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18辽代手工业遗迹与遗物_第1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18辽代手工业遗迹与遗物_第2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18辽代手工业遗迹与遗物_第3页
宋元考古-冯恩学讲义 18辽代手工业遗迹与遗物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辽代手工业遗迹与遗物一、辽代瓷器与瓷窑(一)典型辽陶瓷器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陶器:夹砂大口罐、泥质灰陶瓜棱壶(罐)、盘口壶(罐)。具有民族特色的辽瓷器:鸡冠壶、凤首瓶、辽三彩等。鸡冠壶分为2类多种形式。不同时期特点不同。提梁驼峰双孔单孔鸡冠单孔无突外来输入瓷器。(二)辽代主要瓷窑有:赤峰缸瓦窑、北京的龙泉务窑、山西浑源的介庄窑等。1、赤峰缸瓦窑位于赤峰市松山区猴头沟乡的缸瓦窑村,分布面积约2平方公里,是目前发现最大的窑场,窑址临近乌台图河,附近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坩子土矿(陶瓷原料,是粘土的—种,产于北方地区。它的矿物组成以高岭土为主,其次还有石英等、是北方常用的制瓷原料)。缸瓦窑的堆积可分为辽金两个时期,其中属于辽代的堆积年代偏晚,大致为辽代晚期。缸瓦窑的窑炉为馒头窑,但多数残毁。缸瓦窑的制瓷工具有研钵、刻刀、范、模等。缸瓦窑的装烧工具有匣钵:桶形、钵形和漏斗形。支烧工具有圆柱形支柱,间隔具常用耐火瓷土制成的垫珠、三叉形支钉、垫圈等。缸瓦窑烧造粗白瓷产品为主,另有黄釉、绿釉等单色釉陶,以及茶叶末釉器物和三彩器。粗白瓷的装烧方法是以垫珠间隔叠烧,因此粗白瓷碗盘的器底常见3到4枚支垫痕迹。2、北京的龙泉务窑该遗址1958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83年曾出土佛像3尊,同时出土的还有高足莲座和带辽“寿昌五”年款的三彩釉片。从1990年至1995年,共发掘1270平方米,出土各类器物共8000余件。龙泉务窑是辽代瓷窑中第一个经过科学手段进行考古发掘的窑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龙泉务窑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2年12月。龙泉务窑是一处以烧制中原风格瓷器为主的窑口,产品的造型具有典型的中原汉文化特征,契丹游牧文化所特有的鸡冠壶、长颈瓶、海棠式长盘等器物一件未见。(1)器型以碗、盘、瓶、罐、碟为主,钵、枕、炉、盒、执壶等占有相当比重,围棋子、象棋子、砚、玩具、埙、铃等也较为常见。其中盘、碗的出土数量最大,造型变化也最为丰富。以口部而论,有直口、撇口、唇口、曲口(五曲、六曲、多曲不等)等多种不同形式。花口器物多仿制金银器造型,花口的下凹处故意作出仿锤揲的凸棱效果,是龙泉务瓷器中生产数量最多、最具特色的器物。碗盘瓷器内底有3—4枚细长的支烧痕。罐,造型有两种,一种是直口圆肩圈足,腹部浑圆,上下基本对称。另一种为折肩,腹部斜直,上宽下窄。有的光素,有的刻花。执壶,造型最具特色,大多数为折肩直流曲柄,腹部有筒形及瓜棱形两种,有的带盖,有的无盖,壶体不大,高度在11厘米左右。钵,出土数量较多,有直口、唇口、撇口、敛口等不同形式,腹部有深浅两种,圈足较高,器物胎厚体重,制作工艺粗糙。净瓶,是窑址出土数量较多的一个品种,它是作为佛教用品和明器加以使用的。鸡腿瓶,出土数量较多,胎体粗厚,多见茶叶末釉者。玩具,以瓷猴及各种动物最为常见,个体小,形式多样,造型生动。乐器,以瓷埙为主,外形为兽面状,五官俱全,一吹孔两音孔,音孔位于双眼部位,多能吹出不同音阶的优美声音。娱乐用品,以棋子为代表,可分为围棋子、象棋子两种,有黑白两种釉色。杯,出土量极少,仅见茶叶末釉一种,杯身较深呈筒形。砚,可分为两种造型,马蹄形砚个体较小,出土数量不多。还有一种圆底风字形砚,造形新颖,实用性强。模具,有兽头、人像、佛像及器物等多种,其中方盘模具较完整,另有一件莲座模具的上面印有“说缘”二字,显系佛教用品。(2)品种白釉,龙泉务窑主要的生产品种,具有烧造时间长、产品数量大、造型丰富多样的特点。器物有粗细两种,粗者胎体厚重,釉色白度差,外部施釉不到底,底心支钉痕迹明显,没有花纹装饰,以光素为主,造型以盘碗钵最为常见。细者胎轻体薄,釉面白润光洁,胎体细腻洁白,器外满釉,造型丰富,多数器物上刻有精美的花纹,纹饰以莲瓣最具代表性,制作精良,代表了白瓷制作的时代水平。白釉点黑彩、褐彩,是龙泉务瓷器颇具时代特色的品种,出土数量不多,以碗、灯较为常见,白釉酱口大碗残片的器内用酱釉点出圆点纹,极富装饰性。一些六曲碗的每个下凹部位及里心点一点褐彩,简洁明快,一些白釉灯的外腹部贴花的中心也常饰黑釉或酱褐釉圆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这些白釉点彩器物多出土于辽代中晚期地层之中。黑釉、酱釉,其中的上乘之作可与紫定、黑定相媲美。这些作品釉质润泽,釉面光亮如新,个别黑釉制品中成功地烧制出了油滴效果。辽代晚期文化层中出土的黑釉油滴碗残片,在光润明亮的釉面上布满银色的圆形颗粒,有如油滴悬浮其上,是结晶釉的成功之作。茶叶末釉,有一定数量的生产,但产品质地粗糙,鸡腿瓶是最常见的器物,除此之外也有碗、杯、砚、罐等,但为数不多。三彩,为中、晚期出现的新品种,从大量的残片及三叉形支烧具可以看出,在当时曾经大量烧造,色彩以绿、黄两色为主,其中黄色泛赫红,具有明显的地区特征。制品主要有三种,以佛像及莲花座为主,器物中的方盘、灯、炉、盒、枕也较为常见。1983年出土的三彩佛像可视为辽代三彩高水平的代表。(3)装饰。龙泉务瓷器的装饰主要流行于中晚期器物之上,装饰方法有刻、印、点彩三种,其中刻花最为流行,印花次之。装饰题材以花叶纹为主,人物、动物图案较少,花卉中莲瓣所占比重最大,牡丹次之,叶纹的时代、地域特征明显。植物花卉纹常见于罐、枕等器物。一期以素面为主,仅见莲瓣纹。二、三期以后见有蕉叶纹、树叶纹、荷叶纹、蔓草纹、牡丹纹、野芍药、宝相花、三角形草叶纹等。几何装饰纹样有方格纹、圆点纹、串纹、水波纹、羽毛纹、海水宝珠纹、串珠开光纹等,上述题材亦出现在二、三期以后,一般多作辅助花纹,也有偶尔作为主要装饰的。(4)琉璃釉低温色釉之一,釉料以石英为主,铁、钴、锰为着色剂,以铅为助熔剂。多为在烧好的素胎上施以琉璃釉,然后经低温二次烧造而成,主要用于装饰陶胎制品。釉色有黄、绿、蓝、紫等多种。琉璃釉始见于战国的陶胎琉璃珠。隋、唐、辽时更为发展,隋、唐时期多用于装饰建筑构件、冥器、供器等。明清时期继续烧造琉璃釉,于皇家宫廷建筑、陵墓照壁、宗教庙宇、佛塔供器以及器具饰件上较为多见。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试琉璃器片后得出结论是辽代已经使用硼砂来配制低温釉,是制作瓷器工艺的重大突破。硼砂无毒,而铅有毒。比国外早500年。(5)以往认为砂圈叠烧工艺是金代河北曲阳定窑首创的。所谓砂圈叠烧工艺即是在器胎施釉烧制之前,先在器物的肩或内底刮去一圈釉面,使其露出胎质,然后将器物的底足置于其上,入窑烧制,以避免上下器物粘结。1950年辽宁义县清河门辽萧慎微祖墓群4号墓出土了1件黑釉弦纹瓶,瓶作橄榄状,瓶身满布拉坯形成的弦纹。瓷质坚硬,露胎处显赤黄色,挂黑釉,肩部为避免叠烧时上下两器钻结在一起特意刮釉一圈。由此可见,这种砂圈叠烧工艺并非金代定窑首创,而是辽代制瓷工匠的一项发明。这种烧造工艺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产量,而且降低了成本,这为金元乃至以后民窑的成批生产提供了工艺上的保证。这是辽代陶瓷工匠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又一个贡献。二、辽钱币辽钱岁铸极少,据《辽史·食货志》载,岁铸仅五百贯。辽代钱币考古出土主要见于窖藏。如巴林右旗上石匠山辽代窖藏、内蒙古林西三道营子窖藏等。韩仁信:《巴林右旗上石匠山辽代窖藏古钱清理报告》《中国古钱币》1986年第1期。契丹在没有年号之前制造的钱有“通行泉货”,1981年在巴林右旗草场乡出土1枚。太祖时铸造钱币“天赞通宝”。在辽阳发现1枚。太宗所铸为“天显通宝。”辽钱中,“统和元宝”(983—1012年)上限诸钱,如“天赞通宝”、“天显通宝”、“天禄通宝”、“应历通宝”、“保宁通宝”等极为稀少,当时一般使用唐钱或北宋钱。证之,1959年北京南郊辽代赵德钧墓出土大量铜钱,其中大多为开元钱和乾元钱;1957年河北张家口下花园镇辽代窖藏钱币,其中绝大分为北宋钱等。而“统和元宝”以下各钱,如“重熙通宝”、“清宁元宝”、“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元宝”、“大康通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乾统元宝”等,较易见。历来古钱收藏家皆认为辽钱“半可得半不可得”。即是说,辽与宋共存时期的辽钱较多,易于得到;而宋开国以前的辽钱绝少,难以觅见。辽虽有自己的文字,但钱币上使用的全是汉文,书法比较古拙。辽钱铜色红而质软,制作粗糙、不精,为浑朴,钱背常常错范。辽钱面文均为右旋读,亦称环读或顺读。三、金银器——辽国产的和外来的器类有首饰和带具,如金耳环、龙纹金带。有马具,多鎏金,或银质金花。兵器:鸣镝器皿,杯、壶、盒。葬具,如陈国公主墓的帽子、靴、网络、面具等。四、铜镜,有连球纹镜、花卉镜、盘龙镜等,一般没有铭文。五、玉器辽代玉器主要出土于墓葬及佛塔之中。就墓葬而言,绝大部分是契丹高级贵族,其次是高级汉人官僚及契丹皇室的墓葬,而且职位越高,随葬的玉器相对越多,制作亦更精致。《契丹国志》记载:“(天庆九年)夏,金人攻陷上京路……木叶山之世祖殿、诸陵并皇妃子弟影堂,焚烧略尽,发掘金银珠玉。”由此可见,玉器在辽代是非常珍稀的,它是拥有者地位的一种标志。契丹本民族传统没有治玉技术。辽代玉器是依靠汉人工匠发展起来的。这些被俘获或流亡到辽境的工匠,也把中原的手工业技术带到了北方。辽代的玉器制作工艺来自唐宋。辽代玉器均经打磨抛光,惟光洁程度视不同的器物而有所差别。辽继承唐以来的治玉传统,对玉、水晶、玛瑙因材施工,琢治方法各有不同:1、玛瑙与水晶,多用来制作器皿、牌饰、管饰、珠饰,在琢出器形后,加以抛光即成,不加任何纹饰,以其所具有的天然纹理取胜。水晶制品也是如此。但当以水晶琢治圆雕动物小坠饰时,多以宽深的阴刻线勾勒动物的形体轮廓。因此,辽代玛瑙、水晶制品的琢治,就工艺而言,相对比较简单。2、青、白玉制品有圆雕、片雕、浅浮雕、镂雕、俏色等治玉工艺,以及借助阴刻线表达细部的表现手法。辽代的青、白玉制品,以圆雕作品居多,片雕、镂雕作品相对较少,浅浮雕及俏色则更为少见。俏色玉仅见于白音汉窖藏出土的圆雕小熊。辽朝玉器使用分为朝廷用玉、日常用玉、赏赐贡奉朝聘往来、佛教用玉、丧葬用玉等方面。辽代玉器从其所反映的文化特征而言,可分为四类。其一为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玉器。如臂鞘、带T形和心形坠饰的项饰、胸饰、臂饰、嘎拉哈,圆雕动物的熊、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