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诗歌鉴赏系列边塞诗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课获奖课件_第1页
中考复习诗歌鉴赏系列边塞诗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课获奖课件_第2页
中考复习诗歌鉴赏系列边塞诗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课获奖课件_第3页
中考复习诗歌鉴赏系列边塞诗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课获奖课件_第4页
中考复习诗歌鉴赏系列边塞诗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古诗鉴赏专项之边塞诗第1页

边塞诗在六朝及唐初就已出现,至唐玄宗开元、天宝间,由于对外战争频繁,征戍为世人普遍关怀,以描写边塞生活为内容边塞诗派即随之形成。其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诗多采取七言歌行和七绝形式描写将士们从戎报国英雄气概,不畏艰苦乐观精神,揭发了军中苦乐悬殊不合理现象,并描绘了奇特壮丽、寥廓广漠边地景色。笔势豪健,色彩浓烈,格调奔放,充满浪漫主义气息。边塞诗简介第2页边塞诗词八上:(唐)王维《使至塞上》八下:(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下:(唐)杨炯《从军行》

(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九上:(宋)范仲淹《渔家傲》第3页知新

(唐)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来犯出征围城苦战第4页

(唐)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夸张——军情紧急“绕”——出师庄严、迅速强悍渲染、视听觉——战斗剧烈悲壮直接抒情——投笔从戎、报效国家豪情壮志

大雪弥漫,天色昏暗,使军旗上图案颜色变得含糊暗淡了;北风咆哮,战鼓雷鸣,多种声响混杂,回荡在沙场上。第5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第6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第7页整体这是将士出征前壮行之诗,敌我尚未交战,但在诗歌结尾,诗人已料想了战争成果,料想成果如何?这是盲目乐观还是有凭有据呢?第8页根据:正义之战第9页第10页环境险恶苍凉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白天黑夜,天地:平沙莽莽大漠、狂飙卷地塞外、白雪皑皑天山、飞沙走石走马川(夸张、拟人、比方)第11页以上几句写出征前自然环境1.写了哪种边塞代表事物?“莽莽”暗写狂风卷着飞沙迷蒙景象;“黄入天”写大漠风沙颜色,写风沙直入天际情景。开头二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风色”,把风剧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景象。第12页第13页第14页威武雄壮纪律严明衬托第15页第16页第17页第18页车师西门伫献捷第19页全诗小结诗人竭力渲染夸张走马川一带环境恶劣与艰苦,以此来衬托出征战将士威武严明、英勇无畏和高昂爱国精神、战斗精神,并预祝最后胜利。全诗气势豪放。第20页黑云压城城欲摧②,甲光向日金鳞开③。

角声满天秋色里④,塞上燕脂凝夜紫⑤。半卷红旗临易水⑥,霜重鼓寒声不起⑦。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⑧。雁门太守行作者:李贺[注释]

②这句以黑云压城好象将要摧毁形象,体现形势紧急。

③这句说,太阳照射在将士鱼鳞般铠甲上,光芒耀眼。

④角:古代军中号角。角声满天,是描写战斗剧烈。

第21页⑤燕脂:夕晖掩映下,塞土有如胭脂凝成,紫色更显得浓艳。暗写战士们浴血奋战。⑥半卷红旗:红旗不能充足展开,描写急行军样子。⑦这句说天冷霜重,鼓皮受潮,响声不大。⑧君:皇帝。黄金台: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战国时,燕昭王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揽天下“贤能”。玉龙:这里指宝剑。这两句说,为了报答皇帝重视,决心手提宝剑,为他战死。[注释]第22页

诗歌第一句利用比方,点明战争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第二句写出我军壮盛军容,高昂士气。第三、四句竭力渲染战场惨烈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战士们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里凝成了紫色,可见战争剧烈残酷。第23页

【小结】

唐朝中期,藩镇割据势力日益强大,某些少数民族统治集团经常侵扰内地,因此当初经常引发剧烈战争。李贺是站在进步政治思想立场上,维护唐王朝完整统一,反对割据和侵扰。这首诗既描写了唐朝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英雄气概和忠君报国爱国热情。全诗悲壮苍凉。第24页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单车欲问边1,属国过居延2。征蓬出汉塞3,归雁入胡天4。

大漠孤烟直5,长河落日圆6。萧关逢候骑7,都护在燕然8。1.单车:一辆车。问边:慰问边防。3.征蓬:飘飞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写飘零之感和被排挤忧伤、抑郁。6.长河:黄河。

温故(即景设喻,借景抒情)第25页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命以监察御史身份赴凉州河西节度史府慰劳将士,这首诗是他出使途中写。【作者介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第26页

开元二十五年(737)夏,诗人出使河西节度府,至凉州时作此诗。"大漠"两句历来为人传诵:大漠广阔,长河悠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又惊异于宇宙之广袤和深长。"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壮阔意境。诗人用四种景物对比构图:广阔大漠拥抱着悠悠长河,浑圆落日映衬着直逼霄汉一束孤烟。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并且都是诗人主观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并且苍凉天地间,驰骋疆场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都护在燕然",这是一种未言艰苦而艰苦之事已毕,未见英雄而英雄之业已出衬托式写法。《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宗臣曰:"阔大悲壮"。《而庵说唐诗》:"'大漠''长河'一联,独绝千古。"【导读】第27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大漠中黄昏落日图,体现了诗人慷慨悲壮情怀。

从侧面衬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生活环境,借以反应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爱国主义精神。颈联绘景——

塞外风光千古名句

构图、线条、色彩第28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画同样构图:从天边落日到空中烽烟到地下河流,从近处烽烟到远处夕阳到绵延无边大漠,空间阔大,层次丰富。画同样线条:一望无际大漠上,纵是烟、横是河、圆是落日,简单线条勾勒。画同样色彩:黄沙、橘红色夕阳、闪着白光河水、白色烽烟。第29页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出色代表。他数年生活在西北边疆,对边塞自然风光军旅生活有深切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军府送武判官回京城时写,抒发了无限惆怅之情。【作者介绍】第30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境豪壮

意境豪壮是这首诗特点之一。它写雪景能用奇妙比方渲染出一幅“令人心神一快”塞外风雪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出了盈耳溢目标风声和雪色,意境瑰奇而壮丽。诗人写送别,不写黯然销魂,别易会难,却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把别情写得自然深沉。这些都是作者立意超卓体现。back第31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作者:岑参注释看课本导读第32页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一样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融。根据题目,分成两层:第33页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突然仿佛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雪白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被子也以为薄弱。

将军硬弓都拉不开了,都护盔甲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第34页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军中主帅所居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乐曲。黄昏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拜别,拜别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蹄印。第35页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突然仿佛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雪白梨花斗艳盛开。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被子也以为薄弱。将军硬弓都拉不开了,都护盔甲太寒冷,难以穿上。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大雪纷飞遍地银妆雪天奇寒难以忍受沙漠冰封愁云惨淡边地奇异风光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想象比方第36页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军中主帅所居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乐曲。

黄昏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拜别,拜别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蹄印。设宴饯别寄寓感慨依依惜别无限惆怅送武判官归京朋友间深厚友谊抒发无限惆怅之情苍凉悲壮第37页唐——宋唐代国力强盛,他们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恶劣,也有对家乡亲人怀念,但更多是对保家卫国决心。因此格调昂扬,情感豪迈,而国力贫弱宋代则大不相同,在作者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第38页

塞下秋来风景异,②

衡阳雁去无留意。③

四周边声连角起,④

千嶂里,⑤

长烟落日孤城闭。⑥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⑦

羌管悠悠霜满地。⑧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①

【宋】范仲淹

【注释】②塞下:边地。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一样。第39页

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周边声”三句,用写实笔法详细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抗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通宵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正是这种感伤之情。第40页

不言而喻,此词体现边地荒寒和将士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怅恨心声,其情调与唐人建功异域、追奔逐北边塞诗迥不相同。第4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