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集训_第1页
社会热点集训_第2页
社会热点集训_第3页
社会热点集训_第4页
社会热点集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热点集训百年伟绩,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选择题1.(2021·辽宁锦州三模)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1922年7月中共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却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A.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B.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C.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D.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2.(2021·江苏南京三模)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B.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不符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D.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3.(2021·山东聊城三模)1957年底,毛泽东说:“现在国际上一般都公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是否做得到那是另外一个问题。美国首先就做不到……从外交政策和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但是,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为共产主义政党的对外关系的总路线,就不能只限于和平共处……还有一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问题。”由此看出毛泽东()A.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加强对外政策的斗争性B.想建立与其他国家正常的对外交往的原则C.开始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方针D.制订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策略4.1961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商业四十条》和《手工业三十五条》两份文件,要求把过去撤销或合并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恢复起来,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这些做法()A.是对三大改造的进一步深化B.宣告人民公社体制的结束C.调整了相关领域的生产关系D.奠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二、非选择题5.(2021·北京西城三模)中国特色建党建军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7年,曾参加中共一大的董必武回忆:“我们决定制定一个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宣言。但是,党的这个最早的文件,我们一份也没有了。”1956年,苏联把原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档案移交给中国。专家从中发现一份俄文本《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将其译成中文。董必武审阅后认为是“比较可靠的材料”。1960年,有学者在某论文附录中发现打印的英文本《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论文写于1924年,作者为中共一大代表。经对照,英文本纲领与俄文本内容基本相同,第10条内容后均缺少第11条的序号和内容。材料二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主观主义纠正的方法:(一)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二)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的策略和工作的方法……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摘编自毛泽东《古田会议决议案》(1)根据材料一,举例说明对《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的研究中体现出的史料搜集和辨析的方法。要求:“史料搜集”和“史料辨析”两方面各举一例。(2)“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论述全面,史论结合)传承文明,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一、选择题1.(2021·广东汕头二模)某学者认为,先秦儒学具有两个基本的维度:一是对个人独立人格的坚持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关注;二是对社会伦理秩序、政治民生问题的关切。由此可见,先秦儒学()A.注重社会核心价值观养成B.是礼乐制的时代化发展C.具有高度的人文自觉意识D.立足于封建文化的整合2.有学者指出,唐诗对于唐朝史事的反映,比起后人修纂的史书来,还是更原始的第一手资料。对于这种把唐诗用于历史研究的趋向,下列解读最合理的是()A.唐诗最能反映唐朝的真实情况,引入有利于历史研究B.唐诗是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最适合用来研究唐朝历史C.唐诗属于文学作品,多虚构之词,不能用来作历史研究D.唐诗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经考证后可使用3.(2021·湖南益阳二模)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4.(2021·山东济南二模)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主要来自西方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论者多将该运动以“反传统”一言以蔽之,其实,这场文化运动承袭着中华古典精神中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等要义。该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对传统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的倾向B.纠结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选择问题C.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融合D.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二、非选择题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南昌汉朝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是近几年我国考古领域的重大发现。在出土的众多文物中,不仅有约200万枚五铢钱、约478件金器,还有编钟、琴、瑟等礼乐用器,以及各式棋盘、砚台和一件画有孔子像的屏风,此外还有大量记载着儒家经典著作的简牍。据《汉书》记载,刘贺为汉武帝之孙,袭昌邑王。公元前74年,汉昭帝崩,无子,刘贺为大司马霍光所诏,嗣为昭帝之后,然即位二十七日即被霍光废归昌邑。公元前63年,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后因扬州刺史奏言,被削去三千户。公元前59年刘贺薨于豫章(今南昌)。后又因豫章太守奏言,以为不宜立嗣,国除。(1)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2)海昏侯墓发掘后,刘贺的历史形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有人认为应该依据出土的文物,推翻众多史书对刘贺“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的记载,为其“正名”;也有人认为应当依据《汉书》等正史的记载,继续维持对刘贺的评价。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情系人民,改善民生——中国全面脱贫一、选择题1.(2021·山东济宁三模)周朝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朝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朝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C.政府主导手段增多D.分类精准成效显著2.(2021·河北唐山三模)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3.下表为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男性从业工资收入指数及相应的增幅,综合下表可知,在此期间,英国()阶层职业1755年1851年增幅%蓝领阶层农业工人17.1829.0469棉纺织工人35.9658.6463.1造船业工人38.8264.1265.3煤矿工人22.9444.4493.7白领阶层政府公务员787.9234.87197.6神职人员91.9267.09190.6律师2311837.5695.5专业学者137.5479248.3A.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B.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C.经济增长依赖廉价劳动力D.白领阶层控制着经济命脉4.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每年迁居国外的人数超过迁入的人数。苏联在纽约的苏美贸易公司,平均每天收到350份申请书,要求移居苏联。该公司刊登广告招募6000名熟练技术工,结果报名应征的美国人竟然达10万人之多。对此历史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美国经济危机造成民生困境B.苏联致力于改善民众生活C.胡佛政府鼓励美国移民海外D.苏联工业化急需技术人才二、非选择题5.(2021·湖南长沙一模)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朝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宋朝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到了宋朝,国家开始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朝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救助贫户,并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朝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准“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2015年10月16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准扶贫”的本质及现实意义。科学防治,健康中国——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一、选择题1.(2021·山东菏泽三模)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知杭州。刚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随即“湿疫”疫情四起。他带头并号召富豪捐款修建名为“安乐坊”的医院,“作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由此推断()A.宋朝各种疫情灾害频发B.宋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C.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D.宋朝开始用中药治疗疫疾2.(2021·天津和平三模)1910—1911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D.控制了疫情的爆发和扩散3.(2021·河北沧州三模)历史上,东南地区是霍乱、鼠疫、天花、疟疾、血吸虫病等疫病的多发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A.地域发展差异缩小B.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C.国家治理效能显著D.东南地区开发初见成效4.1946年,英国工党政府通过《国民医疗保健法》对医院实行国有化,使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医疗保障;1945年到1951年,又建了15.7万所简易住宅和800多万所正式住宅。这些政策出台说明英国()A.积极应对“滞胀”问题B.将部分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C.政党之间斗争日益激烈D.社会贫富差距日益缩小二、非选择题5.(2021·山西太原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疫灾多发期。面对肆虐的疫情,清朝前期政府将应对疫灾视为荒政的一部分,设立施医局。施医送药,但仅是临时临事的偶然之举。与官方相比,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对瘟疫的救疗要积极主动得多,他们与官府合作兴办专门治疗疾疫的医药局,在夏秋时施医送药。由于科学落后,地方社会也常常举行“迎神赛会”“年终度岁”等集体的祈神活动。——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论清代国家与社会对瘟疫的反应》等材料二清末卫生防疫大事记年份机构、章程意义同治十二年(1873年)海港检疫中国海港检疫之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天津卫生局中国地方实行卫生行政的序幕光绪三十年(1904年)北洋卫生局中国第一个区域性防疫机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巡警部—警保司—卫生科全国制度性卫生行政起步宣统三年(1911年)《民政部拟定防疫章程》中国第一部全国性防疫法规宣统三年(1911年)奉天万国鼠疫研究会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会议——摘编自李孜沫、陈丹阳《清代卫生防疫机制的引建》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面对各种严重流行的疫病,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加强领导,发动群众,配合生产,深入宣传,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1953年12月召开全国卫生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地方政府对于组织群众,说服教育以及各项防疫具体工作,均予以积极推动。在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地消灭或控制了各种疫病的流行和蔓延,为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防疫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大大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摘编自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卫生防疫事业探论》(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朝前期与清末疫病防治的差异,并分析清末疫病防治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疫病防治取得巨大成绩的原因,并简析其意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保护一、选择题1.(2021·广东韶关三模)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C.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进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2.(2021·湖南长沙三模)史料记载,清朝的历代皇帝都要在木兰围场举办立秋之后的围猎活动。但是,皇帝都要逐年轮换狩猎区域。“狩猎区域”的轮换说明,清朝统治者()A.已拥有强大的组织能力B.开始形成仁德之心C.注重培养勇敢尚武精神D.具有生态保护意识3.(2021·山东淄博三模)发表于1854年的《艰难时世》是英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在小说里,作家对于伦敦的雾这样写道:“这个小镇到处都是机械与高耸的烟囱,它们永不停息地冒着黑烟,不断袅绕的烟雾……永远没有散去之日。”狄更斯的抱怨()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的罪恶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D.是由于化学工业污染环境4.(2021·东北三省三校三模)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苏联1763个城市中,具有废水生物净化设施的仅有30个左右,不足苏联城市的2%。许多城市由于缺乏集中的城市净化设施,大量工业废水未经任何净化直接排入水库,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对居民健康以及周围的大自然造成危害。这说明当时的苏联()A.环境保护技术落后B.片面追求经济效益C.政治体制问题凸显D.国民经济严重滑坡二、非选择题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英国作为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也是最早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负面效应之害的国家。17、18世纪以来,英国的一些工业城市就已经出现严重的煤烟污染,城市环境异常恶劣。……因此,他们也强烈要求对大气环境进行治理。1819年,英国政府召开讨论烟害的第一次委员会,并于1821年制定了《烟尘防止法》。1853年到1856年,伦敦和其他城市先后制定了《伦敦法》等有关防止烟尘的法律,又制定了《制碱业管理法》(1863年)、《河流防治法》(1876年)。——摘编自王肃之等《英、美、日等国依法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与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敦出现严重烟雾污染的原因。(2)概括指出英国治理环境污染所呈现出的特征。百年变局——大国崛起和世界格局的演变一、选择题1.(2021·山东潍坊联考)商业革命是一次国际贸易的巨大调整,是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随着财富的转移,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迅速崛起,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早期欧洲最强大的民族国家,之后荷兰取而代之,英国成为最终获利者。材料旨在说明商业革命()A.推动了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B.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崛起C.导致了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D.影响了西欧贸易中心的转移2.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欧不顾美国反对,开始加强同东欧的经济关系,希望能缓解东西方紧张气氛、减少东欧对苏联的依赖、更多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并试图以经济的让步换取苏联在其他方面的让步。这表明()A.西欧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B.欧洲的经济联系政治色彩浓厚C.缓解危机成为西方的迫切需求D.苏联改革优化了外商投资环境3.1974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常设局会议通过了一项文件。指出:“反对侵略、外国占领、新老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以及争取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斗争,使不结盟国家在国际关系中进一步被肯定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因素。”这表明不结盟运动()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B.维护了世界多极化趋势C.瓦解了美苏两极格局D.冲击了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4.1990年9月12日,苏、美、英、法、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反映了()A.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B.两极格局的瓦解C.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D.全球化进程加快二、非选择题5.(2021·安徽马鞍山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国崛起与国际体系转型关系——摘编自冯继承《大国崛起与国际体系转型》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内容,围绕“大国崛起与国际体系”,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强国之路,富民之策——改革开放一、选择题1.(2021·辽宁抚顺三模)1910年5月,有读者向汉口的《东方时报》投书批评新政:“现在什么东西都得上税,棉花、谷物、食油、燃料、牛,不管什么——并不光是一个田赋的问题。”《东方杂志》也发表文章称:“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由此可知()A.新政没有实际成效B.新政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C.清政府假改革真独裁的真实面目被揭穿D.新政措施缺乏时代性及民众支持2.(2021·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二联)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A.都反对新经济政策的普遍推行B.是苏联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C.主张战时共产主义的重新回归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3.(2021·湖北黄冈6月模拟)1933年,美国社会围绕联邦政府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一场争论。下图是当时的一幅漫画,图中城门上的字意为“美国宪法”;城墙上方的字意为“美国公民”;冲向城门的驴子(借用“特洛伊木马”的典故)身上的字意为“新政”“暴政”。该漫画的寓意是()A.批评新政企图突破美国宪法的限制B.反对政府推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C.新政根除了国内外危机发生的因素D.敦促政府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市场4.20世纪末,有德国学者认为,经济增长以劳动岗位的减少为前提,那种以凯恩斯主义福利国家模式为基础,提倡充分就业,扩展社会公正,谋求资本与劳动之间一种平衡的社会民主主义的传统范式,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据此可知()A.知识经济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B.停止社会保障成为历史必然C.全球化导致国家干预能力的弱化D.失业推动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二、非选择题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旧社会中国农村有强大的宗族势力,往往在宗族共有名义下拥有大量族田,其中大公堂一般由族长管理,小公堂一般由农民自己轮流管理,而祠堂则是宗族的标志。除地主土地外,土地改革中被没收最多的就是由地主乡绅管理的族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祠堂等得由当地政府管理,并充为公用。因为祠堂依然安放着祖宗神牌,曾出现因祠堂拟改做仓库引发群众闹事案件。土地改革中通过“引苦”“诉苦”“论苦”,启发农民阶级觉悟,分清宗族内阶级界限,但最初诉苦指向是停留在“生存伦理”层面。农会成立后,通过相关组织规则规定“农民协会是农村中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农会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乡村权力的转移,但领导农会的雇贫农们往往“过于老实,自己没有主张,容易被人掌握,做落后群众的俘虏。”——摘编自何朝银《土地改革与义序宗族乡村的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改革中瓦解宗族势力的措施及其障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消解乡村宗族势力的意义。合作共赢——“一带一路”一、选择题1.(2021·山东临沂一模)在埃及开罗附近的遗址中,发现唐至宋初的瓷片数以万计;叙利亚沙玛拉遗址发现大批唐朝陶瓷器;印度勃拉名纳巴特遗址也发现唐瓷片。以上信息表明唐朝()A.瓷器是海外贸易的最主要商品B.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广C.私人海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D.中国已经成为东亚文化圈中心2.(2021·辽宁沈阳三模)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菊花、柠檬、柑橘等。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 D.奥斯曼人3.(2021·北京丰台期末)2017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这意味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A.被世界各国民众普遍接受B.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指导思想C.有效地解决了当前世界的乱局D.进入全球民众的视听4.(2021·山西太原二模)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订货;1931年苏联购买的美国机器设备约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一半;1928—1929年,苏联与美国共签署了132个技术援助合同;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据此可知()A.经济合作推动美国走出了经济困难B.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得益于美国支持C.苏美之间的经济往来符合两国利益D.经济危机使美苏放弃意识形态对立二、非选择题5.(2021·湖南卷,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下表所示)。现有研究表明,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年份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1870年2445.51880年3668.81890年4994.21900年68118.21910年85162.41913年100192.4——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材料二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以1900年为100)——摘编自[英]斯蒂芬·布劳德伯利等编著《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历程。科技创新,经济转型——科学技术的发展一、选择题1.宋朝学者陈亮、叶适两人针对道学家“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的弊端,提出“一艺一能”的“事功”教育。叶适则主张“道则兼艺”。此类思想主张()A.冲击了程朱理学的主导地位B.推动社会重视科技教育C.强调技能教育优于思想教育D.是宋朝政府重视科技的产物2.(2021·江苏苏北四市4月适应性考试)瓦特在他的蒸汽实验笔记中说,中国人发明的茶壶是人类设计出的最好的加热器。在实验当中,他亲手画实验用的茶壶的草图,使用茶壶做蒸汽实验,有时用麦片粥把茶壶的盖子黏住,用它来观察潜热现象。这可以用来说明()A.实践活动孕育技术创新B.中英交流推动机器发明C.生活习惯影响发明创造D.科学实验源于日常生活3.(2021·江苏泰州期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逐渐出现了“阳光地带”和“铁锈地带”的区分。如下表所示。项目地理空间经济特征阳光地带北纬37度以南地区,西起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东到大西洋沿岸的北卡罗来纳州,北至密西西比河中游,南至墨西哥湾沿岸新兴工业,如电子、石油、飞机制造、核工业、宇航等工业快速发展;以硅谷和斯坦福大学为代表铁锈地带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附近,包括匹兹堡、扬斯顿、密尔沃基、代顿、芝加哥、辛辛那提等工业城市生产结构单一,传统产业如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产业日趋衰落这种格局表明()A.反全球化思潮日益强烈B.经济发展受到地理条件限制C.经济霸主地位日益衰落D.经济转型深受科技发展的影响4.(2021·辽宁锦州三模)在谈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科技成就时,一位老工程师回忆道,不管是什么样的研究机构,无论是他们花了多少心血得出的最新成果,只要持一纸介绍信,他们所有的最新成果都会无条件地呈现给你,没有一丝一毫的保留,这在任何国家都做不到。这说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科研优势是()A.全国技术力量的无成本合作B.科技新成果的利用C.科技文化工作受到广泛尊重D.“左”的思潮没有影响科技领域二、非选择题5.(2021·广东卷,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1981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农副产品的购销中实行合同制,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1983年开始,中央陆续制定调整农副产品购销的政策,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改革流通体制,势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统购派购制度的改革文件,规定:粮食、棉花、油料、烤烟、蚕茧、糖料等大宗农副产品继续由国家定价,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1)简析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内容。(2)简要评价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民主之本,在于民生——西方民主的反思一、选择题1.(2021·贵州毕节仿真)古代雅典没有宪法,也不存在明晰法律的法官和律师,其法律裁决完全依照民众的喜好与厌恶,因此民众讨厌谁,就利用多数人的权利对其进行迫害。由此可见,雅典司法()A.缺乏完善的行政监督机制B.暴露出直接民主制的弊端C.维护极少数奴隶主贵族利益D.削弱了全体公民的参政权利2.(2021·四川成都模拟)古希腊某哲学家说过,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于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这表明此哲学家()A.主张严格的尊卑等级秩序B.民本思想和公民意识淡薄C.对僭主政治持支持的态度D.反思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3.(2021·黑龙江哈尔滨四模)1791年12月,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起草的十条修正案通过,成为宪法的一部分。第二条修正案规定:纪律良好的民兵队伍,对于一个自由国家的安全实属必要;故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予以侵犯。这一规定()A.有效维护了联邦政府的统一B.避免了政府对民众权利的侵犯C.推动了美国民主共和制建立D.埋下了社会治安混乱的隐患4.(2021·云南昆明考前模拟)一位英国工人领袖曾抱怨道,1832年的改革将权力从左手转移到右手,人们还像以前一样无助;前所未有的繁荣没有给工人带来一点好处。由此推出()A.民众对君主立宪制心存不满B.民主政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C.改革并未推动民主政治发展D.无产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二、非选择题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14世纪,议会形成两院制,由贵族组成的上院拥有高级司法权,干预王位继承,参与国家政务;被称为平民院的下院,也逐渐扩大了在税收、立法等方面的权力。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者詹姆士一世对英格兰的传统一无所知……最终导致革命爆发,国王被送上断头台。此后,又经历近四十年的曲折过程,到“光荣革命”议会取得最终胜利。“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主权,但议会主权并不意味着民主制度。英国革命后就是贵族掌权。责任制内阁的形成,使首相逐渐掌握了行政权。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其在议会中的作用。革命后的近百年间,随着中央政府职权范围的扩展,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9世纪中后期,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法律规定,文官不得参选议员,必须保持政治中立。——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二1871年颁布的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帝国为联邦制国家,上院联邦议会和下院帝国议会是全国立法机关。联邦议会代表各邦,议员为各邦政府派遣的高级官员,按照各邦政府指示统一投票,联邦议会主席由宰相兼任。帝国议会由25岁以上男子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普选制选出。它的决议必须经联邦议会通过和皇帝批准才能生效。真正掌握最高权力的是皇帝和宰相。宪法规定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号,是“联邦之首”。皇帝可不经议会同意而自由任命首相和文武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两个议会。普鲁士宰相同时是帝国首相,直接对皇帝而不对议会负责。——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中“英格兰的传统”的具体含义,概括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完善的主要历程。(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比较徳国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参考答案社会热点集训百年伟绩,不忘初心——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1.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逐渐由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主要原因是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抓住了社会的主要矛盾,A项正确。2.D解析把三民主义丢开说明中国共产党走自己的革命道路,不是说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故A项错误;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目标在反帝反封建方面相一致,故B项错误;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国共合作破裂,不存在革命领导权之争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表明中国共产党走自己的革命道路,故D项正确。3.A解析题干材料“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作为共产主义政党的对外关系的总路线,就不能只限于和平共处……还有一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问题”强调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加强对外政策的斗争性,故A项正确。4.C解析“把过去撤销或合并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恢复起来,允许个体手工业者自产自销,自由支配个人的收入”的做法是对人民公社生产组织形式的调整,故选C项;三大改造在1956年已经结束,排除A项;题干中的这些做法只是部分的调整相关领域的生产关系,并没有完全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排除D项。5.参考答案(1)示例史料搜集方面:①从多种渠道获取相关史料。如查阅参加中共一大的当事人的文集,查阅共产国际等机构保存的档案等。②收集不同类型的史料。如董必武的口述史记录为口述史料,档案和论文所附录资料等为文献史料。史料辨析方面:①“互证”的方法,如将不同文献史料进行对比。②将不同文献史料对比辨析,如将英文本纲领和俄文本进行比对。(2)示例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时期,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失败后,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农村革命环境中,工农红军第四军党员成分主要是农民,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会议确立“思想建党”的原则,以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党员,解决了如何把党建设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问题,提高了领导力。会议还强调进行社会调查,从国情出发决定斗争策略和方法,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古田会议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工农红军第四军主体是农民,会议确立“政治建军”的原则,明确红军的性质是执行革命任务的政治集团,不同于旧军阀;会议重申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解决了如何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提高了战斗力。红军积极投入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得到群众的拥护,队伍迅速壮大。总之,古田会议具有重大意义,此后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出革命新道路,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传承文明,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1.C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先秦儒学具有两个基本的维度,这体现了先秦儒学具有高度的人文自觉意识,C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不能得出先秦儒学注重社会核心价值观养成,排除A项;礼乐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D项,排除。2.D解析唐诗体裁宽广,虽然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但基本都能反映社会现实,但它并不能作为第一手的原始资料。故选D项。3.A解析题干中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以“经世致用”为指导,梁启超强调中国古代也有“议院”,可知选A项;题干材料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没有体现进一步丰富发展传统文化,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西学传播,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历史规律,排除D项。4.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没有绝对否定传统文化,而是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碰撞融合,故选C项;题干材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承袭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要义,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B项,排除;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思想的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排除D项。5.参考答案(1)示例一信息:海昏侯墓出土大量五铢钱、金器。历史现象:汉朝统治阶级集中了大量的财富,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示例二信息:海昏侯墓出土了画有孔子像的屏风和大量记载着儒家经典著作的简牍。历史现象:汉武帝推崇儒学,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社会上尊孔崇儒之风盛行。示例三信息:权臣霍光扶植刘贺从昌邑王到帝王,即位二十七日即被废黜。历史现象:权臣霍光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外戚干政),说明皇权受到威胁。示例四信息:扬州刺史监督海昏侯刘贺的言行。历史现象:汉武帝时在地方上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郡国。(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答出汉朝手工业发达、侯国受属地太守管辖等亦可)(2)答案一观点:应该依据墓葬出土的文物史料重新评价刘贺。理由:出土文物是实物史料,从出土的文物可推断,刘贺生前重视礼乐、尊孔崇儒,刘贺的形象是他在权力斗争失败后、权臣霍光刻意诋毁的结果。答案二观点:应该依据众多文献资料的记载,维持对刘贺的评价。理由:中国古代史书编纂历来有秉笔直书的传统;众多史料都记载了刘贺的行为;刘贺的墓葬中不可能陪葬有自我诋毁之物,很多物件可能出于附庸风雅的目的;出土文物无法改变对他的评价。答案三观点:应该综合运用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的相互验证,谨慎地进行评价。理由:中国古代,正史多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往往代表着政治斗争中获胜一方的立场;出土文物虽是实物史料,但不能简单地用来直接解释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应该将两者进行结合,并搜集更多史料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结论。情系人民,改善民生——中国全面脱贫1.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从周朝到宋朝的各种救济方式,体现了政府的救济手段多样化,故选C项;题干材料只涉及周朝、汉朝及宋朝,并不能说明历代延续,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不同的扶贫策略,排除B项;题干材料仅仅说明了政府的救助方式并未说明其效果,排除D项。2.A解析题干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体现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项符合题意。这一时期仍然以国营企业为主,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信息,C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无关,排除。3.A解析根据表格中英国蓝领阶层和白领阶层工资的数据变化分析,可知英国蓝领阶层实际工资的增长幅度远低于白领阶层的增长幅度,所以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选A项;无论是蓝领阶层还是白领阶层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长,说明工人生活在一定时期内有所改善,排除B项;1755—1851年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使用机器生产,经济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工具的改进,而不是依赖廉价的劳动力,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4.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向外国特别是向苏联的移民务工人数增多,这是由经济大危机造成的,故选A项;20世纪30年代初期,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措施,对轻工业、农业等与民生直接关联的部门重视不够,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胡佛政府对移民的态度,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D项,排除。5.参考答案(1)特点:分类定级,分类扶持;钱物给予式扶贫与生产经营式扶贫相结合;临时性救助与系统性扶持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也注重调动民间力量。(2)本质: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执政为民,领导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意义:是真正消除贫困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全球反贫困实践提供借鉴。科学防治,健康中国——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1.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苏轼任杭州知府时杭州发生了“湿疫”疫情,他组织富豪捐款修建医院抗击疫情,说明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只是体现了1089年这一年的疫情和自然灾害,故A项说法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B项;东汉张仲景时已用中药治疗疫疾,D项说法错误。2.C解析1910—1911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大公报》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有利于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对官方的影响,A项说法错误;“开启了”说法欠妥,B项错误;报刊宣传无法控制疫情的爆发,D项错误。3.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基本控制了疫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东南地区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卫生防疫制度,疫情得到基本控制,说明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干材料,排除;“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反映D项,排除。4.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由于战争影响,私人资本主义发展艰难,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以促进战后经济发展,如对医院进行国有化改革,又进行住宅建设,满足国民对住房的需求,这些政策的出台实质上是将部分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故选B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胀”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体现“政党之间斗争日益激烈”,排除C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5.参考答案(1)差异:前期主要是社会力量主动,官民合作,清末是政府主导;前期防疫措施呈零散性(不系统)、偶然性特征,清末逐步建立起完备的卫生防疫制度(创建专业的卫生机构、颁布防疫法律规章);前期防御措施迷信色彩浓厚,清末注重预防,专业性和科学性增强;前期以地方区域自我防治为主,清末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原因:中外联系日益密切;社会变革的推动;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近代科学知识的普及;政府社会治理意识和能力增强。(2)原因:党和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有力的贯彻执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实行现代防疫措施,发挥了体制优势。意义: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遏制了疫病的流行,减少了人口死亡);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增强了人民的防疫意识;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政权(夯实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赢得了人民的拥护);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为以后疫病防控提供了借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保护1.D解析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有利于北方生态环境的相对恢复,故D项正确。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不会导致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故排除B项。当时少数民族没有完成封建化进程,故C项错误。2.D解析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清朝皇帝在木兰围场进行围猎活动时逐年轮换狩猎区域,目的是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故选D项;中央政府组织能力强大与题干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A项;“开始形成仁德之心”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B项;“培养勇敢尚武精神”是木兰围猎的目的之一,但与轮换狩猎区域无关,故排除C项。3.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机械”“烟囱”“黑烟”等词语,再结合工业革命影响的相关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差距拉大、工人阶级的生活仍旧非常贫困等社会问题,狄更斯的抱怨来源于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大生产活动,故选A项;垄断资本主义和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D两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环境污染,而不是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危机,排除C项。4.B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当时苏联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国民经济、居民健康及大自然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故选B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苏联不重视环境保护,而不是环境保护技术落后,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政治体制问题,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D项,排除。5.参考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新能源的使用,煤的使用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污染物的排放较为集中。(2)特征:依法推进;先污染后治理;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治污日趋系统、全面;治理艰难,过程漫长。百年变局——大国崛起和世界格局的演变1.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业革命的开展,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先后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体现了商业革命导致了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故选C项;“推动了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西欧民族国家的崛起”,排除B项;“贸易中心的转移”属于商业革命的内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D项。2.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缓解东西方紧张气氛、减少东欧对苏联的依赖、更多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并试图以经济的让步换取苏联在其他方面的让步”,可知西欧主要出于缓和欧洲局势的目的而采取措施,而不是推进经济全球化,故A项错误,B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欧洲的经济联系政治色彩浓厚,而不是强调缓解危机是西方的迫切要求,也没有涉及苏联改革,故C、D两项均错误。3.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反对侵略、外国占领、新老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以及争取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的斗争”,可知不结盟运动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选D项;不结盟运动冲击了世界政治格局,“改变”的说法不恰当,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维护”的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排除C项。4.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苏、美、英、法四国参与协定德国统一和主权问题,可知当时两极格局和大国主导世界的影响仍然存在,故A项正确;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1991年苏联解体,与题干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是在1990年10月,故C项错误;全球化趋势加快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但与题干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5.参考答案示例论题: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改变了国际体系。阐述:国际力量对比是国际体系的基础,其变化是改变国际秩序的最活跃的因素。国际体系往往是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决定和予以重大影响的,新兴大国则需要通过建立新的国际机制或改革已有的国际机制,来加强和巩固自身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19世纪70年代起,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改变。德国、意大利完成统一,经济实力大增,俄国通过改革增强了自身实力,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企图通过战争夺取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市场,老牌殖民国家企图借助战争打败自己的竞争者,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衰弱,美国崛起,多个帝国被推翻,按照新的力量对比建立新的国际秩序不可避免,在激烈的斗争与妥协中,最终构建了一个均势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随着德日的崛起,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再次激化,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总之,国际体系的变更主要源于国家实力发展的不平衡,国际体系建立与改变的过程,就是大国追求权力和利益的过程。强国之路,富民之策——改革开放1.B解析清末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体现了一定的时代要求,故A、D两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可知新政的推行激化了社会矛盾,故B项正确;“假改革真独裁”是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评价,故C项错误。2.D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从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斯大林等人的观点没有认清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目的,认为承认市场经济就是承认资本主义,其实质上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理解,故选D项;题干材料中托洛茨基的观点并不反对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排除A项;苏联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理论,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三人的观点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并没有主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新回归,排除C项。3.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33年”“新政”“暴政”及“冲向城门的驴子”的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将罗斯福新政比作冲向城门的驴子,城门比作宪法,表达的意思是批评新政企图突破美国宪法的限制,故选A项;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根除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题干材料未涉及关税问题,排除D项。4.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说明新经济时代需要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故选C项;题干材料未涉及知识经济在当今经济中的地位,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当今的新经济不是失业带来的,而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排除D项。5.参考答案(1)措施:没收地主和地主管理的公田;征收宗族祠堂充作公用;在宗族内展开阶级划分;构建农会等新公共权力。障碍:农民宗族观念强大;农民缺乏阶级观念;翻身农民缺乏行使基层权力的能力。(2)意义:消除了封建族权对农村社会秩序的控制;推动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利于建立乡村治理新机制,巩固新生政权。合作共赢——“一带一路”1.B解析在埃及、叙利亚、印度等国家的遗址中都出现了唐朝或宋朝的瓷片,说明唐宋时期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西亚、南亚和非洲地区,故选B项;丝绸之路在不同的时期,主要商品发生了一些变化,并不一定是瓷器,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这些瓷片是私人贸易商品还是官方贸易商品,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埃及、叙利亚、印度都不属于东亚,排除D项。2.B解析中国古代的技术和物产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中亚、西亚地区,再由阿拉伯人经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阿拉伯人是传播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和物产到欧洲的桥梁,B项正确;中国古代和欧洲很少进行直接交往,A、C两项错误。奥斯曼人控制的是地中海东西方贸易商路,不利于中国与欧洲往来,D项错误。3.D解析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影响力最强的全球治理组织,其决议内容被世界各国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被“普遍接受”或者成为“指导思想”,解决世界的乱局还有漫长的路程,故D项正确。4.C解析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美国向苏联出口机器设备、对苏联进行技术援助等,有利于缓解美国的经济危机,解决失业问题,同时也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故选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合作推动美国走出了经济困境,排除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