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想北平 全国一等奖_第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想北平 全国一等奖_第2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想北平 全国一等奖_第3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想北平 全国一等奖_第4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想北平 全国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想北平》--教案--预习任务:1、印发老舍《我的母亲》,摘录并写读后体会。2、阅读课文,完成预学案上的内容。(设计说明:学生要体会老舍对北平的爱,不能不了解老舍在北平的生活经历,以及老舍与母亲的情感,因此布置作业1;本课课时安排是1课时,预学案中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预习思考、质疑,为课堂教学活动做准备。)教学目标:1、细读文本,学会抓住文本矛盾之处,理顺文脉,体会匠心。2、品读语言,深入体会作者对北平丰富而复杂的独特情感,理解作者赤子情怀。教学重点:学会抓住文本矛盾之处,理顺作者写作思路,体会作者匠心所在。教学难点:品读语言,深入体会作者对北平丰富而复杂的独特情感,理解作者赤子情怀。教学方法:质疑探究,对话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学生的预习体会切入,引出本堂课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如何分析矛盾之处,梳理文脉,如何品读语言,体会情感。“语言我觉得很平淡,而且涉及的方面很多、很杂,我面对这类文章是理不了思绪的。我不是特别喜欢读老舍写的散文。读文章时我的脑海里没有画面感,所以,我并没有被作者思乡情所触动。一直都不太喜欢抒发思念、写景的文章。”(设计说明:这个学生的问题很具代表性。对于《想北平》这类不以写景、叙事取胜的,且在行文思路、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非常个性化的抒情散文,我们不少学生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似乎读明白了,又似乎什么也没读出来。不知道该怎么读,读什么?因此本堂课以此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试图帮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思路:即从文本矛盾之处切入,理清文脉,体会作者匠心之所在;同时学会通过品味语言,关注表达,来走进文本深处,触摸作者心灵。)二.抓住文本矛盾之处,理顺文脉,体会匠心。问题设计1、以题目来观照全篇,1——3段似乎游离题旨,有入题太慢之嫌,这是作者的疏忽吗?

问题设计2、反复说爱“说不出”,是否说出?纵观全文,这说不出的爱又是怎么说出来的?(设计说明:孙绍振教授说,文本分析的对象是事物的内在矛盾和联系。矛盾包括:表达的矛盾之处;行文的矛盾之处;情感的矛盾之处等。文本分析时,发现并揭示矛盾,顺着矛盾分析下去,有助于捕捉隐藏在矛盾背后的意脉。)三.阅读4——9段,品读语言,体会老舍对北平的丰富复杂的情感,理解作者赤子情怀。问题设计1、从中4——6段的枝枝节节里,你读出了老舍对北平怎样的爱?北平究竟给了老舍什么?理解“清福”一词含义。问题设计2、结合全文,及写作背景,谈谈对“要落泪”的理解。(设计说明:此处设计希望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关注表达的技巧,更深入地体会老舍对北平的情感。另,问题2机动,若来不及完成就改为回家作业。)四.静听最后两段录音,结束本课。五.布置作业: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哪些问题得到了解决?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2.

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试着与《想北平》就文章内容、写法、语言特点、情感表达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比较。(设计说明:作业1目的是让学生及时梳理,及时反思、提炼课堂所学;也便于教师了解目标达成情况,以遍后续教学中有的放矢;作业2是运用课堂所学的阅读文本的方法进行比较阅读,巩固课堂所学。)

--课堂实录--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想北平》这篇散文。老舍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他的散文我也很喜欢,但是好像同学们在预习中所表达的感受和我不太一样。好像不是特别的喜欢,不是特别欣赏这样的散文。其中让我最有触动的是WBY写的一段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投影学生的感受)“语言我觉得很平淡,而且设计方面很多,很杂,我面对这类文章是理不了思绪的。我不是特别喜欢读老舍写的散文。读文章时我的脑海里没有画面感,所以,我并没有被作者思乡情所触动。一直都不太喜欢抒发思念、写景的文章。”(WBY)师:(简述学生写的感受。)他没有被老舍触动,但是我被他触动了。为什么呢?因为他这里提到两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具有代表性。投影:“我面对这类文章是理不了思绪的。”“我并没有被作者思乡情所触动。”(文字变红色突出)师:同学们提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WBY讲的这两方面基本涵盖大家的问题了。第一个就是我们面对这样的文章怎么去理思绪?怎么把文脉理出来?第二个我们怎么能够真正地读出那种感情?是吧。那么我们今天就试试看能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当然一堂课时间有限,我们能解决多少解决多少。先看第一个问题,怎么来理思绪?他说的是对这一类文章是理不了思绪的。这几天我就在想他为什么理不了思绪。可能哦,这一篇文章和同学们过去读的那种写思乡的、抒情的文章不太一样。比如我们过去读的那些文章,它可能会通过回忆家乡的人和事来写,它有一个线索,或者就算是写景,它有一个套路,比如由眼前之景,睹物思人,想到家乡之情,然后开始怀念家乡。这样的文章我们觉得它比较好把握。可是老舍这篇文章似乎又不是这样,所以我们同学一读一下子觉得无所适从。那怎么办?理思绪的时候还是要遵循读作者的写作思路。我们来理理看。读文章一般从哪开始读?生答:标题。师:标题!很好!那么我们还是一样要从标题开始。我们用这个标题来观照全文。大家看看,“想”北平,作者从哪一段才开始写“想”?学生思考。师:想北平的这个那个,哪一段才开始写“想”的?生:第四小节师:哦,我们发现是从第四小节才开始写,那么前面几段好像不是在写想北平,是吧?那在写什么呢?我们必须要把这个矛盾解决了。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把前后联系起来,才有一个完整的脉络,对不对?好,那我们先看第一段。他从哪里开始写的?这个写法也很奇怪。他没有直接抒情,也没有点题吧。我们可以来比较一下,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开头。投影:《故都的秋》开头师:这也是写北平的,对北平的思念的。师读《故都的秋》第一段。大家看这段的最后“……这故都的秋”,这就点题了,就入题了,对不对?可是我们再看老舍这篇文章,他的开头在做什么?他说来说去想说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学生阅读思考。师:他是不是想说:“很为难,我要写这篇文章”。要写散文,“我知道的太少了”。他在说这个,说这个目的是什么?和“想北平”有什么关系吗?生答:我觉得他这第一段有点平铺直叙的感觉。一上来就是看起来是个随性的落笔,但其实他花了许多心思。因为我觉得北平对于他来说,他在后面也提到,是一种与他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所以他对于北平的这种情感应该是融入血肉的,一点一滴的,所以他觉得让他一上来写这个北平故事,他不知道从哪儿写起。师:那么他后来有没有想出来他从哪里写?生:我觉得应该是有。师:文章里有,在第一段里面去看。我写那个大的北平我没有办法,可以写什么?生:他有讲到,说写他的北平,还要从名胜说……师:哦,他可以写他的北平。因为“整个北平无法写,我所知道的只是我的北平”,是不是?好,我们来看一看。我们来理一下思路。“想北平”这个题目在这里,我是不是要写北平了,对吧?可是我怎么写?我必须要写,我又觉得很难,那么我怎么写,我只能写“我的北平”。所以第一段说来说去,他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我这篇文章——想北平,我要写的是我想我的北平,是我老舍的北平,跟你们任何人都没有关系。”好,第一段确定了整篇文章写作的出发点,或者说是他的视角。这不是一个游客的视角,不是导游的视角,而是我老舍的视角。板书:写“我”的北平师:第一段确定这个,这个很重要。所以我们往后看,都是老舍的北平,和我们的印象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同学讲,为什么没有看到写北平的名胜古迹啊,没有这样的一些历史文化的东西啊……因为那不是老舍的北平。那我们往下看,接下来二、三两段有没有开始写想北平啊?在写什么?有一个词出现频率特别高,什么词啊?他写“爱北平”。他确定了他的视角之后,他开始写他“爱北平”。板书:真爱北平师:这里有没有跳跃?那你说你要写你的北平,接下来你就写你的北平,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景啊。突然跳到爱北平。这之间有没有逻辑?大家读一下第二段的开头有个词语。生齐答:“可是”师:“可是”是什么?表示语意的转折。这个转折从何而转?LYF说说看。把他的逻辑说出来。生:一上来说他的北平很小,大概等于牛的一毛,但是他又很爱北平。师:嗯,那么其实前面我们可以加“虽然”我的北平是牛的一毛,那样的小,那样的微不足道,可是我真爱北平。他是这样顺过来的,对不对。板书:可是师:“真爱北平”写好了之后,进入了第三个环节,他再写“想北平”。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个总结——“真想北平”。板书:真想北平师:好,我们看看文章的脉络是不是能这样梳理一下。它跟我们过去的阅读经验不一样,这时会产生一种阅读的冲突,在这个时候我们要从矛盾去找答案在哪里。有一个方法我们要去从标题观照全文。每一段它应该在标题统摄之下。尽管它不是直接写这个,但是他们有关系,所以它是这样一个脉络下来的。文章的文脉就这样疏通了。那么我们再看,在这样一个文脉贯穿下,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作者对北平什么情感?一个字。生:爱师:这个“爱北平”和“想北平”什么关系啊?生齐答:因果。师:对,我因为这么的爱北平所以我如此地思念北平嘛。我们全篇再理一下:我要写北平,可是很难写,我只能写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是很小的,是微不足道的,可是我真爱这个北平啊;正是因为我是如此地爱我的北平,所以我才这样的思念她的一点一滴。所以文章是这样一个脉络下来,而贯穿全文始终的是这个字——爱。想得深是因为爱得深,爱贯穿全文,是一个文眼。好,这是我们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其实这里我们同学觉得还有矛盾。我们在看文章,作者在表达对北平爱的时候,在质疑的时候,我们全班有十八位同学都提到了,作者有一个矛盾:他在前三段里面反反复复地说着爱说不出口,可是他分明又说了好多。如果真的说不出口也就没有这篇文章了。这是不是矛盾呢?我们先来说说看,这个说不出的爱有没有说出来?生:我觉得他有说出来。因为……师:我们先不找理由。我想问的是他全部说出来了吗?都说出来了吗?生:没有。师:说出了多少?生:(为难)呃呃师:说不清楚,对吧。很难量化,但是我们知道没有全部说出来。为什么没有全部说出来?生:因为我觉得可能他的那种情感没有办法用语言来抒发。师:哦,言语是苍白的。情感太深了,没有办法把它全部表现出来,所以说出了一些。我们读到了他对北平的那些情感,但是还不是老舍全部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样一种他反复强调的说不出的爱,到底是怎么说出来的?板书:说不出的爱,怎么说?师:我们不是说说出来了嘛,说出了一些。这说不出的爱到底是怎么说出来的?我们先看二、三两段。他是怎么说出来的?有的是我们一看就明白的,直接抒发的是不是一下就知道了。“啊,我真爱北平啊。”这是一种表达吧,怎么说?直接抒发。板书:直接抒发师:这样的句子很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什么方法来说?学生阅读。师:他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说?生:他把爱北平和爱他自己的母亲进行类比。通过类比的方式就写出了他是如何爱北平的。师:他对母亲是怎样一种爱?我们能不能通过他对母亲的爱来体会?通过类比来说,我们来看文章。“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他和母亲是这样一种情感,我们能不能体会。课前我们发了老舍的《我的母亲》,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老舍和她母亲的感情。读两段文字。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到老舍对北平的情感就像母亲,母亲是他的根,北平也是他的根。还有没有别的方式?他反复说“说不出”,这是不是在表达一中爱?这也是一种技巧吧?生:我觉得有的时候人的感情是一种话到嘴边,但是因为想说的太多所以就不知从何说起,所以才会说不出,他的这种说不出也是因为他的情绪被挤压到一种非常高的极点,也就是说他对北平的爱已经累计到一种语言都是苍白的程度,这样才会说不出吧。师:情到深处语言的时候语言是苍白无力,表达不出自己的情感,我们前一段时间学过的柳永《雨霖铃》里面有没有这样的描写?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师:有时候无语恰恰表达的就是一种至深至诚的情感。说不出其实就是在说,就是用这样的一种方式,用说不出来说。这一部分里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技巧,大家课后可以继续去发现。为何让大家先看这三段?这三段在语言表达上与后面几段是不是有些不一样?如果说前面这几段表达的对北平的情感是比较直接,但是又是比较笼统,好像不是很具体的,笼统抽象的爱,那后面几段所表达的对北平的爱则显得比较“碎”,都是一些枝枝节节的东西。后面我们就来关注这些枝枝节节的说了些什么。接下来,我们要解决WBY的第二个问题。她说,我知道,我读出了作者对北平的爱,像2、3两段。可是我没有被触动。被情感触动的话,恐怕还要走到作者心灵深处去。深处的东西往往是一些细微的,不为人所察觉的,而这些地方在枝枝节节的部分恐怕会所呈现。你从枝枝节节的文字里读出老舍对北平怎样的爱?北平到底给了老舍什么?从两个方面去思考。师:大家在书上可以做一些批注。生:默读,批注,思考。约2分钟。师:好,同桌在一起交流一下你们的阅读发现与体会。约2分钟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通过品味这些细微之处,能不能走进老舍的心灵深处。生:我关注的是第5段,老舍拿巴黎和北平的城市结构作比较。我们大家应该都知道,事实上来讲,巴黎的城市结构要比北平更加优化,更加合理……但是……师:你怎么知道?生:就是通过平时的了解。如果从事实上来讲,巴黎的城市结构的确比北平的更合理,但是在老舍的文章中,他就提到巴黎和北平相比还“差点儿事”,这就能体现出老舍的一种非常主观、非常,甚至是有点任性的这种表达方式,因为他对北平实在是太喜爱了。就好比我们如果喜爱某一样东西,我们也会只看重他好的一面,别的什么都他不能和相比。从这里可以体现。师:他首先发现这里的表达也是有技巧方法的——来比较着说,对比着说。我不知道前面同学的理由从哪里来的,觉得巴黎的结构比北平合理,可能他读过一些资料。我们也没办法评定。但是他有一点很有道理:他觉得这是一种很主观的情感。老舍有没有依据?没有写。巴黎伦敦只是到过而已,他就这样下判断。大家注意,我们前面分析过,老舍要写的是“我的北平”,所以文章里处处都有个“我”字。在比较时,有句话大家画出来巴黎——据我看”,别人怎么看我不管,我是这样看的。你说他不讲道理,是可能不符合事实,但是从情感上,我们却可以理解,因为他太爱北平,就是我的北平好,这是一种任性的、偏袒的爱。看似无理,却正是他表达的妙处。类似这样的比较文章中还有很多。再看看有没有别可以来品读体会的细微之处?生:有啊。他说,在巴黎需要咖啡和酒,说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但是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就说明他在巴黎的时候感觉会很累,但是在北平的话他就感到更舒适。而且之前他也写道,坐在北平他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师:坐在北平?生:哦,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和苇上的嫩蜻蜓。他就很快乐地坐一天,但是在巴黎,需要咖啡喝酒。师:也是一个比较是吧?同学们喜欢温和的香片茶吗?喜欢巴黎还是北平呀?生:都喜欢。师:都喜欢是吧。那老舍喜欢是温和的香片茶。一个人的志趣爱好,从他的喜欢的东西里可以看出。他就喜欢这样一种恬淡的生活、闲适的生活,这是北平可以给他的。WBY说,这篇文章读起来没有画面感。我们看看这一段文字能不能给我们一些画面感?一起读一下。生读“自然,那里”。师:从这一段的描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舍?生:(吞吞吐吐)呃

呃师:这应该是他青少年时代吧?没有想好?再考虑一下吧,你先在脑海里再现这个画面。生:从这一段话中,我看出了老舍处于一种非常安逸以及安心的状态。师:哪里可以看出来?生:从“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而这个来由呢,我觉得是从这边“自然那里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象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他这里把北平跟巴黎做了一个对比。我感觉他可能是认为北平才是他的家。因为他之前也写道“即使我家住巴黎……”,是说他在北平能感受到安逸,以及静下心来像个孩子一样安睡在摇篮里,是因为他从内心认为北平才是他的家,跟他母亲一样能给他安全感。然后这后面的一些描写,都是一些他生活中的小场景,比如背后是城墙……

这时我会想到一种坐在河边慢慢垂钓的那些人,他们虽然不是做出什么大成就,但是他们内心会非常安逸,非常能静下心来与自然融为一体,这就是那种可以在家里感受到的安逸与快乐。师:他已经讲得非常好了,很到位。老舍就是把北平当家来写,给他以安全感、踏实感。怎么来表现的?他看到了有比较。同学们容易被比较所吸引。特别可贵的是他关注到了细微之处,就是这些小场景。这些小场景我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注意“小”蝌蚪的“小”字,“嫩”蜻蜓,可能翅膀还带有点淡淡的嫩绿色,连这样细小细微的地方都能看到,这需要多少安静的心,多少安定的心灵才能这么细致入微地感受到这一切。而这只有在北平他才能体会到。北平就像母亲,给他家的感受,给他踏实、安定、闲适的生活。这是北平可以给与他的。我们聚焦在第四段,其他几段里面有没有这些细微之处?大家看看第六段,有一个语气词用得频率很高?生答:呀师:“呀”这个词,你写作文会频繁地用吗?你什么时候常用?生七嘴八舌:不会,小学写作文时会用到。师:是啊,可是老舍是成年人了,大学的教授。他用这样的语气词,不是很幼稚吗?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生:对。大家看看投影:“人即使活到八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这是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的。在本文中也有这样的体现。北平作为一个家的象征,也是像母亲一样可以给他安全感,所以他在描写北平的时候,会在内心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孩子。大家都知道,童年象征着快乐与自由的。他认为,他在北平可以获得这种快乐与自由,所以他在写本文时,会无意流露出一些孩子般的特性与与天真。师:好!把自己当孩子来写,他写的是“我的北平”。那我们现在知道了,老舍写北平是什么视角?生齐答:孩子的视角。师:而此时这个孩子身在哪里?在青岛。他是一个漂泊在外的孩子。漂泊在外的孩子对家的思念,而那个家曾经有给与他那么多的温暖、安全、踏实、无忧无虑的感觉。我们能不能体会到?漂泊在外的孩子,我们给它一个名词吧?生齐答:游子师:对。(板书:)“我”是游子的视角。你天天身在其中可能没有感觉,但是一旦拉开时空距离的时候,曾经的美好可能格外的珍贵。像个孩子,孩子气的爱,那种对自己家乡的感情,骄傲、自豪、自己家乡的一切都是最好的,这种情感,WBY,能体会一些吧?师:但是,还有一个问题。读到最后,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达到了极致,“好,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相北平”。有同学预习完了后说,我都能读到他对北平的爱与思念,但是为什么要落泪?不至于吧?又不是小孩子,小孩子想家会落泪。老舍是个成年人,怎么会要落泪?我们来听听后两段的录音,先感受一下。生(听最后两段录音。)师:我们来谈谈看,为什么到最后“要落泪”?我们想想看,老舍最珍爱的是北平给他的什么?在第7段找一个词。生齐答:清福师: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生齐读: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到一点清福了。师:清福。而且在这里,我们看到老舍强调,他不仅是个游子在写北平,他还是一个——生齐答:贫寒的人师:是一个游子,一个贫寒的人在想北平,在思念家乡。这个家让他最珍爱的就是“清福”。清福是什么福?大家根据前文读出来的,说说看清福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生齐答:自由,安适,恬静师:还有,更可贵的是,刚才我们重点解读的那一段?“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生:安全感、踏实感,无忧无虑。师:这种生活是谁赐给他的呢?是他的母亲、他的家乡赐给他的。那能不能理解要落泪?这个时候,大概我们要了解一下写作背景。我们来看投影(写作背景)生(看投影)师:文章写于一个特定的年代,抗战爆发前夕,1936年。我们知道,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丧。此后日军的铁蹄逼向华北,当时有一句话:“诺大的华北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老舍的清福还能不能再享有啊?连他的家乡都已经岌岌可危了,这份清福恐怕也只能永远在他的记忆中了——曾经所享有的一种清福。所以北平给了他什么?他最所珍爱的清福不仅仅是北平给他的,不仅仅是母亲给他的,也是那个和平的年代给他的。现在这个也快没有了。清福眼看什么都没有了。大家看是不是可以这样去体会。课文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到。今天主要针对WBY的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怎么解读文脉?我们是以标题观照全文,在看似矛盾之处看看它的意脉是怎样流动的。第二是怎样把情感读出来?我们恐怕还是要进入到一些细微之处去推敲、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去感受……可能我们能走到里面去点,触摸到一些作者的心灵,否则文章读过就读过了,你似乎每个字都认识,但好像你什么都没留下来。今天回去有两个作业: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哪些问题得到了解决?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2.

阅读郁达夫《故都的秋》,试着与《想北平》就文章内容、写法、语言特点、情感表达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比较。下课!--教学反思--

评优课已经结束,回顾整个备课与授课过程,感触良多。这是我第三次公开教学《想北平》,三次教的内容与教法都不尽相同。语文似乎就是这么一门“不科学”的学科,同一篇课文,可以教这个,也可以教那个;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语文学科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这次执教,我深切领悟到,语文的不科学或许也正是她科学性的体现。语文的教学内容与教法由文本、学生和学科性质综合决定:在文本,要尊重文本特征;在学生,要关注学习的学习经历;在学科,则要重视语言文字。而在这三者中,学生的学习经历与学习需要对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教学策略的选择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堂课如果有所得,那就在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关注了学生的学习经历,从学情出发,确定了教学目标与策略。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想北平》是1936年老舍先生应《宇宙风》杂志征稿之作,其时他已离开故乡北平十多年,而此时的北平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形势岌岌可危。特定创作情境、丰富复杂的情感,以及作家本人的创作风格等,造成了本文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如果我们用惯常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把握主旨,学生或许能够很快捕捉到作者思乡这一主题,但本文形式特色、审美趣味和独特性恐怕就只能雁过无痕,作者的苦心经营也必然被视为寻常笔墨了。基于这种思考,我在设计前,先布置学生预习,撰写阅读体会并就文章内容与形式进行质疑。我希望从学生的阅读体会和质疑问题中发现教学点。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不太喜欢这篇散文,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五花八门。相对集中的问题有“为何反复说说不出口,后面又说了很多?”“为何要落泪了?”等等。其中有个学生的阅读体会令我印象深刻,她写道:“语言我觉得很平淡,而且涉及的方面很多、很杂,我面对这类文章是理不了思绪的。我不是特别喜欢读老舍写的散文。读文章时我的脑海里没有画面感,所以,我并没有被作者思乡情所触动。一直都不太喜欢抒发思念、写景的文章。”

这个学生的问题很具代表性。她其实提出了两个文本阅读的难题,一是如何理清文脉?二是如何读懂情感?对于《想北平》这类不以写景、叙事取胜的,且在行文思路、情感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非常个性化的抒情散文,的确有不少学生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似乎读明白了,又似乎什么也没读出来。不知道该怎么读,读什么?由此,我确定本堂课就以这个学生提出的两大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试图帮助学生形成一种阅读思路:即从文本矛盾之处切入,理清文脉,体会作者匠心之所在;同时学会通过品味语言,关注表达,来走进文本深处,触摸作者心灵。二.教学策略的选择: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有效落实两大教学目标,我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帮助并引导学生把握文脉,走进文本。主要有以下两点:1、比较品评,还原意脉。学生阅读本文感到没有头绪,主要原因大概在于此文与他们过去读过的一些散文有较大不同。在他们过去阅读经验中,散文或以叙事为主,有明确的行文线索可供把握,或借景抒情,以景物为抓手,总之文章的意脉比较容易捕捉。但是《想北平》与一般抒发思乡之情的散文行文方式不太一样,开头几段似乎没有在写《想北平》,这就令部分学生费解甚至误解,全然读不出作者匠心独具的妙处。而这正是本文独特性之一。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阅读障碍,我设计了一个比较品评的活动环节,用《故都的秋》的开头与本文开头进行比较,旨在引发学生发现本文开头与一般抒情散文开头的不同之处,进而激发思考:这看似没有直接入题的开头,与文章题目的内在联系在哪里?稍加讨论,学生很快拨云见日,理解老舍开篇的文字真实意图是告诉读者,本文要写的是“我想我老舍的北平”,也就是确定了本文独特的写作视角,后文的一切内容都是从这一视角出发来写的。接下去,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即以标题来观照各段内容,辨析文章内容与标题的内在联系。很快就理出了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