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专题训练:郭华散文_第1页
高考散文专题训练:郭华散文_第2页
高考散文专题训练:郭华散文_第3页
高考散文专题训练:郭华散文_第4页
高考散文专题训练:郭华散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散文专题训练-------郭华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好想叫一声母亲郭华90年前,河北冀县伏家庄村北有棵大槐树。由于树龄年代久远,大槐树的根部形成了一个洞。每当夜深人静,便有一个年轻的女子,脚步轻盈地来到槐树下。兵荒马乱,吃过晚饭,庄稼人便早早地上炕歇息了,河北平原的夜色漆黑而又静谧。她警觉地观察许久,然后弯腰在大槐树根部的洞里放一块土坷垃或一块砖头。她就是共产党员刘玉芳。冀县位于冀南平原腹地,刘玉芳的家是冀南地区党组织的联络地点之一。如果她在树洞里放一块坷垃,代表平安无事,否则代表有情况。放好暗号,她还要再观察一番才悄悄离去。无论是警觉的神情、有条不紊的动作,还是悄无声息的脚步,你绝对看不出这是一个没有上过学、缠过小脚的普通农村妇女。刘玉芳是土生土长的冀县人。1931年,18岁的共产党员李力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冀县,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党的活动。因为学校距离刘玉芳家很近,两家彼此经常来往。这个年轻的教书先生讲的一些道理,这对农民夫妻闻所未闻,但事后回味又觉得确实对头。时间长了,他们明白了李力是什么人,共产党是什么党。夫妻俩郑重地向李力提出:我们也愿意加入共产党。在报经中共直南特委批准后,1932年刘玉芳成为冀县历史上第一个女共产党员。这个时候的刘玉芳虽然还讲不出很多道理,也知道自己不能像李力那样,如一盏灯照亮别人,但她有信心做一滴灯油,让共产党这盏灯更亮。1937年8月,国民党军队向南撤退时,在邻县枣强的一个农民家中留下了三支步枪。组织上摸清情况之后,来同刘玉芳夫妻商量,告诉他们,要想拿到这三支枪,需要三百块钱。用不着讲什么道理,刘玉芳夫妇明白这件事的意义,当即表示:“多少钱也要买,卖了房子也要买!”他们卖掉祖传的十二间房,卖得500块现洋,用其中的300块买下了三支枪。望着过去属于自家的房屋,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了党的事业,家产算什么。在生死关头,她宁可咬碎牙也决不屈服。1940年深秋,刘玉芳住在宏曲村,因为汉奸告密,她被日寇逮捕关押到威县城里。棍棒打、皮鞭抽、灌辣椒水、踩肚子,敌人对这位柔弱的女子用尽酷刑,轮番审讯十多天,刘玉芳始终坚不吐实。八路军在哪里,共产党在哪里,半个字也没有说。最后,经过组织上努力,刘玉芳才被释放出来。这个面容清秀,在许多人眼里似乎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共产党员,面对生死考验,从来没有眨过眼睛。只要是党分配的工作,不论做什么事,她都用心做好。今天的人们听到“锄奸反特”,一定觉得非常神秘。没错,这项工作不仅神秘,而且惊险。1942年秋天,经历过“五一大扫荡”之后,我们迫切需要打击那些认贼作父的顽固汉奸,净化抗日环境,振奋群众精神。组织上把刘玉芳派回冀县一区担任组织委员兼妇救会主任,负责几个村的锄奸反特工作。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刻,碉堡林立,敌伪猖獗。别说锄奸反特,能保住自己的安全就不容易。刘玉芳胆大心细,她以串亲戚的名义,走村入户,搜集线索,核实情况。确认无误后,将情报转告敌工队,由敌工队实施锄奸行动。她任劳任怨,一切听从组织安排。1947年冀县一带的土改工作已经完成,局势稳定下来。区委经过研究,觉得刘玉芳没有文化,又是小脚,对于开展新时期的工作有些困难,便动员她回了家。刘玉芳没有丝毫怨言。虽然重新成为农民,但她始终牢记自己和其他农民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而且是一名经过战争考验的共产党员。只要是党号召的事,她依旧走在最前列。从1947年回村,到1987年去世,她和所有的农民一样,靠劳动吃饭。40年间,她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没有要过任何待遇,没有享受过一分钱的补助。当年那些和她编在同一个支部,或者经常到她家联系工作的同志,新中国成立后有省委书记,有开国将军,但她没有给任何人添过麻烦。生活困难的年代,也曾有人问她为何不去找找那些老战友,要一点待遇。她说:说到老战友,我第一个想起我的入党介绍人李力。那么有水平,那么能干,那么年轻就担任冀南区的党委委员、武装部长,牺牲的时候才29岁,他向谁去要待遇?我第一次知道刘玉芳,是1982年,那时候她还健在。40年来我心中常常浮现出她的形象。然而,当我真的想要写写她的时候,却查不到她有过什么豪言壮语,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静下心来温习我们党的历史,不就是许许多多诸如刘玉芳这样的共产党员,像母亲一样用乳汁滋润了我们的事业吗?许多村民已经不记得村北有棵大槐树。刘玉芳生前的院子因为没有人住,显得荒凉,但院子里的枣树、核桃树依旧生机勃勃。老人的坟墓就在村子东南角的集体墓地里。穿过一条季节性的小河,一上河沿就可以看到孙辈为她立的墓碑。坟墓旁边有高大的白杨树,树下遍地芳草。在向老人弯腰鞠躬的一刹那间,我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激动,好想叫一声母亲!(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刘玉芳一个共产党员写到李力等其他共产党员,正是因为有他们,党才不断发展壮大,由此深化了中心。B.文章首尾照应,虽然大槐树消失在许多村民的记忆中,但是刘玉芳的事迹却永远流传下来,她的精神不会泯灭。C.文章主要塑造的是刘玉芳的形象,也简略写了刘玉芳的领路人李力的事迹,两人互相映衬,表现了党员的风格。D.文章详细描写刘玉芳老家和她坟墓的情况,生机勃勃的枣树、核桃树、白杨树和芳草,意在展现新时代的美好气象。2.关于文章塑造刘玉芳形象的相关说法,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玉芳有信心做一滴灯油,一滴灯油表现了她对于革命可有可无的价值。B.文章选取了刘玉芳革命事业中的典型事件,塑造了她生动、感人的形象。C.文章列举了敌人施加在刘玉芳身上的种种酷刑,表现了她的坚贞不屈。D.刘玉芳拿李力和自己对比,解释不求助战友的原因,更突显了她的形象。3.文章开篇没有直接介绍刘玉芳,而是为她安排了一个独特的出场方式,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作者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来讲述刘玉芳的故事的,题目却是“好想叫一声母亲”,作者这样拟题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槐树的见证郭华久闻齐会有棵大槐树,今天终于站在了它的树荫下。这是一棵历经700年风雨,仍枝繁叶茂、生意盎然的国槐。这是一棵被侵略者的炮弹拦腰打断,本已枯死,又奇迹般再生的国槐。这是一棵至今无法数清树干中到底留有多少颗子弹的国槐。齐会村位于河北省河间市,河间古称瀛洲。1939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贺龙、关向应率八路军120师开进冀中,与刚刚成立的冀中军区协同作战,连续粉碎了日军的三次围攻。1939年4月20日,驻沧县日军第27师团第3联队吉田大队800余人,连同伪军数十人,耀武扬威地向河间城北的三十里铺一带进犯,企图对齐会地区的八路军进行重点“扫荡”。当吉田大队发现齐会村有我驻军时,立即展开部署,将716团第3营包围在村子里。23日上午9时,敌人在炮火掩护下,向齐会村发起攻击。进村的道路上有一座小桥,小桥失守后,村子中央最高处的大槐树就暴露在敌人的火力网前。我们的战士隐蔽在大槐树后向敌人射击,敌人的轻重武器也一起射向大槐树。树上留下了无数的弹痕,茂密的树叶都被打光了。一颗炮弹飞来,正好打在树干上,大槐树被拦腰打断。战斗白热化,一个个八路军战士把鲜血洒在大槐树下,但他们毫不畏惧。巷战展开,9连连长曾祥望从日寇军官手中夺过一把战刀,一口气砍死3名敌人。敌人进攻受阻之后,居然丧心病狂地施放大量毒气弹。大槐树见证了八路军的英雄气概,也见证了我们的胜利。由于3营拖住了进犯的日军,使贺龙师长完成了调集兵力围歼吉田大队的部署,战至最后,吉田大队仅40余人逃脱。齐会歼灭战是八路军120师挺进冀中平原后的第一次歼灭战,也是八路军首次取得平原大量歼敌战斗的胜利。被誉为日军精锐之旅的吉田大队,是参与南京大屠杀的部队。齐会战斗毙伤其700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打出了八路军的威风。中共中央发来贺电予以表彰。战后,大槐树虽然只剩下半截残躯,但齐会的乡亲们依旧习惯到树旁相聚,津津乐道:“八路军是神兵,贺龙是真龙。”大槐树见证的不仅有炮火硝烟,还有人间正道。在齐会战斗八路军参战部队的首长名单中,赫然写有独立第一旅旅长高士一、独立第二旅旅长魏大光的名字。卢沟桥事变后,冀中地区一片混乱,涌现出一批所谓的“司令”。高士一曾担任过国民政府河北省的河务委员,是知名乡绅。1937年10月,他与共产党员杨琪良、高万德共同组织起“人民自卫军第五路”。魏大光出生在河北霸县一户农民家庭,1938年3月组织起“华北人民抗日联军二十七支队”。这两个人出身不同,经历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一心一意跟了共产党。在贺龙师长指挥下,他们共同参加了齐会战役,身先士卒,大槐树目睹了他们英勇的身姿。西北解放后,高士一是接管西北交通系统的军代表,后担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等职。魏大光则于齐会战役之后不久,与日寇作战壮烈牺牲,年仅28岁。2014年9月1日,他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而与他们同时期的那些“司令”们,有的像他们一样跟着共产党有始有终,无愧人生;有的受不了八路军的约束,又离党而去,如流星陨落;有的拒绝接受党的领导,自生自灭;还有的当了汉奸,受到人民惩罚。百年以来中国大浪淘沙的历史有一个规律:跟定共产党,就走上了光明的道路。大槐树见证了这一规律。接近中午时分,大槐树下有几位村民在聊天,三五成群的孩子在嬉笑打闹。谁能想到80年前,这里的每一座房屋都是一座堡垒,每一道街巷都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呢?大槐树知道这一切,并年复一年地讲述给后人。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一圈圈端详着大槐树。被日寇炸断之后,大槐树第二年再未发芽,人们以为它死了。谁知转过年来,它又从根部萌发了新的枝条。齐会是大村子,村子中央车水马龙,熙来攘往,一个细嫩的枝条成长起来谈何容易。但是,齐会的老老少少精心呵护着它,它的每一条叶脉里都浸透了乡亲们的期盼。仿佛是要刻意见证古老的民族从灾难中走向复兴,它又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再生的大槐树和被日寇拦腰打断的半截树干比肩而立,仿佛两棵连理树。村里的老人看到我们数树上有多少弹洞,告诉我们“数不清的。”死去80年的树桩,按道理说木头已经朽了,可用手敲击,仍然发出坚硬的声音。是国槐的品质本来如此呢,还是它和后来长出的新树实为一体,仍在延续着生命呢?当年村中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小桥附近,如今建起了齐会战役纪念碑,有一个不算大但很整洁的广场。广场对面,是一座漂亮的二层村舍。大街上到处可见村民的私家车,红的、蓝的,什么颜色都有,成为亮丽的点缀。80多年前长眠地下的先烈们,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我抚摸着大槐树苍劲的树干,在心中对先烈们说:大槐树作证,今天的齐会如你们所愿。(有删改)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日本侵略者嚣张的气焰,716团第3营直接退回村子,利用巷战拖住了敌人。B.大槐树舍却自身掩护八路军战士,散文热烈讴歌了它这种不惧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C.齐会的乡亲们对残损的大槐树呵护备至,这表现了他们对生命、对植物的无限热爱。D.散文刻画了齐会歼灭战中的英雄群像,曾祥望、高士一、魏大光是其中的典型形象。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散文开篇用一组排比句介绍了大槐树的历史,节奏明快,气势贯通,情感充沛;此组排比句突出了大槐树的奇特之处,为全文之纲。B.散文在叙述齐会歼灭战时,运用了一系列数字,这不仅凸显了齐会战斗的历史真实性,也表现了齐会战斗的艰难、残酷和将士们的英勇。C.散文将高士一、魏大光的人生和同时期的其他司令的人生进行对比,批判后者,突出了“跟定共产党,就走上了光明的道路”的正确性。D.散文中的“大槐树”是人格化了的形象,它把齐会歼灭战讲述给后人听,大槐树身上印刻着齐会战斗的印记,它是历史的见证者。7.本文通过“大槐树的见证”表达了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门外大榆树郭华我记事起,老家门外就有棵大榆树,足足有三层房那么高。虽然农村的树木一般没人用心修剪,但它的树形却正像一把巨大的雨伞,撑出好大一片荫凉。除去特别寒冷的冬日,大部分日子,我常在树下玩耍,在树下读书。村子里有许多榆树,但是长得这么高大、这么漂亮,以它为先。我家院子在村口,每次从村子外面回来,没看到老家的房子,先看到大榆树。虽然它不像迎客松那样伸着臂膀,但它让我知道到家了。春天,一串一串的榆钱迎风摇曳,那嫩黄嫩黄的颜色,让人看上去觉得心里酥酥的痒痒的,半个村子的人都来采榆钱。我家门外的空地和大榆树归一位堂兄家所有。堂兄和我关系极好,每年春天都让我第一个上树采榆钱。榆树的生命力强。头一年随风飘落的榆钱,第二年就会生根发芽,长出嫩绿的小树苗。不用刻意去呵护它、浇灌它,只要没人去践踏它、铲掉它,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门外这棵大榆树到底是有人栽种的,还是飘落的榆钱自己长出来的,始终没有人说得清。农民把榆树叫作救灾树。它的榆钱可以吃,至今仍然是家乡做蒸菜的传统食材。它的叶也可以吃,洗净之后掺到玉米面、高粱面中,再稍微放一点儿盐,不论蒸窝窝还是贴饼子,都让人从寻常粗粮中吃出诱人的滋味。它的树皮更是珍贵,晾干之后,在碾子上轧成面,极富黏性。榆树皮是可以拿到集市上换钱的。母亲出身贫寒,特别善于烹调野菜。榆钱、榆叶这种野菜是家家户户都吃的,不必说了。有些别人家不吃的,比如柳树的嫩叶,也被母亲捋回家来,用开水焯过之后,再用凉水浸泡三天,拧干水分做凉拌菜吃。我们不仅吃过,还“喝”过野菜。端午节那天,母亲会去采一种叫作茶棵子的野菜,把它的嫩叶洗净晾干之后,用来泡水喝,那便是我们小时候喝过的“茶叶”。平原不比山区,没有太多野生果树,杜梨是极少可以吃的野果子。没有熟透的时候又酸又涩,很少有人吃。等到熟透了,又早被鸟儿啄光了。母亲趁果实不熟的时候摘回来,用棉被捂上,捂到不再酸涩,拿出来分给我们吃。那毕竟是少见的水果。然而,我们发现母亲从来不到门外的大榆树上去采榆钱。我们采回来之后,母亲会精心地为我们做了吃,但她自己从来不去采。有时候发现她甚至捧着榆钱悄悄落泪。我们曾经以为是生活的艰辛让母亲伤感,可为什么她不回避到别的树上去采树叶、采野果呢?长大之后才知道我四舅的命运竟然与这棵榆树密切相关。母亲告诉我,在她的五个哥哥当中,四舅最是英俊,也最疼爱母亲。1943年四舅十九岁,母亲八岁。那年河北平原大旱,家中断粮。四舅上树采榆钱,母亲在下面看着。突然,四舅一不小心,从高高的树杈上摔了下来,摔成重伤。母亲吓得哇哇大哭,却手足无措。人们听到母亲的哭声赶来救助。四舅的命保住了,但是不能干重活了,于是到安徽毫州投奔叔叔学做生意,谁知这一去再也没有回来。母亲说她一闭眼就能看到姥姥家屋后那棵大榆树,看到四舅采榆钱的情景,看到四舅从榆树上摔下来的那一瞬间……从此,母亲尽量回避采榆钱。我们那一带盖房子崇尚杉木檩榆木梁。有一年堂兄家翻盖房子,刨掉榆树做了房梁。从此站在院子里向外望去,不见了大榆树,我好长一段时间觉得有些失落。但有时想,不见了也好,至少不再天天触动母亲心中的伤痛了。谁知,有一天母亲说:挺想那棵大榆树的,那么大的一棵榆树,灾荒年能救不少人的。河北平原的东部沿海地区,历史上曾经叫作渤海郡。汉宣帝时期派一个叫龚遂的人出任太守。《汉书·龚遂传》记载,龚遂治理渤海郡的诸多措施中,有一条是“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所谓务农桑,第一条居然是每个人要种一棵榆树。由此看来,早在西汉时期,榆树的备荒和救灾作用,就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近年来,老家的院子旁边开发了一个很大的明清古典家具市场。市场兴建之初,我以为冠以“明清古典家具”,肯定是红木家具。后来才知道,这个市场主打老榆木品牌。榆树本来就是上等的木材,耐腐蚀,有韧性,而榆木落梁历经风化,木性更加稳定。加工时刨面光滑,木纹美丽,而且极具沧桑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榆木家具越来越受追捧。真没有想到榆树还有如此的余韵。只是不知道,那堆满市场的老榆木中,有没有小时候我家门外那棵大榆树。(有删改)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天里门外如同巨伞的大榆树上的榆钱迎风摇曳,嫩黄嫩黄的,吸引了半村子的人来采摘,这是作者喜欢它的原因之一。B.第三段写榆树的旺盛生命力,第四段写榆钱、榆叶、榆树皮都能吃,这些是对一般榆树的介绍,同时也是对门外大榆树的介绍。C.文章插叙四舅的事情,既是在解释母亲从不去门外大榆树上采摘榆钱的原因,又间接写出了大榆树曾经起过救灾的作用。D.文末写古典家具市场,点明榆木是上等木材,与前文写榆叶、榆钱、榆树皮的作用相呼应,意在揭示榆树全身都是宝的主旨。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对大榆树进行介绍,并用村中其他众多的榆树进行衬托,突出了它高大、漂亮的特点,字里行间透露出深深的赞美之情。B.文章提到始终没有人能说得清门外大榆树是有人栽种的还是自己长出来的,旨在使其带有强烈的神秘感,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C."堂兄和我关系极好"的交代,表明两家的关系极好,这使后文"我"家的人把大榆树当成自家的树采榆钱的内容显得很合理。D.文章末句对堆满市场的老榆木中有无门外那棵大榆树的猜测,照应了题目、开头、上文所写大榆树的内容,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10.文章第五段用了许多文字写柳叶、茶棵子、杜梨,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11.文章引述《汉书·龚遂传》并进行评论,其作用有哪些?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参考答案:1.D2.A3.①文章开篇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女子”趁夜色传递情报的场景,这种独特的讲述方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社会背景,突出了女子的大胆、心细,为下文人物形象的塑造勾勒了大致轮廓,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②文章先隐瞒主人公姓名,刻意用“一个年轻的女子”来代指刘玉芳,这种独特的讲述方式营造了紧张、神秘的气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让读者对这个女子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4.刘玉芳是一个共产党员,她坚守党员的职责,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她牺牲家庭利益,捐献家产;她不怕酷刑,大义凛然,坚守党的秘密;她听从党的安排,冒着生命危险,认真完成任务;她心胸开阔,不计个人得失,听从组织安排,从不为党添麻烦,不向党要利益。但在作者看来,刘玉芳更像母亲,她无私奉献,哺育着党的事业,唤她一声“母亲”强烈表达了对她的无私奉献的高度肯定,对她的感激、热爱;以“好想叫一声母亲”为标题更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有很强的感染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意在展现新时代的美好气象”说法错误,刘玉芳老家的枣树、核桃树和坟墓旁的白杨树、芳草并不是展现新时代的美好气象,文章描写这些树、花、草,展现它们的蓬勃之态,是为了烘托刘玉芳的美好形象,暗示她的精神犹如这些植物,会扎根生长,影响后人。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A.“表现了她对于革命可有可无的价值”说法错误,文章中说“但她有信心做一滴灯油,让共产党这盏灯更亮”,将刘玉芳比作灯油,目的是生动贴切地表现她对党的事业的帮助。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特点的分析能力。文章的开头,作者选取了一个具体场景来描写,将“一个年轻的女子”趁夜色传递情报的场面生动地描写出来。这样的描写非常具有带入感,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社会背景交代清楚,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传递情报是一份需要细心和勇气的工作,通过这一描写,突出了女子的大胆、心细的性格特点。而下文也要写到主人公的这些特点,所以这一开头为下文人物形象的塑造勾勒了大致轮廓,也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其次,作者在文章开头刻意用“一个年轻的女子”来代指刘玉芳,而不是用主人公的真实姓名,这就给文章的叙述增添了紧张感,将读者带入当时的场景,仿佛置身于事件现场,还为故事增加了神秘感。这样就更加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的题目非常具有特点,《好想叫一声母亲》是作者在刘玉芳墓前向其致敬时的内心感受。母亲的特点就是无私,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可以奉献一切。而刘玉芳对党无私奉献的行为就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坚守党员的职责,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她牺牲家庭利益,捐献家产;她不怕酷刑,大义凛然,坚守党的秘密;她听从党的安排,冒着生命危险,认真完成任务;她心胸开阔,不计个人得失,听从组织安排,从不为党添麻烦,不向党要利益。作者在回顾了刘玉芳的一生后,最后面对刘玉芳的墓碑,对她的一生的评价就是无私。用“母亲”来比喻刘玉芳无私奉献,哺育着党的事业是贴切的,也是对她一生的高度肯定。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刘玉芳的无私奉献也是让当代青年人能有如此美好生活的基础,作者以“好想叫一声母亲”为标题,体现出作者对刘玉芳的感激、热爱。同时这一标题也更好的体现了文章的主题——对刘玉芳奉献精神的赞美。最后,这一标题非常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好想叫一声母亲”,是刘玉芳的精神感染了作者,让其对刘玉芳充满深深地敬意。5.D6.C7.①大槐树见证了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表达了对八路军英勇作战的敬佩之情。②大槐树见证了中国人民跟定共产党,追求光明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念,表达了对人民坚定信仰的赞美之情。③大槐树也将见证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表达了对新中国的祝福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716团第3营直接退回村子”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当吉田大队发现齐会村有我驻军时,立即展开部署,将716团第3营包围在村子里”可知,是敌人把716团第3营包围在村子里,而不是716团第3营直接退回村子。B.“散文热烈讴歌了它这种不惧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理解有误,散文通过讴歌大槐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更赞美了八路军的英雄气概。C.“这表现了他们对生命、对植物的无限热爱”理解错误,齐会的乡亲们对残损的大槐树呵护备至是因为大槐树英勇无畏,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精神。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C.“对比”“批判后者”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有的像他们一样跟着共产党有始有终,无愧人生”,可见同时期的其他司令也有始终紧跟共产党的,对后者不全是批判。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根据原文“我们的战士隐蔽在大槐树后向敌人射击,敌人的轻重武器也一起射向大槐树。树上留下了无数的弹痕,茂密的树叶都被打光了。一颗炮弹飞来,正好打在树干上,大槐树被拦腰打断”“战斗白热化,一个个八路军战士把鲜血洒在大槐树下,但他们毫不畏惧”“大槐树见证了八路军的英雄气概,也见证了我们的胜利”可知,槐树见证了中国人民英勇抗争,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英勇作战的敬佩之情。根据原文“大槐树见证的不仅有炮火硝烟,还有人间正道”“百年以来中国大浪淘沙的历史有一个规律:跟定共产党,就走上了光明的道路。大槐树见证了这一规律”可知,大槐树见证了中国人民跟定共产党,追求光明幸福生活的坚定信念,表达了对人民坚定信仰的赞美之情。根据原文“当年村中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小桥附近,如今建起了齐会战役纪念碑,有一个不算大但很整洁的广场。广场对面,是一座漂亮的二层村舍”“大街上到处可见村民的私家车,红的、蓝的,什么颜色都有,成为亮丽的点缀”可知大槐树也将见证社会主义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表达了对新中国的祝福之情。8.D9.B10.①表现了母亲善于从野外寻找并制作食物的特点,表现母亲对孩子的爱,使母亲的形象生动丰满。②与后文母亲从不到门外大榆树上采榆钱形成对比,引出后面对此原因的阐述。③以柳叶、杜梨等相类物品的作用来侧面烘托门外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