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数学教研组建设与教学研究_第1页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研组建设与教学研究_第2页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研组建设与教学研究_第3页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研组建设与教学研究_第4页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研组建设与教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研组建设

与教学研究“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01随着“双减”的实施,以及强调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政策背景下,素质教育被推向了话题中心。而随着不同的艺术科目纳入必考,素质教育也从“非刚需”走向了“刚需”,成为综合评价中的重要一环,也成为了家长们必须重视的一环。02教育和树人必须要谈孩子的核心素养,孩子发展核心素养是他们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的最关键的一种素养。教育它是一个相当长期的行为,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初心,反思教育的根本目标。可要追求这一绿色质量,要从最基本的日常教育单元着手,每天师生共享共生的课堂,才是“双减”能否真正落地的关健之处。“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双减”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法,肯定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堂革命。因此,课堂需要转变以传递知识和发展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理解、运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双减”减量,不减质,提高课堂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相信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开拓进取,变得更高效,让“双减”工作真正落地生根。一、继承数学组传统优势,保持良好组风,是促进课程改革的基础工程。

我们的组风是:敬业、团结、有浓厚的研究气氛。

我们工作的思路是:

传承与发展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不断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首先我们努力作到:坚持学习,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一个教研组的教学理念,决定了教研组整体的教学水平,尤其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数学组作为一个整体,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数学教学理念,这样才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整体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与效率,有利于全组的教科研活动顺利展开,才能向学生充分展示数学的学科魅力。

二、以校本科研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

五中一贯倡导教师“做自己身边的教科研”,每位教师都有研究的课题。

我们全组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数学学科教学方式》的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针对同一个问题,设计不同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强项,他(她)可以运用自己的智能强项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其智能弱项的发展,达到挖掘潜能、全面塑造人格的目的。尝试学习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同化作用,这是学生能进行尝试活动的心理支撑点。因此,学生具有了某一认知结构后,接着学习相应的后面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顺应过程

心理上要经过调整,再组织。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似乎能同化又同化不了新知识时,…外围行为的倾向。这时,教师就请学生去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进而刺激其心理,促进他们实现学习心理的相互作用、互为转化——学到新知识。

研究目的:认真贯彻新的课程标准,研究如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改进,使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研究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教研组建设。

研究的宗旨: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突出激发兴趣,指导学法,发展思维,提升素养的特色。研究的内容: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等课型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研究数学应用中,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方式;研究在数学教学活动课中,开放型的教学方式。(1)第一阶段活动:重点开展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教学方式的研究。

(2)第二阶段活动:推出3—4节研究课,侧重研究师生互动、研究性学习、开放型的教学方式。

(3)第三阶段活动:按照研究内容和要求,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每人做一节研究课。

(4)第四阶段活动:筹备并召开北京市示范高中数学教学研讨会。

三、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改变。

1.发挥教研组的整体优势,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本,提高全组的整体水平。三个统一:即统一观念、统一目标、统一主线三个不同:即内容不同、做法不同、深度不同

2.重点培养青年教师(1)三个重视(2)二级传、帮、带(3)压任务,创机会,出成果

带着任务开展研究,结合学校的青年教师评优课,高级教师示范课等活动,积累自己和他人的创新教学方式的案例,通过评课活动进行交流,提炼,达成共识。3.带着任务研究,把成果用到教学实践中去4.高考考试研究(1)吃透考试说明(2)开展解题研究(3)编纂复习讲义四、教师校本研修,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进,学生学习品质提升。(一)对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的最大的突破点就在于:在讨论“教的规律”之前,首先必须了解“学的规律”,即研究学生是“如何学习数学”的.

数学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或多或少,都以不同的方式,把心理学理论概念与事实作为其根据,特别是把发展心理学与学习心理学作为自己的基础。

应当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如何发展个人对世界意义之形成,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根据建构主义的数学观可以认识学生数学学习的性质:

学校数学虽然是前人所创造的、现成的…

但对学生来讲仍然是全新的、未知的;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再现类似的过程:学生的主动建构,是再发明,是再创造不再把数学知识看成是现成的结论。学习不是对“包装好的知识”进行吸收和内化。知识不可能灌输给学生,学生也不可能被动的接受。学习轨道

这种轨道是对学生在一个具体的数学领域内的思维与学习的描述,是关于学生在这个数学领域,按一组教学活动进行学习的、假设的路线。这种路线与活动,勾画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即假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经历的活动。一些优秀的教师,很注意应用学生的思维轨迹。…,他们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深入的讨论,他们不是想象自己是如何教课的、而是考虑怎样帮助学生学习课程,寻求各种解决方法——学生的学习轨迹

(二)

我们对数学学科的学法指导,采取了集中指导与逐步渗透相结合的方式,分四个层面展开。1.从年级层面2.从知识层面3.从课堂教学层面

4.研究性学习层面五、新课程下的校本研修(一)课标大纲对比整体把握课程1.高中课标与大纲内容对比(1)原大纲没有的,新课标增加的高考必考内容,课时分配一览表内容课时算法(必修3)12推理与证明(选修2-2)8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1)(理)18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修4-4)(理)18框图(选修1-2)(文)6总计:理科需要新增56课时;文科需要新增26课时一、

大纲和新课标都有的,但课时发生变化的内容,课时分配一览表总计:理科需要新增8课时;文科不需要新增课时(2)大纲和新课标都有的,但课时发生变化的内容,总计:理科需要新增8课时;文科不需要新增课时。

(3)大纲和新课标都有的,但课时未发生变化的内容

合计:理科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新增64课时;文科不需要新增课时。初中课标内容与大纲的对比代数部分删除的内容1.立方和公式与立方差公式(学校未补充)2.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二次项系数为1的代数式学生会分解)

分组分解法3.含有字母的方程(未补充,多数学生没有分类讨论意识)4.三元一次方程组5.根式的分母有理化、最简根式,根式化简(学校已补充)6.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改为画频数分布直方图7.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只要求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分式乘方8.无理方程(未补充)9.高次方程(未补充)10.二元二次方程组(未补充)11.一元二次不等式(未补充)12.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教材没有出现判别式符号,但要求会用判别式判断根的情况)13.韦达定理(部分学校补充,但学生很不熟练利用根系关系判断根的分布)14.换元法(多数学生掌握换元的思想,区模拟出现整体代入计算)降低要求的内容:1.有理数混合运算强调最多三步,学生习惯性使用计算器,笔算、口算、心算能力弱;2.多项式相乘仅要求一次式相乘,无除法;3.因式分解只要求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完全平方),直接用公式法不超过两次;4.根式的运算要求低;5.绝对值符号内不能含有字母;6.配方法要求低,只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有简单的要求,而在二次函数中也不要求用配方法,求顶点、最值,只要求用公式求,且又不要求记忆公式和推导(中考试卷中会给出公式);加强部分:1.加强了函数、方程与不等式的关系,增添了“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等内容,为高中“二分法”解方程做好铺垫2.对方程、函数等更加强调了实际应用3.统计中增加加权平均数、方差等概念,增加了概率初步内容4.编排了计算器等相关内容,但由于中考不要求,东城学校没有讲授几何部分删除的内容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未补充),平行的传递性2.比例的基本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未补充),梯形中位线定理(教材中习题形式出现但中考不考),三角形中位线定理逆定理(学生知道结论,但中考要求相似导出)3.截三角形两边或延长线的直线平行于第三边的判定定理4.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5.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课后数学活动,多数学校未补充)6.轨迹定义7.圆的有关定理: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切割弦定理,两圆连心线性质定理,两圆公切线性质定理8.相切作图,等分圆周,三角形的内切圆(直角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公式以习题形式出现)9.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未补充)几何降低要求的内容1.几何中大大减少定理的数量,删除繁难的几何证明,淡化几何证明的技巧;2.反证法,初中只要求通过实例,体会反证法的含义,了解即可;3.辅助线,中考只要求添加一条辅助线,(但实际中考题要求很高)加强部分1.常见立体图形的三视图、平面展开图,为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解决立体几何问题奠定基础2.强调几何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包含位似),培养学生运用变换的思想解决问题高中常用初中未提及的几个结论:1.三角形重心性质2.两点间距离公式2.整体把握课程(二)优化教学方式,促进有效教学

2007年---2010年东城区立项课题《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重点难点课程教学方式的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努力尝试在知识形成过程的关键点上,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上,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点上,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提出恰当、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使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重点难点课程教学方式的研究》2010年获得教育部教师发展基金会课题成果一等奖

2010年申请北京市立项课题《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程中运算的内容和核心思想方法研究》(三)面对新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1.新的问题课时紧张;初高中衔接;教材版本;模块考试;

课程的结构与内容一、课程结构:必修1必修2必修3必修4必修5选修1-2选修1-1选修2-3选修2-2选修2-1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选修3-6选修4-10选修4-4选修4-3选修4-2选修4-1……

二、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内容包括5个模块: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4.选修课程:

由4个系列组成:系列1:2个模块组成(文科必选课程)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系列2:3个模块组成(理科必选课程)

选修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