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比较阅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命的追寻与求索——曹操与陶渊明:忧与归【解题】“行”是乐曲的意思。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指高亢急促的歌唱。《短歌行》是汉乐府旧题,曹操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短歌行曹操

曹操(155—220),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为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曹嵩虽然官至太尉,他的出身一直遭人诟病,曹操当然也受到牵连,甚至被人骂成“赘阉遗丑”。

时势造英雄,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事,在征讨颍川黄巾和为济南相、东郡太守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了曹操治军和处理政事的本领。中平六年(189),灵帝卒,董卓入洛阳,立献帝。曹操变易姓名,潜至陈留,散家财募兵,异军突起,并在军阀混战中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献帝建都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天下。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丞相;十八年(213),封魏公,二十一年(216),进爵魏王;二十五年(220)正月病卒。史传上说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现存的二十多首诗,都是在董卓之乱后写的。《薤露行》、《蒿里行》,跨度长达数年,堪称汉末大动乱和讨董实录,可称“诗史”。代表作品:《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蒿里行》

反映了东汉末年诸侯讨伐董卓,互相争权夺利,使得人民在战乱中遭受深重灾难的情景。曹操: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抒发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

主张人生在世就应当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对酒①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②。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③。咸礼让,民无所争讼④。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班白不负戴⑤。雨泽如此,百谷用成。却走马,以粪其土田⑥。爵公侯伯子男⑦,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⑧。子养有若父与兄⑨。犯礼法,轻重随其刑。路无拾遗之私。囹圄空虚⑩,冬节不断。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请关注红色字句慨当以慷,思难忘。何以解,唯有杜康。从中来,不可断绝。忧忧忧【诗眼?】【品读】结合诗句,解读:诗人“忧”什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忧:人生苦短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二忧:贤才未得《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表现了姑娘思念爱人。《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表现天子宴请群臣佳宾的盛况,后来也用于贵族宴请宾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求贤不得贤才聚集,相知相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忧:功业未成《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shuò兵器)而歌此《短歌行》。《短歌行》相关背景全诗着眼点:忧年华易逝贤才难求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小结】功业未定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1、比喻①“朝露”

②“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③“月明星稀,乌鹊南飞”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阐释: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2、用典①“青青子衿”

——《诗经·郑风·

子衿》②“呦呦鹿鸣”

——《诗经·小雅·鹿鸣》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④“周公吐哺”

——《史记·鲁周公世家》阐释:本句化用了***的典故,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3、四言气势充沛、节奏强烈、音韵铿锵、慷慨激昂。归园田居

陶渊明陶渊明,东晋人,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田园诗人的鼻祖。陶渊明(369—427),名潜,字渊明、元亮(一说他在晋时名渊明,入宋后改名潜),别号五柳先生,死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世称陶靖节或陶征士。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赫赫有名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但由于“望非世族”,遂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朝廷中受人讥讽。他的祖父陶茂、父亲陶敏都曾为官,但家族却已日渐衰落。渊明的母亲孟氏,是东晋名士孟嘉之女、陶侃的外孙女。渊明出生时,家境更是每况愈下,甚至到了“箪瓢屡空”的贫困地步。青年时期,陶渊明过的是“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颜延之《陶征士诔》)的艰难生活,但他并不为意,平生耽好儒家六经,又深受老庄及魏晋玄学影响,始终崇尚自然、淡泊名利。出身名流却并非世族,祖上荣耀却家道衰落,加之身处东晋十六国的动乱时期,以及深受“儒玄双修”的时风熏染,都对他的人生道路、处世方式,乃至文学创作风格,产生了决定性的重大影响。诗人八岁时又死了父亲(见《祭从弟敬远文》,颜延之在《陶征士诔》中说他“少而贫苦,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陶在《自祭文》中也自述道:“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他老实不客气地说他自己早年出仕的动机之一就是看上了为官的“公田之利”,可官场上的“违己交病”比“饥冻”更加难熬(《归去来兮辞序》),“拂衣归田里”后等着他的又是“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的煎熬(《咏贫士七首》之三),仕途上的“穷”带来了他生活上的“贫”。四十四岁那年夏天一场大火将“林室顿烧燔,一宅无遗宇,舫舟荫门前”(《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五十四岁时他的生活景况更糟,“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有时甚至糟到不得不沿门行乞的程度(《乞食》)。陶渊明最初出为江州祭酒,是在太元二十一年(396),最后为官彭泽令,是在义熙元年(405),前后历时十年。在此期间,他曾先后出任过桓玄的幕僚、刘裕镇军参军和刘敬宣建威参军,任期长则几年,短则数月。关于出仕和辞官的原因,据《宋书》本传、萧统《陶渊明传》及其本人的自述,大约不外“亲老家贫”和“不堪吏职”,即迫于家庭生计和性不谐俗两点。但若予深究,则又不尽其然。如他入幕桓玄,正值其高举勤王义旗之时;他为官刘裕军,又恰逢其讨伐桓玄篡晋之日。这种历史的“巧合”,正说明陶渊明并不是一个自甘淡泊、不思有所作为的人;相反,他曾胸怀“大济苍生”的抱负,只是在看惯了世事翻覆、“有志不获骋”的情况下,最后才迫不得已地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桃花源记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挽歌诗三首》之三)“对个体生命的短促十分敏感和自觉,对光阴的倏忽易逝心怀忧惧:“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游斜川》序),“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闲情赋》)。这种意识是如此强烈,面对美景佳人反而惹起他满怀愁绪:“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拟古九首》之七)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八)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在临终前回顾平生说:“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自祭文》)儒家超越生死是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人事奋斗,赋予短暂的人生以崇高的价值和密集的意义,在现实人际和短促人生中赢得永恒

魏晋许多名士因其精神价值的虚无而无拘无束,因不必操守什么而得意自如,因没有生活信念和行为准则而放纵感性,因人生的迷茫而挥霍人生,这不是洒落而是一种放诞、一种任性、一种迷惘——因不知道要干什么便什么都干。陶渊明则在饥寒之忧、陇亩之勤、居常之念中,经由忧勤克己的功夫而臻于洒落悠然的境界,他脱弃了穷达、贫富、耕禄、生死等人生的束缚,实现了精神的自由与自我的超越。《中庸》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其乎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归园田居

【品读·从何而归】官场尘网、樊笼——羁鸟、池鱼比喻:这些词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

态度。【品读·归向何处】园田陶渊明描写了怎样的田园?自然、简朴、安详、和谐、生机白描——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品读·为何而归】“性本爱丘山”

——本性就喜欢田园“守拙归园田”

——“守拙”是为了固守节操1、如何理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误落”一词表达作者

感情。

作者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性本爱丘山”道出了喜爱田园的心情,表明归隐田园的意愿。

悔恨【品读·为何而归】“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复得返自然”【品读·归去如何】双关:看似在写庭院、屋舍的清净、空旷,实则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轻松、平和、喜悦之情。小结:内容:对官场的厌恶、回归自然的愉悦。摒弃世俗,回归田园田园美景,村居之乐回归本性,心旷神怡形式:(1)比喻(2)双关(3)白描:远近结合、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冲淡平和的内心——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能够放弃“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毅然决然地弃官归田,这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难能可贵。对自我生命存在的意识——肯定生命独特的姿态和情调,对生命本身的超功利的欣赏,有着清远旷达潇洒飘逸的美。

多数人称赞陶渊明的隐居思想,认为他不屈从于流俗,淡泊名利,不随波逐流,憎恶黑暗,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值得我们学习。但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出世态度,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因憎恶黑暗而避世,那我们这个社会岂不没入了黑暗之中而不见光明了吗?

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陶潜的审美意蕴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问君何能尔,心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