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别犯罪人犯罪心理内容与年龄及时间的相关性研究_第1页
不同类别犯罪人犯罪心理内容与年龄及时间的相关性研究_第2页
不同类别犯罪人犯罪心理内容与年龄及时间的相关性研究_第3页
不同类别犯罪人犯罪心理内容与年龄及时间的相关性研究_第4页
不同类别犯罪人犯罪心理内容与年龄及时间的相关性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同类别犯罪人犯罪心理内容与年龄及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在我国关于犯罪心理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结构论、特征论、犯罪人类型理论与形态论等四种理论。笔者从教育矫正犯罪人角度提出了犯罪心理内容理论(简称“内容论”),认为个体犯罪心理包括犯罪人格、缺陷人格以及犯罪心理素质,而犯罪心理素质又包括认知能力低下、个性倾向不良、侥幸心理、自我控制能力弱等。一、研究对象和方法(一)文化程度及服刑时间在Z省监狱随机抽取2200名服刑罪犯进行问卷调查,获有效问卷2032份,有效率约为92.4%。在这2032名有效参与调查的犯罪人中,男性有1464人、约占72%,女性有568人、约占28%;刑期最短为5个月,最长为25年,另有72名无期徒刑犯和61名死缓犯;已在监狱服刑时间最短为1个月,最长为20年,平均服刑时间为3年4个月;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有691人,初中文化的有843人,高中文化程度的有258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86人,另有54人未回答其文化程度;案由有抢劫、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聚众斗殴、盗窃、诈骗、强奸、贩毒、贪污受贿等30个罪名。(二)犯罪心理指标设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自编调查问卷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子女、案由、刑期等基本方面的题目,有“是非观念”“情感冲动”“犯罪预谋”“犯罪态度”“生活目标”“人生努力方向”“冲动性”(三思而后行)等具体犯罪心理内容的指标。问卷不记名,以课堂化集体填答方式完成。数据输入SPSS作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与卡方检验。二、结果与分析(一)犯罪心理描述统计1情感上容易击穿回答此项问题的1962名犯罪人中,认为自己情感上容易冲动的有1042人,约占53.1%;否认自己情感冲动的有920人,约占46.9%(见表1)。2.犯罪前没有刑事处罚回答此项问题的1960名犯罪人中,认为自己犯罪前没有想过刑事处罚的有1008人,约占51.4%;认为自己犯罪前想过会受到刑事处罚的有952人,约占48.6%。3为自己找到人生努力方向回答此项问题的2009名犯罪人中,认为自己找不到人生努力方向的有811人,约占40.4%;否认自己找不到人生努力方向的有1198人,约占59.6%。4非观念不清回答此项问题的1996名犯罪人中,认为自己是非观念不清晰的有1471人,约占73.7%;认为自己有是非观念的有525人,约占26.3%。5.4生活目标缺失的情况回答此项问题的1990名犯罪人中,认为自己缺乏生活目标的有453人,约占22.8%;认为自己生活有目标、有打算的有1537人,约占77.2%。6自己不能三思而后行回答此项问题的2011名犯罪人中,认为自己做事不能三思而后行、易冲动的有291人,约占14.5%;认为自己做事能够三思而后行的有1720人,约占85.5%。7自己一事不会考虑后果回答此项问题的1952名犯罪人中,认为自己做事不会考虑后果的有258人,约占13.2%;认为自己做事能考虑后果的有1694人,约占86.8%。8犯罪的原因回答此项问题的1715名犯罪人中,认为自己是激情犯罪的有284人,约占16.6%;认为自己是受事物引诱而偶然犯罪的有1185人,约占69.1%;认为自己犯罪前有预谋的为246人,约占14.3%。9对犯罪行为的悔改权回答此项问题的1998名犯罪人中,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不后悔的有211人,约占10.6%;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感到后悔的有1555人,约占77.8%;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是否感到后悔说不清楚的有232人,约占11.6%。10罪犯的认知能力回答此项问题的2032名犯罪人中,小学未毕业的有494人,约占24.3%。这部分人在认知能力上通常存在不足,常常表现为认知能力低下。(二)不同性别的犯罪人的犯罪心理试验1.不同性别犯罪人的情感冲动对1962名男女犯罪人就“情感冲动”作卡方检验(见表2)。表2显示的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犯罪人在情感冲动上存在显著差异。与女性犯罪人相比,更多的男性犯罪人认为自己是情感冲动的。2.不同性别犯罪人的“生活方式”卡对2009名男女犯罪人就“人生努力方向”作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犯罪人在人生努力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χ3.由不同性别的罪犯通过“生活目标”卡属性进行检查对1990名男女犯罪人就“生活目标”作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犯罪人在生活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异(χ4.不同性别犯罪人的“冲动性”卡对2011名男女犯罪人就“冲动性”(三思而后行)作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犯罪人在冲动性上存在显著差异(χ5.对不同性别的罪犯进行“犯罪预测”卡消费对2031名男女犯罪人就“犯罪预谋”作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犯罪人在犯罪预谋上存在显著差异(χ6.不同性别的犯罪人的“犯罪态度”卡上检查对1998名男女犯罪人就“犯罪态度”作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犯罪人在犯罪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χ7.不同性别犯罪人的工作后果差异对1952名男女犯罪人就“做事计后果”作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犯罪人在做事是否考虑后果上存在显著差异(χ另外,在“是非观念”“认知能力”“犯罪前对刑事处罚的态度”这三个项目上,男女犯罪人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三)不同犯罪类型的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咨询1.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的情感冲动结果对1204名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就“情感冲动”作卡方检验(见表3)。表3显示的结果表明,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在情感冲动上存在显著差异。更多的暴力型犯罪人认为自己是情感冲动的,其次是性欲型犯罪人,而更多的财产型犯罪人否认自己存在情感冲动。2.不同犯罪类型的罪犯的“生活方式”卡方验证对1235名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就“人生努力方向”作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他们在人生努力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χ3.一张卡,用于不同犯罪类型的罪犯的“生活目标”测试对1225名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就“生活目标”作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他们在生活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异(χ4.不同类型犯罪人的“认知能力”卡用于检查对1250名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就“认知能力”作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他们在认知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χ5.对不同犯罪类型的罪犯的“犯罪预警器”卡进行检查对1249名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就“犯罪预谋”作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他们在犯罪预谋上存在显著差异(χ6.不同类型犯罪人的“犯罪态度”卡上检查对1232名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就“犯罪态度”作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他们在犯罪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χ7.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的工作后果比较困难对1200名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就“做事计后果”作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他们在做事是否考虑后果上存在显著的差异(χ另外,在“是非观念”、“冲动性”(三思而后行)、“犯罪前对刑事处罚的态度”三个项目上,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四)犯罪心理指数1.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指数的分析以犯罪人认为自己存在某种犯罪心理(内容)的人数作为分子,以回答该犯罪心理问题的犯罪人总数作为分母,再乘以100,所获得的分值作为某种犯罪心理(内容)的指数。犯罪心理指数的分值在0至100区间内,某种犯罪心理的指数越高、越接近100,说明犯罪人选择该犯罪心理的人数越多。因此,犯罪心理指数的高与低,反映了犯罪人对某种犯罪心理选择的人数多与少,反映了某种犯罪心理在犯罪人群体中分布的广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也反映了某种犯罪心理在犯罪人群体中存在的严重程度。根据上述犯罪心理指数计算结果,“是非观念不清”是犯罪人存在最严重的犯罪心理,其次是“情感冲动”,再次是“犯罪前没考虑刑事处罚”,它们的指数都超过了50,并且排在10种犯罪心理的前三位。2.从性别犯罪心理指数值看根据上述犯罪心理指数计算方法,可以得到不同性别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指数(见表4)。表4的统计结果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1)从犯罪心理内容看。在10种犯罪心理内容中,“是非观念不清”指数在不同性别犯罪人中不仅最高,而且排序都是第一;“缺乏人生努力方向”指数的排序则都是第四;其他犯罪心理指数的排序在男女犯罪人中不一致。例如,“情感冲动”指数在男性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中排第二位,但在女性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中则排第三位。(2)从各种犯罪心理的指数值看。男性犯罪人除了“犯罪前没考虑刑事处罚”指数之外,其他9种犯罪心理的指数都高于女性犯罪人相应的犯罪心理指数。也就是说,从总体角度来看,男性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比女性犯罪人更严重。(3)从各种犯罪心理指数在整体犯罪心理中所占百分比以及累积百分比看。首先从百分比数值可知,“是非观念不清”在女性犯罪人整体犯罪心理中占比为26.7%,而在男性犯罪人整体犯罪心理中占比为22.0%。因此,是非观念不清对女性犯罪人犯罪行为的影响比男性犯罪人更大。同理,“犯罪前没考虑刑事处罚”“认知能力低下”两种犯罪心理在女性犯罪人整体犯罪心理中占比也高于男性犯罪人,因而这两种犯罪心理对女性犯罪人犯罪行为的影响作用更大。而“情感冲动”“缺乏人生努力方向”“无生活目标”“不能三思而后行”“犯罪有预谋”“做事不计后果”“犯罪不后悔”等犯罪心理,对男性犯罪人犯罪行为的影响作用比女性犯罪人更大。其次从累积百分比可知,在10种犯罪心理的指数中,男女犯罪人排列前三的犯罪心理(“是非观念不清”“情感冲动”“犯罪前没考虑刑事处罚”)指数的累积百分比都超过了50%,而女性犯罪人前三种犯罪心理指数的累积百分比更是超过了60%。因此,对不同性别犯罪人来说,影响他们犯罪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主要是累积百分比排列前三的犯罪心理。最后从犯罪心理指数的平均值(平均得分)看,男性犯罪人为33.7,高于女性犯罪人。平均值越高,表明某类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从整体角度来说越严重。由此可知,男性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整体上比女性犯罪人更严重。3从犯罪心理指数值看根据上述犯罪心理指数计算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指数(见表5)。表5的统计结果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涉毒型犯罪人另作单独分析)。(1)从犯罪心理内容看。在10种犯罪心理内容中,“是非观念不清”的指数在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中都是最高的,排序都是第一;而“缺乏人生努力方向”的指数排序都是第四;其他犯罪心理指数的排序在不同犯罪类型中都不一致。例如,“情感冲动”的指数在暴力型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中排列第二,但在财产型犯罪人、性欲型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中均排列第三。(2)从各种犯罪心理的指数值看。暴力型犯罪人的“是非观念不清”(分值75)、“情感冲动”(分值67)、“缺乏人生努力方向”(分值48)、“无生活目标”(分值30)、“做事不计后果”(分值19)、“不能三思而后行”(分值18)、“犯罪不后悔”(分值18)、“犯罪有预谋”(分值17)等8种犯罪心理的指数都比财产型、性欲型犯罪人相应的犯罪心理指数更高;性欲型犯罪人的“犯罪前没考虑刑事处罚”(分值64)、“认知能力低下”(分值36)两种犯罪心理的指数要比暴力型、财产型犯罪人相应的犯罪心理指数更高。由此可见,改造的重点对象应当是暴力犯罪人。(3)从各种犯罪心理指数在整体犯罪心理中所占百分比以及累积百分比看。首先从百分比数值可知,“是非观念不清”在财产型犯罪人的整体犯罪心理中占比为24.7%,而在性欲型犯罪人的整体犯罪心理中占比为20.6%,在暴力型犯罪人的整体犯罪心理中占比为19.9%。因此,“是非观念不清”对财产型犯罪人犯罪行为的影响要比性欲型犯罪人、暴力型犯罪人更大。同理,“犯罪有预谋”对财产型犯罪人犯罪行为的影响要相比暴力型犯罪人、性欲型犯罪人更大。而“犯罪前没考虑刑事处罚”“认知能力低下”这两种犯罪心理,性欲型犯罪人要比财产型犯罪人和暴力型犯罪人更严重,因而对性欲型犯罪人的影响作用更大。“情感冲动”“缺乏人生努力方向”“无生活目标”“不能三思而后行”“做事不计后果”“犯罪不后悔”等方面的犯罪心理,对暴力型犯罪人的影响要比财产型犯罪人、性欲型犯罪人更大。其次从累积百分比可知,在10种犯罪心理中,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排列前三的犯罪心理(“是非观念不清”“情感冲动”“犯罪前没考虑刑事处罚”)指数的累积百分比都已超过50%。因此,对不同类别犯罪人来说,影响他们犯罪行为的内在心理因素主要是指数排列前三的犯罪心理。(4)从犯罪心理指数的平均值看。暴力型犯罪人犯罪心理指数的平均值为37.6,在暴力型、财产型、性欲型三类犯罪人中为最高;其次是性欲型犯罪人,其平均值为35.5;而财产型犯罪人的平均值为29.6,在这三类犯罪人中为最低。平均值越高,表明某类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从整体角度来说越严重。因此,在这三类犯罪人中,暴力型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最严重,性欲型次之。涉毒型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指数情况,与前述三类犯罪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其特殊的地方。相同之处是,“是非观念不清”“情感冲动”也排在犯罪心理内容的第一、二位;不一致的地方是,“缺乏人生努力方向”排在第三位。因此,对涉毒型犯罪人来说,影响他们犯罪行为的主要犯罪心理为是非观念不清、情感冲动、缺乏人生目标。另外,涉毒型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平均指数为30.1,与财产型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指数平均值29.6相差不大。涉毒型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平均指数与财产型相差不多,说明涉毒型犯罪人与财产型犯罪人在犯罪心理内容的严重程度上属于同一层次。换言之,涉毒型犯罪人犯罪心理的严重程度与财产型犯罪人较为一致。(五)相关分析1.犯罪人的“认知能力低下”与年龄的关系就犯罪人年龄与10种犯罪心理作相关分析,结果是:年龄与“缺乏人生努力方向”显著相关(r=0.055,p<0.05),即随着犯罪人年龄增大,越来越找不到人生努力的方向;年龄与“认知能力低下”显著相关(r=0.154,p<0.001),即随着年龄增大,犯罪人的认知能力低下状况越严重。其他8种犯罪心理与年龄的相关系数都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2.犯罪人服刑时间的影响就犯罪人服刑时间与10种犯罪心理作相关分析,结果是:服刑时间与“缺乏人生努力方向”显著相关(r=0.079,p<0.001),即随着犯罪人服刑时间增加,越来越找不到人生努力方向;服刑时间与“无生活目标”显著相关(r=0.055,p<0.05),即随着服刑时间增加,犯罪人无生活目标的心理状况越来越严重;服刑时间与情感冲动显著相关(r=0.067,p<0.01),即随着服刑时间增加,犯罪人情感上越来越冲动。其他7种犯罪心理与年龄、服刑时间的相关系数都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3.犯罪心理的文化程度就犯罪人文化程度与10种犯罪心理作相关分析(如表6)。表6的结果显示,犯罪人文化程度与10种犯罪心理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犯罪人文化程度与犯罪心理内容的相关系数表明,随着文化程度的提升,这10种犯罪心理都表现得越来越积极正向。比如,犯罪人文化程度越高,其对生活越有目标感、人生努力方向越明确、是非观念越清晰、情感越不冲动等。三、讨论(一)犯罪心理内容理论的实证性笔者在《犯罪心理内容及其分析路径探究———以罪犯教育改造为视角》一文中提出了犯罪心理内容理论。1.缺陷人格存在缺陷人格的犯罪人,往往表现出是非观念不清、自私、自我中心、承受挫折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其中的是非观念不清是缺陷人格的最主要构成,是核心内容。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是非观念不清是普遍存在于犯罪人身上的犯罪心理现象,而且对犯罪行为的影响不小。因此,作为缺陷人格核心内容的是非观念不清,需要犯罪心理学理论研究者给予更多的关注。2.从扩大服刑时间维度上看一是认知能力低下。犯罪人的思维分析能力弱是其认知能力低下的本质内核,而文化程度是其判别标准之一。小学未毕业的犯罪人,其思维分析能力常常未能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因而存在一定的缺陷,表现出认知能力低下的特征。在本次调查中,不论是不同性别的犯罪人,还是不同犯罪类型的犯罪人,都有部分犯罪人表现出认知能力低下的特征。本次调查结果还表明,不同性别犯罪人认知能力低下状况无明显差别,即认知能力低下在部分男女犯罪人身上共同存在,但是,不同类别犯罪人的认知能力低下状况表现出显著差异,相比暴力型与财产型犯罪人,性欲型犯罪人的认知能力更为低下。这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从相关分析结果看,犯罪心理内容与犯罪人的年龄及服刑时间相关性较低,表明犯罪心理内容具有服刑时间维度上的稳定性。而且,10种犯罪心理内容中至少有7种不随犯罪人服刑时间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也跟犯罪人的年龄相关性不强。也就是说,这些犯罪心理内容在不同年龄犯罪人身上广泛而稳定地存在。因此,犯罪心理内容理论的科学性在本次调查中得到一定程度的验证。当然,本次调查结果也提示犯罪心理内容理论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一是至少有7种犯罪心理内容在服刑时间维度与年龄维度上呈现出相对稳定性,而不是所有犯罪心理内容都与之不相关从而显示出犯罪心理内容的绝对稳定性;二是本次调查仅涉及犯罪心理内容理论的部分成份,没有对该理论的整体内容展开实证研究,有待今后更加深入全面地展开调研,以充分验证犯罪心理内容理论的合理性、科学性。(二)国内外犯罪心理研究现状在表征犯罪心理内容的数量特征时,我们提出犯罪心理指数的概念。犯罪心理指数一方面表现出某种犯罪心理内容在犯罪人群体中分布的广度,另一方面也反映某种犯罪心理内容在犯罪人群体中存在的严重程度。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各种类别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研究较多,但多数研究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分析。这使得不同类别犯罪人的犯罪心理难以精确有效地区分,对不同犯罪心理在各种各样犯罪人身上的存在状况也难以作出客观准确的对比。而犯罪心理指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困扰,使得研究者能够运用数量指标来对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内容进行量化评估与分析,并对不同犯罪人的犯罪心理进行数量化比对,从而更好地认识客观存在的犯罪心理现象。(三)不同性别的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内容差异大于共同点1.不同性别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发生情况不同性别犯罪人的10种犯罪心理内容中,“情感冲动”“缺乏人生努力方向”“无生活目标”“犯罪不后悔”“犯罪有预谋”“做事不计后果”“不能三思而后行”等7种存在差异。这表明男女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卡方检验结果有显著差异的犯罪心理,都是男性犯罪人显著高于女性犯罪人。这表明男性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比女性犯罪人更严重。男女犯罪人在“是非观念不清”“认知能力低下”“犯罪前没考虑刑事处罚”这三个方面无差异,表明不同性别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存在一定程度的共同性。总体来看,不同性别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差异性要大于共同性。2它可以从犯罪现场的指标中看出男女犯罪人的各种犯罪心理指数都不相同,亦表明不同性别犯罪人在犯罪心理严重程度上的差异性。3.犯罪人的“是非观念不清”指数排在近50位不同性别犯罪人的各种犯罪心理的指数排序有相同更有不同。相同之处表现在:一是男女犯罪人的“是非观念不清”指数都排在第一位,说明男女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中,是非观念不清都最为严重;二是“缺乏人生努力方向”指数都排在第四位。然而,男女犯罪人另外8种犯罪心理的指数排序都不相同,表明不同性别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4.从整体犯罪心理内容分类看不同性别犯罪人的各种犯罪心理内容的百分比都不相同。其中,“是非观念不清”“犯罪前没考虑刑事处罚”“认知能力低下”三种犯罪心理内容,女性犯罪人的百分比大于男性犯罪人。也就是说,女性犯罪人这三种犯罪心理内容在整体犯罪心理中的比重高于男性犯罪人,表明这三种犯罪心理内容对女性犯罪人犯罪行为的影响要大于男性犯罪人。而有关女性犯罪人受教育更少、认知能力更为低下的结论,与国内相关研究一致。(四)情绪情感原因我们一般把犯罪人分为财产型、暴力型与性欲型。财产型犯罪通常是基于强烈、畸变的物质需要,性欲型犯罪常常是由于强烈的性冲动,而暴力型犯罪一般是由不良的情绪情感导致。从犯罪心理内容角度区分这三类犯罪人,本次调查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1从犯罪心理指数值看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的10种犯罪心理内容中,有“情感冲动”“缺乏人生努力方向”“无生活目标”“犯罪不后悔”“犯罪有预谋”“做事不计后果”“认知能力低下”等7种存在差异。这表明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在“是非观念不清”“做事不能三思而后行”“犯罪前没考虑刑事处罚”三个方面无差异,显示出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存在一定程度的共同性。2从各种犯罪人的犯罪类型排序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的各种犯罪心理指数都不相同,表明他们在犯罪心理严重程度上有差异。暴力型犯罪人有8种犯罪心理指数在暴力型、财产型、性欲型三类犯罪人中的排序为第一;从平均得分看,暴力型犯罪人平均得分最高。性欲型犯罪人有两种犯罪心理指数的排序为第一,平均得分排序第二,在这三类犯罪人中处于中间位置。财产型犯罪人没有排列第一的犯罪心理指数,平均得分也最低。因此,不管是犯罪心理指数,还是平均得分,相比其他两类犯罪人,暴力型犯罪人都表现出最为严重的犯罪心理;而性欲型犯罪人犯罪心理的严重程度要高于财产型犯罪人。3.从“是非观念不清”到“缺乏人生努力方向”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的各个犯罪心理指数的排序有相同更有差异。相同之处表现在:一是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的“是非观念不清”指数都排在第一位,因此,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中,是非观念不清都最为严重;二是“缺乏人生努力方向”都排在第四位。然而,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另外8种犯罪心理的指数排序都不相同,表明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存在着更多的差异性。(五)罪心理对犯罪人的影响1.从犯罪心理指数值看从本次调查可知,犯罪人对自身犯罪心理的认知是,“是非观念不清”排在第一位,“情感冲动”排在第二位,“犯罪前没考虑刑事处罚”排在第三位,“缺乏人生努力方向”排在第四位,“认知能力低下”排在第五位,“无生活目标”排在第六位,“做事不能三思而后行”排在第七位,“犯罪有预谋”排在第八位,“做事不计后果”排第九位,而“对犯罪行为不后悔”排在最后一位。这是从犯罪心理指数的高低来说的。从前述不同性别犯罪人、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指数看,除了各类犯罪人之间的差异之外,也可以发现跨类别的统一性。这主要表现在是非观念与人生观念的缺陷。这两种犯罪心理指数在不同类别犯罪人身上的作用程度是相对一致的。因此,人生观、是非观等思想观念上的缺陷对犯罪人犯罪行为的影响不仅巨大而且具有普遍意义,值得重视。2.从各种犯罪心理指数的角度进行划分根据犯罪心理对不同性别、不同犯罪类型犯罪人的影响大小,可以把犯罪心理分为两个层次。从不同类别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指数看,前三种犯罪心理(“是非观念不清”“情感冲动”“犯罪前没考虑刑事处罚”)的指数不仅相对较大,而且三者加起来对犯罪心理整体贡献率超过50%以上,因此,可以把它们划为犯罪心理的第一层次,或者说它们是对引发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有重大影响的犯罪心理内容。而排列在后面的7种犯罪心理的指数相对较小,对犯罪心理平均贡献率也相对小,可以把它们划为犯罪心理的第二层次,它们对犯罪人犯罪行为的总体影响也较小。因此,各种犯罪心理对促发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作用并不相同,而是彼此间有差异,有的起主要推动作用,有的起次要推动作用。这是犯罪心理作用机理的客观规律。(六)监狱教育矫治犯罪人工作的现状与完善犯罪人服刑时间与犯罪心理内容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0种犯罪心理内容中的7种不随服刑时间的增加而改变,而另外3种犯罪心理内容随服刑时间增加变得越来越负面。换言之,监狱对犯罪人开展的教育矫治工作,不仅没有正向教育效应,反而产生了负面效应。这一调查结果似乎令人颇感意外,也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大样本调查能够排除个案调查时犯罪人对监狱工作的故意否定,对数据的统计分析也是基于客观真实。本次调查结果的取得不存在数据的虚假和方法的错误,应当是反映了犯罪人对自身心理状态和监狱工作的真实看法,可是调查结果却是如此地发人深省。本次调查结果与笔者2014年对犯罪人关于监狱工作认知的调查结果如何改变监狱教育矫治工作的这种被动局面?笔者认为,监狱要真正把犯罪人的改造作为第一要务,而不是维稳思维指导下的保安全。目前,在一些监狱警察眼里,“安全第一”“保安全就是保饭碗”,确保监狱安全稳定是第一工作目标,排在第二位的工作目标则是保证监狱生产效益。因此,组织犯罪人参加监狱生产劳动成为监狱与犯罪人相当重要的工作任务。“改造第一、生产第二”的监狱工作方针,贯彻落实不够全面彻底。不改变这种状况,监狱教育矫治犯罪人的工作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其本质功能。只有监狱机关与监狱警察真正把犯罪人的教育矫治放在第一位,才能实现监狱存在的基本功能———改造犯罪人。(七)不同类型的罪犯的教育和治疗1分类关押改造罪犯我国监狱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曾广泛开展“三分”工作,即对监狱服刑罪犯实施“分类关押、分级管理、分类教育”。当时,对暴力型、财产型及性欲型犯罪人的分类关押很快得到了实现。分级管理经全国各地监狱积极探索,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