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与生活空间的联系_第1页
景观设计与生活空间的联系_第2页
景观设计与生活空间的联系_第3页
景观设计与生活空间的联系_第4页
景观设计与生活空间的联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景观设计与生活空间的联系前言室内景观的出现虽不是空前绝后的,但自然环境恶化却是空前的。人们的物质水平也是空前的,所以当今时代的人们越来越关注室内景观、人与人、人与建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室内景观是人类从自然中来,在自然中成长,对美追求的产物。没有自然就没有人,而人对自然有种敬爱母亲般的感觉,人们通过营造室内外景观来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古代的人们对于自然现象中解释不了的问题或含糊不清的问题就用“迷信”、“图腾”、“宗教”、“风水”等带有神话色彩的理论来解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日益便利,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水平发展到空前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是幽雅宁静、山清水秀的大好河山遭到非常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恩格斯早就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第二步与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又把第一结果又取消了。”如今随着工业革命、电子信息等产业革命的高速发展,人们物质水平有了空前的改善,但是人们的生存环境及精神追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污染”一词已不再陌生,人们天天都接触到的是“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信息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等。人有向往自然的天性,于是在室内空间中营造景观来提高生活品位,提升人们的精神修养。故而,近来崇尚自然之情日渐高涨,人们渴望更多的亲近自然、接触自然、感受自然、因而室内景观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室内环境中营造景观也日趋成熟。室内景观的日趋成熟,是对物质水平发展程度的表现,也是人们对自然生态日益重视的结果。一、景观设计与生活空间发展的社会背景在我国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书画,山水,盆景等室外景观元素逐渐融入室内。随后,由于国际设计思潮大融合,景观由自由走向规则,具象发展到抽象。人们对室内景观不仅仅是模拟室外景观,而是来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讲究境界,这也是由于室内空间尺度制约的结果。园林作为室外景观的一部分,同时也为室内环境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方法,况且园林与居室向来就是合二为一的,例如日本枯山水就为现代设计融入了新的活力,在有限的室内空间给人无限的灵感。中国园林作为世界园林之母也为室内景观提供了许多引用、借鉴之处,尤以江南私家园林思想在室内设计运用更多为广泛,金学智在总结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中曾说,“江南宅园往往不求大,园不求高。景不求多,只求能供流连、盘恒,守拙养灵、隐退、归复自然”,这里“往往不求大,园不求高,景不求多”则道出了室外景观适合室内景观的基准和原理,“供流连、盘恒、守拙养灵、隐退、归复自然”则道出了室外景观在室内景观中运用的精神价值与意义。郭熙在《林泉文治》一文中曾说:“山水有可行者有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让人归复自然,也正是营造室内景观的目的。通过营造景观山水,产生可行、可

望之景观。日本枯山水即以望著称;可游,是中国园林的精神追求;可居,这是室内景观度量的准绳;可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品质的追求和要求也日渐提高,室内空间中营造室外景观氛围,同时讲究空间布局合理,人流导向简洁、明确,这样才能做到“可行”。室内空间有景观植物衬托,有山水相映生辉;有陈设艺术,小山水,墙上有画有园林小品图样的壁纸提升,产生联想的装饰品,窗外有美景可借,这样才能做到“可望”;室内有沙、石、有景可寻,花木根雕,水等,材料构成有山水意境的室内景观,才能做到“可游”,同时室内壁纸景观设置,空间按娱乐等随着人的爱好设置空间,才能做到“可居”。回归自然如图1所示。图1回归自然图1回归自然二、生活空间的含义及目的“居住”是人类的基本生活需要,居住区是城市社会组织和居民生活的基本。面对日渐成熟的住宅市场和购房者,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随着经济的发展,住宅商品化、市场多元化的刺激以及人们居住消费意识的提高,开发商与居民对居住的要求日益增加,所关注的层面已由单纯的户型平面扩展到住区的整体环境特色和外部空间设计。众多房地产开发商们把握购房者心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纷纷打出了“景观牌”,大规模拆资修建优美悦目的景观进行产品宣传,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景观渐渐摆脱了以前只作为建筑规划的补充角色,而拥有了自己的地位。住宅区域与景观有共同的目的:建设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拥有美好的环境,城市才真正人性化并适宜人类居住,城市、建筑、景观一体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外面对居住区景观建设作一些思考,使未来居住区景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三、城市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程序与方法当前大多数住区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居住区规划(控规和详规)、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对这种过程可以这样理解:规划:居住区功能划分、住宅、服务配套(交通)设施、规模和定位;建筑设计:建筑功能布置和空间造型;景观设计:绿化配置、硬质景观与游憩设施的功能布置和造型设计。在这一秩序中,居住区设计的三个阶段往往相互脱离或者联系很少,如果设计者缺乏空间观念或不考虑前一阶段的设计意图,就会出现住宅建筑与户外环境也毫无关联的情况,表现为一些琐碎的景观元素零散分布在房前屋后,虽名称花样翻新,却都大同小异,居住区景观建设应该根据广义建筑学的倡导,协调城市规划、建筑学和景观工作者共同参加,实现三者的互动,改变单向的建筑决定论,做到既根据建筑的要求调整景观,也根据景观的需要改进建筑,并经过从建筑到景观再到建筑的多次反复,实现建筑与景观的和谐共生。四、景观设计要素居住区公共景观的设计是通过对各景观构成要素的合理安排来实现的。现代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讲究绿化的形态,讲究植物质感与色彩的配置,还要讲究植物群落的生态化布局。此外,还包括对整体空间环境的布局、地形处理、硬软质场地的划分、水体设计、活动设施的选择、景观建筑物的营造、照明设计、室外家具与小品设计等,甚至一方地砖、一块缘石的选择和细部处理,都要经过规划设计师和建筑师们的共同参与研究,以求实现整体环境的最优化。景观设计要素如图2所示。图2景观设计要素五、生活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一)体现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的原则是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自然环境是景观绿化的基础,在住区规划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环境、气候特征,对地势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树木的保留要因势利导,创造具有特色的环境空间。如重庆龙湖“香樟林”小区保留和适当移植了基地中原有的数十棵香樟树,营造了小区优美的绿化环境。景观设计还应当发挥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景观设计应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二)明确的功能要求根据居住行为学的原理,住区的公共景观设计具有明确的功能要求,它的重点功能是针对婴幼儿、老年人,因为住区户外环境是他们主要的户外活动空间。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地面的高差等,这成为很好的着手途径。同时住区的景观对所有住户具有心理调适的功能,给予每个人以家园感,促进社区居民的民主和自主精神。居住区的景观兼顾了“动”“静”两大功能,居住需要“动”,这包括运动、健身,所以居住区会出现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场地,比如儿童玩耍、老人跳舞、健身的集散广场都属“动”的部分,而人们休息赏景,下棋等属“静”的部分。在设计时,“动”的区域应安排在远离住宅建筑物的区域,或集中设置,如设置在会所,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休息。区域功能动与静如图3所示。如图3区域功能动与静(三)景观设计与居住空间有机结合建筑的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取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如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住区,建筑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语汇,景观设计应崇自然、依山就势、随高就低的艺术效果;如深圳万科房地产开发的深圳“第五园”,第五园的原创现代中式住宅,打造前所未有的现代中式住宅院落,让天井、前庭、后院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面,在整体规划设计上,对中式传统住宅形式进行现代手法的演绎,展现了项目对实现人文自然的现代中式居住观的追求和探索,整个项目给人一种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的亲和感。(深圳万科第五园如图4所示。)图4深圳万科第五园(四) 强化中心、创造层次感和围合感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着重于强化中心景观;层次感是评价住区环境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住区景观设计应提供各级私密空间,并且各层次之间应有平缓的过渡。住区中公私动静变化细致,应努力营造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实践表明:同单靠建筑的围合相比,利用景观手法进行围合不但行之有效,而且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围合感的塑造应与空间性质的不同而细致地变化。一般说来,公共空间(入口广场、休息广场、主题景观、观赏草坪)的设计线条动感且颜色艳丽,强调太阳光的照射、舞台暗示,体现“人看人”(交流渴望)的乐趣。隐秘空间(人户门厅、宅前绿化、联排私院、屋顶露台)的设计则侧重静谧和私密的感受,需强调阴影、构造的细节,采用导热率低的材料以及必要的视线遮避。(五)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在外部空间景观设计中,还表现为满足居民的心理需求,为此将外部空间景观环境塑造成具有浓郁居住气息的家园,使居民感到安全、温馨及舒适,产生归属感,被居民所认同。人性化设计原则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设计开始前,应对整个居住区进行朝向和风向分析,以利于组织好居住区的风道。在景观规划阶段需考虑到向阳面和背阳面的处理,人们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对的遮阳,还有提供和设置娱乐交流的场所。(六)生态的设计原则应贯穿于环境设计的全过程生态性原则是根据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山水城市”的构想,使外部空间景观生态化的一种思维方式。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通过引入自然界的山、水与绿化,模拟出自然风光,使住区景观环境生态化,让人们感受自然生态之美。正如美国景观学者西蒙德所说:“应该把自然(山、峡谷、阳光、水、植物和空气)带进集中计划领域,细心而系统地把建筑置于群山之内、河谷之畔,并于风景之中”。居住区的建设反映了科技与人文的共同进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在经历文化导向上的转型,向更加理性、科学、开放、创新的文化主流发展,寻求人性化、高品质、个性化的景观环境已成为居住区发展的追求方向,并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更大程度地考虑到居民对环境的需求,这就更多地表现为居民对住区环境营造和维护的参与性,使设计师和业主形成“互动创作”的方式,更大范围的遵循使用者的需求与情感体现,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共生。建设更加体现精神特色的美好环境,是居住区景观环境建设未来的发展目标。六、 发展趋势综上分析,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居住空间建设必然会发生重大变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首先,多元化的居住空间形态将长期并存,但逐步转化为以房地产开发的居住小区为主。其次,居住空间建设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再者,随着居民生态意识的觉醒会渐趋重视良好的居住环境,生态居住区将倍受青睐。另外,信息革命将越来越影响居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智能化技术和网络化技术越来越多的用于居住区建设,智能化居住区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最后,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居住区的规划建设不断趋于科学合理,顺应民意,满足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多层次需求,特别会考虑老龄化人口及单亲家庭等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居住区的空间环境得到不断改善,居住空间结构也得到不断优化。总之,未来的居住空间将更加合理优化,居住区建设呈现多元化、多样化、生态化、智能化的特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形成科学合理的居住空间格局。七、 结论随着人们观念品位和审美水平的提升,我们的居住空间越来越大,可人的要求却越来越简单一一就是要适合自己,体现生活的本色。其实居住的功能很有限,在阔然的空间中,一张床、一张桌、一只马桶、一个淋浴就头够了。可为什么要把它的精神外延至无穷大呢?回答很简单:“是人的身外之'悟'无穷多一一还原生活本色。”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人类生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