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培训_第1页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培训_第2页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培训_第3页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培训_第4页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培训第一页,共46页。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

目录一、概念二、必要性三、目的四、总体要求及方案制定五、监控量测项目与方法六、数据处理及应用第二页,共46页。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一、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概念(重要性)隧道施工过程中,使用各种类型的仪表和工具,对围岩和支护、衬砌的力学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力学关系进行量测和观察,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统称为监控量测。它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判断围岩和衬砌是否稳定,保证施工安全,指导施工顺序,进行施工管理,提供设计信息的主要手段。第三页,共46页。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二、隧道监控量测的必要性•1.隧道工程作为工程建筑物,受力特点与地面工程有很大的差别。由于隧道处于千变万化的岩体之中,其所受外力是不明确的,施工过程中应采用量测手段掌握受力情况。•2.隧道在开挖、支护、成形、运营的过程中,自始自终都存在受力状态变化这一特性,监控量测可以了解变化情况。•3.隧道监控量测是隧道施工安全的哨兵,是确保隧道安全施工的前提条件。第四页,共46页。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监控量测是软弱围岩隧道安全施工的“眼睛”,是判断结构稳定性、指导软弱围岩隧道安全施工最重要的信息化手段。很多隧道的变形与坍方是因为没有进行量测、或没有使用量测成果才产生的,教训深刻。隧道监控量测主要包括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浅埋段应进行地表沉降量测。特别地段进行底部上鼓、填充面下沉量测。第五页,共46页。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三、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目的1.确保安全;根据量测信息,预见事故和险情,防患于未然。2.指导施工;分析处理量测数据,预测和确认隧道围岩最终稳定时间,指导施工顺序和施作二次衬砌时间。3.修正设计;根据隧道开挖后所获得的量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修正支护参数和检验施工与设计措施的可靠性。第六页,共46页。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四、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总体要求及方案制定•1、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总体要求•⑴按照《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和《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2015)等相关要求开展工作,并将监控量测纳入关键工序进行管理,监控量测结果应及时反馈,指导设计与施工,隧道开挖后的围岩变形量测应按规定实施,量测数据应绘制成图。第七页,共46页。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⑵每座隧道应根据工程地质情况,编制具体监控量测方案及实施细则,并配置专门人员和仪器负责此项工作。⑶针对隧道不同地质情况,选用监控量测项目和监控手段,配置相应精度的仪器。⑷测点应紧靠工作面快速埋设,尽早测量。一般设置在距开挖工作面2m范围内。拱顶下沉、收敛量测起始读数宜在开挖后3~6h内完成,其他量测应在每次开挖后12h内取得起始读数,最迟不得大于24h,在喷射混凝土后、下次爆破前测取初读数。⑸位移监控测量宜采用无尺量测,当采用收敛计量测时,每次测点位置应固定,挂钩不宜采用环形,应采用三角挂钩。第八页,共46页。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有关监控量测的规定:•1.隧道监控量测应按现行《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9218-2015)的规定建立等级管理、信息反馈和报告制度。•2.隧道监控量测应作为关键工序纳入现场施工组织。监控量测必须设置专职人员并经培训后上岗,对周边建筑物可能产生严重影响的城市铁路隧道,应实施第三方监测。•3.隧道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的量测断面间距:III级围岩不得大于30m(规程30~50m);Ⅳ级围岩不得大于10米(规程10~30m);Ⅴ级围岩不得大于5米(规程5~10m)。•4.隧道浅埋、下穿建筑物地段,地表必须设置监测网点并实施监测。•5.当拱顶下沉或水平收敛速率达5mm/d或位移累计达100mm时,要暂停掘进,分析产生原因,采取处理措施。•6.采用有尺量测时,测点挂钩要做成闭合的三角形,保证牢固不变形、点接触,如图示。第九页,共46页。有尺量测的挂钩设置•初期支护施做后,用冲击钻或煤矿螺旋钻凿φ40mm、深600mm的孔(其中伸入岩体300mm,外露不小于50mm),用1:1水泥砂浆或锚固药卷填满后插入端头焊接挂钩的φ22螺纹钢筋,使同一基线两测点的固定方向在同一断面及水平线上。第十页,共46页。将监控量测工作纳入工序管理监控量测工作是隧道信息化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此项工作作为关键工序纳入现场施工组织和生产工序之中,结合公司相关要求,施工单位须编制监控量测作业指导书及实施细则,并报监理单位审批,施工中严格、认真实施。第十一页,共46页。监控量测与信息反馈程序图第十二页,共46页。无尺量测

传统的隧道施工位移监测多采用钢尺式收敛计,但这种方法已有明显的局限性,如现场操作困难,对施工干扰大,测量精度下降等问题。随着国内光电测距技术的迅速发展,隧道工程施工中已广泛采用无尺量测技术,该监测系统采用全站仪+方形十字反射片(规格40m*40mm)组成现场观测系统,具体施做步骤:埋设测点→设置仪器→测点量测→处理数据→反馈指导施工。第十三页,共46页。无尺量测无尺量测法主要用于围岩变形量测,具有以下优点:(1)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大大减少了因人工操作而引起的误差;(2)系统精度高,左右两侧进行复测复核,能够满足量测要求;(3)非接触量测,在大跨度隧道量测中具有明显优势;(4)软件操作方便,可及时反馈信息。第十四页,共46页。全站仪要具有免棱镜激光测距功能,采用两次读数取平均值的方法。无尺量测施工现场隧道开工前,根据隧道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等进行监控量测设计。其中包括:量测管理组织机构、量测项目、量测仪器、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理及量测数据日报制度等。变形观测点埋设元件及标识牌无尺量测指导施工第十五页,共46页。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

2、施工监控量测方案的制定量测方案应根据隧道地质地形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施工方法和其他有关条件制定。其具体内容包括:⑴监控量测项目、方法及监控量测断面选定:断面内测点的数量、位置、量测频率、量测仪器和元件的选定及精度、埋设时间等。⑵传感器埋设设计:埋设方法、步骤、各部分尺寸、工艺选定及工程进度衔接等。⑶固定测试元件的结构设计。⑷量测数据记录表格式,表达量测结果的格式,量测数据精度确认的方法。第十六页,共46页。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⑸量测断面布置图和文字说明。⑹量测数据处理方法,利用量测反馈信息修正设计和施工方法。⑺量测数据大致范围,作为判断异常依据。⑻用初期量测值预测最终值,综合判断隧道最终稳定的标准。⑼施工管理方法,出现异常情况的对策。第十七页,共46页。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五、隧道施工量测项目与方法1、隧道施工量测项目包括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应根据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围岩类别、围岩应力分布情况、隧道跨度、埋深、工程性质、支护类型等因素确定。监控量测必测项目序号监控量测项目常用量测仪器备注1洞内、外观察现场观察、数码相机、罗盘仪2拱顶下沉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3净空裱花收敛计、全站仪4地表沉降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隧道浅埋段5拱脚下沉水准仪或全站仪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隧道浅埋段6拱脚位移水准仪或全站仪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隧道浅埋段第十八页,共46页。监控量测选测项目序号监控量测项目常用量测仪器1围岩压力压力盒2钢架内力钢筋计、应变计3喷混凝土内力混凝土应变计4二次衬砌内力混凝土应变计、钢筋计5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接触压力压力盒6锚杆轴力钢筋计7围岩内部位移多点位移计8隧底隆起水准仪、铟钢尺或全站仪9爆破振动震动传感器、记录仪10孔隙水压力水压计11水量三角堰、流量计12纵向位移多点位移计、全站仪第十九页,共46页。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2、隧道施工量测内容及方法洞内外观察(必测项目)⑴目测观察的目的①预测开挖面前方的地质条件。②为判断围岩的稳定性提供地质依据。③根据喷层表面状态及锚杆的工作状态,分析支护结构的可靠程度。第二十页,共46页。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⑵隧道目测观察内容:•①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主要观察掌子面地质水文条件、岩性、结构面产状、有无断层,是否偏压、围岩类别,掌子面自稳情况,地下水的影响情况等。观察中发现围岩条件恶化时,应立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和施工阶段围岩级别判定卡,并与勘察资料进行对比。•已施工地段观察每天至少应进行一次,记录喷射混凝土是否发生裂隙和剥离现象、锚杆的受力变形情况、钢架是否受压变形和二次衬砌的工作状态等。•②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记录地表开裂、变形、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建(构)筑物进行观察。第二十一页,共46页。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周边位移量测⑴周边位移量测目的收敛量测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重要项目。周边位移是隧道围岩应力状态变化最直观的反映,通过周边位移量测可以达到以下目的:①判断隧道空间的稳定性;②根据变位速度判断围岩稳定程度和二次衬砌施作的合理时机;③指导现场的施工。第二十二页,共46页。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

⑵周边位移量测方法及要求

收敛量测的主要内容包括仪器选择、断面间距、量测频率、测线布置、量测点埋设时间等。①收敛量测的间距与测点数量必测项目量测断面间距和每断面测点数量围岩类别注:1、Ⅱ级围岩视具体情况确定间距。2、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地段应取小值。围岩类别断面间距(m)V~VI5~10IV10~30III30~50第二十三页,共46页。②量测频率:量测频率可根据位移速度和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距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值。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位移速度(mm/d)监控量测频率≥52次/d1~51次/d0.5~11次(2d~3d)0.2~0.51次/(3d)<0.21次/(7d)监控量测断面距开挖面距离(m)监控量测频率(0~1)B2次/d(1~2)B1次/d(2~5)B1次(2d~3d)>5B1次/(7d)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第二十四页,共46页。③量测仪器

数据采集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的方式进行测量,在能看到测点的地方自由架设全站仪,对中整平,量测收敛水平线两端点的相对坐标为(Xa、Ya、Za)和(Xb、Yb、Zb)。

采用测点的三维坐标,通过两点间计算公式计算出收敛侧线的长度,前后两次收敛侧线长度之差就是本次收敛变形,本次收敛侧线长度与初始收敛侧线长度之差即为累计收敛变形,即:

第二十五页,共46页。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技术拱顶下沉量测⑴拱顶下沉量测目的

确认围岩的稳定性,判断支护效果,指导施工工序,预防拱顶崩塌,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⑵拱顶下沉量测仪器

精密水准仪或全站仪第二十六页,共46页。(3)拱顶下沉量测原理

量测点埋设完毕后,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的方式进行测量,每次测量时,将全站仪架设于后视点与量测断面的中间位置,对中整平,后视基点1,(基点高程H1已知,随着隧道向前开挖,基点一直向前变化),得到相对高程Z1,再前视量测断面拱顶反射片,得到相对高程Z0,则量测断面拱顶反射片中心的高程:H=H1+Z0-Z1

采用相对高程法计算测点高程,测点前后两次相对高程之差就是本次沉降值,本次相对高程与初始相对高程之差即为累计沉降值。即:

△H=Hi-Hi-1

式中:Hi——第i次相对高程

Hi-1——第i-1次测得相对高程

△H——第i次测得沉降值第二十七页,共46页。地表下沉量测目的:⑴浅埋段预测地表坡面的稳定。⑵根据地表建筑物,控制最大下沉量。设点: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为2~5m。每个断面设7~11个点,监测范围应在隧道开挖影响范围以内。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围不应小于Ho+B(Ho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开挖宽度),地表有控制性建(构)筑物时,量测范围应适当加宽。•测点采用φ22螺纹钢,深入坡体60~80cm,外露5cm,表面磨平后在表面打眼作标记。•地表下沉量测应在开挖工作面前方,隧道埋深及隧道开挖高度之和处开始,直到二次衬砌结构封闭、下沉基本停止时为止。地表下沉量测频率应与拱顶下沉和净空变化的量测频率相同。第二十八页,共46页。净空变化量测测线数第二十九页,共46页。图1洞顶地表下沉测点布置图第三十页,共46页。图2-1全断面开挖隧道拱顶沉降及周边收敛测点布置图第三十一页,共46页。图2-2上下台阶法开挖拱顶沉降及周边收敛测点布置图第三十二页,共46页。六、隧道施工量测数据处理及应用1、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数据处理由于现场量测所得的原始数据,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离散性,其中包含着测量误差甚至测试错误。不经过整理和数学处理的量测数据一时难以直接利用。⑴数学处理的目的①将同一量测断面的各种量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相互印证,以确认量测结果的可靠性;②探求围岩变形或支护系统的受力随时间变化规律、空间分布规律,判定围岩和支护系统稳定状态。⑵量测数据处理的内容(可用Excel软件编制程序进行)①绘制位移、应变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时态曲线;②绘制位移速率、应力速率、应变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第三十三页,共46页。量测数据整理、分析与反馈应符

合下列要求:•1.每次量测后应及时进行数据整理,并绘制量测数据时态曲线和距开挖面关系图。•2.对初期的时态曲线应进行回归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值和变化速度。•3.数据异常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采取加厚喷层、加密或加长锚杆、增加钢架等加固措施。并按公司有关规定程序报告。第三十四页,共46页。由于量测误差所造成的离散性,按实测数据所绘制的位移等物理量随时间或空间变化的散点图上下波动,很不规则,难以用来分析。因此,需要采用数学处理的方法,将实测数据整理成试验曲线或经验公式。

回归分析是目前量测数据处理的主要方法,通过对量测数据回归分析可以预测最终值和各阶段的变化速率。回归分析使用的函数如下:

对数函数U=Alg[(B+t)/(B+t0)]

指数函数U=Ae−B/t

双曲函数U=t/(A+Bt)

式中:U--变形值(或应力值);

A,B--回归系数;

t,t0--测点的观测时间(d)。第三十五页,共46页。2、隧道施工监控量测数据的应用从维护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系统的可靠性出发,现场测试人员关心围岩变形量的大小,是否侵入隧道设计断面的限界,是否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构成威胁。以便及时调整设计参数和进行施工决策。⑴初期支护阶段围岩稳定性的判断和施工管理①根据最大位移值进行施工管理a.当量测位移U小于Uo/3,表明围岩稳定,可以正常施工。b.当量测位移U大于Uo/3并小于2Uo/3时,表明围岩变形偏大,应密切注意围岩动向。可采取一定的加强措施,如加密、加长锚杆等措施。(U-位移实测值;Uo-极限相对位移值。)c.当量测位移U大于2Uo/3时,表明围岩变形很大,应先停止掘进,并采取特殊的加固措施,如超前支护、注浆加固等。d.实测最大位移值或预测最大位移值不大于2Uo/3时,可认为初期支护达到基本稳定。第三十六页,共46页。②根据位移速率进行施工管理a.净空变化速度持续大于5.0mm/d时,表明围岩处于急剧变形状态,应加强初期支护系统。b.当位移速度在1~0.2mm/d之间时,表明围岩处于缓慢变形阶段。c.当位移速度小于0.2mm/d时,拱顶下沉速度小于0.15mm/d时,表明围岩已达到基本稳定。在浅埋地段以及膨胀性和挤压性围岩等情况下,应采用其他指标判别。第三十七页,共46页。

③根据位移时态曲线进行施工管理每次量测后应及时整理数据,绘制时态曲线。a.当位移速率很快变小,时态曲线很快平缓,表明围岩稳定性好,可适当减弱支护。b.当位移速率逐渐变小,即d2u/dt2<0,时态曲线趋于平缓,表明围岩变形趋于稳定,可正常施工。c.当位移速率不变,即d2u/dt2=0,时态曲线直线上升,表明围岩变形急剧增长,无稳定趋势,应及时加强支护,必要时暂停掘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