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笔记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笔记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笔记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笔记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竹林七贤) 黄巾起义 汉末建安(三曹七子) 蜀(出师表、陈情表) 蜀 吴 西晋 (北)十六国 北魏(水经注)(司马氏,太康文学,以繁缛著称,定 都洛阳,陆机、陆云,贾谧二十四友) (南)东晋(一头郭璞游仙诗,一尾陶渊明田园诗,定都建康,玄言诗) 东魏北齐 西魏北周 宋(临川王,元嘉三大家)齐(竟陵八友,“永明体”)梁(萧衍、萧统《昭明文选》,萧纲宫体诗,徐庾体)陈(陈后主,《玉台新咏》)+北周隋【陆机《文赋》;梁《文心雕龙》、《诗品》;庾信:集南北朝文学之大集】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1.阶段性(朝代更迭)2.群体性(文人抱团)文人命运与创作主题关注世功关注自身生活:转而追求别的东西(财富、归隐等)1.文人命运的变化2.文学主题的变化文学自觉(核心内容、怎样理解)——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玄学正面影响:促进魏晋风度负面影响:(1)将玄学思考直接放入诗中,不顾文学特性;(2)崇高理想的缺失佛学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播概况:(1)乱世中,人们思想空虚,佛教思想容易被人接受。(2)传教僧侣借玄学推广佛学(初时披着玄学的外衣)。(3)帝王对佛教的推崇,如梁萧衍崇佛,曾四次舍身入寺。

表现为:(1)寺庙、石窟的修建(云冈、龙门、莫高窟等),北朝石窟,南朝佛寺(灵隐寺等)。(2)出现许多在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如东晋慧远),许多文人参与佛教活动(谢灵运),翻译如鸠摩罗什佛经翻译。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想象世界的丰富:时间概念——“刹那”、“劫”;空间概念——以须弥山为中心,三千大千世界;轮回、前世、后世;树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形象:观世音、维摩(享乐修佛)。(2)故事性的加强:中国文学重在抒情,汉乐府开启叙事传统,但只是片段叙事,佛经传入将叙事植入中国文化土壤,有些则来自佛经,如“鹅笼书生”源于《旧杂譬喻经》,表现幻中有幻的不真实感,“空中楼阁”源于《百喻经》。(3)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争议较大)。(4)词汇扩大:“刹那”、“劫”、“净土”、“涅槃”、“化身”、“忏悔”等,有音译“菩萨”、“罗汉”、“夜叉”等。(5)文学观念的多样性:中国传统强调意境,以禅喻诗(文学批评法),尤以《沧浪诗话》表现明显,“拈花微笑”追求传达语言之外的东西。【宫体诗:宫体诗人很多是佛教徒,如萧纲,如佛教的“伎乐供养”;佛教的造像艺术受古希腊影响,人体艺术;佛教故事:不受诱惑。虽然梁代大兴宫体诗,但皇帝较其他朝代更自律。】门阀士族(士族深切影响了中国文化史与文学史)士族形成:鼎盛于南北朝,至少追溯到东汉初年,刘秀建立东汉倚仗地方势力支持,对大家族施以回报。(1)地方官员举荐人才倾向于大家族子弟,出现几代为官的大家族,如袁绍“四世三公”。(2)文人接触不到知识,以家学为主,出现“经学世家”,对学术的垄断,逐渐建立地位。曹丕即位后,形成九品中正制,很快变成士族特权工具。东晋时期,八王之乱后跑到南方、侨姓,特别是王导“王与马共天下”。(3)除了制度、文化上,还有经济上,庄园经济发展,助士族维持地位(谢灵运《山居赋》就是描写其庄园)。士族存在对文学的影响:士族阻碍了普通下层文人上升的道路,下层文人呐喊不平(左思、鲍照)。积极影响:士族的文化传承(王家书法谢家诗,在家族内部研讨交流)。(3)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三国魏文学)(196—265,通常以曹植的去世为分界232)第一节建安风骨(第四节)建安风骨概念的产生及历史影响:(1)风骨的界定理解:“风骨”一词出现于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中,钟嵘《诗品》提出“建安风力”,实与风骨指向相同。刘勰《风骨》里的关键词句:“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严肃的创作态度与现实精神)(2)文学史地位:树立了一种美学范畴,文学内容与情感取向的范式成为后代文人反对浮华奢侈之风的有力武器,在初唐表现尤为明显,如陈子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是改革文风的武器,经典的美学理想。表现(建安文学的美学范畴):(1)高昂的政治理想。刚经历过汉末大乱,仍有崇高理想,东汉文人仍有建功立业的抱负,眼界比后来只关注个人的文人要大的多。(2)人生苦短的慨叹。瘟疫让建安七子损失了至少四个,政治斗争使文人失去生命。东汉末期在《古诗十九首》中也有类似感慨,但往往流于及时行乐,与此时大不相同。(3)创作个性的高扬,强烈的自我表现,每个人的特点开始真正突出,个人性格与文学特点紧密联系。曹丕的《典论》对建安七子的性情特点开始分析,自我有了意识。(4)浓郁的悲剧色彩。时代悲剧在文人创作中体现出来,人生悲剧——人生苦短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焦灼感,个人与时代悲剧的交汇。悲凉慷慨的精神贯穿以上四点,是核心。(壮士不得志于心也,谓之慷慨——《说文解字》,“慷慨”本就带有悲凉的色彩)第二节曹操与曹丕(第一节)曹操乐府诗的主题和内容(曹操):(1)汉末战乱与人民苦难。以前的乐府诗涉及的是具体的事件,而曹操的乐府诗关注的是政治事件和历史事件。(2)政治主张的表达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以现实为底色,表达个人思想,张扬创作个性,为个人情感的表达树立了新的范式,带动对时代的表达。艺术特点:(1)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曹操之前,文人所写乐府诗多写郊庙词,较为庄重,个人情怀较少。(2)曹操的诗于悲凉之中含跌宕慷慨之气(个人特色)。古直悲凉,艺术上讲究不密,但将个人情感灌注诗歌,对诗歌进行了提升。(3)为四言诗注入了活力。魏晋南北朝是四言到五言的过渡时期,曹操与嵇康为四言诗作了绝唱,使已经板滞僵化的四言诗焕发出新的活力。曹丕主题与内容:前期贵族公子生活,直接参与文人活动,比曹操更有文人气息。(1)宴游诗。有写山水的内容,在我国山水诗的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山水诗慢慢成熟,慢慢独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抒情言志之作。(3)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最能体现曹丕诗的水平。【三曹中曹丕最有民歌风味,曹操将乐府诗扩大,曹丕又回到了小世界,但在艺术上打磨得更为精细】【七言诗:先秦《荀子·成相》有大量七言句,但成相篇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诗;《楚辞》中的七言诗句;到汉代,民间歌谣开始具备七言模式;张衡的,虽成型却未成熟,带有楚辞助词“兮”,不符合七言诗语法】风格艺术:(《文心雕龙》对其评价“真清绮”)(1)个人情感的抒发(典型文人情感)。(2)文人化的艺术手法:修辞词语、清词丽句。(3)艺术形式:勇于尝试,开辟了诸多道路,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诸体具备。【曹丕的《典论·论文》,文学批评,开创了诸多文学讨论:(1)文人相轻的原因,“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学自觉,文学对审美的关注。(2)文与气的关系:“文以气为主”。(3)文章的功能:“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人可通过其文章流芳千古。】曹植政治上的悲剧及其造成的文学分期(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1)歌唱理想与抱负,如《白马篇》。(2)宴游诗。(有对现实生活反映的,如《送应氏》)后期: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1)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如《赠白马王彪》。(2)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七哀》。(3)述志诗,是前期主题在后世的延续与变体。(4)游仙诗。曹操的游仙诗较为单纯,曹植则寄寓了情感,游仙主题对古文人或许是一个“成人童话”,用想象为不得实现的理想寻一个久居之地。诗歌艺术:(一)骨气奇高:建安文人共性,关注现实的精神,高扬的理想。(二)词采华茂(个性):(1)比兴手法的运用:《七哀》,思妇、弃妇。(2)对偶句大量出现:《白马篇》,提升了艺术修饰。(3)精于炼字、炼句:《公宴》,“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地。”《侍太子坐》,“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4)工于起调,注重开端:《野田黄雀行》、《七哀》。(5)对乐府艺术的学习:章句的蝉联,《赠白马王彪》。(6)出现意境的营造:《杂诗·之四》,言外之意。文学史地位(1)从某种意义上说从乐府诗到文人诗的转变基本完成。(2)将五言诗带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将主要精力用到五言诗,艺术成就较高,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3)不幸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文学接受)。对不幸命运的认同带来对文学主题的传承,如思妇、弃妇等。建安时期的其他文人建安之前七子不断归入曹操,直至王粲入邺结束。虽不是七子创作黄金期,却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人数众多,将几乎全部文人集合在一起,文人集团开始出现。聚合前更多体现建安风骨,聚合后由于文人研讨,艺术上更加精细。第五节正始诗歌政治背景与竹林七贤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更多侧重名士而非文学)阮籍有人将阮籍(阮步兵)的诗歌等同于正始体。知人论世到建安时期才落到实处。阮籍“青白眼”,对司马家族是有抗争性的,但这种抗争是不彻底的,不如嵇康刚烈。如《劝进文》,作品中虽然充满抗争,但是表达得十分隐晦,体现了其政治上的妥协性。代表作《咏怀八十二首》,咏怀诗的内容(非一时一地所作,主题多样):(1)对人生的慨叹,开始关注生命本源。玄学发展,诗歌中的哲学思辨取得突破,阮籍的隐晦是对建安后期的延续(如曹植),但在深度上作了更大的开拓。(2)对人生理想的表达以及无法实现理想的失落。其中,第三十九首是正面表达理想,第十九首则是通过比兴、暗示曲折地表达理想。(3)理想不得实现时的寄托。游仙、隐居(在人世间寻找完美世界)(4)对现实的批判(最能体现其抗争性)。其中,第三十一首借写历史批判现实,魏是暗指曹魏;第六十七首则是类似寓言的方式。阮籍诗的风格(正始体风格):“厥旨渊放,归趣难求”、“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咏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出现了、新创立、影响了、完成了)(1)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后代:陈子昂;李白《古风十九首》,历代继作者代不绝其人。(2)对建安风骨的传承。建安风骨是历代诗歌的美学典范,正始后渐羸弱,直至唐复苏,而阮籍在咏怀诗中对生命的关注,对理想的追求则是延续了建安风骨,从内在精神上看,二者是一致的,不过一在外一在内。(3)将中国诗歌的哲学思考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增加了诗歌的抒情厚度,完全摆脱了民歌的具体性,而将哲学思考与寓言等结合。咏怀诗的根本主题:生命追求自由却无法实现。嵇康(魏晋风度的开启者和代表者)个人特点(有内在修养,自内而外展现出魏晋风度):(1)刚烈,宁折不弯,《与山巨源绝交书》。(2)玄学思考,研究玄学,精于玄学,“声无哀乐”。(3)文化上的全才,书法、绘画、音乐。(4)外表阳刚。文学作品:(诗歌与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1)形式上,以四言诗为主,是曹操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人物,将四言诗带到了新的境界,个人性情的自然流露。(2)五言诗数量上不如四言诗多,多写其鄙弃世俗、回归自然、高蹈隐逸之志。(3)嵇康诗的风格:“清峻”——《文心雕龙》、“峻切”——《诗品》。影响:(文化史方面)人的美及文学作品流出的美具有划时代意义,魏晋风度的典范,不断被赞颂、书写。文学接受:当代人们的审美与社会风气。展现出的人格与精神:刚烈、宁折不弯的高贵。第二章两晋诗坛(过渡形态)第一节太康诗风(繁缛)西晋政局及文化状态前期:宽松自由(晋武帝司马炎未杀一个大臣),本应是文化发展的好时机(如唐朝),但却未能造成文化繁荣,反而是掌局者的腐化。原因:人精神上理想缺失,高贵人格被摧残。文化风貌、文人风格:(1)西晋谈玄风气兴盛,但未有建树。重形式而非思想,趋于浅薄,附和政治。“谈而不玄”、“名教即自然”。(2)伪君子大量出现。官方崇儒,出现大量伪君子、腐儒,“孝而不忠”,对政局文化的软伤害。(3)陆机、潘岳等热衷名利、投机钻营,文学成就无法与前代相提并论。文学的风向(建安时代对政治理想和个人价值的追求都看不到了)拟古,创造力下降,刻意追求形式技巧,拟古也是这种追求的表现之一:主题确定,用不同手法表达,追求雕琢贾谧二十四友(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另前有傅玄、张华)太康诗风“繁缛”特征表现在:(P44)(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陆机《文赋》:文学批评 用赋的形式阐述对文学创作、构思、分类(十类)的看法,涉及到写作灵感、状态、人与自然的结合。(1)“诗缘情而绮靡”:诗缘情的提起,冲击“诗言志”,究其本意,二者同。(2)“赋体物而浏亮”:一主内一主外,被时代赋予意义,偏离了“诗言志”轨道,个人情感的抒发文学自觉,与儒家政教观越来越远。第二节建安风骨的遗响左思咏史诗的内容咏史可追溯到东汉班固“质木无文”。左思的咏史诗是咏史诗上的变体,更多抒发个人情怀,不再局限于一个人或一件事,而变为一组,实为咏怀。(1)对现实尤其是门阀士族制度对寒士的压制批判。(其二)(2)自我形象的树立,通过写自我高贵,反衬士族制度的不合理。(其六)风格与影响:(1)风格:《诗品》置左思于上品,标举“左思风力”,“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内容上充实丰富,语言简劲,与太康文风拉开差距,更多继承了建安风骨。(2)影响: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在历史事件中寄寓自身情怀,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历史人物、事件成为文学中随意驱遣的素材。张协(张氏兄弟:张协、张载、张亢)对政治有疏离,对主流文风有疏离。(《杂诗》其一)刘琨(西晋绝唱)“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诗品》“壮而多风”——《文心雕龙》第三节东晋诗坛玄言诗诗歌成为谈玄工具,而不为表现自身;玄释合流;平典(平板质实)似道德论。(1)玄言诗为后代哲理诗开辟源头。(2)通过关照山水来参悟玄理,对后世山水诗产生影响。(3)兴起使诗歌风格发生变化,追求平淡,重新把西晋的华丽辞藻去掉。

郭璞(艺术特色:重形象性,有辞采富丽的一面)王羲之(《兰亭集序》:集会创作,集会本身)第三章陶渊明生平与思想生平(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充满仕与隐;归隐动力:本性;魏晋风流名士)思想儒家思想成分(“邦有道而仕,无道则决然去之”)道家/玄学成分佛教思想成分(慧远,受其影响小,但诗歌中有其成分)思考支柱(安贫乐道、崇尚自然)诗歌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艺术及其渊源陶诗的特点:总体艺术特征:自然(陶渊明写诗的态度是自娱,写诗的目的不为别人看,故而写得率真)开创性:日常生活诗化(西晋、东晋诗人创作大多有固定主题,而陶渊明冲破了这个禁锢)陶诗的艺术特色:(P66)情、景、事、理的浑融。陶渊明的理隐藏在形象与情之下,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让人不觉为理——浑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玄言诗质木无文,陶诗平淡中却有韵味在,多用白描,不追求华丽辞藻和精致手法,而擅长用平淡笔墨达到传神效果。“一语自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归隐不等于泯灭对生活的热情;诗人的天真与童话幻想。陶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陶诗渊源(陶渊明展示的是主流之外的精彩,但也正是因为深受这种主流思想的影响)可追溯至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用最平淡的语言打动所有人;陶诗的风格亦是如此,无华丽辞藻和技巧,却能欣赏到它的美,“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建安风骨:陶诗的金刚怒目(《咏荆轲》),建安风骨的悲剧精神及人生感叹亦在陶诗中有所体现(《杂诗》),曹植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在陶诗中也有体现。受阮籍影响:陶渊明的很多咏怀、咏史诗也以组诗的形式出现,如《归园田居》、《饮酒》、《杂诗》等;阮籍开创的哲学思辨,也影响了陶渊明,理性思考。受左思的影响:“又协左思风力”,借咏史来咏怀,咏史时一般都咏怀,将怀寓于史。东晋的玄言诗:哲学的思考,平淡的表达。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五柳先生传》不重人生事迹,重突出鲜活个人形象,是陶渊明首创。以“不”字结构全篇,对世俗否定后留下的就是心中的本真,开头“不知何许人”否定门阀士族制度,“不知姓甚名谁”否定世俗上的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两汉追求繁琐经学解释,至东晋,学风变化,不再重注疏,而擅长抓住核心,不以礼法约束自我。《归去来兮辞》不像寻常赋那样讲究辞藻铺排,重在“归”。文学母题“归”:后代的一起回归、一切解放,都可借此抒发。(《蒹葭》“求不得”的文学母题)《桃花源记》现实基础:坞堡——陈寅恪整个社会的出路;儒道思想的融合。在文化史和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文人建构一个虚幻的世界,由游仙找到了一个新的寄托——田园在世间可以找到,何必一味追求成仙?“壶中天地”:中国园林建造美学。“纳须弥于芥子”,一处宅园便可建造理想世界,代表文化精髓柔的一面,面对打击弱化,故而在唐代人们更多地接受他的人格精神。陶渊明的符号意义从陶渊明地位提升看文化演变轨迹树立了一种新的人格范式:对强权的反抗,不一定要刚烈,也可以选择独善其身,追求个人的自足。自我完备也是道的完备,陶渊明的自我完备追求不断被人复制。树立了一种新的审美理想:以俗为雅,平淡生活的诗化。对生活、人生的思考,人的存在方式:异化时代,人应该怎样存在于这个时代?以审美拯救生活(生活新思考);作品最后的完成是在读者的心中。第四章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南朝民歌 吴歌: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区域;女性独唱;水乡景物描写多,有一定市井气息。两大分类西曲:江汉流域,主要湖北,以江陵为中心;女性独唱居多,有男女对唱;多涉及 离别、劳动场面。 (神弦歌:民间祀神的乐章,基本与吴歌相同)南北朝乐府双璧:《西洲曲》(南朝)、《木兰诗》(北朝)兴起自然环境(南朝民歌中多清丽缠绵的情歌,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经济发展:南方经济发展,城市发展。统治者、收集者:贵族喜好的推波助澜——宴请诗多被保存,现实诗少被保存。【儒家约束的松弛】内容——情歌歌唱的情歌往往不符合礼法,但非常真诚——“清丽缠绵、清新自然”艺术特点以五言四句为主语言清新自然大量运用双关:(1)同音异字(2)同音同字(3)上下句双关,下句对上句解释(吴歌格、风人体)(P78、79)《西洲曲》南朝民歌影响五言四句影响绝句的产生。语言和表现手法被后人学习。(东晋玄言诗平淡南朝辞采华丽)南朝对宴请的表达与贵族爱好的契合,对梁陈“宫体诗”产生影响。【吴歌:东晋、宋西曲:宋、齐、梁、陈】北朝乐府民歌保存及作者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梁鼓角横吹曲》中,主要是北魏之后的作品,原创者大多为北朝游牧民族,后翻译为汉语,有些则为游牧民族直接用汉语写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些是游牧民族的后代写的。且大部分为民间所创,但也有些是有姓名的人所作,如胡太后《杨白华歌》。内容与基本风格风格特点:直率朴实、刚健豪放可能在艺术上比较粗糙,但在内容上较南朝民歌广泛。北地风光和人民生活状态:刻画草原风光,反映游牧生活。北朝较南朝动荡,人的精神上,豪侠尚武精神突出,表现出豪侠尚武之风。对战争本身的刻画和战争带来的灾难。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反映婚姻和爱情的作品。《木兰诗》时代“策勋十二转”——唐朝军功制度、对仗工整。一种说法:唐代所作大多数说法:北朝所作,但不断被后人加工改写。艺术特点(P83)北朝乐府民歌对七言诗(绝句、长诗)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开元”、“元和(中唐)”、“元祐(宋哲宗)”、“元嘉(宋文帝)”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鲍照、颜延之概论:从晋到南朝,诗风有何变化——(1)“性情渐隐,声色大开”(2)“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思想艺术:(1)南朝富庶,为诗歌创作提供条件。(2)玄言诗被时代抛弃。(3)门阀制度、家族观念重,王朝观念轻,限制对现实的关注,转而关注艺术形式技巧。(4)南朝王室限制士族政治上的权力,转而追求文化艺术。(5)“变”:内容题材广泛,但限于贵族圈子。第一节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山水诗发展轨迹《诗经》、《楚辞》中的山水描写,“比兴”、“比德”魏晋第一首山水诗《观沧海》(特殊,中国是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左思、郭璞,但山水不是主题东晋玄言诗,通过山水关照哲学,是哲学思考的工具(山水诗虽未成为独立题材,但已积累了丰富经验)谢灵运:山水与玄言的双重性,但山水已超过玄言。谢混:《游西池》,已颇具山水规模,“水木湛清华”谢灵运其人其诗其人:祖父谢玄;谢灵运,小字客儿;封康乐公,刘宋时降爵为侯;以慧远为师,《庐山记》;晋宋之交,刘裕实力崛起,“北府军”;很多诗写在“永嘉”(今温州),始宁别墅。谢灵运,又称谢客,谢康乐,傲气。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1)鲜丽清新,自然可爱。(相对性,既体现新时代到来的特色,又有旧时代的痕迹)“自然”,谢氏自然,刚从玄言诗的平淡无味中走出,描摹山水的自然,虽有雕琢,但很真实。(2)独特的结构,类似于游记,叙事—写景—说理。谢灵运的山水诗是从玄言诗中脱胎出来的,在其创作中,仍当作玄言诗来写,只不过玄言的成分很淡。(3)声色与画境的营造,画境非常突出。山水景物随游览行程展开,是全景式的展示。透视、构图、色彩、明暗光线、声音等的加入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调配声音——《石门岩上宿》: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岁暮》: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风的变化(陶渊明: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南朝一代新风)(陶渊明:在宋代地位崇高谢灵运:在唐代地位崇高文学接受)从写意到摹象(再现与表现、写意与工笔):陶渊明——写心,谢灵运——展现物象、移步换景、声色藻绘、画境文采、静观山水、情景交融、物我两忘、意境、性情;谢灵运依然能够感受到人格存在,陶渊明将自己融入世界;谢灵运将色彩涂抹于世界(描绘锐利的山,画境幽深、明丽、孤峭,表面的平静与内心的不平静,孤芳自赏,不平之气),山水不再是单纯哲理;陶渊明——浑融,整篇好,谢灵运——精彩句子多。从启示性到写实性(语言):陶渊明发挥语言启示性,留白;谢灵运重表现力,挑战极限(傲),探索与创造力是山水诗独立出来,开始对艺术技巧的不断追求——声色大开。创造态度:陶渊明——自娱自乐,谢灵运——严肃认真。谢灵运的地位:开宗立派 题材:山水独立 诗风:声色大开,影响南朝与盛唐第二节鲍照生平:典型下层文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出身贫贱而又不甘于贫贱。诗歌内容(内容广泛深刻P92)寒士的不平之鸣。“生于贫贱,不安于贫贱”,直接的宣泄,借句式错综复杂和节奏的变化表达内心的奔走不平,强烈的自我意识。边塞作品。南朝最早有意识、成规模写作边塞诗的诗人,诗人自己的不平之气仍灌注其中,激昂慷慨传承建安。描写游子、思妇的诗。流露出的悲剧意味是自己的人生感慨,不平之鸣呈现于多种题材中,贯穿其一生的创作。鲍照学习乐府诗突出,这种主题较多。反映统治者横征暴敛和百姓疾苦(受乐府影响)。山水诗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在当时被认为“险俗”,表现在内容与艺术手法两方面。特定语言表达方式与主题。士族为文学创作主要群体,其创作局限在一个范围内,而鲍照写的为大多数门阀士族所不能接受的,一对比,则为“俗”;其次,用词用语上,“险”实为奇特想象,独特语言。与内容结合,在表现技巧上:大量乐府诗,接续传统;在学习民歌时,语言发生变化,有五言、七言、杂言等(主要是五言),七言当时被称为“体小而俗”,不喜用典;语言趋向自然,与主流不符——“俗”。跳动的不平之气,展现出的奇矫凌厉风貌,与“险”联系在一起,有点游离于主流之外,成就也超出了主流。(陶渊明)鲍照的影响诗风的影响:奔放(表现情绪急速流转,不受控制;李白)、奇险(奇特的想象,独特的语言;韩孟诗派)诗歌的体式,尤其是七言对后世的影响。自曹丕《燕歌行》,七言发展中断,而鲍照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七言诗的人(曹植五言),每句押韵变成隔句押韵,还可自由换韵,七言诗体制大大完备,七言的“歌行体”。内容上,七言诗变得特别适用表达激昂跌宕的情感(韵律)。五言诗对后来五言绝句有影响。乐府传统被重新接续起来。不但接续了汉魏乐府,还有南北乐府;乐府民歌中的现实精神。接续乐府时,对乐府古词主题有突破,注入了强烈主观色彩。《代白头吟》:弃妇哀怨正直之人不容于世。【诗歌发展到齐梁,进入新时代——“新变”】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一节永明体及其代表永明体对声律的追求(唐代:古体诗与近体诗)声律在诗歌中追求的历史过程(以前是自发的、无意识的):(1)声律论本身的发展:汉末反切三国有韵书晋宋,四声(平上去入)被运用于诗歌永明体(2)在诗歌中的自觉运用:诗歌与音乐分离,文人诗出现,不久乐府诗歌开始出现,其本身具备音乐美变得尤为重要。永明体的影响与评价:(1)艺术技巧的进步。诗歌真正从“诗教”理论中解放出来,文学审美真正作为被关注的东西。(2)重点关注声律问题,是文人自觉使用声律的开端。(3)过于追求形式,限制了文人创作,“八病”、“文多拘忌,伤其真美”。沈约(沈隐侯、沈休文;竟陵八友)——理论贡献突出关注到四声,提出“八病”。“三易”理论:易见事(用典)、易识字(字词)、易诵读(声律)。风格:“长于清怨”,主要表现在山水诗与离别哀伤诗中。谢朓(谢宣城)生平:趋于软弱和谨慎,既贪图功名利禄,又想远离。山水诗清丽悠远,不像谢灵运有尖锐线条、厚重。诗歌:(1)风格:情景交融、清新流丽,慢慢走向意境。(大部分山水诗写于宣城太守时)(2)语言:“好诗图美流转如弹丸”。(3)工于起调(曹植),熔裁警句(谢灵运)。(4)五言四调小诗已极接近唐五言绝句。影响:(1)作为永明体最杰出的代表,笼罩着整个齐梁诗坛。(当世)(2)唐诗中写景趋于平易自然的,大多受过谢朓影响。(后世、大历)(3)律诗与绝句的影响,由主动规避到建立规范。其他代表:王融、何逊(二人风格似谢朓)、阴铿(陈代最有成就诗人,接近唐朝)第二节齐梁时期的文人集团文学集团中心转移政治权力家族式(东晋)家族皇族(齐梁)齐梁三大文学集团南齐竟陵王萧子良“竟陵八友”(“沈诗任笔”,沈约、任昉)萧衍与昭明太子萧统文人集团(《文选》——该文学集团最大的成就)(1)文学自觉、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分文学接受:编纂者乃至时代的观念(2)文学新变,也有一些人接手传统:萧统一类讲究文质兼备,儒家政教观念约束;“文质彬彬”——文学观念。(3)《文选》影响:众多文学作品被保存,几乎是文人创作的教科书:李白、杜甫“熟精文选理”;“文选烂,秀才半”(宋朝);至明清,地位有所下降。【《文选》——“选学”,《文心雕龙》——“龙学”】萧纲(简文帝)文人集体——宫体诗创作《大唐新语》:“梁简文帝为太子,好作艳诗,境内化之,浸以成俗,谓之宫体”。齐梁文人集体贡献与历史局限活动方式大体相似:集体创作。内容上:围绕皇族,受到限制,只能在小圈子内开拓,内容狭窄。个人性情的缺失:侧重技巧,至宫体,声律等甚至甚于永明体。文学创作的趋同性:共同性明显,缺少个性。第三节从市井到宫廷(宫体诗)内容和特征对女性描写心理相同咏物之作将女性当作器物来审美文化背景市井之风:本身的艳情成分,而不是士族的典雅庄重。音乐的变化:清商曲调,“郑卫淫俗”,有时左右文学变化的是音乐。文人的接受心理:市井走出中心人物,文人的趋同,且求新变,追求新的元素。《玉台新咏》(徐陵编纂)——只选诗歌,且以女性题材为主,“婉约绮丽”。前六卷以时间顺序来编,体现出文学史意识,文学史的源流意识;第九卷专门是七言诗,第十卷专门是五言四句小诗,体现了诗歌发展。作为诗歌专辑,保存了一些以前体裁的诗歌,如《孔雀东南飞》。详今略古,传统上崇古——文学观念与文学审美趣味的变化。宫体诗评价内容上肤浅卑弱,诗歌内容狭窄,格调不高,风格单一。艺术探索较永明体大大推进了一步,律诗遣词造句,对仗用典上对唐代诗人有深远影响。【徐庾体:除诗歌外,还包括骈文,但广义上,徐庾体=宫体】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一节北朝文学概况北魏:北朝文学的复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出现值得重视的文人与作品。刚复苏时,继承汉晋传统;后期,向南朝学习。诗:温子昇,曾被梁武帝誉为“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文:《韩陵山寺碑》北地三才:温子昇、邢邵、魏收北地三书:《水经注》、《洛阳珈蓝经》、《颜氏家训》东魏北齐(主调:向南朝学习)邢邵(诗)、魏收(文)、颜之推《颜氏家训》邢邵:肯定文学的地域差异。颜之推:折中南北,从理论上肯定了南北交融的文学发展趋势。西魏北周西魏:苏绰改革,模仿周官体制,其中文体改革——复古,《大诰》模仿《尚书》文体,违背文学发展规律,但复古思想及反对华丽影响深远(唐古文运动)。南朝文人流寓北方:庾信、王褒,随后,北朝文学逐渐超越南朝文学。第二节南北文学交流南北文风差异发展的不平衡,三个文化中心各自发展。文学传统不同。地域风土人情不同。南北交流使臣往来:(1)观念碰撞。(2)文学上的交流:与当地文人进行诗歌唱和、赠答。(3)将文学作品抄回去或将抄本带回去。人才流寓庾信诗歌以42岁处事西魏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艺术上的探索,与其父,为唐诗、律赋开辟道路,典故运用,“流连哀思”的艺术观念。后期:乡关之思(纠结自责,找不到出路,强自排解,愈陷愈深)P129,组诗《拟咏怀》。赋《哀江南赋》(大赋):梁从立国到灭国的全过程“史诗”——对故国的眷恋及对统治者的批判,用感情描述历史,典故“援古证今,用人若无”,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并序:正文的浓缩,兴国之感,身世之悲,骈文的代表。抒情小赋:《枯树赋》、《小园赋》文学史地位——南北融合,下启唐风性情+声色,画境+意境,技巧形式+风骨性情开启盛唐第一位辞赋与骈文的大家:(1)开启很多诗歌题材:七律、五言四句小诗(2)展示出浑成之境,范式与榜样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趋向个性化(魏晋)与美文化(南北朝)最重要:骈文(讲究对偶,对声律的追求,典故运用,文四六句),骈文句式被归为四字句或六子句(唐四六文)建安文坛风气与代表人物个性化突出:个人情感的注入。沈约将建安文风的特点归纳为“以气质为体”,气质体现为个性。曹操“改造文章的祖师”(鲁迅)——打破儒家约束,个人情感流淌,直接表露心中想法。曹丕、曹植的书信。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曹植《与吴季童书》、《与杨德祖书》。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的论辩文:玄学兴盛,大篇说理散文涌现。嵇康的论辩文存世最多,成就也最高:(1)思想新颖,综合多种思想成分,突破儒家,艺术与政教分离,具有批判精神;除道家外,另具法家、名家色彩。“师心独见”——《文心雕龙》评其论辩文。(2)说理缜密透彻,辞喻丰博,富有文采。(3)涉及诸多玄学重要命题(玄学史)。辞赋:抒情化、小品化突出。第二节南北朝文坛【南朝——美,体现在:骈、丽(辞采华丽)】刘宋时期:密丽而不乏疏朗之致(与魏晋、齐梁比,时代转折点)齐梁文章新变(P142)新变后题材的翻新与丰富:(1)骈文说理。(2)抒情小赋诗体赋:骈文出现大量七子句(诗歌样式),代表:庾信。(3)俳谐:互相开玩笑之作。(4)写景之作。第三节《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水经注》——四大名注之一,“集六朝地志之大成”尽自然之趣,集大成之功。其余为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李善《文选注》尽自然之趣:对山水本身的描写达到一定高度(三峡段、大明湖段:《济水注》);个人生活经历描写,见其性情及田园之趣。集大成之功:地志发展,对地志的总结,艺术上对别的地志作修饰。北地文字见其性情,南方文字见其剪裁修饰之功。以水道为骨架,串连各方面的内容;山水文学崛起,散文方面《水经注》对后世影响最大。(写水之清澈:“俯视游鱼,类似乘空”)《洛阳伽蓝记》寺庙基础:北魏“尔朱荣之乱”、“六镇起义”,寺庙是北魏国运的象征,曾经繁华,而今破败,恍若隔世。文史皆擅:以寺庙为基点,将方方面面容纳其中;“史家笔法”——寄寓个人褒贬。行文之美:“秾丽秀逸”。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笔法,叙事非“秾丽秀逸”,而是大事件翔实且层次分明,小事件则写得富有情趣(“刘白堕擅酿酒”)。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先唐小说的流变起源(三方面P153)观念演变(P152)地位不成熟状态,文言系统,没有小说创作意识,将其当作真实事件来写,缺乏艺术虚构,艺术本身上、人物刻画、情节等只是粗具规模。对后世小说的艺术积累和素材来源产生影响,经典样式的形成(“世说体”)、传统形式(志怪小说)。志怪与志人(轶事)志怪小说(《搜神记》)形成背景:儒学地位下降,给其发展空间;来自民间的传说进入文学;秦汉以来的方士;宗教的兴盛传播。内容分类(P154)经典作品(P154)志人小说形成背景: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分类(P157)《世说新语》编纂者——刘义庆组织文人内容——名士风流故事集艺术(P159)人物描写:抓住人物特征,作漫画式描写,没有虚构,但有艺术提炼。本身语言艺术:简约含蓄,生动传神。影响:“世说体”、“和世说”(日本)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节时代精神与文化背景开放的心态(P168)国际化精神(国际化时代—唐):(1)华夷如一,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结束分裂、皇帝本身血统、广阔版图、宗教、音乐、建筑、人物形象)(2)学习吸收并超越。(葡萄酒、制糖、佛教)(3)文化输出。(唐长安的官学、国子监接受留学生、鉴真东渡、日本的汉字文化圈)活跃的女性:唐代女性地位高。(婚俗男拜女不拜)自由的文人。(文人在创作上的自由度)昂扬的精神入仕途径丰富。科举考试、入幕、从军、门荫、隐逸(终南捷径)、干谒上书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自信。人生选择多样化。唐人旺盛的生命力,大大拓宽了文学的题材与内容。文学接受基础深厚。宫廷中:皇帝写诗下层:民间的尊重、李涉、旗亭画壁宗教徒:僧侣、外来留学之人广泛的创作基础:红叶题诗、敦煌曲子词全面繁荣的文化史学:二十四史中八史在唐完成,与文学关系密切,求实。史学理论著作《史通》——求实观念;理论总结上——八史的论赞部分的理论总结。书画: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李阳冰的篆书;吴道子、青山绿水、文人写意画(王维);塑圣杨惠之;“瘦硬”的美学观念——画马、中唐对骨力的崇尚。乐舞:十部乐、西安鼓乐、泉州南音、软舞与健舞。乐舞的发达促进了诗歌的传播和新文体的出现——词的兴起于燕乐。第二节文人多样的人生选择漫游、侠风名山大川:开阔心肠、促进山水诗的发展、道教佛教。边塞:唐诗的慷慨壮丽。通都大邑:豪贵气息、实现雅俗交流。入幕诗歌:技巧探讨。词:初期发展时,幕府是一个关键环节。(酒令)小说:幕府闲谈。读书山林——庄园经济、寺观经济为其提供保障(饭后钟、寺观的藏书)贬谪对主体精神的激发。促进蛮荒文化开发,将地域文化引入到诗歌创作中。第三节思想意识形态(儒、释、道三教融合,文人不再执着一端,三教论衡)儒家复兴趋势:科举、正五经、对南北朝儒学作总结新儒学:韩愈唐人重世功而不重学理理想的影响佛家佛教中国化完成的时代,八大宗派六宗成于唐推动诗歌意境诗僧俗文学道家外丹内丹,服药修行个性张扬、对自然的亲切、神仙世界、想象力第四节唐代文学的风貌及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作者众多,成就高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各类文体繁荣。至明,将唐划分为初(618—712)盛(713—765)中(766—826)晚(827—907)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细分,但具体的时间段难以确定,不同角度划分是不一样的,文学到开元15年才出现盛唐面貌。文学盛唐开始与结束的时间都比政治盛唐晚,杜甫停止(770)才算是盛唐的结束,但为了划分方便,定在了大历元年765。大历:中唐与晚唐的分界线,宪宗(年号元和,元和中兴,平定藩镇)去世(821年),唐开始走下坡路,后有人推迟到826年。835年,甘露之变,中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诛杀大臣,彻底打破中兴梦想。德宗时,皇宫禁军交将军权与宦官,势力开始膨胀。从诗、文两条线索捕捉发展脉络:诗初唐宫廷诗时代: 文章四友(沈宋)宫廷诗(上官仪)初唐四杰陈子昂 盛唐吴中四士(刘希夷、张若虚)初唐文学到盛唐文学如何过度?怎样从宫体诗挣脱出来?四杰:题材扩大,精神风貌发生变化文章四友沈宋:律诗定型,将技巧打磨到极致(宫廷诗人)+陈子昂(风骨的重建)+一批诗人对意境的建造,兴象初具:刘希夷、张若虚(吴中四士)盛唐常态美的极致: 山水田园:王维、孟浩然,崔国辅、裴迪、储光羲 边塞: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王翰、李颀、王湾、张九龄中唐: 大历十才子(更多延续山水田园一派):盛世破灭后文人心态 盛唐结束后 李益(边塞)、顾况(想象力):文学史意义重大,中唐的很多变化由其开始 的整合时期,重建盛唐,文人展现出强大的创造力 韩孟诗派:求奇、求怪 焦虑的焦点:唐诗达到极致,如何突破自己,即求变 元白诗派:求通俗、求平易李贺张籍、王建刘长卿(盛唐影子);韦应物(中唐的延续);郊寒岛瘦;姚合(闲适)、贾岛(苦吟)齐名;柳宗元、刘禹锡游离于两大诗派之外晚唐(向更精微的方向发展):杜牧、许浑:怀古咏史李商隐:开拓内心的道路,延伸出艳情路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罗隐、杜荀鹤:对现实生活批判,又继承了元白的闲适晚唐五代:韦庄为晚唐作了一个收束中唐通俗文学的俗讲与变文说唱文学的源头词(盛唐出现,中唐兴起):温韦文 初唐 骈文:四杰骈文《滕王阁序》 陈子昂的奏议(政论文)盛唐燕许大手笔:张说(燕国公)、苏颋(许国公),骈文:气魄宏大诗人之文:王维、李白,篇幅短,富有诗情画意天宝后期:古文先驱(提倡散文)——李华、萧颖士、独孤及、元结 过渡意义:梁肃、柳冕、权德舆中唐元和年间:古文运动(打破骈文,破骈为散)——韩柳唐宋八大家李翱:新儒学发展;皇甫湜:片面发展,求怪;陆贽:改造骈文,追求简洁、平易。晚唐杜牧政论是古文运动的发展皮日休、陆龟蒙、罗隐:小品文批判、讽刺的杂文骈文: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赋:从盛唐算起,继承汉大赋传统,科举明确规定考赋,出现律赋;至中唐鼎盛。以诗文为主线,小说成熟,戏剧萌芽;小说唐传奇(中唐)。唐代文学的风貌特征及历史地位风貌特征:理想性、抒情性、外向性地位(清评中唐为百代之中):(1)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全面总结与提升。(2)对后世的影响:为各种文学创作树立了新的最高典范(诗、传奇小说、新体古文)。(3)文学中新因素是宋代后各种文学新变的开端(宋诗、白话小说、戏剧文学)。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隋代文学(南北文化合流:和而不同)北——北齐北周南——梁、齐、隋炀帝散文改革——《上隋高帝革文华书》初唐诗坛宫廷诗人贞观诗坛:以李世民为中心(前30年),容纳南北,认为文学与政治无必然联系。可跳出宫体诗,如《帝京篇》,笔调雄健。宫体诗也趋向大气魄,少有齐梁萎靡之气。但也有笔调清新的。龙朔诗坛(唐高宗李治):以上官仪为代表,“上官体”、“类书”重新回到语言表达技巧的探索,专注于文学艺术形式,“唯美主义”、“形式主义”。上官仪:声律与对仗(六对、八对),涉及到整体意象的配置。诗坛的中心还在宫体,因而上官仪会成典范,“绮错婉媚”,虽趋于形式,但无艳情成分,未超越以前诗歌范围。王绩(基本为贞观时期):宫廷之外的诗人,明显有学习陶渊明的倾向(《五斗先生传》、《醉乡记》),真切朴素、宁静淡泊的诗风,不在时代主流中。陶渊明对生活仍充满热情,王绩缺乏内在理想与热情,有懒散之风。初唐四杰唐代文人的特征,才高位卑,反差激起的强烈情绪,文人建功立业的热情被激发,可建功立业又没那么容易。内容发生变化:宫廷市井,台阁江山塞漠四杰其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少年天才,仕途不顺,命运悲惨,强烈的主体精神文学思想:涉及文学风骨问题,内在刚健,明确反对宫体诗,不再将自我置于从属地位。四杰不仅开唐代诗风,也开唐代士风,充满活力、壮大气势与慷慨悲凉的风格。卢照邻与骆宾王的歌行:诗歌境界扩大,宫廷市井(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在狱咏蝉》)年龄较早,受古意影响大,带齐梁遗风,充满艳情用语,但从宫体中跳出,视野扩大。用赋法膨胀过的宫体,容量上大大超过齐梁。视角变化:深沉地对历史的思考,眼高于世,志留千古,对时代的思考。表达上有遗风,但站的高度远远超过同时代。思想内容有突破,艺术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四杰体”歌行,流动感、复唱、缠绵往复(P186)。王勃、杨炯的近体诗(近体律诗:五言):台阁江山塞漠送别诗、边塞诗,五言诗一步步走向定型,王、杨也是其中一个环节。个人抒情性强,强烈的主体精神。(王勃《临高台》)王勃:五言小绝句王、杨情思慷慨雄浑、语言明净四杰没有摆脱齐梁遗风,而唐代气魄由此开启。律诗的定型文章四友: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理想缺失,攀附二张。杜审言笔下已有成熟的五律、七律、排律。律诗定型后,古近体开始出现分流陈子昂(真正接续起建安风骨的传统)文学思想陈子昂的“兴寄”:开始带有个人色彩,不再局限于儒家的政教观,关注现实+人生理想的激发,对时代的呼应,接续建安风骨,建设唐代精神。诗美理想: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文学创作以五言古体诗为主。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感遇》38首,继承阮籍开创的政治抒情组诗传统对“酷吏政治”的控诉。个人情志的抒发。一方面,建功立业的愿望;另一方面,功业不得实现的愤慨与哀伤。文学史地位“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韩愈评价陈子昂李白的风雅、杜甫的美刺从陈子昂开源;跨越南北朝,接续了汉魏传统;唐代文人风格在陈子昂身上更为典型。张若虚与唐诗兴象刘希夷——朦胧生命意识的觉醒,但不流于哀伤,伤感中又有大自然的律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包融第二章盛唐(开元十五年前后,是盛唐诗风形成的关键时期)影响盛唐的两个宰相(二张:张说、张九龄)二张张说:文学鉴赏能力高,提拔文人,如王翰、贺知章等,文人更好地得到保护提拔。王湾“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开启盛唐气象的一联,张说最早发现此联的意义,文坛领袖地位,文学理论。张九龄:在具体创作上贡献较大。文学创作:二者多山水诗,张说艺术上较粗率,涉及的面较广;张九龄文人气较重,艺术上更精致,但面较小。张九龄的山水诗与感遇诗清婉宁秀,感遇组诗继陈子昂的传统,但陈子昂古风盛,有汉魏味道,而张九龄则更为精致,形象上与情韵上更佳。(至李白,又有风骨又有情韵)。张九龄的山水诗很多以纪行方式写成,二谢(谢灵运、谢朓)山水诗的艺术风貌开始合流。王维王维其人——全才式文人、佛教徒(1)画:开创文人画传统,青山绿水是再现,王维山水是表现(写意、写心)——开宗立派。《清供图》将不同季节的水果放在一起,关键在于表现个人情思。(2)乐:音乐造诣高。(3)诗:唐声诗,唐代诗歌的演唱问题。(4)佛教徒:《维摩诘所说经》,与佛教徒有很深的交往。张九龄罢相后,王维心境开始消极,半官半隐。王维其诗内容:众体皆擅,五律与五绝成就高,古诗、七律创作较多,成就较高。天宝元年,40岁为分水岭,半官半隐。前期内容丰富,更能体现盛唐精气神。)(1)边塞诗:体现盛唐豪侠精神,和时代精神更接近,也涉及到边塞的深层问题,如《陇头吟》揭露赏罚不公。(2)送别诗、离别诗、绝句。(3)山水田园诗:双鞋合流,显著的总结与提高,多变风格与艺术上的创作性。诗歌艺术(围绕山水田园诗):(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画。诗中有画:色彩搭配、光影交织、构图组合色彩搭配:辋川集中青、白、红(不占主流,点缀),有时直接点出来,很多不是直接点出来,而是通过物象、联系物象色彩。光影交织:阴暗角度、绘画技巧在诗歌中的运用。(《鹿柴》)构图组合:无需色彩光影、将画面呈现在眼前。王维对画面的突破:声音、动态(连续的画面)。《栾家濑》(2)诗中有禅:宁静心态及其映射出的原生态画面,无人之境,心如明镜将自然映照,人本身融化其中,无处不在,自我的圆满。孟浩然其人:多次求仕未果,相比较,王维偏山水,孟浩然偏田园,少有虎虎生威之作,内容简单。内容:(1)山水田园诗:田园中隐居,接近陶渊明风格,口语化,接近日常生活,有感而发,对生活的热爱,更接近田园本色(王维接近想象中的田园乐土)。孟浩然也是经过净化提纯过的田园,至宋代,才有对田园生活的真切描写。孟浩然涉及了田园的方方面面,把人世错综复杂的关系剥离掉。(2)漫游吴越。(3)另一类有的带盛唐气象,有的反映生活情调《春晓》,也有反映其仕途理想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诗艺术特色“单纯明净,自然平淡”,白描手法,不重辞采华丽,自有一种清幽在其中。王维:静、丽孟浩然:清、淡(“淡得看不到诗”——闻一多),简单日常生活的话也是经过艺术提炼的,几笔勾勒传神画面。山水田园的其他诗人常建:有独特风格——幽僻(孟郊、贾岛一路)王昌龄、崔颢和创造清刚劲健之美的诗人(性格多轻狂,辞采多初唐色彩,流丽)王昌龄(七绝圣手、诗家天/夫子)内容:(1)边塞诗。《从军行七首》,拓宽了视野,达到了很高的深度。超越一时一地,向外拓展千万里,向内拓入人心。(2)送别、女性宫怨闺怨题材。送别诗哀伤调子淡,明朗气息明显。《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歌艺术(七绝:投入精力大,七十多首)(1)对典型画面的提炼,情景物的融合。(2)深刻的思考,将七绝思想内涵提高到一定的深度。(3)巧妙的结构。(4)婉转声调,音律美。(5)七绝的典范作用,大力创作七绝的第一人。崔颢——豪侠气魄式、清丽民歌式;初唐向盛唐转变李颀苍凉边塞、历史思考(《古从军行》),缺乏明朗色调。诗歌中的狂傲人物形象,盛唐第一位用诗歌成功刻画人物形象。七言歌行成就高。涌动着自我的狂傲不平之气。其他王翰:旺盛生命力,赤裸裸追求功名,心胸坦荡。祖咏王之涣(存世6首诗)第三节生平与思想高适(以七言古诗著称,理性的诗人,边塞诗思想上达到一定深度)内容——边塞诗:(1)壮志抒发,对功业的渴望。(2)壮志不得实现的情绪,体现个人风骨。对现实的反应。风格:雄浑、慷慨、质朴岑参(浪漫诗人、尚奇——意奇、语奇、调奇)内容:(1)奇伟的边地风光(风光、物产)。(2)丰富的边地生活(语言、宴饮)。特点:(1)语言奇绝、手法夸张英雄气概、乐观精神。(2)声韵艺术突出,用韵完全根据表达方式(一韵到底,两句换韵,三句换韵);音乐性。第三章李白李白其人人生经历(生平履历模糊处多)中亚碎叶出生;入长安;翰林供奉;非廊庙器;赐金放还;入永王幕府;流放夜郎(?);晚年依靠其祖叔李阳冰精神世界(思想构成)读书,好学。(三拟文选)多元文化交汇。生命力旺盛宗教性:道教信仰。性格特征理想的、独立的、自由的、天真的,魏晋开始人自我觉醒的极致。将自由与个性解放推到极致,对权贵与普通人的迥然态度,无论身份、地位,只当是与自己平等的人。理想:政治理想,不断进取想破格取用,游说等,对姜子牙等推崇,极其自信,以“大鹏”自喻。独立:狂傲不羁、高度自尊。“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自由:道教影响,追求自由的生命境界。天真:民歌化诗,像孩童的眼睛看世界。李白的乐府与歌行古风五十九首(五十九首五言古诗):内容丰富,反映现实,继承阮陈政治组诗传统。写作年代跨度很大(或晚年整理时编的?)乐府诗深刻独到研究,传授古乐府之学。李白大量使用旧乐府,将其推倒无人可出其右的高度(1)借古题写现事,反映当下现实,未必意味着有实事发生,如《侠客行》。(2)借古题写己怀:更能体现李白特点——纵横恣肆。A、主题的模糊性:读者再创造。B、自我的凸显:处处有自己的影子在,第一人称最多,喷发式抒情方式;形式上,句式参差错落,韵律跌宕。C、句式变化:接近歌行,如民歌《长干行》(孔雀东南飞),真正融汇所有乐府传统后做的提升,乐府诗自然发展的极致。歌行抒发方式行云流水,跟着情感逻辑走,喷薄式情感。诗歌固定格式的全部打破,情感逻辑即意味着章法的打破。个性与时代精神的最好体现。李白的绝句(五绝、七绝皆擅,五绝偏古,七绝偏近)五绝——自然含蓄而情真意远,语言明了感情深沉七绝——自我个性色彩;飘逸潇洒、爽朗清新;个人生活片段的展现;信手而来、随口而出小结:五七绝虽有差别,共同在于清新自然,如口头语;绝句有很深的民歌渊源,五七绝都是其

情感世界的瞬间呈现。律诗:五律颇好,以古入律,有流动感。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语言特征:清新自然主体风格:豪放飘逸)强烈的主观色彩喷发式抒情方式。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喷涌而出。诗歌中的大胆夸张。以自我为中心,将万物变形,适合抒情表达。(夸大、夸小“泰山——掷轻鸿毛”、空间、时间“朝如青丝暮成雪”)大开大合的结构。以情感为逻辑,跳跃性强,难用条理分析,一切以表达主观感情为需要。李白诗歌的想象力建构的想象世界。道教的自由思想,借鉴神仙境界素材,达成对时间和空间的超越,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梦游天姥吟留别》——神仙境界+宫廷遭遇)(李贺建构的鬼魅世界)情感的奇特表达。对物的驱遣,也是满足情感表达需要。(“刬去君山好,平铺湘水流”)诗歌的意象象征壮美型。色调明朗;不管吸纳多少,写出来的都是自己。优美型。清新明丽(江南一带作品)李白的地位与影响诗歌史上的意义——盛唐诗歌/气象的典范与标志李白:诗歌自然发展到达的顶峰继承庄子+屈原+纵横家(纵横捭阖)+汉大赋(大(杜甫:人工的创造经营“诗法”,是艺术技巧的总结)肆铺陈《大鹏赋》)+建安风骨(《古风》,阮籍、陈子昂脉络)+鲍照(《行路难》)、庾信+陶渊明(恬淡风格)+二谢(山水诗,谢灵运的游程+谢朓的轻快)+郭璞(游仙诗)+《诗经》+汉乐府(乐府诗、小绝句)整个文学经验的总结文学史上的意义人格力量与个性魅力——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权贵和等级秩序的蔑视盛世的象征、时代的象征、个性与独立的符号、自我解放的象征第四章杜甫(至杜甫,诗与政联系愈加紧密,“政教”、“诗教”,情感表达越来越节制;政治制度的变化)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社会动乱与诗风之变元结《》:天宝年间不得志文人作品集,感应到时代衰败。殷藩《河岳英灵集》:盛唐气象。杜甫——以自我遭遇推及天下人遭遇,真心信奉儒家思想,一生践行,儒家精神最典型代表。诗史史的价值及对其的超越(1)重要历史事件在诗中都有反映。(2)补史书之不足。(3)提供历史与生活的画面。提供比事件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用事件折射时代和历史发展的轨迹。(4)心史。写所思所感,自己经历记述,折射时代,晚年回忆性诗作。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新婚别》、《垂老别》艺术成就(1)题材。七言古体开始即事名篇,自拟题目。(2)细部描写。(3)浓郁的抒情性。情感注入(心史)杜甫的律诗(诗是吾家事)(永明体向五律过渡简便,因而五律与七律虽差不多时间定型,但五律成熟较早。)律诗功能的扩大表现范围(题材内容):七律彻底从宫廷中走出,律诗可用来写时事;律诗本身的应酬、唱和功能得到延续;以前不是用律诗写成的东西都可以用律诗写了。表现手法:叙事、议论的成分开始引入律诗,很多律诗可作为小政论。篇章结构的变化——组诗(《秋兴八首》):八句容量有限,引入组诗,一组诗围绕一个中心展开,分开、组合都可。律诗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