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同步测试-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秦国蜀守李冰大力兴修水利,在尊重地域性传统的同时根据律令治民;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兴学,致力于“化夷为夏”。二者都得到了巴蜀民众的推崇。这些举措A.促进了巴蜀地区政治地位的上升 B.推动了巴蜀民众国家和文化认同C.反映了秦汉地方治理政策的转变 D.稳定了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2.秦时,赵佗为南海郡龙川令,秦亡后统一岭南三郡,自立为南粤武王。汉初,刘邦遣使封其为南粵王;至文帝时,赵佗表示“愿奉明诏,长为藩臣,奉贡职”;景帝时仍“称王朝命如诸侯”。这反映了汉代A.大一统国家的凝聚力显现 B.推恩令政策的影响深远C.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扩大 D.郡国并行制的弊端解决3.2016年,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的丝绸之路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的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等。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A.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治理 B.西汉政府保护丝绸之路畅通C.中原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D.西汉时中原开始与西域交往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 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C.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 D.南方社会相对稳定5.据晋朝的史料记载,一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晋朝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C.内迁民族全部实行封建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6.隋朝的鲜卑族大臣在朝廷中占很大比重;唐朝前期,中央官员近一半是少数民族,唐朝后期军队中的高级将领一半以上来自少数民族。这一现象反映了隋唐A.统治者雄才大略重用人才 B.两朝统治者重视血脉亲情C.用人不当导致了藩镇割据 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7.唐太宗时期,境内居住着大量外国侨民仅广州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这些外国侨民可以享受“国民待遇”自由生活、经商学习、参加科举考试,有不少人在中央或地方的官府中任职。这反映了唐朝A.国家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B.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C.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 D.经济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8.“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材料反映了元朝时期A.文化差异消失 B.疆域非常辽阔C.国家实现统一 D.民族交融加强9.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理念的做法是A.尊崇佛教等外来宗教 B.任用突厥首领管理东突厥故地C.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D.首开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联系10.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时期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设置了瀚海都督府,而到了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由此说明了A.回纥的政权已经瓦解 B.唐玄宗反对羁縻府州制C.国力强盛边疆才安定 D.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11.辽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但各民族人民互迁、杂居现象也更为普遍,中华民族交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下选项是其重要见证的有①元朝把黄河流域的女真族和契丹族也称为“汉人”②回族的形成③汉语成为各族人民通用的交流工具④民族矛盾的消失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2.宋代把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区分为“生番”和“熟番”,“生番”仅要求保持臣属关系,朝廷不干涉其内政;“熟番”则按部落为单位进行编组,要听从朝廷的节制,甚至要服兵役。这种做法A.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统一 B.继承了传统的羁縻政策C.消除了民族间隔阂分歧 D.维持了边疆的长期安定13.明成祖朱棣时期,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固原两镇,是为“九边”。“九边”的设置()A.意在扩大与少数民族的贸易B.提升了长城沿线的防御能力C.体现了对女真族的羁縻政策D.结束了农耕与游牧区的对峙14.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但蒙古军队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达成协议,边镇开设互市,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基本不再构成边境威胁。这一变化反映出A.经贸往来利于民族之间亲善和睦 B.明朝边疆的防御力量急需增强C.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 D.明朝统治者对蒙古的政策摇摆不定15.清顺治十七年康熙元年和十七年三次下达“迁界令”,强迫从山东到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30-50里不等,渔船商船——律禁止出海。这一做法A.打击了沿海的抗清斗争 B.消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C.宣告了朝贡贸易的破产 D.阻止了西方经济的侵略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戌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内容出处“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菴山,徒溃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金史•百官志》(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所蕴含的政治智慧。(2)根据材料二,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17.汉代与宋代都比较重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武帝以前,对于西南夷与中原的政治联系,史书上仅留下战国后期楚人庄蹯领兵入滇,就地为王的传说。西汉王朝初期,西汉与西南诸夷各设关卡,只有邻近的巴蜀地区与之有暗中的民间贸易。汉武帝接受唐蒙的建议,试图借助夜郎兵力来消灭南越国势力,从此揭开了两汉王朝经略西南夷的序幕。唐蒙到西南夷后,向夜郎及其周边部族的君长赠送丰厚的财物,诱使其臣服于汉朝。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借助南越的兵力在西南夷地区伐叛柔服,所向披靡,赐封夜郎王、滇王,允许他们统治本族;设置沈犁等7郡,将西南夷正式纳入西汉王朝版图。——摘编自彭丰文《从两汉西南夷经略看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材料二宋朝十分重视对西南地区的经营管理。宋代是广西历史上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但是由于广西区内的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其他地方,同时,区内不同地方的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宋王朝对广西境内不同地区的治理策略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调整。在桂西北地区,宋王朝主要采用‘以夷制夷’的治理方法,通过设置羁縻州、县、峒来管理地方。——摘编自易建龙《论宋王朝治理桂西北民族地区的策略》(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南夷与汉朝关系的发展及汉朝经略西南夷的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原政权治理西南边疆的影响。1-5BAABD6-10DBDBC11-15ABBAA16.(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文化渗透;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答出三点即可)政治智慧: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政策的灵活多变(因时因地因俗而变);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构建边疆防御体系,形成治理模式。(答出三点即可)(2)表现: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答出二点即可)作用:为其政权的合法地位提供历史依据,有利于现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