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知识精讲+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高二历史高分突破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知识精讲+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高二历史高分突破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知识精讲+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高二历史高分突破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知识精讲+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高二历史高分突破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知识精讲+备课精研+高效课堂】 高二历史高分突破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你知道这个神兽叫什么名字嘛?獬豸獬豸(xièzhì),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俗称独角兽。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因此,它被称为中国法律的图腾。唐代婚姻小知识(一)结婚《户婚律》规定:“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两年。”(二)离婚《户婚律》规定:“七出者,依令:‘一无子,二淫泆,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三不去者,谓:一,经持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受无所归”。从以上唐代的婚姻规定中,可以看出《唐律疏议》的内容具有哪些特点?对儒家伦理道德特别重视(如“孝”“节”“义”等)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防范与惩处教育与引导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中国西方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中华法系的特点礼法结合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罗马法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概念解析法治: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礼教: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殄灭人命,实行“人殉”制。(一)德治思想的渊源2.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体现统治者的自我约束)材料一:《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于)鲜(穷人)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天子如果不能称职,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要永命必须保民。——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尚书·蔡仲之命》

1.夏商周:夏商时期,君王和奴隶主可以随意残害奴隶。夏《禹刑》,商《汤刑》,周《九刑》这些都是习惯法。2.特点:夏商重刑轻德,西周明德慎刑。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二)法治思想的渊源3.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限制奴隶主贵族,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子产“铸刑书”引发了辩论,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4.影响:子产“铸刑书”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刑书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也为历代王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基,对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二)法治思想的渊源学派治国思想治国手段理论来源儒家法家孔子:①为政以德

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德治,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仁和礼的手段人性善韩非: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奉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和刑的手段人性恶商鞅: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三)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表现:儒法之争1.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并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们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2.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3.儒法之争的实质:儒家与法家之争是德治与法治之争,实质是在春秋战国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情况下,诸侯国君们寻求理想治国道路之争。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四)战国时期对德治与法治思想的抉择甲□(盗),臧直(值)千钱,乙智(知)其□,受分臧不盈一钱,问乙可(何)论?同论。甲□(盗)不盈一钱,行乙室,乙弗觉,问乙论可(何)□(也)?毋论。其见智(知)之而弗捕,当赀一盾。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智(知),乙论可(何)□(也)?毋论。甲盗窃,赃值一千钱,乙知道甲盗窃,分赃不满一钱,问乙应如何论处?与甲同样论处。甲盗窃不满一钱,前往乙家,乙没有察觉,问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如系知情而不加捕拿,应罚一盾。甲盗钱用以买丝,把丝寄存在乙方处,乙收受了,但不了解盗窃的事,乙方如何论处?不应论罪。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篡,称《秦律》。2.秦朝还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有法律效力。秦简《法律答问》共一百八十七条,其中单是“盗法”就有四十余条,而且量刑极重。如规定士伍盗窃,其赃值一百一十钱,就应“黥为城旦”。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一)秦朝的律、令秦律十八种妻悍而夫殴笞之,非以兵刃也,虽伤之,毋罪。32(C318)妻殴夫,耐为隶妾。33(C317)子贼杀伤父母,奴婢贼杀伤主、主父母妻子,皆枭其首市。34(C316)盗臧直过六百六十钱,黥为城旦舂;六百六十到二百廿钱,完为城旦舂;不盈二百廿到百一十钱,耐为隶臣妾;55(F164)盈百一十到廿二钱,罚金四两;不盈廿二钱到一钱,罚金一两。56(F180)思考:汉朝的律令与秦朝相比有什么变化?汉承秦制,沿袭秦律制成了《九章律》,也颁布法律文告,称“令”。受儒家思想影响,汉朝也重视礼治,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称“以经断狱”。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汉朝的《九章律》与以经断狱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1.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2.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曾宪义《中国法制史》《北齐律》将统治阶级认为危害国家根本利益和统治秩序最严重的犯罪概括为“重罪十条”,予以严惩。反映了儒家的礼义道德与法律日益紧密地结合,法律强化了对君权、父权和夫权的维护。——曾宪义《中国法制史》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的推动因素: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法律解释,以经注律,并逐渐主导了律令修纂。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三)魏晋——律令儒家化的发展《唐律疏议》书影地位:《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也标志着律令儒家化的完成。(唐代法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推动民间礼俗的成文法化。)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四)唐朝——法律儒家化的完成(法礼结合)(1)唐初:律删繁就简。(2)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3)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1.法律(律、令、格、式)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说明其被视为中华法系确立标志的原因。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疏议·名例》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诸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

——《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在内容的技术性排序上,是先总则后分则,先原则性制度后具体律文,先实体法后程序法;而在内容的精神性排序上,是先皇室后国家,先中央后地方,先政治后经济,先重罪后轻罪。这与当时的中国社会和国家体制吻合,反映出法典与社会同构的立法原理。因此,从立法技术上说,这不仅达到而且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准。——张中秋《为什么说<唐律疏议>是一部优秀的法典》

辽太祖时,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太宗时,治渤海人亦依汉法。道宗时,以国法不可异施,将不合于律令者别存之。此所谓律令,还是唐朝之旧。金熙宗时,始合女真旧制及隋、唐、辽、宋之法,定《皇统制》,《金史》谓其实就是《唐律》。元初即用金律,明太祖定《大明律》,又是一准《唐律》。《清律》又以《明律》为蓝本。——吕思勉《中国通史•刑法》①特点:以礼入法,礼法结合、重视家族伦理、礼法并用的典范。②原因:内容比较周详,条目比较简明;依据儒家学说,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其法律思想基础;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对古代法典亦产生重大影响。①以刑为主,诸法合体(制裁各类犯罪的刑法规范仍然是其主要内容,同时,兼有民事、经济、行政、军事、诉讼等方面的法律规范。)②科条简要,刑罚适中③依礼制律,礼法合一(依礼制律是指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礼法合一是指礼的要求与法的规范互相渗透,水乳交融,这一特点是唐律发展到成熟完备阶段的典型标志,也是中华法系区别于其它法系的最显著特征。)④立法技术空前完善(在法典体例篇目上,结构严谨,排列有序,篇条之间,联系清晰;在律文内容上,所涉广泛,但多而不乱,文字简约,却保证疏而不漏,法律概念和术语的使用准确而规范,律文与律疏有机配合,注释确切,举例恰当。唐律代表了中国封建立法技术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法典编纂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和意义。)唐律特点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四)唐朝——法律儒家化的完成(法礼结合)①提倡礼治。开元二十年(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这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②注重基层教化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侧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家有雅风,政事规为。——《授大理卿李坰黔中宣慰使制》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新唐书·柳公绰传》《大唐开元礼》《颜氏家训》2.唐朝的教化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四)唐朝——法律儒家化的完成(法礼结合)3.唐朝社会治理的特点:礼法结合,提倡礼治,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1)秦朝实行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极端重刑主义统治,导致社会矛盾尖锐、二世而亡,这使得后代统治者重新审视法家思想。(2)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君权神授说和“大德小刑”说,主张治理国家应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其主张既神化了儒家“德主刑辅”的传统见解,又暗中把刑法提高到了神圣的地位;他强调儒家经典和经义对司法活动的指导作用。(3)汉武帝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此后皇帝下诏、大臣奏章无不据用儒家经典,以儒家经义为最高指导思想。(4)大批儒家知识分子进居官吏行列,获得修订法律和参与重大司法活动的机会,用儒学精神改造现行法律。朝代法律实践活动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宋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所藏宋朝《天圣令》,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对唐宋法律整体弃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沿袭《大明律》,同时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思考:宋朝以后的法制建设有什么特点?多以《唐律》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一)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1)背景: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2)传播方式: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3)表现: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则返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则和色柔声,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许,而后改之。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朱熹《家礼》《家礼》书影1.理学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宋元明清时期的教化(1)创立: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僮仆,能肃政教,......能决是非,能兴利除害,能居官举职。业谓......读书治田,营家济物,畏法令,谨租赋,如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皆可为之。非此之类,皆为无益。

——《吕氏乡约》

《吕氏乡约》书影《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对明清的乡村治理模式影响很大。2.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宋元明清时期的教化(2)发展: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明太祖朱元璋(3)延续: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清康熙帝玄烨2.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二)宋元明清时期的教化明朝:约律融合:乡约宣讲“六谕”,带有强制力各州县做竖牌十面:凡不养父母时常忤逆者,牌书“不孝某人”。尊长无礼,牌书“不义某人”。偷鸡摸狗,牌书“做贼某人”。生事殴人,牌书“凶徒某人”。……各用大字钉于本犯门左,每会跪约听讲,街民不与往来。约长等劝令同约完成纳粮的任务,劝戒同约维护地方安定。

——山西巡抚、刑部侍郎吕坤《乡甲约》乡甲会图(明乡约仪式)₪思考:相比宋朝,明朝乡约出现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1)形式上继承儒家伦理教化精神,实质上是强制宣传最高统治者的意志。(2)君主专制强化,皇权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清朝:约为律用:乡约宣讲皇帝“圣谕”和律例每月朔望日,择宽洁公所,设香案。届时县中文武官俱至,衣莽衣,礼生唱,序拜,行三跪九叩首礼。兴,退班,齐至讲所,军民人等,环立肃听。礼生唱,恭请开讲,司讲生诣香案前,跪,恭捧圣谕登台,木铎老人跪,宣读毕。礼生唱,请宣讲圣谕第一条(康熙“圣谕”及《大清律例》),司讲生按至讲毕而退。——清《仁寿县志》₪思考:相比明朝,清朝乡约出现了哪些变化?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形式延续明朝,仪式感更强,主要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常引《大清律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和“国家统治”过程中“礼法结合,儒法并用”这一特点有什么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如果政府官员受儒家道德思想熏陶,尊奉儒家思想,就会贤明有德,就奉公守法。然而,当政府以道德的名义滥施暴政,人民是很难判定什么是真正道德的。

——《潘维:什么是法治?—区分法治与法律,<宪法>与宪政》

由于礼的侵入,法律思想的德化,法律制度的儒化,使道德高于一切,法律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人们的意识中道德的标准高于一切,道德意识较强,法律意识是服从于道德意识的。另外,由于德礼为先,属主导,将法的作用限制到一个极小的范围即罚以内,人们对于法的认识仅在于是镇压、惩罚,这样一来,人们避犹不及,更谈不上运用和掌握。

——郑永流萧伯符《再议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消极性:(1)礼法结合,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模糊化,使判案有相当主观性及随意性。

(2)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法治意识淡薄。积极性:(1)推动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弘扬了儒家传统道德伦理。(2)以礼入法,以仁为本,慎用刑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1)中国古代法律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君主始终掌握国家最高立法权,皇帝不受任何法律的约束,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3)司法从属于行政,法治为人治服务

(4)法律以礼教为指导原则,礼法结合(5)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法律以刑为主,重刑轻民。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夏朝商朝西周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宋朝元朝清朝春秋唐朝明朝法治教化禹刑汤刑九刑铸刑书韩非法治战国秦律九章律尊卑亲疏量刑唐律疏议宋刑统、天圣令援引唐律大明律大清律令宗法核心礼乐制度叔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德治焚书坑儒尊崇儒术以经注律律令儒家化《大唐开元礼》、家训《吕氏乡约》乡约《六谕》乡约“圣谕十六条”和《圣谕广训》法律与教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中国古代“礼法结合”习惯法→成文法法律与教化对立、斗争汉:礼法开始结合魏晋:进一步推动唐:礼法结合的典范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德治西周: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春秋战国:儒家的仁、礼思想法治春秋:铸刑书战国:法家的法、术、势思想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汉朝:礼法结合,法律儒家化的前提魏晋:律令儒家化唐朝:礼法结合秦朝:改法为律宋元至明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