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课件第一部分_第1页
明代文学课件第一部分_第2页
明代文学课件第一部分_第3页
明代文学课件第一部分_第4页
明代文学课件第一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教师:刘倩大学语文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第七编明代文学古代文学》课件第七编明代文学

绪论

第一章《三国演义》

第二章《水浒传》

第三章《西游记》

第四章《金瓶梅》

第五章三言二拍

第六章《牡丹亭》

第七章明代诗文古代文学》课件明代文学绪论

(1368—1644)明王朝(1368—1644)历16帝,有国277年。可以嘉靖(1522-1561)为界分前后两期。古代文学》课件第一章概说第一节

明代社会发展对文学的影响第二节明代文学发展概况

明代文学分期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第三节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崛起和兴盛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章回体小说崛起和兴盛的原因古代小说发展概说以明代“四大奇书”为代表的章回体小说艺术发展历程古代文学》课件第一节明代社会发展对文学的影响1、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

明初“重农抑商”,影响了城市繁荣。明中叶工商势力活跃,市民阶层迅速扩大。新的读者群的形成,作品内容市民化,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文学商品化。古代文学》课件明代社会发展对文学的影响2、王学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明代中后期思想文化活跃的重要契机是王学的兴起。王守仁等人发展了宋代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传习录》)心学与禅宗的结合,促进了人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变革,开始用批判的精神去对待传统、人生和自我,为明代掀起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创造了一种气氛,启发了一条新的思路,提供了一种理论武器。古代文学》课件一、明代文学分期明代文学以嘉靖时期为界分前后两期。

明前期:文学名作几乎都集中在元明之际。戏曲、小说成就较高,《三国》、《水浒》问世。

明后期,小说、戏曲再现辉煌:徐渭《四声猿》、汤显祖《临川四梦》、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冯梦龙《三言》、凌濛初“二拍”等皆为大家大作。诗文最突出的是“公安派”。第二节明代文学发展概况古代文学》课件二、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和繁荣传统文学观念向视诗、文等雅文学为正宗,而视小说、戏曲等俗文学为鄙野、淫邪。承平日久,帝王对小说、戏曲兴趣越来越浓,朝臣、文人也开始喜好。从前期李梦阳到后期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冯梦龙等,都为俗文学大声疾呼。李贽称《西厢》《水浒》:“古今之至文”(《童心说》)。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骚、史、汉并提,称《水浒》《金瓶梅》是“逸典”(《觞政》)。冯梦龙认为小说比《论语》《孝经》的感染力“捷且深”。古代文学》课件明代俗文学的繁荣:首先是小说勃兴:长篇章回体小说以《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这“四大奇书”为标志。短篇以“三言”“二拍”为代表。

其次是戏曲兴盛:嘉靖后,“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问世;“四大声腔”的昆山、弋阳腔火爆。汤显祖、沈璟等剧作家和曲论家,汤显祖《牡丹亭》、徐渭《四声猿》标志了明代戏剧的最高水平。比较有价值的是戏曲研究资料:朱权《太和正音谱》和贾仲明《录鬼簿续编》古代文学》课件(1)神魔《西游记》《封神演义》长篇历史《新列国志》小说世情《金瓶梅》白话拟话本:三言二拍短篇文言短篇集:“三灯丛话(前期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后期邵景詹《觅灯因话》)

古代文学》课件(2)戏曲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无名氏《鸣凤记》(一说作者王世贞)杂剧:徐渭《四声猿》临川派与吴江派之争:汤显祖“临川四梦”,重文采,沈璟重格律古代文学》课件三、明代的诗文

拟古派: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唐宋派:宗唐宋古文,代表人物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

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独抒性灵”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古代文学》课件四、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1、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不断提高,各类创作呈百花争艳、全面繁荣的局面2、文学流派纷呈,论争不断3、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跻身文坛,雅文学与俗文学呈现空前的融合4、追求文学的独立性与主体性,要求文学表达真情,肯定自我,实现对个体意识和欲望的表达古代文学》课件本节重点1、明代社会概况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2、明代文学概况尤其是小说戏曲的发展情况3、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古代文学》课件第三节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崛起和兴盛一、章回体小说的形式特点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统一整体古代文学》课件二、章回体小说崛起和兴盛的原因外因:市民阶层迅速扩大,作品内容市民化,艺术趣味趋向世俗化,文学商品化,理论上的支持等等;内因:小说文体本身的发展所致的必然结果古代文学》课件现代观念的小说应包含的基本因素:1、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2、生动的人物形象3、艺术的想象和虚构4、叙事性的语言古代文学》课件三、古代小说发展概说(一)酝酿阶段(先秦两汉时期)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是我国最早的叙事文学,在思想上、题材上、语言艺术、人物塑造等方面给后来的小说作了多方面的准备。汉代出现了一些具有志怪色彩的小说。古代文学》课件酝酿阶段(先秦两汉时期)《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论语·子张》引子夏云: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荀子·正名》: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先秦寓言、史书及一些杂家著作(如《山海经》、《吕氏春秋》、《晏子春秋》)中的片断描写可看作是最早的微型小说。先秦诸子重道而菲薄小说,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古代文学》课件酝酿阶段(先秦两汉时期)(二)汉代桓谭《新论》: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班固《汉书•艺文志》列九流十家,小说家附列于诸子之末。“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诸子之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在汉代,小说的地位略有提升古代文学》课件汉代小说无名氏《燕丹子》,叙荆轲刺秦王之事,杂取民间传说;刘安等《淮南子》,神话传说;刘向《列女传》、《新序》、《说苑》,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集;赵晔《吴越春秋》,叙吴、越两国史事;袁康《越绝书》,叙吴、越两国史事及伍子胥、范蠡等人活动,有较大虚构;司马迁《史记》,有些情节描写可当小说来读古代文学》课件2、雏形阶段(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主要产生了志人志怪小说。志人小说主要采集名士轶闻。志怪小说则多记述神仙鬼怪灵异之事。以刘义庆《世说新语》和干宝《搜神记》为代表。这时的小说均为短篇小说集,有简短而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能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性格,但叙事还只是“粗陈梗概”,不够细腻,而且作者多标榜作品为史余,注重实录。古代文学》课件2、雏形阶段(魏晋南北朝)曹植《与杨祖德书》:街谈巷语,必有可采。刘勰《文心雕龙》: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志怪小说干宝《搜神记》;志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古代文学》课件《世说新语·雅量·桓公伏甲设馔》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日:“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日:“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古代文学》课件(四)唐代小说—传奇传奇,是传述奇闻异事的意思。唐元稹的《莺莺传》初名《传奇》,裴铏的小说集也称《传奇》,所以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称为“传奇”。宋金时期,传奇成为说话的“小说”及诸宫调中一类的名称。元代以后,则将敷衍奇闻异事题材的小说、戏曲(先是杂剧,后是南戏)称为传奇。今则专以传奇指唐宋文人的文言短篇小说及明清以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以别于北杂剧。古代文学》课件唐代小说—传奇历代史传文学、六朝志怪志人小说,是唐传奇的文学渊源。但唐传奇又同它们有明显区别。六朝志怪小说,意在证明神道不诬;志人小说,旨在记述事实;称不上现代意义的小说。史传文学,必须在真人真事基础上作艺术加工,有小说因素,却非小说。古代文学》课件唐代小说—传奇而唐人“始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传奇自觉的追求艺术美,运用想象,虚构和曲折情节,注重人物形象塑造,构思巧妙,结构完整,篇幅增长,叙述宛转,文辞华美,基本上摆脱了史传文学真人真事的框架,标志着中国小说发展具有了独立的文学品格,进入到成熟阶段。古代文学》课件唐传奇的代表作元稹《莺莺传》白行简《李娃传》蒋防《霍小玉传》陈玄佑《离魂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陈鸿《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李朝威《柳毅传》现有鲁迅辑录的《唐宋传奇集》可见古代文学》课件3、成熟阶段(唐传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古代文学》课件4、转变阶段(宋元时期)宋元话本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实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根本性转变:(1)从文言小说向白话小说的转变。(2)从短篇小说向长篇小说的转变。如《三国志平话》。(3)题材的转变,从描写文人生活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描写。(4)作家层次发生变化,民间艺人大量参与小说创作。古代文学》课件宋元话本宋代以后,古典小说分为文言、白话两支。宋元白话小说叫话本,话本由“说话”而来。话本即说书艺人(宋代称为“说话人”)“说话”时所使用的底本。话本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话”的题材主要有“讲史”,当时有“说韩信”、“说楚汉”、“说三分”等。它的许多形式为章回体小说所继承。古代文学》课件5、兴盛阶段(明代至清代中叶)(1)创始时期(元末明初):《三国演义》《水浒传》特点:历史题材,英雄人物,世代积累性创作方式,大笔勾勒的艺术手法,以情节取胜。(2)发展阶段(明代中后期):《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特点:题材多样化,出现了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和言情小说。出现了个人独立创作的方式。开始追求细节描写。古代文学》课件5、兴盛阶段(明代至清代中叶)(3)高峰期(清初至清中叶):《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特点:不管是文言小说还是白话长篇小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这时的小说从对封建政治黑暗的揭露,转向对封建意识形态的认真反思,人物形象高度个性化。出现了反映个性解放思想的新人物。作品带有更浓重的感伤和困惑的情绪。古代文学》课件6、衰变阶段(晚清至五四)《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四大谴责小说衰:数量多但质量不高变:小说与政治的关系更加密切古代文学》课件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脉络图先秦寓言、史书→汉代杂记、史传→魏晋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长篇章回体小说古代文学》课件四、以明代“四大奇书”为代表的章回体小说艺术发展历程成书过程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到面对现实、关注人生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人情世俗描写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类型化到个性化情节结构从单一线性流动到网状的交叉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古代文学》课件五、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传统1、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传统:(1)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要求;(2)有训诫的传统,同时又强调小说要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3)中国古典小说作家有"发愤著书"的传统。古代文学》课件三、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传统2、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传统:(1)重视写人,尤其重视写人的思想性格;(2)受古典散文的影响,精于艺术构思;(3)讲究语言精练,追求简约美;(4)受民间传说和"说话"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讲故事的传统;古代文学》课件三、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传统(5)受史传文学的影响,形成纪传体的传统和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6)受古典诗词的影响,多在叙事中穿插诗词韵语;(7)受古典绘画的影响,讲究传神写意,在人物塑造中追求神似。古代文学》课件本节重点:1、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古代文学》课件本章思考题:1、简述明代文学的成就及特征。2、中国古代小说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那些阶段?3、唐代传奇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4、明清小说从题材和体制上看,可分为哪些类?5、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传统

古代文学》课件第一章三国演义章回小说的产生《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成书过程《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的影响古代文学》课件第一节章回小说的产生一、章回小说的产生1、说话四家讲史讲说历代兴亡的故事说经演说佛经故事说铁骑儿讲说士马金鼓故事,后演变为英雄传奇小说小说讲普通人日常生活,篇幅短小古代文学》课件一、章回小说的产生讲史所讲史事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单元,这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每次讲说前,艺人用题目向听众提示主要内容,就是回目的来源。在章回小说叙事中,我们也常看到“话说”、“且说”、“话表”或“看官听说”字眼,这明显保存了讲说的痕迹。古代文学》课件一、章回小说的产生在每回末尾也必有“且听下回分解”等说书痕迹,这也是模仿说书艺人卖关子、吊胃口的手法,在情节关键处戛然而止,以调动读者对情节的急切关心。古代文学》课件2、章回小说的形成阶段第一阶段是宋元时期。就其形态而言,这一时期长篇章回小说基本上还是说话人的底本,基本范本是唐末的俗讲和宋元讲史话本。比如,《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共分十七章,第一章没有目,接下来就是采用回目的形式:《行程遇猴行者第二》《入大梵天王宫第三》《入香山寺第四》等等。古代文学》课件第二阶段是元末明初时期。基本代表是创作于元末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殘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忠义水浒传》。这些小说往往以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故事的核心,再加进群众和作家的创作。从形式上来看比讲史话本更长,它的功能也已经由主要供说话人作为讲说的底本变为主要供读者案头阅读。古代文学》课件第三阶段是明代中叶以后。这是章回小说的成熟期。如《西游记》、《金瓶梅》等。这时的章回小说在内容上与讲史已没有必然的联系,它的情节也更加复杂,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也更加细腻。但在体裁上仍然保持着讲史的叙述痕迹。古代文学》课件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使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章回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3、章回小说定义古代文学》课件4、章回小说的特征第一是艺术手法上。情节连贯,故事完整,意向明朗,线索单一,避免纷繁复杂的头绪。叙事手法上一般不采用倒叙手法;在叙事角度上,则往往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第二是在形式上。采用韵散结合的方式,其中散文是主体,韵文是过渡与装饰。韵文的安排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在全书的开场和收尾时,往往以一首诗或一首词作起或作结。其次,在每一回的开始,大都没有诗或词。最后,在正文中,受变文、话本的影响,也插入诗或词,(图片)这些诗词,有的是作者自作,而有的则是采用古人的诗词。

古代文学》课件第三是叙事方面。一是绝大多数章回小说的前面都有一个入话,或叫做楔(xiē)子,或称“笑耍头回”“得胜头回”。二是保存了许多讲与说的痕迹。三是为了吸引读者,章回小说常常采用“卖关子”的手法,在情节的关键处戛然而止,以调动听众或读者的对情节的急切关心。

古代文学》课件二、历史演义小说1、《三国演义》开创了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2、定义:历史演义小说源于宋元说话中的讲史。一般以史书为基本依据,杂采野史笔记、传说逸闻,以编年为序,润饰创作,以通俗的语言敷演一朝一代兴衰存亡的故事,展现各色历史人物的风貌,表达作者一定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古代文学》课件3、“演义”的含义“演义”的意思就是根据史实,敷演大义,在叙事中融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政治的和道德的评价。清代刘廷玑说:“演义者,本有其事,而添设敷演,非无中生有者比也。”如《隋唐演义》、《清宫演义》,还有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等。古代文学》课件关于“演义”1、“演义”一词,始见于《后汉书·周党传》:“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文选》卷十潘安仁《西征赋》:“晋演义以献说。”李善注:“《小雅》曰:演,广、远也。”演义及推演、详述道理。古代文学》课件关于演义2、唐以后用于书名者有苏鹗的《苏氏演义》、梁寅的《诗演义》等。3、宋元时期普遍称盛行的“讲史”为“演义”。古代文学》课件关于演义4、至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始用演义之名称历史小说。该书卷首蒋大器《序》曾作这样的解释:“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事,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后来也一般这样解释“演义”一词的。如雉衡山人(杨尔曾)《东西两晋演义序》说:“一代肇兴,必有一代之史,而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聚取而演之,以通俗谕人,名曰演义。盖自罗贯中《水浒传》、《三国传》始也。”古代文学》课件关于演义5、历史上也有人将“演义”作为小说的代名词。如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中说:“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盖尤在传奇杂剧下。”《古今小说》的天许斋题识道:“本斋购得古今名人演义一百二十种。”古代文学》课件关于演义6、总起来说,所谓“演义”或历史演义,即用通俗的语言和章回体形式,将历史演变、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的小说。古代文学》课件第二节作者、成书过程、版本一、作者罗贯中1、作者资料最早有关罗贯中的资料贾仲明(1342—1423?)《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居,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1364年)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推断:罗贯中的生卒年在1310—1385之间。古代文学》课件一、作者罗贯中明代王圻《稗史汇编》记载罗贯中乃“有志图王者”。清代徐渭仁、徐钠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张士诚有关系。推断:罗贯中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军事、政治斗争经验的人物。古代文学》课件一、作者罗贯中2、籍贯说法山西太原人东原人即山东东平人,钱塘人古代文学》课件3、罗贯中的其他作品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参与者)、《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戏曲:《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存)古代文学》课件二、《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1、史书记载:西晋陈寿撰写的《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以纪传体形式记述了三国的主要人物及其事迹。陈寿之后130年,南朝刘宋裴松之为之作注。裴注引用魏晋人的著作达210余种,资料详细,多采轶闻,极大的充实了《三国志》的内容。许多故事为罗贯中采用。此外,还有范晔《后汉书》、司马光《资治通鉴》、朱熹《通鉴纲目》为之提供材料和框架。(《三国演义》的早期版本都署名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古代文学》课件2、魏晋时期的《华阳国志》(东晋常遽著)、《世说新语》、《搜神记》、《语林》(东晋裴启作)等著作,也不同程度的记载了一些三国人物及其事迹,都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古代文学》课件3、民间传说:3、隋唐时期,三国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唐代《大业拾遗记》所载隋炀帝与群臣观看的“水饰”,就有“曹瞒浴谯水”、“魏文帝兴师”、“刘备跃马渡檀溪”等三国故事的造型。杜牧《赤壁》诗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至晚唐已在民间广为流传,人物形象渐趋鲜明。古代文学》课件4、话本小说4、宋代,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格外受到说书艺人的青睐。宋代“说话”中,出现了专门“说三分”的专业艺人,专讲三国的说书艺人如霍四究(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苏轼《东坡志林》载王鹏语曰:“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有明显“尊刘贬曹”的倾向。古代文学》课件5、金院本有关三国故事的剧目有“赤壁鏖兵”、“刺董卓”、“襄阳会”等(见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古代文学》课件6、元代杂剧,更以三国故事为重要题材。《录鬼簿》、《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曲录》等记载的三国题材杂剧约有六十余种,现存二十余种。如《三英战吕布》、《连环计》、《千里独行》、《单刀会》、《博望烧屯》等。当时著名的剧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高文秀等都写有三国戏。关汉卿的《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一种,也体现了鲜明的拥刘贬曹的倾向。元杂剧的三国戏极大地丰富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代文学》课件7、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刊印“平话五种”,其中《全相三国志平话》是迄今所能见到的关于三国故事的第一部小说定本。全书以蜀汉为主线,上图下文,凡八万字,叙事始于桃园结义,终于三家归晋,基本构成了《三国演义》的故事框架。但其内容与文字较粗糙。古代文学》课件话本小说宋代的话本没有流传下来,现存最早的三国讲史话本有:近年在日本天理图书馆发现的《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为元世祖前至元三十一年(1294)建安(今福建建瓯)刻本。元代英宗至治年间(1321—1323)建安虞氏刻本《三国志平话》。古代文学》课件话本小说二书内容基本相同,只是《三分事略》更为简略。《三国志平话》约八万字,分上中下三卷。该书故事情节离奇,与史实有较大出入,文字粗糙,民间色彩较浓。其中“桃园三结义”和“三英战吕布”为罗所用。

古代文学》课件8、罗贯中的加工正是在史志、裴注、说话、戏剧等基础上,元末明初,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写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75万字,剔出了平话中荒诞不经的情节,增添了少正史材料和诗词书表,艺术上也进行大量的加工。古代文学》课件高儒《百川书志》的评价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赅)括万事。古代文学》课件三、《三国演义》的版本1、嘉靖本:明嘉靖壬午(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题。为现存最早版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2、万历《三国志传》,二十卷,与嘉靖本非出于同一底本。3、李评本,全称《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实为嘉靖本每二则合为一回,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将单句回目改为双句回目,但多不对偶。评语系明万历、天启年间叶昼假借李贽名义所为。故后人称“伪李评本”。古代文学》课件三、《三国演义》的版本4、毛本:《三国演义》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评本的基础上辩证史实,增删文字,更换论赞,改回目为对偶,并定书名为《三国演义》。经过毛氏父子的修改,书中拥刘贬曹的倾向更为突出,人物性格更为统一、鲜明,回目对偶工整,文字较为流畅。其评语在小说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毛本一出,成为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古代文学》课件平话嘉靖本毛本桃园结义祭天地桃园结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关公刺颜良云长策马刺颜良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操操解重围云长千里独行关云长千里独行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古代文学》课件第三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古代文学》课件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古代文学》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概括: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古代文学》课件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一)“拥刘反曹”具体表现: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古代文学》课件“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

从官方史学看,以行仁义的刘备为正统,以行暴政得曹操为异端;以南方为正统,以北方为篡位,这是当时的南宋时期以及元代的民族精神的反映。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而且这样一变,就给刘备这一方增加了很多伦理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悲剧的力量。古代文学》课件“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因为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势力最大,如果把他当作正统,就写他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乱世哲学,东征西讨,一股霸气而已。写刘备,写诸葛亮,在乱世里行仁义,刘玄德携民渡江是一个典型,而面对金人的侵略,宋高宗仓皇逃到了南方,把北方的老百姓抛给了金人,生灵涂炭,遗民泪尽,哪里有一点“携民渡江”的打算?所以《三国演义》的尊刘反曹观念里,有很深的民族情绪在里面。写诸葛亮和刘备,就有一种有心扶汉、无力回天的危机感。

古代文学》课件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二)明君贤臣理想

1、政治上行“仁政”刘备——“仁君”典范:

“仁”为赢得民心手段: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远得人心,近得民望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

“仁”为安身立命准则:宁失军师不强徐庶所难;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三让徐州而不受,出入荆州而不夺,兵临西川不忍取。古代文学》课件2、人格上重“忠义”

诸葛亮——“忠”的楷模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卷2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辅佐刘备:忠心耿耿,克尽职守。辅佐刘禅:力撑危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关云长——“义”的化身

“《三国演义》可以通之妇孺,今天下无不知忠义者,演义之功也。”(清·王侃《江州笔谈》)

古代文学》课件关云长——“义”的化身,“义绝”:下邳降曹,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曹操赞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忠义)

华容释曹:后人诗赞“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桃园三结义——信义关羽、张飞被害,刘备不顾蜀汉整体利益而大举伐吴。古代文学》课件3、才能上尚“智勇”

3、才能上尚“智勇”

诸葛亮——“智”的符号,“智绝”: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占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博望坡出奇制胜;智激周瑜、孙权;草船借箭;筑坛祭风;三气周瑜;安居平五路;空城计等。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司马懿称诸葛是“天下奇才”,“吾不如孔明也”。古代文学》课件勇张飞的勇:怒吼长坂坡关羽的勇:温酒斩华雄,勇赴单刀会诸葛亮的勇:赴东吴结盟,草船借箭,立军令状。赵云:单骑救主,一身都是胆古代文学》课件三、《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曹操——“奸雄”代表,“奸绝”:

奸诈残暴、嗜杀成性:坑杀降卒;血洗徐州;“衣带诏”株连家族,勒死孕妇;恩将仇报杀吕伯奢;杀王垕,杀华佗……○疑而杀人: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梦中杀人:贴身侍卫○酒中杀人:扬州刺史刘馥。○借刀杀人:名士祢衡○伺机杀人:行军主簿杨修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古代文学》课件曹操“英雄”的一面: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刺董卓官渡之战煮酒论英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有雄才大略,有远见卓识,识才爱才,善于用才。失败后不气馁,常常抓住有利时机转败为胜。古代文学》课件(三)道德悲剧意识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克服“政治利益”,决定了蜀汉悲剧的不可避免。刘备悲剧:

“仁”辞荆州而备受困扰;“践义”伐吴而造成彝陵惨败。

关羽悲剧:

“义”释曹操,认敌为友,贻误战机;傲视东吴,化友为敌,酿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俘、遭杀戮悲剧。

古代文学》课件诸葛亮悲剧:“才”与“德”矛盾而以“德”为先,使事业受阻;“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矛盾而选择后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

庞统说:“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道德仁义,只会到处碰壁。“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韩非子·六反》)古代文学》课件思想内容(总结)《三国志演义》艺术地再现了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80年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真实而深刻地描写了统治阶级各个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民众在动乱时代的灾难和痛苦,表现了他们向往和平统一、拥护清明政治的美好愿望。书中蕴涵的思想意义是相当丰富的,从整体上看,应明确以下几点:古代文学》课件一、《三国志演义》既表现了对军阀混战的乱世的愤慨,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也表现了对仁君贤臣和由他们缔造的清明世界的向往,对重建正常的封建秩序的渴慕。这显然是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而创作出来的,也成为寄托广大民众理想的载体,这也正是全书的创作主旨。其创作主旨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表现的.古代文学》课件二、《三国志演义》的基本思想倾向是拥刘贬曹。三、《三国志演义》又是一部引人深思的道德悲剧。

古代文学》课件第四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一、七实三虚——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完美结合清章学诚“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其惑乱”。全实则死,全虚则诞。古代文学》课件首先,作者尊重历史事实,并没有依据自己的道德立场去改变历史的进程,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重大事件的描写大体上是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的,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其次,《三国志演义》中的历史实际上是作者重塑的历史,他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如移花接木、踵事增华、无中生有等,对史料进行了合理的取舍与调整,全书不乏铺张渲染与大胆虚构之处,这些地方往往更有利于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现生动的情节,更有利于体现作品的创作主旨,也往往成为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古代文学》课件艺术虚构的主要技法:1、细心穿插、巧于构思。如“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2、于史无征、采用传说。如“三结义”、“古城会”、“借东风”、“华容道”。3、本末倒置、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张辽投降曹操。

4、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如“怒鞭督邮”改刘备为张飞。斩华雄本是孙坚,草船借箭本是孙权。5、妙笔生花、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古代文学》课件二、绘声绘色的战争描写其战争描写的突出特点是:1.善于写不同战役的不同特点,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火攻,但官渡之战是烧粮草;赤壁之战是烧战船;彝陵之战是烧营盘。烧粮草在平原,烧战船在水上,烧营盘在山林。2.善于集中笔墨,着重描写战争双方前的力量对比、形式分析和战略战术的运用,以揭示决定胜负的因素。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智;彝陵之战,东吴显是智胜。古代文学》课件3.善于在战争描写中突出人的智慧韬略和内在威力,通过战争展示各种人不同的性格特征。4.善于在写战争时兼写其他活动,或作为战争的前奏和余波,或作为战争的调剂和穿插,使战争既紧张激烈又张驰有度、疾徐相间,节奏分明,摇曳生姿。古代文学》课件三、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

《三国志演义》写人物,受到题材本身以及儒家道德立场和传统美学理想的制约,具有类型化的倾向,即从历史人物各种性格中,舍弃其他次要方面的性格,专门突出强调其性格的最主要、最典型的特征,不惜用浓笔重彩加以渲染,并把这一特征发展到极致。其中塑造得最为出色的人物就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三奇”:诸葛亮、关羽和曹操。

古代文学》课件人物形象的刻画“三绝”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古代文学》课件诸葛亮智绝古代文学》课件诸葛亮——”智“的代表第35回水镜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寻章摘句之流,非经纶济世之才也。”这经纶济世之才就是诸葛亮。古代文学》课件二、赤壁之战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到第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小说用了8回的篇幅写“赤壁之战”。这既是为了充分的表现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突出这场战役在“三国鼎立”中的关键作用;也是为了充分展示诸葛亮的“智绝”。古代文学》课件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和周瑜,草船借箭,定计火攻,七星坛祭风,智算华容。周瑜只是诸葛亮的侧面陪衬,蒋干中计、苦肉计都被诸葛亮识破,此后三气周瑜,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古代文学》课件四、六出祁山骂死王朗;空城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造木牛流马;上方谷地雷阵;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司马懿屡屡称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吾不如孔明也”。诸葛亮临终前说: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古代文学》课件作者的理想是仁政、明主、贤相、英才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但这个理想在强大的“天意”面前被击得粉碎,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所感到的一种困惑和痛苦。诸葛亮最后壮志未酬,饮恨而终,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在诸葛亮身上,寄予了作者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也是一部悲剧。古代文学》课件曹操“奸绝”表现之一黜袁术僭(jiàn)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而全其志,则有似乎义;窃国家之柄而姑存其号,异于王莽之显然弑君;留改革之事以俟其儿,胜于刘裕之急于篡晋;古代文学》课件曹操“奸绝”表现之二奸诈残暴、嗜杀成性:坑杀降卒;血洗徐州;“衣带诏”株连家族,勒死孕妇;恩将仇报杀吕伯奢;○疑而杀人: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梦中杀人:贴身侍卫○佯醉杀人:乐官师旷。○借刀杀人:名士祢衡○伺机杀人:行军主簿杨修○借“物”杀人:管粮官王垕古代文学》课件(二)塑造人物的主要特点有:1、出场定型。人物一出场、一亮相,就对其性格给与概括性评论,为其性格定型,此后不再发展变化2、反复皴染。就是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3、善用传奇故事、生动细节突出性格特征。张翼德大闹长坂坡。4、善用对比、烘托手法。官渡之战袁曹对比;关羽斩华雄,三顾茅庐,层层烘托。5、善于通过特定的情势和氛围表现人物内心的精神状态,达到以意传神的地步。古代文学》课件四、杰出的叙事艺术(一)宏伟壮阔的艺术结构规模宏大而不散乱,结构严谨而不呆板。“陈叙百年,概括万事”(高儒《百川书志》)五条线索:东汉灭亡为引线,西晋统一为终局,中间魏、蜀、吴三线的兴衰是主线。魏、蜀矛盾为主干;蜀汉为重点;诸葛亮为中心,隆中决策为关键。“其余枝节,皆从此生”。古代文学》课件五、雅俗共赏的语言《三国志演义》采用了半文半白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典雅而不深涩,通俗而不鄙俚,大大提高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功能,规范了长篇小说语言通俗化的方向。它的叙述描写语言以粗笔勾勒见长,简洁明快,生动活泼。语言开始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但在善用口语乃至方言方面,与《水浒传》、《金瓶梅》仍有一定差距。古代文学》课件第五节《三国演义》的影响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它开辟了长篇小说的先河。2、开辟了历史小说的广阔天地。列国系统和隋唐系统较为成功。3、在文学上,给戏曲和曲艺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古代文学》课件列国系统和隋唐系统历史小说(1)列国系统:明代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清代蔡元放《东周列国志》。(2)隋唐系统:明代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袁于令《隋史遗文》。褚人获《隋唐演义》。古代文学》课件二、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1、它在人们群众中普及了历史知识2、给后来的农民战争提供了战略战术。3、忠义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4、今天人们从中得到人才学、领导科学、商战技术的启示。古代文学》课件三、世界影响在国外也很受欢迎。此小说被译成十多种译本,三国故事在日本家喻户晓,在朝鲜、韩国、泰国等地的影响也很大。古代文学》课件第五节《三国演义》的不足与糟粕1、人物描写有过分夸张失实之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2、书中有不少的迷信情节;3、男人的世界;女人是陪衬;4、《三国》之“国骂”。古代文学》课件《三国演义》课堂练习请说出下列《三国演义》情节涉及的人物:火烧博望青梅煮酒古城相会草船借箭横槊赋诗携民渡江火烧连营水淹七军古代文学》课件请说出下列《三国演义》情节涉及的人物舌战群儒义释严颜智算华容怒鞭督邮许田打围智激周瑜跃马过檀溪走马荐诸葛古代文学》课件背诵曹操的三首诗1、《蒿里行》2、《步出夏门行》3、《短歌行》古代文学》课件下面几段话分别是谁说的?

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性格特征?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古代文学》课件××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曰:“赵范既与某结为兄弟,今若娶其嫂,惹人唾骂,一也;其妇再嫁,使失大节,二也;赵范初降,其心难测,三也。主公新定江汉,枕席未安,予安敢以一妇人而废主公之大事?”

古代文学》课件××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这首诗所叹的的是谁?为小说的哪一回埋下了伏笔?

古代文学》课件××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古代文学》课件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因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古代文学》课件“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河相阻耶?”古代文学》课件《三国演义》回目排序谋董贼孟德献刀张翼德怒鞭督邮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曹操煮酒论英雄王司徒巧使连环计刘玄德携民渡江古代文学》课件《三国演义》回目排序定三分隆中决策赵子龙单骑救主司马徽再荐名士会古城主臣聚义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刘皇叔跃马过檀溪古代文学》课件《三国演义》回目排序关云长义释黄汉升七星坛诸葛祭风诸葛亮智算华容孔明一气周公瑾诸葛亮痛哭庞统关云长义释曹操

古代文学》课件讨论题1、为什么说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人物?2、怎样评价《三国演义》的男权意识?3、《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4、《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中,你最不喜欢谁?为什么?古代文学》课件本章思考题1、章回体小说和历史演义小说的特征。2、为什么说《三国演义》是世代累积型的小说?3、谈谈你对《三国演义》主题的看法。4、评价刘、关、诸葛、曹操的人物形象。5、《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6、《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古代文学》课件课外重点阅读片断温酒斩华雄煮酒论英雄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失街亭古代文学》课件第二章古代文学》课件

《水浒传》

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奇书之一英雄传奇代表作古代文学》课件第一节《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水浒传》同样是人民群众智慧和文人创作才能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书也大体上经历了历史记载、民间讲唱和文人加工润色三个阶段。1.宋江等三十六人的起义是《水浒传》创作的历史根据。史书素材:

《宋史》中《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均有简略记载;南宋王偁《东都事略》等。古代文学》课件《宋史•徽宗本纪》载:宣和三年(1122)二月,甲戌,降诏招抚方腊。……癸巳……,是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古代文学》课件《宋史•张叔夜传》载:(叔夜)以徽酋阁待制再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缨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滨,劫巨舟十余,载掳获。(叔夜)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近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古代文学》课件《宋史•侯蒙传》载: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清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古代文学》课件南宋王偁《东都事略》载,宣和三年(1122年)四月童贯擒获方腊之后,“五月丙申,宋江就擒”。宋•洪迈《夷坚志》:宣和七年,……有梁山泺贼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诛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据此认为宋江等人的结局是“杀降”。古代文学》课件2.《水浒传》更主要的是在民间逐步丰富发展起来的。(1)南宋罗烨《醉翁谈录》录说话名目,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石头孙立》等;(2)南宋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录36人姓名、绰号;古代文学》课件(3)元代“水浒戏”今存剧目33种,剧本全存6种。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康进之的《黑旋风负荆》;李文尉的《燕青薄鱼》;李志远的《还牢陌》等;古代文学》课件3、南宋末年出现的《大宋宣和遗事》是说话人的底本,已略具《水浒传》的雏形,“梁山泊聚义本末”。这表明水浒故事从独立的短篇开始连缀成一体,从“小说”进入“讲史”领域。古代文学》课件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全书76000余言,按年编述历史故事,分子目293条。叙事到宣和年间则有了水浒故事,如“杨志等押花石纲违限配卫州”、“孙立等夺杨志往太行山落草”、“宋江因杀阎婆惜往寻晁盖”、“宋江得天书三十六将名”、“宋江三十六将共反”、“张叔夜招宋江三十六将降”等。古代文学》课件《大宋宣和遗事》:孙立、李进义……“兄弟十一人往黄河岸上。等待杨志过来,将防送军人杀了,同往太行山落草为寇去也”。“晁盖八人,劫了蔡太师生日礼物,不是寻常小可公事,不免邀约杨志等十二人,结为兄弟,前往太行山梁山泊落草为寇。”“忽一日……宋江回家,见了吴伟两个,正在偎依,便一条忿气,怒发冲冠,将起一柄刀,把阎婆惜、吴伟两个杀了,……及到梁山泊时分,晁盖已死。……吴加亮等那几个弟兄,共推让宋江做强人首领。古代文学》课件4.元末明初,在长期民间传说和艺人讲唱的基础上,最后由一个大手笔进行再创造,产生了《水浒传》这部杰作。它的成书,标志着水浒故事进入成熟的全新阶段。古代文学》课件水浒戏在《水浒传》成书过程中的作用1、确定了准确的地理位置——梁山泊;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第一折,宋江上场有一段开场白:“寨名水浒,泊号梁山。周回巷汊数十条,四方周围八百里,东连海岛,西接咸阳,南通大冶金乡,北跨青齐兖郡。”2、确定了梁山泊的头领人数是“三十六大伙儿。七十二小伙儿”;3、提供了《水浒传》创作的一些故事情节。古代文学》课件四、各种材料的拼凑、组装1、王伦(北宋庆历年间一次士兵起义的头领)之事;2、方腊、田虎、王庆起义的故事;3、南宋初年的洞庭湖钟相、杨幺大起义(1130年,距宋江失败只8年)。

古代文学》课件总之,《水浒传》这部书是以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作为一个框架,宋江作为一个符号存在,套用了一点历史的因子,吸收了大量民间故事、说话、戏剧以及农民战争、民族战争的史料而成的。古代文学》课件第二节《水浒传》的作者和版本一、关于作者,明代说法有四:①“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间高儒《百川书志》、郎英《七修类稿》)②罗贯中作(见于万历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王圻《稗史汇编》)③施耐庵作(见于万历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④施作罗续(见于明末清初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目前一般从①说:施耐庵作,门人罗贯中在施“的本”(即真本)基础上,又作一定加工。古代文学》课件二、《水浒传》的版本施耐庵编撰的《水浒传》祖本,早已不存。明清以来出现的多种《水浒传》版本,一般可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繁、简之分,不在情节、人物本身而是指叙述、描写的文字有粗略和细腻之不同。古代文学》课件繁本系统(一)、百回本:1、明正德、嘉靖年间坊刻残页本;2、嘉靖年间刊印的《忠义水浒传》残本(8回)3、万历十七年乙丑(1589)刊印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因卷首有署名“天都外臣”(汪道昆)的一篇序文,故称之为“天都外臣本”;4、万历三十八年(1610)容与堂刊印的《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分为有序本和无序本两种。这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百回繁本;5、明芥子园刊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李玄伯藏明刻本《忠义水浒传》、《钟敬伯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等。古代文学》课件(二)百二十回本:明袁无涯刊本《新镌李氏藏本忠义水浒传》,增加了百回本所没有的宋江征讨田虎、王庆的情节。(三)七十回本:金圣叹腰斩水浒传,将繁本砍掉七十二回梁山大聚义以后的内容,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成为七十回本,由贯华堂以《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之名刊印。即《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因为它保存了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其评点又相当出色,遂成为最流行的本子。简本:简本系统有百回本和百十五回本。一般内容较全,宋江招安后均有平田虎、王庆二传,但文字叙述较为简略甚至简陋,细节描写较少,文学价值不大。万历年间双峰堂刊印《全像增添田虎王庆忠义水浒传》。古代文学》课件第三节《水浒传》的内容和思想一、《水浒传》的内容:

小说主要描写梁山起义全过程。120回本可分六部分:一(1—71回),起义的发生和发展。二(72—82回),义军同官军对抗、受招安。三(83—90回),奉命征辽。四(91—100回),征田虎。五(101—110回),征王庆。六(111—120回),征方腊及凄惨结局。古代文学》课件二、《水浒传》的思想第一,《水浒传》是一部正面反映和热情歌颂农民起义的壮丽史诗,艺术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壮大直至接受招安、走向失败的整个过程,这是全书所具有的客观意义。首先,《水浒传》形象地展现了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奸佞当道、鬼蜮(yù)横行、民怨沸腾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示出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就在于“乱自上作”、“官逼民反”,肯定了好汉们“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正义性。古代文学》课件二、《水浒传》的思想其次,旗帜鲜明地歌颂了梁山英雄的反抗精神和光辉业绩,生动地描写了农民义军从小到大、由分散而聚合的发展规律,展现出一副声势壮阔的农民战争画卷,描绘出一个“八方共域,异姓一家”、“死生相托,患难相扶”的理想世界。再次,真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的失败命运,梁山义军最终接受了招安,但招安带来的不是皆大欢喜的吉庆终场,而是东征西杀、死伤殆尽的悲剧结局,如实地揭示出农民起义的思想局限性,从客观上说明了农民义军投降是没有出路的。古代文学》课件二、《水浒传》的思想第二,《水浒传》也是一部忠义思想的颂歌。首先,《水浒传》早期的本子都题为《忠义水浒传》,宋江做了梁山寨主以后,“聚义厅”更名为“忠义堂”,这些都显示出作者对忠义思想的推崇。其次,最能体现忠义思想创作宗旨的是宋江这一人物形象。再次,“自古权奸害忠良,不容忠义立家邦”,全仗忠义的英雄却被不忠不义的社会所吞噬,贯穿全书的忠奸斗争却以忠义一方的失败而告终,传统的忠义道德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竟然无能为力,不能不发人深思,这也正是作者思想的矛盾和困惑之处。古代文学》课件二、《水浒传》的思想第三,《水浒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掺加进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因此它又是一部英雄的颂歌、是一部勇力和智慧的颂歌。

第四,《水浒传》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第五,《水浒传》中梁山英雄接受招安的悲剧结局给后世农民革命提供了深刻教训。

古代文学》课件小说主题出现多元融合,与几种基本事实有关:①北宋末年宋江起义是农民起义,作品揭示了它的基本规律和客观意义。②水浒故事长期在都市流传,既有对市民生活的描写,又有市民阶层感情的渗透。③小说成书时经过封建文人加工改造,成书后又有不少修饰评点,所以儒家忠义思想贯穿全书并不奇怪。古代文学》课件第四节《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一、人物形象刻画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金圣叹《水浒传序三》:“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古代文学》课件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水浒传》只是写人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气,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绊,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处说,焦庭粗鲁是气质不好。古代文学》课件明批评家叶昼说:“《水浒传》文字,绝妙千古。全在同而不同处有辩。如鲁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石秀、呼延灼、刘唐等众人,都是性急的,渠形容刻画来,各有派头,各有身份,各有家数,各有光景,一毫不差,半些不混,读去自有分辨,不必见其姓名,一睹事实,就知某人某人也。”(容与堂本第3回评)古代文学》课件人物形象刻画1.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社会现实环境中,紧紧扣住人物的身份、教养、经历和遭遇,从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多层次地刻划人物性格,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古代文学》课件林冲、杨志和鲁达相同:军官身份;被逼造反经历。不同:林冲“保官”,表现为软弱性;杨志“求官”,表现为奴才性;鲁达既不保也不求,表现为彻底反抗性。古代文学》课件人物形象刻画2.善于处理英雄人物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不仅写出了英雄们性格的异中之同,更注意以同中之异来表现性格相近的人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作者往往设置类似的故事情节,以犯中求避、对比映衬等手法,突现人物的独特个性,做到了“同而不同处有辨”。古代文学》课件李逵与鲁达李逵与鲁达相同:粗中有细。不同:李逵粗中有野气,是“粗野”。鲁达粗中有豪气,是“粗豪”。古代文学》课件同是打虎“写武松打虎,纯是精细;写李逵杀虎,纯是大胆。”同是杀嫂武松杀潘金莲,“全是为兄报仇,而己不曾与焉”,表现为义烈;石秀杀潘巧云,“不过为己明冤而已,并与杨雄无与也”,显示出狠毒。古代文学》课件人物形象刻画3.善于将人物置于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甚至是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揭示其性格最本质的特征。4.善于把英雄人物的传奇性和现实性、超常性与平凡性结合起来刻划其性格,以“近人之笔”写“骇人之举”。古代文学》课件人物形象刻画5、用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富于动作性的心理描写刻划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内心世界。

6、精心设计人物的出场和绰号。人物的出场多用韵语,介绍人物时很能抓住特点。如“眍兜脸两眉竖起,略绰口四面连拳。胸前一带盖胆黄毛,背上两枝横生板肋。臂膊有千百斤力气,眼睛射几万道寒光。人称立地太岁,果然混世魔王。”阮小二。古代文学》课件二、《水浒传》的艺术结构1、《水浒传》的故事结构完整而富于变化。全书可以七十一回为界,分为两部分。七十一回之前,基本上是由互相衔接又相互独立的一系列英雄传奇故事组成.第一部分:71回以前,以人为单元。写诸多英雄先后造反,像众虎归山、百川聚海。第二部分:71回以后,以事为顺序。写义军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接受招安。北征辽,南打方腊,悲剧告终。古代文学》课件整体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俱备,结构完整。分开说:多有如“林冲传”、“鲁达传”、“武松传”、“李逵传”、“宋江传”、“三阮传”等精彩片断。全书结构:珠串式链式结构。结构线索:梁山起义由分散反抗到联合聚义、最后接受招安的全部过程。古代文学》课件三、成熟的白话语体它是我国第一部纯粹用白话写成的长篇小说,标志着古代通俗小说语言艺术的成熟。古代文学》课件娴熟运用白话来写景、叙事、传神。吸取民间说唱文学的成就,带有浓烈的民间文学色彩,生动泼辣,酣畅淋漓。人物语言个性化,“一样人,便还他一样说话”(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从对话中见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古代文学》课件第五节《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

一、《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

1、社会影响。《水浒传》中的反抗精神和理想英雄对明清农民起义产生鼓舞作用,李自成、张献忠、太平天国、义和团农民起义都深受影响,在“埋伏攻袭”等“策略”上都仿效它。2、文学影响。(1)《水浒传》所创造的英雄传奇的体式,为后世的同类小说提供了模本;(2)它又是我国长篇侠义小说的开山之祖,《三侠五义》等一系列公案侠义小说直接受其沾溉;古代文学》课件《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3)它对市井生活的生动描写与对当时民情习俗的形象展现,对世情小说的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如《金瓶梅》就是采取《水浒传》中西门庆、潘金莲的故事敷衍扩展而来。(4)它的续书极有特色,主要有陈忱的《水浒后传》、天花藏主人的《后水浒传》和俞万春的《结水浒传》(《荡寇志》)等都从题材,以水浒续集的面貌出现。《杨家府演义》等小说的出现,则是从英雄传奇的角度接受了水浒的体裁。古代文学》课件《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水浒传》与《三国志演义》一起形成了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的第一座高峰,并奠定了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古代文学》课件《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3、至于后世的戏曲、曲艺、绘画、影视改编水浒故事的就更多了。在国外,《水浒传》早在三百多年以前就传到日本,被译成日文、后又被译成朝文和亚洲儿他国家的文字。十九世纪中叶又传到欧、美,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古代文学》课件二、明代其他英雄传奇小说1.《杨家府演义》。2.《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它对后来的《说岳全传》有一定的影响。3.《英烈传》。古代文学》课件一、宋江形象分析自从《水浒传》问世以来,一直对宋江的评价褒贬不一。宋江是《水浒传》中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经得起琢磨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是阴险奸诈,还是忠义两全?是道貌岸然,还是江湖好汉?古代文学》课件古代文学》课件宋江杀惜古代文学》课件宋江的绰号《水浒传》里边的每一个英雄好汉,基本上只有一个绰号。宋江却有四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而他每一个绰号,都表现了他在这个方面的特点,也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古代文学》课件《水浒传》第18回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为他面黑身矮,人都唤他做黑宋江;又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若高若低,无有不纳,便留在庄上馆住,终日追陪,并无厌倦。若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人问他求钱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作及时雨。古代文学》课件呼保义第四个绰号就是“呼保义”。呼保义这个词,一直到今天,大家都无法把它解释清楚。有一种解释说,保义是南宋时候武官的一个称呼,叫保义郎。另外一种解释,说“保”,就是保持的保;“义”就是忠义的义,“保义”即保持忠义,呼的意思,就是大家都那样叫他。大体上说,呼保义这个词实际上讲的是宋江对待国家的态度,对待朝廷的态度,对待皇帝的态度。

古代文学》课件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水浒传》第18回宋江刚出场的时候,就对他有一个全面的介绍。他是世代务农,世世代代种地,守一些田园过活。自幼攻读经史,受到传统的文化教养。更主要的一点,就是他所从事的职业。他在县衙里边当一个押司。所以从他的家境出身以及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我们可以判断,他的家境出身使他有一定的正义感,他的职业养成他处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的习惯,也培养了他喜欢玩弄权术的手段。这是我们对宋江的第一个角度的理解。古代文学》课件对宋江的第二个角度的理解第二,宋江到底是仗义的英雄?还是国家的忠臣?我们可以从他上梁山之前和上梁山之后的几件事来分析一下。上梁山之前,他为了自己的心腹兄弟,私放晁盖。并且为了怕事情暴露,杀死阎婆惜。从这些事情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宋江是一个仗义的英雄。那么上梁山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义军的首领,他领导梁山兄弟的几次战役,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指挥和组织才能。而在受招安之后,他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忠臣。他把梁山的堂名由原来的“替天行道”改为“顺天护国”,这是一个国家的忠臣才有的行为。所以说无论我们以怎样的主观情感对宋江或褒或贬,或爱或恨,都不能否认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古代文学》课件二、林冲林冲古代文学》课件古代文学》课件忍《水浒传》中,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一般的小说,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古代文学》课件“忍”之一林冲抢到五岳楼看时,见胡梯上一个年少后生把娘子拦住了不放。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得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古代文学》课件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古代文学》课件“忍”之二高衙内道:"林冲,干你甚事,你来多管!"原来高衙内不晓得她是林冲娘子。众闲汉一齐过来劝道"教头休怪,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瞅着高衙内。众闲汉劝了林冲,簇拥着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古代文学》课件古代文学》课件“忍”之三正在这时,只见锦儿搀着娘子号天哭地叫将来,林冲起身接着道:"娘子,小人有句话已禀过泰山了。为是林冲今去沧州,生死未保,诚恐误了娘子青春,今已写下文字在此。万望娘子休等小人,莫为林冲误了贤妻。"古代文学》课件忍之四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让他洗脚。古代文学》课件野猪林古代文学》课件野猪林古代文学》课件“忍”之五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古代文学》课件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古代文学》课件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人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