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八中学2023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八中学2023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八中学2023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八中学2023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第八中学2023年高一化学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已知氧化性Cl2>Br2>H2SO3。在200mL浓度均为0.4mol/L的HBr和H2SO3的混合溶液里通入0.1molCl2,则发生反应的HBr的物质的量为()A.0.08mol

B.0.06mol

C.0.04mol

D.0.02mol参考答案:C根据氧化性Cl2>Br2>H2SO3,则在HBr和H2SO3的混合溶液中,Br-的还原性小于H2SO3的还原性,则通入氯气后,氯气先与H2SO3反应,若氯气剩余,则再与HBr反应。n(H2SO3)=0.2L×0.4mol/L=0.08mol,n(HBr)=0.2L×0.4mol/L=0.08mol。根据氯气和H2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得:Cl2+

H2SO3+

H2O

=

2HCl

H2SO41mol

1mol0.08mol

0.08mol,则此时剩余氯气的物质的量是:(0.1-0.08)mol=0.02mol,剩余的氯气再和HBr反应,方程式为:Cl2+

2HBr

=

2HCl

Br21mol

2mol0.02mol

0.04mol,所以发生反应的HBr的物质的量为0.04mol,故答案选C。2.气体X可能是Cl2、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若将X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对气体X的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含有HBr,一定不含CO2

B、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C、一定不含CO2、Cl2

D、可能含有CO2、Cl2参考答案:B略3.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对科学技术有指导作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在元素周期表左下方区域的金属元素中寻找半导体材料B.利用元素周期表中氟、氯、硫、磷附近的元素研制新型农药C.在过渡金属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D.在周期表一定区域内寻找元素、发现物质的新用途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A.在元素周期表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线处寻找半导体材料,A错误;B.利用元素周期表中氟、氯、硫、磷附近的元素研制新型农药,B正确;C.在过渡金属中寻找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C正确;D.在周期表一定区域内寻找元素、发现物质的新用途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D正确。故答案A。4.将标准状况下aLHCl溶于1L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bg/cm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mo1/L

B.mo1/LC.mo1/L

D.mo1/L参考答案:C氯化氢的物质的量是,质量是。溶剂水的质量是1000g,溶液质量是(+1000)g,溶液的体积是(+1000)g÷bg/cm3=,则盐酸的浓度是,答案选C。5.下列有关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氧原子

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C.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D.分子间有一定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参考答案:C略6.2000C时,11.6克由CO2和H2O组成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3.6克,则原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g.mol-1A5.8

B23.2

C11.6

D46.4

参考答案:B略7.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废旧电池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废旧电池的处理体现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对废旧电池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A.回收电池外壳的金属材料

B.回收电池中的二氧化锰C.回收电池中的石墨电极D.防止电池中的重金属汞、镉、铅对土壤、水源的污染参考答案:D8.将浓溴水加入苯中,溴水的颜色变浅,这是由于发生了A.化学反应

B.取代反应

C.加成反应

D.萃取过程参考答案:D9.下列实验装置设计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A.实验Ⅰ:可用于吸收氨气,并能防止倒吸(氨气极易溶于水)B.实验Ⅱ:静置一段时间,小试管内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有晶体析出C.实验Ⅲ: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D.实验Ⅳ:可用于对石油的分馏参考答案:BA项,氨气极易溶于水,装置Ⅰ中导管直接插入水中,不能防止倒吸,故A项错误;B项,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小试管内饱和KNO3溶液会析出晶体,故B项正确;C项,浓硫酸稀释放热,改变温度进而导致配制溶液的浓度不准,同时容量瓶不能用于稀释溶液,故C项错误;D项,蒸馏时,温度计最低端要放置在蒸馏烧瓶支管处,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0.下列发生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HOHSO→BaSO4↓H2OB.醋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CH3COOHOH→CH3COOH2O

C.碳酸钙粉末与盐酸反应:CO2H→H2OCO2↑D.氨水和氯化铜溶液反应:Cu2OH→Cu(OH)2↓参考答案:B略11.已知在相同条件下,下列几种微粒的还原性强弱顺序为Cl-<Br-<Fe2+<I-<SO2,由此判断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A.2Fe3++SO2+2H2O+4H++2Fe2+B.2Br-++4H+SO2+Br2+2H2OC.2Fe2++2Br-+2Cl22Fe3++Br2+4Cl-D.2Fe3++2I-2Fe2++I2参考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氧化性与还原性的比较。若选项B能发生反应,根据还原性还原剂大于还原产物可知:Br->SO2,不符合题干所给还原性强弱顺序,故选项B中反应不能发生。答案选B。12.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是运用化学方法且正确的是A.用NaOH溶液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B.用KSCN溶液鉴别FeCl3溶液和FeCl2溶液C.用澄清石灰水鉴别SO2和CO2两种气体D.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参考答案:B【详解】A.碳酸氢钠与NaOH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没有明显实验现象,不能鉴别,故A错误;B.FeCl3溶液遇KSCN时为血红色,则可用KSCN溶液鉴别FeCl3溶液和FeCl2溶液,鉴别方法利用了FeCl3的化学性质,属于化学方法,故B正确;C.SO2和CO2两种无色气体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无法鉴别,故C错误;D.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胶体是可以的,据此可以判别溶液和胶体,丁达尔效应为物理变化,不属于化学方法,故D错误。故选B。【点睛】该题需要明确的是进行物质的检验时,要依据物质的特殊性质和特征反应,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的明显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气体的产生和气味、火焰的颜色等,进行判断、推理、验证即可。13.下列物质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且褪色原理基本相同的是(

)①活性炭②新制氯水③二氧化硫④臭氧⑤过氧化钠⑥双氧水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⑥ D.③④⑥参考答案:C新制氯水、臭氧、过氧化钠和双氧水都是利用其强氧化性,使品红褪色。

14.已知镓和铝在周期表中位于同一纵行,氮化镓可把手机信号扩大10倍,让电脑的速度提高1万倍,将CD缩减到1英寸,下列有关氮化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氮化镓是由主族元素与副族元素形成的化合物B.镓元素比铝元素金属性弱C.氮化镓中氮元素显+3价D.氮原子最外层比镓原子最外层多2个电子参考答案:D15.用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标准状况下,11.2LCH4中含有2NA个共价键B.7.8gNa2O2与过量CO2反应,转移电子数为0.1NAC.5.5g超重水(T2O)中含有的中子数为3NAD.在熔融状态下,1molNaHSO4完全电离出的离子总数为3NA参考答案:D【详解】A.1个CH4分子中含有4个共价键,标准状况下,11.2LCH4即0.5mol,含有2NA个共价键,故A正确;B.7.8gNa2O2即0.1mol与过量CO2反应,其中Na2O2既作氧化剂又做还原剂,0.1mol过氧化钠与足量二氧化碳完全反应生成0.05mol氧气,转移了0.1mol电子,转移0.1NA电子,故B正确;C.1个T2O分子含有12个中子,5.5g超重水(T2O)即0.25mol,0.25mol超重水中含有3mol中子,5.5g超重水(T2O)中含有的中子数为3NA,故C正确;D.熔融状态下,1mol硫酸氢钠电离出1mol钠离子、1mol硫酸氢根离子,总共电离出2mol离子,电离出的离子总数为2NA,故D错误;故选D。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某学习小组探究浓、稀硝酸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按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实验表明浓硝酸能将NO氧化成NO2,而稀硝酸不能氧化NO。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可选药品:浓硝酸、3mol/L稀硝酸、蒸馏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及二氧化碳已知:氢氧化钠溶液不与NO反应,能与NO2反应2NO2+2NaOH=NaNO3+NaNO2+H2O(1)实验应避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装置③、④、⑥中盛放的药品依次是_____。(2)滴加浓硝酸之前的操作是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加入药品,打开弹簧夹后_______。(3)装置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4)装置②的作用是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5)该小组得出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______。(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而不显蓝色。甲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较高所致,而乙同学认为是该溶液中溶解了生成的气体。同学们分别设计了以下4个实验来判断两种看法是否正确,这些方案中可行的是______。(选填字母)a.加热该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b.加水稀释绿色溶液,观察颜色变化c.向该绿色溶液中通入氮气,观察颜色变化d.向饱和硝酸铜溶液中通入浓硝酸与铜反应产生的气体,观察颜色变化参考答案:(1)3mol/L稀硝酸、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

(2)通入CO2一段时间,关闭弹簧夹,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

(3)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4)将NO2转化为NO

3NO2+H2O===2HNO3+NO

(5)装置③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装置④中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6)acd【分析】原理分析:检查装置气密性后,打开弹簧夹通入CO2排除装置中空气;关闭弹簧夹,①装置打开分液漏斗活塞,铜与浓硝酸反应制得二氧化氮气体;NO2气体通入②装置中,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NO;③装置中是稀硝酸验证不能氧化NO;⑤装置排水法收集NO;④装置中浓硝酸验证可以氧化NO2;⑥装置中NaOH溶液吸收NO2。(1)根据装置特点和实验目的判断;(2)根据空气造成的影响确定如何实施操作;同时根据一氧化氮的性质判断装置⑤的操作;(3)根据铜和浓硝酸的性质结合实验现象判断产物,从而确定反应方程式;(4)根据二氧化氮的性质且能转化为一氧化氮选择试剂;根据实验现象结合二氧化氮的性质书写反应方程式;(5)根据对比实验③、④的实验现象判断;(6)根据是否改变溶液中硝酸铜的质量分数或溶解气体的浓度判断;【详解】(1)根据装置特点和实验目的,装置⑤是收集NO,装置⑥中盛放NaOH溶液吸收NO2防止污染大气;因为要验证稀HNO3不能氧化NO,装置③中应该盛放稀硝酸;答案:3mol/L稀硝酸、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

(2)由于装置中残存的空气能氧化NO而对实验产生干扰,所以滴加浓HNO3之前需要通入一段时间CO2赶走装置中的空气,同时也需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防止反应产生的NO气体逸出;答案:通入CO2一段时间,关闭弹簧夹,将装置⑤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

(3)Cu与浓HNO3反应生成Cu(NO3)2、NO2、H2O;答案:Cu+4HNO3(浓)=Cu(NO3)2+2NO2↑+2H2O;(4)装置②中盛放H2O,使NO2与H2O反应生成NO:3NO2+H2O=2HNO3+NO,答案:将NO2转化为NO;3NO2+H2O=2HNO3+NO;(5)NO通过稀HNO3溶液后,若无红棕色NO2产生,说明稀HNO3不能氧化NO,所以盛放稀HNO3装置的液面上方没有颜色变化即可说明之.装置④中盛放的是浓HNO3,若浓HNO3能氧化NO则装置④液面的上方会产生红棕色气体;答案:装置③中液面上方气体仍为无色,装置④中液面上方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6)要证明是Cu(NO3)2浓度过高或是溶解了NO2导致装置①中溶液呈绿色,一是可设计将溶解的NO2赶走(a、c方案)再观察颜色变化.二是增加溶液中Cu(NO3)2溶液的浓度(d方案)观察反应后的颜色变化;答案:acd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17.(10分)有几种元素的微粒电子层结构如右图所示,其中:(1)某电中性微粒一般不和其他元素的原子反应,这种微粒符号是______

;(2)盐溶液中的某微粒与AgNO3溶液反应时会出现白色浑浊,这种微粒符号是____

,生成该白色浑浊的离子方程式为

;(3)某微粒具有还原性,且这种微粒失去2个电子即变为原子,这种微粒的符号是_______,该微粒的电子式为:

参考答案:(10分)(1)Ar;

(2)Cl-

Cl-+Ag+=AgCl↓;

(3)S2-

略18.(1)在一密闭的2L的容器里充入8molSO2和4mol18O2,在一定条件下开始反应:

2SO2(g)+O2(g)2SO3(g)2min末测得容器中有7.2molSO2。试回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