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时期_第1页
第三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时期_第2页
第三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时期_第3页
第三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时期_第4页
第三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时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编: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学习要求与重点:

1、了解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反右派运动扩大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过和三年经济困难的情况。重点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主要理论成果和分析总结反右派扩大化的后果,“大跃进”运动的深层原因与教训。

2、了解调整国民经济的经过和措施及经验教训,六十年代初到"文革"前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发展情况。重点掌握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及实践的发展与危害,十年建设的经验教训等。第四章: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开始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4)(1)发表的历史背景

①总结建国头几年的经验 ②国际形势的变化,苏联建设实践中的弊端暴漏(2)主要内容及意义2、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的召开(1)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1956,1)(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1956,5)3、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9)(1)八大的主要议程(2)八大的主要内容及意义4、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1)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2)理论的基本要点及意义5、中国共产党的整风和反右运动(1)1957年的整风运动(2)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

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与“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1)经济建设中的冒进与反冒进之争(2)八大二次会议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1958,5)(3)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评价2、“大跃进运动”(1)农业大跃进及其后果(2)工业大跃进(大炼钢铁)及其后果3、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农村人民公社的含义(2)农村人民公社的特点三、纠正“左倾”错误的开始及中断

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1、纠正已经察觉到的“左倾”错误

①批评混淆两种界限、急于过渡的错误。明确人民公社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②关于高指标问题③关于共产风问题④关于农轻重比例关系问题⑤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问题⑥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问题2、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的召开(1959,4)3、庐山会议,“反右倾”斗争

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与纠正“左倾”错误②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与反“右倾”斗争四、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斗争

1、在炮击金门中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斗争①炮击金门的历史背景②炮击金门的政策走向2、西藏平叛和维护边界国家主权的斗争①平息西藏农奴主的叛乱(1959,3)②中印边界的第一次武装冲突(1959,8—10)

3、中苏分歧的发展和在对苏关系上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①中苏分歧的发展■分歧的焦点:对斯大林的评价;对苏共二十大提出的通过“议会道路”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观点的看法②对苏关系上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关于中苏两国在中国共同建设一座大功率长波电台的问题关于中苏两国在中国共同建立潜艇舰队的问题第五章

在调整政策、战胜困难中进一步探索建设道路

一、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与“八字”方针的制定(一)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1、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原因2、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表现①农业生产急剧下降,粮食极度缺乏②“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④通货膨胀严重,市场供应紧张

(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制定与贯彻1、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批准“八字”方针(1961,1)2、调整工作的初步开展

①农业调整。经过调查研究制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农村六十条)。此前还制定了《关于

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十二条)

②工业调整。制定《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工业七十条》)③商业调整。制定《商业四十条》二、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调整十年建设的成就(一)“七千人大会”和西楼会议1、“七千人大会”的召开(1962,1-2)

2、西楼会议(1962,2)和中央工作会议(1962,5)的召开(二)政治、文化领域的政策调整

(三)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的召开(1964,12-1965,1)(四)十年建设的成就1、工业生产有了巨大的增长

2、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交通运输业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

3、农业的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开始大规模地展开,并逐渐收到成效

4、教育和科技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文学艺术工作取得不小的成就5、国防建设取得巨大进展三、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一)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①1957年9月召开中共八届三中会会,会上,毛泽东提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②1958年5月召开八大二次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建成以前的整个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③1962年9月召开中共八届十中会会,会上,毛泽东提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

④1963-1965年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中,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又提出当前中国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尖锐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成为后来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四清”运动)(三)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批判1、对文艺界的两个批示和对文艺界的批判2、对哲学界社会科学界的批判3、对历史学界的批判四、国家经济建设战略重点的转移(一)三线建设的开展1、三线的涵义

所谓三线,一般是指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三道线。一线指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三线建设指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其中川、贵、云和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的腹地俗称小三线。三线地区位于中国腹地,离海岸线最近的在700公里以上,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是较理想的战略后方。用今天的区域概念来说,三线地区实际就是除新疆、西藏之外的中国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2、三线建设的背景

开展三线建设,是根据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国内产业布局的基本特点的分析作出的。一方面,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化境是处于四面包围的相当险峻的形势之下,这就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以及美蒋

“反攻大陆”的声势和中印边界武装冲突。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结构和布局上存在严重缺陷,难以防御敌人的突然袭击。3、三线建设的开展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三线建设也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

三线建设以贵州、四川东部山区、四川中部平原地区数量最多,企业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尤以重庆为中心。其中,四川成都主要接收轻工业与电子工业,绵阳主要接收核工业与飞机工业,重庆则接受了解放军装备中除航天工业外绝大多数的武器制造生产,甚至包括核试验设备(816工厂)和潜艇制造业(望江造船厂);贵州贵阳主要接受光电工业,安顺主要接受飞机工业。1973年,国家正式发文重点建设贵阳、重庆、安顺、绵阳四个重点城市,后来这四个城市成为全国三线企业的核心。建设成果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二重型机器厂;贺兰山煤炭基地;重庆建设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酒泉钢铁公司;重庆川

维股份集团;攀枝花钢铁集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重庆川仪股份有限

公司;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丹江口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洛阳玻璃厂;西北铝加工厂;重庆红岩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二汽;襄渝铁路(襄樊——重庆);重庆大江工业集团;江汉油田;青藏铁路一期西宁至南山口;重庆珠江光电集团;葛洲坝水利工程;湘黔铁路(株洲——贵定);重庆望江船舶集团;陕西飞机工业有限公司;成昆铁路(成都——昆明);重庆816核工厂;长庆油田;焦枝铁路(焦作——枝城)。

三线建设取得了空前的巨大成就。它初步改变了我国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初步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为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三线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对国际形势和战争威胁估计过于严重,在建设中出现了指标过高、要求过急、规模过大等问题;把战备放在第一位,许多企业建在深山老林里,布局分散,交通不便,生产组织困难,成本过高;以重工业为中心,造成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以战备为中心的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制定1、编制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最初设想2、第三个五年计划重心的转向五、保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

反对霸权主义

对外关系的发展(一)反对美国侵占台湾与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1、反对美国侵占台湾2、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

1960年5月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了对台工作。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放台湾问题的思想、政策和主张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就是: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只有台湾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台湾领导人意见妥善处理。“四目”是: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台湾领导人全权处理;台湾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处,悉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台湾领导人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二)援越抗美的斗争(三)中苏关系破裂和反对大国沙文主义的斗争1、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

①国际关系中苏联领导人访美、偏袒印度,不满中方的政策

②意识形态上存在分歧,如在和平及国与国、党与党的关系上等。

③苏方加紧对中国施压,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④苏方在中国边界上挑起纠纷2、反对大国沙文主义的斗争(四)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五)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

1964年1月中法建交第三编

练习题一、名词概念2、过渡时期总路线4、“大跃进”运动6、1958年台海危机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