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等量代换_第1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等量代换_第2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等量代换_第3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等量代换_第4页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等量代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4页共54页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等量代换说课一、说教材、说内容本节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9页例2的一节课,使学生初步体会等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根本的思想方法,是代数思想方法的根底。教学中,例2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等量代换的理论是比拟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根底,学生只要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二、说学习目的:1.让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2.训练学生的观察才能和初步的逻辑推理才能。3.通过数学活动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广泛联络,增强应用意识,进步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难点:可以将等量代换思想灵敏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去。四、说教法、说学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就意味着解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找到适宜的解题思路,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帮助构建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本节课学生只要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不必用等量代换这个数学化的语言进展描绘。整节课也就一个问题,“怎么换?”。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五、说活动过程课的开场,我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曹冲称象”这一故事,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已经学过,所以学生很熟悉,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这那么故事里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内涵。由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既形象又详细,既有趣又奇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很自然地进入了观察、发现的阶段,同时,较好地表达了数学内容生活化,表达了数学问题来于生活的新理念。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线和层次,如引新课主线是从“曹冲称象”这一故事到设计西瓜如何换苹果,在互换中由重量相等的互换,到学生自身认知需要激发出的价值互换,由羊、猪、牛在跷跷板上的互换平衡,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教学全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并把问题隐含于详细的教学目的完成之中,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本次教学中,我将采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让学生从直观的贴近生活的情景图中观察、考虑,以便更好的解决问题,整个活动内容来于生活,从大量生活实例和学生热爱的情景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于生活,效劳于生活,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教案教学过程一、根底训练、复习铺垫。1.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口算。4÷2=9÷3=6÷640÷2=90÷3=60÷6=400÷2=900÷3=600÷6=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4÷2=9÷3=6÷6=老师指名学生在黑板演示,其他学生写在练习本上。请在黑板演示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3.导入。同学们可以用竖式纯熟地计算出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假如商是两位数,你们还会用竖式计算吗?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出示主题图〔将教材第1页主题图稍加改变,只出现三年级两个班在山坡上植树的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几月几日是植树节吗?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在今年3月12日的这一天,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同学到山坡上去植树,你们看!他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干得多带劲呀!2.提问:通过看图,你们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你们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一个相关的数学问题吗?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3.提问:要求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算式该怎样列呢?引导学生说出算式,并板书:42÷2=4.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多少棵树?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42看成40,因为40除以2等于20,所以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大约种20棵树。5.提醒课题:那么42÷2到底等于多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研究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三、动手动脑,探究新知。1.动手操作,理解算理。〔1〕42÷2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42÷2表示把42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2〕请大家拿出手中的42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2份,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假如觉得自己有些困难可以与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3〕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把分小棒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一看,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每一份得到多少?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方法一:先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再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2个十和1个一合并起来是21。方法二:先把2个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1个一,再把4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到2个十;2个十和2个一合并起来是21。〔2〕议一议:对于上面两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分法比拟合理,为什么?归纳学生发言并明确第一种分法比拟合理。2.组内交流,探究竖式。〔1〕提出问题:大家用分小棒的方法得到了42÷2的结果。根据分小棒的演示过程,想一想用除法竖式应该怎样计算呢?〔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42÷2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为什么?然后自己在本上试着写一写竖式。〔3〕老师有目的性让学生将代表性的写法在黑板上进展板演。学生中大致有三种不同竖式。〔4〕引导学生观察比拟,明确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①步骤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三个竖式的写法有什么一样和不同的地方?②步骤2:以小组为单位研讨哪一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因为第一个竖式是有局限性的,第二个竖式2前面十位上的0没有意义,可以不写,40个位上的0也可以不写。所以第三个竖式的写法既合理又简便。③指名说一说第三个竖式的计算过程。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明确:42÷2应从高位除起。因为被除数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4个十除以2商是2个十,所以要在商的十位上写2,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竖式中,用除数2去乘商的2个十,积是4个十,写在42十位的下面,4减4得0,表示十位上的数已经分完了;个位上的2落下来继续除,2除以2得1,在商的个位上写1,再用除数2去乘商1,积是2,写在落下来的2下面。2减2得0,在余数的位置上写0,表示个位上的数也分完了,结果等于21。〔5〕总结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大家通过尝试试做、组内研讨、全班展示,得出了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笔算除法应先从哪位除起?每次除得的商写在什么位置上?结论:笔算除法要从被除数的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上面,并且对齐。四、反应练习,效果评价。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14÷2=24÷2=34÷2=44÷2=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六、布置作业作业:练习四第1题下面4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面积面积教材分析^p: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拟,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局部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根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进步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消费劳动有很大的帮助。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纯熟地进展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展简单计算。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才能。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效劳于生活。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教学关键:老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第四课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课本第78页例3,第80、81页练习。教学目的: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敏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展计算。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课件出示图形2、写出正确公式。长方形周长=〔〕正方形周长=〔〕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二、讲授新课1、课件出例如3〔1〕学生尝试完成。〔2〕交流方法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2、练习〔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3、讨论交流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1〕意义不同。〔2〕计量单位不同。〔3〕计算方法不同。三、综合练习1、课本81页10学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启发学生看表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2、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比拟三种不同减法,剩下局部的面积一样,周长不等。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长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了哪几断?四、小结跟小组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五、布置作业课本第80页6、7题。板书设计:长方形周长=〔长+宽〕×2〔a+b〕×2正方形周长=边长×44×a长方形面积=长×宽a×b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a×a三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教案复习的重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拟重要,也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广角”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只要初步体会集合、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就可以了,所以只在练习中出现,加深理解。复习目的: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稳固,进一步进步根底知识与根本技能。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计算才能、数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进步与开展。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进步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有关除法、乘法计算,统计知识、面积,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p、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及统计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与加强。第一课时除数是-位数的除法教学内容:口算乘法、除法、笔算乘法、除法。(课本第112页的第2、3、4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问题,并通过反思进展自己正。2、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进步计算才能,到达计算纯熟,实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一、宣布本节课复习内容。二、根本练习l、口算练习。60×20=24×10=23×20=40×90=60÷3=150÷5=800÷4=9000÷3=要求:(1)直接说出答案。(答复语句要说完好)(2)说一说口算的方法。2、估算练习。79×3014×3935×1961×8079÷412÷383÷9430÷7要求:(l)直接说出答案,学生答复语句要完好。(2)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3)老师从学生的答复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比方除法中121÷3。可以把121看作120,120÷3=40,所以,121÷3坦40383÷9可以把83看作81,81+9=9所以83÷9估算时,不一定都把被除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整十数。)3、笔算练习。22×1411×2545×3____×1391÷78÷6609÷3562÷4要求:(l)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考虑,计算。(2)汇报结果,说一说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结合题目,归纳出注意点:乘法计算中:(1)要注意进位问题;(2)要注意积的书写位置。除法计算中:(1)商的书写位置;(2)除数与商的积的书写位置(数位对齐);(3)被除中间有O的除法计算;(4)商的中间,末尾有的除法。三、知识梳理老师引导、启发学生说一说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你都学到了什么?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进展交流后、答复、老师板书:因数末尾有O的口算、口算乘法、估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笔算乘法、进位笔算、被除数末尾有O的除法口算、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有余数的除法及验算。计算:856÷72309÷32832÷4四、课堂活动1、计算2346÷5并验算要求:先观察题目,判断商是几位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独立计算。汇报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在验算中,要注意什么?2、课本第112页的第2、3、4题。五、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五的第1~4、13题。课后反思:这节课是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整理和复习,采用练习的复习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乘、除法的算理,进步学生的计算才能。第二课时:面积教学内容: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等。(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练习二十五的第8、9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正确地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并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常用的面权单位。2、能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纯熟地进展运算。教学过程一、提醒课题二、知识梳理老师:同学们。你们在面积这一单元中都学到了哪些知识?你们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言,说一说学到了什么,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老师结合学生发言,进展引导、归纳。板书:面积与面积单位、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三、要点复习1、面积与面积单位。(1)什么是面积?(或你所知道的面积是什么样的?)学生结合详细事物(如:书面、桌面等)说明什么是面坝,然后老师出示面积概念。幻灯出示:物体外表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物体外表"学生可以理解,对于”封闭图形"老师可画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如:哪些图形可以表示面积。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2)面积与周长的比拟。老师取一个长方形模型,用手摸四周的边长。问:要求这一周的长度,是计算面积吗?为什么?使学生明确“封闭图形”的含义,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2、简单换算。2平方米=平方分米,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300平方分米=平方米808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地积单位进率:l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3、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2)面积计算。出示图形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校对。完成后,让学生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然后提出问题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先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由老师进展分析^p、总结。四、课堂活动课本第114页的第7、8题。请学生先估算,并把估算结果填在表中,然后再进展测量和笔算。最后将测量并计算的结果与估算进展比拟,看看误差多少。五、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五第8、9题。课后反思:这节课是上节课的延续与拓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会进展简单的名数改写。第三课时统计小数的初步认识复习内容:简单的数据分析^p、求平均数,小数的读写、简单的加、减法。(课本第113页的第5、第115页的第9、10题,练习二十五的第5、10~12题。)复习目的:1、通过复习,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2、使学生能对数据进展简单分析^p,根据分析^p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3、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4、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法,并能进展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教学过程:一、统计知识点1、出示:某地区1994~2023年沙尘天气情况统计表。2、学生取出方格纸,按照统计表数据制作统计图。(1)老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制作。某地区1994~2023年抄尘天气情况如以下图,读懂统计图。横轴上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使学生明白横轴上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沙尘的天数〕(3)指导画图。①纵轴上每格表示多少天?1996年的13天应该怎么表示?〔使学生懂得这里每格表示2天。但是这不是确定的,也可以改成每格表示1天〕②学生尝试画图,老师巡视辅导。3、答复以下问题。(1)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如近十年,每年都有沙尘暴〕2023年沙尘暴天气最多达20天,近几年沙尘暴天气逐步增加。对学生进展环保教育。(2)算出这个地区10年中平均每年的沙尘天数。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答案,说出想法。二、小数的初步认识1小数的读法老师:你们都认识这些数吗?是什么数?2.540.094006.575.67.089123.59800.922.709(1)请学生读出这些小数。(2)你还知道哪些小数?说一说,让同学写一写。2、小数大小比拟。(1)出示两组小数让学生比拟大小。①1.02〇0.98元0.69元〇0.7元4分米〇3.8分米l.2米〇0.12米②四名同学身高统计表〔单位:米〕姓名王凤李娟刘丽李芳身高146150135148(2)让学生说一说想法和比拟后的体会。虽然学生根据小数的含义进展,但是也可以让学生明白一些简便的比拟方法,比方整数局部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局部小的,这个小数就小。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2.5+4.3=1.8+0.4=1.1一0.4=先计算,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三、课堂活动1、练一练:课本第115页的第9、10题。2、课内外作业:课本第117页的第5、10、11、12题。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课后反思:这节课是对小数初步认识的整理和复习,采用练习的方式进展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小数的意义与性质。第四课时位置与方向年、月、日教学内容:方向的识别,简单的道路图,年、月、日的根底知识,24时计时法。(课本第112页第1题,第114页第6题练习二十五的第6、7题。)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几个方向。2、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使全体学生会看简单的道路图。3、全面掌握所学过的时间单位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进一步掌握经过时间的计算。教学过程:一、提醒课题宣布本节课的复习内容。二、要点复习:1、位置与方向(1)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四面八方”是指哪几个方向?学生答复,老师板书:东、南、四、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2)方向识别。①以教室为中心,识别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各在什么方向。②说一说,你们家的方向。请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也可以不以学校为中心。如:我家在××广场的××方向等。只要学生能正确描绘自己家的方向即可。(3)道路图。图示:教材112页第1题:①填一填:书店在小明家方向,学校在书店的方向。小冬家在小桥的方向,小桥在小冬家。②根据示意图,答复以下问题:说一说小冬上学的道路;说一说小冬到小明家的道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2、年、月、日。(1)请学生回忆。说一说在年、月、日这一单元中都知道了哪些知识?通过学生的答复,进展整理:一年有几个月,一年有多少天,平年多少天,闰年多少天?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份有多少天,你是怎么记的(拳头、歌诀帮助记忆。)还可以整理出:一年分几个季度,各个季度有哪几个月份;一年大约有几个星期;一个月的上、中、下旬是怎么分的。(2)、练一练:教材第114页第6题。三、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五的第6、7题。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复习,你进一步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课后反思:这节课是对位置与方向、统计的有关知识,年月日的整理和复习,采用练习的方式进展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第五课时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4~16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纯熟地进展运算。2、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才能的培养。教学过程:一、根本练习1、口算(出示口算卡)。50×108×202300×3105×6800÷825÷5204÷255÷52、计算。(1)20×30×7(2)50×6×12(3)400÷8÷5(4)450÷6÷3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3)全班交流评价。二、要点复习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假如学生有困难,老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老师要进展巡视,有目的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到达根本要求。(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展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8×5×168×(16×5)=40×16=8×80=640=640(5)组织交流。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到达根本要求。(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4)老师小结。三、课堂活动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让学生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展四、课堂作业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课后反思:教材安排了几个练习,通过学生的比照练习,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p问题的才能。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小数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结合现实生活情景,初步认识小数,掌握小数特征;2.结合商品的价格,进一步认识小数;3.能正确读小数。过程与方法:1.通过认识小数,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才能和应用意识。2.浸透辩证唯物思想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小数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理解小数的现实意义,丰富学生数学文化。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并理解其含义。教学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互相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互相改写。教学工具电脑课件,米尺,纸条课前搜集商品的价格单、课前测量的身高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在量一量中,认识小数师:米、分米、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答复:1米=10分米1米=100厘米1分米=10米下面这些是什么数?师:我们以前学过像1、2、4、100这样的整数,还学过像这样的分数。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数?今天我们就要利用这些老朋友间的关系,来学习一些新知识。2.认识小数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有关小数的信息,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读一读。师:在读小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每个小数都有一个“点”,这个点就称之为“小数点”。小数点左边局部和以前学的整数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只要按照顺序读出每个数字就可以了。3.初步理解0.1的含义师:这把尺子上也藏着小数呢,你知道“0.1米”在哪儿吗??米就是0.1米,你如今知道“0.1米”在哪儿了吗?谁能说一说你的想法?小结: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0份中的1份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米,用小数表示是0.1米。4.初步理解零点几的含义你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0.2米吗?你找到的0.2米表示什么?说一说你的想法。0.9米表示什么?在哪儿呢?5.探究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刚刚我们在尺子上找到了小数,你发现小数和谁有着亲密的联络了吗?小结:非常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6.比拟小数的大小在今年的田径运动会上,有四名男生参加跳高比赛,成绩如下表,请同学们一小组为单位,想方法给他们排知名次。小组内讨论:怎样比拟这四名同学的成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发表意见,交流,然后分组汇报。师:你们是怎么比拟的?预设:方法一:因为0.8米=8分米1.2米=12分米1.1米=11分米0.9米=9分米,所以1.2米>1.1米>0.9米>0.8米。方法二:我先比拟1.2和1.1,1.2>1.1,再比拟0.8和0.9,0.9>0.8,因为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所以1.1>0.9,所以1.2>1.1米>0.9米>0.8米。方法三:我拿来卷尺分别找出他们跳高的高度,就知道了1.2>1.1米>0.9米>0.8米。师:同学们很会想方法把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解决,真棒。(四)稳固应用,内化进步1.寻找小数并读小数。讲述:最近小数王国里要举行舞会了,但是国王发现混进了一些整数,请我们班的火眼金睛把他们区分开。1820.190.561068.05附答案:106189是整数。2、填空:1分米=()米1厘米=()米3分米=()米5厘米=()米1米30厘米=米18厘米=()米附答案:1分米=(0.1)米1厘米=(0.01)米3分米=(0.3)米5厘米=(0.5)米1米30厘米=(1.3)米18厘米=(0.18)米3.想一想,说一说。老师这个月的手机费是85.50元,就是()元()角。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就是()米。小明买了一盒牛奶,用了两个1元和一个5分,这盒牛奶()元。附答案:老师这个月的手机费是85.50元,就是(85)元(5)角。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就是(2.26)米。小明买了一盒牛奶,用了两个1元和一个5分,这盒牛奶(2.05)元。(五)拓展延伸小明买了一些物品。(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2)你能把它们的价钱用小数表示出来吗?附答案: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3分米=米1米3分米=米附答案:0.3米1.3米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5分)①小数都比整数小。()②在小数6.81中,“8”在十位。()③比1大比2小的小数只有1.9。()④小数的位数越多,小数就越大。()2、用2、6、8加小数点能组成多少个小数?附答案:能组成2.68,2.86,6.28,6.82,8.26,8.62这六个数。3、回家量一量自己和家人的身高。告诉他们,他们的身高是多少厘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小数的历史: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就开场应用小数了。我国古代用小棒表示数。为了表示小数,就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最早使用小圆点作为小数点的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还有一局部国家是用逗号表示小数点的。课后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的收获一定很多。我们总结一下吧。像0.6、0.45、0.8……这样的数就叫小数,小数点前面叫整数局部,整数局部是几,就表示有几个1,可以是10个一、100个一,1000个一……小数点后面是小数局部,表示是把1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0.1,要把1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就是0.01,要把1平均分成1000份呢?每份就是0.001,还可以继续分下去……在你的生活中见到过小数吗?把你见到的小数写一写,和同桌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小数无处不在。希望你能用擅长观察的眼睛去发现小数,用今天学的知识去认识小数,应用小数。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1米=10分米0.7米1.2米>1.1米>0.9米>0.8米1米=100厘米8分米1分米=10厘米米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学案例面积教学案例一、学情分析^p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根底上进展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开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才能,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根底。学好本单元,利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测量、估算、概括、推理等技能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搜集、分析^p、处理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的面积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价是3500元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近的面,这样联络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外表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入。二、教学目的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展简单的单位换算。2.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学案例: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三、教学重点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2.让学生通过动手理论、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3.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及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四、教学难点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4.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详细教学过程如下:5.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五、单元课时安排第1课时p71-74页、练习十八第1、2题第2课时p74-75页例1、练习十八第3、4题第3课时p77-78页例2、3;练习十九第1-4题第4课时练习课p80-81页;练习十九第5-11题第5课时p82-83页第6课时p84-85页第7课时p86-87页(整理与复习)六、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教材说明1.本单元的内容构造及其地位作用。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局部: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局部内容的构造如下: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根底上进展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开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才能,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根底。2.教材编写特点。(1)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较充分地展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如,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教材从比拟封面的大小和比拟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拟到间接比拟,以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比拟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根底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形成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这对学生稳固面积的概念,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以及进一步形成关于面积的估测才能,都有重要意义。教材除了介绍每个面积单位时,说明它的含义之外,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再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理论活动,来稳固表象。(3)强化概念的比拟辨析。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准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以面积单位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拟,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建立明晰的面积单位概念。(4)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拟完好的探究过程。此外,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以及在局部习题中,都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教学建议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绘、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络。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绘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本质性联络。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根底上掌握概念。仍就面积单位的学习来说,可以从三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络。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历。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进步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扬长避短。有些内容,如有条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当然好。但也有些内容,如认识面积单位,与其使用多媒体,不如使用常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历,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承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承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在本单元中,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等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拟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拟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老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4.重视估测才能的培养。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拟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展估测的时机常常比准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测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表达,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长、宽(或边长)计算出面积。重视估测才能的培养,也有助于进步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5.本单元的内容可用7课时进展教学。四、详细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第70~76页)这局部内容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入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拟。分开来看:(1)面积概念,包括物体外表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2)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3)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分米、1米与1平方米的比拟。1.主题图。这是一幅教室场景图,图中提供了许多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信息。如:墙上的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它们的大小可以通过观察加以区别。教室内,同学们都在进展操作活动,有的采用重叠的方法比拟课本与练习本封面的大小,有的在长方形上摆圆片或三角形,有的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大拇指的指甲上比大小,有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课桌面的面积。另有两个同学正在布置墙报。这样,在实际生活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详细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历进展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加以理解。2.面积的概念。面积的概念可以从比拟物体外表积的大小和比拟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前者可以从主题图中找到观察比拟的对象,如比拟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哪个大,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的提示,比拟数学课本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从中还能比拟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拟物体外表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拟,二是重叠比拟。一般来说,当物体外表或平面图形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拟;当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得出结论,而物体又便于叠合时,那么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拟大小。此外,还有间接比拟的方法,即用某种统一的图形作为标准,在被比拟的平面局部内进展拼摆,数一数,各有几个这样的图形。课本第71页上的两个长方形就可以借助间接比拟的方法,来比拟其大小。这一安排,为引入面积单位作了铺垫。教学时,可以按以下步骤引入面积的概念。看一看,黑板和屏幕,哪个大?比一比,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大?猜一猜,两个长方形,哪个大?在此根底上,引入关于面积概念的描绘。然后让学生用“面积”,说一说上面前两项比拟的结果。还可以再让学生看看周围的物体,举例比一比,某两个面面积的大小。如比拟黑板面与课桌面、课桌面与椅子面的大小。3.面积单位。为了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材由第70页比拟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首先,这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其次,由于形状不同,用重叠的方法也难以比拟出大小。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拟的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拟。由此让学生自行选择测量标准进展比拟,可能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图形(如圆片、正方形);形状一样但大小不同的图形(如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形状、大小一样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等。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拟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不行,大小不同也不行。从而得出:“比拟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再让学生考虑,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拟适宜?对此,学生一般会从便于拼摆、测量的角度,选择正方形。这当然是合理的,也符合现实规定。但老师应当明白,将面积单位定义为何种形状、尺寸的图形,纯属人为规定。根据需要,选用其他形状,比方正三角形,也是可以的。接下去,教材介绍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活动:“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试一试,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几个同学?”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复习教案教学目的本册教材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册教材,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稳固,计算才能更加进步,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得到开展,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进步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全面到达本册教材和第一学段的教学目的。教材说明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____分为八局部: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年、月、日,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复习的重点是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统计,面积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他内容也比拟重要,也要让学生实在理解和掌握。本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学生只要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可让学生通过练习初步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以下几点。1.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络,便于在复习时进展整理和比拟,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第112页的第1题,既复习了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北、南、东或西〕识别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向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同时也会看简单的道路图。另外,也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间隔确定物体的位置,描绘简单的道路图等知识打下了根底。2.注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络,加强估算意识和才能的培养。如第112~113页的第2、4题,第2题设计了估算和笔算3个家庭平均每月用电数的题目,让学生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3.加强统计观念的培养。如第113页的第5题,既复习了对数据进展简单的分析^p,并根据分析^p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与预测;也复习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同时浸透了环保教育。4.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如第114页的第7、8题,既复习有关面积的根本知识,也复习了估计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可以选择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5.加强解决问题才能的培养。在总复习中,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内容的应用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另外,也单独安排了一些联络生活实际的解决问题的内容,如第115页的第11、12题,让学生理解用连乘、连除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建议1.这局部内容可用5课时进展复习。复习时,对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复习,老师应理解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中还有什么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独立考虑和合作交流的根底上解决问题;其他内容的复习,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敏掌握,对学生掌握得不结实的内容要重点复习,使学生都可以到达本学期的教学目的。假如有机动时间,老师可适当安排时间对第一学段〔前六册教材〕的内容按照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适当进展系统整理和复习,全面完成第一学段的教学目的。2.复习位置与方向时,结合教科书第112页的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用八个方向词语说一说小清家的周围有什么;然后再进展小组和全班交流,结合学生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说一说怎样识别方向和用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看懂简单的道路图。老师可以在图上加几条公共汽车道路,丰富情境的内容;也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重新绘制简单的地图,让学生描绘。3.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通过让学生做第112页的第2题,理解学生计算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通过反思自己纠正;还应注意通过一定的练习使学生到达计算纯熟。4.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结合第113页第3题复习口算,结合第4题复习估算和笔算。老师针对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进展订正,再通过练习二十五中的有关练习或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全体学生到达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的。5.复习统计时,让学生分析^p第113页第5题中的数据,对近年来该地区沙尘天气的开展变化趋势有一个判断;让学生谈谈感想,有什么方法减少沙尘天气,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的思想教育。6.复习年、月、日时,要注意全面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和有关知识,可借助表格进展系统整理时间单位,结合实例让学生体会这些单位的大小,培养学生的估计才能。7.复习面积时,结合第114页第7题,让学生结合实例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知道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第114页的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估计,再合作进展测量,然后进展全班交流;让估计得比拟准确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让估计得不够准确的学生说一说误差出如今什么地方,从而进步学生的估计才能和测量的才能。8.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除了结合第115页的第9、10题外,还可用一些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根本含义,体会到小数与分母是10和100的分数的联络。9.复习解决问题时,可结合第115页的第11、12题,理解学生是否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能否正确列式计算。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到达根本要求。注意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展解答,不要求一个学生掌握多种方法。10.关于练习二十五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第3题,先让学生估算,再用笔算。有的学生可能估算的结果与笔算的答案不同,如把58看成60,11看成10,估算结果是600,答案是不能一次送走这批人;实际情况是58×11=638,一次能送走这批人。上面的估算方法按照一般思路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却得出了相反的答案。此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考虑面对实际问题时怎样选择比拟适宜的估算策略,才能解决问题。上面的估算方法问题出在:1辆车能坐58人,假如把11看成10,等于少运了58人,58相对于620人来说误差较大。因此,估算时计算60×11=660比拟适宜。因为把58看成60,1辆车多运2人,10辆车才多运20人,误差相对较小。这样就能得出“一次能送走这些人”的正确答案。第5题,让学生通过分析^p数据,对人均消费粮食的变化趋势有一个判断。在此老师应引导学生理解,随着社会消费的开展,供人们吃的东西越来越丰富,所以人均消费粮食越来越少。第9、13题,老师注意结合题目进展环保教育。练习二十五最后的考虑题,浸透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到第三学段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要用到这种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下。由题中的条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