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对中国人心理诉求的契合,社会心理学论文_第1页
禅宗对中国人心理诉求的契合,社会心理学论文_第2页
禅宗对中国人心理诉求的契合,社会心理学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禅宗对中国人心理诉求的契合,社会心理学论文禅宗的兴盛史,是一部语言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宗教实践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中国人追求信仰的发展史。人不可无信仰,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在社会转型期,缺失信仰的部分中国人从形式上在皈依某种宗教,但没有多少人能理解自个信仰某种宗教的目地究竟是什么,我们的精神家园究竟又在哪里?禅宗在今天中国局部的繁荣,让人们看到了人们回归、渴望精神安定的迫切性,同时也给fo教界、宗教理论工作者等提出了很多严肃的课题!看到普遍达到中华大地各地寺院的重建的恢宏态势以及诸多知名网站的fo教栏目的火爆,我们依稀看到了芸芸众生那渴望信仰、追求内心安定的眼神,同时也提醒我们宗教理论工作者应该为他们去做些什么。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我们既需要富足安康的物质文明,也需要抚恤安慰心灵的精神追求。禅宗契合了中国人的心理诉求,其简单的修行方式也便于当下的中国人追求内心的宁静。只是时代变了,禅宗的语言、修行方式也应华美地转身以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理需求。一、早期fo教在中国的传播得益于中华民族固有的顺其自然的从众心理诞生于印度的fo教,其兴隆发展的地方却在中国。fo教自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就一直演绎一个不断中国化的经过。fo教在中国所走的发展之路,一方面有其内在本身的逻辑发展轨迹;另一方面,fo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和传统的中国儒家文化及道家文化之间难免有一个冲突、融合的经过。纵观整个fo教的思想发展史,fo教在中国的兴隆发展时期,也是fo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最好的时期。禅宗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本土化的fo教派别之一,它的兴衰发展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整个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中。禅宗在中国的兴衰史,既有深入的政治、经济原因,也有历史、文化、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禅宗被中国民众广泛接纳和笃信,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由于它的传播方式契合了中华民族顺其自然的内在心理。也正是中国这一特殊的文化心理气场为禅宗在中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最佳的环境。第一,早期fo教的传播方式巧妙利用了中国人崇尚自然、注重直觉的哲学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学理论提示我们:一个人的认知形式和行为形式都会遭到一个群体内在心理特质的影响。千百年来在中华传统文化架构下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固有的心理特征时常会影响到每一个人行为举止。许苏民先生在其(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简论〕中曾指出:中华民族对外显现了一种崇尚自然赞天地之化育的介入精神;在思维形式上则强调将部分与全体的交融互摄;在致思途径上表现为一种借助于经历体验基础上的直觉法去洞察对象的本质,以求把握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则。可见中国人历来有崇尚自然、重直觉的思维心理。孔子曰默而识之,就是倡导直觉的思维方式。老子则讲道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东晋的王弼提出言不尽意的观点。关学的创始人张载在其(正蒙〕一文中则讲:穷神知化,乃养盛自至,非思勉所能强。可见上述学者都是强调直觉思维方式在认识自然与社会中的重要性的。fo教在中国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适应这一环境。实际上,fo教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就面临着三大难题:一是怎样面对来自传统中国儒家文化的冲击?二是fo教本身的逻辑思维方式怎样转向以适应中国人的惯常的心理思维方式?三是如何化解来自传统道家哲学的拷问?这几个问题对承载fo教传播责任的人来讲是不得不要去仔细考虑的问题。西汉末年,谶纬神学的兴起而构成的神学思潮足足影响了东汉整个时代。神秘主义的盛行,使得中国人内心深处不免产生了一种面对现实生活的困惑和焦虑,对自个的将来和归宿产生了严重的不安,于是乎再一次去重新审视董仲舒的神秘的天人感应学讲,将自然、人事勉强地结合在一起来论证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就如中国流传的民间俗语所讲的那样天意从来高难问。当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逐步偏离理性主义的轨道时,就只要顺其自然依靠神秘的直觉来把握人生的将来了。加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逆来顺受的心理,这就为fo教传入中国后提供了一个利于其传播的心理温床。fo教是一种主张人生要出世的宗教理论,它与中国儒家强调纲常名教,即修身、齐身、治国、平天下的伦理践行方式是格格不入的。然而深处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动乱不安的时代,人民一直饱受战争之苦,人民连安身立命的基本要求都保证不了还谈何政治理想信念追求呢?当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发现现实生活中的追求各种物质利益、精神快乐的各种通道均被堵塞之后,fo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其强调人生、社会是苦海,世间一切皆苦,而主张人生应寻找解脱脱离苦海之道的理论遭到中国人的关注,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第二,fo教的早期传播方式与中国人的从众心理。众所周知,无论怎样准确地翻译fo典,由于中外话语系统的差异,要完全再现fo教经典的本来意义是很难的。一种文化现象要吸引人的关注,其最初的传播方式必须符合当地环境中人们的审美心理需求。fo教传入中国的早期,由于信息的闭塞及传播手段的局限性,加上语言翻译(后文详加阐述)等方面的障碍,其生存空间遭到了很大的约束。因而fo教在中国要有所发展,fo教经典的翻译问题是绕不过去的。fo教经典本身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在文字、话语系统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另外,中外之间在一些重要的观点诠释方面也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因而我们不难理解早期fo教经典的传播为什么要依附中国道家的相关语义来加以宣传自个的教义,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当时中国民众的关注。由于fo教在中国的发展,fo教经典的翻译仍然是一项打基础的工作,fo教本身若想在中国发展,没有创新,不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很难有大的发展空间的。我们知道,一种文化要博得人们的关注,首先必需要能吸引人的眼球。社会心理学上有一种从众现象,所谓从众心理是指单个人遭到了来自外部人员行为的影响,进而使本身的判定、认知等行为表现与群众的舆论及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呈现出趋同性。从众行为对个体的社会适应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任何时候,在一个群体社会中,不管是从人类文化传承的角度还是单单就社会功能的执行而言。大多数人的行为和信念保持一致是很重要的。这是人与人进行交往的必备条件,也是社会正常运转的一个前提。中国的民众从了解fo学开场,再到接纳fo学,到最后主动去改造fo学并逐步使之中国化而到达禅宗的发展阶段,这些fo经的翻译者们和传播者们实际上是仔细研究了中国人的文化审美心理的。fo教从开场不为中国人所知到后来能拥有如此之多的信众,并不仅仅仅是完全依靠其本身的信仰内容,同时也应关注它的理论的讲服力并着眼于对人类本身的心理活动的研究。fo教早期经典的翻译和教义的传播就比拟注重翻译方式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美学的渊源之间的关系。例如支谦提出的不加文饰到道安的案本而传以及唐朝玄奘提出的文质统一,圆满调和等理论无不显示了这些大翻译家们精通中国人强调简约的阅读心理。西方接受美学的创立者饶思曾指出,由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翻译者既要保持原文的精华要髓部分,同时也要注意接受者(读者)的阅读审美心理。从中国流传至今的fo教经典的翻译文本来看,多数fo教经典的翻译从两汉开场直到隋唐,都一直贯穿了这一个原则,一方面保持fo教经典本身的玄妙深奥;另一方面又从理论上阐释,论证并告知大家人人皆有成fo的可能。或许那时的很多中国人只是从形式上接受了fo学,并没有从心底完全接纳它,但fo教引起中国人的关注却是不争的事实。直到今天,当下很多信fo者身上仍然表现出了这种从众心理:我未必清楚fo是什么?我不知道fo法丰富的内涵?我不清楚忠诚礼fo的复杂仪式、步骤是什么?但很多人在神面前都烧香、都跪拜神灵,愿pu萨保佑自个,他们能够这样做?我为什么不能够这样去做呢?由于fo教已经用不可思议之妙讲深深地吸引了中国人,也为很多中国人所认同。在这种心理行为当中,我们依稀能够看到中国人跟着感觉走的追求人的直觉判定、顺其自然的心理影子。二、禅宗的内容诠释与中华民族追求简洁的知识表示出方式的心理不谋而合我们回首包括fo教等各种外来文明在传入中国的经过中,经常会发生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外来文化往往会被中华文化所吸收和同化并有所发展。传统的中国文化主张求变创新,(周易〕当中讲: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最能具体表现出传统中国文化的变革精神。fo教传入中国后,其内容要为中国人所理解,就必须研究了解中国人的审美阅读心理,就应该有一个根据中国的文化气氛重新诠释和革新其内容的经过。作为fo教中国化的最完美的代表禅宗,其教义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智慧,假如没有一个正确的诠释方式,或者偏离了中华民族所喜欢的追求知识的特有的心理思维形式,是很难得到芸芸众生的认可的,更不用讲兴隆发达了。纵观禅宗的思想发展史,自达摩初祖到六祖惠能时期的禅宗,无不在禅宗的内容诠释方式方面做了大胆的改革才使得当时的禅宗发展表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第一,禅宗的内容诠释追求通俗化的理念和中华民族崇尚言简意约的思维心理是一致的。任何经典文献只要经过系统的诠释方能显示其固有的魅力。我们知道心理需求是人们追求宗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因素。宗教作为非理性化的世界观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种精神上的一种需要。中国人关注fo教、信仰fo教教义是从了解fo教的经典教义中逐步得到启示的。例如fo教用简明的语言所传递的因果业报论的教义,很契合中国思维心理。神明在上,苍天有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语词表示出方式通俗易懂。这些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观念给那些fo教的信徒们在心理上带来了一种极大的震撼,亦知足了人们弃恶扬善的心理需求。所以,一直以来fo教经典文本的翻译及诠释即使到了禅宗初祖达摩时期仍然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fo教发展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逐步进入到了一个普及的时期。只是源于印度fo教的经典教义过分追求抽象的表示出方式与中国人强调简约的思维心理之间有着宏大的差异,很多当时的中国文人最初都有畏难的情绪,更不用讲普通民众了。为了打开fo教经典的阐释与中国民众的强调的简约心理一致性的通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支谦、道安、僧肇等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对印度fo学进行了改造,期间还借鉴了中国儒家的心性论的观点,找到了一条合适中国人的理解的语言表示出方式才深深博得了中国人内心的心理认同。这些学者将中华民族强调直觉、悟性的思维心理融入到对印度fo教经典教义的阐释与表示出中。这华而不实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普通民众渐渐认识和开场接触fo教;二是部分僧众在理论上加强了经、律、论的研究。为fo教的大规模的普及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fo学中国化的衔接点是玄学,玄学简洁的语义表示出法在魏晋时期遭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欢迎,华而不实突出的内容诠释方式便是以义疏体来阐释经典。玄学重思辨,注重对三玄义理的理解,不纠缠于章句的义疏体自然遭到欢迎。而由于文本的特点,fo经传入时,一般人在阅读理解上颇觉困难,而讲疏体由于能够理清条贯,会通文理,使经义显明,因而自道安之后,fo教学者注经,也往往采用疏体。由于疏体形式是那个时代流行的阅读形式。另外,我们注意到菩提达摩对(楞伽经〕的研究就提出了后来禅宗所牵涉到的fo性问题:众生皆有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这便是fo性。众生皆有fo性,即只要你潜心学fo人人都有成fo的可能性。菩提达摩将(楞伽经〕视为印心,他对于(楞伽经〕的研究和注释,并不是专注于逻辑上论证,而是从理论层面论证开场,再到结论的提出尽量让高高在上的fo和fo法回到平凡的人间,这就使得当时的中国民众从心理层面开场逐步接受了fo教。这也为fo教的中国化打开了一个时间之窗。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达摩禅法强调众生必须理解fo教的经典理论,进而建立自个的信仰。这是修行禅法的基础,并明确提出教义是行动的向导。同时要求弟子讲法时必须关注语言表示出的通俗性,他将(楞伽经〕教授给慧可可以见达摩的一番苦心。达摩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强调fo教经典理论与禅法修行二者之间的关系的方式方法深得当时民众的普遍欢迎,这也是禅宗遭到日后众人关注的主要原因。第二,禅宗的内容诠释的语言表示出强化简洁的方式符合中华民族的惯常阅读心理。与fo教其他宗派相比,禅宗的实践明显地更贴近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因此其语言也更明显地具有一种本土化的倾向。语言学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寻找到语言表示出的内在的发生规律及诠释的逻辑表示出构造。不同时代的、不同时期的人们都有不同的阅读心理。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谈到语言的深层构造时曾指出:语言是一个体系,也就是一种先验的构造,与人们日常的言语不同。语言的特点并非由语音和意义本身构成,而是由语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构成一个网络,成为一个语言体系,这就是语言构造。这种语言体系被看成是一个符号体系。禅宗自达摩初祖到六祖惠能,有关禅宗教义内容的诠释已经构成了一套独特的语言符号体系。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将禅宗达摩到六祖这个时期的禅宗发展史概述为纯禅时代而将六祖之后的中国禅宗称为禅机时代。前期的纯禅时代对fo法内容的诠释大多遵循简洁质朴的原则,语言表示出上显示出朴实无华的特征。而后期的禅机时代则由最初的简洁而演变为机锋转语。禅宗由不立文字转变为不离文字不用文字逐步变为善用文字。比方马祖道一提出的讲禅经过中诸如竖拳、斩猫、声喝、举fo等方式的使用。从形式上看,似乎玷污了fo的庄严肃穆,但这种讲禅的简洁方式恰恰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道无言,大道至简的阅读心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于fo法如道一样是一个难与言讲的东西,假设非要诠释的话也只能如惠能所讲的那样:fo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禅宗大师们深深洞悉中国传统文化中用语言表示出真理时简洁风格。追求的是将深奥的禅法理论诠释行为回归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当中去,让众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去领会fo法的内在含义。换句话讲,道在平常日用中。在中国历史上,人们内心深处推崇知简行易,以简则易知,易知则易能的获取知识的心理。看(论语〕、(老子〕等经典乃至(金刚经〕等文献,在使用语言表示出真知灼见时十分崇尚简洁的表示出方式。这表示清楚中华民族崇尚言简意约的心理在中国有着深切厚重的历史。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人类的理性思维若离开语言这个工具是很难进行的。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讲:从本身的存在中编织出语言,在统一经过中他又将自个置于语言的陷阱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周围划出一道魔圈,任何人都无法逃出这道魔圈,他只能从一道魔圈跳入另一道魔圈。禅宗前期的教义诠释遵循简洁明了的方式,深得众生的欢迎。遗憾的是禅宗自宋以后逐步衰微,其主要的原因是那些所谓的狂禅的出现,本来强调fo法阐释重简洁的方式逐步演化为只是变为形式上的一种丑陋的表现,变成了只是注重玩弄语言文字游戏的禅法讲解评说方式。禅宗昌盛时期提倡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以心印心的语言宗旨逐步转变为不离文字,滥用文字,这种状况的持续加剧了禅宗内部分分化和斗争,其发展势头渐渐走上下坡路也就缺乏为怪了。世间的事物往往就是这样,越复杂化越繁琐反而离真理越来越远(金刚经〕上fo陀告诉我们:法无定法,无有定法可讲,禅宗的兴盛发展之路难道不正是这样吗?三、禅宗强调自由的修行方式与中华民族内心的文化认同心理是一致的源自印度来到中国的禅学,只是印度多种fo教修行方式的一种。参禅修行主要是通过调整身心来进行内心体验的一种修炼方式。禅学在进入中国之后,逐步揉合吸收了了魏晋玄学及老庄哲学的观点才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中国化的禅宗。禅宗之所以能为中国普通百姓所广泛接纳,华而不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禅宗追求自由的不受拘谨的修行方式与中华民族内心的文化认同心理是一致的。第一,禅宗自由的修行方式博得了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气氛中的。它一方面强调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性,另一方也认识到各民族文化优越性是建立在有益于本身发展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其包涵的心理。任何外来文化能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就接受它。fo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步为中国人从心理上认同是由于它首先从心理层面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教。包括禅宗在内等改造后的fo教派别,其内在的fo教教义以及所强调的学fo的经过就是儒教所倚重的先学做人。这样fo教徒们的责任就和儒教所崇尚的人生责任感巧妙地结合起来了。其次,禅宗之所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禅宗发展的经过十分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分不开的,也就是中国人内心所推崇的人的觉悟只要依靠本身的努力。这样的禅宗,中国人很熟悉,它遭到人们的关注也是很自然的事。禅宗有别于中国其他宗教派别,它固然不推崇经典,但讲禅修行的经过引用经典却随处可见。但就这一点而言,无论是禅宗当中的南宗还是北宗,二者都有类似的描绘叙述。不过仅就参禅修行经过来看,以神秀为首的北宗提倡渐悟;而以惠能为首的南宗则提倡顿悟。我们知道,禅宗将大乘fo教的fo性论视作其修行的重要理论基石。在这之前,自晋宋时期的竺道生提出人人悉有fo性的观点以来,后经过(大般涅槃经〕的介绍弘扬,实际上中国fo学理论界就进入到了一个一切众生悉有fo性的新阶段。赖永海先生在其(中国fo性论〕中曾指出,禅宗提出见性成fo、直指人心的理论和道生的人人悉有fo性是一脉相传的。这种理论的提出意味着普通百姓都有时机接近fo学并接受fo法,让普通民众看到了自个能成fo的希望。我们知道宗教尽管有其神圣庄重的一面,但它终究是要面向现实社会人生的。禅宗的修行方式能直面当时中国的现实状况,一方面虽然有为适应当时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尽快能得到中国普通民众的心理认同有关。事实上,惠能和道生一样提倡人人皆有fo性,他曾讲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讲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他后来又讲:人即有南北,fo姓(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fo性有何差异不同?惠能强调fo性应该平等,讲明他对当时社会不平等的等级制度深恶痛觉。他还强调: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道生和惠能的上述观点和传统中国伦理道德秩序中强调人人解能够为尧舜的讲法也是一致的。参禅的经过也就是悟的经过,禅宗的修行抛弃了繁琐的仪式,主张坐、卧、住、行都能够参禅,如惠能所言:迷时师度,悟时自度。修行的原因你不用去管,禅悟的弯曲复杂经过你也不用去计较,重要的是在禅悟的仪式中认识你自个。如马祖道一所讲的那样:马车不走了,要打马而不是打马车。禅宗这种追求自由简单的修行方式在立足中国特有国情的基础上更容易博得中国民众心理上的认同,也比其他宗教派别更具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第二,禅宗直面现实的修行方式符合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心理,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宗教认同心理的内涵。在部分学者看来,中国历来无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因而也就谈不上有所谓的宗教认同心理。梁漱溟先生以为,中国人淡于宗教。钱穆教授以为,宗教是西方文化体系中的重要项目,中国文化中不自产宗教。作家张爱玲也以为,中国人是没有宗教可言的,中国的智识阶级这很多年来一直是无神论者。我们并不认可这种结论,一个民族有无宗教信仰应看他将这一问题置于何种坐标系中来考量。中国是一个注重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的国度。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苦难的艰苦的历史,不管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每一步的发展都伴随者宏大痛苦,这似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一步步走向自个的辉煌。我们不排除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老百姓所面对的苦难远远超出了他本身所能承受的能力,因而皈依某种宗教也就成了一种他们的选择。例如从东汉以来,中国的社会秩序就一直处在一种特别混乱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痛苦的时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处在悲悼的状态中。没有一个人不希望能从这种苦难的状态中迅速解脱出来。对于生活在苦难中的普通民众来讲,他们迫切需要一种精神信仰上的寄托,fo教从那个时代得到中国人的关注,也就缺乏为奇了。中国不光民间宗教派别冗杂多样,而且很多外来宗教亦能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