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老年个案工作_第1页
第9章 老年个案工作_第2页
第9章 老年个案工作_第3页
第9章 老年个案工作_第4页
第9章 老年个案工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老年个案工作的基本模式和方法第一节

老年个案工作的涵义个案工作是典型的助人自助过程,社会工作者通过激发案主潜能,辅助案主调适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实现自助。一、老年个案工作的概念个案工作专业工作者通过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专业知识和技巧,以个别化方法为感到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福利水平。具有预防、治疗和发展的功能。老年个案工作——以生活适应不良的老年人及其家庭为对象,以专业社工价值理念为基础,运用有关老年学和社会工作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术,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情况和需求,以个别化方式帮助个人或家庭减轻压力、调适社会环境,运用社会资源改善或恢复其社会功能,激发个人潜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提高生活质量的工作过程。二、权能激发取向的老年个案工作权能激发取向——老年人问题不单由个人造成,且有能力自我改善,要从社会结构和环境当中寻求原因和解决办法,并增强老年人的能力。批判将老化视为丧失功能的狭隘医学模式(老年人的问题源于自身的虚弱无能,应自己解决)。权能激发取向的老年个案工作2.1由老年人来辨识问题。2.2老年人问题隶属于直接环境系统中。2.3工作者不控制助人过程。2.4工作者协助老年人不要对其问题持狭隘看法。2.1由老年人来辨识问题个案工作的第一步,社工可以其知识、观察到的问题来指导案主,但有关案主任何情况的专家还是案主本人。2.2老年人问题隶属于直接环境系统中助人过程建立在案主及案主家庭和社区现有资源上,动员老人主动利用这些资源来满足自身需求,强调将问题与解决方法放到一个更大的社会环境中考虑,而非将助人过程仅视为工作者与老年人的关系。2.3工作者不控制助人过程所有行动依照案主的改变程度来评估,给予案主自主机会。社工扮演倾听者、协作者,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老人的智慧、经验有机融合在一起。2.4工作者协助老年人不要对其问题持狭隘看法不要将谈话情境及对问题的界定局限在模式化情景中,需要扩展老年人对自我和问题的认知,而不要就问题谈问题。三、老年个案工作的原则3.1了解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3.2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看法与态度3.3与老年人建立信任关系3.4耐心、积极地倾听老年人的谈话3.5运用医学知识妥当地判断老年人的行为3.6尊重老年人的选择3.7为老年人提供个别化的服务计划3.8不失时机地给予支持3.9关注老年人的现在,而非过去3.10充分协调、利用各种社会资源3.1了解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3.2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看法与态度要了解老人对辅导和治疗过程的看法和理解。需要提前解释清楚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消除顾虑。3.3与老年人建立信任关系持有同理心、不批判态度;尊敬并接受;真诚关心;积极回应。3.4耐心、积极地倾听老年人的谈话耐心认真倾听,不可随意打断。倾听诉说时应注意观察案主表情,引导释放情绪。3.5运用医学知识妥当地判断老年人的行为老年人表现出的各种心理、语言、精神和行为,需用老年心理学和老年医学知识来鉴定。如沉默寡言,精神恍惚,抑郁还是轻度老年痴呆。3.6尊重老年人的选择相信老人能力,给老人自我选择、自我决定权。老年人乐于看到自己仍有能力作选择和决定,会感到自信和力量,也会主动实施。3.7为老年人提供个别化的服务计划人生经历、生活环境对晚年期心理的影响,形成个体差异,针对性的评估和不同计划。3.8不失时机地给予支持提供日常生活帮助、心理支持。及时鼓励称赞,能使老人重建或增强生活兴趣和生活希望,使其相信自己能够依靠残存的力量支持自己。3.9关注老年人的现在,而非过去老人最需要关心的是目前的困难和问题,怀旧法是为了解决当前问题,初期可集中于开心的人生经历,然后再过渡到沉重的往事。3.10充分协调、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需协调家庭、社区乃至社会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和力量,成为老年人和社会资源之间的桥梁。如联系社会团体提供服务、或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来解决某类普遍性的问题。第二节

老年个案工作的基本模式与

方法一、心理社会模式二、行为修正模式三、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模式四、危机调适模式五、任务中心模式一、心理社会模式

心理社会模式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美国精神病理社会工作者玛丽杰·雷特重新讨论了《社会诊断》中所讨论的个案后断言,个案社会工作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到心理学导向。美国史密斯学院的富兰克.汉金斯首先创造并使用了“心理社会”一词。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戈登.汉密尔顿在《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采用了“心理社会治疗理论’的名称,并系统阐明了心理社会治厅模式的主要理论,这意味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正式形成。1、理论来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在情境中理论社会角色理论沟通理论自我发展理论等2、基本原理人由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组成;人的心理潜能由生物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组成。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各有自己的内容,并各自发挥出不同的作用,但相互之间又联系和制约着,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生理和心理发展、人际关系、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等。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关于人的基本假设人的行为是受到了生理、心理和社会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

人的行为可以被认知,也可以被改变。

人的早年生活经验会对现在或未来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人的行为是可以被预测的。4、行为分析具体原则

人的当前行为往往受到了早年生活经验的潜在影响。当前社会环境的不适会引发案主的行为问题。人的行为出现问题是因为人格结构出现了内在问题。5、关于治疗的价值取向

要尊重案主、接纳案主。承认案王的需要,并以案主为中心。承认案主自决的权利,引导案主自我成长。鼓励协助案主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自我。尊重案主的差异性多强调个别化治疗。6、心理社会模式治疗方法直接治疗:直接对案主本人开展治疗活动,主要是在案主和社工之间直接展开。间接治疗:不直接对案主本人进行治疗,而是通过对案主本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改变,从而达到对案主本人进行治疗的活动。除了涉及到案主和社工之外,还进一步扩大到了案主的重要他人。(1)直接治疗反思性治疗技术——通过评论、发问等方法来鼓励和推动案主自我反省、自我解决问题并达到自我的满足和实现。包括三种方法:人在情境中、心理模式动力、人格发展。非反思性治疗技术——通过外在力量推动案主内在变化的一种方法。技术手段是外在性的和间接性的,包括支持、直接介入、探索——描述——宣泄三种。反思性治疗技术之人在情境中的反思——帮助案主对特定情境进行反思,最终达到对自我的认知与修正。人在情境中的具体发展过程按照先后顺序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外在反思,主要针对他人、健康以及情境等因素。第二阶段:向内在阶段转化,但介于二肴中间阶段,主要引导案主对特定行为的决定、后果以及变通可能进行反思。第三阶段:内在反思,推动案主深人进行自我反思,加深自我认知。第四阶段:反思案主对特定情境或环境的反应。第五阶段:更进一步的内在自我反思,引导案主进行自我评估,纠正错误的自我形象,建立良好的自我意向。第六阶段:补充性反思,主要帮助案主对社工以及相关治疗进行认知与反思,从而理解、接受并参与到具体治疗活动中。反思性治疗技术之心理模式动力反思——致力于帮助案主寻找自己错误行为的动力原因。因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坚信,人的当下行为主要是受到了早年生活经验的影响,因而心理模式动力反思往往会对案主行为背后的原因甚至早年时候的生活经验进行深度反思,最终寻找到偏差行为产生的内在原因,这种方法受到弗洛伊德理论的巨大影响。反思性治疗技术之人格发展反思——心理模式动力反思的进一步推进,认为行为的深层原因是人格本身。人格发展反思使案主从对行为的认知深化到对行为背后的人格进行反思,这是案主行为问题得到真正解决的根本,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内在的理论支持。非反思性治疗技术之支持——社工对案主进行正面强化的一种方式,是社工对案主的积极增强行动。非物质手段主要包括肯定、接受、同情、信任、悦纳、保证等技巧,以此来肯定案主、强化案主;物质手段包括各种实物支持。支持是反思性治疗的第一步。非反思性治疗技术之直接介入——社工对于案主的问题直接进行于预,从而迫使案主修正偏差行为。根据案主问题的严重程度,直接干预的强迫度会逐渐增强,按照干预强度由小到大的顺序,直接介入手段依次为强调、提议、忠告、逼迫、实际干预。要考虑到与社工尊重案主以及案主自决的价值观是否冲突。对于那些没有足够的自觉和自决能力、对社工依赖性太强的案主,采取直接干预的方式相对更好一些。非反思性治疗技术之探索—描述—宣泄:社工帮助案主进行自我情绪认识和管理的过程。这三个阶段指的是在社工帮助下案主对自己的情绪逐渐开始了解全面,进而能够描述清楚,最后进行彻底宣泄的过程。大部分人都会些负面情绪进行合理叙述——宣泄的本质所在。(2)间接治疗间接治疗中,社工本人所担当的任务和扮演的角色与常规情形有所不同,大致说来,在环境改变过程中,社工所充当的角色主要有:资源寻找者、资源提供者、资源创造者、信息传译者、案主中间人、案主保护人等。7、心理社会模式的优点开放性——博采众家之长多维性——三维行为解释模式深刻性——问题的追根溯源技术性标志性8、对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批判专业特质模糊过于注重过去经验技术过于繁琐心理社会模式案例分析一、接触案主王大爷,72岁,退休前为某乡信用社主任,退休后在农村老家与老伴一起生活,老伴在5年前突然中风,治疗后一直瘫痪在床,并患有老年痴呆症。2008年年底老伴再次中风,几天后治疗无效去世。王大爷的5个子女中,只有大儿子与其在老家居住,另外4个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在老人身边。2009年年初,在郑州居住的二儿子将父亲接到身边照料发现,父亲与人交流少,整天闷闷不乐,常怀疑自己脑梗塞,或得了痴呆症。二儿子带老人去一家中小医院检查,体检结果老人只是血压稍微偏高,其他各项身体指标都正常。但是老人觉得该医院检查得不准确,不接受检查结果。二儿子无奈之下求助于社会工作者。二、案主资料收集初次见到案主,他在小区门口坐着拿一张宣传单翻来覆去的看,不远处有几个老年人在热闹地打牌,相比之下案主显得尤为不合群。工作者主动走过去与老人聊天,在接触的过程中,老人看起来很疲惫,似乎不愿与人交流,没有主动与工作者说起任何话题。于是,工作者决定先通过周围群体来了解老人的情况。通过与案主的儿子、儿媳及周围邻居的交流了解到在案主的老伴患病瘫痪在床期间,由于儿女们工作忙不能时刻在母亲身边,案主就独自照顾老伴。期间案主与亲朋好友来往逐渐减少,同时长期缺乏身体锻炼。案主的亲朋在探访案主和老伴时,总会说到周围的某某老年痴呆、偏瘫、去世了之类的消极信息,让案主陷入了对疾病的心理恐慌中。二、案主资料收集由于儿子儿媳工作忙,案主到郑州生活后,虽然物质生活上很富足,精神生活上却极为匮乏。在案主楼上居住的李大爷是个天生的乐天派,平常打打牌、听听戏,每天早起锻炼身体的时候会喊上案主,但是案主常喊累,锻炼意识薄弱。虽然他们关系不错,但是由于之前的生活环境、工作经历、人生境遇不同,使得案主难以融入到李大爷的老年生活圈。案主每月有1500元左右的退休金,由于以前孩子多,吃苦节约惯了,亲戚朋友探望带的食品他总是放到过期也不舍得吃,儿子、儿媳对案主这个坏习惯很是无奈。三、问题诊断及分析由于老伴去世前患有偏瘫和老年痴呆,导致案主对老年疾病有严重心理恐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开始老化,案主平日又缺乏身体锻炼,导致身体健康欠佳,精神不振。身体欠佳又导致他总是怀疑自己患病,形成了一个疑病心理恶性循环。案主退休后照顾老伴五年,与外界人际交往骤减,社会隔离使案主变得越来越内向。老伴的去世,造成了案主家庭角色的部分丧失,子女工作忙疏于联系,案主本身又缺乏主动交流意识,这些都给老人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冲击。三、问题诊断及分析问题分析(模式选择):对老年人而言,他们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健康状况。但在进入晚年后,生理机能的弱化,应付危机的能力减弱,导致很多老人将躯体问题情绪化,产生失落、沮丧的情绪。同时,角色的丧失和人际交往的减弱也加剧了老年人的封闭性心理。四、确定介入目标通过带案主去大医院进行身体全面检查,让其与医生直接对话,打消对自己患病的臆想。让案主尽快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状况,逐渐开始适应每天锻炼身体,以提高身体素质。经常与案主聊天,逐步增强其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与案主的子女联系,让他们有时间来看望父亲,常给案主打电话聊天,让其感受到子女的亲情,减轻心理压力。四、个案工作介入(一)工作前期(一个半月左右)1、工作者陪案主散步,为案主提供一个轻松的交流环境,找一些轻松的话题介入,鼓励案主多交流,积极倾听案主的诉说,降低案主接触工作者所带来的焦虑和不安,与案主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2、逐渐地增加散步时间,趁机与案主多交流。工作者在交流过程中收集有用的资料,了解案主内心的真实想法,给与案主支持和信心。四、个案工作介入(一)工作前期(一个半月左右)3、由案主的二儿子、二儿媳陪同,到案主认为最值得信任的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全面体检。体检结果出来后,工作者给医生介绍了案主的情况,请求他当面告诉案主结果以消除案主对自己患病的臆想。医生答应了工作者的请求,告诉老人除了有点高血压,其他各项指标都很正常,注意饮食,多锻炼身体。听到医生的话,案主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工作者:大爷,您觉得这家医院怎么样?案主:挺好的,这就是郑州最好的医院了吧。工作者:对啊,他们的体检最准了。案主:嗯。工作者:您对这次体检满意吗?案主:挺满意的。医生跟我说了,我身体没什么毛病,就是锻炼少,吃的胖了血压有点高。我儿子给我买的有血压计,平常多量量,多注意一下就行了。工作者:您儿子真是孝顺。医生让您平常都注意些什么啊?案主:医生让我平日注意饮食,多锻炼身体。工作者:多锻炼身体精神也会慢慢好起来的。你看李大爷,每天早上散散步,身体多棒。只要身体好,啥病都没了。案主:嗯。这次体检我对自己身体状况心里有数了。我记性不太好,常怀疑自己是不是跟老伴一样是脑梗塞,现在放心了,医生说了,人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是正常的。工作者:医生也说了,有事不要放在心里,平常多跟子女交流交流,心情好了身体就不会出什么毛病啦。案主:以后我要多锻炼身体,照顾好我自己,也算给孩子们减轻点负担。工作者:您能这么想,您的子女听到不知道有多开心。四、个案工作介入(一)工作前期(一个半月左右)4、工作者与案主在外地工作的子女联系,说明案主目前的情况,他们听了以后意识到自己与父亲联系太少,表示一定多给父亲打电话,多关心父亲。(二)工作开展阶段(一个月左右)1、工作者陪案主早上锻炼一个多月,案主的气色比刚见到时好了许多。通过去医院体检,案主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了清楚的认识,相信只要注意饮食和锻炼,身体会慢慢好起来的。在锻炼时间陪案主聊天,与案主一起探讨退休、养老、还有老年健康问题;协助案主学习表达感情,建立和不熟悉人交流的自信;让案主对于自己社会角色的转变有更好的认识,减轻心理压力。(二)工作开展阶段(一个月左右)2、运用怀旧的治疗技巧,与案主一起探讨过去的工作、工作中的一些成就,聊案主引以自豪的子女和孙辈,以及案主对他们的成功教育,协助老人找回失落的尊严与荣耀,重新认识自我。3、鼓励老人与子女多交流,接受子女提供的物质享受,并通过夸奖来肯定晚辈的孝心,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多活动活动身体。(二)工作开展阶段(一个月左右)4、与案主的子女进行交流,让他们尽量多抽时间陪父亲。在工作者的鼓励下,案主对儿子说出了他想去北京看看的想法。案主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在五一期间,案主的二儿子带着他去北京玩了4天。回来之后老人很开心,主动与工作者分享他的快乐,在锻炼中与老年同伴分享在北京拍的照片。工作者与老人同楼居住的李大爷交流,这位乐天派的老人也很愿意帮助案主改善目前的精神状态,带案主多参与他们的老年活动,让案主逐渐融入他们的老年活动圈。(三)巩固发展阶段(一个月左右)1、继续运用反应性技巧、怀旧技巧帮助案主表达内心的感受,认识自我。案主很喜欢跟工作者讲自己以前工作上取得的成就,讲自己对子女的教育,并且很喜欢通过一些例子给工作者讲人生哲理。2、案主早上开始主动喊上李大爷一起晨练。空闲时就跟同小区的老人们一起打牌、听戏。虽然案主的牌技不怎么高,但是同伴们还是很热心的教他。(三)巩固发展阶段(一个月左右)3、很多次工作者陪案主谈话治疗之后同去附近的菜市场买菜,给案主讲,现在要多吃新鲜蔬果、多补钙,讲究饮食合理搭配,花样多,尽量少吃剩菜饭,……引入话题让老人意识到自己有时候东西不舍得吃放到过期不能吃,是非常不可取的。案主也非常乐于接受工作者的建议。(四)结案阶段(一个月左右)1、工作者告诉案主,由于还有其他工作,一个月后就不能每天陪案主散步、聊天了。工作者帮助案主回顾整个个案过程,巩固案主已取得的成就,增强结案后案主面对问题的信心。2、案主的气色好了很多,能在晚上吃饭时间与儿子、儿媳聊聊自己的一些见闻和自己的一些想法。空闲时间就在小区门口与几个老人一起打牌、听戏、聊天。有一次还主动地邀请李大爷他们几个老年人去观看孙子的篮球比赛。案主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比工作者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好了很多,现在他们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二、行为修正模式1、行为修正模式的原理以学习理论和实验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个人行为在外界环境刺激和制约下形成和改变,强调通过学习过程来改变行为。如何改变?针对各种不当行为,制定修正方法与技巧来减少不当行为,增加期望的行为。该模式不注重心理分析和情感技巧运用,直接针对问题进行治疗,是经济简单的个案工作方法。2、行为修正模式的治疗方式缺乏示范性的社会技巧是问题行为发生的诱因。行为治疗介入:教导、训练案主的社会技巧,获得正向增强,减轻问题行为发生。也可以利用案主的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能力,让其学习如何发展适应性行为,以应对各种问题。行为修正模式三个分支:制约反应、操作制约和社会学习。行为修正治疗技术:放松训练、系统脱敏、厌恶疗法、代币制等。3、行为修正模式的应用领域机构养老中:老人的自我照顾、移动、穿衣、进食、排泄控制等日常活动;孤立、拒绝沟通等行为问题;居家养老中:如焦虑、沮丧、妄想和认知问题等心理问题;教导老年人的家庭成员或其他照料者使用行为分析方法增强老年人居家环境的正向支持。行为修正模式中的社会工作技巧也可帮助老年人自我管理,自学自修,适用于多数机构和社区老人。4、行为修正模式治疗步骤评估、聚焦案主问题的范围;要求案主合作,探讨问题所在并将其具体化;收集问题的基本资料;识别问题中可控情景;预估有利环境资源;确定行为修正计划的目标行为;形成计划、监督并实施计划、评估修正结果;维持行为改变的效果。三、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模式1、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模式的原理人的情感不仅受事件和情境本身影响,更是对情境或事件的想法、信念或自圆其说的结果。人天生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信念:前者包括理性思想、创造力、从失败或错误中学习、能够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等;后者包括逃避思想、重复错误、缺乏忍耐、拒绝成长、追求完美等。人们也会受环境中的他人影响而产生非理性信念。人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人有选择自己思想、情绪和行为的能力。2、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模式的治疗方法情感认知的ABC理论:非理性信念通常是将个人合理需求转化成绝对性需求,当无法满足时就产生心理失调。A事件或情境B非理性信念或想法C非理性认知、情绪和行为后果D对非理性信念进行识别和辩论E重新评估问题事件及情境“失功能想法日记”治疗技术——目的:鼓励案主寻找、挑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方式:让案主持续记录下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想法,来监督和区别自己在整个改变过程中的不自觉想法或非理性信念,以及由此带来的情绪变化。作用:通过区别和辨认自己的负面认知引发的负面情绪,案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负面情绪的发生率和强度,并能增强自我管理和控制力。3、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模式的具体运用——帮助抑郁症老人抑郁是由于对事情的演绎过于悲观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运用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模式,需要让抑郁者学会当觉察自己负面思维浮现时的处理方法。这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巧,监督个人思想,当有足够的练习后,技巧会变成积极思维的习惯。适合使用该模式的抑郁症老人:对那些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老人来说,效果最好。对于那些十分自我和不愿意求助的老人,以及有严重记忆困难的老人来说,未必会有效。治疗抑郁过程:(1)准备阶段。(2)与老人协议合作解决问题。(3)改变阶段。(4)巩固治疗效果和终止辅导的阶段。(1)准备阶段——建立关系。讨论抑郁的症状及影响,确定情况是可以改善的,介绍理性情绪治疗方法,并解释要找出情境、想法、感受、行为之间的关联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两个目的:第一,让老人仔细考虑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和澄清期望。第二,让社工考虑该模式对老人是否适合,并建立关系基础。(2)与老人协议合作解决问题。引导老人寻找和认同情境与感受之间的关系;接着帮助老人认识到情境和事件、认知反应和想法、认知反应和感受三者之间的联系;帮助老人需找引起痛苦感受的原因;积极采用各种方法,帮助他们正面思维和生活,以达到让老人重新掌握生活的目的。(3)改变阶段。当老人认识到事件、想法和感受的关联时,就可以觉察和纠正自己扭曲的思维方式。一方面可以在情绪受影响前觉察被扭曲的想法,另一方面可以及早利用纠正行为让情况得到控制。可采用控制刺激来源(安排、消除或减少某些刺激所带来的影响)和行为训练技巧(学习和训练一些新的行为模式,以对付一些经常出现的问题情境)。(4)巩固治疗效果和终止辅导的阶段。社工要巩固治疗中出现的转变,与老人重温这段日子,讨论学到的东西;老人要确信自己学到了抗拒抑郁的技巧,并列出一些常用策略;可通过减少约会次数,改用电话联络来慢慢结束专业关系,老人和社工还需要讨论这段关系对双方的意义。案例:70岁的吴阿姨早年离婚,有一个50岁的独生女儿,居住较远,最近闹离婚。无阿姨因为自己对女儿的事情起不了任何帮助做拥而沮丧、焦虑,以致失眠、无甚无力,被医生转介到社工机构。介入:采用“失功能想法日记”方法,监督自身负面情绪及相关感觉;同时介绍趣味读物帮助鉴别不良想法。“日记”显示:不相信女儿能应付婚后生活,认为自己无能亦无价值,对女儿也对自己失望,做人失败。案例介绍治疗模式:吴阿姨存在非理性信念(B)“自己没能做一个好母亲而感到没有价值”。女儿婚姻失败的引发事件(A)下,带来了沮丧、焦虑、失眠等一系列非理性后果(C)。对此,帮其对非理性信念进行自我识别和辩论,同时运用支持性技巧(鼓励母女沟通,女儿表达出对离婚持积极心态,并认为源于母亲成功的角色示范)。效果:吴阿姨意识到并学会克服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四、危机调适模式以自我理论、压力理论、学习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其他各种模式的观点、程序和原则。针对案主的危机问题,介入个人、家庭和团体的生活环境中,缓和危机引发的压力带来的影响,帮助动员案主环境系统中的相关资源。特别适合于居家老人的短期、综合折中性的工作模式。1、危机调适模式的原理基本假设1:每个人在成长和发展阶段中都会遇到压力事件,造成危机。感受到危机是正常人在经历情绪烦恼和行为阻碍时的一种挣扎状态。危机会带来失落、焦虑和沮丧等情绪问题。基本假设2:危机状态有时间性,一般1-6周,这段时间内如找不到合适方法恢复平衡,则损伤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2、危机调适模式的治疗原则首先,认知领会和认知重建。帮助案主区别、隔离出那些导致功能中断的因素(通常是潜意识的没有经过整合的);和老人一起系统性叙述问题,借此达到认知重建。其次,明白老年人有情绪表达和管理的需求,运用同理心接纳其混乱的情感和非理性态度行为,避免标签化,并根据老人心理发展及状态探讨其形成原因。3、危机调适模式的治疗步骤第一层面:①释放症状;②帮助案主恢复到以前的功能状态或增进案主的功能;③帮助案主了解危机本质;④帮助家庭成员和社区支持案主。(保护性)第二层面:①帮助案主了解现在的危机和过去的危机之间的关联性;②帮助案主建立新的思考方式和应对问题的方法。(预防性)服务一般4-6周,短期、密集性服务。五、任务中心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理论,是解决个人和家庭的心理、社会问题的社会工作短期介入模式。问题解决理论——通过对人的问题、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情境因素(动机、能力、机会)的确认,以人的问题为中心寻求解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通过与案主不断接触,使其获得人格支持、心理帮助、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外部资源等,有助于案主改变原有行为模式,形成更积极地新的问题解决模式。“任务”指的就是针对案主问题所制订的相应目标。1、任务中心模式的原理和特点案主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能,要充分发挥其能动性,任务就是在社工帮助案主共同界定具体、明确的目标,指导和鼓励案主完成目标任务。特点:强调时间限制和工作效率;目标清晰;工作焦点集中;系统化的执行;节约资源。一般为6-12次的会谈,每周1-2次,工作周期4个月左右。2、任务中心模式治疗步骤对问题的预估——集中在第一、二次的会谈,列举探讨问题,确定1-3个目标问题。目标确认——协议设定目标,排出优先次序,说明各自需要完成的任务即行动方向。契约的签定——对案主进行辅导、确定计划进度安排、明确介入条件等一系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