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2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2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2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2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25.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文吟诵教学课依依惜别情浓浓吟诵境——鲁教版三年级下册《25古诗两首》吟诵课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中华诗词博大精深,简单的文字勾勒出深邃的意境。如何学习古典诗词传承优秀文化?当今吟诵专家认为:古代诗文要吟诵。吟诵是汉诗文主要的创作方式、教学方法;吟诵中,包含了很多语言本身所没有的意义,尤其古人的心态、古诗的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接近,最能体会。因而,所有的古诗学习,我们都用吟诵法。借助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研究出的“一本九法”,指导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吟诵方法,会吟诵课标要求的所有古诗词,并拓展蒙学、韵文、《诗经》等诗篇。在吟诵中,通过平长仄短、入短韵长以声传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随着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徐变化和腔调的婉转曲折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比如,这两首送别诗,诗人故意出律的拗体,通过吟诵才能品味到其别有用意和饱含的深厚情感。“诗言志”“歌咏言”,吟诵声中,语言文字鲜活起来,变成意象生动的画面,读者在心灵上与作品中诗人达到一种更为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情意交融、意与境谐。【教学目标】1.识记古诗中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朗读古诗。2.在吟诵中品味诗句的涵义,以声传情、因声入境,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3.简单了解“拗体诗”“尤韵”“谐音”“琴歌”等古典文化常识,领略吟诵的魅力,弘扬传统文化。【教学重点】在吟诵中品味诗句的涵义,以声传情、因声入境,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难点】用琴歌吟诵【教学方法】吟诵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聆听《送别歌》。一、《送别歌》导入师生交流:知道这支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优美的歌曲是什么吗?师导入:人生自古伤离别,离情是最打动人心的情感,人们往往用歌曲、诗词、文章来表达离愁别绪,中华诗词也有了一个重要的类型——送别诗。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两首。(板书:送别诗)【设计意图】课前聆听《送别歌》,课堂营造一种浓浓的离愁别绪,“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习古诗在情感上铺垫。老师的简要导入,点明了古诗的类型与特点,开门见山走进文本。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PPT示黄鹤楼图片,知道这是哪里吗?1.传说故事激趣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黄鹤楼的传说很多,有“辛氏修楼谢恩”“吕洞宾骑鹤飞天”“鲁班神工建楼”“武状元建楼拜仙”等多篇流传至今的民间佳话。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唐朝诗人崔颢曾有《黄鹤楼》(师吟诵,表演再现情境):“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看过后甘拜下风,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有一天,李白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PPT出示,聆听陈琴老师吟诵音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学习生字词,理解课题(1)齐读——个别读生字:mèng孟hè鹤líng陵cí辞wéi唯(2)理解课题关键词:广陵:江苏扬州之:去,到3.自由读诗,思考诗意这首送别诗发生在________,_____在_______送______到遥远的_____,表达了诗人对友人_______之情。【设计意图】这几个环节是为古诗吟诵奠基:一是激发兴趣,用老师绘声绘色讲述的传说故事让学生兴致盎然投入古诗的学习;二是学习字词,做到正确流利读诗;三是初知大意,知道古诗的基本内容,为进入诗境打好基础。4.在吟诵中品味诗句的涵义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解答,理解感悟中吟诵。(1)第一联吟诵①预设理解故人;这里指老朋友。西辞: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面向西,故而说是“西辞”。(示图,师生演示理解)下:沿江顺流而下。烟花三月: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②重点指导西辞:好朋友依依惜别,两个短平、中平音拖长以声传情。烟花三月:想象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烟花”,两个短平、中平音拖长入境吟咏。③讲授新知“拗体”老师引导:律诗、绝句每句平仄都有规定,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对。学生吟诵第一联谈发现:第一行连用两个平声字。讲授新知:在一个诗句中,如果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该用仄声字的地方用了平声字,则该字就叫“拗(ào)字”,有“拗字”的句子就叫“拗句”。打破固定的格律、用拗句写成的格律诗是拗体诗。引导质疑:“拗”就是不顺,为了平仄的起伏有致、音调和谐,出现拗句,一般应采取补救的办法,即在本句或\t"/item/%E6%8B%97%E5%8F%A5/_blank"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改变其他字的平仄安排。但这首诗拗了却没有救,是李白的疏忽吗?大诗人完全可以写成仄起的“故友西辞黄鹤楼”,为什么却用平声的“古人”。吟诵比较,老师点拨:这是诗人故意的出律,用“古人”,拖长音的平声开启诗句,更显友情长久。一句中“人”“辞”“楼”三个长音,更能表现那种依依不舍,情感绵长的情况。这正是诗仙的高人一等之处。(板书:拗体)④吟诵体会老师示范——集体吟诵(2)第二联吟诵①预设理解唯:仅仅,只。天际:天边。②吟诵指导“远影”“尽”和“见”“际”字读短,表现出了诗人的惆怅之情。孤帆:两个短平、中平音拖长表达依依惜别。长江:两个短平、中平音拖长表现长江的长,一望无际。③吟诵体会老师示范——集体吟诵【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传情,传情借助于意境。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寄寓客观事物和自然景物,通过音节的起伏跌宕、长短错落、高低有致吟诵出来“作”成诗。用什么形式创作,就应该用什么形式来欣赏和学习。吟诵的时候,按照“一二声平三四仄,平声吟长仄声短”的规则,平声的字音拖得很长,字音本身的意义就被加强、夸张,从而让诗词的意义完整、深刻地表达出来。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点出送别的地点,“西辞”两个平声,吟诵时拖长音可感受到孟浩然与李白告辞时的依依惜别。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又是两个平声,长音吟咏中想象入境,领略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送别的场景,“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李白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上。老师创设情境,学生化身诗人,曼声长吟中渐入佳境,感同身受诗人最真挚的惜别之情。李白目送孟浩然“孤帆”一直到“碧空”、到“长江”尽头,“空”“江”都要拖长音,体现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深义重。5.把握尤韵意蕴,吟诵入境(1)聆听吟诵,指导学生划出韵部,明确是“尤”韵,舒缓幽远惆怅的韵,更能表现那种离愁别绪。(板书:尤韵)(2)聆听陈琴老师吟诵调——老师示范——个别吟诵——集体吟诵【设计意图】押尾韵是汉诗最基本的特征。清代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说:“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莫草草乱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这样一段话:“韵字开口度越大者,越容易表现昂扬之情;开口度小,则易与凄婉之情吻合。”韵折射了诗的基本情绪,韵的发音,会对整首诗的意境产生影响,因而诗人最重视押韵,一定会慎重选韵。根据“入声短促急收场,韵脚拖长声高远”的吟诵规则,韵字拖长、响亮,韵的意义被强化和放大,是诗人情感的直接反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用的是尤韵,尤韵是有“iou”三个元音构成,发音绵长,口型逐渐合拢,自然就有悠远、悠长、思悠悠的感觉。这首诗三句押韵,“楼”“州”“流”层层推进表现满腹惆怅离愁别绪。韵让古诗有了“言外之意”,韵的声音意义和诗的字面意义相结合,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浸润了诗人无限的幽思,言有尽而意无穷。吟诵中,我们自然而然地进入具体可感的诗境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气韵生动的独特魅力。三、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播放《阳关三叠》。1.老师引导《阳关三叠》\t"/item/%E9%98%B3%E5%85%B3%E4%B8%89%E5%8F%A0/_blank"古琴曲,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t"/item/%E9%98%B3%E5%85%B3%E4%B8%89%E5%8F%A0/_blank"王维的\t"/item/%E9%98%B3%E5%85%B3%E4%B8%89%E5%8F%A0/_blank"七言绝句《\t"/item/%E9%98%B3%E5%85%B3%E4%B8%89%E5%8F%A0/_blank"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2.释题送:送别。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使:到某地;出使。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示图,直观感受渭城与安西的距离遥远。)3.提示易错字词读音(1)舍shè(宿舍)shě(依依不舍),学生读多音字,判断在诗中应该读shè(2)浥(yì),提示读音【设计意图】《阳关三叠》的聆听既是课中休息,也是后面琴歌调学习的前奏,营造意境、渲染气氛。简单的释题初知大意,学习易错字词,为吟诵铺平道路。4.在吟诵中品味诗句的涵义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在理解感悟中吟诵。(1)第一联吟诵①预设理解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浥:湿润。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旅店。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②重点指导这两句写离别时的景色,地点是(),季节是()。“柳”与“()”谐音,暗含()之意。(板书:谐音)老师讲读:谐音是诗人常用的作诗手法。杨柳,是离别的象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古诗拓展:刘禹锡《杨柳枝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③吟诵体会生尝试吟诵第一联。(2)第二联吟诵图片导入第二联,感知安西景色,说说老朋友去这种荒凉地带,心情会怎样。千言万语融于这杯酒,出示第二联。①预设理解君:指元二。更:再。更尽:再饮完。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②吟诵入境“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老师创设情境劝酒,学生起立表演吟诵:创设情境之一:阳关以西是穷荒绝域,既有莽莽群山,又有渺渺江河,还有茫茫沙漠,与渭城风物截然不同,请再喝一碗渭城的酒吧。学生吟诵。创设情境之二:西出阳关会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寂寞,希望好友的酒能减轻一点旅途艰辛,请再喝一碗吧。学生吟诵。创设情境之三: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我会永远牵挂着你,请再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学生吟诵。(3)讲授新知“折腰体”观察古诗两联之间变化,老师引导:平仄格律是两联之中平仄相粘。“君”处应该用一个仄声字,可作者却用了一个平声字,这就叫两联之间失粘,即两联的平仄格律一样,属于古诗的折腰体,也是一种拗体诗。这样可以重复使用第一联的吟诵调,惜别之情只字未提,一个拖长音的“君”“杯”更能表现依依惜别之情。(生吟诵体会——集体吟诵)【设计意图】不知是编者有意还是巧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都是拗体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故人西辞黄鹤楼”连用两个平声字“人”“辞”,正如明人胡应麟所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送元二使安西》作为一首“平起式”古诗,第二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君”处应该用一个仄声字。学生有了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经验,立刻在吟诵中寻找这首千年送别第一诗失粘的原因,豁然开朗:诗人也是反其道而行之,“君”“杯”两个舒缓抒情的平声把惜别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对于“拗体”“折腰”这些古诗变体,若不吟诵,仅靠讲解,三年级的学生会听得一头雾水。因为吟诵,老师才敢于把这些中华独特的古典文化讲给学生听。在吟诵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学生易懂简洁的话来表达,通过声音的长长短短来意会古诗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启迪学生的智慧和灵感。四、学习琴歌调吟诵欣赏《经典咏流传》中歌手曹轩宾演唱的《送元二使安西》,关注演奏乐器古琴。1.老师点拨:有专家评论“千年送别第一诗遇上古琴才奏出别样的高山流水”。琴是中国传统乐器,近代称七弦琴或古琴,古代则直称为琴,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古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大批的琴歌。2.播放程滨老师用琴歌调吟咏的《送元二使安西》,聆听——模仿——尝试吟诵。3.《阳关三叠》是著名的琴歌其一,聆听《阳关三叠》伴乐的吟唱——模仿——尝试吟唱。4.演唱不是人人都会的,但吟咏人人都可以学会。尝试用琴歌调吟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5.男女比赛吟诵两首送别诗。6.拓展送别诗。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文人墨客还要吟诗话别。请大家课下继续搜集送别诗,尝试用琴歌调吟咏,下一节课我们进行展示汇报。【设计意图】用陈琴老师的吟诵调吟咏两首送别诗,学生很容易吟会。但对于送别诗总感觉缺少了什么。观看央视的大型诗词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得到启示,千年送别诗应用千年古琴调。因而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我把琴歌调引入,先欣赏曹轩宾演唱的《送元二使安西》,再介绍古琴、琴歌、《阳关三叠》,最后让学生用琴歌调吟咏、吟唱。乐曲激趣,知识传授,学习吟咏,水到渠成。只是第一次用琴歌调吟咏,学生主要是模仿,用时不是很长,重在画龙点睛引路导航,学习高妙的古典艺术,感悟高雅的传统文化。【板书设计】送别诗拗体依尤韵依谐音惜琴歌别鲁教版三年级下册《25古诗两首》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初步弄懂诗的意思,但对于诗中难理解的字和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诗中营造的意境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深情,学生更加不好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巧妙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我们经过近一年的吟诵学习,学生逐渐喜欢上这种学诗的方法,已经学会用徐健顺老师、陈琴老师的吟诵调去吟诵遇到的每一首绝句,也能够因声入境去感悟诗意、品味诗情。因而,这两首送别诗,先让学生用熟悉的陈琴老师的吟诵调去吟诵。同时,老师创设情境,通过语言、文字、音频、视频把古诗蕴含的生活图景、人物活动、诗人情感等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演绎出来,让学生在古典文化的浸润中,在诗情画意的情境中,在传情达意的吟诵中,初步感知古诗的“拗体”“谐音”等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化,认识古琴、琴歌等精彩绝伦的传统艺术,学会用琴歌调去吟诵送别诗,领略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鲁教版三年级下册《25古诗两首》效果分析用吟诵法教学两首送别诗,教学效果良好:一、识记汉字学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汉字则是其最集中的体现,汉字自身结构中包孕着丰富的汉民族文化意蕴。汉字组成词,意义更明确,因而学习汉字,字不离词,学习词语,结合语境,在本节课中收到较好的效果。如:1.吟诵每首诗之前,师生首先识记诗中的生字新词“孟”“陵”“辞”,随文识字,同时了解“广陵”即今天的扬州。2.吟诵诗句,首先理解了关键字词的涵义。如借助图片理解“烟花三月”,借助地图与演示理解“西辞”。二、吟诵声中悟诗意古诗语言精巧凝练意味深长,如果字字分析,必然索然无味。本节课引领学生在吟诵声中品味诗句的涵义,通过平长仄短、入短韵长以声传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随着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徐变化和腔调的婉转曲折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西辞”两个平声,吟诵时拖长音可感受到孟浩然与李白告辞时的依依惜别,“烟花”又是两个平声,长音吟咏中想象入境,领略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目送孟浩然“孤帆”一直到“碧空”,到“长江”尽头,“帆”“空”“江”“流”都要拖长音,体现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深义重。三、古典之美润心灵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文是古典文化最璀璨的珍珠。学习古诗文不仅仅是背诵,要传承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焕发其强大生命力,要根植于厚重的文化积淀,掌握其节奏音韵、声律常识等。如:1.本节课之前,学生基本掌握了绝句的一个平仄格律“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对。”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了解了“拗体诗”这一古诗中常见现象。通过吟诵学生可以品味到诗人故意出律的别有用意和饱含的深厚情感。2.本节课之前,学生知道了一些押韵知识,这节课学生简单了解“尤韵”“真韵”的含义。在以后的吟诵课堂上,老师还会逐步渗透“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等常识。3.“谐音”也是古典文化中的一种表达形式,这节课通过《送元二使安西》和举例《杨柳枝词》《送别》,学生对此也有了初步的了解。4.这节课学生不仅会用以前熟悉的陈琴的吟诵调吟咏古诗,还学会了琴歌调吟咏送别诗,知道了“琴歌”的历史,“琴歌”在今天舞台上的光彩,对学生是一种精神的震撼和心灵的浸润,对传承文化有很好地促进作用。鲁教版三年级下册《25古诗两首》教材简析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一课《古诗两首》是两首千古传颂、脍灸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送别孟浩然所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描写的为好友饯别。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古诗、美景、送别情,目送、劝酒、吟诵声,古人是吟诵着作诗,作诗来送别。因而,我的课堂用吟诵教学法,再现这种古色古韵,吟诵声声表达诗人的难舍难分,曼声长吟表现诗人的深情厚谊。计划在这节课上先用陈琴的吟诵调会吟诵两首诗,再学习用琴歌调吟咏,学生初步掌握,然后再一节练习课上加以巩固,并拓展其他送别诗用琴歌调吟咏。鲁教版三年级下册《25古诗两首》评测练习1.填空(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发生在________(填写季节),诗人________在_______(填写地点))送______到______。最能表达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送元二使安西》写诗人________在_______(填写地点))送______到遥远的_______。最能表达诗人对友人深情厚谊的一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琴歌调吟咏《送元二使安西》。3.用自己喜欢的吟诵调吟诵两首诗。鲁教版三年级下册《25古诗两首》课后反思河南大学文学院王立群教授在《中国诗词大会》点评时说:“当作家写诗的时候,挑选的物像不是一个单纯的物像,他会把心中的意和客观的像结合起来,组成具有画面感的意境。”如果不吟诵,单纯从字面意思去体味,不会感受到诗人用声写象的深奥内涵。我们只有在吟诵中,才能更好地体会和理解诗歌描绘的场景、形象和意象,以声传情、因声入境,品味出饱含着诗人情志的诗外诗、画外画、境外境,使学生得到至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情感的熏陶。因而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一是用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