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5篇)_第1页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5篇)_第2页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5篇)_第3页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5篇)_第4页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5篇)观人间正道是沧桑有感篇1

50集的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是一部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发人深省的巨著,它通过两个家庭悲欢离合、血泪爱恨,展现了二十世纪二十五年里,中国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这两大政党的成长、发展、合作和斗争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演绎出令人撕心裂肺的父子、母女、兄弟、师生、同学、恋人间的亲情、爱情和友情。成功塑造了瞿恩、瞿霞、杨立青、杨立仁、杨立华、董建昌等一个个为了拯救中国、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出生入死、执着追求的英雄或枭雄的形象,向世人阐述了理想和信仰是决定人生道路的根本,是奋斗力量的源泉这一深刻的哲理。

理想和信仰是这部剧的第一主题,在那个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非常年代,无数的中华热血青年,为寻求救国救亡的道路,背井离乡、出生入死,追寻革命的真理。杨瞿两家的儿女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来到黄埔。在这里他们接受到了不同的教育,遇到了不同的导师,受到了不同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树立了不同的理想,接受了不同的信仰,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片中的主角个个都有极高的理想和信仰,无论信仰什么主义,无论在何种危急、复杂的状态下,他们纷争的只有主义的不同,道路的不同,他们坚持的是各为其主,而没有个人的恩怨,没有人格的贬低和污辱。他们有思想、有气质、有高亢的爱国热情,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融为一体,执着地追求国家与民族的独立自主、民主自由,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潮流,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

剧中主人公杨立青在1925年来到革命浪潮汹涌澎湃的广州时,遇到了两个导师。一个导师是属于理想主义的共产党人瞿恩,另一个导师是现实主义的职业军人董建昌,董建昌和瞿恩,他们不仅代表着两个党派,更是两种人生态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对杨立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瞿恩是那个年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化身,是集大成者。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周恩来、瞿秋白的影子,可以看到共产党人从幼稚到成熟的成长过程。他信仰的是理想和浪漫,并为了信仰而活着。正如瞿恩的那句名言所说: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而实现。瞿恩自己属于后者。在他那短暂的一生中为实现他的理想,表现出了执着的追求和无畏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连他的敌人都不得不尊敬他,不敢不尊敬他”。

董建昌信仰的是功利和现实,追求的是生存和利益。从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宋希廉、程潜的影子。他遇事总是先衡量利弊得失,顺势而动,变幻无常。

杨立青在人生道路上还遇到了一个对手,这个对手就是自己的亲哥哥杨立仁。杨立仁是国民党右派的化身,他标榜的是维护国家利益,而实际维护的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官僚买办阶级的利益,是自己家族、亲人的利益。立青与立仁各自秉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家”与“国”的理念,他们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共产党人为全民族劳苦大众谋解放,谋平等,往往需要背叛自己的家族、亲人,舍小家而顾大国。国民党人要维护自己集团、家族、亲人的即得利益,为不被劳苦大众夺去,断然挥舞屠刀屠杀友人。一个是为民众甘愿牺牲个人,一个是为个人甘愿牺牲民众。但杨立仁的信仰之路越走越窄,并最终沦落到理想破碎的悲惨地步,被历史所淘汰。

为了不同的信仰,黄埔的同学们按照“钢刀归钢刀,同学归同学”的信条,或同壕奋战、驰骋疆场,或刀枪相对、血肉横飞,展现出“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侠肝义胆。

瞿恩和杨立华之间的爱情,杨立青与瞿霞之间的爱情,以及林娥与瞿恩、杨立青之间的爱情,无不受到理想和信仰的影响和制约,为了信仰,他们可以相亲相爱、协手并肩,为了信仰,他们可以断然绝裂、分道扬镳。

在物质化的今天,在和平的年代里,在价值观多元取向的现实社会里,还要不要理想和信仰?要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和信仰?很多人是迷茫的。其实人都是有信仰的,不是信仰什么宗教,就是信仰什么主义,没有信仰的人只能是白痴。现在很多人说我没有什么信仰,但他们信奉的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遵循的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追求的是“功名利禄,纸醉金迷”,其实他们信仰的就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所以才出现豪富挥金如土,贪官囤金如山、纨绔暴殄天物、小儿不知何为幸福的怪象。

信仰是不能强求的。信仰的产生和形成,取决于客观环境的熏染和影响,取决于自身的感知和悟性,需要教化和引导。杨家三兄弟同在一个家庭中生长,他们却加入了不同的党派。杨立青、范希亮、汤慕禹、穆震方同在一个校园学习,接受相同的教程,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理想是有阶段性、有层次的。古人讲:“道不同不以为谋。”国共两党在救国救亡、争取民主自由、国家独立自主方面具有共同的理想,所以才有国共两次合作。而在国内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方面就有了根本的利害冲突,所以才有了“四、一二”大屠杀,才有了动天地、泣鬼神的解放战争。杨瞿两家人的恩恩怨怨无不与这理想的分合密切相关。

看完在大结局,关闭电视机,我的心情仍然久久不能平静。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在黑暗中探索,在酷刑下煎熬,在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是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凭借真理和奋斗,依靠坚定的信念和无悔追求的夺得的。我们应该永远牢记列宁的教导:“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仰,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篇2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视剧,告诉我们黄埔精神的核心是爱国爱民,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情怀。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是爱国的,所以我们相信,海峡两岸既然都是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方块字、诗经、史记早已将我们连在一起,所以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两度握手、共克时艰,相信有一天,国共两党会第三次握手,因为一种精神早已融入我们的血液之中,有一个声音总在呼唤,那就是“到黄埔去!”

我多次被剧中的师生情、同学情所感动,“钢刀是钢刀,同学是同学!”这是范希亮在毕业聚会上的箴言,黄埔军校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尊师重教的优良作风。瞿恩是一名好老师,他充满理想、充满智慧、充满大爱;剧中还有一位不知名的教官,近乎苛刻地要求学员。黄埔军校有许多这样的老师,他们严格执教,以身作则,在他们的带领下,黄埔学子怎能不成为有用之才。而黄埔学子的同学之情,在观看这部电视剧之前,我早已感受到。在我的家乡陕西宁强,曾经有人就读于黄埔军校,我的祖父是其中一位,祖父在世时,常有一些老人来到家中,他们都是爷爷的黄埔校友。他们虽然不是同一级,或许还是不同分校的,但是他们都以同学相称,他们在一起的那种亲切让人感动。所以,我见到这些老人,都觉得跟爷爷一样亲切,现在他们大都离开人世,我依然时常想念他们,祝福他们。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杨立青、范希亮虽然在不同的阵营,但是他们感情让我们深深感动。亲爱精诚,同学始终是同学,黄埔校友习惯以同学相称,无论是那一届毕业、无论是大陆台湾,黄埔学子始终都是同学,同学情常在。黄埔后代之间也有一种天然的纽带,只要得知彼此都是黄埔后代,就会一下子亲近起来,我遇到的每一个黄埔后代莫不如此,我们共同谈起先辈的荣光,共同叹息、共同微笑。因为有黄埔同学的情意在,所以黄埔后代的情意在。黄埔同学虽然有一天会全部离开人世,但是黄埔后代的血脉里始终流淌着黄埔的颜色,黄埔精神必将永存。

毛泽东在诗中写过“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什么,人间正道就是中山先生所说的“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因为我们是黄埔后代,所以我们必须记住自己作为一个中华民族子孙的责任,我们有责任发扬黄埔精神、致力振兴中华!

《人间世》观后感篇3

《人世间》该剧根据梁晓声的同名小说改编,以居住在北方某省会城市一户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视角。描绘了十几位平民子弟在近50年间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对这部剧我感悟颇深,对人生有了新的认知。

对于亲情,亲情在这人世间是最难能可贵的一份最真挚的情感,老一辈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无可替代的,人世间独一份的。人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有亲人陪伴在身旁,有亲人可以依靠。愿人世间少一些离别,多一些陪伴。

对于友情,友情在这人世间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羁绊,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是在你陷入深渊的时候可以拉你一把的人,是在你伤心难过的时候给你排忧解难的人,是在开心快乐的时候和你分享使快乐加倍的人。人这一生有三五知心好友,可以陪伴在身旁,那可真的是一件幸运的事。

对于爱情,爱情在这人世间是人生的`慰籍。爱情是年少的喜欢,中年的携手,老年的陪伴。在这人世间,许一良人,共度一生,不论平凡或是不凡,贫穷或是富有……只要两个人能携手走过这一生,这便是最难能可贵的幸福了。

对于生活,生活,生下来,活下去。人的这一生跌宕起伏,会经历很多的坎坷不顺,会让你失意,彷徨,害怕。但只要秉持着一颗满怀热爱,真诚善良的心,便可抵过这漫漫一生。在这人世间,尝尽辛酸苦辣,看尽人间百态,通过自我不断地努力奋斗,实现自我的价值,体会人间的美好,这大概便是活着的意义了。

人生且行且珍惜。

正道沧桑观后感篇4

两天时间,基本没快进地看完了网络版《人间正道是沧桑》!

首先说说否定的看法:有的地方太假,尤其感情戏份,这与全片宏大的史诗风格很不相称;特写与摄影机运动过于频繁,本来是本片的最大优点,可是一些地方的滥用使得他们暗淡了光芒;孙红雷的表演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表演的痕迹过重;演员普遍存在这类似问题;剧本稍欠大气,情节安排上不能排除含有媚俗的成分。

重点说一下我最喜欢的地方:这部剧实在拍得很牛逼,第一集吓了我一跳,镜头充满了运动,布景打光考究,特写运用大胆自如;少见如此重视运动的电视剧,也少见如此重视特写和杂耍蒙太奇的电视剧,这是本剧带给我的最大的兴奋。接下来就是剧本,以前类似题材的剧作多如牛毛,但以这样一个复杂家庭为视点的凤毛麟角,所谓的家国兴衰恩怨情仇,中国人传统家庭观念中的根本尽显期间,利用剧中人物的际遇变迁将国共二十几年的风雨讲述地淋漓尽致,让人切实地感受到了历史洪流的那种磅礴与悲壮。对于革命思想及那一代人的主义做了尽可能形象地阐述,尤其对以瞿恩为代表的CP第一代党员的伟大理想和人格魅力歌咏地很是动人。战争戏,是我最喜欢的部分,有劲。孙红雷是个不错的演员,尤其最后几集中的表演实在很精彩。其他主要演员各有千秋,但精彩的表演集集都有,很多配角让人眼睛一亮。

对于那段历史,这部剧还算完整的呈现了她的主要框架。我怀念并向往那个时代,那是有血有泪的年月,那时的先辈们为了理想为了生存为了家国拼搏在各自的人生路上,尽管他们中间不乏失败者和罪人,但他们所共同缔造的正是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历史!向一切在这片可爱而又伟大的土地上流过血泪的人们致敬!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篇5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一):

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中央电视台热播的50集大型历史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下简称《正道》),甫上映即轰动了海内外,刚刚以高收视率落幕。《正道》是继《走向共和》后又一部颇值得一看的大型历史连续剧,剧名取自毛泽东的著名诗句,由著名演员孙红雷等主演、著名导演张黎执导。《正道》第一次以大型历史连续剧的形式,从一个家庭、三兄妹、三代人的经历着眼,全景式地展现、细致地描绘了自1925年大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分之一的世纪内,中国现代史上一对最大的政治弄潮儿--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既合作又斗争的历史,那是现代中国最波澜壮阔、最翻天覆地、最错综复杂的一段历史。《正道》以在两岸都具有典范好处和人气的黄埔军校作为叙述故事的主轴,故能在海峡对岸引起共鸣、得到认同。如果你不熟悉国共的那段合作、斗争史,当你看过《正道》后,四分之一世纪的中国现代史已了然于胸。

《正道》的编剧、导演颇善于透过一个个镜头讲大故事。他们把一段复杂恢宏的历史表现得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却丝毫不受沉重的历史压迫,更不被敏感的历史事件束缚。由这段大历史写就的大故事,虽历经沧海桑田,虽早已时过境迁,仍留给后人感慨万千。看《正道》,能够让观众时而击节叹赏唏嘘,时而替英雄泪洒满襟。今人能够一杯浊酒论英雄,但作为炎黄子孙,对在这段沧桑悲凉的历史中所发生的一切,却远远做不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是千钧沉重放不下,万千头绪,无语复加,惟有片名的点题最能道尽我等胸中的块垒:人间正道,遍是沧桑!

政治上的感慨

剧中人杨立仁说得很精辟:本世纪初以来,中国人屡屡(遭遇了)内乱、革命,各种各样的思潮,熏陶着一个个传统的中国家庭。于是,传统瓦解了、破裂了,生出了(彼此)视如洪水的家庭成员。杨廷鹤的三个子女,尤其是立仁、立青俩亲兄弟,虽为一母所生、血浓于水,但因信仰不一样、政见分歧,始终格格不入、貌合神离;兄弟俩曾在洗手间大打出手,数度剑拔弩张。1949年后,兄弟俩分隔海峡两岸,终生没有再见面。

杨氏三兄妹所走的人生道路--参加国民党的右派杨立仁、参加共产党的左派杨立青、虽参加国民党但始终对共产党人抱有同情和好感的中间派杨立华,代表了那个时代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三种不一样的人生选取。看《正道》的一个深刻体会是:所谓的好人、好汉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以党派、信仰为标准来轻率定位,这大大颠覆了中国以前的各类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对我们的长期灌输。在1925年大革命那样的大时代,人的信仰、立场很难一下子确定。杨立仁还在湖南醴陵教书时,是个极左派,那时他看的是《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论述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这种红得发紫的书;而当时的杨立青只是当地的一个小混混,热衷于偷看戏子的裙下风光,对杨立仁看的那些红色书籍更是不屑一顾。可杨立仁一到广州,遇到世交、时任蒋介石机要秘书的楚材(历史原型为陈立夫)后,迅速改变了政治观点,先成为黄埔军校的参谋教官,后成为中统上海站主任,大肆捕杀共产党人。而顽劣但为人正直的杨立青却在共产党最低潮、最倒楣时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共产党。杨立华最初也是左派,受共产党人瞿恩的影响很深。她之后虽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但因没有政治企图心和同情共产党,行为每每与党国的利益貌合神离,更在自己的火车包厢内窝藏共产党要犯。

看完《正道》我感触最深的是对信仰的认识。正因信仰、政见的不一样,剧中人等执着地走自己的路。这期间的情与爱,痛与恨也在战争的血与火中理解了时刻的洗练和荡涤。看完《正道》我不由得深深地感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间悲喜?家不和则人不幸,党不和则国不兴。身处在同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同是炎黄子孙的国共两党经历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此刻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该排除万难实现和平统一了。

看《正道》: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领悟

《正道》的编剧和导演对自己想要表述的那段历史有着深刻的明白。他们反复向观众阐述了一个观点:那段历史中其实没有绝对的反派和反派人物,只有特殊环境和情境下催生出的一幕幕人间悲情。他们试图从更高的历史观、用更客观的人文主义角度,去解构他们的镜头所揭示的历史。例如编导以浓墨重彩展现了特定历史环境下杨家兄弟相残的遗憾和杯具,但并没有明白地告诉观众这都是国民党、杨立仁的错。看完《正道》,笔者觉得:编剧和导演想在这部电视剧中带给观众的东西,往往超越一部普通电视剧通常带给观众的印象与期盼。因此,这部电视剧的看点不在热闹喜庆,而在思索,一种对过往历史的正面思索。

看完《正道》,你说剧中的诸多人等年少轻狂也好、热血激情也罢,但他们继承了先烈之血、主义之花的黄埔精神,坚持着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的黄埔信条,同窗却信仰不一样,最后发展到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虽兵戎相见却又感情不变、爱国不减、中国人的根不变、黄埔的精神和凝聚力不变。充满浩然正气的一部《正道》,写尽了中国人的阳刚之美,以及好男儿为能够顶天立地而付出的悲壮代价。(bo_un)

《正道》虽然仍是一部歌颂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夺取全国政权的电视剧,但它不是纯歌德派的作品。《正道》以全新的视角审视革命战争史,大讲国共之间的兄弟骨肉之情,重新诠释国共两党兄弟携手与兄弟反目的爱恨恩仇。离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历史越久远,越能跳出当事人的爱恨情仇,以更宽广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历史风云。我坚信这天的观众看完《正道》后,大多会有度尽波劫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慨。对《正道》编导们的这一番苦心,不知海峡对岸的小马哥有没有心领神会。

《正道》在艺术上、人物塑造上的成功

《正道》的故事很好看,是它能吸引观众眼球的首要条件。整部《正道》,故事编得很圆满,剧情跌宕起伏、演绎得合情合理,破绽不多。《正道》中的男性主角都很有个人魅力。许多对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从不感兴趣的女性观众在看完《正道》后,话题多集中在杨立仁、董建昌、范希亮这三位男配角身上。这三人的人气甚至超过了正面人物杨立青、瞿恩,成为女性观众最想嫁的人。(bo_un)

杨立仁这个主角,塑造得最为丰满真实。饰演者黄志忠对这个主角的明白、扮演时的分寸拿捏得极好。从神情到形体,从静态到动态,黄志忠让杨立仁这个人物彻底地活了。难怪网上有人说起初是想到《正道》看孙红雷的,结果不由自主地爱上了黄志忠。杨立仁也是个充满了矛盾的人物。他有着强烈的救国情怀,早年也曾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杨立仁对感情追求弥久,但始终不得良缘,正因他先后爱过的瞿霞、林娥都是坚贞的女共产党员。杨立仁亲自监斩,由范希亮亲手枪杀了杨在黄埔的旧同事、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瞿恩,但他支持妹妹杨立华收养了瞿的独子并取名费明。杨立仁很喜爱费明并要费明叫自己大舅,这在中国那些描述国共斗争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中是一个难得的突破,正因反面人物尤其是中统大特务向来是绝不可能有什么人性的。在远离了阶级斗争时代的这天看来,人性与党派、信仰是不一样的概念。人性是人的共性,而党派、信仰则因人而异,是人的个性而不是共性。个性与共性没有可比性。

杨瞿两家千丝万缕剪不断的爱恨情仇,构成了《正道》中温馨柔情的一面。正如剧中杨立华所说:这就是我们杨家与瞿家,爱恨情仇、主义政治,全搅到一块了。杨家三个子女各自走不一样的道路,瞿家红色家庭的坚定信仰,导致情感与家庭,无不沾上视同仇蔻的党派间的信仰之争、生死之争。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也许感情始终无法突破因信仰不一样带来的隔阂,但是亲情仍然能够超越一切。杨家对瞿恩唯一的后代费明的养育之恩,交错于上一辈的恩怨纠葛之中,是《正道》的又一大看点。杨瞿两家共同的后代费明像一剂最好的粘合剂,把两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用情感情义重新粘聚到一齐。政治上的分道扬镳并不等于情义上的恩断义绝,这是该剧的一大突破。《正道》中展现的这些浪漫与唯美,弥补了沧桑的历史中情感的缺憾。这些情感情义的脉络给了《正道》一份阳刚之气下的阴柔之美。

《正道》的前半部分用浓墨重彩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追求个人理想与奋斗的历程。抛却特定年代的特定历史条件,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精神是现代年轻人励志的典范。时隔近一个世纪后,现代人在生存的挣扎中渐渐被消磨掉的激情,也许能够从《正道》中得到一点久违的共鸣。虽说大时代出大英雄,英雄有时势造就的客观因素,但是追寻那个年代追求远大理想的热血年轻人的足迹,对信仰、理想双缺失的现代年轻人有更多的启迪与激励。最后务必指出的是:《正道》中突出了不论国共的一代年轻人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与职责感,这点直到这天都不会过时。

几个剧中人物的历史原型

既然《正道》是历史剧,而且是表现现代历史的,剧中主要的历史人物就要有原型,不能凭空捏造。在《正道》众多剧迷中引发的热烈讨论和考证,就是将剧中人物与历史原型对号入座。

男主角杨立青的身上显然有解放军开国大将陈赓的影子。杨与陈都是湖南人,都是将门之后,都有不凡的黄埔学历、黄埔学生军东征和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工作的经历。

但《正道》剧迷对瞿恩的讨论最多。笔者也认为:瞿恩这个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在他身上发生的许多事情却是真实的,只但是发生在不一样的中共领导人身上。《正道》中的瞿家兄妹瞿恩、瞿霞和他们的母亲,原型是蔡和森、蔡畅和他们的母亲葛健豪。蔡和森是中共早期著名的领导人,他比毛泽东小两岁,蔡毛两人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兼挚友,早在1918年蔡即与毛等共组新民学会。奇女子葛健豪原名葛兰英,她自己把名字改为健豪,称健就是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豪就是要做打倒封建的豪强。裹著小脚的葛健豪在年近半百时带着儿孙三代人齐赴省城长沙求学,被传为一时佳话。1920年她55岁高龄时又有更惊人之举:偕蔡和森、蔡畅、蔡和森的女友向警予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四年。葛是当时中国一千六百名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年龄最大、学习最刻苦的老同学,被当时的舆论界誉为二十世纪的惊人妇人,也是时势造英雌的最佳注脚。

有人说瞿恩暗指瞿秋白+周恩来,笔者认为瞿恩的原型是曾两度担任中共最高领导人的瞿秋白的成分更多一些。在《正道》中,黄埔教官瞿恩被其黄埔三期的学生、国军12师师长范希亮忍痛亲手枪决。在真实的历史中,瞿秋白是被仰慕他的黄埔一期的学生、国军36师师长宋希濂所杀。瞿秋白虽不是黄埔教官,但宋希濂早在长沙读中学时即读过瞿秋白所写的访问苏俄的文章。宋考入黄埔一期后,又多次聆听瞿的长篇报告,对瞿久怀仰慕之情。另外,瞿秋白的第二任妻子杨之华的名字与电视剧中瞿恩的初恋女友杨立华的名字仅一字之差。

瞿恩的身上也有恽代英的影子。中共党员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者有十几人,但与瞿恩的身份经历最相似的,非军校政治总教官恽代英莫属。恽在青年学生中威望极高,是一代青年人的导师,也是校长蒋介石颇为头痛的人物,在国共还没决裂时恽已成为蒋某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被蒋称为黄埔四凶之一(另三人为邓演达、高语罕、张治中)。瞿恩从上海逃到中央苏区后,任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而历史上担任过这一职位的是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

《正道》也正风靡台湾

长期理解反共教育的台湾岛内民众曾闻共色变。随着两岸关联的渐趋热络,随着反映国共合作、斗争史的电视剧《潜伏》、《正道》等在岛内透过网络视频的热播,台湾民众在好奇心驱使下,也以平常心热议、追寻国共间以前发生的故事。台湾《联合报》6月21日的报导称:《潜伏》、《正道》都在诠释国共情仇的历史,而后者更是大陆电视剧很少拍过的黄埔情结。该报导还个性强调:《正道》是大陆电视剧第一次正面拍摄黄埔军校,个性是黄埔年轻人的生活。黄埔军校是那个时代年轻人心目中的圣地,是实现革命理想的殿堂。电视剧不避讳、不隐瞒、实事求是地展现了原始的黄埔风貌。有岛内观众表示:这部戏着重描述人物的思想、伦理、感情等,是一部有思想性的电视剧。还有观众称,他一口气看完,且流了很多眼泪,几个家庭的命运就是国家命运的浓缩,确实好看。

台湾《中国时报》驻大陆记者亓乐义告诉大陆《环球时报》记者:这部电视剧拍得很好,资料很精彩,演员演得也很真!与以往不一样的是,这部电视剧在陈述国共情仇这段历史时,更客观,更真实。他说:十分想把这部电视剧的碟片带回台湾,这样的电视剧,台湾是拍不出来的。

对于有关国共情仇历史剧的讨论在岛内持续升温的现象,台湾资深媒体人、作家乐为良在理解《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两岸官方对当年的这段历史有着不一样的解释,若非国共两党搭建对话平台,两岸情势逐渐平稳,这种反映国共情仇的历史剧绝不会在岛内成为热门话题。

从对历史情结避而不谈到热议不休,岛内民众的心路历程实际上也折射出两岸关联和平发展的历程。随着两岸关联的不断发展、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入,台湾多数民众开始正视大陆,对于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明白也逐渐加深。但两岸近60年的分离、隔阂乃至对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两岸从敌手变成伙伴,尽管有血缘、民族、文化乃至亲情作粘合剂,但这种转变首先需要以某种方式如文化的方式来消融、宣泄,《正道》正是这方面的文化先锋。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二):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

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剧

中央电视台热播的50集大型历史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以下简称《正道》),甫上映即轰动了海内外,刚刚以高收视率落幕。《正道》是继《走向共和》后又一部颇值得一看的大型历史连续剧,剧名取自毛泽东的著名诗句,由著名演员孙红雷等主演、著名导演张黎执导。《正道》第一次以大型历史连续剧的形式,从一个家庭、三兄妹、三代人的经历着眼,全景式地展现、细致地描绘了自1925年大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分之一的世纪内,中国现代史上一对最大的政治弄潮儿--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既合作又斗争的历史,那是现代中国最波澜壮阔、最翻天覆地、最错综复杂的一段历史。《正道》以在两岸都具有典范好处和人气的黄埔军校作为叙述故事的主轴,故能在海峡对岸引起共鸣、得到认同。如果你不熟悉国共的那段合作、斗争史,当你看过《正道》后,四分之一世纪的中国现代史已了然于胸。

《正道》的编剧、导演颇善于透过一个个镜头讲大故事。他们把一段复杂恢宏的历史表现得举重若轻、挥洒自如,却丝毫不受沉重的历史压迫,更不被敏感的历史事件束缚。由这段大历史写就的大故事,虽历经沧海桑田,虽早已时过境迁,仍留给后人感慨万千。看《正道》,能够让观众时而击节叹赏唏嘘,时而替英雄泪洒满襟。今人能够一杯浊酒论英雄,但作为炎黄子孙,对在这段沧桑悲凉的历史中所发生的一切,却远远做不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是千钧沉重放不下,万千头绪,无语复加,惟有片名的点题最能道尽我等胸中的块垒:人间正道,遍是沧桑!

政治上的感慨

剧中人杨立仁说得很精辟:本世纪初以来,中国人屡屡(遭遇了)内乱、革命,各种各样的思潮,熏陶着一个个传统的中国家庭。于是,传统瓦解了、破裂了,生出了(彼此)视如洪水的家庭成员。杨廷鹤的三个子女,尤其是立仁、立青俩亲兄弟,虽为一母所生、血浓于水,但因信仰不一样、政见分歧,始终格格不入、貌合神离;兄弟俩曾在洗手间大打出手,数度剑拔弩张。1949年后,兄弟俩分隔海峡两岸,终生没有再见面。

杨氏三兄妹所走的人生道路--参加国民党的右派杨立仁、参加共产党的左派杨立青、虽参加国民党但始终对共产党人抱有同情和好感的中间派杨立华,代表了那个时代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三种不一样的人生选取。看《正道》的一个深刻体会是:所谓的好人、好汉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能以党派、信仰为标准来轻率定位,这大大颠覆了中国以前的各类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对我们的长期灌输。在1925年大革命那样的大时代,人的信仰、立场很难一下子确定。杨立仁还在湖南醴陵教书时,是个极左派,那时他看的是《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论述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纲领性文件)这种红得发紫的书;而当时的杨立青只是当地的一个小混混,热衷于偷看戏子的裙下风光,对杨立仁看的那些红色书籍更是不屑一顾。可杨立仁一到广州,遇到世交、时任蒋介石机要秘书的楚材(历史原型为陈立夫)后,迅速改变了政治观点,先成为黄埔军校的参谋教官,后成为中统上海站主任,大肆捕杀共产党人。而顽劣但为人正直的杨立青却在共产党最低潮、最倒楣时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共产党。杨立华最初也是左派,受共产党人瞿恩的影响很深。她之后虽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但因没有政治企图心和同情共产党,行为每每与

党国的利益貌合神离,更在自己的火车包厢内窝藏共产党要犯。

看完《正道》我感触最深的是对信仰的认识。正因信仰、政见的不一样,剧中人等执着地走自己的路。这期间的情与爱,痛与恨也在战争的血与火中理解了时刻的洗练和荡涤。看完《正道》我不由得深深地感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间悲喜?家不和则人不幸,党不和则国不兴。身处在同一个中华民族大家庭,同是炎黄子孙的国共两党经历了那么多的恩恩怨怨,此刻为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该排除万难实现和平统一了。

看《正道》: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领悟

《正道》的编剧和导演对自己想要表述的那段历史有着深刻的明白。他们反复向观众阐述了一个观点:那段历史中其实没有绝对的反派和反派人物,只有特殊环境和情境下催生出的一幕幕人间悲情。他们试图从更高的历史观、用更客观的人文主义角度,去解构他们的镜头所揭示的历史。例如编导以浓墨重彩展现了特定历史环境下杨家兄弟相残的遗憾和杯具,但并没有明白地告诉观众这都是国民党、杨立仁的错。看完《正道》,笔者觉得:编剧和导演想在这部电视剧中带给观众的东西,往往超越一部普通电视剧通常带给观众的印象与期盼。因此,这部电视剧的看点不在热闹喜庆,而在思索,一种对过往历史的正面思索。

看完《正道》,你说剧中的诸多人等年少轻狂也好、热血激情也罢,但他们继承了先烈之血、主义之花的黄埔精神,坚持着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的黄埔信条,同窗却信仰不一样,最后发展到在战场上兵戎相见。虽兵戎相见却又感情不变、爱国不减、中国人的根不变、黄埔的精神和凝聚力不变。充满浩然正气的一部《正道》,写尽了中国人的阳刚之美,以及好男儿为能够顶天立地而付出的悲壮代价。

《正道》虽然仍是一部歌颂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夺取全国政权的电视剧,但它不是纯歌德派的作品。《正道》以全新的视角审视革命战争史,大讲国共之间的兄弟骨肉之情,重新诠释国共两党兄弟携手与兄弟反目的爱恨恩仇。离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历史越久远,越能跳出当事人的爱恨情仇,以更宽广的视野去重新审视历史风云。我坚信这天的观众看完《正道》后,大多会有度尽波劫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慨。对《正道》编导们的这一番苦心,不知海峡对岸的小马哥有没有心领神会。

《正道》在艺术上、人物塑造上的成功

《正道》的故事很好看,是它能吸引观众眼球的首要条件。整部《正道》,故事编得很圆满,剧情跌宕起伏、演绎得合情合理,破绽不多。《正道》中的男性主角都很有个人魅力。许多对军事题材的电视剧从不感兴趣的女性观众在看完《正道》后,话题多集中在杨立仁、董建昌、范希亮这三位男配角身上。这三人的人气甚至超过了正面人物杨立青、瞿恩,成为女性观众最想嫁的人。

杨立仁这个主角,塑造得最为丰满真实。饰演者黄志忠对这个主角的明白、扮演时的分寸拿捏得极好。从神情到形体,从静态到动态,黄志忠让杨立仁这个人物彻底地活了。难怪网上有人说起初是想到《正道》看孙红雷的,结果不由自主地爱上了黄志忠。杨立仁也是个充满了矛盾的人物。他有着强烈的救国情怀,早年也曾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杨立仁对感情追求弥久,但始终不得良缘,正因他先后爱过的瞿霞、林娥都是坚贞的女共产党员。杨立仁亲自监斩,由范希亮亲手枪杀了杨在黄埔的旧同事、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瞿恩,但他支持妹妹杨立华收养了瞿的独子并取名费明。杨立仁很喜爱费明并要费明叫自己大舅,这在中国那些描述国共斗争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中是一个难得的突破,正因反面人物尤其是中统大特务向来是绝不可能有什么人性的。在远离了阶级斗争时代的这天看来,人性与党派、信仰是不一样的概念。人性是人的共性,而党派、信仰则因人而异,是人的个性而不是共性。个性与共性没有可比性。

杨瞿两家千丝万缕剪不断的爱恨情仇,构成了《正道》中温馨柔情的一面。正如剧中杨立华所说:这就是我们杨家与瞿家,爱恨情仇、主义政治,全搅到一块了。杨家三个子女各自走不一样的道路,瞿家红色家庭的坚定信仰,导致情感与家庭,无不沾上视同仇蔻的党派间的信仰之争、生死之争。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也许感情始终无法突破因信仰不一样带来的隔阂,但是亲情仍然能够超越一切。杨家对瞿恩唯一的后代费明的养育之恩,交错于上一辈的恩怨纠葛之中,是《正道》的又一大看点。杨瞿两家共同的后代费明像一剂最好的粘合剂,把两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用情感情义重新粘聚到一齐。政治上的分道扬镳并不等于情义上的恩断义绝,这是该剧的一大突破。《正道》中展现的这些浪漫与唯美,弥补了沧桑的历史中情感的缺憾。这些情感情义的脉络给了《正道》一份阳刚之气下的阴柔之美。

《正道》的前半部份用浓墨重彩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追求个人理想与奋斗的历程。抛却特定年代的特定历史条件,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精神是现代年轻人励志的典范。时隔近一个世纪后,现代人在生存的挣扎中渐渐被消磨掉的激情,也许能够从《正道》中得到一点久违的共鸣。虽说大时代出大英雄,英雄有时势造就的客观因素,但是追寻那个年代追求远大理想的热血年轻人的足迹,对信仰、理想双缺失的现代年轻人有更多的启迪与激励。最后务必指出的是:《正道》中突出了不论国共的一代年轻人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与职责感,这点直到这天都不会过时。

几个剧中人物的历史原型

既然《正道》是历史剧,而且是表现现代历史的,剧中主要的历史人物就要有原型,不能凭空捏造。在《正道》众多剧迷中引发的热烈讨论和考证,就是将剧中人物与历史原型对号入座。

男主角杨立青的身上显然有解放军开国大将陈赓的影子。杨与陈都是湖南人,都是将门之后,都有不凡的黄埔学历、黄埔学生军东征和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工作的经历。

但《正道》剧迷对瞿恩的讨论最多。笔者也认为:瞿恩这个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在他身上发生的许多事情却是真实的,只但是发生在不一样的中共领导人身上。《正道》中的瞿家兄妹瞿恩、瞿霞和他们的母亲,原型是蔡和森、蔡畅和他们的母亲葛健豪。蔡和森是中共早期著名的领导人,他比毛泽东小两岁,蔡毛两人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兼挚友,早在1918年蔡即与毛等共组新民学会。奇女子葛健豪原名葛兰英,她自己把名字改为健豪,称健就是要做改造社会的健将,豪就是要做打倒封建的豪强。裹着小脚的葛健豪在年近半百时带着儿孙三代人齐赴省城长沙求学,被传为一时佳话。1920年她55岁高龄时又有更惊人之举:偕蔡和森、蔡畅、蔡和森的女友向警予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四年。葛是当时中国一千六百名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中年龄最大、学习最刻苦的老同学,被当时的舆论界誉为二十世纪的惊人妇人,也是时势造英雌的最佳注脚。

有人说瞿恩暗指瞿秋白+周恩来,笔者认为瞿恩的原型是曾两度担任中共最高领导人的瞿秋白的成份更多一些。在《正道》中,黄埔教官瞿恩被其黄埔三期的学生、国军12师师长范希亮忍痛亲手枪决。在真实的历史中,瞿秋白是被仰慕他的黄埔一期的学生、国军36师师长宋希濂所杀。瞿秋白虽不是黄埔教官,但宋希濂早在长沙读中学时即读过瞿秋白所写的访问苏俄的文章。宋考入黄埔一期后,又多次聆听瞿的长篇报告,对瞿久怀仰慕之情。另外,瞿秋白的第二任妻子杨之华的名字与电视剧中瞿恩的初恋女友杨立华的名字仅一字之差。

瞿恩的身上也有恽代英的影子。中共党员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者有十几人,但与瞿恩的身份经历最相似的,非军校政治总教官恽代英莫属。恽在青年学生中威望极高,是一代青年人的导师,也是校长蒋介石颇为头痛的人物,在国共还没决裂时恽已成为蒋某人的眼中钉、肉中刺,被蒋称为黄埔四凶之一(另三人为邓演达、高语罕、张治中)。瞿恩从上海逃到中央苏区后,任苏维埃国家银行行长,而历史上担任过这一职位的是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

《正道》也正风靡台湾

长期理解反共教育的台湾岛内民众曾闻共色变。随着两岸关联的渐趋热络,随着反映国共合作、斗争史的电视剧《潜伏》、《正道》等在岛内透过网络视频的热播,台湾民众在好奇心驱使下,也以平常心热议、追寻国共间以前发生的故事。台湾《联合报》6月21日的报导称:《潜伏》、《正道》都在诠释国共情仇的历史,而后者更是大陆电视剧很少拍过的黄埔情结。该报导还个性强调:《正道》是大陆电视剧第一次正面拍摄黄埔军校,个性是黄埔年轻人的生活。黄埔军校是那个时代年轻人心目中的圣地,是实现革命理想的殿堂。电视剧不避讳、不隐瞒、实事求是地展现了原始的黄埔风貌。有岛内观众表示:这部戏着重描述人物的思想、伦理、感情等,是一部有思想性的电视剧。还有观众称,他一口气看完,且流了很多眼泪,几个家庭的命运就是国家命运的浓缩,确实好看。

台湾《中国时报》驻大陆记者亓乐义告诉大陆《环球时报》记者:这部电视剧拍得很好,资料很精彩,演员演得也很真!与以往不一样的是,这部电视剧在陈述国共情仇这段历史时,更客观,更真实。他说:十分想把这部电视剧的碟片带回台湾,这样的电视剧,台湾是拍不出来的。

对于有关国共情仇历史剧的讨论在岛内持续升温的现象,台湾资深媒体人、作家乐为良在理解《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两岸官方对当年的这段历史有着不一样的解释,若非国共两党搭建对话平台,两岸情势逐渐平稳,这种反映国共情仇的历史剧绝不会在岛内成为热门话题。

从对历史情结避而不谈到热议不休,岛内民众的心路历程实际上也折射出两岸关联和平发展的历程。随着两岸关联的不断发展、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入,台湾多数民众开始正视大陆,对于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明白也逐渐加深。但两岸近60年的分离、隔阂乃至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