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数字化传受的演变_第1页
新闻摄影数字化传受的演变_第2页
新闻摄影数字化传受的演变_第3页
新闻摄影数字化传受的演变_第4页
新闻摄影数字化传受的演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摄影数字化传受的演变

图像数据的收集、处理、传播和接收过程是革命性的。近年来,世界新闻摄影领域的一个重要变化,在于新闻图片采集过程的平民化,新闻摄影空前的大众参与性使其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而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竟然是如今遍布全球的小小手机。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手机用户超过21亿,而中国手机使用者已经达到4亿。通过手机实现的信息传输不断进步:从最初的手机文字短信,到发送图片的手机彩信,再到WAP等等,手机使网络媒体移动化,信息发布和接收不再受地域限制,各种传播方式则令手机传播多媒体化,手机本身成为一个可随身携带的微型电脑。美国人霍华德·莱因格尔德(HowardRheingold)在其著作《聪明的移动者:下一次社会革命》中,对最近十年给人类互动方式造成全新影响的“移动技术”产品,如手机、寻呼机、掌中电脑和PDA等———进行了生动而深刻的分析。正是这些“聪明的移动者”开创了大众传播的新纪元。实际上,传播领域近年来发生的一个新的重要变化,便是网络的移动化趋势,手机的出现及其功能的日益增强,使得曾经必须依赖较大规模电脑设备的网络通讯变得更加轻便、更加灵活。手机作为实现“移动通讯”的技术支持设备,不仅成为信息的接受器,更逐渐演变成为集信息接受和发送于一体的可移动、互动式微型信息处理设备,这意味着人类信息传播无论从内容还是方式上大大增多,信息的传播范围打破时空边界,获得了空前拓展。从移动通话到短信服务,带有图像的手机短信息广泛传播。手机屏幕从单一色彩到五彩缤纷,可随时更新的彩屏给使用者提供了个性化的自我表现空间。2006年11月,3G手机开始在中国正式放号,这种具有强大多媒体功能的设备实际上已经成为使用者随身携带的微型电脑,手机的功能被进一步扩展和强化。当手机具有浏览图片、观看电影和电视节目及拍摄图片功能后,这些“聪明的移动者”让使用者能在移动中随时获取图文信息。手机镜头和图像素质日益改善,手机成为越来越有力的影像采集工具。手机的移动上网功能使随时产生的海量图像迅速传播,网上五花八门的“贴图吧”成为一个个富于娱乐性的新传播平台。手机的发展也使网络移动化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现象。“手机医生”网站的现状2004年春,索尼爱立信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款百万像素的拍照手机———索爱A5404S,并迅速引发又一轮手机制造业在摄影功能上的技术竞赛。继索爱之后,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LG、西门子等世界著名手机生产商相继推出了百万像素拍照手机,到2006年底,最优质照相手机的像素已经超过了500万。美国著名的调查机构“朱庇特调查公司”预测,到2007年,全球将有大约6亿人使用带照相功能的手机,这意味着世界上将出现一支随时随地随身携带照相机的巨大摄影队伍。在21世纪初的英文词汇中,出现了一个新词:CitizenPhotojournalist,意为“市民摄影记者”,专指那些非职业化、用手机拍摄新闻事件,并将照片发给新闻出版物,最终获得刊用的公共人群。如今人们津津乐道的市民摄影记者典型案例之一,是2005年7月7日的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当时在爆炸现场的市民用手机拍摄的照片被世界主流媒体相继播发,此事极大改变了世界主流媒体对新闻照片优劣判断的价值标准。事实证明,尽管主流报纸重要版面上刊登的地铁爆炸案照片出自非专业人士之手,且其影像素质远远不能与专业摄影师使用专业器材拍摄图片的质量同日而语,但受众并未因此排斥相关报道。相反,手机照片解决了爆炸发生的第一时间专业摄影记者不在场、无法获得现场图像的问题。而且,照片拍摄者作为现场受害人中的一员,通过这些像素低劣但现场感极强、且未经任何“专业视觉思考”修饰的图片,向读者传递的是最直接、最真实、最骇人听闻的现场信息,使报纸更加吸引读者的购买欲和阅读欲。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总裁尼尔·夏皮洛在谈到普通公众拍摄的手机照片时认为,它们“具有实时性和令人无法拒绝的生动性”。2005年8月,一个名为“CellJournalist”(手机记者)的新闻供稿服务机构在美国田纳西州成立,其创始人帕克·伯利德(ParkerPolider)曾经是一家小型停车场管理公司的经理。在“手机记者”的网站,发起人以“我们关注社区媒体的力量”和“我们寻找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内容”为口号,专门鼓励普通公众使用手机拍摄新闻事件及名人的图片,并通过该图片社网站对主流媒体进行销售。伯利德认为:“今天,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最先拍到照片的人往往是拿着手机电话的过路人,而不是专业摄影记者。‘手机记者’收集全球手机照相机使用者拍摄的照片,为媒体提供准确而高质量的服务。”从目前“手机记者”网页上显示的图片看,其展示主要包括“社区影廊”、“幻灯片”、“手机记者博客”等主要专区,网站向媒体的供稿服务从某种意义上确实将普通市民变成了记者。从该网站已经获得的广告和赞助者名单看,这一全新形式已经引起社会关注。而且,“手机记者”网站的出现动摇着新闻信息,特别是影像信息的采集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的理念和局面。数字化、轻巧便捷的图像采集和传输设备向曾经独揽话语权的大众传播媒体渗透,手机图片更将专业摄影记者推上了残酷的竞技场,越来越多传统媒体(如报刊)开始将手机拍摄照片印上版面,这引起了很多坚信自己所担负使命的传统摄影大师的严重不安。他们认为,市民摄影大行其道最大的隐患,就是其真实性与信度问题。在2006年9月举行的平遥国际摄影高端论坛上,美国著名报道摄影家大卫·伯耐特发表演讲时说:“当那些海量的由非专业人士拍摄的照片涌入编辑部,我们如何查证它们的消息来源和真实性呢?……如果信息源头和真实性受到伤害,就如同一百万只蚂蚁啃噬一棵大树,我们的行业就太危险了。”但孟加拉著名摄影家和传媒工作者沙西都·阿兰姆对这种忧虑却不以为然。他在发表于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网上杂志《进入》的文章《市民新闻摄影是一种威胁吗?》中说:“我们经常会以缺乏信息来源的可信性来强调专业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性,然而,越来越多有可靠来源的真实信息是由非专业人员提供的……未来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信息传递者的角色,我们不应自视为传递新闻的‘专家’,而应把自己当作一个合作过程中的伙伴……否则,那些把自己看作‘宇宙中心’的记者们会发现,世界将继续向前,他们自己却生活在一个沙漠化的银河之中。”2006年12月,路透社和雅虎网站对外宣布,鼓励市民记者将其采集的新闻信息上传至其网站,并将择其优者进行编辑和发布。权威新闻机构的参与和过滤,从某种意义上使市民记者采集新闻的信度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而市民记者在各个新闻事件现场的出现,更从根本上解决了专业摄影师在新闻事件发生第一时间不在场的矛盾,新闻机构的图片资源得到极大丰富。传统媒体平台上的照片表现为媒体的“精英化”传播面对非专业化但无所不在的业余摄影大军,传统媒体的话语控制权统治地位受到空前挑战。为此,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正试图将市民拍摄的影像纳入主流传播渠道之中。2005年8月26日,北京《京华时报》将一幅用手机拍摄的北京和平门地铁站发生火灾的照片刊登在头版,尽管照片的颗粒粗糙,表现力也很一般,但这是首都平面媒体第一次将手机照片使用在第一版上。《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竞报》、广州《羊城晚报》等报纸也相继开辟“手机照片”专栏,专门刊登使用手机拍摄的新闻照片。2005年12月至2006年5月,哈尔滨日报集团举办首届手机摄影大赛。历时6个月的比赛吸引了5000多位手机照相机使用者参加,参赛照片逾3万幅。最后,比赛总冠军被一名在市内一家商场工作的普通青年员工夺得,获奖图片是他用索爱700手机拍摄的哈市警察解救一名轻生女青年的连续摄影作品。由于这款手机相机的像素超过了300万,成像质量完全可以满足报纸出版需求,哈报集团下属报纸将该系列照片大幅发表,收效甚佳。一些传统平面媒体还将网络互动功能引申到纸质出版物中。像《湖北日报》就在其报业集团下属的门户网站荆楚网上开辟与纸质报相同的专栏“影像点评”,请网民就报纸上刊登照片发表意见和评价,报社择其精者,以“网友跟贴”为题,发表在报纸上。平面媒体之所以如此大规模地使用非专业摄影者拍摄的业余照片,一个重要原因是为吸引相关受众的眼球,扩大读者群。这是其紧跟潮流、争取市场的重要表现。而传统平面媒体感到来自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体的威胁,毋庸讳言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手机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承载和传播新闻信息的媒体。尽管报社选择手机照片的过程中由于报社编辑的参与及其对自由来稿的选择和过滤,使最终上版的照片蜕变为传统的“群众来稿”,成为一种“被精英化”的传播方式,但从中还是能够读出:传统纸媒体从业人员正试图赢得“屏幕阅读新一代”的关注和认可,争取他们主动参与传播过程,保证媒体的可持续性发展。尽管主流媒体为维护自身地位,竭力希望将公众传播内容拉入其中,但网络时代的公众并不甘于自己发送的内容被精英和专业人员们控制和过滤,仅仅在传统主流媒体上有选择、有限度地实现其传播愿望。因特网和移动电话使公众掌握了更有用的话语平台和更有力的话语权。实际上,包括网络和手机在内的所有新兴媒体提供的不只是一个形式不同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的图像信息传播有着远不同于传统纸质媒体的特点和规律,它们不仅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更影响到信息发布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电子邮件、MSN,网络BBS留言板上随处可见的图片、公共网站上的图片专区或“贴图吧”、个人图片网站、摄影博客、手机彩屏和彩信发送……技术的进步给了广大使用者表达观点、发出个体声音的机会,由于网络阅读的跳跃性,个体传播行为的受众并无确定的规模,传播效果既可能会被使用搜索引擎在网上冲浪者发现、传递并放大,也可能被其他海量信息淹没,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已被打破,边界消失、等级消失、控制消失,网络虚拟空间理论上的无限性使这个话语平台无边无际,传播真正变成传受合一的互动过程。手机摄影成为新型传媒对传统影像话语权的强力颠覆者,尽管手机图片的拍摄者自行传播的多数影像目前还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但其传播的快捷和强大的互动性,使以公众为中心的图像传播粉墨登场,并大行其道。网络照片编辑方面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网络使用图片与平面媒体不同的规律。与文字信息相比,图片巨大的数据量、电脑屏幕尺寸的限制以及目前仍然存在的信道资源相对有限性,使含有照片的页面被浏览者打开和观看的时间明显延长。由于网站的点击率越高,其获得越多广告商支持的可能就越大,使所有网站对此不敢小视。为此,网页设计者在页面上———特别是首页上———放置图片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原来较大数据量的图片压缩成小图。不超过72DPI的小图可以保证浏览者在耐心允许的时间内打开相关网页,有助于网站拥有者或网页设计者争取更多的点击率,但被缩小的图片要吸引观者打开大图继续观看,其前提必须是“结像更大,线条清晰,结构简单”。否则,过多的细节在被极度缩小的图片上会挤成一团,让人不明所以,从而降低观者继续阅读该图的愿望。这对那些以复杂构图、多趣味点见长,耐读引人的传统影像来说,不啻是一场灾难。当那些复杂的照片变成“火柴盒”大小时,只剩下“一团乱七八糟”,什么也看不清楚,浏览者便会从旁滑过,放弃阅读成为一种合理选择。久而久之,网页制作者出于读者对网站使用图片点击率的考虑,更要转而选择画面简单的图片,以吸引眼球。美国著名新闻摄影教育家肯尼斯·科布里在其主编的教材《新闻摄影职业进阶》第四版中,指出网络新闻图片编辑规律与传统报刊图片编辑的明显不同。“你为网页拍摄的照片必须具有高度的视觉冲击力。请记住,那些微妙的细节将会丢失。”而需要花很长时间下载的照片则是网络图片编辑拒绝使用的照片。美国MSNBC网站图片编辑拉里·戴雷称:“对于MSNBC网站来说,一幅好照片应当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它能吸引你去点击,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那一定是一张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网络读者的读图习惯向简单图片的倾斜,使网站图片编辑更愿意选择此类图片,这种价值取向对摄影者的导向非常明显。摄影师在为网站供稿时,要力争画面简单,以获得更高的图片使用率。同样,这种小屏幕小文件展示问题在手机屏幕上表现得更加突出。在手机短信、彩信等传播过程中,使用图片也有其自身规律。手机屏幕尺寸一般支持128*72的分辨率,图片数据量以30K为最多,多数不超过100K,以便于迅速接收观看、删除和更新。适合手机展示的图片多为大结像特写照片,而时尚手机的消费主体年龄结构偏低,特别喜欢大结像美人图,这种照片一目了然,随看随删,是典型的“快餐式”图片消费。流行和市场效应决定了图片提供者判断“好”图片的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到图片采集和制作者的选择。手机图片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图片品种存在,加上新一代图片欣赏者依靠掌上阅读完成图片消费,同时接受到与经典摄影方式相反的视觉教养和审美培育,最终就可能对传统摄影中注重表现细节和影调质感的价值观形成否定。因此,传统精英派文化人士将因特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称为“扼杀摄影的力量”,手机文化对摄影传统审美价值的颠覆与对经典文化价值观念的颠覆同步,正以极快的速度广泛展开,形成当前社会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2000年传播学者顾铮对网络化影像阅读提出尖锐批评,他认为,通过屏幕观看照片的方式严重破坏了传统摄影作品的“完成度”,阻止了各方对终极艺术品的触摸。通过屏幕观看照片,使观众对照片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低,粗糙的观看体验使其品位观念被瓦解。由于疏忽和轻视质量,最终将导致摄影艺术终极价值和关怀的崩溃。因此,网络成为瓦解摄影的潜在力量。当时,网络图像问题刚刚浮出水面,世界传媒还远未开始对手机呈现图像的担心。但这样的言论已经显示出精英知识分子面对铺天盖地技术狂欢的忧虑乃至愤怒。当然,数字时代的影像艺术不应被顽固地置于传统摄影艺术的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