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部分学校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部分学校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部分学校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部分学校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部分学校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部分学校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诗的情趣随时随地而异,各民族各时代的诗都各有它的特色。拿它们来参观互较是一种很有趣味的研究。我们姑且拿中国诗和西方诗来说,它们在情趣上就有许多有趣的同点和异点。

中国诗言爱情的虽然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杀。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例如毛苌注《诗经》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看成讽刺时事的。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近来人却又另走极端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例如《离骚》《远游》一类的著作竟有人认为爱情诗。看过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很重要。他们不知道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来不同。恋爱在从前的中国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苏李、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成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在西方诗人中为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近代尤其如此。中国社会表面上虽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兼善主义。文人往往费大半生的光阴于仕宦羁旅,“老妻寄异县”是常事,他们朝夕所接触的不是妇女而是同僚与文字友。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的影响,女子地位较高,教育也比较完善,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与男子欣合,在中国得于友朋的乐趣,在西方往往可以得之于妇人女子。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女子的地位较低。夫妇恳爱常起于伦理观念,在实际上志同道合的乐趣颇不易得。加以中国社会理想侧重功名事业,“随着四婆裙”在儒家看是一件耻事。东西恋爱观相差也甚远。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真正的恋爱往往见于“桑间濮上”。潦倒无聊,悲观厌世的人才肯公然寄情于声色,像隋炀帝李后主几位风流天子都为世所诟病。我们可以说,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中国诗人往往只求在恋爱中消遣人生。中国诗人脚踏实地,爱情只是爱情;西方诗人比较能高瞻远瞩,爱情之中都有几分人生哲学和宗教情操。

这并非说中国诗人不能深于情。西方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最多;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西方爱情诗最长于“慕”,莎士比亚的十四行体诗,雪莱和布朗宁诸人的短诗是“慕”的胜境;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卷耳》《柏舟》《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梁玄帝的《荡妇秋思赋》以及李白的《长相思》《怨情》《春思》诸作是“怨”的胜境。(摘编自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材料二:

在中世纪以前,是谈不到个人的爱的。不言而喻,体态的美丽、亲密的交往、融洽的旨趣等等,曾经引起异性的欲望,同谁发生这种最亲密的关系,无论对男子还是对女子都不是完全无关紧要的。但是这距离现代的爱还很远很远。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会以外才有。忒俄克里托斯和莫斯赫都向我们歌颂牧人的爱情的喜悦和痛苦,这些牧人以及朗格的达夫尼斯和赫洛娅,全都是不参与国家事务,不参与自由民生活的奴隶。而在奴隶的爱情关系以外,我们所遇到的爱情关系只是灭亡中的古代世界的崩溃的产物,而且是与同样也处在官方社会以外的妇女——艺妓,即异地妇女或被释放的女奴隶发生的关系:在雅典是在它灭亡的前夜,在罗马是在帝政时代。如果说在自由民男女之间确实发生过爱情关系,那只是就婚后通奸而言的。所以,对于那位古代的古典爱情诗人老阿克里翁来说,现代意义上的爱竟是如此无关紧要。(摘编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毛苌把《诗经》里的爱情诗看成时事讽刺诗,可见前人崇尚忠君爱国的诗歌理论,这为理解爱情诗增加了一条通道。

B.有些人因为不知道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来不同,而将《离骚》《远游》一类忠君爱国的诗篇贴上爱情的徽帜。

C.中世纪以前谈不到个人的爱,夫妇之间虽然有爱,但那不是个人主观的爱好,而只是夫妻之道,是一种客观的义务。

D.古代官方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爱情关系,只有不参与国家事务、不参与自由民生活的奴隶才有这种意义上的爱情关系。2.为什么“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下列各项对其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西方社会骨子里侧重个人主义,而中国社会骨子里侧重兼善主义,因而爱情在中国人的个人生命中不是最关痛痒的事情。

B.中国社会文人多为官员,他们忙于仕宦羁旅,一家人分居两地十分普遍,他们朝夕接触的不是妇女,而是同僚与文字友。

C.中国社会女子地位普遍较低,不能像西方女子那样在学问和情趣上可以与男子欣合,夫妇之间不易获得志同道合的乐趣。

D.潦倒无聊、悲观厌世者寄情声色,隋炀帝等风流天子为世诟病,他们败坏了爱情的名声,致使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爱情诗最善于‘怨’”这一观点的一项是______

A.《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夜雨寄北》(李商隐)

B.《氓》(《诗经•卫风》)、《孔雀东南飞》(乐府民歌)

C.《关雎》(《诗经•周南》)、《琵琶行》(白居易)

D.《蒹葭》(《诗经•秦风》)、《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4.依据材料,简要概括爱情在西方诗中很重要的原因。5.朱光潜认为“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但我们读《诗经》的《静女》,分明感受到它就是一篇歌颂男女纯真爱情的佳作,你怎样理解这一现象?请结合材料里的相关论述,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深巷里的老墙

梁衡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涸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薛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⑥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我修这房子时专门为它开了一扇西窗,为了能最佳取景,还不厌其烦地改窗框、配窗帘。但突然有一天西边冒出了一座新房,壁立眼前,挡了个严严实实。”

⑦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竿草色娇。”当年的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⑧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夯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⑨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能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有删节)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中学画的儿子“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反映出儿子对大自然的敬畏。

B.岳飞曾在严田这一带驻军,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来表达凯旋的喜悦。

C.文章围绕墙展开叙述,记录了新墙从白墙黛瓦到受到自然、岁月侵蚀变得残败的全过程。

D.在作者看来,突然立在窗前的新房破坏了老墙之美,摧毁乡村之美的工业文明应被批判。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文章先整体描述墙的变化与特点,后再聚焦老墙及土墙的细部刻画,点面结合,详略相宜。

B.第④段介绍大自然立体作画的方法,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并联想植物的果实做成美食,颇有趣味。

C.结尾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背景中,在对比中抒发感慨;最后两句反诘责问,发人深思。

D.作者选取“红土墙”“青瓦”“绿苔”“灿烂的花”等物象,让被遗弃的土墙具有了独特的美感。8.有人评价梁衡的这篇散文:“梁衡追求散文的哲理美,作者在对客观事物做了描述,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情,并感染了读者,又进一步升华到一种哲理思想上,并理出一种新理念。”请据此观点简析作者借“老墙”所表达的哲思。9.某同学品读散文②—④段,留下了深刻印象,便计划完成一部关于“婺源之美,与墙共画”的短片拍摄。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从镜头、画面、背景音乐三个方面帮助他完成拍摄策划。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因自幼读书,接闻大人君子之余论,虽他无所得,至如君臣之义,自谓见之甚明。如以日用近事言之,凡吾人之所以得安居而暇食,以遂其生聚之乐者,是谁之力欤?皆君上之赐也。是以凡我有生之民,或给力役,或出智能,亦必各有以自效焉。此理势之必然,亘万古而不可易。

因生四十三年,未尝效尺寸之力,以报国家养育生成之德,而恩命连至,因尚敢偃蹇不出,食高尚之名以自媚,以负我国家知遇之恩,而得罪于圣门中庸之教也哉?但或者得之传闻,不求其实,止于踪迹之近似者观之,是以有高人隐士之目,惟阁下亦知因之未尝以此自居也。

向者,先储皇以赞善之命来召,即与使者俱行,再奉旨令教学,亦即时应命。后以老母中风,请还家省视,不幸弥留,竟遭忧制,遂不复出,初岂有意于不仕邪?今圣天子选用贤良,一新时政,虽前日隐晦之人,亦将出而仕矣,况因平昔非隐晦者邪?况加以不次之宠,处之以优崇之地邪。是以形留意往,命与心违,病卧空斋,惶恐待罪。

因素有赢疾,自去年丧子,忧患之余,继以店疟,历夏及秋,后虽平复,然精神气血已非旧矣。不意今岁五月二十八日,疟疾复作,至七月初二日,腹痛如刺,下血不已。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遂遣人于容城先人墓侧修营一舍,傥病势不退,当居处其中以待尽。遣人之际,未免感伤,由是病势益增,饮食极减。至二十一日,使者持恩命至,因初闻之,惶怖无地,不知所措,徐而思之,窃谓供职虽未能扶病而行,而愿命则不敢不扶病而拜。因又虑,若稍涉迟疑,则不惟臣子之心有所不安,而踪迹高峻,已不近于人情矣。是以即日拜受,留使者,候病势稍退,与之俱行。迁延至今,服疗百至,略无一效,乃请使者先行,待病退,自备气力以行。望阁下俯加矜悯,曲为保全。(节选自【元】刘因《上宰相书》)书①上,朝廷不强致,帝闻之,亦曰:“古有所谓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欤!”(节选自《元史•卷一百七十一》)【注】①书:指刘因的《上宰相书》。②出自《孟子》:“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

B.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

C.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

D.至八月初/偶起一念/自叹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恐一旦身先朝露/必至累人/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用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圣门,义为进入圣道之门;或谓孔子的门下,亦泛指传孔子之道者。

B.“先储皇”与“果不如先愿”(《孔雀东南飞》)中的“先”意思相同。

C.忧制,即丁忧制度。古代在职官员如父或母去世,须辞官回乡守制。

D.拜,此处的意思与“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中的“拜”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在文章开头表白自己本有为国家效力的想法,绝没有借辞官以求取名声的意图,努力消除上司可能产生的误解。

B.当时有人把作者看作高人隐士,而作者先从往事说起,表明自己不是隐士,这一事实讲得简洁,但对说明问题却很有力。

C.作者声情并茂,将自己病状心情写得细腻曲折,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上书的最后,拜托宰相向皇帝传言,戛然而止。

D.作者的文章上交给朝廷后,朝廷也不勉强,皇帝得知这个情况后,很惋惜,说刘因是不召之臣,表达了对刘因的不满。13.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吾人之所以得安居而暇食,以遂其生聚之乐者,是谁之力欤?

②而恩命连至,因尚敢偃蹇不出,食高尚之名以自媚。14.同为婉拒之辞,本文与李密的《陈情表》所表达的拒绝原因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辣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③镟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廊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首句“风霜起”营造出了一种肃杀之气,一起笔就刻画出画鹰的气势,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竦身”指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猎取狡猾的兔子,生动描绘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

C.此鹰不只是一个画面形象,还具有主体精神的象征意义,传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

D.最后两句深入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以真鹰气概期之”,寄托着作者的思想。16.本诗与诗人的《登高》一诗的风格有何不同?请分别概括,并试从两个角度简要分析。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遇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陈情表》中李密表明年少时期,自家家道衰落,没有什么近亲,家中也没有仆人,平日里他“______,______”。(3)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______,______”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崇尚敢作敢为,引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词句“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为证。有人崇尚慎言慎行,引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为证。

年轻人应当敢作敢为还是慎言慎行,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黎明的曙光披着金色的大衣从万顷碧波上踏着朝露而来,苏醒的泰山发出铮铮的声响,从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示出它坚实的形态。一轮朝阳从海际①_____,圣光充溢饱满,喷涌,流动,一个熠熠发光的世界!我透过那浓密的树梢遥看到远方的木船已挂起了洁白的帆——那迎风摇曳的希望之帆,正颤动于朝阳之中。此时,朝阳、白帆、如洗的碧空,把我一个遥远未来的瞻嘱与渴盼,带向②_____的苍穹。

又一次,仰望诺日朗大瀑布。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林流出来,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飘忽的水雾。云雾迷蒙的天上,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中汹涌而下,浩浩荡荡,一落千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③_____的回声。站在大瀑布面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漾的水雾中的一颗微粒。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我确信,天地人之外,一定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我们对渴的耐受力远过于对饿,平日不喝茶,水也喝得不多,①_____。可一旦渴起来,那渴的感觉就势不可挡,好比平日不生病的人突然生了病,百般难受。这情形多半出在夏天。因为此时的渴是与热连作一气的,无从分拆,②_____。要同时解决渴和热,这当然就需冷饮出场。冷饮中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冰淇淋、雪糕之类,只降热而不止渴,而且糖和奶做一处,拖泥带水的,吃过之后口腔发黏,很不受用。冰西瓜要好些,西瓜的甜是一种透明的甜,甜得爽,不过总是甜。③_____,喝了之后当真有口角生津之感,而且茶也不是不可以冰镇,虽说冰过的茶少了品茶的意趣,但解渴降火要紧,就别穷讲究了。22.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暑假第二天,我们两人乘坐高铁前往张家界旅游,难得轻松,好不开心。

B.市长对运动员们说:“同志们,我们是运动员,我们是代表国家参赛”。

C.失败是人生的常客,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失败,胜不骄而败不馁。

D.七月流火,我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来到梨园村,看望当地的留守儿童。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和解析1~5.【答案】A、D、B、、【解析】(1)A.曲解文意。“这为理解爱情诗增加了一条通道”错误。从下文“近来人却又另走极端……”可以看出“把《诗经》里的爱情诗看成时事讽刺诗”是一种极端做法,应予以否定。

故选:A。

(2)D.因果倒置,“国人重视婚姻而轻松恋爱”是“因”。“潦倒无聊、悲观厌世者才寄情声色”和“隋炀帝等风流天子为世诟病”是“果”,因为“国人重视婚姻而轻松恋爱”,这才认为“寄情声色”便是“潦倒无聊、悲观厌世”,这才“诟病”隋炀帝等风流天子。

故选:D。

(3)A.《夜雨寄北》虽然也写出了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但不是对爱恋对象的“怨”。

C.《关雎》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虽然也写到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但这不是对对方的“怨”而是“爱”。

D.《蒹葭》写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虽有追求不得的惆怅,但不是文中所说的“怨”;而《扬州慢(淮左名都)》则不属于爱情诗。

故选:B。

(4)“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西方社会骨子里侧重个人主义,而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的影响,女子地位较高,教育也比较完善,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与男子欣合,在中国得于友朋的乐趣,在西方往往可以得之于妇人女子”,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的影响,女子地位较高,教育也比较完善,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与男子欣合,在中国得于友朋的乐趣,在西方往往可以得之于妇人女子。总的来说,由西方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决定。

(5)“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古代只是在官方社会以外才有”,恩格斯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中世纪并不存在,同时又指出这种爱情关系存在于古代官方社会以外。“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真正的恋爱往往见于‘桑间濮上’”,《静女》是民间诗歌,是在官方社会之外的劳动人民追求恋爱的赞歌。

答案:

(1)A

(2)D

(3)B

(4)总的来说,由西方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决定。西方社会骨子里侧重个人主义,而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的影响,女子地位较高,教育也比较完善,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与男子欣合,在中国得于友朋的乐趣,在西方往往可以得之于妇人女子。

(5)恩格斯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在中世纪并不存在,同时又指出这种爱情关系存在于古代官方社会以外。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但在处于官方社会外的劳动人民中也不失恋爱的存在,作为古代民歌的《静女》就是劳动人民大胆追求恋爱的赞歌。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对内容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4)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6~9.【答案】A、C、、【解析】(1)B.“表达凯旋的喜悦”于文无据,从诗句看是对此地风物美景有别于战场的赞美感慨。C.“记录了新墙从白墙黛瓦到受到自然岁月侵蚀变得残败的全过程”表述有误,还记录了墙与许多鲜活的生命共生,充满生气的过程。D.“摧毁乡村之美的工业文明应被批判”过度解读。

故选A。

(2)C.“最后两句反诘责问”错,语气并没有达到责问的强烈程度。

(3)①结合“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可知,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②结合“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可知,感悟了经历岁月风雨依然要保持蓬勃奋发的精神;③结合“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可知,融入了作者对社会变迁、历史文明与逝去的思考。

(4)①结合“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可知,镜头主要采取中近景,特写聚焦墙体墙面或周围环境。②主要拍摄三个画面:结合“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可知,洁白如纸的新墙。结合“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涸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可知,被细雨湿雾侵蚀过的有线条、斑点、光影的墙。结合“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可知,历尽岁月风雨折磨仍附着绿色生意的墙。突出墙上的岁月痕迹与勃发生命力。③结合“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可知,在背景音乐选取上,每个画面可分别配以虫鸣鸟叫等自然之音、风雨之声,节奏轻快明朗的乐声。

答案:

(1)A

(2)C

(3)①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②感悟了经历岁月风雨依然要保持蓬勃奋发的精神;③融入了作者对社会变迁、历史文明与逝去的思考。

(4)①镜头主要采取中近景,特写聚焦墙体墙面或周围环境。②主要拍摄三个画面:洁白如纸的新墙。被细雨湿雾侵蚀过的有线条、斑点、光影的墙。历尽岁月风雨折磨仍附着绿色生意的墙。突出墙上的岁月痕迹与勃发生命力。③在背景音乐选取上,每个画面可分别配以虫鸣鸟叫等自然之音、风雨之声,节奏轻快明朗的乐声。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结合题干的选择要求,到底选正确还是选错误;其次,要明确题目的考查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比较。

(3)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物象和意蕴哲思的能力。作品意蕴哲思的发掘,可以由浅入深,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解题时应当结合全文整体把握作品意蕴哲思,仔细体会作者情感内涵,抓住文中透露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加以概括。

(4)本题考查筛选概括和运用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先通读文本,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筛选概括相关内容。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10~14.【答案】D、B、D、、【解析】(1)“至八月初”为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句,排除A、C;“旁无期功之亲”“家无纪纲之仆”结构对称,中间断句,排除B。故选:D。句子翻译为:到八月初,我偶然起了一个念头,自叹身边没有比较亲的人,家里没有管理家事的仆人,担心一旦自己先死了,一定拖累别人。

(2)B.“意思相同”错。先前,去世的皇太子。先:已去世的/果然不能满足我们从前的心愿。先:从前的,过去的。

(3)D.“表达了对刘因的不满”错,原文为“古有所谓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欤”,是对刘因的赞美。

(4)①凡:凡是;是:这;力:功劳。句子翻译为:凡是我们赖以安稳地居住而悠闲地生活,而享受生活快乐的,这是谁的功劳呢?

②恩命:诏令;尚:还;偃蹇:傲慢;食:贪图。句子翻译为:但诏令接连送到,我还敢傲慢不出来做官,贪图高尚的名声来自己取悦自己。

(5)根据本文信息“因又虑,若稍涉迟疑,则不惟臣子之心有所不安,而踪迹高峻,已不近于人情矣。是以即日拜受,留使者,候病势稍退,与之俱行。迁延至今,服疗百至,略无一效,乃请使者先行,待病退,自备气力以行。望阁下俯加矜悯,曲为保全”可知,作者主要表达自己体弱多病,难以成行。

根据《陈情表》中“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等信息可知,李密《陈情表》中主要表达祖母年迈,无人照顾。

答案:

(1)D

(2)B

(3)D

(4)①凡是我们赖以安稳地居住而悠闲地生活,而享受生活快乐的,这是谁的功劳呢?

②但诏令接连送到,我还敢傲慢不出来做官,贪图高尚的名声来自己取悦自己。

(5)李密《陈情表》中主要表达祖母年迈,无人照顾;本文主要表达自己体弱多病,难以成行。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15~16.【答案】C、【解析】(1)C.“传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分析有误。《画鹰》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写这首诗时,正值开元盛世,唐王朝到处是繁荣景象,诗人青春年少,富有理想,有积极进取之心。作者希望自己能像鹰一样去战斗,表达的是他的凌云壮志,没有“愤懑”之情。

故选:C。

(2)从情感角度:作者借鹰言志,最后两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意思是:应当让它去出击凡鸟,它一定会把凡鸟的毛血洒弃在平远的草地上。诗人直把画鹰当成真鹰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借“鹰击凡鸟”表现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嫉恶如仇之心。所以本诗的情感是豪迈而不伤感的,与作者后期忧国忧民、伤己的情感不同。

从意象选取角度:本诗选择的意象是“鹰”,描绘了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以“鹰”的凶猛英武的特性传达出作者早期的自信和抱负;《登高》中选用的意象是落木、白沙、盘旋的鸟等,营造出的是萧瑟凄冷意境。所以本诗的意象是昂扬的,与《登高》不同。

从用词角度:本诗用词生动形象,富有生机,如“竦身思狡兔”中诗人选用“竦”“思”两个动词,写鹰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如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何当击凡鸟”写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一个“击”字表现出苍鹰搏击长空,勇于击敌的不凡。与《登高》中用到的“多病”“潦倒”等词表现出来的郁闷低沉是不一样的。

所以本诗的风格是激昂豪迈的,与《登高》的沉郁顿挫截然不同。

答案:

(1)C

(2)本诗风格激昂豪迈,与《登高》沉郁顿挫的风格截然不同。

①情感豪迈而不伤感。作者借“鹰击凡鸟”表达自己奋发有为的热情和嫉恶如仇的性格,情感表达豪迈高昂,与作者后期忧国忧民、伤已的情感不同。②意象昂扬而不萧瑟。“鹰”的凶猛英武的特性传达出的是作者早期的自信和抱负,与《登高》中选用的落木、白沙、盘旋的鸟等一系列萧瑟凄冷的意象不同。③用词生动而不沉郁。一“竦”一“思”精妙地描绘了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心理,将画中鹰写得富有活力:“击”字更是写出了苍鹰搏击长空,勇于击敌的不凡,语言生动,富有生机。与《登高》中用到的“多病”“潦倒”等词表现出来的郁闷低沉是不一样的。

译文:

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丝绳的金属环,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呼之欲出。

何时能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庸之鸟的毛血洒落在荒原之野。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在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擿”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擿”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整体风格的能力。赏析诗歌诗歌的语言风格可从用词、意象、意境和情感等角度分析。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17.【答案】【小题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小题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小题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解析】故答案为: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重点字:淫)

(2)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重点字:孑)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重点字:渡)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18.【答案】切莫将鲁莽当作勇敢

脚踏实地走得远,如履薄冰走得久。

——题记有人崇尚敢作敢为,引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词句“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为证。但“勇敢”就是肆无忌惮,当一味横冲直撞的莽夫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在生活中切莫将鲁莽视为勇敢。

君不闻:即将大学毕业的黄雨蒙决定去可可西里无人区,她一直都向往那里“原始的苍凉美”,可是可可西里无人区夜晚异常寒冷,成群的野狼经常出没觅食。因此这里被称为“死亡地带”。黄雨蒙只身一人,又没有户外经验,结果她进去后就失联了。之后青海格尔木警方进行了地毯式搜索,还动用了蓝天救援队等民间救援力量,最终找到了她的遗骸。一个女大学生就这样为自己的鲁莽付出了代价。

记得孩子们在看动画片时,常羡慕临危不惧、英勇顽强的勇士,因此,有些孩子会模仿勇士的行为,常做出一些危险举动。主持人汪涵曾回忆起自己的一次鲁莽行为:小时候的他很调皮,一次小朋友们打赌,说:“谁敢从2米高的台阶上跳下来,我们就叫他大王。”汪涵就真的从台阶上跳了下去,然后喊道:“叫我大王!”说完汪涵就跪了下去,他的脚趾骨折了。我们很多人做事虽然看起来大胆勇敢,却因从不考虑后果,而变成了鲁莽。

《狮子王》里老狮王对年幼的辛巴说:“勇敢不代表到处闯祸。”很多青年习惯把鲁莽当勇敢。比如很多学生去溶洞探险,去未开发的原始森林远足,冒险寻找刺激,可是身体素质不过关,临行前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没有受过专业技能训练,没充分了解其危险性,没有相应的自救安全知识,凭借好奇和冲动就深入一些无人区,这都是鲁莽的行为,使得悲剧一次次发生,这其实是极不负责任的自私之举。

鲁莽往往以勇敢的名义出现,让人热血沸腾,但勇敢不是鲁莽,那什么是勇敢呢?孔子說:“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即智、仁、勇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勇敢必须包含正义的目的,为了心中的信仰、探求真理和社会正义挺身而出;它是从责任心出发,而不是从别的动机出发去冒生命的危险,诸如以虚荣心、好奇心、贪心等为动机。盲目、无知等同于愚蠢,做事讲方法,用策略,是智者之勇,而绝非匹夫之勇。勇敢的人会想清楚前因后果,会考虑有没有危险,机智、细心地应对挑战,不轻举妄动。有哲人说:“最大的一种勇敢就是‘勇于不敢’。”有敬畏之心,“不敢”冒犯人类和自然,守护着理想、信念和原则底线。苏轼说“大勇若怯”,勇敢也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方式,勇敢不仅指不怕死,视死如归,还知道不做不值得、不仁不义的事,能够自律、止损。

勇敢和鲁莽乍看相似,其实两者有着本质区别。勇敢的基础是胆识,这个“识”,就对人对事对生命有独特的见解;鲁莽只是一时冲动,是没心没肺没头脑。若是轻信人言,黑白不辨,逞武夫之勇,那就是鲁莽。勇敢需要强健的体魄、健全的心智、强烈的责任心、顽强的毅力、精湛的技能、优良的品性,是高智力下的敢作敢为;鲁莽则是一种冲动,毫无准备、头脑发热,是为表现自己,且急于求成。勇敢是选择,鲁莽是冲动;勇敢是人性,鲁莽是动物本能。勇敢是基于权衡之后的行动,鲁莽是不经过大脑,轻率、性急,条件还不成熟的贸然行事,不顾后果的一味蛮干。冷静、机智、细心是勇敢,胆大妄为、轻举妄动、意气用事是鲁莽,鲁莽如脱缰的野马,最终必然一败涂地。

一位作家说:“别把无知当求知,莫把诱惑当机会;别把幼稚当激情,莫把偏激当执着;别把无畏当智慧,别把任性胡来当成勇敢。”我们必须杜绝鲁莽行为,成为真正的勇者,从而让做人做事更有理智,更有价值和意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先呈现两种对立的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式,即敢作敢为和慎言慎行,并分别引毛泽东和老子的名句为证。毛泽东的名句强调要有敢作为的大无畏精神,不向困难低头,敢于创新,勇于担当,惟其如此,才能开创新世界,彰显生命的意义。而在老子看来,两种不同的勇,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则遭害,一则存活。也就是说,勇气如果建立在妄为蛮干的基础上,就会遭到杀身之祸,而建立在谨慎的基础上,才能活命,才能安全。老子的话强调要有敬畏之心。没有“敢作敢为”,就没有生命的开拓,没有“慎言慎行”,就没有生命的安全。

写作时应当围绕“敢”与“不敢”立意,可以侧重于前者,也可侧重于后者,当然最好是两者兼顾,辩证立意。无论哪一种立意,都应当结合现实进行思考和阐述。如有些年轻人视鲁莽为勇敢,毫无敬畏之心;有些青年害怕失败,畏首畏尾,不敢创新;有些青年在涉及利益时敢于争斗,而面对公害,却不敢拍案而起……能联系这些现实情况进行立意和阐述,就容易增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内容更为具体实在。

参考立意:

1.大无畏,方有所为。

2.成大事者,必兼具勇和畏。

3.为人处世应有敬畏之心。

4.什么都不怕,反而更可怕。

5.莫把鲁莽当勇敢。

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