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生命活力的信息技术新课程_第1页
焕发生命活力的信息技术新课程_第2页
焕发生命活力的信息技术新课程_第3页
焕发生命活力的信息技术新课程_第4页
焕发生命活力的信息技术新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焕发生命活力的信息技术新课程——学习《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一点感悟罗伟深圳实验学校信息技术高级教师广东省基础教育专家组信息技术学科组成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粤教版)编委

E-mail:lweisz@lwei@2006年7月焕发生命活力的信息技术新课程一、一个调查引发的思考二、课程标准与教学指导纲要的对比分析

三、课程标准的内容分析

四、学习课程标准的一点感悟

一、一个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1、教师眼里的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

选项百分比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

93.3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工作的基本原理 6.7 使学生学会编程

0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26.7

注重“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无人选择“学会编程”,说明工具论正占主导,这是对以往程序设计教育的一种纠偏,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实用化的“操作与使用”,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对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和运行机制知之甚少,对计算机发展史上的成功与失误、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不甚了解,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和生活意义认识不清,对信息技术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则又陷入了“矫往过正”的境地。26.7%的比例则醒目的说明,信息素养仍没有深入到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心目中,需要课程改革作进一步的推动。一、一个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2、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一时无法给出明确回答时老师通常采用的行为

选项百分比

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独立探索答案或解决方法

10.0 鼓励学生们进行讨论,共同寻找答案或解决方法

46.7 在自己找到答案或解决方法时再告诉这位学生

10.0 给出自己大致的解答

20.0

信息技术知识纷繁杂乱,即便信息技术专家,也会对本领域的很多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更是如此,加上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回答不出学生的某些问题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否能给学生以答案,而在于是否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老师们转变过去那种知识传授者和垄断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同时也作为学习者在“教学相长”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一、一个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3、当学生向老师请教软件的某个操作步骤或方法时老师的行为:

选项 百分比向他演示自己的操作方法

40.0 启发和引导他学会操作

63.3 要他查阅教科书上的相应内容

10.0 要学生自己摸索

0

很多老师还是非常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的,虽然也有40%的老师习惯于给学生演示自己的操作方法。一、一个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4、是否要求学生认真记笔记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通常认为是不需要作笔记的,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一些基本的、关键性的知识、原理和操作方法,对他们来说非常的重要,要求学生适当作一些笔记仍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策略。一、一个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5、教学过程中是否会结合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例子

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其学习经验。所谓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包括两种可能,一是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来教学,二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实质在于连接学生的已有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已有的经验。为此,应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这两种“贴近”方式。一、一个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6、是否尽量教会学生绝大多数菜单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很多老师仍喜欢沿着以往的教学经验,习惯不厌其烦地对学习者倾其所有,历数菜单,盲目地试图提高学习者操作菜单的水平。但这样的做法,加上课时的限制,是实现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真正培养的,相反只会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困难,知识更加混乱,抑制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大众软件“功能豪华”的特征根本就不需要点滴不漏的教学,学生无需完整地学习它的所有或大部分功能。一、一个调查结果引发的思考7、是否补充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一些文化知识背景和发展规律

信息技术教学就应该是动态的和发展的,不能拘泥于教材中的内容,对相关文化知识背景和发展规律的补充将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培养。二、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对比分析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概述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的基本理念二、课程设计思路三、课程目标四、内容标准五、实施建议信息技术基础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

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

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

二、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对比分析2、2000年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概述

《2000年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三、教学评价二、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对比分析新课程标准2000指导纲要学生信息素养表现: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新课程标准VS2000年指导纲要后者率先提出以信息素养为课程目标,但没有有效解决体系问题二、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对比分析新课程标准2000指导纲要*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1文本的编辑。2其他对象的插入。3特殊效果的处理。4版式设计。二、课程标准与指导纲要的对比分析新课程标准2000指导纲要*掌握常用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能熟练使用检索工具获取所需信息。*……体验因特网在跨时空、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分析其局限性。*能够根据表达任务的需求,使用常用的网页制作软件制作与发布动态网页。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1网络通信基础。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4电子邮件的使用。5因特网上其他应用。6网页制作。三、课程标准的内容分析信息技术基础人工智能初步

必修2学分选修2+(x)学分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三、课程标准的内容分析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获取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基础:三、课程标准的内容分析算法与程序设计:程序设计语言初步算法与程序设计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算法与问题解决例举1.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

四、学习课程标准的一点感悟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

科学人文性,就是以建立在科学理性之上的人文精神来规范、统领科学,从而实现科学与人文彼此关照、相互包容,最终达到二者协调统一,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科学人文性课程是科学主义课程与人本主义课程整合建构的课程,它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的辨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倡导“科学的人道主义”,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理解与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当代教育理念贯穿到课程的各个方面。

四、学习课程标准的一点感悟3.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

四、学习课程标准的一点感悟自然即课程

意味着课程应向自然界开放,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使学生有机会走向自然,并在感受、认识和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谋求人对自然的伦理精神、审美体验和求真意志的统一,进而成为自然的关爱者、有创造力的生产者和有责任的环境保护者。

生活即课程

意味着课程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

自我即课程意味着课程应向自我开放,尊重个人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念,关注人的个人知识或自我知识,把学生看成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而不是知识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因此,课程应成为学生真实而生动的生活世界,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地展示他的智慧和情感,学会自主、学会选择、学会创造。向自我开放的课程,还意味着人性的回归,人的情感、品质、人格、技术、知识等等不再成为待价而沽的商品,人的尊严、价值、自我意义、个性得到了张扬,科技理性的控制本性和功利取向得到了修正,科学与理性开始闪烁出人性的光辉。在向自我开放的课程世界里,教师不再是真理的“占用者和宣示者”,学生也不再是真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的授一受关系,而是你一我关系、对话关系。4.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缔造取向关注的是师生的课程建构问题,认为师生是课程知识的创造者,他们应当致力于课堂中自然发生的课程问题。因此,它特别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意义诠释、文化背景、价值认同等。这种取向是建立在课程实施者个人的教育观念之上的,强调批判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