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12.需要帮助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12.需要帮助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12.需要帮助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12.需要帮助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道德与法治-《12.需要帮助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PAGE《需要帮助吗》教学设计版本:年级:五年级设计者: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知道一些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事例,感受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学习他们不畏困难的生活态度。2.知识与技能:知道残障等弱势人群在生活中会比正常人有更多的困难和不便,需要大家的关心和帮助;并具有初步的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3.过程与方法:通过换位体验、故事交流、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到帮助残疾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了解残疾人生活的艰苦与困难,对弱势群体不歧视,有同情心和爱心,并能用思想指导行为。能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教学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换位体验等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产生对弱势人群的尊重与同情,激发爱心,能自觉关注和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课前准备1.眼罩2.多媒体课件3.学生学习评测(附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过程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一、联系生活,感知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些特别的朋友。你想认识他们吗?请看大屏幕。(播放视频)教师小结:这些孩子们和同学们是同龄人,他们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交流后,师:是呀,与我们相比,他们是残缺的,他们是残疾人。你看,他们也是。(课件展示残疾人图片)2.出示残疾人图片,师:请同学们看屏幕,教师可以小声的介绍肢体残疾是残疾人,聋哑人、盲人、智障人也是残疾人。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心理、精神或者多重残疾的人。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全国有多少这样的残疾人吗?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这段资料。”课件出示资料,教师提问:“看了刚才的图片,阅读了这段资料,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是呀,6.34%也就意味着在100个人中就约有6个人是残疾人。真没想到在我们的生活中竟然有这么多的残疾人。由于先天原因或疾病灾祸,这些人的身体有了残缺。他们有的看不见蓝天白云,有的听不见蛙鸣鸟叫,有的只能靠拐杖或轮椅走着自己的人生。他们多么不幸啊!要生活下去,他们需要什么?指名学生回答教师:“他们需要很多,尤其需要我们走近他们,需要大家的帮助。”出示课题并板书:12需要帮助吗二、唤醒生活,初步体验教师小结过渡:在现实生活中,残疾朋友会遇到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困难,仅凭着观察,我们很难真正体会。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来亲身体验他们的生活,好吗?(一)出示活动内容及要求,指名学生读要求。1.教师:谁来读一读体验活动的要求。2.出示要求,指名学生读。(二)学生体验1.体验聋哑人(1)让我们先走近聋哑人。我有一句话,要告诉每一个同学,但要请一名同学帮个忙,把这句话先传给另一个同学,不过传的时候只许做动作,不许说话。大家认真看,看懂了就点点头。明白了吗?教师出示传话内容。学生表演。然后教师问表演者对方猜对了吗?如果猜的同学没有猜对,再让其他同学测测表演内容。教师采访体验聋哑人的同学:“某某同学,当你不明白他的意思时,心情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很着急,真的想问问他‘你到底想说什么意思’?(3)问表演者:某某同学?当你发现别人不理解你的意思时,你心情怎样?教师小结:“你们的感受很真切。是啊,说不出,听不见,聋哑人的生活多么不方便啊!”2.体验无臂残疾人那单臂残疾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体验单臂穿衣。(1)出示单臂穿衣要求:小组全体学生参与,把外套放在桌子上,听到口令开始或者结束,穿衣时一只手背到身后一动也不能动,只能用口和另外的一只手将衣服穿好,时间是30秒钟。(2)学生体验,教师:好时间到,哪一位同学想当小记者,采访一下同学们穿衣的感受。(3)由同学扮演小记者进行采访。(4)师小结:同学们,刚才大家只是扮演了失去一只手的人穿衣服就这么困难,如果失去了双手或双脚呢?那样的生活该有多难呀!3.体验盲人走路(1)教师提出要求:在咱们的档案袋里有一个眼罩,每排选两位同学,一位同学戴上眼罩走到讲台,然后再回到座位上,另外一位同学当护送员,在旁边默默关注,看到有危险时才能及时提醒,回到座位后,听到老师的口令才能摘下眼罩。(2)学生体验(3)由同学扮演小记者进行采访教师:“谁想当记者来采访体验盲人走路的同学,你想了解他什么问题,就可以问他什么问题。”师:好的现在请同学们把眼罩摘了吧,现在感觉怎么样?指名学生交流(4)教师小结:同学们这只是在我们教室里,在非常熟悉的环境中,你们把眼睛蒙住一小会,我们都觉得非常困难。那如果是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呢、在嘈杂的集市上呢?4.播放视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残疾朋友的真实生活。播放郑心意的穿衣视频。教师伴着画面简单介绍:郑心意2岁时不幸患上了一种奇怪的脑病——扭转型痉挛,双上肢痉挛向身体一侧扭转,双手不能弯曲。嘴巴说话困难。教师:同学们看到郑心意使出浑身解数也穿不上另一只衣服袖子时,你有怎样的想法?指名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通过观察和体验,我们亲身感受到了对于常人来说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对于残疾人来说却很难很难。他们不是这样的一小会、一次、两次,他们要天天面对,月月面对,年年面对,比这更多更难的事。所以,他们非常需要我们的关心和帮助,(板书:关心帮助)。教师:刚才在看郑心意这段视频的时候,你留意到郑心意最后说的话了吗?他说?教师:那我们该如何来帮助他们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试一试。小丽是新转来的同学,班主任王老师嘱咐大家平日里要多帮帮小丽,因为小丽只有一只左手。星期五放学的时候,你发现小丽在艰难的收拾书包,你马上跑过去对她说:“……”。如果你是小丽的同学,你会怎么说,怎么做?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小结:原来帮助别人也有学问。小丽希望像普通同学那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许多残疾人也是这样。因此我们在帮助残疾人之前一定要先询问“您需要帮助吗?”然后根据他们的意愿去帮助他们。如果不是出于他们的本意。我们的善意帮助可能也会伤到他们的自尊,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板书:尊重理解三、互助探究,深化体验1.教师引导:事实证明,残疾人虽然身有残疾、连正常生活都很困难,但是他们依然是那么勇敢顽强,忍着伤痛,含着眼泪,努力拼搏,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课下,我让同学们搜集了残疾人身残志坚的故事,请你先讲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听吧。2.故事分享(1)学生小组内分享故事,(2)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评价3.教师播放视频无臂钢琴师刘伟的故事教师提出问题:听了或者看了这些故事,你一定有很多的感受,此刻,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4.课件展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四、知行合一,内化体验1.小组内交流自己可以为残疾人做些什么。2.全班交流方法:哪个小组愿意把你的金点子告诉大家?3.课件展示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4.根据小组意见选取几项内容当堂进行活动出示同学到聋哑学校学习手语视频,学生一起来跟着学习。5师小结:你们真是一群有爱心的好孩子。只要我们人人都伸出友爱的手,为残疾人献上一片爱心,他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五、拓展生活,梳理收获,升华情感1.拓展延伸:除了残疾人,生活中还有哪些人需要我们关心帮助?)(体现大爱,引导思考由帮助残疾人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生病同学、家长在外务工子女、孤单老人等。2.梳理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播放社会上助人为乐的各种图片教师课堂总结:“帮助没有大小,爱心同样无价”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句温暖的话,一件小礼物……都能表达我们对他人的关心!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正如歌中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充满灿烂的阳光,变成美好人间!学生观看视频指名学生交流随教师展示,学生观察图片学生阅读资料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请多名学生回答学生齐读课题学生阅读体验活动要求两名学生上台体验,一名学生做手势或者动作,另一名学生猜测,询问他表达的意思,或者再指名交流。体验聋哑人的同学接受教师采访,交流自己的感受。表演者谈自己感受学生脱下外套,放在桌子上,听到口令开始穿。同学扮演小记者进行采访:让受访者交流今天的穿衣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感受?学生体验:每排选两位同学,一位同学戴上眼罩走到讲台,然后再回到座位上,另外一位同学当护送员,在旁边默默关注,看到有危险时及时提醒,回到座位后,听到老师的口令后摘下眼罩。由同学扮演小记者进行采访指名学生交流看到郑心意使出浑身解数也穿不上另一只衣服袖子时样的想法。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在组内交流身残志坚人物故事。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搜集的故事。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学生观看课件展示社会对残疾人的关心学生先在小组内,然后在全班内交流自己可以为残疾人做些什么。学生跟随视频学习手语:“您好”“谢谢您”“需要帮助吗”“让我们成为好朋友吧”指名学生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人需要帮助。学生跟随课件观看还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板书设计12.需要帮助吗关心关心帮助尊重理解附件:1.评测练习我们再来谈谈学生,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我发现,知道残疾朋友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你说知道吗,知道,我们都能想到他们比我们生活的要难,但是他们生活的到底有多难,有多么不方便,孩子们了解的是不全面的,不彻底的,包括我们老师如果不去悉心观察了解的话,我们了解的也是不全面的。不讲这节课时我就没体会这么深.所以,看到一些残疾朋友时,特别是平时在看到一些行动不便的残疾朋友时,很多同学都觉得好玩,觉得好笑,还有的感觉残疾很丑,很不好看。其实,那就是一种歧视,而缺少的是真诚的了解,用心的理解,真心的同情与帮助。于是,我在课堂上就安排了第二个教学环节,就是引领学生用心,真诚地去体验一下残疾朋友的生活究竟有多难。当然,课堂是有限的,空间也是有限的,但,我们的目的是做一个引领,通过这个引领,或许能帮助更进一步地走近残疾朋友的内心世界,那种对残疾朋友的同情和要帮助的愿望不是我们强加于他们的,而是孩子们通过交流和体验自发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我一定要去帮助他们,是孩子们自发的,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不是我非要你怎样,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需要帮助吗》效果分析这次评测练习主要设计了四个方面的目标达成:对残疾人弱势人群的了解程度、尊重关心程度、及尊重帮助的方法,并培养了梳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的练习结果发现,全班学生答题情况如下统计:题目正确率效果分析习题一99.5%这两个题目的设计,是对“1对弱势群体有同情心和爱心,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能力所能及地、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考察,知道残疾人使用的公共设施,并且学生已经生发了到要尊重残疾人的情感。习题二100%习题三98.67%这是对“2.知识与技能:知道残障等弱势群体在生活中会比正常人有更多的困难和不便,需要大家的关心和帮助;并具有初步的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个课堂重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检测,发现学生了解并已经内化认识,知道如何来帮助残疾人。习题四100%这是对“2.并具有初步的搜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个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检测,通过检测发现,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资料,梳理信息,提取有用信息,并丰富了自己对于残疾人的相关知识了解!总体分析100%通过以上效果分析发现,学生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是合格的,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也进行了能力锻炼以及情感的熏陶教育,这样的课堂也真正实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活动,获得体验,从而产生对弱势人群的尊重与同情,激发爱心,能自觉关注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合作、生本、愉悦、高效兼得的品德与社会课堂。《需要帮助吗》教材分析本课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同在蓝天下”的第一个活动主题。教材提供的活动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导语。几句导语点名了残疾人的缺陷,揭示了本活动主题要研究的问题,激起了学生了解残疾人学习、生活情况的好奇心。第二部分是“我的研究”。活动内容是按“了解——体验——走近——行动——拓展”的思路编写的。1.了解残疾人的生活。本环节的四幅图分别从残肢者系鞋带、聋哑人学习手语、盲童认字、无手儿童练习写字等方面展现了残疾儿童生活和学习情况,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了解不同的残疾人,感受残疾人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引起探究的愿望。通过教材中学习小伙伴的对话,呈现出我国残疾人的统计数字,使学生认识到残疾人的数量很多,是社会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残疾人的生存状态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2.活动实践,获得亲身体验本环节的两幅图提示了两种生活方式,一是“盲人走路”,体验看不到光明的痛苦;二是“单臂穿衣”体验生活自理的困难,通过模拟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残疾人生活中的不便,产生同情心,激发行动的愿望。空白文本框是引发学生把活动体验记下来,引发思考,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3.故事激励,引起情感共鸣本环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走近残疾人,了解他们的心声。采用“小记者”采访儿童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接近残疾人,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学会尊重他们。第二个层次故事园,教材提供了一个典型事例,介绍了失去双臂的成洁刻苦练习生活自理技能的的过程,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残疾人自强不息的事例,感受到他们为了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所付出的努力,产生敬佩之情。4.行为引导,激发行动愿望。怎样帮助残疾人呢?教材提供了几种可行的方式,比如一是做笔记本,二是学习手语和聋哑人交流,三是扶盲童过马路,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实际加以补充。5.讨论讲述,拓展教育内容本环节教学内容由一副讨论图和一个小故事组成,通过几位小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我们关注的弱势群体,从而把教学内容扩展开去。第三部分:“我的收获”提供了两个文本框,引导学生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想一想自己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还有哪些不足,以后遇到需要帮助的残疾人,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通过学习教材我发现,在"我的研究"这一板块,教材已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素材,(分析课本)通过学习教材,我发现教材提供的素材是不全面的,因为教材只是个引子,是个范例,它不可能把生活中所有的教育资源都一一帮我们列举出来,让我们信手拈来,取之不尽,用之不完。那么,作为教师,我们是不是就不再去合理开发应该用到的其他的教育资源了吗(也就是说,我们只满足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了吗)我想,大家的回答和我一样,当然不是,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尽我们所能,尽最大能量去开发,去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这样,我们的课,因为备课时素材选得比较全面,教师又都做到了心中有数,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地把这些资源自然地拿到课堂上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发展能力。这样,我们的课才能不走过场,才能上厚,才能真正去落实教学目标。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需要帮助吗》测试题一、填一填1.残疾人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尊重。2.伸出我们的手,为残疾人献上一份爱心,让他们的生活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3.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句(温暖)的话,一件小礼物„„都能表达我们对他人的关心。4.在我们周围有一些特殊的公用设施为残疾人提供了方便,如(盲道)、(无障碍通道)、(残疾人专用电梯按钮)等。二、辨一辨1.我们可以直呼“聋子”“瘸子”“瞎子”。(×)2.机动车或行人可以长时间占用“盲道”。(×)三、想一想1.政府为残疾人做了些什么?2.我们如何帮助残疾人的生活和学习?四、读一读,连一连1990年1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根据该法第48条规定:“每年五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教育条例》已经由国务院批准,于1994年8月23日颁布实施。它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残疾人教育的专项法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是由中国各类残疾人代表和残疾人工作者组成的全国性残疾人事业团体,简称中国残联。1988年3月1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1957年,世界聋人联合会根据欧洲各国聋人组织的倡议,决定1958年9月28日为第一个国际聋人节,并规定以后每年9月的第四个星期日为国际聋人节。1984年,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德召开的世界盲人联盟成立大会上,确定每年的10月15日为“国际盲人节(WhiteCaneSafetyDay)”。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举行了自联合国成立以来首次关于残疾人问题的特别会议。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3日定为“国际残疾人日”。1990年《残疾人教育条例》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1988年3月中国残疾人联合会12月3日全国助残日10月15日国际聋人节9月的第四个星期日国际残疾人日5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国际盲人节《需要帮助吗》课后反思学会反思,才会成长!执教完《需要帮助吗》一课后,我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在一个被关爱的环境,主动帮助别人的意识淡薄。学生对于残疾人不够了解,对残疾人的特殊的身体状况充满好奇,时常会有有意无意伤害残疾人的情况。那如何让学生了解残疾人,对残疾人或者弱势群体产生同情心,尊重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教学前,我认真研读教材,课前准备微课、视频资料,精心准备课件,课堂上通过观察、调查、访问、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残疾人生活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产生对弱势人群的尊重与同情,激发爱心,能自觉关注和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课堂上我注重做到: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这一课,我选择了让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体验活动,体验残疾人生活是三个活动,教师只对体验活动要求做说明和解释,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残疾人生活的困难,从而对他们产生同情心。学生体验之后,让学生采访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另外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中的这些活动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这也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二、因地制宜拓展教学时空《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我的教学时空没有局限于课堂和学校,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采访、调查、访问等活动,将本课程的教学与这些活动紧密结合,调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感悟,从而为在课堂上的活动做好铺垫,同时在课堂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又号召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课外利用各种方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学科的学习延伸到课外,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三、有效拓展课程资源激发情感本节课教学中整合了多项课程资源,不断升华学生认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课件中插入了三次视频,一个是残疾人郑心意的穿衣的视频,在于让学生真切的感受残疾人生活的艰辛,激发学生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愿望;一个是无臂钢琴手刘伟的故事,用亲眼看到的刘伟的顽强努力的事迹来激发学生对他们的尊重钦佩之情;还有一个是学习手语的视频,将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学生的行动,达到知行统一。一节课,我注重让学生在体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