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_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_数学_小学__2000319924【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教材简析】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一年级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本节课借助“制作保护牌”这个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积累数学经验,通过观察、比较、感知、抽象出图形的特征,获取数学知识。【教学目标】1.在直观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初步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2.通过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感悟对基本图形的研究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归纳、数学交流等基本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逐步感受数学独特的理性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探索、敢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教学重、难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具准备】长方形纸、正方形纸、直尺、三角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谈话:春天到了,我们学校的护绿小队开始行动了,他们制作了保护树木的牌子。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情境图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板贴。提问:这位同学遇到什么问题了?根据学生的回答,呈现问题:怎样做一个长方形牌子呢?(板贴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交流。谈话:其实这位同学说到了长方形的一些特点,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研究长方形有哪些特点。【设计意图】教师以教材情境为依托,以制作牌子作为切入点,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二、观察操作,研究图形(一)认识长方形1.探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谈话: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开始研究,看谁的发现最多?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适时点拨。提问:哪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发现?预设1:用直尺去量,发现上边和下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相等。预设2:用对折的方法,发现了左右两条边相等,上下两条边也相等。引导小结:上边和下边它们的位置是相对的,我们把这样相对的边叫做对边。为了把两组对边区别开来,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谈话:刚才同学们发现了长方形边的特点,还有别的发现吗?预设1: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长方形的角比一比,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预设2:把四个角放在一起,量一次就可以发现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提问:你能完整地说一说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吗?学生完整梳理长方形的特征。【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活动中,借助学具,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边和角两方面探究、归纳出长方形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采用不同策略的能力,让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2.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随后课件去掉一条边),你能想像出长方形的样子吗?现在只剩下两条边了,还能想像出吗?只剩这一条边呢?引导小结:看来长和宽缺一不可,它们直接决定着这个长方形的大小。谈话:刚才同学们抓住了长方形的特点解决了问题。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特点?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都用了哪些方法?研究了长方形的那几个方面?随着学生回答板书探究方法:量一量、折一折【设计意图】教师精心组织的观察、想象等活动,不仅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参与学习,而且促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二)认识正方形谈话:那怎样做一个正方形的牌子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学具,按照刚才探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小组合作来探究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教师巡视。提问:谁来说说你们组是怎么研究的?正方形有什么特点?预设1:用尺子量的,发现正方形也是对边相等,四个角也是直角。预设2:用折的方法,发现正方形不光对边相等,而且四条边都相等。引导小结: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揭示:正方形四条边都一样长,我们把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探究长方形特点的方法迁移到探究正方形特点的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发现正方形的特点。三、引导建构,认识图形1.辨析图形,发现两者联系(1)长方形宽不变,长渐短提问: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什么图形?预设:长为5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追问:去掉1列,发现了什么变化?再去掉1列,又发现了什么变化?谁能说一说,长方形是怎样逐渐变成正方形的?(2)长方形长不变,宽渐长提问:长不变,还能变成一个正方形吗?预设:把宽变长,宽和长相等时也能变为一个正方形。引导小结:只要长和宽相等就能成为一个正方形,看来正方形具有长方形的所有特点,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2.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预设1:四个角都是直角,都有4条边。预设2: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因此我们又把它们叫做四边形。【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描述图形的变化,在“变”和“不变”的思辨中,巧妙的孕伏了两种图形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体会了长方形、正方形互相转化的特点。3.认识五边形、六边形谈话:护绿小组还做了一些牌子,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预设1:有5条边,5个角。叫五边形预设2:有6条边,6个角,叫做六边形。小结:像这种边和角比较多的图形,我们一般以边的数量来命名。谈话:回顾一下今天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板贴课题),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探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什么?引导小结:根据边和角的特点认识了多边形。四、巩固新知,拓展应用。谈话:我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做个猜谜语的数学游戏吧!(出示一个信封)这个信封里有一张纸片,这张纸片有可能是什么图形?小结:我们在游戏中又用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设计意图】本环节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巩固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做到数学向生活延伸。五、回顾整理,总结提升谈话:同学们,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的想法:知识:我学会了从边和角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方法:我学会了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研究一个图形的特征。情感:我觉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意图】以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知识,学习方法、情感态度等几个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学情分析】_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_数学_小学__2000319924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动手操作,易于接受直观形象的东西。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不易理解抽象的概念,从整体上看,二年级学生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能够跟上教师的讲课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能利用学具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解决问题,并且已经初步具有了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倾听他人发言的能力,会初步进行小组合作。知识基础方面,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依据目前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帮助护绿小队,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解决在制作保护树木的牌子时发现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让每个学生在动手中体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教学活动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效果分析】_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_数学_小学__2000319924本节课教师充分关注数学课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融知识、能力为一体的课堂,学生将数学知识与感兴趣的生活问题融为一体,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体验了学习的快乐。具体体现如下:一、学生对创设的情境引入新课,兴趣较高。教师创设了有趣的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帮助春天里护绿小队制作保护树木的牌子展开问题,并把制作牌子这一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自觉的融入新知识的学习,并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孩子们有了学习的兴趣,掘发了孩子们的潜能。同学们争着把自己发现的信息告诉老师,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进一步激起学习的高潮,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二、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主动获取新知。在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之后,让学生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积累数学经验,通过观察、比较、感知、抽象出图形的特征,获取数学知识。教师借助问题“怎样做一个长方形的牌子呢?”让每个学生都动手量一量、折一折,学生在“思考——交流——操作——交流”的过程中,有方法、有目的地探究。教师又借助做正方形牌子的情境,让每个学生再次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运用探究长方形特点的方法迁移到探究正方形特点的活动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发现正方形的特点。三、引导建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师创设多种操作情境,通过想一想、量一量、折一折、说一说等数学活动,学生们有良好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操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法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得以调动。同时借助多媒体运用了动画,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在练习设计中,一道道题目就是生活里的一个个小故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操作活动,学生通过操作、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法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量一量、折一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体会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每一个练习的操作前,教师都能提出明确的要求,因此课堂上学生操作不是无序的,而是紧张有序地在进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带着问题,动手中又积极地思维,达到动与静的结合,观察与思考的有机结合充分感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四、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了培养。在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老师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体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老师在课堂上注意对学生的评价,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述,形成良好的数学表达习惯。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习惯,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本节课教师不仅交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注重了让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教材分析】_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_数学_小学__2000319924图形与几何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其中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是图形与几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生一年级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但这是学生第一次用语言抽象概括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对今后探究其他几何图形并抽象概括其的特征有模型作用,所以这单元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经验基础,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通过为花草树木做保护牌,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点。教材安排了2个红点和1个绿点,第一个红点通过“怎样做一个长方形的牌子呢?”这一问题,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折一折,小组交流合作,探究长方形的特点;绿点借助第一个红点的探究过程和建立的数学模型,自主探究出正方形的特点;第二个红点通过对观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根据上述分析,结合课程标准,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1.在直观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若干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无边形和六边形。2.通过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感悟对基本图形的研究方法,积累数学操作,数学推理等活动经验,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归纳、数学交流等基本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逐步感受数学独特的理性乐趣,从而喜欢数学。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用于探索、敢于质疑、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教学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掌握探索图形特征的方法。【观评记录】_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_数学_小学__2000319924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合理,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重积累动手操作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时间、素材,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跃起来。对于几何知识的初步教学,课程标准要求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测量、折叠、画图等实际活动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题的特征。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直观的认识更为重要,如何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直观素材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设计突破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老师通过猜想特征、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概念、数学经验、数学认知。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思考、体验、发展,尤其是在数学内在思维的活动获得相关知识的深度理解。在活动中,实现了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并行互动,也实现了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手在动、脑在动、口在动。正是因为活动素材的充足,是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基本特征的认识和体验。二、注重培养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教师积极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所为探究,就是对问题作出猜想、假设、预测并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过程,这一点在本节课中比较突出。学生在探究长方形的特征时,总结出可以用“量、比、折”的方法,在探究正方形的特征时,学生马上想到可以用这些方法,实际上,这也为今后学生学习其他的几何图形打下基础。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一类问题的一些方法,交给了学生研究几何图形的思路,为今后研究其他基本几何图形打下了基础,努力促进研究数学对方方法的迁移。这种思路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研究解释基本几何图形,能首先想到研究他们的长度、角度等特征。从数学层面上来说,就是顺从命名、度量和关系等逻辑手段,发展数学知识,促进数学观念。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活动为载体,重视数学活动的内涵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促进、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加以体现的特点比较明显,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数学观念,调动了学生积极的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四、重视练习题的设计,趣味游戏巩固新知。教师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教师评价语言及时有针对性激励,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的心理需求,维持孩子们学习新知的兴趣,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当然,如何更好地帮助、推动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如何巧妙地把学生推到知识发展的前台,仍然是一个需要展开深度思考的话题,发展学生包括空间观念在内的所有数学观念是一个长期且螺旋上升的过程,如何设计一个渐进的、有饱含容量的、循环上升的活动,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话题,老师的课例为我们提供了继续思考的基础和空间。【评测练习】_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_数学_小学__2000319924练习题一:猜一猜,是什么图形?练习题二:想一想、画一画【课后反思】_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_数学_小学__200031992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所谓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的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数学上常见的数学概念、定理、规律、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式、图表、程序等都是数学模型。而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在不断抽象、概括、模式化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下面就我执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按照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与技能,积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获得数学思考方法。同时,渗透模型思想,经历数学模型建构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模型的价值和建模的意义,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模型思想师:春天到了,我们学校的护绿小队开始行动了,他们制作了保护树木的牌子。看,我们护绿小队的这位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板贴问题)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研究些什么?生1:我们要看看边都多长。生2:看看四个角是不是直角。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谈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看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教师边说边用长方形的牌子画出一个长方形。【思考】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要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描述数学问题产生的背景。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的头脑中激活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容易使学生用积累的经验来感受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感知数学模型的存在。二、动手操作,建构数学模型思想(一)探究长方形的特征1.自主探究,操作验证师: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纸(每个学生的长方形大小不一),去研究一下它的边和角吧。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活动,教师巡视,组织交流反馈。)(1)边的特点方法一:量一量方法二:折一折小结:这两个小组虽然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虽然长方形的大小不同但都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来说说长方形边有什么特点?教师在此基础上教学“对边相等”及认识“长”与“宽”。(2)角的特点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长方形边的特点,还有别的发现吗?生1: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长方形的角比一比,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生2:把长方形对折两次,原本的四个角现在全部重合到一起,量一次就可以验证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小结:这可是一个好办法啊,通过折一折把四个角放在一起,只量一次就可以。来,让小老师带领大家折一折吧。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长方形边和角的特点。(2)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师:这是一个什么图形?(随后课件去掉一条边),你能想像出长方形的样子吗?和你想像的一样吗?师:现在只剩下两条边了,还能比划出原来的长方形吗?生:能师:谁上来边比划边告诉大家另外两条边的长根据什么比划出来的?师:只剩这一条边呢?(出示只知道宽)生1:能,生2:不能师:找一个不能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课件:然后再出单独的另一边?)师:只知道长呢?师小结:看来长和宽缺一不可,它们直接决定着这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同学们抓住了长方形的特点解决了问题。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特点?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都用了哪些方法?研究了长方形的那几个方面?(板书:边、角)【思考】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究、猜想、思考,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基于这样的思考,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想办法,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等方法发现长方形的特点,并且将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的结合起来,在操作、交流中渗透模型思想,为学生搭建一个“脚手架”,建立的模型的雏形。在此基础上教师精心组织的观察、比划、想象等活动,不仅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参与学习,而且促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长与宽的概念,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长方形的有关名称,而是学生头脑中对于“长与宽是决定长方形大小的两条边的长度”这一数学本质的深刻认识与思考。但教师并未就此罢手。随后的长方形“还原”环节,在加深学生对长与宽的认识的同时,又通过追问将长与宽的认识与长方形的特征相互沟通起来,真可谓是一举两得。2.探究正方形特征师:那怎样做一个正方形的牌子呢?生: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师:你们想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生:也要从边和角上研究。师:非常好,同学们能将研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应用到正方形的研究中。请同学们继续利用手中的学具,合作探究正方形的特征。(小组合作)生:哪个小组愿意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组的研究成果?生1:我们组发现正方形也是对边相等,四个角也是直角。生2:我们组发现正方形不光对边相等,而且四条边都相等。师:怎么发现的?生1:用尺子量一量生2:对折,再对折小结:既然四条边都一样长,没有必要用长和宽来区分它们,我们把正方形的每条边的长度叫做边长。【思考】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因此引导学生将探究长方形特点的方法迁移到探究正方形特点的活动中。学生已经积累了建立模型的经验,所以强掉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发现正方形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建模过程的理解,同时运用模型进行模型变式。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还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对模型的理解。

三、解决问题,拓展应用数学模型3.比较辨析,总结内化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点。(1)长方形长不变,宽渐短提问:同学们请看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生:长方形师:谁能具体说一说它是一个长几,宽几的长方形预设:长为5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追问:发现了什么变化?(课件:去掉1列)生:去掉了1列(全班都能看出来)师:长、宽都发生变化了吗?(找一个孩子起来说)师:再去掉1列,你能继续说一说长、宽的变化吗?图形有变化吗?师:谁能说一说刚才长方形是怎样逐渐变成正方形的?师:接着孩子上面的说,宽不变,长渐渐变短,与宽一样,如果长不变,还能变成一个正方形吗?生:把宽变长,宽和长相等时也能变为一个正方形。引导小结:只要长和宽相等就能成为一个正方形,看来正方形具有长方形的所有特点,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师:那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生1:四个角都是直角,都有4条边。生2: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因此我们又把它们叫做四边形。4.小游戏:师:我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做个猜谜语的数学游戏吧!(拿出一个信封)这个信封里有一张纸片,这张纸片有可能是什么图形?教师将要求逐渐具体,学生的目标逐渐明确。最后由学生加一条要求,让信封中的答案唯一。【思考】要让学生掌握模型思想,就要让学生运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模型的实际应用,因此,在学生经历了建立数学模型之后,设计了以上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模型的价值。让学生在动态中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让学生观察、描述图形的变化,在看、说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能感悟到正方形就“混迹”在长方形中,无形中就渗透了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思想。在“变”和“不变”的思辨中,巧妙的孕伏了两种图形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体会了长方形、正方形互相转化的特点。【课标分析】_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_数学_小学__200031992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材的内容安排,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学段教学内容为依据,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和空间观念的发展。教材呈现方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富有情趣;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除了教师讲解示范,直观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尤其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重要方式。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建立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体验建模的过程,并应用模型解决类似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