧,争兵争饷,颍以守土臣悉力支拄。王之仁尤恶公。一日,会于潭头,语次,之仁拔剑拟颍,马士英以身蔽颍得免。已而闻王师且自海道至,乃移颖守三江口。颍先已三疏辞官,不许,至是连章陈危急。而方兵走,列戍溃,颍扈从不及,乃由海道还京口,杜门不出。己亥,王师入江,京口失守,缙绅以及诸生云集其营,颍独以事未可知,避之山中。及师退,京口士大夫之祸最烈,而颍高卧竟无恙。(《鲒埼亭集卷一》)【注】①萧:杭州。②王师:清军。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颍乃捕萧之梗令者梗:阻挠 B.而颍高卧竟无恙竟:最终C.王之仁尤恶公尤:怨恨 D.吾事济矣济:成功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贝勒之使/以榜至/颍又执之/焚其榜/鸣鼓会/众誓于都亭B.贝勒之使/以榜至/颍又执之/焚其榜/鸣鼓会众/誓于都亭C.贝勒之使以榜至/颍又执之/焚其榜/鸣鼓会/众誓于都亭D.贝勒之使以榜至/颍又执之/焚其榜/鸣鼓会众/誓于都亭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颍顾全大局,竭尽全力。各方势力不和,矛盾重重,于颍从中调和,面对王之仁的挑衅,毫不畏惧,坚决斗争,危急时刻不退缩。B.于颍处事果断,为民造福。面对阻挠兴修水利的愚民,于颍果断抓捕阻挠法令实施的人,并对其进行惩罚,从而使得事情成功,解决了旱灾危害。C.于颍善于用兵,不负众望。当百姓迎请于颍出山之后,他抓陈瀛和使者,带领军队渡江把西岸的船都驱赶到东岸,从而使西岸无船,得以画江而守。D.于颍静观时变,明哲保身。王师入杭州,于颖没有轻举妄动,而是观察局势变化;京口失守后,于颍没有从众,而是避入山中,静观其变。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颍虽为太守,然每事必咨于刘公,若弟子者。(2)颍以五百人夜赴固陵,王师在西岸,未之知也。【答案】6C7.D8.A9.(1)于颍虽然任太守,但是每件事一定会向刘宗周征求意见,像是他的弟子。

(2)于颍率领五百人夜里奔赴固陵,王师在西岸,不知道情况。【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尤”应解释为“尤其,特别”。句意:王之仁尤其憎恨于颍。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贝勒的使者带着告示来,于颍又抓了使者,烧毁了告示,敲鼓集合大家,在都亭盟誓。“贝勒之使”是句子的主语,“至”是谓语,应在“至”后面断开,中间不断开,排除AB;“众”为“会”的宾语,应在其后断开,中间不断开,排除C。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毫不畏惧,坚决斗争,危急时刻不退缩”于文无据。原文只说“王之仁尤恶公。一日,会于潭头,语次,之仁拔剑拟颍,马士英以身蔽颍得免”,不能体现他毫不畏惧,坚决斗争,危急时刻不退缩。故选A。【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咨”,询问、征求意见;“咨于刘公”,状语后置句,“于刘公咨”;“若”,好像。(2)“以”,带领;“赴”,奔赴;“未之知”,宾语前置句,“未知之”。参考译文:于颍,字颍长,是南直隶金坛县人。崇祯辛未进士,任陕西西安府,因事被罢官。不久被任用为尚书工部郎,任绍兴府知府。越人最重视水利,崇祯末年正赶上被旱灾困扰,左都御史刘宗周居住在家,说只有疏通麻溪坝,再在堤坝上开一条河疏通两边。愚昧的民众凭借相士的话,多方阻止,极力诟骂刘宗周。于颍于是就逮捕阻挠执行法令的萧人,杖刑并关押他们,事情才得以成功。事成之后,虽然连年大旱也没有形成灾祸,民众才安定并且称颂于颍。于颍虽然任太守,但是每件事一定会向刘宗周征求意见,像是他的弟子。乙酉年,王师进入杭州,刘宗周绝食,于颍也进入云门山中观察时局变化,守将张愫开城迎接王师投降,贝勒立即让张愫任绍兴府知府。正赶上义兴伯率领苍头军起事,杀了张愫。老百姓迎接于颍,于颍很快到来,看着城大哭。城里的人说:“于公来了,我们的事有救了!”萧的新令守陈瀛出来拜见,于颍抓了他。贝勒的使者带着告示来,于颍又抓了使者,烧毁了告示,敲鼓集合大家,在都亭盟誓。于颍率领五百人夜里奔赴固陵,王师在西岸,不知道情况。于颍的士兵没有盔甲,于是每人向固陵的老百姓借了一件棉衣,冲着潮水径直渡过河。萧人陈振东为他们做向导,把西岸的船全部驱赶到东岸。到了河中间,王师才知道这个情况,然而没有地方找船了。于颍军队到达东岸,气势盛大,于是画江守卫。监国到越,于颍自己率领一支军队,守卫渔浦。当时正规军队是方、王两家,义兵是孙、熊、章、郑、钱、沉六家,于颍参与其中。然而大家互相猜忌,争夺军队和粮饷,于颍作为本地的臣子全力支撑。王之仁尤其憎恨于颍。一天,两人在潭头相遇,话刚说完,王之仁就拔剑要杀他,马士英用身体挡住于颍才得免。不久听说王师将从海上来,于是调于颍守卫三江口。于颍先前已经多次上疏辞官,不被允许,到现在连续上疏陈述形势危急。并且正赶上军队败退,守卫溃败,于颍追随监国没赶上,于是从海道回到京口,闭门不出。己亥年,王师渡江,京口失守,缙绅和诸生在营前集结,只有于颍认为事情不可知,在山中躲避。等到师退,京口士大夫惨遭屠戮最严重,只有于颍安稳最终没有事。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 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譬如为山,未成一篑篑:盛土的竹筐 D.请事斯语矣事:实践,从事【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B.敏,勤勉。句意: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故选B。11.有关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美好的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C.自伐者无功

伐:批评D.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C.句意:自我夸耀的人建立不起功勋。伐,夸耀。故选C。1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死而不亡者寿 B.治之于未乱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A.判断句,句意: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是真正的长寿。B.状语后置句,“于未乱治之”,句意: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C.状语后置句,“九层之台,于累土起”,句意: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D.状语后置句,“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句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故选A。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相同的一项是()①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②不贵难得之货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④其坚不能自举也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正:形容词使动,使……端正。句意: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使自己的内心端正②贵:形容词意动,以……为贵。句意:不以难以得到的货物为贵。③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东西,句意: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④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程度。句意:它的坚硬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①形容词使动,②形容词意动,③④形容词用作名词。故选C。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恕”乎欲齐其家者B.人而不仁,如礼何物格而后知至C.小人喻于利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D.迩之事父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言虚词的能力。A项,其: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他的。B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C项,于:都是介词,引出对象。D项,之: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助词,的。故选C。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譬如平地,虽覆一篑C.小子何莫学夫《诗》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答案】D【解析】【详解】D.天下,古今意思一致,都指普天之下。故选D16.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的一项是()A.知者不惑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知”,通“智”,智慧。句意: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B.“内”,通“纳”,结交。句意: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C.“龟”,通“皲”,使皮肤皲裂。句意:宋国有一个擅长制作让手不皲裂的药的人。D.没有通假字。句意:可见你的心还是不通达啊。故选D。

三、诗歌鉴赏17.读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完成后面的题。喜外弟卢纶见宿①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②。[注释]①见宿:留下住宿。②分(fèn):情谊。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表亲。(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任选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答案】(1)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2)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本首诗,前两句写到诗人年老荒居,四周无邻居,生活贫困,这主要写出了诗人悲凉的境遇。三四句结合“雨中黄叶树”一句的意境和“灯下白头人”的形象写出了诗人的穷愁潦倒。最后几句写到“愧君相见频”,这是一种愧意,是对亲人频繁来见而自己却处境不佳的惭愧;自己虽被贬沉沦,但卢纶来探望,表达了对表弟到来的感激和喜悦。所以诗人的感情是“悲喜交加”。【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意思是:树上黄叶在雨中纷纷飘零,犹如灯下白发老人的命运。这两句运用了寓情于景和比喻的手法,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通过“雨”“黄叶树”等景物烘托气氛,写出了诗人的穷愁潦倒。四、古诗文默写18.默写下列诗句。(1)民之从事,_________________。(2)曾子曰:“_________,任重而道远。”(3)子贡问曰:“_________?”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颜渊问仁。子曰:“________________。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5)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_______________。(8)欲诚其意者,_____________。(9)物有本末,_____________。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0)家齐而后国治,_____________。(11)____________,当其无,有车之用。(12)知足者富。___________。(13)其脆易泮,其微易散。__________,治之于未乱。【答案】①.常于几成而败之②.士不可以不弘毅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克己复礼为仁⑤.质胜文则野⑥.文胜质则史⑦.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⑧.在止于至善⑨.先致其知⑩.事有终始⑪.国治而后天下平⑫.三十辐共一毂⑬.强行者有志⑭.为之于未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常、士、弘毅、己、省、致、辐、毂。五、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野生兰花林清玄万华龙山寺附近,看到几位山地青年在卖兰花。他们的兰花不像一般花市种在花盆里的那么娇贵,而是随意用干草捆扎,一束束躺在地上。有位青年告诉我,这是他们昨日在东部的山谷中采来的兰花,有许多是冒着生命危险采自断崖与石壁。“虽然采来很不容易,价钱还是很便宜的啦!”青年说。“可是这从山里采来的兰花,要怎么种呢?”我看到地上的兰草有些干萎,忍不住这样问。“没关系的啦,随便找个盆子种都会活。我们在山里随便拿个宝特汽水瓶种都会活的呢!”旁边一位眼睛巨大黑白分明的青年插嘴道。“对了,对了。山上的兰花长在深谷里、大石边、巨树上,随便长随便活呢!”原先的青年说。山地人说国语的声调轻扬,真是好听。尤其是说“随便随便”的时候。我买了一束兰花回来,一共有五株,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它种在阳台的空盆里,奇迹似的,它们真的就那样活起来。这倒使我思考到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从前一直以为兰花是天生的娇贵,它要用特别的盆子,要小心翼翼地照顾,价钱还十分的高昂,因此平常人家种盆栽,很少想到养兰花。现在知道兰花原来是深山中生长的花草,心中反倒有一些怅然,我们对兰花娇贵的认知,何尝不是一种知识的执著呢?看着自己种植的野生兰花,使我想起自己非常喜爱的书画家郑板桥。郑板桥在画史上以画兰竹驰名,他性格耿介,与“扬州八怪”同时,是清朝艺术史上的明星,他有一次看见自己种在盆中的兰花长得很憔悴,有“思归之色”,就打破花盆,把兰花种在太湖石边,第二年兰花“发箭数十挺”,果然长得十分茂盛,花开得比从前更多,香味比往昔坚厚,他不禁题诗道:“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直到我种了野生的兰花,才稍稍体会了板桥写此诗的心情,他这是用来自况,不愿意在山东当七品官,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与烟霞为伴。郑板桥留下许多兰画,他的兰花与一般画家所画不同,他常把兰花与荆棘画在一起,认为荆棘也是一样的美,用以象征君子与小人杂处的感叹。晚年的时候,他爱画破盆的兰花,有一幅画他这样题着:春雨春风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用来表白心中渴望辞去官职追求自由的志向,但也说明了兰花本身的遭遇。从琼岛来到人间的兰花,虽种在细心照顾的盆中却失去了山中的许多知己呀!一个人本来自然活在世间,没有什么欲望,但当他过惯了娇贵的生活,就如同生在盆里的兰花,会失去很多自由,失去很多知己,所以人宁可像野生的兰花,活在巨石之缝、高山之顶、幽谷深处与烟霞作伴。这是自由与自在的追求,正如郑板桥最流行的一幅字所说:“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我最喜欢郑板桥写给儿子的四首儿歌: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耕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獦蚤出。这歌中充满了大悲与大爱,真如深谷中幽兰的芳香,无怪乎当他离开潍县令的任所时,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了一首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百姓跪在道旁流着眼泪送他辞官归里。郑板桥终于回到家乡,像一株盆中的兰花回到山林,他晚年的书画为中国写下了光灿灿的一页。我不是很喜欢兰花,因为感觉到它已沦为富者的玩物,但一想到山间林野的兰花丛时,就格外感知了为什么古来中国文人常把兰花当成知己的缘由。名士与名兰往往会沦为官富人家酬酢的玩物,尽管性格高旷,玉洁冰清,也只能在盆里吐放香气,这样想起来就觉得有无限的悲情。从山地青年手里买来的野生兰花,几个月后终于枯萎了,一直到今天我还不确知原因,却仿佛听见了板桥先生的足声从很远的地方走近,又走远了。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万华龙山寺附近青年卖的兰花“随便长随便活”与花市种在花盆里的兰花娇贵不易活形成对比,突显野生兰花自然顽强的品性。B.野生兰花引发“我”的思考,文章由物及人,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C.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染力。D.郑板桥常把兰花与荆棘画在一起,晚年爱画破盆的兰花,说明他欣赏残缺的美。E.“我”不喜欢兰花,是因为名士与名兰往往沦为富者的玩物,让人不禁无限悲伤。20.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分析。21.文章有四处援引了郑板桥的诗文,作者借诗文塑造了郑板桥怎样的人物形象?22.赏析结尾段落的深意和妙处。23.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以傲、幽、坚、淡的品质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作者由兰想到了郑板桥,你从梅、竹、菊中联想到了哪位名人?看到了怎样的品质?【答案】19.BD20.①野生兰花生长于山野,活在巨石之缝、高山之顶、幽谷深处,不娇贵,生命力顽强。②野生兰花使作者想起郑板桥,他爱兰、画兰、懂兰。野生兰花象征郑板桥玉洁冰清、高旷的精神品格。③野生兰花与盆中兰花形成对比,采用托物言志手法,寄托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21.①性格耿介。②不贪恋官场,渴望辞官追求自由生活。③性格高旷,玉洁冰清。④关心百姓疾苦,为官清廉,政绩显著,为人民爱戴。(答出任意三点)22.①生命力顽强的野生兰花种在阳台空盆中几个月后最终还是枯萎了,结尾引发读者思考:失去自由与自在的追求终将失去生命力。②“板桥先生的足音从很远地方走近,又走远了。”郑板桥与野生兰花一样品格高洁,追求自由,他的人生选择带给我们深刻地启迪和深远的影响。⑧首尾呼应,“从山地青年手里买的野生兰花”“终于枯萎了”,文章结构完整。④结尾含蓄隽水,留给读者想象思考的空间。23.示例1:我由菊花联想到了陶渊明。爱菊颂菊成痴,是从陶渊明开始的。他的多首诗歌,都写到了菊花。最为著名的要属《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用风骨为菊花新增了一种清新隐逸之气、高风亮节之德。示例2:我由梅花联想到了北宋以“梅妻鹤子”自诩的林逋。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经典诗句成为咏梅的千古佳句,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姿写绝了。在他的笔下,梅花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解析】【分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借景抒情”错误。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D.“说明他欣赏残缺的美”错误。结合诗句和文中句子“用来表白心中渴望辞去官职追求自由的志向”分析,郑板桥爱画破盆的兰花并不是欣赏残缺美,而是表达追求自由的志向。故选B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标题意蕴的能力。结合文章的层次进行分析归纳:由第六段“山上的兰花长在深谷里、大石边、巨树上,随便长随便活呢!”得出答案①野生兰花生长于山野,活在巨石之缝、高山之顶、幽谷深处,不娇贵,生命力顽强。由“看着自己种植的野生兰花,使我想起自己非常喜爱的书画家郑板桥。郑板桥在画史上以画兰竹驰名,他性格耿介,……他不禁题诗道:“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得出答案②野生兰花使作者想起郑板桥,他爱兰、画兰、懂兰。野生兰花象征郑板桥玉洁冰清、高旷的精神品格。由“用来表白心中渴望辞去官职追求自由的志向,但也说明了兰花本身的遭遇。从琼岛来到人间的兰花,虽种在细心照顾的盆中却失去了山中的许多知己呀!”“一个人本来自然活在世间,没有什么欲望,但当他过惯了娇贵的生活,就如同生在盆里的兰花,会失去很多自由,失去很多知己……这是自由与自在的追求”得出答案③野生兰花与盆中兰花形成对比,采用托物言志手法,寄托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文含义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第一处“春雨春风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郑板桥借写兰花来表明自己的心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高洁情操保持独立人格的正直耿介。结合第二处“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分析,可见郑板桥看透生活不沉醉官场,激流勇退,拿得起放得下,智慧抉择追求心安自得的本性,得出答案②不贪恋官场,渴望辞官追求自由的生活。结合第四处“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分析,可见答案③性格高旷,玉洁冰清。结合第三处郑板桥写给儿子的的四首儿歌“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耕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獦蚤出”分析,④关心百姓疾苦,为官清廉,政绩显著,为人民爱戴。【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段作用的能力。内容上,结尾段先说“从山地青年手里买来的野生兰花,几个月后终于枯萎了”,可见野生兰花虽然生命力顽强,但不适合养在室内,可见面对热爱之物,不要一味的剥夺,应该驱逐私心杂念,遵重自然规律的,另外的深意便是由自然想到人生,应该坚守本心,不违背心性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得出答案①生命力顽强的野生兰花种在阳台空盆中几个月后最终还是枯萎了,结尾引发读者思考:失去自由与自在的追求终将失去生命力。主旨上,结合“一直到今天我还不确知原因”分析,意在启迪读者思考,耐人寻味,意在言外。结合“却仿佛听见了板桥先生的足声从很远的地方走近,又走远了”分析,作者托物言志,使用象征比喻法,既生动形象又委婉含蓄地告诉我们:郑板桥与野生兰花一样品格高洁,追求自由,他的人生选择带给我们深刻地启迪和深远的影响。结构上看,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首尾呼应,“从山地青年手里买的野生兰花”“终于枯萎了”,文章结构完整布局严谨。【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并探究思考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示例3:我由梅花联想到了陆游。最为著名的要属《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爱国词人的不畏严寒,坚韧高洁。还可以联想到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答题时明确人物形象和诗句,归纳出性格特征。六、语言运用(3分)24.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对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阵营而言,所谓“新”,代表着晚近的先进的事物,代表着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旧”则是落后的腐朽的事物,是应该抛弃和埋葬的。可是在旧文学阵营的眼中,所谓“新”,只是新潮的、还未经过时间考验的东西,往往昙花一现,其中有大多数需要去掉的夸饰和虚伪,而“旧”则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是过去的精华所在。□□□□□□□□□□□□□□□□□□□□□□□□□【答案】五四时期新、旧文学阵营对“新”“旧”的理解有差异。(或:新、旧文学阵营对“新”“旧”的价值判断不同)【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压缩语段。压缩语段时,首先对语段分层概括。此语段中一句话一个层次,然后把握每一小层的表述对象和语意重点,由此可知,对象分别是新、旧文学阵营,而语意重点是两者分别对新、旧的看法。这样就可以组织出比较理想的答案。七、写作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作家李汉荣曾说:“我一伸手,一张口,就享用着大自然,就占有着无数人的劳动成果。即使我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我也在享用着。我至少在享用这木头制成的床以及这棉被毛毯,而这都不是我创造的;我同时在享受这和平宁谧的环境,而此刻,守边的军人正穿过一片丛林蹚过一条冰河……难道活着仅仅是享用?如果不是享用,那么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听见万物都在默默地启示我——蚕说,用一生的情丝,结一枚浑圆的茧;树说,为荒凉的岁月撑起一片绿荫;煤说,在变成灰烬之前尽量燃烧自己;野花说,让你的生命开一朵锦绣的花。”正值最美好青春年华的你,认为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文章中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等信息。【答案】【范文】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每一条生命,都如夜空中的流星,从无穷无尽的时间和空间中到来,转瞬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又悄悄离去。留下的,也只有无穷无尽的时空。同样的呱呱坠地,又同样的悄然逝去。一样的开始,一样的结局,也正因此,我们才需要一个不一样的过程,一个有意义的生命。

知了经过几个严寒、酷暑、才有了一个夏天的生命之音!昙花忍受了多久的寂寞独立,才有了一个晚上的绝美花姿!他们的生命短暂却迷人。可见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生命的能量。正如同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当然不愿意轻于鸿毛,那么怎样的生命才叫有能量呢?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政治家安邦治国,这是奉献;科学家以科技造福人类,这是奉献;文学家用笔墨滋润人们的心灵,这是奉献;农人们用汗水种出作物,这是奉献;清洁工用双手换来清洁的环境,这何尝不是奉献呢?没有高低贵贱,每一种奉献都是平等的。没有平凡伟大,每一个奉献的生命都是可敬的。见人有难,伸手援助,你奉献了你的善心与爱。恪尽职守,一丝不苟,你奉献了你的能力。当然,故意做作的付出不可叫奉献。只有有着一颗奉献之心的奉献,才叫奉献。

我们要为了世界而奉献。世界从来不是为了一个人而存在,相反,每个人都应该为了世界而存在!我们享受这世界的美好,接受着无数人的爱,也承担着社会给与我们的责任。我们不能让爱我们的人失望,因此我们要为了他们而奉献,我们必须回报给予我们一切的世界,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