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福建省宁德市一中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福建省宁德市一中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福建省宁德市一中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福建省宁德市一中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福建省宁德市一中高三一模生物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2023届福建省宁德市一中高三一模生物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中耕松土是农业生产中经常采取的措施,在降雨、灌溉后以及土壤板结时,疏松表层土壤,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下列关于中耕松土促进增产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促进葡萄糖在线粒体中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更多的能量B.避免根细胞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对根系造成伤害C.促进厌氧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增加土壤中无机盐的含量D.促进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使局部大气CO2浓度上升【答案】D【分析】包括根细胞在内的大部分植物细胞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详解】A、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A错误;B、中耕松土能提高土壤含氧量,避免根细胞由于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对根系造成伤害,B错误;C、中耕松土能提高土壤含氧量,促进根细胞有氧呼吸,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生理活动,C错误;D、中耕松土能提高土壤含氧量,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促进有机物的分解,可能导致局部大气CO2浓度升高,D正确。故选D。2.mRNA疫苗在对抗新冠病毒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目前常用脂质体递送mRNA进入细胞下列关于mRNA疫苗说法正确的是(

)A.提取新冠病毒完整RNA作为疫苗B.注射mRNA疫苗后,可激发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C.mRNA进入细胞后经逆转录产生的DNA可整合到人染色体上D.mRNA疫苗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脂质体包裹可防止mRNA被水解【答案】B【分析】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刺激动物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动物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菌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动物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菌时,动物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菌的伤害。【详解】A、提取新冠病毒的RNA需要经过改造之后才可作为疫苗,A错误;B、注射mRNA疫苗后,可激发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C、mRNA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后可与核糖体结合翻译出抗原蛋白,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不会发生逆转录形成DNA的过程,C错误;D、mRNA疫苗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胞吞,D错误。故选B。3.某小组为研究温度对酶的影响,在t1、t2、t3温度下,分别用淀粉酶水解淀粉,保温相同时间后测定生成物的量分别为a、b、c,且b>a>c,温度各升高相同幅度,重复上述实验,测定生成物的量分别为a'、b'、c',且a'>a,b'>b、c>c'。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t1~t2之间B.当温度为t1时,可通过提高淀粉浓度来提高酶的活性C.当温度在t2~t3之间时,随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降低D.b>c是因为温度为t3时部分酶的空间结构可能发生改变【答案】D【分析】1、大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温度升高后,温度会使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酶活性降低;2、t1、t2、t3温度下相同时间后测定生成物的量分别为a、b、c,且b>a>c,升高相同温度后,生成物的量分别为a'、b'、c',且a'>a,b'>b、c>c',说明升高温度后t1、t2酶活性上升了,t3酶活性降低了,则最适温度在t2-t3之间。【详解】A、由b>a>c,且b'>b,c>c',可知,最适温度在t2~t3之间,A错误;B、酶的活性与温度和pH相关,与淀粉浓度无关,B错误;C、升高温度后b'>b,证明在t2时升高温度,酶活性增强,C错误;D、根据分析可知,最适温度在t2-t3之间,所以t3时部分酶的空间结构可能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D。4.一些外源性因素(如缺氧)会导致内质网腔内出现错误折叠蛋白和未折叠蛋白聚集等现象,称为内质网应激(ERS)。发生ERS的细胞能调节内质网应激相关性促凋亡分子.促存活分子的表达或活化,最终决定细胞是凋亡还是适应。肿瘤细胞的ERS保护机制可促进未折叠蛋白的正常折叠、加速错误蛋白降解,以维持肿瘤细胞的存活和转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则可能通过促凋亡分子使其凋亡B.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驻留在内质网内会影响内质网的正常功能C.内质网将错误折叠蛋白运至高尔基体进行修复D.肿瘤细胞的ERS机制可能使其能耐受缺氧、酸中毒等环境【答案】C【解析】内质网能有效地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其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将细胞中的各种结构连成一个整体,具有承担细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根据内质网膜上有没有附着核糖体,将内质网分为滑面型内质网和粗面型内质网两种。滑面内质网上没有核糖体附着,这种内质网所占比例较少,但功能较复杂,它与脂类、糖类代谢有关;粗面内质网上附着有核糖体,其排列也较滑面内质网规则,功能主要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详解】A、发生ERS的细胞能调节内质网应激相关性促凋亡分子,从而促使细胞发生凋亡,A正确;B、错误折叠或未折叠蛋白驻留在内质网内,会影响内质网的结构,从而影响内质网的正常功能,B正确;C、错误蛋白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根据题意,错误蛋白的存在,会使细胞内的内质网应激相关性促凋亡分子的表达,而使细胞凋亡,故高尔基体不会修复这些蛋白质,C错误;D、缺氧会导致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由题干可知,缺氧、酸中毒等环境会导致内质网腔内出现错误折叠蛋白和未折叠蛋白,而肿瘤细胞的ERS保护机制可促进未折叠蛋白的正常折叠、加速错误蛋白降解,以维持肿瘤细胞的存活和转移,因此肿瘤细胞的ERS机制可能使其能耐受缺氧、酸中毒等环境,D正确。故选C。【点睛】5.疟疾主要通过按蚊进行传播,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疟疾发病率。近年来发现携带疟原虫的按蚊中存在一种化学感应蛋白(SAP2),使它们对杀虫剂显示出了很强的抵抗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抗杀虫剂按蚊的出现不一定说明产生了新的物种B.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按蚊种群基因库中就存在抗药性基因C.抗杀虫剂按蚊群体的出现说明该按蚊种群已发生了进化D.杀虫剂直接作用于按蚊个体的基因型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详解】A、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使用杀虫剂后按蚊产生了抗性,这说明对杀虫剂具有抗性的按蚊能够和抗性较弱的按蚊进行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并没有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B、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按蚊种群基因库中就存在抗药性基因,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正确;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使用杀虫剂后,按蚊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抗性低的个体会被杀死,抗性较强的个体能够存活,使得按蚊向抗药性的方向进行进化,C正确;D、杀虫剂直接作用于按蚊个体的表现型,抗性低的个体会被杀死,抗性较强的个体能够存活,进而影响到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6.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下图所示)。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B.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C.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D.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发生改变,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答案】D【分析】1、DNA甲基化是指DNA序列上特定的碱基在DNA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添加上甲基,虽然不改变DNA序列,但是导致相关基因转录沉默。2、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说明这个基因的表达产物与环境因素类似,也能改变蜜蜂的表型。【详解】A、据图可知,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因此甲基化并不影响基因中的碱基序列,即甲基化不会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A正确;B、题中显示,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而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说明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B正确;C、DNA甲基化后与某种基因被敲除起到了相同的效果,据此可推测DNA甲基化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从而抑制了该基因的表达,进而起到了该基因被敲除的效果,C正确;D、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并未发生改变,只是由于甲基化抑制了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D。7.科研人员利用诱变方式选育可高产β-胡萝卜素的三孢布拉霉负菌,未突变的三孢布拉霉负菌不能在含有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随着β-胡萝卜素含量的增加,菌体颜色从黄色加深至橙红色。图甲为选育菌种及获得β-胡萝卜素的流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要得到乙培养基中的菌落,可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②操作,然后培养B.经①过程紫外线照射的三孢布拉霉负菌都能在含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C.在进行③的操作时,应选择较大的橙红色菌落中的菌株继续进行接种培养D.能在添加β-紫罗酮的乙培养基上长成菌落的细菌,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答案】B【分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有2种,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2、诱变育种是利用各种被称为诱变剂的物理因素和化学试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再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种的育种方法。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详解】A、要得到乙培养基中的分布均匀的菌落,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②接种操作,然后培养,A正确;B、使用紫外线照射进行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的低频性和不定向性,经①过程紫外线照射的三孢布拉霉负菌不可能都能在含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B错误;CD、根据题干可知,未突变的三孢布拉霉负菌不能在含有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因此能在添加β-紫罗酮的乙培养基上长成菌落的细菌,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随着β-胡萝卜素含量的增加,菌体颜色从黄色加深至橙红色,进行③操作时,应选择较大的橙红色菌落中的菌株继续接种培养,C正确;D正确。故选B。8.水稻的高秆、矮秆分别由A和a控制,抗病和不抗病分别由B和b控制。现有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水稻品种,如图为不同的育种方法培育矮秆抗病植株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杂交育种包括①③过程,其原理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B.人工诱变育种为②过程,B可能来自b的基因突变C.单倍体育种包括①④⑤过程,⑤过程常用花药离体培养法D.多倍体育种包括①⑥⑦过程,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答案】B【详解】A、图中①③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B、②是人工诱变育种,将aabb诱变成了aaBB,所以B可能来自b的基因突变,B正确;C、图中①④⑤为单倍体育种过程,⑤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器幼苗,C错误;D、①⑥⑦为多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错误。故选B。【点睛】各种育种方式的比较:9.科学家用小鼠作实验材料,完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中,正确的是()A.该实验没有进行实验对照,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B.该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具有协同作用C.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更显著D.切除胰腺及垂体可排除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实验的影响【答案】D【分析】分析图示可知,本实验是通过将小鼠的垂体和胰腺切除前后、小鼠体重的变化来进行自身对照,不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详解】A、本实验前后形成对照,不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A错误;B、单独注射生长激素后平均体重有所增加,单独注射胰岛素后平均体重也有所增加,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都能促进生长发育,具有协同作用,B错误;C、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作用,因此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不一定更显著,C错误;D、切除胰腺及垂体可排除小鼠自身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实验的影响,属于排除实验过程中的无关变量,D正确。故选D。10.某实验小组开展了探究吲哚乙酸(IAA)对月季插条生根作用的活动,结果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A.不同浓度的IAA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不同B.IAA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10-8~10-7mol·L-1之间C.要使扦插枝条生出相同数目的根,所需IAA的浓度一定要相同D.IAA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答案】D【分析】由图示可知,该实验的目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IAA)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因此该实验为遵循对照原则,应设置一组空白对照,即用蒸馏水处理插条,与之对照来观察每一组浓度的生理作用。【详解】A、根据实验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实验的自变量是IAA的浓度,处理时间为无关变量,故用不同浓度的IAA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相同,A错误;B、IAA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10-9~10-7mol·L-1之间,B错误;C、生长素作用有一个最适浓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浓度各有一个使扦插枝条产生相同根数的IAA浓度,故要使扦插枝条生出相同数目的根,所需IAA的浓度不一定要相同,C错误;D、由图示可知,IAA作用具有两重性,故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D正确。故选D。11.高原鼹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啮齿动物,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土丘上的群落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图1中CK(对照),A、B、C、D表示土丘密度不同的5个区域:图2表示演替到第6年时各区域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草甸中全部的高原鼹鼠属于生命系统中的种群层次,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B.裸露土丘上无植被覆盖,群落恢复过程属于初生演替C.由图2可知,草甸中高原鼹鼠数量越少,恢复后植物丰富度越高D.鼹鼠挖洞行为可以疏松土壤,有利于根系对无机盐的吸收,促进植物生物量的提高【答案】D【分析】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1)抵抗力稳定性①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②原因: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③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2)恢复力稳定性①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②规律:般环境条件越好,恢复力稳定性越高;反之,越低。3、题图分析,图1、图2数据显示,随着士丘密度的增加,植物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这表明高原鼢鼠对群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详解】A、种群是同一地区,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草甸中全部的高原鼹鼠属于生命系统中的种群层次,可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密度,A错误;B、裸露土丘的恢复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因为该条件下有土壤条件,B错误;C、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草甸中高原鼢鼠数量越多,恢复后植物丰富度越高,但超过C密度值后,植物的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增加趋势,C错误;D、鼢鼠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进而促进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从而促进植物生长,D正确。故选D。12.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依赖突触,图1所示为多个神经元之间联系示意图,为研究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用同强度的电刺激进行实验:Ⅰ、单次电刺激B,Ⅱ、连续电刺激B,Ⅲ、单次电刺激C,用微电极分别记录A神经元的电位变化表现如图2。(注:阈电位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值)。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由Ⅰ可知,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B.由Ⅱ可知,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叠加效应C.由Ⅲ可知,神经元A电位的形成与神经元B释放神经递质的量不足有关D.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细胞膜外侧为参照,并将该侧电位值定义为0mv【答案】C【分析】题图分析,图1,CB之间存在突触,AB之间存在突触,A神经元上连接着微电极,可检测电位变化。分析图2,单次刺激B,膜电位发生了变化,静息电位差值变小,但没有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刺激强度在阈值之下;连续刺激B,形成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连续的阈下刺激可在突触后膜叠加;单次刺激C,静息电位差值变大,说明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详解】A、由Ⅰ可知,单次电刺激B,电位峰值依然低于0,说明刺激强度过低不能使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A正确;B、由Ⅱ可知,连续电刺激B,神经元A产生动作电位,结合Ⅰ、Ⅱ可说明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多个阈下刺激可以产生叠加效应,B正确;C、由Ⅲ可知,神经元A电位低于静息电位的70mv,原因是C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C错误;D、静息电位的数值是以细胞膜外侧0mv作为参照,因此静息时膜内比膜外低为负电位,D正确。故选C。13.X染色体和Y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图1表示X和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Ⅱ)和非同源区段(Ⅰ、Ⅲ)。图2表示某遗传病的一个家系图,控制该病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图1中的Ⅰ、Ⅱ或Ⅲ区段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遗传病一定不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图2中,第Ⅰ代和第Ⅱ代中的女性一定都是杂合子C.若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Ⅲ2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的可能性为1/3D.若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图1的Ⅰ区段,则Ⅲ2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的可能性为1/2【答案】C【分析】1.遗传系谱图的分析方法:(一)首先确定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患者的子女全部患病,正常女性的子女全正常,即子女的表现型与母亲相同,则最可能为细胞质遗传。(2)若系谱图中,出现母亲患病,孩子有正常的情况,或者,孩子患病母亲正常,则不是母系遗传。(二)其次确定是否为伴Y遗传。(1)若系谱图中女性全正常,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的父亲、儿子全为患者,则最可能为伴Y遗传。(2)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三)再次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1)首先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①“无中生有”是隐性遗传病。②“有中生无”是显性遗传病。(2)已确定是隐性遗传,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隐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3)已确定是显性遗传,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最大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否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系谱图中判断某个体基因型时,需要综合考虑同代、子代、亲代的基因型,再进行推断。【详解】A、由Ⅱ1和Ⅱ2及Ⅲ1可知,“无中生有”是隐性,该病是隐性遗传病,A正确;B、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第Ⅰ代的女性的基因型是Aa,Ⅱ代中的2号和4号的基因型都是Aa;若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则第Ⅰ代的女性的基因型是XAXa,Ⅱ代中的2号和4号的基因型都是XAXa,B正确;C、若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Ⅱ1和Ⅱ2的基因型都是Aa,则Ⅲ2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2/3,C错误;D、若控制该病的基因位于图1的Ⅰ区段,即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Ⅱ1和Ⅱ2的基因型分别是XAY、XAXa,则Ⅲ2为致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2,D正确。故选C。14.不同水稻品种由于花青苷类色素含量的差异,使稻米表现出深浅不同的多种颜色,研究表明稻米颜色受多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研究人员将某种水稻的一个黑色品系与一个白色品系杂交得到F1,再将F1自交得到F2,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是:黑色:紫黑:深褐:褐色:浅褐:微褐:白色=1:6:15:20:15:6: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稻米的颜色性状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B.F1的稻米颜色应该为褐色C.F2深褐色稻米品种的基因型有3种D.F2紫黑稻米自交,F3黑色稻米:紫黑稻米:深褐稻米=1:2:1【答案】C【分析】稻米颜色受多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由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可知,子二代的组合共有1+6+15+20+15+6+1=64种,说明F1产生了8种配子,稻米颜色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果用A/a、B/b、C/c表示,P基因型为AABBCC(黑色)和白色(aabbcc),F1基因型是AaBbCc,F2中含6个显性基因为黑色,含5个显性基因为紫黑色,含4个显性基因为深褐色,含3个显性基因为褐色,含2个显性基因为浅褐色,含1个显性基因为微褐色,隐性纯合子aabbcc为白色。【详解】A、据分析可知,稻米的颜色性状受3对等位基因控制,A正确;B、据分析可知,F1基因型是AaBbCc,含3个显性基因为褐色,B正确;C、含4个显性基因为深褐色,F2深褐色稻米品种的基因型有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共6种,C错误;D、含5个显性基因为紫黑色,F2紫黑稻米基因型为AABBCc、AABbCC、AaBBCC,以AABBCc为例,自交,F3基因型为1AABBCC、2AABBCc、1AABBcc,黑色稻米:紫黑稻米:深褐稻米=1:2:1,D正确。故选C。15.科学家曾提出DNA复制方式的三种假说: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和分散复制(图1)。对此假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图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第一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说明DNA复制方式一定是半保留复制B.第二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说明DNA复制方式一定是全保留复制C.结合第一代和第二代细菌DNA的离心结果,说明DNA复制方式一定是分散复制D.若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继续培养至第三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会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答案】D【分析】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即以亲代DNA分子的每条链为模板,合成相应的子链,子链与对应的母链形成新的DNA分子,这样一个DNA分子经复制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且每个子代DNA分子都含有一条母链。将DNA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移到14N培养基中培养,因合成DNA的原料中含14N,所以新合成的DNA链均含14N。根据半保留复制的特点,第一代的DNA分子应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详解】ABC、第一代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出现1条中带,则可以排除全保留复制,但不能肯定是半保留复制或分散复制,继续做子代ⅡDNA密度鉴定,若子代Ⅱ可以分出一条中密度带和一条轻密度带,则可以排除分散复制,同时肯定是半保留复制,ABC错误;D、若DNA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继续培养至第三代,形成的子代DNA只有两条链均为14N,或一条链含有14N一条链含有15N两种类型,因此细菌DNA离心后试管中只会出现1条中带和1条轻带,D正确。故选D。16.人的体细胞中抑癌基因A1突变为A2,细胞仍可正常分裂,但若两个A1基因都因突变失活,将引起细胞癌变。研究发现,杂合体A1A2易患癌症,可能的机制如图所示,只考虑A1、A2基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可能引起细胞癌变B.抑癌基因A1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突变成基因A2属于隐性突变C.机制1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纺锤体异常,子细胞1可能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1A2:A2A2=2:1D.机制2形成的原因是非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子细胞2和3可能均为纯合子细胞【答案】D【分析】据图分析,杂合体细胞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的基因A1和A2属于等位基因,机制1中产生的一个子细胞A2所在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机制2的四分体发生互换,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抑癌基因的作用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相应蛋白质活性过强,可能引起细胞癌变,A正确;B、分析题意可知,抑癌基因A1突变为A2,细胞仍可正常分裂,说明A1相对于A2是显性,故A1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突变成基因A2属于隐性突变,B正确;C、机制1一个子细胞A2所在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纺锤体异常,体细胞1的基因型是A1A2A2,由于形成子细胞时多于染色体随机丢失,故产生的子细胞1可能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1A2:A2A2=2:1,C正确;D、机制2形成的原因是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发生了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只考虑A1、A2基因,子细胞2和3的基因型均为A1A2,属于杂合子,D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17.近年来我国沿海连续爆发大规模的浒苔绿潮。某研究组以浒苔为材料,研究盐度变化对浒苔生长的具体影响。实验设置3组:对照组(CK)低盐(相对盐度25,与海水盐浓度相等)处理、T1组中盐(相对盐度30)处理、T2组高盐(相对盐度35)处理,每组设置多个重复。培养3d取样测定各项指标,结果如下表:相对生长速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d-1)(μg.g-1)(μmolO2·g-1·h-1)(μmolO2·g-1·h-1)第0天/17934514CK第3天3315265017T1第0天/17884514第3天2615024418T2第0天/17894514第3天2015313117注:①相对生长速率指每天增加的生物量所占原来生物量的比值。回答下列问题(1)本实验对照组的处理条件为低盐处理而不是无盐处理的原因是从实验结果可知,不同浓度的盐胁迫都显著了浒苔的生长速率。(2)叶绿素提取和含量测定实验过程中,通常需加入一定量的CaCO3,其作用是起到保护叶绿素的作用。植物细胞内叶绿素a的含量通常(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叶绿素b的含量。从实验结果可知,盐胁迫对浒苔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关系为。(3)进行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测定时,在条件下测定浒苔的耗氧速率,记为Rd;通过调节外置灯源与反应槽的距离设置光强为80μmol·m-2·s-1(培养光强),测定培养光强下浒苔的放氧速率,记为Pn,则浒苔的总光合速率(Pg)=(4)从实验结果可知,对照组中浒苔的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随着藻体的生长而

。在实验所用的盐浓度范围对浒苔呼吸速率和总光合速率的影响情况分别为。【答案】(1)浒苔为海洋植物,无盐条件会使其不能正常生长(或原本就生长在低盐环境里)抑制/降低(2)与液泡破裂后释放的有机酸(草酸)反应大于在实验所用的盐浓度范围内对浒苔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3)黑暗Ra+Pn(4)增加对呼吸速率无显著影响,对总光合速率具有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增加抑制效果逐渐增强【分析】真正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剪碎绿叶放入研钵,加入碳酸钙、二氧化硅进行研磨,使用无水乙醇进行提取,最后用纸层析法进行分离。【详解】(1)浒苔为海洋植物,原本就生长在低盐环境里,无盐条件会使其不能正常生长。因此对照组处理条件为低盐处理而不是无盐处理。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的盐胁迫下净光合速率均显著降低,说明不同浓度的盐胁迫都显著降低了浒苔的生长速率。(2)叶绿素提取和含量测定实验过程中,通常需加入一定量的CaCO3,其作用是与液泡破裂后释放的有机酸(草酸)反应,起到保护叶绿素的作用。植物细胞内叶绿素a的含量通常大于叶绿素b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可知,在实验所用的盐浓度范围内进行盐胁迫对浒苔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3)光照条件下,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不能测出呼吸速率,因此要在黑暗条件下测定浒苔的耗氧速率,作为呼吸速率Rd。测定培养光强下浒苔的放氧速率,记为净光合速率Pn,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总量=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向外界释放的氧气量,则浒苔的总光合速率(Pg)=Ra+Pn。(4)将对照组第3天与第0天相比,可知浒苔的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随着藻体的生长而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可知,在实验所用的盐浓度范围内进行盐胁迫对呼吸速率无显著影响,对总光合速率具有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增加抑制效果逐渐增强。18.紫茎泽兰(一种多年生半灌木植物)入侵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用本地物种对紫茎泽兰进行替代控制是一种较好的控制方法。为了筛选目标替代植物,科研人员选择本地物种南酸枣(落叶乔木)、假地豆(小灌木)和狗尾草(禾本植物)进行了相关研究。下图为紫茎泽兰单种和混种时的株高、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生态系统中,紫茎泽兰属于(成分),其同化的碳除释放到非生物环境外,去向还有,碳主要以形式在紫茎泽兰和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循环。(2)紫茎泽兰与假地豆、狗尾草的种间关系是;研究中,研究人员选用本地物种对紫茎泽兰进行替代控制,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原理。(3)根据实验结果,可选择作为替代植物,依据是。(4)紫茎泽兰可产生某些化学物质渗入土壤,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活性炭能吸收化学物质但对植物的生长无直接影响,为探究活性炭对紫茎泽兰与假地豆、狗尾草之间的影响,科研人员开展了进一步研究,在不同处理下假地豆和狗尾草的株高如右图。①紫茎泽兰产生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能。②结果表明,紫茎泽兰产生的化学物质对的抑制作用更明显。【答案】(1)生产者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二氧化碳(2)竞争协调(3)假地豆紫茎泽兰与假地豆混种对紫茎泽兰的株高和生物量抑制效果最好(4)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假地豆【分析】由图可知,紫茎泽兰和假地豆混种是其株高和生物量收到明显抑制,说明选用假地豆作为替代植物能有效防治紫茎泽兰入侵。利用活性炭吸收紫茎泽兰产生的化学物质后,假地豆株高明显增加,而狗尾菜株高几乎不变,说明紫茎泽兰对假地豆的抑制更明显。【详解】(1)紫茎泽兰作为多年生半灌木植物,属于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碳去路有呼吸作用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非生物环境中,以有机物的形式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紫茎泽兰和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循。(2)紫茎泽兰与假地豆、狗尾草竞争阳光、水分、无机盐等,属于竞争关系。生态工程包括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等,研究人员选用本地物种对紫茎泽兰进行替代控制,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3)由图可知,紫茎泽兰+假地豆组对紫茎泽兰的株高和生物量抑制效果最好,可选择假地豆作为替代植物。(4)①紫茎泽兰产生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紫茎泽兰与其他植物属于种间关系,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作用。②由图可知,使用活性炭后,假地豆的株高明显增加,而狗尾草的株高几乎不变,说明紫茎泽兰产生的化学物质对假地豆的抑制作用更明显。19.新冠病毒通过表面的S蛋白与靶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实现入侵,血清中新增的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IgM和IgG可作为病原学诊断标准。图1为病毒感染及发病流程,图2为相关抗体含量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新冠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导致宿主的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识别变化的信号。人体感染新冠病毒直至病毒被清除经过的免疫有。(2)血清抗体检测常采用下图所示的试纸条,添加后的待检血样通过毛细作用沿试纸条向前移动,红色标记的新冠病毒抗原可随之移动,最终根据T线和C线的颜色对检测结果作出分析。

①据题中信息推测,试纸条上新冠病毒抗原的成分最可能是。②血清抗体检测过程中反复发生的特异性结合: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这种结合发生次。③若(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则检测为阳性,说明个体已感染新冠病毒。A.T线与C线都变红色

B.T线与C线都不变色C.T线不变色,C线变红色

D.T线变红色,C线不变色(3)新冠病毒的预防主要是接种疫苗,灭活病毒疫苗是一种常见的疫苗,灭活病毒疫苗制备前期需用细胞膜上具有的细胞培养新冠病毒。两次接种需间隔一段时间,若时间过短,接种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导致不能产生足够多的新抗体和记忆细胞。【答案】(1)细胞毒性T细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2)(病毒的)S蛋白抗原与抗体3A(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疫苗会与上次免疫存留抗体结合【分析】内环境中的病原体可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清除,细胞内的病原体可通过细胞免疫清除。血清抗体检测原理:血清中若含有新冠病毒的抗体,该抗体可移动到标记垫位置与可移动的红色标记的新冠病毒抗原结合,该复合物继续移动会与T线的不可移动的未标记的新冠病毒抗原结合,未与抗体结合的可移动的红色标记的新冠病毒抗原会继续移动到C线位置,与新冠病毒抗原的抗体结合,因此若血清中含有新冠病毒的抗体,C线和T线都会变红。【详解】(1)新冠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会导致宿主的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并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体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清除,而细胞内的病毒则需要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然后再经过体液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清除。(2)①新冠病毒通过表面的S蛋白与靶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实现入侵,因此试纸条上新冠病毒抗原的成分最可能是(病毒的)S蛋白。②血清抗体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高,其原理是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分析,在标记垫、T线与C线上共发生3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③若待测血样中有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则可以形成标记垫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与固定在T线上的抗原结合,T线变红色,而游离的标记垫抗原可与C线上固定的抗特异性抗原的抗体结合,C线变红;若待测血样中无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则无法形成标记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无法与固定在T线上的抗原结合,则T线不变色,而游离的标记垫抗原可与C线上固定的抗特异性抗原的抗体结合,C线变红。因此若血样中含有新冠病毒特异性抗体,则T线与C线都变红色,即A正确,BCD错误。(3)新冠病毒通过表面的S蛋白与靶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实现入侵,故灭活病毒疫苗制备前期需用细胞膜上具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的细胞培养新冠病毒;注射疫苗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抗体和抗原能特异性结合。两次接种新冠疫苗可提高免疫效果,但两次接种需间隔一段时间,若间隔时间过短,疫苗(抗原)会与上次免疫存留的抗体结合,导致不能产生足够多的新抗体和记忆细胞,影响疫苗效果。20.野生型果蝇为灰身、长翅。灰身基因(A)突变后出现黑身表型,长翅基因(B)突变后出现残翅表型。已知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用灰身长翅(P1)与黑身残翅(P2)两种果蝇进行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1)由P2的表现型可以推测其基因型是。根据杂交实验一和杂交实验二的实验结果,请解释杂交实验二中子代出现相应表现型及比例的可能原因。(2)根据这两对基因的DNA序列进行常规PCR检测,杂交实验一亲本、子代的检测结果见图1,由图1的检测结果可以推测:果蝇B基因内碱基对的增加导致B→b的突变。判断的依据是:。

(3)对杂交实验二中的亲本、子代的基因组DNA进行检测,亲本及亲本型子代检测结果见图2.请将新组合表型果蝇的检测结果图绘在答题卡图中的横线上。

【答案】(1)AaBbAB、ab(2)碱基对的增加

B基因的PCR扩增片段大小为600bp,而突变基因b的扩增片段为700bp,说明B基因的长度增加了100bp,突变为b基因(3)

【分析】根据图1和杂交实验一可知:杂交一的亲本和子代的基因组成为AaBb×aabb→AaBb:aabb=1:1,推测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详解】(1)根据相关基因PCR产物电泳结果,推测P1亲本的基因型AaBb,杂交一的亲本和子代的基因组成为AaBb×aabb→AaBb:aabb=1:1,推测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ab在一条染色体上,因此P1亲本产生配子的基因型是AB和ab。(2)由图1的PCR结果可知:B基因有600碱基对,b基因有700碱基对,因此果蝇B→b的突变是由于B基因内碱基对的增加所致。(3)图2说明杂交实验二中的亲本的亲本基因组成为AaBb和aabb,杂交实验二的F1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